中國載人航天飛行高度是多少
❶ 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六號每小時大約飛行多少千米
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六號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每小時大約飛行28440千米。這是理論速度。
物體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是指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兩個別稱:航天器最小發射速度、航天器最大運行速度。在一些問題中說,當某航天器以第一宇宙速度運行,則說明該航天器是沿著地球表面運行的。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V1=7.9公里/秒。航天器在距離地面表面數百公里以上的高空運行,地面對航天器引力比在地面時要小,故其速度也略小於V1。
人造物體在地面附近(高度忽略)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其軌道半徑近似等於地球半徑R,其向心力為地球對衛星的萬有引力,其向心加速度近似等於地面處的重力加速度。
物體所受重力=萬有引力= 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向心力
即mg=GMm/r^2=mv^2/r
mg=mv^2/r
所以v^2=gr
R地=6.4*10^6 m g=9.8 m/s^
v= 7.9 km/s
計算公式:V1=√gR(m/s),其中g=9.8(m/s2),R=6.4×106(m)。
❷ 神舟十二號飛行高度是多少公里
「神舟十二號的預定軌道距離地球最近點約200多公里,最遠點為約300公里。神舟十二號飛船總長度約9米,總重量約8噸,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二艘飛船,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❸ 神舟十號飛船飛行速度約每秒多少千米
神舟十號約每秒7.9千米,每小時飛行2.8萬公里,每90分鍾繞地球一圈。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也是中國第五艘載人飛船,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是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最後一次對接任務。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連戰連捷,為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後續載人航天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中國載人航天飛行高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神舟十號的飛行乘組: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飛行乘組由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指令長聶海勝,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獲得「英雄航天員」稱號。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航天員王曉光,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八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十號
❹ 通常情況下,航天器的飛行高度為多少千米以上
飛行高度層按照以下標准劃分:
第一
真航線角在0度至179度范圍內,高度由900米至8100米,每隔600米為一個高度層;高度由8900米至12500米,每隔600米為一個高度層;高度在12500米以上,每隔1200米為一個高度層。
第二
真航線角在180度至359度范圍內,高度由600米至8400米,每隔600米為一個高度層;高度由9200米至12200米,每隔600米為一個高度層;高度在13100米以上,每隔1200米為一個高度層。
第三
飛行高度層應當根據標准大氣壓條件下假定海平面計算。真航線角應當從航線起點和轉彎點量取。
飛行高度層應當根據飛行任務的性質、航空器性能、飛行區域以及航線的地形、天氣和飛行情況等配備。
航路、航線飛行或者轉場飛行的航空器起飛前,應當將場面氣壓的數值調整到航空器上氣壓高度表的固定指標,使氣壓高度表的指針指到零的位置。
便於操作使用;12500米以下嚴格按照「東單、西雙」進行高度層配備,便於管制員和飛行員通話和記憶;8900米至12500米將定義為民航的縮小垂直間隔空域(RVSM Airspace),其內對應的英制高度層統一比國外高100英尺,規律性強,便於民航飛行員操作和使用。
該方案使得8400米以上與國外飛行高度層的差值不超過30米,進出國境的航空器可實現安全順暢的高度層轉換;不符合RVSM適航要求的航空器應當在8400米(含)以下飛行,8400米與8900米按500米分層,自然形成了與縮小垂直間隔空域的緩沖空間。
飛行員必須使用飛行高度層配備標准圖,嚴格按照米制規定的對應英尺數飛行。具體在飛行時無須記憶是如何向上還是向下取整。
(4)中國載人航天飛行高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安全措施
對於現代先進的飛機大多採取高升限作長距離飛行一般高度都在萬米以上,不可能撞山;而對於低述、升限小,低高度飛行的飛機就有危險,因此,在指揮中低空飛機飛行中,特別是在寒潮、冷渦等天氣系統到來且機場周圍地形復雜時,要特別注意進離場飛機安全高度,必要時應採取一定的預防措施來保證飛行安全。
(1)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區,要分段計算標准安全高度,認真研究航線周圍地形及氣象條件,及時修正氣溫、氣壓誤差。
(2)在遇到強冷空氣、急流影響時,要根據溫度、風速對高度影響的誤差極值適當上升高度。
(3)仔細研究飛行區域內產生顛簸的可能區域,以便盡量避免進人顛簸區。
(4)在山地飛行時,中小型飛機應盡量避開強的背風波,如果必須在背風波飛行一定要時刻注意飛機高度,保證安全通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行高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全飛行高度
❺ 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飛行軌道近地點高度是200KM遠地點近地點高3 /4神舟五號飛行軌道的遠地點高度是
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
❻ 神七飛天全過程資料
1.【神七日誌】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時3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胡錦濤來到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親切看望執行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並為他們壯行。
18時許:三名航天員抵達發射場。確認技術狀態後,航天員先後進入神七返回艙。
18時35分許:翟志剛開始用指揮棒嘗試操作。
21時09分許:神舟七號發射進入1分鍾准備,擺桿全部打開。
21時09分許:火箭點火
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升空
點火第120秒 火箭拋掉逃逸塔
點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成功
點火第200秒,整流罩分離
點火第500秒,二級火箭關機
點火第583秒時,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21時22分許:航天員報告:太陽帆板展開,身體感覺良好。
21時30分許: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宣布:飛船正常入軌。
21時32分許: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
22時07分:神七升空後第一次在軌和出艙活動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平靜,對飛船的在軌運行是安全的。
23時19分許:在神舟七號飛船飛行第二圈過程中,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開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時04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由橢圓軌道變成近圓軌道。
10時20分許:航天員開始組裝測試艙外航天服。
12時0分36秒至8分46秒:遠望六號船首次精確測控神七飛船。
12時47分至12時59分:神七飛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異常區域。
21時47分許:「飛天」和「海鷹」兩套艙外航天服均組裝完成
21時59分許: 航天員翟志剛與飛控中心試驗天地對話。
22時25分許,航天員開始穿個人裝備
23時36分許:翟志剛著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時57分許:返回艙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進行出艙前准備工作。
15時30分許: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
15時48分許:指控中心批准軌道艙開始泄壓。神七軌道艙開始進行第一次泄壓。
14時許:神七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翟志剛為出艙航天員,劉伯明在軌道艙支持配合翟志剛出艙,景海鵬值守返回艙。
16時17分許:神舟七號和北京飛控中心對話,飛船運行正常,航天員表示感覺良好,航天員吸氧排氮結束。
16時22分許: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
16時24分許:出艙活動重要步驟均已結束。航天員吸氧排氮、泄壓工作準備完畢。
16時26分許:軌道艙開始第二次泄壓,當艙內氣壓降至2千帕時可滿足航天員出艙條件。
16時39分許: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16時48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
16時58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返回到軌道艙」。
16時59分許:翟志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
15時01分許:軌道艙關閉正常。
18時32分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與神七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19時24分:神舟七號飛船飛行到第31圈時,成功釋放伴飛小衛星。這是中國首次在航天器上開展微小衛星伴隨飛行試驗。
20時16分許:伴飛衛星完成對神舟七號的20分鍾拍照,圖像十分清晰。
21時45分:神舟七號上的三位航天員與家人進行天地通話。
第四日 9月28日
11時06分許,航天員換好艙內航天服。
11時16分許,三名航天員穿艙內壓力服,做返回准備。返回控制數據將注入飛船。
11時46分許,返回控制數據已注入飛船。
12時51分許,神舟七號返回艙艙門關閉,神七返回階段開始。
15時26分許,擔任搜救回收神七飛船任務的車隊已從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出發,正在向主著陸場進發。
15時59分許,四子王旗主著陸區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大小路口均有執勤人員把守,嚴禁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
16時22分許,主著陸場地面搜救分隊正向飛船理論落點開進。
16時41分許,各測控站點進入神七飛船返回跟蹤的10分鍾准備。
16時44分許,北京飛控中心發出飛船調姿指令。飛船一次調姿到位。
16時51分許,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時02分許,主著陸場六架搜救直升機全部起飛
17時06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各測控點發出落點預告
17時12分許,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
17時17分許,搜救直升機到達指定空域待命
17時20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
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17時21分許,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
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著陸場上空
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
17時25分許,搜救人員在直升機內舉牌提示:搜救開始。
17時25分許,三名航天員向地面通報感覺良好
17時36分許,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
18時22分許,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
18時23分許,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成功出艙
2.【7大系統】
《1》航天員系統
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駕車在北京八達嶺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進入北清路,行駛約10分鍾後,可以看到路左側一個銀色的金屬標志——「中國北京航天城」。在這個名叫唐家嶺的小村莊里,佔地約3500畝的航天城戒備森嚴。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就設在這里。
神七航天員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是創立於1968年4月1日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成為繼俄羅斯加加林訓練中心、美國休斯頓航天中心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據稱,「神七」是在總結「神五」、「神六」航天員選拔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每名航天員在乘組中的不同分工,依據個人特點進行的科學選擇,完全遵循「科學、公正、客觀、合理」的原則。航天專家介紹說,「神七」航天員是經過5級篩選才脫穎而出的,可謂「兩百里挑一」。
神舟七號太空船3名正選太空人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志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當中最有可能執行出艙任務的是翟志剛,第一備選是劉伯明。42歲的翟志剛是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江縣人,1985年加入空軍,有超過1000小時的安全飛行紀錄。
飛天號航天服中國造
神舟七號准備了兩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飛天」艙外航天服號航天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介面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國的模式來做的。飛天號是我們的自主知識產權,以後航天員出艙可能依賴我們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羅斯的航天服。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將是我們的航天服。
《2》飛船應用系統
飛船應用系統
飛船應用系統是一個實用性的系統,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飛船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載人飛船的空間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流體科學等實驗,安裝有多項任務的上百種有效載荷和應用設備,飛船試驗階段的應用屬試驗性質,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葯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症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載人飛船系統採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兩對太陽電池帆板構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其中軌道艙位於飛船的前部,裝有船上各分系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
飛船應用系統成功為氣象預測服務
從1992年以來,應用系統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載荷的研製,共200多台次有效載荷設備分別參加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和在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地面應用中心的接收、預處理、監控管理等系統全部無故障運行。建成了系統集成測試平台、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和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開展了67個課題的科學研究,創造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方法,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
在對地觀測方面,應用系統為我國成功地研製出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太陽常數監測器等一批先進空間遙感器。其中,「神舟」三號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是繼美國1999年發射MODIS之後進入空間的第二台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圖像質量清晰,光譜解析度好,應用部門已利用這些成果開展試驗性應用研究,對其評價認為:「這標志著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技術已跨入美國和歐共體等國際上先進行列」;「神舟」四號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在軌運行取得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數據,一舉試驗成功微波輻射計、微波高度計和微波散射計,是我國空間遙感技術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計的飛船精密定軌,達到我國低軌道空間飛行器全球定軌的最高精度;卷雲探測儀具有探測大面積卷雲和薄卷雲的能力,結果超出預期,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為我國首次實現對全球環境重要參數絕對量的探測,對太陽和地—氣紫外、太陽常數和地球輻射收支狀態等進行了系統監測,觀測成果達到國際水平。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科學領域,研製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數十項空間實驗。其中微重力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空間實驗和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空間細胞培養、細胞電融合、蛋白質結晶、空間生物效應和空間連續自由流電泳,以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金屬合金、氧化物晶體、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的生長實驗,也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部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空間天文方面,在國內率先對宇宙及太陽的高能暴發現象進行空間觀測,取得了γ射線暴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載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間科學計劃的成功,使我國掌握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重要關鍵技術,空間科學實驗和探測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作為載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研究,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船軌道空間環境參數,准確預報了對飛船發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災害性空間環境狀態,保障了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建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
《3》載人飛船系統
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系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
2,返回艙是載人飛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艙段,飛船起飛、上升到入軌及返回著陸時,航天員都在返回艙內。神舟六號的返回艙形狀像鍾,其艙門與軌道艙相連,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軌道艙。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艙內安裝了航天員的座椅。飛船在起飛、上升和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艙內還安裝了飛行中需要航天員監視和操作的儀器設備,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可以隨時判斷、了解飛船的工作情況,還可以在必要時人工干預飛船的系統和設備的工作。
3,推進艙形狀也是圓柱形的,艙內安裝推進系統發動機和推進劑,其使命是為飛船提供姿態高速和進行軌道維持所需的動力,飛船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一部分設備也安裝在這里。推進艙外部兩側也安裝了兩個太陽電池翼,為飛船提供所需的電能。
載人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都是密封的艙段,艙內與外界完全隔絕,內部安裝的環境和生命保障系統,將為航天員提供一個與地球環境一樣的舒適生活環境。另外,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察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察地面駕駛飛船。
《4》運載火箭系統
神舟七號將使用長征2F火箭進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經抵達發射基地。專家一致認為,火箭功能及性能滿足工程總體和飛行任務要求;產品技術狀態受控,研製質量良好,出現的質量問題已經全部歸零或有不影響飛行任務的明確結論;完成了規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項目試驗,各項准備工作滿足載人航天飛行產品出廠放行准則的要求。
長征2F火箭整裝待發
長征2F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指標: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說100次發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現問題;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1000次問題里,可能有3次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是載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0.91到0.93,沒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飛重量為479噸:火箭加上飛船重量約44噸,其它的都是液體推進劑。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體,比人體含水量還大。水通常占人體的60%到70%。
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號飛船比神舟五號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級直徑為3.35米:古羅馬人使用兩匹馬拉的車,車輪在石板路上磨出兩道溝。由於車輪寬窄不一樣,路上留下了不同寬窄的溝。後來他們想把輪距統一起來,就把兩匹並排的馬屁股當成標准,即1.435米,後來英國人修鐵路也把鐵軌軌距定為1.435米,並被各國沿用。按照這個軌距修建的鐵路,能夠運輸的貨物最寬為3.72米,去掉車廂外殼,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標准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最大直徑只能達到3.35米。
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里: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們通常說的「十里長街」,是指北京建國門至復興門的距離,長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當於1秒鍾內從長安街東頭跑到西頭。
火箭軌道近地200公里,遠地350公里:地球半徑6400公里,火箭軌道與地球的距離,僅為地球半徑的幾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飛船就像貼著地面在飛行。
《5》發射場系統
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基本任務是,為運載火箭、飛船、有效載荷提供滿足技術要求的轉載、總裝、測試及運輸設施;為航天員提供發射前的生活、醫監、醫保和訓練設施;為載人飛船發射提供全套地面設施;組織、指揮、實施載人飛船的測試、發射及飛行上升段的指揮、調度、監控、顯示和通信;組織、指揮、實施待發段和上升段的應急救生;完成運載火箭上升段的跟蹤測量和安全控制;為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提供有關參數和圖像;提供載人航天發射區的後勤服務保障。
酒泉發射場建在戈壁沙漠的綠洲上,西依山,東臨河,是當年聶榮臻元帥親自挑選的一塊風水寶地。至今,一提起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許多人都會以是在酒泉。其實酒泉發射中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這里距離酒泉還有210公里。當時以「酒泉」命名,一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隨著任務的變化,發射場在神七任務中不僅要為艙外航天服提供測試環境和技術保障,還要重新制定測試和發射流程,把艙外航天服與飛船的聯試、艙外航天服與火箭的聯試等納入測試流程。
《6》測控通信系統
在「神舟」飛船七大系統中,測控與通信至關重要。打個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風箏,測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遠洋測量船就是牽住風箏的那一根線,地面的控制系統就像放風箏的人,測控與通信總體方案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載人航天工程的成敗。
、 當運載火箭發射和載人飛船上天飛行以及返回時,需要靠測控通信系統保持天地之間的經常性聯系,完成飛船遙測參數和電視圖像的接收處理,對飛船運行和軌道艙留軌工作的測控管理。這個測控通信系統由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陸上地面測控站和海上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隊組成,執行飛船軌道測量、遙控、遙測、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員逃逸控制任務額。
我國航天器測控系統已經形成了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為中樞,以十多個固定台站、活動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為骨乾的現代化綜合測控網。在載人航天工程中,我國的飛船測控系統使用了統一S波段系統,通過同一套發射機和天線系統、接收設備發送或接收遙測和遙控信號以及話音和電視信號。探月的號角吹響後,我國的航天測控網又開始建設探月測控系統,月球探測二期工程將建設35米口徑天線深空測控網,提高我國深空測控的能力。未來我國還將進一步加強深空測控領域的國際合作。
飛行任務:
這次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按計劃,神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約343公里的近圓軌道。
航天員出艙活動完成後,飛船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還將進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試驗。
神舟七號飛船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將返回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主著陸場。
《7》著陸場系統
飛船著陸場系統是指擔負對飛船再入軌跡的捕獲、跟蹤和測量,搜索並回收返回艙,以及對航天員出艙後進行醫監醫保、醫療救護和緊急後送等相關分系統的總稱。
著陸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個系統。著陸場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飛船在太空飛行後,從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開始,利用先進的無線電測量系統,對目標進行捕捉、分析和落點預報,然後組織迅速逼近返回艙,並且對返回艙進行處置,且將其安全運回基地。著陸場系統還包括:飛船上升段陸上和海上應急返回搜救分系統,在海上救生區部署了專門的打撈救生船和直升機,配備了能在復雜海況下打撈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艙的設備。
要讓在300多千米高空飛行的飛船准確降落在旋轉著的地球上的預定地點,肯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多種技術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統、跟蹤系統和安全的著陸場系統。前蘇聯曾有一次飛船返回時,因控制系統發生偏差,飛船偏離預定著陸點1000多千米。結果當飛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時,3名宇航員從飛船彈射出來後(那時是乘降落傘著地,不是乘飛船直接著地),有兩個宇航員落地了,還有一個宇航員掉到了森林裡。由於直升機無法在森林著陸,只得專門派伐木工人緊急趕至現場,開辟一個停機坪,讓直升機降落才把人救走。當時天氣很冷,航天員在森林裡凍了一天一夜,差點凍死。所以除了對飛船的控制、跟蹤技術非常重要外,飛船著陸場地的選擇和建設也是非常有講究的。
當然,飛船的著陸場不是像跳傘員降落地點那樣,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畫個圈,做個明顯標志,跳傘員自己控制降落傘,落到裡面就行了的。飛船著陸場的選擇遠不是這樣簡單,而且它的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神舟七號發射成功,於9月25日晚上9時10分發射。
神州七號安全返回,於9月28日下午17點37分返回艙成功著陸
給我分 我在發你一篇
❼ 中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於幾年幾月幾日幾時,在哪發射,運送火箭是什麼,經過5天成功在哪降落。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鍾/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回答者:zhangyc_007 - 助理 二級 3-8 18:42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准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櫃置於軌道艙中,以前處於空置狀態。按照每人每天一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准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並調節。
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製造一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裡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里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並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並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製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續性改進。比如神舟一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製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位元組。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❽ 中國航天飛船的有關資料
中國航天飛船是神舟飛船。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8)中國載人航天飛行高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太空梭(Space Shuttle),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
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發現中國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
❾ 載人飛船飛行高度
載人飛船飛行高度在300-500千米之間。載人飛船是保障航天員在外層空間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又稱宇宙飛船。載人飛船可以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用為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渡船”,還能與空間站或其他航天器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
載人飛船:
載人飛船容積較小,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資數量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復使用。載人飛船又稱載人航天飛船,它藉助於運載火箭發射進入太空,繞地球軌道運行或進行軌道機動飛行;飛船內有適合人工作和生活的人造環境;完成任務後,飛船的一部分返回大氣層,用降落傘和緩沖裝置實現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