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多少人口
㈠ 關於甘南迭部「後西藏」地區的全部詳情
「後西藏」地區就是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
迭部縣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處,地處秦嶺西延岷山山脈迭山系之間白龍江中游的峽谷地帶。地理坐標北緯 33°39′23〃—34°20′02〃,東經102°54′54〃—104°04′33〃之間。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75公里,擁有國土面積5108.3平方公里。縣城所在地海拔2400米,縣城境內有幾座高山主峰均在海拔4900米上下。該地區年降雨量為600-800mm之間,年平均溫度7℃,夏季最高溫度為34℃。白龍江自東向西穿越該縣全境,水量比較充沛。迭部人均淡水佔有量為3.2萬立方米,是全國人均的16倍、甘肅省人均的22倍,屬豐水區。由於水電成本較小,該縣電價之低為全省之最。
北靠卓尼、東連舟曲,東北與岷縣、宕昌縣毗鄰,西南分別和四川省若爾蓋縣、九寨溝縣接壤。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75公里。 面積5108.3平方公里。全縣轄12個鄉,全縣總人口5.6萬人,有藏、漢、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萬人, 占總人口的72%,主要信奉佛教。農村人口為3.71萬人,城鎮人口為1.5萬人,占總人口的29.1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83人。轄區內設核工業部企業國營七九二礦和省屬企業迭部林業局及其所屬8個林場,州屬企業麻牙園藝場。
縣城位於西部白龍江北岸,是1962年建縣後墾荒拓建的山區新城。至今已建成道路、供電、供水、排污等設施基本齊備,商賈雲集,店鋪密布的林區重鎮,成為迭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工商、交通中心。
迭部縣在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礦產資源、水電資源、農牧業基礎等幾方面都排在西北的前列,優勢比較明顯,已經給下一輪經濟發展市場競爭鋪墊了厚實的基礎。
氣候溫和濕潤,形成了本地區的青山綠水。植被發育良好的大環境,全境內木面積占總面積的58.32%,原始森林覆蓋面積為54.4%,其餘為灌木和草場混合植被帶。狹長的河谷地帶適於種植小麥、蠶豆、油菜和北方的蔬菜、蘋果、梨、花椒,果實品質良好,廣袤的高山牧場適合牛羊的放牧,優良的自然條件使得本地農牧業都比較發達。 迭部縣依託森林資源,建立了以木材產品、畜產品、森林系列產品等為主的支柱產業。為全面落實國家"天然林保護"的政策,迭部縣將對235家工業企業,456個批發、零售、 飲食服務等網點進行產業結構大調整。目前境內有省級公路干線2條142.95公里,地方道路39條739.03公里;實現了通訊設施自動化,程式控制電話與全國聯網。裝機容量1.2萬千瓦的尼傲峽水電站現已建成發電。具有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的市政建設日趨完善,為迭部的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http://www.china-taiwan.com/TZZS/deibuxian/about.htm
http://www.agri.com.cn/host/county_village/village_623024.html
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與開發構思研究
——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為例
王立安
(湛江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廣東湛江 524088)
摘要:旅遊資源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旅遊業產生的物質基礎, 同時也是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以民族地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迭部縣為例,闡述了該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的大環境下應大力發展「無煙工業」——旅遊業。 然而在開發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評價一個旅遊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以及如何開發當 地的旅遊資源提出了幾點設想,希望旅遊業的發展能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和生 態平衡等方面做出貢獻。
關鍵詞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開發構思
一、文脈分析
迭部縣古稱疊州,其名由來已久。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迭州」條載:
「《禹貢》梁州之域,歷秦、漢、魏、晉,諸羌常保據焉。至後魏,其地入吐谷渾。周武帝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西逐諸戎,始統有其地,乃至疊州,蓋取山川重疊為義」。
迭部縣土地總面積為5108.3k�,人口5.6萬人(2000年底),其中藏族人口佔70%以上。
迭部縣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其北部為迭山山脈,南部為岷山山脈,中部為白龍江谷地。全
縣平均海拔在2200m以上,其中迭山主峰錯美峰海拔4920m,為全縣乃至甘南全州的最高點。
本縣水系除北部極少地區屬洮河流域外,其餘均屬白龍江流域。在眾多河川的強烈侵蝕作用
下,形成了高山峽谷縱橫交錯的壯觀景象。白龍江河谷及其支溝共有數十條,舉世聞名的天
險臘子口就在白龍江支溝臘子溝內。
迭部縣地處暖溫帶和高山氣候帶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夏濕潤
,秋冬乾燥,降水適中,氣候宜人(年均氣溫4.7℃,降水660mm)。由於水熱充沛,無霜
期長,造就了本縣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其中尤以森林資源為首要優勢。迭部縣森
林覆蓋率達54.4%,是省內重要的木材基地,其林業經濟產值一度佔全縣經濟總產值的80%以
上。1998年10月國家全面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後,迭部全縣停止砍伐,並加大了植樹造林力
度,使得森林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迭部縣擁有耕地13.7萬畝,天然草場235.28萬畝,基本
能夠滿足本地農牧業發展的需求。除主要農畜產品外,迭部的野生經濟作物和菌類資源種類
也很多,分布也較廣,主要有沙棘、蕨菜、木耳、羊肚菌(狼肚)等。本縣還擁有大熊貓、
梅花鹿、羚羊、雪雞等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物十餘種。此外,白龍江水系蘊藏有巨大的
水資源和水能資源,水能蘊藏量為80.74萬千瓦,人均佔有地表水3.17萬�,為全省人均占
有水量的21倍,這與甘肅普遍乾旱缺水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再加上溫暖的氣候和茂密
的植被,迭部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西北的小江南。
迭部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隨著歷史的發
展,迭部又成為歷代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不斷紛爭和文化融合之地。縣內至今已發掘出「馬
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等古遺址幾十處,還有三國時蜀將姜維屯兵的古
城堡,北周時建置的疊州、芳州古城堡。從唐朝吐蕃統治時期開始,藏族人民便生活在這片
土地上,因而這里沉澱了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不僅藏風民俗古樸淳厚,博大精深的藏傳
佛教更是廣為流傳,全縣共有寺院33座,其中包括甘肅省唯一的薩迦派寺院白古寺。六十多
年前,震驚中外的紅軍長征在迭部境內留下了「俄界會議會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及
臘子口戰役遺址等一批珍貴的革命勝跡。這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迭部的知名
度也隨之大增。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迭部旅遊業的發展潛力無窮。
迭部縣現有經濟基礎薄弱,尤其是1998年國家實行「天保工程」後,GDP連年出現負增長,2
000年更是達到-12.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701元,不及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1/3。城鄉
居民收入也明顯偏低。這就迫切要求迭部縣的經濟發展尋求替代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除
了目前正在大力開發的水電業外,旅遊業當是另一個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
二、旅遊資源綜合評價
(一)旅遊資源類型與分布
迭部縣自然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種類豐富,分布廣泛,開發潛力巨大,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
不足。
1�其主要旅遊資源類型與分布如下:
地文景觀、山嶽形勝:虎頭雄峰(電),光蓋山(益)錯美峰(卡),骨麻山(桑,尼),莫老山( 桑),端耀山(旺,尼)。
岩溶景觀:扎尕那石林(益),門日佛洞(尼)。
特異地貌:扎尕那石門(益),納加石門(益)。
水域風光、江河溪澗:天險臘子口與臘子溪(臘),臘子水簾洞(臘),八路峽(臘),疊翠峽( 臘),九龍峽(旺),尼傲峽(尼),尼什峽(電)
湖泊水庫:骨麻海(桑),錄壩湖(洛),卓地海(尼),魯查米(尼),措沃瓦(益,)措讓(電), 尼什水庫(電)。
瀑布泉點:傲傲水簾洞(電),曹世壩溝口溫泉(旺)。
氣候天象、宜人氣候:臘子溪幽谷,白龍江河谷,縣域山區。
天象奇觀:山地雲海,迭山橫雪。
生物景觀、森林景觀:臘子溝(臘),老龍溝(臘),牛路溝(臘),美路溝(臘),拉孜溝(達), 多兒溝(多),阿夏溝(阿)
草原景觀:洋布村(多),骨麻山山麓(尼)。
古樹名木與奇花異卉:一根五樹松(尼),高吉古楊(達),白樺林,紅樺林(臘),青岡林(臘) ,小葉古白楊走廊(電),百里杜鵑(尼,桑),格桑花(縣域草原)
珍稀動物:大熊貓保護區(多,阿)。
2�人文景觀旅遊資源。
(1)文物古跡
古遺址:然鬧遺址(電),疊州古城遺址(電)。
古墓葬:電尕姜巴溝、洛大橋西等9處。
近現代重要史跡:俄界會議會址(達),茨日那毛澤東故居(旺),臘子口戰役遺址與紀念碑( 臘)。
民俗風情:節會慶典,與民間歌舞,插箭節(農歷五月初四),香浪節(農歷五月十五),燃燈 節(農歷十月二十五),嘉熱(舞),尕巴(舞),多地(舞),阿嘉(舞),旦熱(民歌),強勒(酒 歌),拉伊(山歌),丁智(酒歌)。
民居建築:沓板房(益),片石城(洛,臘),九連水磨房群(多)。
民族服飾:然達(西部),然拉(中部),給讓(東部)。
生活習俗風味飲食:糌粑藏包。血腸。攪團。大茶奶茶。罐罐茶。酥油茶。青稞酒。酸奶子 。入贅轉房,獻哈達,罐罐酒。
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壁畫,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
城鄉風貌、鄉村景觀:東哇村(益),更古村(電),達益村(多)。
現代設施、大型工程設施:安多加水電站(達,擬建)。
宗教文化、宗教建築:白古寺(多),然子寺(多),苟吉寺(達),旺藏寺(旺)。
宗教活動:「洛薩莫老」(格魯派),「傑多」會(薩迦派),「巧巴東巧」法會(苯教)。
宗教藝術:法舞,壁畫,酥油花,泥塑木刻。
飲食購物、特產名品:黑木耳,羊肚菌,青稞酒,木製器具,蕨菜,沙棘飲料。
註:上表中旅遊資源分類系統引自肖星主編《旅遊資源與開發》(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
年)。
注2:上表括弧中縮寫地名分別代表: 臘——臘子口鄉洛——洛大鄉旺——旺藏鄉桑—
—桑壩鄉卡——卡壩鄉阿——阿夏鄉 多——多兒鄉尼——尼傲鄉達——達拉鄉益
——益哇鄉電——電尕鎮
(二)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理論依據是區域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層次組織結構。本規劃採用層次分
析法,建立目標層次結構,即旅遊資源條件、旅遊環境條件、旅遊開發條件,在此基礎上進
一步設立項目評價層、因子評價層,其核心是旅遊資源本體條件評價。
由於旅遊資源本身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加之評價中涉及廣泛的美學欣賞和社會經濟因素,定
量評價不可能採用嚴密精確的數學量算方法,只能採取模糊記分法。為此,經專家打分、建
立距陣、確定權重後,將每一因子分等級並給出計分標准如表2-2:
表2-2 迭部縣旅遊資源評價模糊計分標准表
評分等級〖〗1~0.8〖〗0.8~0.6〖〗0.6~0.4〖〗0.4~0.2〖〗0.2~0
資源條件、美學觀賞特徵
愉悅度〖〗很好〖〗好〖〗較好〖〗一般〖〗差
奇特度〖〗罕見〖〗少見〖〗較少見〖〗常見〖〗經常見
〖BH〗完整度〖〗很完整〖〗完整〖〗較完整〖〗不完整〖〗殘缺
〖BH〗規模度〖〗極大〖〗大〖〗較大〖〗一般〖〗小
〖BH〗科學價值〖〗很高〖〗高〖〗較高〖〗一般〖〗低
〖BH〗康娛價值〖〗很高〖〗高〖〗較高〖〗一般〖〗低
文化價值〖〗
歷史文化〖〗很高〖〗高〖〗較高〖〗一般〖〗低
〖BH〗宗教文化〖〗很高〖〗高〖〗較高〖〗一般〖〗低
環境條件
景點組合〖〗很好〖〗好〖〗較好〖〗一般〖〗差
〖BH〗環境容量〖〗1000人以上〖〗1000~500〖〗500~200〖〗200~50〖〗50人以 下
開發條件
交通通訊〖〗優〖〗良〖〗中〖〗差〖〗劣
接待國外遊客的可能性〖〗很大〖〗大〖〗較大〖〗小〖〗很小
客源地距離〖〗很近〖〗近〖〗中〖〗較遠〖〗很遠
〖BH〗食宿條件〖〗優〖〗良〖〗中〖〗差〖〗劣
〖BH〗旅遊服務、管理〖〗優〖〗良〖〗中〖〗差〖〗劣〖BG)〗
綜合得分計算採用右列數學模型:Aij=Sij·Wj,Ai=∑(1-i)Sij·Wj
Ai表示第i個評價單位綜合得分,Aij表示第i評價單位在第j個評價因子的分值,Wj表示第j
個評價因子的權重值,Sij表示第i個評價單位的模糊系數值。
例如,臘子口景區的得分為:
20×0.9+8×0.9+2+10+4×0.9+6×0.3+10+4+7+3×0.9+4+2+2+4+7×0.8+4×0.7+3×0.9=89.
4
根據旅遊資源等級評價原則,本規劃將全縣旅遊資源分為三級:國家級(80分以上)、省級
(80~75分)和地方級(75分以下)。
迭部縣各景區旅遊資源最後得分見下表2-3:
表2-3 迭部縣旅遊資源評價得分表
所在鄉鎮〖〗景區名稱〖〗分值〖〗級別
〖BH〗臘子口鄉〖〗臘子口景區〖〗89.4〖〗國家級
〖BH〗電尕鎮〖〗電尕景區〖〗79.2〖〗省級
〖BH〗益哇鄉〖〗益哇景區〖〗78〖〗省級
〖BH〗多兒鄉〖〗洋布景區〖〗75.8〖〗省級
〖BH〗尼傲鄉、桑壩鄉〖〗骨麻海—門日佛洞景區〖〗75〖〗省級
〖BH〗達拉鄉〖〗達拉景區〖〗74.2〖〗地方級
〖BH〗洛大鄉〖〗錄壩湖景區〖〗73〖〗地方級
〖BH〗旺藏鄉〖〗旺藏—九龍峽景區〖〗69.2〖〗地方級
〖BH〗多兒鄉、阿夏鄉〖〗後西藏—阿夏景區〖〗69〖〗地方級
〖BH〗多兒鄉〖〗然子寺—白古寺景區〖〗68.4〖〗地方級〖BG)〗
(三)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1.山勢高峻、碧流湍急,峽谷風光在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由於白龍江及其支流在海拔4000多 米的迭山和岷山之間強烈下切,遂在迭部境內形成了幾十條深溝峽谷,其中許多峽谷高差都 在幾百米以上;又由於氣候相對濕潤,植被覆蓋良好,使得迭部有溝必有水,有水皆碧流。 例如,舉世聞名的天險臘子口,隘口兩側高峻的絕壁巍然對峙;湍急而又清澈的的臘子溪從 峽底激瀉奔騰,捲起千層雪浪,再加上當年紅軍英勇涉險的氣魄,使這里更顯得氣勢雄渾、 蔚為壯觀。再如,危崖千尺的九龍峽,使人驚魂動魄,命懸一線;鬼斧神工的納加石門,令 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妙趣橫生的臘子水簾洞(實為一道長186m、最窄處僅4m寬的一線天 峽谷),讓人心曠神怡,為之傾倒。總之,迭部峽谷之多、之險、之秀,在西北地區十分罕 見。
2�氣候宜人、動植物繁多,是省內最佳的綠色生態樂園。
迭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適中,宜人的氣候使其成為遊人避暑休閑的絕佳之處。迭部
向為甘肅的木材基地,雖歷經採伐和破壞,其森林覆蓋率仍保持在54%,整體植被覆蓋率達8
5.9%,為全省最高。全縣活立木蓄積量達4670.9萬�,占甘肅的1/4。其中尤以臘子口、達
拉、多兒和阿夏4鄉的森林保護較好:老龍溝鬱郁蔥蔥的萬畝人工林尤如西北乾旱區中一顆
璀璨的綠寶石;拉孜溝神秘莫測的原始森林則是遠離城市鋼筋水泥森林的人間仙境;白龍江
畔古老的小葉白楊造型各異,韻味無比;尖尼溝中的「一根五樹」紅松鬼斧神工,造化奇跡
。在眾多溝中寬谷和山樑之上還發育著大片的天然草場,水草豐美,野花爛漫,成群的牛羊
點綴其間,與山坡上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交相輝映,宛若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氣讓人們找到了
遠離塵囂的凈土;湛藍的天空和清澈的溪水使人進入返璞歸真的意境。同時,這里還吸引了
各種野生動物繁衍其間,其中不乏大熊貓、蘇門羚等珍品。總之,迭部氣候宜人,動植物種
類繁多,堪稱省內最佳的綠色生態樂園。
3�長征勝跡家喻戶曉,紅色文化積淀深厚。位於達拉溝東端的俄界,長征途中曾召開過中 央政治局堅持北上抗日方針、與張國燾分裂行為作堅決斗爭的俄界會議,是我黨歷史上又一 關鍵性重要會議;小村茨日那的一座普通藏式兩層木樓,是毛主席曾居住和親自指揮過戰斗 的地方,偉人的風采令後來人遐想無限;天險臘子口,英勇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在這里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所有這些革命勝跡,都見證了歷史上那次可歌可 泣的長征壯舉,是革命先輩留給後人的無價精神財富,也是迭部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它們 無疑將成為迭部特色旅遊業發展的一大優勢。
4�藏風民情淳樸濃郁,藏文化旅遊魅力無窮。世代生活在高原之上,歷史上長期臣民於吐 蕃的統治之下,多年來與西藏不斷交流,這一切都孕育了迭部原汁原味的藏文化。無論在民 居、習俗、語言上,還是在生活習俗、待客禮節上,迭部的藏族同胞無不給人以淳樸敦厚的 印象和熱情豪放的感受:東哇村造型獨特的沓板房,達益村串珠相連的水磨房,草原上風情 萬種的鍋庄舞(甘南向為歌的家鄉,舞的海洋,迭部自然也不例外),小河畔含羞帶笑的洗衣 女郎,所有的這一切都使人痴迷,令人神往。此外,古老而神秘的藏傳佛教也深深紮根於這 片土地之上,全縣有寺院33座,教派近十種。其中白古寺是省內獨有的薩迦派寺院,建築風 格獨特,藏經佛理深奧;然子寺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典雅;苟吉寺乃苯教寺院,各方面自成 體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迭部儼然就是一座藏文化的大觀園,旅遊開發潛力巨大。
三、旅遊開發總體布局構思
從旅遊資源特色、品位、開發利用方向和遊客需求心態、交通干線走向及實際開發能力綜合
考慮,迭部縣旅遊資源開發的總體布局可概括為:以巴仁橋—臘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
溝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公路為主軸,臘子口和電尕景區為重點,
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形成以橫「丁」字型為骨架的旅遊網路體系,構建三大旅遊板塊和塑
造四大旅遊精品。
以巴仁橋—臘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溝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
公路為主軸——這兩者均為今後迭部縣對外經濟聯系的主要通道和大西北通向大西南的捷徑
,加之沿線不僅串聯了迭部旅遊資源的精華,且北可達省會蘭州或州府合作,南直抵世界自
然遺產九寨溝、黃龍,既有利於吸引蘭州、合作方向的遊客,又有利於充分發揮九寨溝、黃
龍這兩大旅遊熱點的輻射效應,從而形成蘭州—九寨溝的最短黃金旅遊線,故理所當然地應
成為迭部旅遊開發的主軸。
以臘子口和電尕景區為重點——這兩大景區均具有自然景觀清新奇特、生態環境質量頗佳、
海拔相對較低、小氣候十分宜人的特點,且又各具優勢:前者因長征勝跡而享譽海內外,峽
谷風光美冠甘肅,原始森林和人工林遮天蔽日,水簾洞堪稱隴原一絕,且緊靠巴代公路,毗
鄰麻九公路,距蘭州、定西和九寨溝等主要目標市場最近;後者系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所在,城市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白龍江溪谷寬窄相間,兩岸景色如畫,建設用地充足,虎
頭山、措讓湖等奇山異湖雄偉壯麗,且通過兩阿公路連接國道213線,又是續建中的江迭公
路的終點,距目前的蘭州—九寨溝黃金旅遊線和州府合作最近。因此,迭部的旅遊開發優選
這二者為重點是完全准確的,也是可行的,有助於以此帶動全縣旅遊業的發展。
形成以橫「丁」字型為骨架的旅遊網路體系——即縣域東半部沿巴代—兩阿—麻九公路形成
鐵尺梁—臘子口—麻牙—多兒—洋布—九寨溝的旅遊線路,西半部沿江迭—兩阿公路形成東
哇—益哇—電尕—旺藏—麻牙的旅遊線路,二者有機組合聯接,便構成了以橫「丁」字型為
骨架的旅遊網路體系。
構建三大旅遊板塊和塑造四大旅遊精品——即根據功能差異和開發利用方向的不同,構建中
部長征勝跡峽谷森林游覽區、北部奇山異湖江畔佳境游覽區、東南藏俗牧歌動物樂園游覽區
等三大旅遊板塊,塑造紅色文化旅遊、綠色生態旅遊、峽谷溪澗旅遊和藏文化旅遊等四大旅
游精品。參考資料:
1.黃羊山、王建萍著.旅遊規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6�
2.孫文昌.現代旅遊開發開發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1�
3.旅遊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1�
4.丁季華.旅遊資源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1�
5.肖星、嚴江平著.旅遊資源與開發.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8�
6.肖星主持.迭部縣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1.9.(27)�
7.吳必虎.區域旅遊規劃原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5
㈡ 甘肅省有14個地州市,各地市各有多少個縣各縣人口分別有多少地域特徵是什麼離蘭州的大概距離是多少
根據2010年甘肅省人口普查數據,全省各市、州常住人口(單位:人)
全省合計 2557 5254
蘭州市 361 6163
嘉峪關市 23 1853
金昌市 46 4050
白銀市 170 8751
天水市 326 2548
武威市 181 5054
張掖市 119 9515
平涼市 206 8033
酒泉市 109 5947
慶陽市 221 1191
定西市 269 8622
隴南市 256 7718
臨夏回族自治州 194 6677
甘南藏族自治州 68 9132
如果你真的有需要各市州下轄縣的人口,我可以再提供。先提供二個。
蘭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蘭州市統計局2011年5月24日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在國務院、甘肅省政府和市、縣(區)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目前已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記任務。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3]為3616163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14246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73699人,增長15.07%,年平均增長率為1.41%。從民族人口分布來看,56個民族在我市常住人口中都有,其中漢族人口為3456787人,少數民族人口為159376人。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 1112369戶,家庭戶人口為3138817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27人減少0.45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849809人,佔51.15%;女性人口為1766354人,佔48.85%。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8.56下降為104.72(全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5.20)。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75165人,佔13.14%;15-64歲人口為2823995人,佔78.09%;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7003人,佔8.77%。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458208人,佔12.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3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2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3個百分點。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6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7001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433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04086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6916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9892人上升為2129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407人上升為2055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987人上升為30532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25450人下降為1850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2767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3524人,文盲率[5]由6.40%下降為3.53%,下降2.87個百分點。
六、人口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城關區 1278745人
七里河區 561020人
西固區 364050人
安寧區 288510人
紅古區 136101人
永登縣 418789人
皋蘭縣 131785人
榆中縣 437163人。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匯總數。
[2]普查登記的對象是指普查標准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3]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記的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4]家庭戶是指以家庭成員關系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組成的戶。
[5]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所佔比重。
臨夏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
臨夏回族自治州統計局2011年5月18日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的決定,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目前已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記任務。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州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州常住人口[3]為1946677人。
二、家庭戶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446797戶,家庭戶人口為189176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2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70人減少0.47人。
三、性別構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985235人,佔50.61%;女性人口為961442人,佔49.39%。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7.64下降為102.47。
四、年齡構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22288人,佔21.69%;15-64歲人口為1365200人,佔70.13%;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9189人,佔8.1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7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4.4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7個百分點。
五、民族構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772872人,佔39.70%;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73805人,佔60.3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了8636人,下降1.11%;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25996人,增長12.02%。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794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241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0371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99198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26人上升為349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5182人上升為680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2235人上升為1748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2055人上升為50958人。
全州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0991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385402人,文盲率[5]由32.54%下降為10.78%,下降21.76個百分點。
七、人口地區分布
全州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全州各縣(市)常住人口單位:人
地 區 人口數
全州合計 1946677
臨夏市 274466
臨夏縣 326123
康樂縣 233173
永靖縣 180161
廣河縣 227466
和政縣 185083
東鄉縣 284507
積石山縣 235698
㈢ 甘肅人口密度最大的縣
全省63.5(單位人/平方公里,下同)
1.蘭州市城關區4227.3
2.臨夏州臨夏市2696.6
3.蘭州市安寧區2413.8
4.蘭州市七里河區1183.9
5.蘭州市西固區857.1
6.臨夏州廣河縣464.7
7.天水市甘谷縣400.5
8.天水市秦安縣387
9.慶陽市西峰區371.5
10.臨夏州臨夏縣321.8
11.平涼市庄浪縣288.8
12.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285.7
13.天水市秦州區282.6
14.平涼市崆峒區268.6
15.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67
16.蘭州市紅古區258.3
17.臨夏州康樂縣249.3
18.平涼市涇川縣248.4
19.隴南市西和縣231.1
20.天水市武山縣228.7
21.平涼市靜寧縣223.4
22.臨夏州和政縣218.7
23.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211.9
24.白銀市白銀區211.4
25.慶陽市寧縣208.9
26.武威市涼州區202.7
27.定西市臨洮縣192.9
28.定西市隴西縣191.9
29.慶陽市正寧縣180.6
30.天水市麥積區178.2
31.定西市渭源縣177
32.平涼市華亭縣160.6
33.天水市清水縣159
34.隴南市成縣155
35.定西市通渭縣151.8
36.慶陽市鎮原縣148.6
37.定西市岷縣137
38.蘭州市榆中縣133.5
39.隴南市武都區123.9
40.張掖市甘州區122.6
41.隴南市禮縣122
42.酒泉市肅州區121.1
43.平涼市崇信縣117.4
44.平涼市靈台縣112.9
45.定西市安定區111.2
46.慶陽市慶城縣108.5
47.臨夏州永靖縣107.3
48.甘南州臨潭縣102.8
49.白銀市平川區98.8
50.定西市漳縣97
51.白銀市會寧縣91.6
52.隴南市宕昌縣90.5
53.蘭州市永登縣85.4
54.白銀市靖遠縣82.9
55.隴南市徽縣80.8
56.蘭州市皋蘭縣79.8
57.武威市古浪縣78.4
58.金昌市金川區68.6
59.張掖市民樂縣67.8
60.隴南市康縣67.6
嘉峪關市64.7
61.慶陽市合水縣57.1
62.張掖市臨澤縣54
63.隴南市文縣50.1
64.甘南州舟曲縣46.5
65.白銀市景泰縣43.8
66.金昌市永昌縣42.6
67.慶陽市環縣37.9
68.張掖市高台縣37.1
69.張掖市山丹縣37
70.隴南市兩當縣36.4
71.慶陽市華池縣34.4
72.甘南州合作市33.7
73.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30.8
74.甘南州卓尼縣20.3
75.武威市民勤縣17.6
76.甘南州夏河縣14.4
77.甘南州迭部縣11.7
78.酒泉市玉門市10.5
79.酒泉市金塔縣8
80.甘南州碌曲縣7.04
81.酒泉市瓜州縣5.4
82.甘南州瑪曲縣4.9
83.酒泉市敦煌市4.5
84.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5
85.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0.93
86.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0.15
㈣ 甘南的地理概況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31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西藏之外的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東連秦隴,西接雪域,南鄰天府,北與本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歷史上是中原地區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甘南州在內地與藏區之間起著承接過渡的作用,是青藏高原社會大系的窗口,是「藏族現代化的跳板」。
甘南地區歷史悠久,古為雍州之地,秦時部分地方屬臨洮管轄,西部地區稱「羌中」。西漢時,東部屬隴西郡,今夏河縣王格爾塘以北屬金城郡轄地。設白石、羌道二縣。隋時置臨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別管轄西北和東南部部分地區。唐朝初年廢郡置州,甘南境內曾為洮州、疊州、芳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屬吐谷渾、吐蕃的范圍。元代屬宣政院所轄,吐蕃等處宣慰司統領。明代屬陝西都司管轄,包括洮州衛和河州衛及西固城軍民千戶所。清乾隆時,境內各縣大部屬鞏昌府,夏河由循化撫番廳管轄,屬蘭州府。1913年廢府設道,臨潭縣屬蘭山道,西固縣屬渭川道,1926年建立夏河縣改屬甘肅管轄。1937年成立卓尼設治局,1949年9月至12月臨潭、卓尼、夏河、西固相繼解放。1952年7月成立甘南藏區委員會,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區成立。1955年7月1日改為甘南藏族自治州,設州人民委員會。1968年6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甘南地處青藏高原及其隴南山地黃土高原的過渡帶。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州內大部分地區海拔超過3000米,地貌為侵蝕構造的高原山地景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復雜,西有積石山,南有岷山,北有太子山,中有西傾山,均呈近東西向展布,地貌可分為高山草原區,是天然的優良牧場;高山森林區,森林茂密,溝壑縱橫,是甘南主要的林區;丘陵低山區,山巒起伏,溝淺谷寬,是發展飼養業和種植業的主要地區。山脈主要有岷山、西傾山、積石山三條山脈,均屬昆侖山脈余脈,呈西北——東南走向,主峰多在3500——5400米之間。
位置:甘南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西接青海,南鄰四川,北通寧夏回族自治州,東達定西、隴南地區。
面積: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60多萬。
行政區劃分:現轄1個市,合作市;7個縣,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舟曲縣、迭部縣、卓尼縣、臨潭縣。
景觀:拉卜楞寺、則岔、尕海風景區、郎木寺、桑科草原、貢唐寶塔、達宗湖等。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遊資源以藏族民俗風情、藏傳佛教文化建築和草原風光為主,這里有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寺內有造型別致的貢唐寶塔;還有當地人民的天然牧場——桑科草原等,自然風光極佳。夏河縣交通便利,距省城蘭州270公里,離州府合作67公里。是觀光旅遊、飽覽草原風光和宗教文化的理想之地。
㈤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經緯度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00°46′~104°44′,北緯33°06′~36°10′之間。
甘南州的南部與四川阿壩州相連,西南與青海黃南州、果洛州接壤,東部和北部與隴南市、定西市、臨夏州毗鄰。下轄合作和臨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七縣一市,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3.07萬人,藏族佔54.2%。
㈥ 迭都縣屬於甘肅哪個市
迭部縣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參考資料:迭部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甘南州東南部,白龍江上游的高山峽谷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02°55′~ 104°05′,北緯33°39′~ 42°20′之間。海拔高度1600米~4920米之間。全縣轄12個鄉,52個行政村24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6萬人,系藏民族聚居區。總土地面積為5108.3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75公里。縣境內青山碧水,層嶺疊章,遍布懸泉、飛瀑、神湖、秀峰、隘峽等奇麗而壯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6.7℃。縣內有森林、礦產、水能、草場、珍稀動植物,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全縣林地面積30.0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58.32%。水利資源目前境內裝機容量達2.9萬千瓦。天然草場235.28萬畝。現已探明的有金、銅、鐵、釩、鎂、白雲岩等17種礦產資源。縣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有大熊貓、羚羊、雪豹、梅花鹿、紅腹錦雞、水獺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物27種。野生經濟植物主要有沙束、蕨菜、木耳、羊肚菌、蘑菇等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受到國內外商家的青睞。野生葯材植物127種,中葯材總量在3200噸以上,還有很多營養豐富、具有保健作用的野生植物和菌類資源待開發利用。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電尕鎮,郵政編碼:747400,電話區號:0941 。
迭部縣轄1個鎮、11個鄉:電尕鎮、益哇鄉、卡壩鄉、達拉鄉、尼傲鄉、旺藏鄉、阿夏鄉、多兒鄉、花園鄉、桑壩鄉、臘子口鄉、洛大鄉。
㈦ 迭部縣海拔多少米
1600米至4920米
迭部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轄縣,地處秦嶺西延岷山、迭山山系之間的高山峽谷之中,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甘川交界處;北靠卓尼縣,東連舟曲縣,東北與宕昌縣哈達鋪鎮毗鄰,西南分別和四川省若爾蓋縣、九寨溝縣接壤;總面積5108.3平方千米。
迭部縣地區處於大陸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過渡帶,屬非典型性大陸性氣候,干濕季分明,季風氣候特點突出,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春季風多雨少,秋季陰雨連綿,沿河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時數平均為2242.2小時。
七月份太陽輻射量最大,十二月份最小,年平均氣溫在8—11℃之間,無霜期147天,降水量634.6毫米,多在5—9月份,冬季最大凍地層深度66厘米,土壤以大范圍水平分布看,處於棕壤和褐土地帶。
縣境所處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和區內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響和造致迭部地區基本氣候特徵主要表現為:冬長無夏,春秋相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充沛而分布不均,春季風多雨少,秋季陰雨綿綿;因地形高差懸殊,水平差異大,垂直變化顯著。
㈧ 甘肅疊布海拔多少米
應該是甘肅迭部。甘肅省迭部縣城海拔2400米之間。
迭部縣縣城海拔為2400米,縣域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相對高差最大2900米,平均坡度30~35°,境內白龍江幹流自西向東橫穿岷、迭兩大山系水系之間,北部迭山主峰4920米,為黃河水系與水系的分水嶺,縣,內海拔最低處為洛大地區,海拔在1500米左右。區內海拔3700米以上山地,保存著古代山谷冰川侵蝕地貌,強烈風化所形成的泥石灘以及冰斗、角峰、懸崖聳立,構成了壯麗的自然景觀。
㈨ 甘肅甘南州和臨夏州哪個人口多
臨夏州人口多。甘南州人口70.5萬,臨夏州61萬。
一、甘南南與四川阿壩州相連,西南與青海黃南州、果洛州接壤,東部和北部與隴南市、定西市、臨夏州毗鄰,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00°46′~104°44′,北緯33°06′~36°10′之間。下轄合作和臨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七縣一市,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3.07萬人,藏族佔54.2%。甘南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評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遊景區」,被美國最具權威的旅遊雜志《視野》、《探險》評為「『讓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個戶外天堂」之一,被《中國國家地理》、《時尚旅遊》評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被聯合國人居環境發展促進會、世界華人聯合會評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旅遊目的地」,被評為「中國最美旅遊勝地」。
二、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設立。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東臨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瀕蘭州市,是甘肅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漢藏貿易樞紐。
2012年,臨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1.8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
截至2012年,臨夏州幅員面積為8169平方公里,下轄1市5縣2民族縣;總人口為215.0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