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蓬洲有多少人口
『壹』 鮀浦的街道劃分
鮀江街道 鮀江街道管轄范圍東起蕉山橋至西港河橋,西從犁頭標至吊瓜嶺公路,南從西港河橋至犁頭標,北從吊瓜嶺公路至蕉山橋,面積21.25平方公里,下轄雲露、木坑、橋頭、夏趾、沙浦、蓬洲東、蓬洲南、蓬洲西、蓬洲北、溪東、港美、金隴、山兜、舉登14個涉農社區居委和都、樂業、安居3個社區居委。常住人口14882戶,42694人。
轄內公園、郵電、學校、醫院、市場等公共設施配套齊全,交通較為發達,206國道、庵揭公路、中路、濟南路在轄區內交叉經過。街道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2家,規模以上企業產值佔全街道工業
總產值的63%。飄合紙業、永輝魚需品、萬亞食品、順風行經貿是重點骨幹企業。引進企業12家,華興粘膠製品引進的OPP膠帶生產線進入設備調試,飄合紙業增資擴產工業廠房14000平方米,並引進兩條法國生產線。
新增省民營科技企業6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7家;新增注冊商標4個,外觀設計專利45個,實用新型專利20個;有20家企業被市工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稱號;有7家企業獲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家企業榮獲ISO14000環保體系認證。2007年全街道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51770萬元、商業銷售額57905萬元、外貿出口1910萬美元。
鮀蓮街道鮀蓮街道管轄范圍東起汕頭汽車考場,南至牛田洋,北靠桑浦山,西接揭陽市地都鎮,面積34平方公里,下轄玉井、大井、天港、大場、賴厝、兩豐、雙豐、蓮榮、蓮華、蓮風、蓮光、蓮美、新遼、福島、新隆、勝隆16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13367戶,50637人。
轄內的土地、旅遊、礦產等資源十分豐富,有佔地5400多畝的蓮塘工業區、「北回歸線標志塔」等旅遊景點,是市區投資創業的理想熱土。
該街道亦是省科技廳認定的水產養殖技術創新專業鎮試點單位,已成立牛田洋水產研發中心,正在建設蓮塘工業區和農業科技園,並著力建設、培育「天港香石榴、玉井純白鴨、賴厝鹵鵝、牛田洋蝦蟹」等一批專業村和特色農產品。
蓮塘農業科技園是粵東唯一一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也是汕頭農業科研試驗、生產經營、示範推廣和科普教育基地。主要骨幹企業有金剛玻璃、龍勝水產、大順實業。
目前街道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農業民營科技企業1家,高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漁業龍頭企業3家。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5個、注冊農產品2個、無公害產地3個、標准化示範基地1個;引進生產項目33個,其中已建成投產的企業12家,在建和洽談簽約的項目21個;並新引進蓮美養鴿和天港蘑菇種植2個特色項目,創辦了賴厝養豬場和茂榮農產品有限公司2家農業企業,新建立了華勛水產有限公司新品種培育示範基地、福島社區居委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2個農業示範基地。 2007年全街道共完成工業總產值60760萬元、商業銷售額15755萬元、外貿出口2519萬美元。
『貳』 汕頭的故事
【歷史背景】
汕頭原是揭陽(後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政府在這里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後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鮀。汕頭市區因位於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汕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之稱。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發展】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汕頭市金平區於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由原昇平區、金園區及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組建而成。
1949年10月24日汕頭市解放後,定為省轄地級市,市設置第一、二、三、四、五、六區公所。次年辟澄海縣的金砂、岐山、大窖3鄉並入汕頭市郊。1950年10月成立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潮陽、揭陽、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澄海8個縣。1951年7月按廣東省第19次委員會議決定,成立粵東辦事處。
1952年11月14日撤銷粵東辦事處,成立粵東行政公署,轄潮安、饒平、普寧、澄海、揭陽、惠來、梅縣、豐順、興寧、蕉嶺、紫金、龍川、陸豐、大埔、五華、平遠、惠陽、河源、海豐、南澳21個縣和汕頭市。1955年9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粵東行政公署治所,由潮州市遷至汕頭市。
1956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粵東行政公署,設立汕頭專區,治所設在汕頭市,汕頭市為省轄市,市第一區改為「安平區」,第二區為「同平區」,第三區為「公園區」,第四區改為「市郊區」,並將�石風景區並入安平區。汕頭專區轄潮安、饒平、潮陽、普寧、澄海、南澳、揭陽、惠來、梅縣、豐順、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15個縣和潮州市。
1958年11月25日經中共廣東省委批准,撤銷潮州市,改設為潮安縣城關人民公社,汕頭市由省轄改為汕頭專區管轄,同時擴大市區,將澄海的下蓬鄉、�浦鄉,潮陽的河浦鄉、珠園鄉和達濠鎮劃入汕頭市,撤銷汕頭市郊區區公所,成立汕頭市郊區辦事處。同年,陸豐、海豐兩縣劃入。
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以揭陽、陸豐兩縣各一部分地域,設置揭西縣;同年,辟梅縣、大埔、豐順、蕉嶺、平遠、興寧、五華7個縣,設立梅縣專區。汕頭專區管轄潮安、潮陽、普寧、饒平、揭陽、陸豐、海豐、澄海、南澳、惠來、揭西11個縣和汕頭市。
1968年3月16日經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11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恢復為省轄地級市。
1979年3月2日中共廣東省委通知設立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月1日正式掛牌。
1980年8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於汕頭市區東面龍湖片劃出1.6平方千米,建立汕頭經濟特區;1981年11月14日經上級批准,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1984年1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面積由原1.6平方千米擴大為52.6平方千米。其中龍湖片區(含媽嶼島)22.6平方千米,廣澳片區30平方千米。1986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批准設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7月13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並,市領導縣的體制,汕頭市為省直轄市(國務院12月22日正式批准)。汕頭市管轄區為揭陽、饒平、澄海、潮陽、南澳、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以及安平、同平、公園、金砂、市郊5個市轄區和一個經濟特區。27日,省委通知,從9月1日起,海豐、陸豐兩縣劃歸惠陽地區管轄。汕頭市共轄8縣(澄海、饒平、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揭陽、揭西)1市(原潮安縣與潮州合並,改稱潮州市)和6個市轄區(安平、同平、公園、金砂、達濠、郊區)及經濟特區,全市共153個建制鎮、23個鄉、31個街道辦事處和3425個村民委員會,人口950多萬。
1983年12月29日,市委發出《關於調整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將市區調整為6個市轄區。安平、同平、公園、金砂區的行政區域不變;原郊區分為達濠區和郊區。調整區劃從1984年1月1日起執行(1984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
1984年1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委託汕頭市代管潮州市。
1989年1月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潮州市列為省轄市,享受市(地)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1年4月6日,國務院同意將汕頭經濟特區的范圍擴大到汕頭市區。擴大後的汕頭經濟特區界線是:東部以韓江支流新津河為界,南部以海岸線為界,西北部以桑浦山分水嶺為界,西南部以濠江為界,北部以龍坑山分水嶺為界,面積從原來的52.6平方千米擴大到約234平方千米。調整方案從1991年11月1日起實施。
1991年9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將汕頭市安平、同平、公園、金砂、達濠、郊區6個市轄區及原汕頭經濟特區龍湖、廣澳兩個片區調整為龍湖、金園、昇平、達濠4個市轄區。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決定調整汕頭、潮州兩市行政區劃:一、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將潮安縣和原汕頭市的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二、撤銷揭陽縣,設立揭陽市(地級),將揭東縣和汕頭市的揭西、普寧、惠來共4個縣劃歸揭陽市管轄;三、汕頭市管轄潮陽、澄海、南澳3縣和市域4區的行政區劃,全市面積2064.4平方千米。
1993年4月15日,經省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潮陽縣,以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由省直轄。省人民政府決定,委託汕頭市代管潮陽市。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1)擴大市轄區行政區域,增設河浦區。4月2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把潮陽市河浦鎮區域劃歸汕頭市區,撤銷河浦鎮建制,設立河浦區(縣級)。河浦區不作為特區,行政區域總面積52.80平方千米。調整變更後,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5個區,總面積298.3平方千米。(2)澄海縣撤縣建市。4月21日,省民政廳批復汕頭市人民政府;經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撤銷澄海縣,設立澄海市(縣級),原澄海縣的行政區域為澄海市的行政區域,省人民政府決定,委託汕頭市代管澄海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汕頭市總人口4671279人;達濠區 184746人、龍湖區 255888人、金園區 459687人、昇平區 290768人、河浦區 79023人、南澳縣 70352人、潮陽市 2470812人、澄海市 860003人。
2002年,汕頭市轄5個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53個街道、38個鎮,606個村委會、549個居委會。
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調整汕頭市行政區劃。
(1)撤銷汕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以原昇平區、金園區(不含高新技術開發區東片區域,即東起天山北路,西至華山北路,南起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轉向科技西路再轉向科技北二街)、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會、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即東起華山北路,西至龍湖溝西側,南起龍溪路,北至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的行政區域為金平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砂中路(原金園區人民政府駐地)。
(2)撤銷汕頭市河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以原達濠區(不含礐石街道的潯洄居委會)和河浦區的行政區域為濠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前路(原達濠區人民政府駐地)。
(3)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沙隴(同時沙隴和田心兩鎮合並稱隴田鎮)、成田、田心、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12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鎮。
(4)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以原縣級澄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外砂鎮、新溪鎮)為澄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冠路(原澄海市人民政府駐地)。
(5)將原澄海市的外砂、新溪2個鎮、原金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東片區域(即東起天山北路,西至華山北路,南起汕頭經濟特區北界線,北至科技北三街向南轉向科技西路再轉向科技北二街)劃歸龍湖區管轄。
3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汕頭市行政區劃調整動員大會,對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3月26日和4月1日,圓滿完成了原達濠區潯洄居委會、原澄海市外砂鎮、新溪鎮行政管轄權的移交工作。6月底,汕頭市全面完成了行政區劃調整任務。(根據《汕頭特區年鑒》2004版》)
區劃調整前:金園區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515041;達濠區面積98平方千米,人口19萬,郵政編碼515071;龍湖區面積47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515041;昇平區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515021;河浦區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8萬,郵政編碼515131;澄海市面積403平方千米,人口 83萬;潮陽市面積1256平方千米,人口251萬,郵政編碼515100,轄4街道、22鎮(面積人口根據《簡冊2003年版》)。區劃調整後,汕頭市轄6區(龍湖、金平、濠江、潮陽、潮南、澄海)1縣(南澳)。6個區總面積1950平方千米,人口454萬。
2003年底,汕頭市轄6個市轄區、1個縣,共有37個街道、32個鎮,501個居委會、591個村委會。總人口4846352人。
2005年12月31日,汕頭市轄6個市轄區、1個縣,共有37個街道、32個鎮。
截止2008年末,汕頭市轄6個市轄區、1個縣,共有44個街道、30個鎮,其中金平龍湖和澄海為主城區(澄海只包括澄城、壩頭、萊蕪和上華一小部分),潮陽、濠江和潮南為副城區
『叄』 鮀江街道的介紹
鮀江街道管轄范圍東起蕉山橋至西港河橋,西從犁頭標至吊瓜嶺公路,南從西港河橋至犁頭標,北從吊瓜嶺公路至蕉山橋,面積21.25平方公里,下轄雲露、木坑、橋頭、夏趾、沙浦、蓬洲東、蓬洲南、蓬洲西、蓬洲北、溪東、港美、金隴、山兜、舉登14個涉農社區居委和都、樂業、安居3個社區居委。常住人口 14882戶,42694人。
『肆』 汕頭跟汕尾有什麼區別
汕頭跟汕尾的區別:
1、地理位置
汕頭,位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饒平,北鄰潮州潮安,西鄰揭陽、普寧,西南接揭陽惠來,東南瀕臨南海。
汕尾,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在北緯20°27′~23°28′和東經114°54′~116°13′之間。東同揭陽市惠來縣交界;西與惠州市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紫金縣;南瀕南海,與香港隔海相望。。
2、下轄地區
汕頭,下轄6個區(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1個縣(南澳縣)。
汕尾,下轄1個市轄區(城區)、1個縣級市(陸豐市)、2個縣(海豐縣、陸河縣)。
3、面積人口
汕頭,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560.82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
汕尾,面積52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3.66萬人(2016年)。
4、方言
汕頭,潮州話-汕頭方言。
汕尾,福佬話(閩南語)、客家語-海陸腔、粵語、占米話、軍話等。
5、機場及火車站
汕頭,揭陽潮汕國際機場,汕頭站、汕頭南站、潮陽站。
汕尾,汕尾鮜門通用航空機場,汕尾站、陸豐站、鮜門站。
6、旅遊景點
汕頭,有礐石風景名勝區、塔山風景區、龍虎灘海濱度假村、南澳青澳灣等。
汕尾,有鳳山祖廟、蓮花山、玄武山、紅海灣、紅宮紅場、觀音嶺等。
『伍』 誰能介紹一下汕頭的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州音樂、潮菜、英歌、潮陽剪紙、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汕頭原是揭陽(後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政府在這里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後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鮀。汕頭市區因位於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潮汕民俗是中華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漢文化與百越民俗文化及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別具特色、自成體系。有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冬至吃「冬節丸」等飲食習俗;有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 ;有「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 ;有時年八節祭拜等歲時民俗 ;有「搬塗戲」、「賽花燈」等游藝民俗 ;有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
『陸』 汕頭有沒有鮑埔這個地方"
沒聽說過「鮑埔」,有「鮀浦」。
鮀浦,1984年為汕頭市郊區鮀浦鎮,1991年劃入昇平區。位於汕頭經濟特區西北部。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7.8萬。轄蓮塘、賴厝、大場、天港、大井、雙豐、玉井、沙浦、溪東、港美、金隴、舉丁、山兜14個村委會及鮀東、蓬洲、鮀都3個居委會。今屬金平區,分鮀蓮和鮀江兩個街道31個涉農社區居委和3社區居委。
(詳見參考資料)
『柒』 誰知道汕頭駝浦蓬洲的歷史,越詳細越好!
鮀浦蓬洲應是蓬洲都而非蓬洲城(即今之蓬洲村)。查《潮洲志•沿革志》,北宋潮州—直僅領有海陽、潮陽二縣。至宣和三年(1121年)始析海陽之永寧、崇義二鄉和延德鄉(領有11都)之蓬洲都等4都,置揭陽縣。故北宋宣和三年以前蓬洲都屬海陽縣延德鄉。蓬洲都直至清初還轄有鷗汀等28村,應是大體上在今下蓬一帶。而鮀浦蓬洲是明初才建築的一座石城,曰蓬洲守御千戶所,屬鮀江都。
鮀浦(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隸屬揭陽縣延德鄉,設置澄海縣後,劃歸澄海縣。今為汕頭市金平區舵江街道橋頭、雲露、木坑、夏趾一帶),曾是繁華古港口埠市。這個史實可能現在鮮為人知。翻開清雍正版的《澄海縣志》,其所記載也僅是「鮀浦市,去城南三十里」寥寥幾字,未能闡明鮀浦市在明清時期的繁榮情況。
作為古港口埠市的鮀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它地處海陽(今潮安)、揭陽(今揭東)、澄海、潮陽四縣交界,據韓榕兩江出海口,所以,是過往船隻的理想停泊處所。船隻是明清時期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行駛受季風影響的情況下,三四月行船候東南風,從粵入閩而浙;八九月則乘西北風起,卷帆順溜由粵而入高州、海南;進而可往日本、朝鮮及中南半島,南洋群島,這樣,鮀浦港口船隻停泊多了,就有物物交換,逐漸發展成貿易,輻射到澄海、揭陽、海陽、潮陽等地,鮀浦港口埠市就是這樣形成。潮汕地區一帶的物產,如土布、瓷器、茶葉、南糖和果品等匯聚於鮀浦市,再從這里輸往外洋,並從外洋輸入香料、珠寶、葯材、香米、番薯、大豆、錫等舶來品。如今在鮀浦還遺留被改為民宅的貨棧。清康熙年間(1662~1722)來澄海任教諭的南海舉人唐銚便有了「鮀浦古通洋」的詩句。
自宋嘉定十四年(1221)設置鮀浦水軍寨後,明初, 政策又進一步收緊,但尚容許民眾以小船隻下海,予以領取「號票文引」後,開展民間貿易,而外國海商來華入貢之際,只要「將船隻貨物盡報官,依數抽分攤稅」,亦允許自由買賣。所以官府為加強對覦浦市的貿易管理,徵收捐稅,在鮀浦設置了一些管理機構。據《澄海縣志》記載,明初,設鮀浦巡檢司,作為治安、海關、海防的管理機構。「鮀江未肯一官閑」,這是潮陽生員趙圭錫挽鮀浦巡檢司吏章坤的詩句。洪武四年(1371),派百夫長何章籌建鹽課司;洪武十年(1377),吏員許懋在鮀浦建河泊所;永樂九年(1411),河泊大使李和再次重修河泊所。官府雖然在鮀浦設置了一系列的管理機構,然而富戶為了謀利,窮苦百姓為了謀生,還是不斷有人犯禁通商,地方官員出於穩定社會,增闢財源等考慮。則取默許態度,在當時便涌現了「劉家塗庫①胡家鋪」等大量富商。蒞鮀浦為官吏者,也從中牟取暴利。有部分在鮀浦附近購置田園房產定居下來,單從巡檢徐行道購置的幾十畝田園產業來看,當時鮀浦吏員的收入頗為可觀。如果當時的鮀浦古市沒有那麼繁榮的話,官府就不可能在這里設置了那麼多的管理機構。鮀浦作為一處港口埠市,可謂盛極一時,「海國樓房眼底收」。據傳,清初鮀浦有一殷實人家建宅時,請先生為其擇門吉位,先生為試主人是否貪心,便問主人要天天看見旗桿(舊時得中科舉,祠堂或宅第門前便可豎立旗桿),還是三年看見一次升旗桿?主人貪心,便答天天要看見升旗桿,先生便將該宅門設歪朝鮀浦港,所以,每天站在門前便能看見將要出海的船隻升起桅帆。傳說畢竟是傳說,但從此傳說中可知古時的鮀浦「海燕繞桅歸」,是一處水深浪平的良好避風港。鮀浦關潭舊名仍在,但由於日久積淤,而今只可做魚池而已。
從潮汕地區鄉村形成的狀況來看,一般以農業為主的村落,居住人口的姓氏是一至幾姓,但如果是商埠集鎮,那麼,少則幾十,多則近百。因為既然是埠市,就匯聚了五湖四海的商賈和各行業的人等在此謀生定居,鮀浦姓氏歷史上曾多達五十餘,人口多達兩萬人,有「上八千、下萬二」②的傳說。清康熙三年(1664),為了斷絕鄭成功與東南沿海的聯系,朝廷下詔大規模內遷斥地,嚴令沿海30里以內,不準居民居住,不準片板下海,繁華的鮀浦市因此一度荒廢,康熙八年(1669),廣東巡撫工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上奏疏並獲准展復界地,准遷民復業,鮀浦市才又有生機。但埠市從原來的沙北埠遷至溪東南炮台西北側,蓬洲所城校場下,該地鮀浦人稱為新埠頭,一直到汕頭開埠後,鮀浦市設置的管理職能機構以及市鎮貿易才逐漸被汕頭所代替。
註:①塗庫,潮人古稱錢庄或儲藏珍貴東西的地方。
②鮀浦四里,上三里,下一里,父老傳說上三里曾居住八千人口,下一里居住萬二人
『捌』 潮汕三市各區縣的林姓人多少
潮汕三地區市林姓最少有170萬以上,在潮汕地區到處是一片片大規模連片姓林,幾萬至十幾萬姓林大片,有十多大片,一萬至兩萬幾姓林片,有三十幾片,鎮內分散一兩萬姓林,到處都是,林姓是廣東省姓氏規模最大的姓氏,單揭陽地區最少有100萬以上姓林,揭西姓林二十多萬,揭東姓林二十幾萬,榕城姓林最少有十五萬,惠來姓林三十萬左右,普寧姓林十五萬以上,揭西大規模連片主要姓林,有幾鎮連片大規模姓林,錢坑鎮十三村委會,連金和鎮金坑四個村委會主要姓林,北連南山頭尾二個村委會及其它村等、南連里湖鎮河頭村委會主要姓林,東連鳳江鎮陽夏五個村委會姓林,四鎮連環,成一大片主要姓林有十幾萬人姓林,還有東園鎮七村委會主要姓林成一片姓林有三萬多,叫東園片,錢坑鎮一鎮姓林四萬六千幾人,金和鎮佔七成姓林三萬幾,鳳江鎮六成以上姓林五萬左右、東園鎮佔七成姓林三萬多、塔頭鎮姓林數一數二有二萬左右,棉湖鎮也是很多姓林一萬幾,揭西六鎮為多、加縣城裡和其它鎮姓林共有二十多萬人姓林,林是揭西第一大姓、有揭西林半縣之稱,揭東比揭西還要多,揭東內每個鎮都有姓林好多,最多錫場鎮有七成姓林有七萬多,錫東、錫西、錫中,三村四萬多,連華清主要姓林二萬左右、老錫場等連成主姓林大片,白塔鎮:單:桐坑姓林有二萬左右,加霖田等村連片,和隔離霖磐鎮鎮的西龍、東洲、東風等村,兩鎮連成一大片姓林五萬多人,以上三鎮姓林十三萬左右有分兩大片,其它鎮也很多姓林,例如、玉湖鎮,林厝村,坪上村,玉斗、姑山等村,桂嶺鎮:龍嶺村、港尾、玉白、等等村,月城鎮,松山林、雙河村等、雲路鎮:中夏村、棋盤村等,新亨鎮:碩聯、白石等,總之揭東每個鎮都有姓林不少的,共有二十幾萬姓林是揭東第一大姓,也有揭東林半縣之稱,榕城:磐東鎮有七萬幾人口,佔七成以上姓林,單:喬林鄉三村全姓林有三萬左右,河中村、棉樹村、經橋村、也是一色姓林,還有溝美村、陽美村等姓林,磐東也是一大片姓林五萬幾,還有隔壁榕城西馬,中山、新興、榕東、漁湖一帶姓林好多好多,磐東至漁湖一帶有十三萬姓林,還有東山、梅雲、登崗、炮台、地都、仙橋有、這些鎮有不少姓林,榕城姓林十五萬以上,榕城林是第一大姓,有林半縣之稱,惠來縣、每一個鎮姓林很多,全縣有119個村委會主要姓林,分五大片姓林,數一數二姓林鎮十多個共三十萬人姓林,林是惠來第一大姓,普寧市:也是到處都有姓林,有三個最大姓陳、林、黃、林姓最少有十五萬人以上,林姓是揭陽地區第一大姓,揭陽林半縣名不虛傳,汕頭地區:林姓也數一數二的,舊潮陽有25鎮有姓林不少,共有157個村委會主要姓林,數一數二的鎮有、灶浦、關埠、西臚、河溪、司馬浦、海門、陳店、紅場,還有其它鎮姓林都算多,仙城、兩英、例如峽山的洋汾林、寨外林、等,潮陽林姓不會比鄭姓少,157村委會平均不到二千人一個村委會有三十萬姓林,林姓比較大的村有,仙港、玉一、玉浦、泉塘、青山、桑田、這些村萬人以上,幾千人姓林村特別多,在潮汕的村平均千幾是很小的,這數據極底、一定不止的,汕頭市區:林姓極多,蓮塘、玉井、蓬洲、月浦、鷗汀、廣澳、東湖、溪頭、三寮、濱海、塘邊、等等,姓林好多,市區最少有十萬八萬姓林,澄海:有55個村委會主要姓林,也是到處姓林,鹽鴻鎮佔七成姓林、上華鎮佔半以上姓,外砂鎮內隴、南砂鄉等,每個鎮有很多姓林的,澄海有十五萬姓林,南澳縣:林姓是第一大姓,有二萬多,整個汕頭林姓有四十幾萬人、是數一數二的大姓,在汕頭地區目前最大是陳、林兩大姓,潮州地區:饒平縣、林姓最少有十五萬,井洲佔六成以上四萬多,錢東二萬左右,黃岡二萬、海山單浮任村一萬多、三饒有萬幾、新塘一萬左右,這些鎮有十二萬多姓林,還有其它鎮也有姓林不少,林是饒平第一大姓,潮安區:也是數一數二的,金石鎮第一姓林,庵埠、鳳凰、歸湖、江東,等鎮好多姓林,潮安區有十多萬姓林的,潮州市區:單:湘橋有幾萬姓林、其它地方都有姓林,潮州地區有三十萬左右姓林,在潮州地區也是林、陳爭霸,這兩姓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姓,潮汕三市林姓基本有170萬以上不會比陳姓少,因為我走遍了潮汕地區,得出的結論,我也走遍了三大民系及整個廣東省。
『玖』 汕頭市鮀浦有幾個村落
鮀浦,1984年為汕頭市郊區鮀浦鎮,1991年劃入昇平區。今屬金平區位於汕頭經濟特區西北部。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過十萬。分鮀蓮和鮀江兩個街道,轄雲露、木坑、橋頭、夏趾、沙浦、蓬洲東、蓬洲南、蓬洲西、蓬洲北、溪東、港美、金隴、山兜、舉登、玉井、大井、天港、大場、賴厝、兩豐、雙豐、蓮榮、蓮華、蓮風、蓮光、蓮美、新遼、福島、新隆、勝隆31個涉農社區居委及鮀都、樂業、安居、紅樹灣4個社區居委。
『拾』 汕頭駝浦
鮀浦,1984年為汕頭市郊區鮀浦鎮,1991年劃入昇平區。位於汕頭經濟特區西北部。面積55平方千 市場樓頂米,人口7.8萬。轄蓮塘、賴厝、大場、天港、大井、雙豐、玉井、沙浦、溪東、港美、金隴、舉丁、山兜14個村委會及鮀東、蓬洲、鮀都3個居委會。
截至2011年,今屬金平區,人口過十萬。分鮀蓮和鮀江兩個街道管轄,分別是雲露、木坑、橋頭、夏趾、沙浦、蓬洲東、蓬洲南、蓬洲西、蓬洲北、溪東、港美、金隴、山兜、舉登、玉井、大井、天港、大場、賴厝、兩豐、雙豐、蓮榮、蓮華、蓮風、蓮光、蓮美、新遼、福島、新隆、勝隆31個涉農社區居委及鮀都、樂業、安居3個社區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