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在廣西有多少人口
A. 中國的姓氏分布
陳姓排行
陳姓是人口列全國第五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占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鮑姓排行
鮑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三位。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五省鮑姓約佔全國鮑姓人口的70%。
畢姓排行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佔全國畢姓人口的70%。
蔡姓排行
蔡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6%,居第四十四位。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省多此姓,四省蔡姓約佔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44%。
曹姓排行
曹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居第三十二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
查姓排行
查姓是當代較為罕見的姓氏,但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一位。尤以安徽、江蘇兩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查姓人口的85%。
楚姓排行
楚姓是中國人口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居第二百七十六位。楚姓分布較廣,以河南省為最多。
崔姓排行
崔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居第七十四位,為中國的一百個大姓之一。
戴姓排行
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
刁姓排行
刁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4%,居第二百零四位。尤以貴州、湖南兩省多此姓,兩省刁姓約佔全國漢族刁姓人口的64%。
丁姓排行
丁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2%,居第四十六位。 東方排行東方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人數不多,分布較廣,今北京,山西之太原、長治,山東之惠民,台灣之台北等地有此姓。
董姓排行
董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61%,居第二十九位,為全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姓之一。尤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
杜姓排行
杜姓是中華民族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尤以黃河沿岸的陝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肅、山東等地集中。其人口約占漢族總數的0.4%,居第五十三位,為中國最大的一百個姓之一。
段姓排行
段姓為我國常見姓氏,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居第八十七位。分布很廣,尤以四川、山西、河北、雲南等省多此姓,四川段姓約佔全國漢族段姓人口的58%。
樊姓排行
樊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國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陝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約佔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50%。
范姓排行
范姓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6%,居第六十一位。其分布很廣,特別是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此姓最為集中,上述七省范姓約佔全國漢族范姓人口的62%。
方姓排行
方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36%,居第六十二位,為當今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歷史上的方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大姓,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省多此姓。
豐姓排行
豐姓是當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布很廣,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平度、龍口、昌樂、魚台,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川等地均有此姓。
馮姓排行
馮姓是我國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雲南等省多此姓。
高姓排行
高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五位。尤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為多。
公孫排行
公孫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人口不多,分布較廣。 顧姓排行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5%,居第八十一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江蘇、浙江等省多此姓。
管姓排行
管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之一,約占漢族人口總數0.09%,居第一百四十位。分布較廣,但以山東、江蘇多見此姓,兩省管姓約佔全國管姓人口63%。
郭姓排行
郭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之一,居第十八位。萬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賀姓排行
賀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七位。賀姓分布很廣,湖南、山西較為集中,二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人口的31%。
洪姓排行
洪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6%,排中國姓氏人口的第一零七位,尤以浙江、江蘇多此姓,兩省洪姓約佔全國漢族洪姓人口的28%。
侯姓排行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侯姓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5%,居第八十二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約佔全國漢族侯姓人口48%。
黃姓排行
黃姓分布極為廣泛,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2.23%,在中國最多的十個姓中排第八位。黃姓在要集中於工江以南地區,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黃姓人口也比較多,以上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56%。
姬姓排行
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約占漢族人口總數0.03%,居第二百三十七位。分布地域較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二省姬姓約佔全國姬姓人口59%。
季姓排行
季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3%,居第一百一十六位。尤以江蘇、浙江等省多此姓,兩省季姓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59%。
江姓排行
江姓分布極為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在全國一百個大姓中排第七十九位。其主要分布在廣西、江蘇、安徽、四川、廣州、湖北、福建等省區,這七個省區的江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江姓人口的65%。
焦姓排行
焦姓是當代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0%,居第一百二十八位。尤以江西多此姓,約佔全國焦姓人口的26%。
康姓排行
康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8%,居第七十五位。尤以安徽、四川、陝西、甘肅、山東等多此姓,此五省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賴姓排行
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八位。其分布很,廣東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54%。
李姓排行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劉姓排行
劉姓分布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為中國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柳姓排行
柳姓是當今常見姓氏之一,人口總數約占漢族人口0.10%,位列第一百三十位。柳姓多分布於山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龍姓排行
龍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其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五位。其分布很廣,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較為集中,四省龍姓約佔全國漢族龍姓人口的67%。 魯姓排行魯姓是我國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人口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2%,居第一百一十九位。尤以山東、安徽多此姓,二省魯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0%。
梅姓排行
梅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0%居第一百三十六位。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74%。
孟姓排行
孟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四位。其分布很廣,山東、河南、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中山東省孟姓約佔全國漢族孟姓人口的26%。
倪姓排行
倪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居第一百一十一位。尤以江蘇、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約佔全國漢族倪姓人口的60%。
鈕姓排行
鈕姓是當今較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布分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遼寧之清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江,安徽之蚌埠等地均有此姓。
錢姓排行
錢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葉全國漢族人口的0.22%,在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國姓氏中,居第八十九位。尤以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為多,五省市錢姓約佔全國錢姓人口的65%。
喬姓排行
喬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8%,居第九十六位。其分布較廣,河南、山東、江蘇、河北四省較為集中,上述四省喬姓約佔全國漢族喬姓人口的67%。
欽姓排行
欽姓是當今罕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居處分散,今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度、沾化,山西之太原、運城,陝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貴州之從江等地有此姓。
慶姓排行
慶姓是當今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上海之松江、嘉定,福建之浦城,廣東之吳川,安徽之淮南,雲南之馬關,山東之平邑、新泰、東明,河南之駐馬店,山西之太原、汾陽,江西之豐城,湖南之湘潭,浙江之義烏,台灣之台北,四川之武勝、瀘定,陝西之韓城、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邱姓排行
邱姓為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其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7%,居第七十七位,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此四省邱姓約佔全國漢族邱姓的50%。
裘姓排行
裘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浙江、江蘇多此姓,兩省裘姓約佔全國漢族裘姓人口的61%。 榮姓排行榮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榮姓人口的33%。
邵姓排行
邵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三位,為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微、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六省邵姓約佔全國邵姓人口的65%。
盛姓排行
盛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施姓排行
施氏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6%,居第一百零五位。萬以江蘇、福建、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施姓約佔全國漢族施姓人口的58%。
舒姓排行
舒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6%,居第一百四十七位。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舒姓約佔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的83%。
司馬排行
司馬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人數不多,但分布廣泛,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固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浦城,貴州之普安等地均有此姓。
湯姓排行
湯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9% , 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九十位。尤以福建、湖南、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湯姓約葉全國漢族湯 姓人口的56%。
萬姓排行
萬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居第八十六位,分布很廣。 王姓排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分布非常廣,約占漢族人口的7.41%,人口眾多。
文姓排行
文姓在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中居第一百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其分布很廣,尤以廣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的26%;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區亦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的53%。
吳姓排行
吳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位居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吳姓均占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占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伍姓排行
伍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姓約佔全國漢族伍姓人口的64%。
武姓排行
在我國歷史上,武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為中國一百個大姓之。尤以河南、黑龍江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武姓人口的0.37%。
夏侯排行
夏候是當今罕見的復姓,今北京,上海,江西之吉安、萍鄉、興國,山西之太原、晉中地區,台灣台中等地均有此姓。
項姓排行
項氏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三位。尤以湖南、浙江、湖北、貴州等省多此姓,四省項姓約佔全國項姓人口的74%。
嚴姓排行
嚴姓為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4%,居第一百一十二位。嚴姓分布很廣,尤以湖北、江蘇、浙江乖省多此姓氏,三省嚴姓約佔全國漢族嚴姓人口48%。
晏姓排行
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布頗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佔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楊姓排行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布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伊姓排行
伊姓是當今較少見的姓氏,分布很廣,但人數不多,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度及東平、山西之太原、雲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尤以河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伊姓人口的39%。
殷姓排行
殷姓是我國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人口總數約占漢族人口總數的0.16%,位居全國姓氏排列第一百零四位。殷姓分布較廣,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等省為多。
游姓排行
游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分布分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六位。尤以貴州、四川、湖北多此姓,三省游姓約佔全國漢族游姓的53%。
詹姓排行
詹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3%,居第一百五十二位。尤以湖南、台灣、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約佔全國漢族詹姓人口的50%。
張姓排行
張姓是我國分布很廣、人口眾多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中國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
趙姓排行
趙姓是分布很廣、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29%,為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周姓排行
周姓是當今常見姓氏之一,分布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12%,在中國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佔比例相對其他地區要高。
庄姓排行
庄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93%,居第一百三十八位。尤以廣東、江蘇、浙江、台灣等省多此姓,四省庄姓約佔全國漢族庄姓人口的60%。
白姓排行
白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居第七十三位。尤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多此姓,四省白姓約佔全國漢族白姓 人口的65%。
傅姓排行
傅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全國傅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1%,居第三十六位,為全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等省。
郝姓排行
郝姓是當今較炙常見的姓氏,分布范圍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0%,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七十一位。尤以河、山西、河北三省多此姓,三省郝姓約佔全國郝姓人口的59%。
何姓排行
何姓是中華民族姓氏中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七位。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多此姓。
胡姓排行
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賈姓排行
賈姓為中華民族中重要的一個姓氏,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42%,居第四十五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尤以山西、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多此姓。
蔣姓排行
蔣姓是中華民族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三位,為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國姓氏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在我國歷史上蔣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
金姓排行
金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2%,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氏之一,居第六十九位。尤以河南、浙江、江蘇、湖北、四川、上海等省市多此姓,六省市金姓約佔全國漢族金姓人口的62%。
梁姓排行
梁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84%,居第二十一位。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省人口4.7%,全國漢族梁姓人口35%在廣東。
林姓排行
林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六位。尤以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盧姓排行
盧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二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
陸姓排行
陸姓分布極為廣泛,是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在一百個大姓中排第七十位。主要分布在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等地,這五個省、市、區的陸姓人口佔全國漢族陸姓人口的65%。
呂姓排行
呂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東、河南二省多此姓。
羅姓排行
羅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二十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居第二十位。其主要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江西、貴州、湖北等省,六省羅姓約佔全國漢族羅姓的70%。
馬姓排行
馬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尤以我國西北地區最為集中,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1.0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九位,同時也是我國回族大姓。
潘姓排行
潘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很廣,約占漢族人口的0.41%,居第五十二位。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八省區潘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69%。
彭姓排行
彭氏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9%,居第三十九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
秦姓排行
秦姓為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6%,居第七十八位。秦姓分布很廣,四川、河南、廣西、江蘇等省較為集中,四省秦姓約佔全國漢族秦姓人口的54%。
任姓排行
任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8%,居第五十九位。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任姓約佔全國漢族任姓人數的25%.
沈姓排行
沈姓是中華民族重要姓氏之一,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0.50%,居第三十七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歷代多以江南為其主要的分布地區。
石姓排行
石姓是我國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5%,居第六十三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
史姓排行
史姓為當今常見姓氏,為我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人數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5%,居第八十位。分布很廣,山西、湖北較為集中。
B. 誰知道「管」姓氏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管(Guǎn)姓源出有三:
1 、系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中國姓氏起源》及《廣韻》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鮮,史稱管叔在管(今河南省鄭州市),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武庚起兵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稱管姓。
2、系自姬姓,為周穆王之後,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所載,周穆王時,將其庶子分封於管邑,至管仲始顯於齊,其後世子孫以邑為氏。周穆王之後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錫伯族瓜爾佳氏,漢姓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謚敬,亦名敬仲。穎上(今屬安徽省)人,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後。管仲原輔佐公子糾,並用箭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管仲感恩戴德,輔佐齊桓公實施改革,他通過通貨積財,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亂被殺,身敗名裂,而管仲聲名顯赫,德才兼備,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揚名天下,故管姓子孫尊管仲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 ,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姓仍主要繁衍於山東。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今河南省清豐)人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里羊崗壩(今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姓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唐宋之際,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代詞人管鑒,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屬江西省)。元時,翰林學士管礻韋開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之際管姓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陝西之咸寧(二名)為眾。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見一斑。此際之管姓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姓闖關東謀生。如今,管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約佔全國漢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三、歷史名人
管 仲:名夷吾。春秋時期齊國人,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鮑叔牙認為是自己的知音。後來經過鮑叔牙的推薦到了齊國任宰相,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他執政四十餘年,實行了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 寧:三國時學者,北海郡朱虛人,游學天下,學問很高。東漢末,黃巾軍起義,他逃避到遼東,聚眾講《詩》、《書》三十年之久。後歸故里,魏文帝想讓他為太中大夫,他沒有答應。明徵帝讓他出來做光祿勛,他又沒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論》。
管 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被貶到宜州,當時管及在宜州任職。他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往甚密。黃庭堅於是寫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給他,並且對他說:「你的兒子肯定有登進士科的。」後來果然靈驗。
管 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赫。著作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管 絡:三國時魏國平原(今屬山東省)人,精通周易,善於占卜,相傳所佔無不靈驗。
管 崇: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並推劉元進為主,任尚書僕射,後戰死軍中。
管 鑒:管鑒: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詞人。官至廣東提刑,權知廣州經略安撫使。有《養拙堂詞》。
管 珍:江蘇省武進人,清代畫家,字陽復,號松崖。乾隆年間翰林,官至漕運總督。工花鳥,得惲壽平真髓,尤善設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 聲:浙江省瑞安人,清代書法家。工書,以風韻勝,學歐、趙,有名於當時。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學者。同治元年舉人,工詩,豪飲,善書法,曾任泰州學正。
管公明:三國時期魏國學者。
管師復:宋朝詩人,龍泉(今屬浙江省)人。為人講義氣、勇敢,擅長於寫詩。宋神宗想要授給他官 職他沒有接受。稱為卧雲先生。著作有《白雲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畫家。吳興人。被封為魏國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於畫梅蘭竹,山水也畫得很好。她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長於書寫行楷。
管師仁:宋代官吏,龍泉(今屬浙江)人,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後累遷工部侍郎、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管時敏: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長史四十餘年,忠誠謹然,處理大小事務,一絲不苟,勤政廉潔,受到百姓愛戴。
管松濤:山東省巨野人,生於1902年,卒於1966年,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管謨業:山東省高密人,當代著名作家,筆名莫言。一九八二年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有《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鞦韆架》、《球狀閃電》、《高梁酒》、《狗道》等。開創了一個高密東北鄉的藝術世界。莫言小說創作往往藉助於象徵與寫意,表現對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覺、理想和願望。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原郡:西漢初期設置平原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晉陽郡:本來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後來改為趙國的晉陽邑。漢代的時候在此置縣,作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號
匡世堂:春秋時期,管仲為齊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稱贊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個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原堂」、「白雲堂」、「過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對聯】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聯為鶴頂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聯
幼安高節;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北海朱虛人管寧,字幼安,年輕時曾與平原人華歆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高官乘華麗的馬車從門前經過,華歆放下書本去觀看,他便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並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後避戰亂去遼東,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祿勛,他都辭去不做。著有《氏姓論》。下聯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人,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並尊稱為「仲父」。在齊國進行改革,確立選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壞分等級征稅,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又鑄造並管理貨幣,調劑物價,從此國力強盛。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使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幼安高節;
仲姬清才。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字幼安,專意攻讀,後以高節終。下聯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書畫,筆意清絕。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絡,字公明,善卜易。下聯典指春秋·管鍾,佐桓公成霸業,尊為「仲父」。
平原世澤;
相國家聲。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割席傳美談;
減租建奇勛。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寧,字幼安,朱虛人。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交,游學異國,交敬善陳實,嘗與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歆廢書觀之,寧與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聯典指宋代吏部尚書管師仁義,字元善,龍泉人。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請蠲減河北租賦,以緩流民,一方賴其賜。累遷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仁義存白雲;
瑞應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管師復,龍泉人。為人仁勇好義,工詩,神宗欲官之,不受。學者稱卧雲先生,有《白雲集》。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謫居宜州,時及為宜州理曹,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遊甚密。庭堅書「折桂亭」三大字貽之,且謂之曰:「君家積慶,後必有登進士科者。」其後言果驗。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九合諸侯匡天下;
三遷少卿寧國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穎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齊桓公)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他執政四十餘年,因勢制宜,實行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對外致力於「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的活動,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累官廣西提刑,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著。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魏國管寧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畫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東漢末,黃巾軍起義,他避居遼東,召眾講習《詩》、《書》歷三十餘年方歸故里。魏文普召為太中大夫,辭不受。明帝征為光祿勛,亦固辭不就。有《姓氏論》,今佚。下聯典指元代女畫家管道升,字佧姬,吳興人。一字瑤姬,趙孟頫之妻。封魏國夫人,也稱管夫人。畫墨竹蘭梅,筆意清絕,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詞章。書牘行楷,殆與其夫不辨。衛夫人之後,無與儔者。
尊王攘夷成霸業;
通易精術積天文。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人管仲事典。下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公明事典。
====================================================================
附錄:【管姓典故、趣事】
〖視死如歸〗
「視死如歸」源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又見《呂氏春秋·勿躬》。
鮑叔牙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齊桓公向管仲詢問改革政治、復興國家的方略大計,管仲回答說:「開闢土地,擴大城鎮,發展生產,盡地之利,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做主管經濟的大官;升降適度,矢令恰當,進退得體,禮儀嫻熟,我不如隰朋,請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個人生命,不計較個人寶貴,冒犯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做主管監察的大官;行軍整肅,戰斗英勇,戰鼓一響,使全軍頑強挺進,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做大司馬;斷案英明,不殺不該殺的人,不冤枉無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請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如果您想成為諸侯的霸主,那麼,有我管仲在這里就行了。」齊聽後非常高興。對管仲言聽計從,最終完成了霸業。
後來,人們用「視死如歸」來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的精神。
-----------------------------------------------------------------
〖社鼠〗
「社鼠」這一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春秋初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一天,齊桓公詢問管鍾,治理國家最大的憂患是什麼。管仲回答說是社廟里的老鼠,桓公對此大為不解。管仲解釋說,社廟里的牆壁是用木材塗上泥土做成的,老鼠喜歡在裡面打洞,人們要消滅老鼠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用火熏,害怕燒壞木料;用水灌,又擔心毀壞泥牆,老鼠之所以沒有消滅,究其原因就在於社廟的牆壁,國家如此,國君親信的那些小人,他們在外作威作福,搜刮民財,欺壓百姓;在內又互相勾結,蒙蔽君王。如果不及早動手,發覺並處死這類人,就會釀成禍害。這種人就是貽誤國家的社鼠啊!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比喻依仗權勢作惡。清代洪升的《長生殿》里就有這個典故:「不提防抻虎樊熊,任縱橫社鼠城狐。」
【中國人民解放軍管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管松濤少將
管松濤(1902-1966),原名管之山,山東巨野人。1921年19歲參加東北軍,歷任士兵、班長、排長,1927年任連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入南京炮兵學校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49軍炮兵營連長,參加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後任東北軍57軍少校副團長,參加徐州、揚州對日作戰。1938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與萬毅組織的捕捉東北軍57軍軍長的行動,行動失敗後被監視,強行送於學忠部受訓。於途中逃脫,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獨立旅參謀長。1943年任濱海支隊參謀長,參與開辟海陵縣抗日根據地,參加甲子山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進入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7縱20旅旅長。1946年任遼寧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四平保衛戰和叄下江南戰役。當敵軍大舉進攻臨江時,率領兩個團在敵後堅持游擊戰爭,牽制了敵3個師和兩個交警總隊。1947年參加圍困長春、解放沈陽。1948年任第四野戰軍40軍153師師長。參加平津戰役。1949年因病休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參謀長,參加了第一至五次戰役。回國後,任炮兵學校副校長、高級炮兵學校副校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任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66年5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64歲。
C. 管氏家族輩分排列
字輩排行
管氏遼寧庄河一支字輩:
守正克日 世文 福殿重修德,齊家有義方 。存心習聖道,立志守綱常
管氏一支字輩:「千言正昌崇,旬祖華忠仁,堂復澄世輅,谷尚陽紹鉉,漵廷大疑聲,貽懋毓禎中」。
管氏一支字輩:「上大道獻中光士正登龍太(泰)」。
管氏一支字輩:「福殿兆秀德」。
管氏一支字輩:「鳳成慶長春」。
管氏一支字輩:「澤啟明廷恩延清佩永德成先肇文榮瑞昇平英勝枝樂朝江」。
管氏一支字輩:澤啟明廷,恩延清佩,永錫承先,肇文英瑞。
山東諸城管氏字輩:澤啟明廷,恩延清培,永錫承賢,昇平英瑞。
山東肥城管氏字輩:正尚克後榮,憲文緒中秉,振邦士平吉,和合傳法興。
山東郯城管氏字輩:鑾儀章明昌,登俊鳳彩祥,朝中儒相煥,君錫運錦方。
山東高密管氏字輩:「慶金遵義穆祥世」。
山東泰安管氏字輩:「慶士孝偉常」。
山東莒縣管氏字輩:「榮恩仁錫……」
山東即墨管氏字輩:「學文培敬書益崇吉」。
山東五蓮管氏字輩:「象榮恩仁錫」。
山東臨沂管氏字輩:「如木勛堂欽清桂照境均」。
山東郯城管氏字輩:「鑾儀章明昌登俊(基)鳳彩(海)祥(陽)朝中儒相煥君錫運錦方」。
山東諸城、膠南管氏字輩:「澤啟明廷恩延清培永錫承賢昇平英瑞」。
湖南永州管氏字輩:登仕正文學,朝廷有良相,先祖積余慶,後世永榮昌。
湖南永州管氏字輩:「登仕正文學朝廷有良相先祖積余慶後世永榮昌」。
湖南祁東管氏字輩:「學有聲志仕品紅」。
湖南桂東管氏字輩:「家崇生富貴」。
湖南管氏一支字輩:「祖德昌於楚鴻恩錫自明」。
甘肅蘭州管氏字輩:生悅韻功萬,大正相齊位。
安徽利辛管氏字輩:天長久文,恩廣奧宗,應世成明,民國進修。
安徽鳳台縣管氏字輩:山(文、玉) 士(勛) 占 樹 (邦)敬(佩),以 賀 振 寶 興,家 永 昌 久 成,忠 孝 德 澤 明。
(備注:山字輩同文字輩、玉字輩;士字輩同勛字輩;樹字輩同邦字輩;敬字輩同佩字輩。)
安徽無為管式字輩;嘉茂學宏名,自成必遠大,毓秀紹元宗,世永光時發,芳興國祚昌,胤嗣皆士萃,禮義道為先。
安徽巢湖管氏字輩:「自成必遠大月秀少(紹)蔭宗時運光世發」。
安徽滁洲管氏字輩:「文廷正新……」
安徽管氏一支字輩:「萬三布氏文章華國孝友傳家」。
安徽潁上縣管氏字輩:福(德)如玉石庭,仁厚傳久遠,純譜慶康生;志同繼先哲,延年續古今。
安徽淝南管氏(家譜可考最早始祖為明代洪武初年管溯由)字輩:承先事業 世守賢良 傳家有道 德澤光昌。
江西上饒管氏字輩:封侯伯爵祿,康寧孝親悌。
重慶酉陽管氏字輩:開桃路仲記,代庭華朝應,林風如宣,啟世文昌。
江蘇鹽城管氏字輩:鴻余家道盛,敦本耕書長,教子遵賢善,光榮萬載良。
湖南祁東縣管氏字輩:萬(祖始輩)如子仁林 福朝賢良應 元寧在世永 定文學有聲 志士品高宏 勤修業愈精
勛名臻鼎盛 德澤慶長榮
廣東大埔管氏字輩:「奕業在其中秩緒連宗策」。
廣東汕尾管氏字輩:「永昌世澤穎上家聲」。
廣東梅州管氏字輩:「亦業在其中」。
廣東廉江管氏字輩:「忠其章顯洪修道」。
浙江溫州管氏字輩:「一德中天穎光方顯作榮嗣嘉鴻福壽秀培啟賢良」。
浙江甌海管氏字輩:「壽仕佳洪福」。
浙江縉雲管氏字輩:「孝友睦度前□靜」。
廣西博白管氏字輩:啟承恆衍。慶見新天開奕業,希盛際會展宏才。
廣西博白管氏字輩:「啟承恆衍慶見新天開奕業希盛際會展宏才」。
廣西天峨管氏字輩:「朝應麟鳳香,」宣啟世代昌,祖德恩通遠,宗功賜福長,呈祥添彩秀,瑞慶銀榮光,興隆禎可享,富貴正安康,月明輝美時,日蔭耀華堂,生源流久序,菊桂永騰芳」。
廣西陽朔管氏字輩:「日月光明舒騰永志祖宗培植」。
雲南德宏管氏字輩:「紹森鴻連有國能真子漢」。註:該支管氏為傣族。
雲南管氏一支字輩:「慶鴻庭忠春雲尚肇」。
湖北孝感管氏字輩:「能連用典業維」。
湖北監利管氏字輩:「思克德明奕世彰」。
江蘇揚州管氏字輩:「仕學齡有太心生景在年文鳳筁朝慶」。
江蘇如皋(東)管氏字輩:「堂正八成勝興玉,木希應養,士正學天,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其旋元吉,視履考詳」
河南濮陽管氏字輩:「建修承先澤永世慶方春資深傳流遠善繼樂同音英傑志剛強賢孝獻吉祥俊秀宗華代衛國盡忠良」。
河南嵩縣管氏字輩:「起(啟)音商改木」。
遼寧丹東管氏字輩:「登聖考慶……」
甘肅蘭州管氏字輩:「生悅韻功萬大正相齊位」。
江西上饒管氏字輩:「封侯伯爵祿康寧孝親悌」。
貴州威寧管氏字輩(適用貴州威寧、赫章、水城、鍾山、盤縣、畢節;雲南的昭通、鎮雄、宣威等地):
成紳建立夔,壽國宗良匡;
思文才繼音,鳴世應紹仕;
彥毓慶鴻廷,鍾春榮尚兆;
德厚獻福貴,朝邦永發祥;
智禮仁澤茂,源興達泰昌;
賢晉玉訓和,敏學泉定常;
運順吉耀宇,遠景必富康。
(3)管氏在廣西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管姓簡介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叔鮮,屬於以國名為氏。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六位門閥,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三位,人口約一百十六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3%左右。
管氏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這二省管氏約佔全國管氏人口的60%以上。在雲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傣族同胞中管氏族人有很多,是一個很龐大的大家族。
D. 管氏 姓名大全
管姓來源 管氏姓名大全 尋根溯源 管姓來源有三:
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9%
1、系自姬姓,為周穆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所載,周穆王時,將其庶子分封於管,至管仲始顯於齊,後世子孫以邑為氏。
2、系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中國姓氏起源》及《廣韻》所載,周武王時,把管(今河南鄭州市)封給其三弟叔鮮,史稱管叔。成王即位後,管叔與蔡叔聯合武庚起兵叛亂,被周公所殺,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管姓。
3、出自他族改姓。錫伯族瓜爾佳氏,漢姓為管。
得姓始祖 管仲。名夷吾,卒謚敬,亦名敬仲。穎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後。管仲原輔佐公子糾,並用箭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管仲感恩戴德,輔佐齊桓公實施改革,他通過通貨積財,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亂被殺,身敗名裂,而管仲聲名顯赫,德才兼備,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揚名天下,故管姓子孫尊管仲為管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姓仍主要繁衍於山東。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今河南清豐)人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里羊崗壩(今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今山東臨朐)人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姓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今江蘇常州)人。唐宋之際,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代詞人管鑒,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屬江西)。元時,翰林學士管礻韋開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之際管姓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陝西之咸寧(二名)為眾。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見一斑。此際之管姓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姓闖關東謀生。如今,管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約佔全國漢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號 管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治所在平原(今屬山東);2、晉陽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
堂號:「平原」、「白雲」、「過一」等。 三、郡望堂號
郡望:
1、平原:西漢初期設置平原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西北部平原
縣一帶。
2、晉陽:本來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後來改為趙國的晉陽邑。
漢代的時候在此置縣,作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堂號:
匡世堂:春秋時期,管仲為齊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平定、
治理天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稱贊他「一匡天下」,
意思是救了整個天下。
二、出自他族改姓。
錫伯族瓜爾佳氏,漢姓為管。
傣族管氏,祖先原為漢族,明朝初期跟隨林渶元帥攻打廲川王國(三征廲川),最後留守西南邊疆,和當地的傣族通婚,逐漸變成傣族。
三、各支始祖:
管重和:管仲的第六十一世孫,元至正十七年由江蘇常州郡毗陵(驛)(今常州市武進區)遷南通如東縣掘港場。是為如東縣掘港鎮賓山管氏始祖。
管 進、管文正:是族舊籍山陽,宋靖康之亂徙蘇州城東之東河,為蘇州管氏始祖。始遷祖為進五世孫文正,明成化間遷邑之平江里龍潭上,又治宅於管家園。為吳縣管氏始祖。
管新涵:元末自括蒼龍泉州前東浦遷至黃岩新橋。為黃岩新橋管氏始祖。
管 御:北宋仁宗時自青州渡淮,先寓維揚,後徙洪州,元豐二年其子管炬卜居丹陽東永濟鄉之管山,後裔遂奉其為始遷祖。為丹陽管氏始祖。
管天龍、管思舜、管文綽:北宋時居浙江,五世祖管思舜遷溧陽,為溧陽管氏始祖。管思舜子管文綽,號西溪,南宋紹定間再遷邑之奉安黃雀花墩下,是為本支始遷之祖。西溪管氏始祖。
管 葵:宋末元初自浙之龍泉石馬遷廣豐齊川。齊川管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四、遷徙分布
管姓的望族居住在平原和晉昌。
管氏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氏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氏仍主要繁衍於山東。
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氏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氏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人(今河南清豐)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氏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里羊崗壩(今福建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人(今山東臨朐)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氏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氏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人(今江蘇常州)。
唐宋之際,管氏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朝詞人管鑒,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江西)。元時,翰林學士管礻韋開基河南光山。
明朝初期,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氏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之際管氏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氏在此三地分布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兩名),陝西之咸寧(兩名)為眾。管氏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見一斑。此際之管氏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氏闖關東謀生。
如今,管氏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氏約佔全國漢族管氏人口的63%。在雲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姓管的很多,是一個很龐大的大家族。
管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四十四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09%。
宗族特徵 1、管姓名人多學者,如有講習《詩》、《書》的管寧、詞人管鑒、女畫家管道升、散文學家管同,作家管謨業等,而武勇之人鮮見。2、管姓乃交友典範。如管寧與華歆割席分坐,表示道不同不相與謀。又管仲與鮑叔牙之交稱為「管鮑之交」,管仲闡述二人交厚的原因時說:「吾與叔牙分財多取,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謀事困窮,不以我為愚,知時不利也;三仕三退,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三戰三走,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可謂膾炙人口。
名人精粹
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地,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周公旦平息了叛亂,管叔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2、來源於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管輅:三國時魏國平原(今屬山東)人,精通周易,善於占卜,相傳所佔無不靈驗。
管寧:北海郡朱虛人,三國時魏國學者。為避黃巾軍之亂,赴遼東講習《詩》、《書》三十年,後歸故里,魏文帝征他為太中大夫,明帝又召他為光祿勛,皆固辭不就。
管崇:晉陵郡(今江蘇常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九年(六一三年)率眾起義,並推劉元進為主,任尚書僕射,後戰死軍中。
管師復:龍泉(今屬浙江)人,北宋詩人。為人仁勇好義,工詩,神宗欲官之,不受。學者稱卧雲先生,有《白雲集》。
管師仁:龍泉人,宋代官吏。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後累遷工部侍郎、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管湛:龍泉人,宋代官吏。累官廣西提刑,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著。有《定齋類稿》。管鑒:龍泉人,宋代官吏、詞人。官至廣東提刑,權知廣州經略安撫使。有《養拙堂詞》。
管道升:吳興(今屬浙江)人,元代女畫家,趙孟兆頁妻。翰墨、詞章不學而能,善畫墨竹梅蘭。晴竹新篁是其始創,亦工山水、佛像。
管時敏: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長史四十餘年,忠誠謹然,處理大小事務,一絲不苟,勤政廉潔,受到百姓愛戴。
管 珍:江蘇武進人,清代畫家,字陽復,號松崖。乾隆年間翰林,官至漕運總督。工花鳥,得惲壽平真髓,尤善設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聲:浙江瑞安人,清代書法家。工書,以風韻勝,學歐、趙,有名於當時。
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學者。同治元年舉人,工詩,豪飲,善書法,曾任泰州學正。
管松濤:山東巨野人,生於一九零二年,死於一九六六年,一九五五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管謨業:山東高密人,當代著名作家,筆名莫言。一九八二年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有《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鞦韆架》、《球狀閃電》、《高梁酒》、《狗道》等。開創了一個高密東北鄉的藝術世界。莫言小說創作往往藉助於象徵與寫意,表現對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覺、理想和願望。
管氏姓名大全管合貴 管煒 管斌 管清俊 管佩山 管仲華 管燕華 管英健 管旭 管英鍵 管殷鍵 管胤鍵 管鷹鍵 管贏鍵 管盈鍵 管雨琪 管彩霞 管雨奇 管心宇 管久 管雨琦 管羽琪 管呂奇 管呂琪 管欏頎 管呂崎 管波 管麟驕 管麟 管菱鷹 管顯驕 管驀頎 管紅艷 管天礫 管紅艷 管驛祺 管紅艷 管晉平 管薊 管彤 管士進 管樹靜 管展昱 管臨風 管艷清 管凌峰 管琪 管李 管韜 管偉 管天昊 管艷玲 管士進 管文佳 管員 管仁軍 管淼 管仁君 管仁華 管旭 管仁君 管仁軍 管仁軍 管仁鈞 管駿 管彩玉 管駿 管彩鈺 管彩如 管咪咪 管澤睿 管雄 管運濤 管雲龍 管凌雲 管昊 管翔宇 管博 管文博 管文浩 管子今 管中源 管強鴻 管仲源 管致今 管致源 管致遠 管飛虎 管心諾 管昀皙 管國棟 管權 管祥宇 管國棟 管一靜 管悅寧 管志淵 管致源 管海建 管京敏 管藝雲 管藝淘 管文潔 管文潔 管悅 管飛靈 管悅 管文潔 管樂 管越 管飛靈 管樂 管悅 管月 管雄 管雄 管雄 管淑梅 管悅 管眙虎 管老闆 管小毅 管小毅 管菊梅 管雄 管正良 管國政 管國路 管翠琪 管七海 管七海 管小瓊 管小秋 管小又 管晴 管小秋 管慧敏 管小瓊 管小瓊 管悅含 管域廷 管俊彤 管若辰 管映 管育葶 管書嫻 管恬樞 管庭儀 管育瑩 管書影 管書儀 管劍英 管悅含 管步軍 管煒雲 管煒雲 管樂為 管利民 管德超 管吉東 管冬霞 管德順 管德順 管圖兵 管玲鈺 管文睿 管晨皓 管予晗 管文 管恩可 管衛東 管美珠 管沙麗 管慶紅 管衛東 管健蓮 管鋒 管朝峰 管東霞 管崬遐 管素華 管延龍 管雪洋 管國光 管長存 管常存 管駿 管祺瑞 管夏昀 管偉 管麗 管恩可 管麗 管恩玲 管方 管月 管月 管謙 管彩雲 管占軍 管雷 管雷旭 管興雲 管增輝 管京敏 管增輝 管梓欽 管英 管德芳 管金菁 管金菁 管金菁 管金菁 管金蕾 管金琳 管志峰 管金萌 管金萌 管金雯 管金慧 管林峰 管林峰 管志峰 管金蕙 管勇 管金月 管金菁 管金盈 管金婧 管金菁 管金 管志 管志峰 管金菁 管金菁 管友珍 管金菁 管芷露 管麗桐 管留文 管金宸 管金芸 管金宸 管金羽 管金宸 管金芸 管金宸 管梓岍 管志峰 管金菁 管金蕙 管金蕙 管金盈 管金婧 管雯 管菁 管蕾 管蕾 管芸 管曉金 管梓軒 管慧劍 管慧劍 管慧劍 管芸 管志峰 管德林 管汝軒 管梓岍 管梓軒 管悠好 管妍雲 管悠好 管清江 管清江 管彥敏 管子傑 管德朴 管德朴 管清江 管芳 管慧敏 管延梅 管梓翔 管慧玲 管梓翔 管艷華 管艷華 管彥華 管彥秋 管艷秋 管英傑 管英雄 管殷鍵 管英傑 管英健 管英傑 管雨薇 管清文 管清文 管清文 管少潔 管欣 管欣 管思誠 管潼添 管思添 管毅誠 管雨亭 管思恆 管思誠 管樂 管乃慷 管乃康 管紅艷 管新鵬 管淑英 管栩正 管桉藝 管琳 管栩朵 管贏 管栩正 管蓓蓓 管奕辛 管珂 管彤 管慧 管翎羽 管慧 管旭東 管旭東 管旭東 管慧 管旭東 管瑞香 管廷偉 管忠田 管政清 管吉敏 管吉敏 管仁良 管炳香 管浚如 管相宇 管奕奕 管奕 管彩奕 管汝奕 管如奕 管奕澤 管澤奕 管昕奕 管奕欣 管恬奕 管思淼 管世淼 管思淼 管欣奕 管素紅 管遵華 管宇光 管奕銘 管奕銘 管相宇 管菊鳴 管品群 管煒強 管玉娟 管彩如 管琪鵬 管彩如 管震 管彩煜 管重懿 管適 管延傑 管珏 管鳳鳴 管青純 管立秀 管芳宜 管鶴佳 管鶴嘉 管鶴嘉 管文浩 管平潮 管世晴 管思晴 管仁軍 管仁華 管青林 管力 管青 管洪 管秀芝 管秀芝 管赫彤 管童彤 管丁彤 管久彤 管吉彤 管靚彤 管晟彤 管聖彤 管成彤 管晟彤 管丁 管潤彤 管淑彤 管姝彤 管玉明 管敏彤 管茗彤 管陽 管若然 管早彤 管寶彤 管妙彤 管彤 管思彤 管恩彤 管晰彤 管翊彤 管熙彤 管雅彤 管翊彤 管小彤 管彤芯 管彤晟 管總彤 管榮傑 管震 管政清 管瑞湘 管瑞祥 管玉香 管芮香 管郁香 管雨香 管林香 管道通 管欣香 管欣 管蕊 管伊香 管豫香 管湘香 管凌斌 管秀蘭 管樂為 管悅利 管士欽 管悅利 管樂為 管煒雲 管煒雲 管悅利 管悅利 管悅利 管鶴鳴 管芷若 管萱 管瑋 管毓 管思匯 管瑜 管沛 管哲 管曼茹 管筱曼 管曉曼 管曼 管昕 管馨 管薪 管虹 管鴻 管嘉 管佳 管睿 管笑茹 管筱茹 管婷峰 管樹 管家星 管銀星 管迎圓 管迎秋 管筱婉 管婉蓉 管家蓉 管思蓉 管欣蓉 管新蓉 管桐 管思桐 管桐之 管笑桐 管曉桐 管一桐 管軼桐 管逸桐 管頤桐 管怡桐 管艾桐 管小桐 管夏桐 管葉桐 管夜桐 管樂桐 管為桐 管彩桐 管鄉桐 管湘桐 管樂 管樂之 管亦桐 管傑 管亞桐 管比桐 管立 管理 管莉 管莉莉 管麗 管麗麗 管理理 管屏 管蘭桐 管桐 管儀 管軼 管怡然 管怡 管淑 管姝 管書 管妍 管婭 管萱 管銀建 管銀劍 管銀?管銀箭 管銀諫 管寧建 管寧健 管寧桐 管程 管誠 管繼斗 管新 管雨晴 管雨晴 管雨晴 管雨晴 管敘東 管康 管岳 管卿清 管匯琳 管匯杉 管德宣 管廷偉 管德萱 管德暄 管政 管正 管德開 管德凱 管德朴 管德邦 管德朴 管德朴 管靜 管德晨 管德臣 管營 管德開 管德朴 管一諾 管德羽 管德宇 管德陳 管濤 管德成 管佳琛 管佳琛 管佳琛 管衛東 管佳琛 管佳春 管家琛 管嘉琛 管佳琛 管佳佳 管琛 管婷 管佳嫻 管佳琳 管吉琛 管祥琛 管艷琛 管琛佳 管佳晨 管佳宸 管加琛 管靜鵬 管靜鵬 管佳琛 管世豪 管力 管思瑜 管士鑫 管鑫鑫 管政 管政鑫 管鑫和 管政鑫 管政欣 管政鑫 管志強 管仁紅 管仁紅 管志強 管麗麗 管丫二 管德朴 管石磊 管席平 管延媛 管志蓮 管濱羽 管雯 管冬梅 管旭 管艷華 管志淵 管致中 管致沅 管致和 管致中 管樂曉 管致柔 管致安 管致然 管致中 管致仲 管致然 管勁然 管夕訓 管陽 管陽 管國利 管全 管亦天 管尹正 管玉澤 管卿 管騰 管騰 管玉鴻 管玉春 管玉恆 管玉騰 管玉帆 管一靜 管玉凱 管玉財 管浩 管玉浩 管玉清 管一動 管玉祿 管玉航 管航 管傑 管飛 管星淳 管星朴 管星航 管星朴 管星浩 管磊 管星空 管星運 管星祿 管狗 管星淳 管星朴 管星航 管航 管品傑 管昌民 管品婕 管品捷 管品捷 管品睫 管品桀 管志民 管真世 管真樂 管真樂 管真世 管倩 管倩 管志淵 管中願 管中源 管仲源 管鍾源 管宗源 管中源 管嬌 管彤 管琨 管琨 管晗澍 管思雪 管少潔 管海玉 管家樂 管家言 管家樂 管樂言 管佳純 管佳晨 管佳辰 管佳佳 管琛 管琛佳 管琛琛 管吉琛 管佳琛 管雲剛 管桂珍 管旭芳 管子樂 管贏 管江北 管政 管宗運 管樂 管雲剛 管雲剛 管旭芳 管海玉 管瑞成 管秉麟 管宇 管起 管志淵 管美源 管今源 管愛源 管安源 管平源 管好源 管勇博 管亮 管勇博 管學浩 管婕 管瑞祥 管嬌 管紹偉 管嬌 管紹偉 管嬌 管家旭 管毅凌 管億凌 管悠成 管海翔 管思宜 管蘋 管權 管全 管國利 管煒 管偉 管羽琦 管紅梅 管忠利 管紅梅 管桂吉 管桂吉 管桂舟 管桂梧 管四木 管昌平 管芳吉 管芳吉 管芳同 管芳舟 管紅艷 管紅艷 管雄 管雄 管仁偉 管紅艷
E. 管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管姓的望郡在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晉陽郡(今山西太原)。 堂號 平原堂:以望立堂。
晉陽堂:以望立堂。
匡世堂:春秋時期,管仲為齊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稱贊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個天下。 管氏宗譜十卷,末一卷,(清)管賢書、管國培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管氏宗譜四卷,(清)管廷元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丹陽雲陽管氏宗譜六卷,(清)管貞茂主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管氏氏族譜附管氏分譜,著者待考,清咸豐年間修,清光緒年間補輯,手抄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管氏宗譜九卷,(民國)管應祿、管興久等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缺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常山平昌管氏宗譜三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輝埠鎮高峰村。
江蘇武進華波里管氏族譜,(民國)管鳳和等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吳縣管氏家譜,(民國)管禮秉續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管氏重修宗譜三十一卷,末一卷,(民國)管啟韶等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2年)昭格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如皋管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管惟一主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鉛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管氏宗譜,(民國)管年准、管承喜等纂,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紹仲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卷首、第一~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黃岩新橋管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三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管氏一支字輩:「千言正昌崇,旬祖華忠仁,堂復澄世輅,谷尚陽紹鉉,漵廷大疑聲,貽懋毓禎中」。
管氏一支字輩:「上大道獻中光士正登龍太(泰)」。
管氏一支字輩:「福殿兆秀德」。
管氏一支字輩:「鳳成慶長春」。
管氏一支字輩:「澤啟明廷恩延清佩永德成先肇文榮瑞昇平英勝枝樂朝江」。
山東諸城管氏字輩:澤啟明廷,恩延清培,永錫承賢,昇平英瑞。
山東肥城管氏字輩:正尚克後榮,憲文緒中秉,振邦士平吉,和合傳法興。
山東郯城管氏字輩:鑾儀章明昌,登俊鳳彩祥,朝中儒相煥,君錫運錦方。
山東高密管氏字輩:「慶金遵義穆祥世」。
山東泰安管氏字輩:「慶士孝偉常」。
山東莒縣管氏字輩:「榮恩仁錫……」
山東即墨管氏字輩:「學文培敬書益崇吉」。
山東五蓮管氏字輩:「象榮恩仁錫」。
山東臨沂管氏字輩:「如木勛堂欽清桂照境均」。
山東郯城管氏字輩:「鑾儀章明昌登俊(基)鳳彩(海)祥(陽)朝中儒相煥君錫運錦方」。
山東諸城、膠南管氏字輩:「澤啟明廷恩延清培永錫承賢昇平英瑞」。
湖南永州管氏字輩:登仕正文學,朝廷有良相,先祖積余慶,後世永榮昌。
湖南永州管氏字輩:「登仕正文學朝廷有良相先祖積余慶後世永榮昌」。
湖南祁東管氏字輩:「學有聲志仕品紅」。
湖南桂東管氏字輩:「家崇生富貴」。
湖南管氏一支字輩:「祖德昌於楚鴻恩錫自明」。
甘肅蘭州管氏字輩:生悅韻功萬,大正相齊位。
安徽利辛管氏字輩:天長久文,恩廣奧宗,應世成明,民國進修。
安徽鳳台縣管氏字輩:山(文、玉) 士(勛) 占 樹 (邦)敬(佩),以 賀 振(家) 寶 興,國 永 昌 久 成,忠 孝 德 澤 明。
(備注:山字輩同文字輩、玉字輩;士字輩同勛字輩;樹字輩同邦字輩;敬字輩同佩字輩;振字輩同家字輩。)
安徽無為管式字輩;嘉茂學宏名,自成必遠大,毓秀紹元宗,世永光時發,芳興國祚昌,胤嗣皆士萃,禮義道為先。
安徽巢湖管氏字輩:「自成必遠大月秀少(紹)蔭宗時運光世發」。
安徽滁洲管氏字輩:「文廷正新……」
安徽管氏一支字輩:「萬三布氏文章華國孝友傳家」。
安徽潁上縣管氏字輩:福(德)如玉石庭,仁厚傳久遠,純譜慶康生;志同繼先哲,延年續古今。
安徽淝南管氏(家譜可考最早始祖為明代洪武初年管溯由)字輩:承先事業 世守賢良 傳家有道 德澤光昌。
江西上饒管氏字輩:封侯伯爵祿,康寧孝親悌。
重慶酉陽管氏字輩:開桃路仲記,代庭華朝應,林風如宣,啟世文昌。
江蘇鹽城管氏字輩:鴻余家道盛,敦本耕書長,教子遵賢善,光榮萬載良。
湖南祁東縣管氏字輩:萬(祖始輩)如子仁林 福朝賢良應 元寧在世永 定文學有聲 志士品高宏 勤修業愈精
勛名臻鼎盛 德澤慶長榮
廣東大埔管氏字輩:「奕業在其中秩緒連宗策」。
廣東汕尾管氏字輩:「永昌世澤穎上家聲」。
廣東梅州管氏字輩:「亦業在其中」。
廣東廉江管氏字輩:「忠其章顯洪修道」。
浙江溫州管氏字輩:「一德中天穎光方顯作榮嗣嘉鴻福壽秀培啟賢良」。
浙江甌海管氏字輩:「壽仕佳洪福」。
浙江縉雲管氏字輩:「孝友睦度前□靜」。
廣西博白管氏字輩:啟承恆衍。慶見新天開奕業,希盛際會展宏才。
廣西博白管氏字輩:「啟承恆衍慶見新天開奕業希盛際會展宏才」。
廣西天峨管氏字輩:「宣起世代昌祖德恩通遠」。
廣西陽朔管氏字輩:「日月光明舒騰永志祖宗培植」。
雲南德宏管氏字輩:「紹森鴻連有國能真子漢」。註:該支管氏為傣族。
雲南管氏一支字輩:「慶鴻庭忠春雲尚肇」。
湖北孝感管氏字輩:「能連用典業維」。
湖北監利管氏字輩:「思克德明奕世彰」。
江蘇揚州管氏字輩:「仕學齡有太心生景在年文鳳筁朝慶」。
江蘇如東管氏字輩:「維懷永圖……」
河南濮陽管氏字輩:「建修承先澤永世慶方春資深傳流遠善繼樂同音英傑志剛強賢孝獻吉祥俊秀宗華代衛國盡忠良」。
河南嵩縣管氏字輩:「起(啟)音商改木」。
遼寧丹東管氏字輩:「登聖考慶……」
甘肅蘭州管氏字輩:「生悅韻功萬大正相齊位」。
江西上饒管氏字輩:「封侯伯爵祿康寧孝親悌」。
宗祠對聯
四言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聯為鶴頂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聯
幼安高節;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北海朱虛人管寧,字幼安,年輕時曾與平原人華歆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高官乘華麗的馬車從門前經過,華歆放下書本去觀看,他便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並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後避戰亂去遼東,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祿勛,他都辭去不做。著有《氏姓論》。下聯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人,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並尊稱為「仲父」。在齊國進行改革,確立選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壞分等級征稅,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又鑄造並管理貨幣,調劑物價,從此國力強盛。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使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幼安高節;
仲姬清才。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字幼安,專意攻讀,後以高節終。下聯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書畫,筆意清絕。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絡,字公明,善卜易。下聯典指春秋·管仲,佐桓公成霸業,尊為「仲父」。
平原世澤;
相國家聲。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
五言 割席傳美談;
減租建奇勛。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寧,字幼安,朱虛人。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交,游學異國,交敬善陳實,嘗與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歆廢書觀之,寧與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聯典指宋代吏部尚書管師仁義,字元善,龍泉人。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請蠲減河北租賦,以緩流民,一方賴其賜。累遷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仁義存白雲;
瑞應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管師復,龍泉人。為人仁勇好義,工詩,神宗欲官之,不受。學者稱卧雲先生,有《白雲集》。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謫居宜州,時及為宜州理曹,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遊甚密。庭堅書「折桂亭」三大字貽之,且謂之曰:「君家積慶,後必有登進士科者。」其後言果驗。
七言 九合諸侯匡天下;
三遷少卿寧國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穎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齊桓公)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他執政四十餘年,因勢制宜,實行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對外致力於「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的活動,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累官廣西提刑,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著。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魏國管寧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畫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東漢末,黃巾軍起義,他避居遼東,召眾講習《詩》、《書》歷三十餘年方歸故里。魏文普召為太中大夫,辭不受。明帝征為光祿勛,亦固辭不就。有《姓氏論》,今佚。下聯典指元代女畫家管道升,字佧姬,吳興人。一字瑤姬,趙孟頫之妻。封魏國夫人,也稱管夫人。畫墨竹蘭梅,筆意清絕,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詞章。書牘行楷,殆與其夫不辨。衛夫人之後,無與儔者。
尊王攘夷成霸業;
通易精術積天文。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人管仲事典。下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公明事典。
翻開《福建永安姓氏志》我們看到,永安管氏裔孫,於明代外遷的有:管成宗、管成富兄弟遷往尤溪縣城關水東村;管印遷往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管佛法遷往汀州府的長汀縣;管益彩遷往沙縣登龍坊;管益照遷往沙縣城頭西門。於清代外遷的有:管以義遷往泉州府安溪縣,其孫管斯鍾遷往現廣東省梅州市的原廣東嘉應州廂城大旺口;管以明、管以昌遷往沙縣石斗;管繼騰遷往沙縣菖蒲坑;管繼旺遷往現福建省南平市的延平府;管振翮(hé)、管大芹兄弟於清末遷往沙縣;管文源於清乾隆年間遷建寧縣。於解放前隨國民黨到台灣的有管文漢、管占騰、管占宏、管占木,分別定居在台北、高雄等地。管台生一家先後移居台灣。據管其家烈士的親屬介紹,管其家烈士的遺骸骨灰墓葬永安市洪田鎮東坑村,其墓地就在東坑村與洪田鎮遙遙相對的一座山腰上。站在管其家的墓地上,可遙望洪田全鎮。為使管其家烈士後繼有人,1999年9月20日,管其家的長輩曾赴江西省九江市社會福利院收養一名失散兒童作為管其家的後代。列入《永安姓氏志》的《英雄人物名表》的有永安市小陶鎮美坂村流坑自然村的管彩金,1951年,管彩金曾在剿匪中榮立一等功。
F. 管姓的介紹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叔鮮,屬於以國名為氏。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六位門閥,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三位,人口約一百十六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3%左右。管氏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這二省管氏約佔全國管氏人口的60%以上。在雲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傣族同胞中管氏族人有很多,是一個很龐大的大家族。
G. 中國管姓有多少人
管氏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這二省管氏約佔全國管氏人口的60%以上。在雲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傣族同胞中管氏族人有很多,是一個很龐大的大家族。
H. 誰知道中國姓管的人有多少
管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四十四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09%。
管姓遷徙分布:
管氏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氏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氏仍主要繁衍於山東。
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氏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氏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人(今河南清豐)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氏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里羊崗壩(今福建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人(今山東臨朐)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氏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氏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人(今江蘇常州)。
唐宋之際,管氏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朝詞人管鑒,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江西)。元時,翰林學士管礻韋開基河南光山。
明朝初期,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氏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之際管氏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氏在此三地分布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兩名),陝西之咸寧(兩名)為眾。管氏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見一斑。此際之管氏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氏闖關東謀生。
如今,管氏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氏約佔全國漢族管氏人口的63%。在雲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姓管的很多,是一個很龐大的大家族。
管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四十四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