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氏有多少人口
Ⅰ 姓冼的在世界排名
當代冼姓的人口大約有17萬,為第二百八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4%。目前冼姓主要集中於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廣東是冼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大約三分之二的全國冼姓人口。
冼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粵桂海湘、湖北南部、贛閩大部、重慶東南、貴州大部、雲南東部,冼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0.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居住了大約86%的冼姓人群。
(1)洗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據萬震《異物志》說:「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
這「數千里」之地位於西江以南。在梁、陳、隋時,這一帶土著居民以俚人為主,也有後來分別稱為僮(壯)、瑤、黎人和漢人共居,他們的文化經過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遠古祖先名叫盤瓠。
Ⅱ 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及其事跡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一袋干糧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陳碩真,唐朝起義領袖,自稱「文佳女皇」
梁紅玉,南宋大將韓世忠的妻子,親自帶兵打仗
唐賽兒,明朝白蓮教起義領袖,自稱「佛母」
王聰兒,清朝白蓮教起義領袖,自任首領
譙國夫人洗氏
譙國夫人是嶺南地區洗氏的女兒,南朝梁武帝時,成為高涼太守馮寶的妻子。在南
北朝時候,中原喪亂,兵禍連結,而嶺甫地區始終未曾受到戰火的波及,首先也許是因為嶺南尚屬化外之地,而後卻確實是有賴洗夫人的籌謀劃策,撫慰部眾,德威廣被,肆應得宜,於是當地老百姓都稱她為「聖母」,到隋朝時,隋文帝便冊封她為「宋康郡夫人」,後又冊封她為「譙國夫人」,賜食湯沐邑一千五百戶,死後更追封她為「誠敬夫
人」。
嶺南洗氏原是擁有十幾萬戶的部族首領,跨據廣東恩平、陽江一帶山區。洗夫人幼年時叫洗百合,自幼追隨父兄逞勇鬥狠,經歷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稍長更得異人傳授武藝及韜略,不但能夠挽弓執刀與敵人拚鬥,而且深諸行軍布陣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賴,甚至海南儋耳諸部落民族也望風歸附。
先是北燕苗裔馮業率眾浮海南來,定居新會,歷任牧守,三傳至馮融,被梁武帝任命為羅州刺史,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也著實欣賞洗百合的才識,於是降尊纖貴地為兒子馮寶向尚系蠻族的洗氏求親,馮寶新任高涼太守,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洗氏部族自然是歡天喜地答應了這門親事,洗百合於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壽陽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計劃應該是在採石礬堅拒叛軍渡江,另以一支精銳的部隊襲取壽陽,使侯景進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計謀,卻以與侯景有勾結的臨賀王蕭正德為平北將軍。
都督京師諸軍事,他表面忙於備戰,暗地裡卻以大船數十艘資敵,於是侯景順利渡江,把梁武帝圍在小小的台城。」
這時廣州都督蕭勃徵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遷仕久蓄異志,偽稱有病,遲遲不肯應命,並派人急召高涼太守馮寶。洗氏夫人考慮,刺史託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卻積極整屯兵馬,顯然有謀叛之意。因而對丈夫說:「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必然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觀其變。」
沒有幾天,李遷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虜率兵逕往湖石,以便與侯景呼應。洗氏夫人自忖,杜平虜盡率精兵出城,留下李遷仕守著一座空城,自然無所作為,於是與丈夫計議,卑辭厚禮,徒步擔物,明為輪將,暗乃突襲,一舉攻下李遷仕的老巢。
這個計劃具體由洗氏夫人執行,李遷仕遠遠地望見千餘人眾,背扛肩挑而來,果然中計,以為是輪送軍需品的隊伍,絲毫不加防範,立即命人拔柵開城。洗氏夫人率眾湧入,迅即從籮筐背囊中拿出刀劍,像秋風掃落葉般一下子佔領高州城,進而與長城侯陳霸先在湖石會師,擊潰杜平虜的叛軍。
接下去是新任始興大守、長城侯陳霸先與王僧辯合力擊潰侯景。湘東王蕭繹在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權打得粉碎,陳霸先乘機代梁而為陳武帝,這也是南朝政權更替一個特點,總是大將奪權。
數年之中長江流域烽火漫天,嶺南地區多賴洗夫人扶輯,安然無事。此時馮寶已歿,陳霸先篤念昔日並肩作戰的友誼,遣使拜洗夫人九歲的兒子馮仆為陽春郡太守。
不久,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叛陳,天高皇帝遠,陳霸先鞭長莫及,洗夫人就近連絡百越首長;合力攻打歐陽紇而數平叛亂,馮仆因母親平叛有功被陳霸先封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任石龍太守。洗夫人也被冊封為「石龍太夫人」,權職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陳霸先即位之初,實力未允,對北朝採取和平邦交。三年後陳文帝嗣位,兵力日強,接連攻下長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漸恢復舊觀,再傳到宣帝,又乘北齊內亂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兒子陳波寶手中,也就是陳後主,終日炕緬酒色,怠於政事,於是被隋文帝楊堅所滅。
南北朝時對峙的局面雖然由隋文帝統一,但嶺南地區尚未歸附,為了維持地方安寧,共推石龍大夫人洗氏出來領導,仍用陳朝封贈的儀仗及兵衛甲盾,每每前呼後擁巡視各州,真個是威鎮南疆,簡直就是個小王國的女皇帝了。此時她已經是六十開外的人,兒子馮仆已死,孫兒馮魂與馮暄隨侍左右、大家都稱她為「聖母」。
隋帝派遣韋洗前往嶺南宣撫,並攜帶陳後主的親筆書信,以及洗夫人先前呈獻給陳後主的「扶南犀杖」作為信物,洗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陳朝已經滅亡,於是率眾歸附隋朝,長孫馮魂被破格提升為儀國三司,洗夫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韋洗仍舊滯留嶺南,嶺南人王仲宣連絡各部族首領圍襲隋朝派來的欽差大人,洗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冊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往援,結果進兵不利,被俘下獄。洗夫人再派幼孫馮盎馳援,而且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以為後應,很快就消平叛亂。從此南疆一片安謐,朝廷政令直達海隅,隋文帝對此大加贊賞,追贈洗夫人的先夫為廣州總管,追封他為譙國公,洗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麼官位,但卻比照總管衙門,設置幕僚機構和屬官,並頒予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且界予一項特殊權利,遇有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便宜行事。
這是一項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榮耀,以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夫人而言,總管嶺南六州軍政大權,朝廷視之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賞賜有加,皇後也刻意籠絡,信使不絕於途,嶺南各州風調雨順,家給人足,形成有史以來最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興,也就是長安,勤謹節儉,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嶺南地區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為可觀,隋文帝曾降敕書慰勉譙國夫人:「朕撫育眾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凈,兆庶安樂。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直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於言表。
隋朝開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譙國夫人坐鎮嶺南地區以外,更由朝廷派趙鈉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由於趙訥貪污不法,動輒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聲四起,紛紛上書朝廷,指斥趙訥的種種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離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詔譙國夫人就近懲治趙訥,並招撫諸部族。
譙國夫人此時已經年屆古稀,猶自抖擻精神乘騎駿馬,盛張錦傘,親捧皇帝詔書逮捕趙訥,然後審問、正法,並一一列舉罪狀及受賄財物,派遣專使奏報朝廷,又風塵僕僕地巡行各州各郡宣達聖旨,所以嶺南各地復歸平靜。
譙國夫人以邊睡番族,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她雖然歷事三朝,實因環境使然,她始終忠於她的部族,忠於她的職守,對一個女人而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隋文帝仁壽二年,獨孤皇後崩逝,隋文帝好象突然從層層束縛中掙脫出來,於是開始放盪,國事日益荒廢。就在此時,威鎮南疆的譙國夫人也油盡燈熄,享年七十五歲,朝廷追贈她為「誠敬夫人」。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客觀情勢使譙國夫人脫穎而出,而譙國夫人也在動盪的社會中作出許多男子漢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隆重推薦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Ⅲ 大姓有哪些
大姓有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胡等。大姓是指世家大族,人口眾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數眾多、勢力強大的姓氏。《漢書·陳咸傳》:「所居以殺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輒論輸府。」《新唐書·馮盎傳》:「子寳,聘越大姓洗氏女為妻,遂為首領」。
大姓有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胡等。大姓是指世家大族,人口眾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數眾多、勢力強大的姓氏。《漢書·陳咸傳》:「所居以殺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輒論輸府。」《新唐書·馮盎傳》:「子寳,聘越大姓洗氏女為妻,遂為首領」。
Ⅳ 洗在人的姓中讀什麼
洗(xiǎn)
又作"冼",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郡望: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部一帶)。
烈士豈受賊奴辱
夫人得膺譙國封
上聯說東晉南海人洗勁,世代為武官。他任廣州參軍時,海寇盧循(曾任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攻城,城破後,他被抓獲,大罵盧循,被害。義熙年間,追贈為始興太守、曲江縣侯。
下聯說南朝隋韌嶺南少數民族女首領洗夫人冼英,高涼蠻酋豪族冼氏女,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其威望、功績遠勝於馮寶。高涼冼氏豪族,轄部落十餘萬。冼英自幼賢明,有勇有謀。與馮寶結婚後,她在部落中推行封建法治,以改造俚人的舊習俗。李遷士謀反,冼氏率兵會同高要太守陳霸先把李追殺至江西南康。後冼氏又為陳霸先建立陳朝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陳朝,冼夫人成為嶺南百越一方的重要支柱。馮寶去世後,其子馮仆年九歲,任陽春郡太守,實際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她把政務治理得有條有理,境內漢俚一家,不分彼此。後陳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冼夫人為聖母,保境安民。隋文帝遣書命其歸化於隋。冼夫人以統一大局為重,集首領數十人迎隋使入廣州,嶺南悉定,華夏統一。隋文帝冊冼夫人為宋康郡夫人。隋開皇十年,番禺王仲反叛,冼夫人遣兵會同隋將裴矩平亂,嶺南遂定。隋帝封冼夫人子馮盎為高涼太守,追封馮寶為譙國公,冊冼夫人為譙國夫人。仁壽初,冼氏卒,葬於電白電城山村。冼夫人的一生,對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嶺南民族的團結,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周恩來總理譽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姓氏由來:疑為洗氏所改。
姓氏尋源:南海番禺多洗姓,蓋高涼夷酋姓也。按晉有廣州參軍洗勁,明有弘治進士冼光,嘉靖進士洗桂奇,均南海人。
郡望堂號:南海郡
姓氏家譜:南海鶴園冼氏家譜
歷史名人:冼光, 冼寶干, 洗勁, 洗桂奇
Ⅳ 冼姓的遷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據萬震《異物志》說:「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這「數千里」之地位於西江以南。在梁、陳、隋時,這一帶土著居民以俚人為主,也有後來分別稱為僮(壯)、瑤、黎人和漢人共居,他們的文化經過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遠古祖先名叫盤瓠,尊稱「盤王」。盤瓠是黃帝後裔高辛氏的女婿。據考古發現,在漠陽江上游陽春地域,有從北而南一百多華里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帶。石山帶北段的凌霄岩風景區,於2004年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陽春凌霄岩國家地質公園」。在距今一萬五千餘年前後,石灰岩溶洞居住著先民部落,以漁獵為生,溶洞里的文化層中埋藏著大量的各種古野獸遺骨化石。考古學家在陽春縣獨石仔岩洞發掘出舊石器晚期古人類文化遺址,經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鑒定,獨石仔岩洞深達2.5米的上中下三個文化層,距今為15350年至16650年。這個盤瓠部落的先民,在石器工具發展,以農、漁、獵為謀生手段以後,離開洞穴逐步向漠陽江、鑒江流域遷徙定居繁衍,稱為「狗郎部落」,所居村莊均稱「狗郎寨」,有的沿用到解放後,至今大都以諧音改稱高朗寨、高良垌等等。此區域的俚人和其後的僮(壯)、瑤人,均以盤瓠為祖先,以其狗頭人身的頭像為旗幟,北方的漢人訛音稱之為「高涼人」。秦始皇時進軍統一嶺南。嶺南之地土著居民稱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別稱為「山越」、「甌越」、「駱越」。戍軍中有一個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國的後代,和秦軍統領尉官趙佗是同鄉。沈汭(Ruì 音銳)被高涼部落的女首領招為夫婿,生兒育女,發展男系氏族,以嶺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 音顯),沈汭的兒子取名洗齊。從此世稱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見南越王趙佗,相談甚歡,趙佗遂命洗氏世守高涼。經秦、漢至晉,洗氏未留世系記載。洗姓人相傳:「沈改為洗,原因莫問。」到了清康熙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廣東冼姓入編西江房冼氏族譜,開始把「洗」姓書寫為「冼」姓,尊東晉時的冼勁為始祖。東晉元興年間,著名的清廉官吏廣州刺吳隱之以人格力量感化高涼俚人,召其首領冼勁率領部隊出為廣州刺史府中兵參軍。東晉元興三年,流賊盧循率眾攻廣州,冼勁領揚威兵五百人出戰,兵敗被執,罵賊不屈而死。劉裕受晉禪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廣州死難將領冼勁為曲江縣侯,以冼勁遺孤冼承烈襲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斡、文樞,文斡生企聖、企賢、企豪,文樞生企及(傑訛音),企聖生長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涼太守馮寶稱為冼夫人,是冼勁的六世孫女。冼氏在陽江西部的黃什河邊西岸建立冼村,由來已久。遠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在廣州屬下設立高涼縣,縣治遺址在今陽江市北的陽東縣大八鎮古城村,冼村在陽江北。高涼縣轄地包括恩平、陽春、陽江、電白、茂名、化州、吳川至廉江廣闊地域。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主孫權派呂岱為交州刺史,征討高涼俚人,俚人首領錢傅(即洗傅諧音)戰敗歸降,因漢人不承認有「洗」姓,《三國志》以諧音寫為「錢傅」。吳主命洗氏部落從漠陽江東遷至漠陽江西,任命洗傅為「高涼西部都尉」,後改為高興郡(余略)。冼姓望居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西南一帶。趙陀據其地建南越。漢武時再置。隋唐有廣州。隋為番州,南海郡)、高興郡(今廣東省化州市)。
冼(xiǎn)姓,在全國約有人口83萬,在各姓中排第310位,佔全國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於今廣東、廣西兩省。廣東冼姓主要分布於茂名、湛江、廣州、陽江、江門、雲浮、肇慶、佛山和珠海等地。
Ⅵ 冼姓在全國有多少人口總數
冼(xiǎn)姓,在全國約有人口83萬,在各姓中排第310位,佔全國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於今廣東、廣西兩省。廣東冼姓主要分布於茂名、湛江、廣州、陽江、江門、雲浮、肇慶、佛山和珠海等地。
冼(Xiǎn 洗)姓源流:
1.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譜多說冼姓出自於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隨趙佗來南越,定居南雄珠璣巷,然後在宋代由珠璣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體過程如《嶺南冼氏宗譜》所說:「冼氏之先,蓋出沈國,亦商或楚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註:今直隸正定府)。有名汭者,以義俠聞,為仇家所持,因秦法嚴,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趙佗將謫卒五十萬人戍五嶺,汭與佗同里,且有舊,往投其帳。至嶺南,遂家焉。是為冼姓入粵之始。 …… 自此子孫蕃衍於嶺南。有居廣西者,不甚顯著,今鎮南關內有冼村,亦儼然一都會也。以廣東為大宗,分為二支:居廣州者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為高涼冼氏。雖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後。」
2.出自洗姓,「冼(Xiǎn)」與「洗(Xiǎn)」的實際情況是改革以後洗(Xiǎn)姓多作「冼」,實際上,「冼」成為了原來正體字「洗(Xiǎn)」的通用簡化字,原來的正體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時要用原來的正體字即繁體字「洗(Xiǎn)」,今人應使用其通用的簡化字「冼」。
3.壯、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Ⅶ 冼氏家族多嗎
知道的人較少,珠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譜多說冼姓出自於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隨趙佗來南越,定居南雄珠璣巷,然後在宋代由珠璣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體過程如《嶺南冼氏宗譜》所說:「冼氏之先,蓋出沈子國,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註:今直隸正定府)。有名汭者,以義俠聞,為仇家所持,因秦法嚴,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遣趙佗將謫卒五十萬人戍五嶺,汭與佗同里,且有舊,往投其帳。至嶺南,遂家焉。是為冼姓入粵之始。 …… 自是子孫蕃衍於嶺南。有居廣西者,不甚顯著,今鎮南關內有冼村,亦儼然一都會也。以廣東為大宗,分為二支:居廣州者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為高涼冼氏。雖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後。」
族譜中的這一內容,許多人研究冼夫人時,常以為然。殊不知這早已為譜牒學家所唾棄。
對此說法的批判,王興瑞在其《冼夫人與馮氏家族》一書中這樣否定它:「據我個人的見識所及,所謂沈汭之事,並未見於歷史文獻,疑為編者所杜撰。在過去封建社會里,杜撰族史以相炫耀,久成文人積習。尤其是嶺南巨姓,為表明本族原為『華夏貴胄』,源遠流長,不同『蠻族』,其族譜幾無一不附會於中原的王侯世家,從中找個『光榮』的祖宗。此譜編者,恐難免俗。其所以杜撰沈汭,想系冼、沈兩字音、形相近之故。而且沈氏在古代中原為顯姓,漢應劭,《風俗通•姓氏篇下》雲:『沈氏:周文王第十子蚺季,食采於沈,即汝南平輿沈亭是也。子孫以國為氏。』據此,自然可以說,『洗氏之先,蓋出沈子國,亦周之苗裔。』一點也不費力。」
另外,唐代劉恂的《嶺南錄異》的記述亦體現沈子國說不可信,該書有這樣的一段記述,其雲:「洗氏,高州保寧人。身長七尺,多智謀,有三人之力。兩乳長二尺余,或冒熱遠行,兩乳搭在肩上。秦末,五嶺喪亂,洗氏點集軍丁,固護鄉里,蠻夷酋長不敢侵軼。及趙佗稱王,遍霸嶺南,洗氏乃齎軍裝物用二百擔入覲,趙陀大慰悅,與之言時政及論兵法,智辯縱橫,陀竟不能折, 委其治高梁。恩威振物,鄰郡賴之。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粵中見聞》亦有相似的記述,道光《廣東通志》的編者認為此段記事「語既荒誕,事別無證」。但我認為,這種荒誕,是封建社會常見的對古代人物的形體所作的誇張造成的,並不奇怪。
從「秦末,五嶺喪亂,洗氏點集軍丁,固護鄉里,蠻夷酋長不敢侵軼」一句可知,冼氏「入見」前,已是「點集軍丁」的首領,早已是嶺南的首領。
另又從文字顯示此位冼夫人已是成年人,若沈子國之說成立,那在秦末,沈 不會有如此成年的女兒。
最後,從文字的內容來看,二人之前似乎也並未認識,其與趙佗的關系似乎並非是上級與下級的關系。鍾萬全先生把此冼夫人看作沈汭之妻,但欠妥。一者各地冼氏族譜所記沈汭之妻為董氏;二者我國歷來沒有西方以丈夫之姓作妻子之姓之風俗;三者此說未見別的文獻有記載;四者二人似乎之前並不相識,也非上下級之關系,與沈汭和趙佗的關系不符。
凡此種種,都說明冼姓不是沈汭隨趙佗征嶺南而來,冼姓來源於沈子國之說不成立。而冼姓之所以說自己來自於沈子國,正是想追認隋唐以前的「帝王聖賢澤被後世,文章節義昭垂史冊,為後儒仰宗」的古人為始祖的嶺南族譜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