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年產出多少只鴨
『壹』 山東省沂南縣每年產多少只鴨子
山東省沂南縣每年產50萬只鴨子,是我國最大的一個鴨子養殖縣啊。
『貳』 國際瀕危動物中華秋沙鴨現身福建南平武夷,它現存數量有多少
目前中華秋沙鴨的數量,據估計大概只有一千多隻。中華秋沙鴨之所以叫作“中華秋沙鴨”是因為這種動物是中國特有的,它其實還有一個別稱叫作“鱗脅秋沙鴨”。鱗脅秋沙鴨這個別稱是根據它的外形特徵進行命名的,這個外形特徵就是中華秋沙鴨的兩肋羽毛紋路為鱗狀紋。除了這一鮮明特徵之外,中華秋沙鴨的腦袋上方有兩簇冠羽。
因為中華秋沙鴨的數量實在稀少,為了避免它們滅絕,中國也是一直致力於中華秋沙鴨的保護工作。基於保護目的,中國先後設立了黑龍江碧水自然保護區與江西弋陽縣自然保護區。此次在不是保護區的福建武夷發現中華秋沙鴨的蹤跡,說明中華秋沙鴨的活動范圍正在緩慢擴大。與此同時,這也表明了中國這些年對於自然環境的治理與維護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叄』 世界一年多少頭雞鴨魚
約600億只雞,200億只鴨,還有數不清的魚。
鴨肉的營養價值和雞肉差不多。鴨肉性寒,可解暑,但胃寒、腹瀉、腰痛或痛經的人應少吃鴨肉,感冒的人不宜吃鴨。
鴨肉富含維生素B和維生素e,B族維生素能抵抗各種炎症,如腳氣病、神經炎和。維生素E是人體內自由基的清除劑。
魚富含蛋白質,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種類也非常全面。最重要的是,魚是最容易被人體吸收的。魚肉的脂肪含量也很低,只有豬肉的一半。
『肆』 國內外養鴨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
我國具有悠久的養鴨歷史,早在公元前500年,我國就有大群養鴨的記錄,現今我國已成為世界肉鴨和蛋鴨生產第一大國。2007年,我國肉鴨年屠宰量超過30億只,生產鴨肉超過500萬噸,肉鴨飼養量約佔世界飼養總量的72%,肉鴨養殖業每年消耗飼料約2000萬噸;成年蛋鴨年存欄量約為3.5億只,年生產鴨蛋超過600萬噸,佔世界禽蛋生產總量的1/4,蛋鴨年消耗飼料約1700萬噸;我國鴨業年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
近年來,世界養鴨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2007年全世界鴨存欄量為10.54億只,與2002年存欄量的9.48億相比增長了11.2%,目前世界人均鴨消費量達0.6隻。養鴨數量最多和鴨肉產量最大的是中國,其次是法國。2007年世界鴨肉產量達到了近810.2萬噸,飼養的鴨品種主要以番鴨為主,其次是騾鴨和北京鴨。騾鴨主要用於肥肝生產,肥肝在鴨產品里所佔比例也有所上升。在過去的幾年裡,世界養鴨業的生產效率取得了一些進步,生產成本與肉雞相比,有了自身的優勢:首先是商品肉鴨的生產性能有所提高,飼料轉化率逐漸提高,目前料肉比已達到2.0∶1;其次是種鴨性能繼續保持上升趨勢,種蛋孵化率穩中有升。
雖然我國養鴨業規模在不斷發展和擴大,但目前養鴨業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如養鴨業生產力水平低,鴨的出欄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飼養條件落後,飼養者文化水平較低,對科學管理技術接受能力差;我國畜禽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政府部門和許多養殖者環保意識淡薄,對環境保護不重視,造成畜禽養殖對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
針對目前養殖業現狀和薄弱環節,我國養鴨業應往以下方向發展:
(1)建立水禽良種繁育體系。水禽良種繁育體系以肉鴨、蛋鴨的良種繁育中心為龍頭,以我國自己的優良品種為主體,分別設立全國性和地區性的育種場、繁殖場,形成良種繁育體系。
(2)建立大型商品鴨生產基地,形成行業集團。我國水禽生產應採取放牧飼養與集約化飼養兩種方式並存的方針,在有條件放牧的地方,應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村的廉價勞動力,發展灘塗養鴨、稻田養鴨、江河湖泊養鴨、鴨魚結合等。同時,在適宜水禽發展的地方,建立若干大型的養鴨生產基地,形成各種行業集團,如肉鴨加工集閉、水禽肥肝集團、水禽羽絨裘皮集團、飼料集團等,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使科學技術能有效地融入生產,提高商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3)發展蛋鴨集約化飼養工藝。我國目前蛋鴨飼養方式以放牧或圈養為主,因而在缺水低溫地區無法推廣,今後的蛋鴨生產應該實行集約化飼養和放牧、半放牧結合的方式,保證鴨蛋的穩產和高產,提高飼料轉化率。
(4)樹立安全、優質、高效的肉鴨和蛋鴨生產目標。安全衛生和營養保健是今後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的兩大主題和必然趨勢,國內消費者對鴨肉、鴨蛋的要求將向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營養均衡、安全保健的方向發展。因此,肉鴨和蛋鴨的生產、加工、銷售企業應採用科學、先進的養殖技術和加工方法,滿足消費者對將來食品安全、優質的需要,實現高效生產。
(5)加強技術研究,拓展國外市場。鴨產品一直是我國外貿傳統出口商品,在日本、韓國、歐盟等市場均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但近年來,由於國外官方檢疫機構對進口鴨產品安全、衛生、健康的嚴重關注,已影響到我國鴨產品的正常出口。因此,我們應加強技術壁壘研究,完善我國疫病防疫體系,在飼養中注重疫病防治,嚴格控制好疫病,並注重動物及動物源食品殘留監控,從而提高產品質量,積極拓展國外市場。
『伍』 我國的養鴨業現狀怎樣
我國養鴨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500年,我國就有大群養鴨、食用鴨肉和鴨蛋的記載。進入20世紀80年代,養鴨業迅速發展,飼養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遞增。根據FAO的數據統計,2005年我國鴨存欄量超過7.25億只,佔世界總存欄量的72%左右。我國產鴨肉、鴨蛋、羽絨產品已經銷往歐盟、東南亞及日本、南韓和中國台灣、香港地區。中國羽絨(毛)年產量達到36.0萬噸,鴨絨(毛)約佔75%,羽絨製品2005年為國家創匯18億美元,約佔世界羽絨品出口量的55%。
我國2005年鴨肉、鴨絨初級產品的年總產值已經達到500億元,鴨蛋總產值約380億元。蛋鴨、肉鴨業年消耗配合飼料約3000萬噸,價值450億元,同時帶動羽絨、食品加工、餐飲等行業發展。因此,肉鴨養殖業是我國農民就業、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鴨飼養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華東、東南沿海各省及華北等省市。除此之外,台灣也是鴨的主產地。四川省是我國最大的鴨飼養省,其次為山東,再次為廣東、湖南和江蘇。
當前我國的養鴨產業開始進入市場競爭階段。我國2004年肉鴨的屠宰量已經達到24億只,蛋鴨的存欄量已經超過3億只。目前,我國肉鴨和蛋鴨生產表現出多方面的特點。第一,生產和消費區域性強,集中在四川、江蘇、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河北等省、自治區;小群體大規模,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迅速擴大,大公司不斷出現,產業化程度迅速提高。第二,各省、自治區的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產業進步,提升了各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第三,鴨肉和鴨蛋初級產品的生產量迅速增加,加工業和市場開發能力相對滯後,產品單一等因素將導致市場競爭力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