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橋有多少人口
Ⅰ 關於蘇州名橋的資料
蘇州,別稱姑蘇,自古以橋梁之盛聞名內外,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古詩雲: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攸攸 千載的蘇州,在那久長的歷史歲月,到底建下了多少座橋?這確實難以探究。
然而,唐朝詩人白居易曾作過描狀: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闌三百九十橋。
鴛鴦盪漾雙雙翅,楊柳交加萬萬條.」
可見,遠在唐代,這里就已 經是一派小橋眾多,景色迷人之地了。
小橋,它繁榮了經濟、孕育了文化。它牽縈著人們的心:蘇州的橋,有著它美麗的命名:以人稱者:陸侍郎橋、周太保橋、李師堂橋、三太尉橋:以事物稱者:渡僧橋、飲馬橋、剪金橋、過軍橋;以方位稱者:吳縣東橋、子城後橋、朱舫宅前橋、雍熙寺西橋:以祝願、祈禱稱者:升乎橋、普濟橋、積善橋、樂安橋。它還有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 :乘漁橋,古代有二賢者,一法海,一琴高。 一日,兩人路過橋頭,見綠水河中有鯉魚丈許,頭角、腹足、鼓翼蝙踵。琴高奇之,入河躍鯉背、誰知,大鯉竟騰然飛去……。 琴高由此羽化而仙。落瓜橋,宋初,呂蒙正落 難蘇州求乞。一曰晨至醋坊橋處,見一農夫擔西瓜兩姜,急急東行。 忽一瓜墜地,蒙正撿瓜呼喊,農夫見乃一窮書生,將瓜遺之。 蒙正與舊感激。正捧瓜上橋,卻又墜地,瓜成碎片可以這么說:蘇州的每一座橋,都有著它獨自的風姿與神韻:古風質朴的烏鵲橋 烏鵲橋,是蘇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橋,與闔板城同建,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原位在「子城」正門前直街,因春秋時吳王在此建烏鵲館而得名。 這是一座集政治、經濟、文學和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名橋。原來周武康石建造 :整體彤紅,魏魏聳峙,與城中其它橋梁相較,大有鶴立雞群之勢。
據史書記載:
烏鵲橋拱之頂,與玄妙觀內三清殿屋脊對峙。登高遠眺,似兩巨龍靜卧。每當黃昏來臨,烏鵲橋則又一番別樣景色:月色之下,瑩瑩折折 、通體透明、如瓊雕玉鑿,頗為壯觀。 對此,歷代詩人墨客無不競相吟詠 ,一抒情懷。曾任蘇州刺史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徐有「烏鵲橋如夕帶陽」 、「烏鵲橋高校秋涼」的詩句外,在「三月三日閑行」中,還有「黃鶴巷 口鶯欲語,烏鵲河水水欲銷」佳句。對它真可謂情真意篤。
宋代楊備在「上元詩」中則寫道:
「月明星移水照天,南飛鳥鵲影翩翩。 」
明人高啟也留下了「烏鵲南飛月自明,恨通銀河水盈盈;夜來橋上吳娃過,只道天邊 織女行。 」的吟詠。
烏鵲橋,它創造了多少詩情畫意:歷盡滄桑的烏鵲橋,隨看歷史的變遷也幾度興衰、幾換容顏。
清初民 末,進行過一次大修整1934年,為方便交通,修整中改建為乎橋:
1987 年,從實情出發,再度拓寬翻新,為了不損古風,下半部仍保留原橋石拱 。
因此,今日的烏鵲橋,是仍保持其原來風貌而不失蘇州一處景觀的。是的,在晚霞鋪天,整個烏鵲橋透明形紅的時候,你站立在橋上,能不情思 綿綿嘛?
聲名遐爾的楓橋 可否這樣認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 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 而使楓橋添翅遠飛、聲名遐爾呢?看來是可以這樣認定的。它不但從此由「封橋 」更名「楓橋」,並且還有明代詩人高啟的「畫橋二百映江城,詩里楓橋 最有名」詩句左證。
楓橋,在蘇州閻門外七里之遙的楓橋鎮。
它置身於運河楓橋灣,與寒山寺前的江村橋遙遙相對。雙橋都呈月牙單拱狀。 它始建年代已難考定:咸豐十年被毀後,千清同治六年重新修造。 據「寒山寺志」!這里為古代 水陸交通要道,因當年設有「糧卡」,當「皇糧」北運經過此處,便封鎖 河道,禁止它船航行,以保障皇糧通暢;因此得名「封橋」。 南宋范成大 編纂的「呈郡地」記載:「楓橋自古有名,南北往來之客經由,未有不想 之橋面題詠者」。 在所有的題詠中,我想當首推「楓橋夜泊」,可以說, 自唐以來,代代傳誦,膾炙人口。
當今,不僅在中國婦糯皆知,在日本、 東南亞一帶也已經幾乎深受千萬人所吟詠喜愛了。
明代嘉靖年間,由閶門至楓橋一帶,就已被稱作「翠袖三千樓上下, 黃金百萬水東西」的商業繁榮之地。
當時曾流傳一首俗諺:
「探聽楓橋價 ,買物不上當。 」
然而清政府武備不修,海防廢弛,因此,倭寇常來騷擾 ;為有效地防禦外患,蘇州人民在楓橋東首又築起了一座聳立四周的高樓 ,稱為「鐵嶺關」。
從此,橋關相結,扼守鎮西,大有「一去當關萬夫莫 開」之勢。
春雨霏霏,古運河灣處,楓橋橫卧,雄關魁偉,流水環環,舟揖鱗集 :
近處,六朝古剎寒山寺,幽凈地棲息在曲曲折折的黃牆之內,壯嚴肅穆 :
再放眼遠視,古老的蘇州城在一片煙雨雲藹之中,蒙蒙攏攏、迷迷茫茫 ,好一幅水印彩畫。
這景象,真難使人忘卻。
哦,毋怪古人要作如此感謂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游城歲月遙,惟有別時令不忘,暮煙疏雨過楓 橋」了。
高聳峙立的吳門橋,座落在蘇州僅存的古城遺址,也是全國僅有的水陸城門 盤門(盤門始建於吳王闔板元年,初名蟠門,門上列有蟠龍,以示鎮壓越國。
後因水陸縈回曲折,而稱盤門。
另外,它建於宋元豐七年(1084年 ),宋紹定中重建,明正統、弘治以及清順治、雍正、同治時相繼重修重 建。
橋門正中冠有「吳門橋」三字兩側間壁上刻「同治十一年壬夏四月, 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建」字樣。
吳門橋是蘇州市內最高最大的單孔石拱橋,橋圈跨徑十四米、高四米 ,橋身頂狹下寬。
頂部四點九五米,底部五點七米,建築家以為,這樣是 求得橋體的穩固。
它全用金山石砌成,兩端石階相接,每端達五十階:中間拱峰高聳。
據說,舊時行船,在蘇州的這么多橋中,惟有經過吳門橋可以不落篷。
因而,即便壯男少婦,一氣奔上橋頭,也得氣喘叮叮,更況老嫗贏翁? 吳門橋如今不僅是古運河上的通路要道,而且是蘇州重要的旅遊勝地 。
它與盤門水陸古城門、瑞光寶塔已構成蘇州城西南風景旅遊勝區。
近年,凡來蘇州旅遊的中外客人,很多都希望趨車前往,以一睹「盤門三景」之豐彩而為樂事。
小巧靈瓏的引靜橋,被人稱作古橋中的「小家碧玉」。 它座落在十全街的網師園內。
網師園,由地不足十畝,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稱它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則。 」 自古造園,須得天下自然風光,有山當有水。
有水,則理水:
理水, 則造橋。
園林造橋,常以梁武板橋為主。
因何?拱橋勢大,多見於水面開 闊處,與庭園不易協調,一般不採用。
可引靜橋不然,偏偏造成了一座微 型的石拱橋,可謂獨具一格。它寬o.94米,長2.5米,跨度1.3米,拱頂厚 0.2米,石拱欄高0.2米。雖僅一步之長,但石拱古橋所具特點一應俱全, 真是「麻雀雖小,五臟皆備」。不能不說是園林中拱橋成功之範例。
蘇州的許多園林,都以水池為中心,環池綴以亭台樓閣,花木山有。網師園亦然。引靜橋,建於「小山叢桂軒」之側,它與「渥纓水閣」 「 射鴨廊」等皆涉水而築。它們與低臨的水池正好巧妙地組合成了一個特殊 的天地。
風姿綽約的引靜橋,便成了這「天地」中的「小家碧玉」。
由於布局緊湊,引靜橋小中見大;由於橋小,引靜橋也就使那一池春水更加開 闊;由於水池的東南和西北隅各有一條曲折延伸的水灣,便又覺水池有波 光延延、源頭綿綿不盡之意。
由此可見,造園者匠心之獨到。
可以這樣說 :
引靜橋在整個網師園的景緻中,是以其獨特的風姿而起著畫龍點睛之作 用的。
夜深人靜,月色中天,當你一人佇立這引靜橋上,環視周圍景色, 俯硯池中懸映的圓月、靜橋、人影的時候,你能不感到這就是一種情景交融? 氣勢壯闊的寶帶橋,又名長橋,與趙州橋、蘆溝橋等合稱為我國十大名橋。
橫卧 在距蘇城三公里的古運河和澹臺湖(相傳孔子弟子澹臺滅明居此,後宅陷 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
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年 819年),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
現在被列為江蘇省一級文物保護單 立。
寶帶橋的建造,同我國歷史上的漕運關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帶,自 古為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富重地。
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隨楊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淅的糧食和珍寶大量運往京都。
到唐代,潛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系南北方向,載 滿「皇糧」的酒船,秋冬季節要頂著西北風行進,不背牽是很困難的。可是,牽道在澹臺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個寬約三四百米的缺口,於是需填 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斷了諸湖經吳 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會被湍急的湖水沖決,以橋代堤,勢在必 然。 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決計下令廣駁牽道,建橋 湖上,並且捐出自己玉質賈帶以充橋資(寶帶橋因此得名)。
橋建成後, 屢經興廢,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則徐主持 維修過一次)1956年9月,在古橋西側,又新建一座與它平行的公路橋 。
這樣,不僅減輕寶帶橋負荷,還為遊客從側面欣賞古橋提供了方便。
賈帶橋橋面寬闊乎坦,下由五十三孔聯綴,孔長249.8米。
全長317米 ,寬4.1米。
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
橋挽成喇叭形,下端 寬二米。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齣碑亭和五級八面 石塔各一。 石塔高4米,以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雲龍紋:塔擔塔剎也均以石塊列成。 每級八面,各設佛禽,盒內鏞有佛像。在 26與27孔間水盤石上,也有同樣及塔一座。
整座寶帶橋狹長如帶,多孔 聯翩,倒映水中,虛實交映,有如蒼龍浮水,又似鰲背連雲:不僅為行人 牽夫提供了方便,還為江南水鄉增添了旖旎景色。 在工程技術上,它使用 的是柔性墩。 這樣,可防止多橋孔連鎖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於趙州 橋的單拱並合,也不同於蘆溝橋的條石弧砌,而是採用了結合兩者之優的 「多絞拱」。 這在古代建橋史上是極罕見的。
「借得它山有,還摒石作梁。
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
白鷺下秋色 ,蒼龍浮夕陽。
濤聲當夜起,並入榜歌長」
這是元代僧人善住對它的描繪。從中可以看出:遠在元代,它不僅已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石拱橋,而且 肩負著繁忙的運輸任務。
「澹臺湖水綠如油,寶帶橋乎匹練浮,好種唇挑三萬樹,年年花里作春遊。
「春光明媚的季節,在橋上縱目四望:
東西兩邊大運河和澹臺湖, 水波盪漾:
遠處上方山,古塔藐魏樹木蔥翠:四周原野,華花金黃、桃花 粉紅,麥浪滾滾。
春風中,怎不昨遊人要帶幾分醉意?
橋,架於水上,立在自然:它不僅使自己成了大自然中一員,而且點 綴美化了與它日夜相伴的大自然。
蘇州的名古橋,實用、藝術:它和諧地 勺千姿百態地屹立在那水鄉古城。
在造型上,它多變化:
有的彎曲如新月 初出、有的平直似鳥翼乎展:或給人以輕巧、或給人以剛健,或給人以溫 和。
在環境上,它協調增並:這些名古橋,不僅融於自然,與自然渾然一 體,而且還給人聯想,令人心醉。
像「楓橋夜泊」「吳門三員」等等就 曾醉倒過許多文人墨客,迷戀過多少畫家的心:它,還附有自己的建築、 石雕、石碑等等。
這些,不僅成了今日歷史的佐證,還往往與民間風俗, 袖話傳說等等密切地關聯著。
蘇州名古橋,在歷史的長阿中,淵源流長!
胥門萬年橋是橋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它與南郊寶帶橋、山塘彩雲橋,曾被蘇州百姓叫作「三鼎甲」的狀元橋。說它典型,是因為萬年橋的來歷、身世之爭撲朔迷離,如同蘇州的園林、蘇州的水、蘇州的評彈和崑曲那樣,風情萬端。
關於萬年橋的身世之爭,有兩種頗具傳奇色彩的說法,一種說法稱蘇州萬年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與下江南的皇帝老兒有關;另一種說法卻稱萬年橋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已建成,與奸相嚴嵩有緣。兩種說法各有「依據」,似乎都能自圓其說。
萬年橋與六下江南的乾隆有關的說法,主要流傳在民間。傳說,乾隆下江南時來到蘇州,恰巧蘇州的萬年橋剛造好,還沒有起名字。當地大小百官便希望乾隆皇帝能為這座橋賜名。皇帝老兒滿口答應�然後思前想後,卻也沒有想出稱心如意的好名字。一天清晨,乾隆微服來到橋頭,正好看到一個身穿紅緞子、腳穿綉紅花鞋的新娘子正要上橋,便好奇地上前看個新鮮。那時的蘇州有個規矩,新娘子過橋要念上幾句吉利話,祈求將來發財得福。新娘子邊走邊念:「新娘子,過新橋,千年富貴萬年橋」。乾隆一聽就拍掌叫好,當即取名為「萬年橋。」皇帝金口玉言,誰敢說個不字?萬年橋一名也就這樣傳了下來。
而研究古文化的牛示力老先生撰文說,蘇州萬年橋僅是贗品而已,真品早已被一代奸相嚴嵩移置到他的老家去了。牛示力在他的《可憐萬年橋》(原載《蘇州雜志》2001年第四期)中寫道,萬年橋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已建在胥江上,當時,大權在握的嚴嵩視察政務來到蘇州,站在萬年橋上久久撫摩著欄桿和石獅,連連發出嘖嘖稱贊:「好一座巍峨雄壯的萬年橋!」這些,被陪同嚴嵩的蘇州知府看在眼裡。送走嚴嵩沒多久,想借機拍馬屁的知府就招來一批技藝高超的石工,對每一塊石材進行編號後,按號拆卸,把這座萬年橋拆得片石不剩,全部運往嚴嵩的家鄉——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並按原樣重建在分宜縣城口的袁水之上。
Ⅱ 蘇州有哪些橋
蘇州自古以來,水多,橋多,在歷史上最有名的為下列10座古橋
1、覓渡橋,原名滅渡橋,始建於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相傳系崑山僧人敬修募捐建成。覓渡橋水段曾經水域寬闊,不靠船舶無法通行。但船夫欺凌旅客,甚至掠奪乘客的財物,崑山和尚敬修也差點遭殃,於是敬修上訴到官府,治了船夫的罪,同時募捐建橋。橋取名為「滅渡」。從字面看是消滅渡船的意思,而透過字面可以看出敬修掃除強橫凶暴現象的志向。
2、烏鵲橋,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蘇州最古老的橋,因橋旁有烏雀館,故名。
3、楓橋,地處蘇州西南端,離城僅五六里。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自古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因唐代時在此設卡,每當皇糧北運時,便封鎖河道,故楓橋又作封橋。楓橋是江南隨處可見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只是唐朝詩人張繼寫了《楓橋夜泊》的詩作後,從北而名噪天下。
4、寶帶橋,中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中國十大名橋。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為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為籌措建橋資金,王仲舒帶頭將自己身上的寶帶捐出來,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又有說因橋似寶帶浮於水上而得名。
5、普安橋,該又叫「讀書橋」,原來橋身西側有一副對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下聯中的「榜」除指船櫓外,另有其意,古時,科舉取士及選官的次第曰「榜」。因此,普安橋對聯在生動記錄古鎮同里讀書風氣歷來濃厚的同時,也記錄了同里以前科舉發達的盛況,記錄了從這里走出了無數名人志士。
6、弘濟橋,該橋於明代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由錢汝賢及子枋植與里人秦時震、譚永瑞等捐銀建造,民國十八年重修。橋名由柳如是老公、「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題寫,人名至今可見。
7、雙橋,俗稱鑰匙橋,由永安橋與世德橋組成。旅美畫家陳逸飛以雙橋為題材的油畫《故鄉的回憶》,曾轟動哈默畫廊,而當哈默訪問中國時,又將這幅畫贈給了鄧小平。這兩座水鄉的姐妹橋,也因此成為周庄的形象代表,更是蘇州在國際上最為著名的古橋。
8、東廟橋,該橋保存較好且有明確宋代年款。如果以25年一代人計算,該橋上至少已經走過了32代人。尚存的武康石和托木孔,使我們能更深入理解宋橋的建造用材和建造技術。
9、吳門橋,是蘇州市的一座古橋,橫跨在蘇州城南的京杭大運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通道,是江蘇省最大的一座單孔石橋。吳門橋最早建於北宋年間,現在的石橋為1872年重建。高大的石橋與鄰近的盤門城樓、瑞光塔組成蘇州城南的一組風景。
10、萬年橋,橋名取長久之意。明代嚴嵩來蘇游覽時,對此橋贊不絕口,蘇州地方官員便奉承拍馬,下令把橋拆了,作為禮品遷至嚴嵩老家江西分宜。清乾隆五年(1740),由知府汪德馨等倡建,重建成一座三孔型石橋,橋堍有石牌坊,題額「三吳第一橋」。
Ⅲ 蘇州有哪些有名的古橋
烏鵲橋
蘇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橋,與闔板城同建,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原位在「子城」正門前直街,因春秋時吳王在此建烏鵲館而得名。
楓橋
在蘇州閻門外七里之遙的楓橋鎮。唐代詩人張繼有「楓橋夜泊」
吳門橋
是蘇州市內最高最大的單孔石拱橋,座落在蘇州僅存的古城遺址,也是全國僅有的水陸城門盤門(盤門)始建於吳王闔板元年,初名蟠門,門上列有蟠龍,以示鎮壓越國。
引靜橋
被人稱作古橋中的「小家碧玉」。它座落在十全街的網師園內。
寶帶橋
又名長橋,與趙州橋、蘆溝橋等合稱為我國十大名橋。橫卧在距蘇城三公里的古運河和澹臺湖(相傳孔子弟子澹臺滅明居此,後宅陷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年—819年),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
Ⅳ 最長的橋是哪一條
最長的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Km。大橋36公里的長度,使之超過了美國切薩皮克海灣橋和巴林道堤橋等世界名橋,而成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中的最長的跨海大橋。 最長公路橋 岳陽洞庭湖大橋橫跨東洞庭湖區,全長10174.2米,主橋梁長5747.8米,是我國第一座三塔雙索麵斜拉大橋。洞庭湖大橋的通車使湘、鄂間公路干線大為暢通,並為洞庭湖區抗洪搶險物資運輸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 最長的竹橋 四川都江堰的安瀾橋,它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無法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現存最長連拱古橋 我國傳統的拱式橋,結構復雜,形式多樣,有陡拱和坦拱,有單拱和多拱。拱形有半圓形、橢圓形和全圓形之別。這樣的橋便於行人上下和船舶通航。中國現存最長連拱古橋,非蘇州寶帶橋莫屬。 蘇州是水域,河湖交錯,橋梁眾多,宋代便有314座橋梁,其中最為壯觀的便是城東南大運河旁的寶帶橋。此橋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當時蘇州的漕運已經十分發達,運河在蘇州城南通過澹臺湖,行船拉纖很不方便,蘇州刺史王仲舒下令在運河旁砌築纖道,並捐出自己的寶帶造橋,橋也由此得名。在唐朝,建築業已經十分發達,寶帶橋採用了聯拱低平的方法,以減輕橋體自重,增加了凈空,保持水流通暢,橋身穩固。橋面平坦寬闊,利於挽舟拉纖通行。 寶帶橋宏偉壯麗,結構獨特,用堅硬素雅的金山石建築,橋身寬3.7米,長317米(內兩端砌駁引道67米),橋洞53孔,橋堍呈喇叭形,寬6.1米,全橋從十三孔開始隆起,至十五孔為最高點,達7.5米,有「鰲背連雲」之勢。它比著名的北京盧溝橋長50.5米,比桂林的花橋長182.34米,居國內古代拱橋之首。橋堍還有石獅、石塔,北端還築有石亭,寥寥數物,巧妙地點綴了周圍環境。這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上是一大傑作。 遠遠望去,長橋卧波,猶如一條玲瓏秀美的玉帶。此橋屢經興廢,唐元和年間建成的橋維持了400多年,宋、元、明、清又曾5次重建或重修。宋時橋圮,至紹定五年(1232年)重建,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蘇州知府況鍾重修。據《民國吳縣志》載:明陳循《重建寶帶橋記》有「蘇州府城之東南半舍,古運河之西,有橋曰寶帶」,「洞其下,凡五十有三孔,而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艦。」橋形一直保持至今。清康熙九年大水沖圮,道光十一年(1831年)江蘇巡撫林則徐下令修復。同治二年(1863年),鎮壓太平軍的洋槍隊頭目英人戈登為攻取蘇州,悍然下令拆去中間最大孔———第九孔,導致橋北端26個孔連鎖反應崩塌。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復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之後,日軍飛機又炸毀南端6孔,千年古橋滿目瘡痍。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市政府撥出專款予以修復,古橋於1956年修復,1981年、1986年數次撥款修葺。近年蘇州市又對這座千年古橋進行了半個世紀來最大一次全面整修,除對橋洞、橋面、橋墩進行維修外,還加設了抵禦來往船隻撞擊的水中防護工程,並對橋上兩座南宋石塔和3隻石獅進行保護與加固。現在,寶帶橋仍以明代的形制風貌,如長龍卧波,依傍古運河、飛卧澹臺湖,美不勝收,令人驚嘆!它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長的風雨橋 我國最長的風雨橋近日在錦屏縣落成。這座風雨橋位於侗族同胞聚居的錦屏縣三江鎮,橫跨清水江支流小江河河口,全長146米,由5座橋亭及4段長各25米橋廊組成,總投資240多萬元。作為風雨橋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雨橋長廊懸掛了長3米、寬0.8米的木刻、油畫等書畫作品76幅,對聯11副,它們集中表現了當地濃郁的北侗民族風情,以及歷史悠久的清水江木商文化。 在建的最長的跨海大橋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奠基儀式在寧波舉行。投資118億元的杭州灣跨海大橋連接了杭州灣南岸的寧波慈溪和北岸的嘉興平湖,這將使寧波到上海的路程縮短120公里。 這座跨越整個杭州灣、全長36公里的六車道公路斜拉橋將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座跨海大橋。大橋將在5年後建成通車。 杭州灣是我國東海的一個海灣,以錢塘潮聞名於世,周圍分布著一批經濟發達的城市。它所處的長三角地區,以佔全國1%的土地面積和不到6%的人口,貢獻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8.7%。大橋連接杭州灣南岸的寧波慈溪和北岸的嘉興平湖,使寧波到上海的路程縮短120公里。專家認為這將加速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國際級都市圈成形。
記得採納啊
Ⅳ 吳江市的人口是多少
江蘇省蘇州吳江市位於太湖之濱和江蘇省最南端,南連浙江省嘉興市和湖州市,北接蘇州吳中區和崑山市,東臨上海市青浦區,正當江蘇、浙江和上海三省、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境內水道縱橫、湖盪密布。本市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素有古運河畔「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稱。 同里景區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距蘇州城18公里,全鎮總面積62.54平方公里,人口3.35萬。同里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
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清麗古樸的同里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古鎮距蘇州18公里,離上海80公里,去周庄10公里,到吳江僅6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靜思園:靜思園位於蘇州市吳江近郊,同里古鎮往西3公里處,佔地100餘畝。陳列著大量靈璧奇石,著名的「慶雲峰」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肖甸湖森林公園:肖甸湖森林公園面積近4000畝(水面2000多畝),面積之大,綠化之好,生態之佳,江南少有。
平波台 師儉堂 孔廟 小九華寺 影視基地 圓通寺 陳去病故居 麗則女校 耕樂堂 三橋 明清街 小橋流水 南園茶社
明清建築群 退思園 羅星洲 嘉蔭堂 崇本堂 珍珠塔景點 王錫闡紀念館 慈雲寺塔 慈雲禪寺 垂虹橋
Ⅵ 蘇州河上的橋梁有多少
蘇州古橋梁
蘇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以橋梁之盛聞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此就有《正月三日閑行》的詩雲:「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迄於清末,蘇州城內面積約21平方公里,有橋300餘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橋15座之多;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面積為567平方公里,有橋378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橋0.66座。兩數對比,顯見蘇州古來橋梁的稠密程度極為驚人。
蘇州的多橋是與多水分不開的,城外已是「水雲之鄉,稼漁之區」,城內又是「人家盡枕河」的一派水城風光。城內與城外各鄉鎮都有河道相連,舟楫相通。運河通過城門水關與城內諸河銜接。街巷與河流交叉點甚多,每處都有橋。據地方誌所載,蘇州古橋梁的建造上溯三國東吳,下及明清。今有原物可辨識的,最古為宋代的橋,遺留至今的古橋大多數是明清兩代的。新中國的郵票多次再現蘇州的古橋身影。
新中國最初發行的與蘇州古橋有關的郵票是1962年發行的特50《中國古代建築———橋》的第二枚「寶帶橋」。蘇州寶帶橋始建於唐代,位於運河西側澹臺湖口上,與運河平行,寶帶橋孔數之多,橋身之長,結構之精巧,在中外建橋史上是少見的。
我國園林有獨特風格,園林里的橋也就很別致,為園林平添佳趣。1984年郵電部發行T96《蘇州園林———拙政園》第3枚「小滄浪水院」一枚中有「小飛虹橋」。
1996年10月9日,中國、新加坡聯合發行了《城市風光》郵票,其中一枚為蘇州盤門,畫面之一為「吳門橋」,是古城內外的交通要道,也是古蘇州的南大門。
2001年4月7日,國家郵政局發行《水鄉古鎮》郵票全套6枚,其中3枚有蘇州古鎮小橋,第一枚「崑山周庄」,郵票畫面是從富安橋向北眺望,水道盡頭隱約可見的是雙橋之一的石拱橋;第二枚「吳江同里」畫面為不見經傳的西新橋,又名蔣家橋;第五枚「吳縣直」畫面為位於鎮中心的和豐橋,原名中美橋,為直鎮歷史最悠久的古橋,建於宋初。
今年3月29日,國家郵政局還將發行《中國古橋———拱橋》郵票一套4枚,其中一枚為蘇州「楓橋」。
蘇州的古橋,就是這樣多、這樣美。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唐朝詩人杜荀鶴的詩句贊美了蘇州眾多的
橋梁。根據記載,到目前為止,蘇州橋梁總數已達到3.2萬余座,其中清代
以上古橋557座。如聞名中外的寶帶橋,周庄雙橋,同里太平橋、吉利橋、
長慶橋等。
蘇州古橋主要在古鎮、市區古城和古典園林之中。古鎮同里的普安橋,建
於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為單拱古橋。蘇州古城內的吳門橋橫跨運
河,始建於南宋紹定年間(約公元1230年前後)。這座單孔石拱橋,高達10
米,長66米,跨度為16米,全部用花崗石砌成。該橋與盤門水陸城門、瑞光
塔互相映襯,合稱「盤門三景」。
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古橋跨池越澗,串聯景點,起到了綠葉扶紅花的作用。
如網師園中的引靜橋,長2米,寬1米,架於水池盡端的小澗上,澗水兩側疊
石陡峭,嵌有宋代石刻「盤澗」兩字,而小橋兩端則是花街鋪地,銜接和諧,
成了這座秀美園林的點睛之筆。
現代的公路和村級橋梁則把蘇州村落、鄉鎮和城市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滬
寧高速公路上的唯亭大橋是少見的同時跨公路、水路、鐵路的橋梁,全長
2270.88米,寬24米。
蘇州市最長的太湖大橋,全長4300餘米,寬12米。它把胥口與長沙、葉
山以及西山諸島連成了一體。如今,這些大橋已成為人們到蘇州旅遊的必到
景點。
寶帶橋
寶帶橋建成於唐代元和年間(1829)。由當時的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為籌措建橋資金,王仲舒帶頭將自己身上的寶帶捐出來,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寶帶橋用堅硬素樸的金山石築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我們現在所見的寶帶橋是明代正統年間重新修建的。清咸豐年間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英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毀損已相當嚴重。解放後,人民政府根據明代的規模和形制,修繕了這座古橋。寶帶橋不僅改善了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交通條件,而且因其製造精巧,加上周圍有青山綠水相襯,恰擬飄動在水鄉原野上的一條寶帶,更顯綺麗多姿。
行春橋蘇州西南6公里處有石湖,為著名旅遊景點。相傳吳越爭霸之時,越國名臣范蠡在滅吳後,帶著西施由這里歸隱太湖,故附近有鎮名蠡墅。南宋著名田園詩人范成大退休後即在石湖養老,自號石湖老人。在湖東面田圃相間,水系雜錯之處有一座行春橋,因為橋下洞函中不僅流過一條小河,而且幾處溪流分別流經其不同的橋孔,故人稱九環洞橋。橋上有重級石欄,遊人可隨處坐憩。
楓橋:楓橋地處蘇州西南端,離城僅五六里。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自古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因唐代時在此設卡,每當皇糧北運時,便封鎖河道,楓橋又作封橋。楓橋是江南隨處可見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只是唐朝詩人張繼寫了《楓橋夜泊》的詩作後,從北而名噪天下。楓橋地帶由於舟車雲集、商旅際會而異常繁華,是舊時蘇州物資的集散交流中心,蘇州舊有「探聽楓橋價、買物不上當」的
Ⅶ 蘇州的著名的古橋都有哪些
寶帶橋、吳門橋、行春橋等等,都是蘇州非常著名的古橋。蘇州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歲月的古城,這里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和古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說過”綠浪東西南北水,紅闌三百九十橋“。雖然這些景點比較小眾,但卻有它們自己的迷人之處。
最後是行春橋,這座橋位於蘇州市吳中區石湖風景區,沒有人知道這座橋究竟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有記錄表明,南宋16年曾經進行過重新建造,而1949年被拆毀四孔,整體用武康石和花崗石組成。因為位於風景區,所以風景優美,走在這座橋上,我們就像穿越回了古代,到處都是具有蘇州園林風格的建築,被各種綠植包裹,有不少人來這邊旅遊,都會到這座橋上走一走,是一處值得一去的地方。
Ⅷ 嚓。蘇州古橋的歷史挖挖!!!緊急哈
蘇州環城內外河網密布,憑藉眾多的橋梁,貫通古城內外形成發達的交通網路。隨著歷史的變遷,河道街巷時有興廢,橋梁也隨之新建或棄廢,變化十分繁復。城內的橋梁數量,據宋《平江圖》著錄,時有橋梁314座;明代城內水系變化不大,但河道總長及數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橋梁達329座。清代,城內部分河道填廢,古橋隨之廢棄較多,但亦時有新建,據清末《蘇城全圖》標繪,城內有橋311座。民國時期,城內又有一批河道填廢,繼有一批古橋廢棄,同時亦有少量新建,民國29年(1940年)江蘇省建設廳繪《吳縣城廂圖》,城內有橋261座。解放後又填廢一批河道,一批古橋拆除,至1985年,古城內有橋161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保護蘇州古城的重要意義的認識逐步加深,保護古城的工作日益重視,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古城內橋梁也得到了很好的維護和修繕。
蘇州水文化的載體或者說表現形式有古河道、古橋、水巷等直接表現形式,也有關於古橋的楹聯、碑刻、詩詞歌賦等間接表現形式。綜合分析這些表現形式,可以感受到蘇州古橋的深刻文化內涵。
1、歷史悠久、飽經風霜。蘇州水的歷史,有史料記載的只能追朔到2500年前,實際上蘇州水的歷史毫無疑問應長於蘇州城的歷史,只不過建城以前對蘇州的水系情況沒有系統、詳細的記載而已,伍子胥築城也是依據自然條件因勢利導,而不是在陸地上硬挖出一個水網來。但蘇州水文化的歷史可以說與蘇州城同步。從伍子胥築城開始,蘇州水文化前後綿延了2500年。河道歷史悠久,作為河網坐標的橋梁也不例外。古橋歷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學士河上的皋橋始建於漢代,三國時東吳建造的有樂橋,唐代建造的橋梁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有石岩橋為白居易所建,夏侯橋為夏侯司空所建,寶帶橋為王仲舒捐玉帶助建。唐詩中提到的蘇州橋梁,有「烏鵲橋紅帶夕陽」的烏鵲橋,「黃鸝巷口鶯欲語」的黃鸝坊橋,以及「揚州驛里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的花橋。此外,張繼詩中的楓橋,南宋始建的有壽星橋,元初建的滅渡橋,明代建造的下津橋、普安橋,清代建的普濟橋,民國時期重建的彩雲橋,至今這些古橋仍屹立在蘇州河道上。但是這些古橋如同蘇州的古河道一樣,見證了蘇州的歷史,同時也經歷了戰火、洪水以及大自然風化的洗禮,甚至是人為的破壞,大部分古橋解放後都重新修繕過了。連接蘇州規劃展示館與胥門公園跨護城河的是著名的萬年橋,它與南郊寶帶橋、山塘彩雲橋並稱蘇州橋梁的「三鼎甲」。但萬年橋的命運可以說是坎坎坷坷:該橋始建於宋代;明朝嘉靖年間被整座橋拆下來送給大貪官嚴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將石級改成斜坡,並拆除了橋亭和牌坊;1952年拆除舊橋面,翻建成鋼筋水泥梁橋;2004年又改成三孔仿古石拱橋,成為環古城風貌一景。
2、信息豐富、特色鮮明。宋《平江圖》、明《蘇州府水道總圖》、清嘉慶二年《蘇州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等老圖紙本身就是水文化的間接表達形式,可以從中解讀出大量的歷史信息,包括城市河道、橋梁的歷史演變信息。例如:各個時期橋梁的材料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生產力和手工業的發展狀況;通過對古橋結構、造型、基礎的分析,可以得出當時的造橋工藝水平;通過對石欄望柱裝飾物的分析,可以得出當時的圖騰信仰等等。蘇州的水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一個個內涵深厚、十分雅緻的橋名,一副副筆墨精到、章法嚴謹的橋聯,一件件技藝精湛、刀法秀美的雕刻,無不閃耀著蘇州人的智慧和創造。表2-2列出了古城區橋梁的命名規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蘇州古橋豐富的文化內涵。
3、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由於蘇州河多橋多,而且古橋造型秀美,與河道及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歷代文人墨客便常要為其吟詩賦詞,或攬橋思古,或憑欄懷遠,或借橋抒情,其中不乏傳世名作,如唐張繼的《楓橋夜泊》,從古到今學者們一直在爭論不休,宋歐陽修就認為:「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鍾時」,這種古往今來的描摹和爭辯,對蘇州有了很大的推廣作用,水鄉風貌漸漸地古今皆知、舉世聞名。
Ⅸ 蘇州十大古鎮分別是哪裡
蘇州十大古鎮分別是周庄古鎮、同里古鎮、甪直古鎮、木瀆古鎮、千燈古鎮、錦溪古鎮、光福景區、震澤古鎮、蘆墟鎮、銅羅鎮。
推薦周庄古鎮、同里古鎮、甪直古鎮。
1、周庄古鎮
甪直古鎮隸屬蘇州市吳中區,位於蘇州市東部,西距蘇州城區18公里,東距上海58公里。甪直古鎮是具有2500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主要的景點有保聖寺、葉聖陶紀念館、江南文化園等。
甪直古鎮先後於2001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2003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被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鎮、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2012年被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Ⅹ 蘇州有多少座古橋
唐代詩人、蘇州刺史白居易有詩雲:「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其時,蘇州有橋近四百。詩人杜荀鶴對蘇州橋梁眾多的特點亦作過生動的描繪:「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宋代《平江圖碑》上刻有359座橋梁,至民國時城內有橋308座,加上城外700餘座,總共達1000多座。據有人統計,蘇州的橋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5座,橋梁之多為世界之最,遠遠超過了世界著名水城義大利威尼斯每半平方公里一座橋的密度。
根據調查統計,現代蘇州古城區現有的64座古橋,從時間分布上來看,烏鵲橋年代最早,為春秋時造,宋朝時期造的有帝賜蓮橋、升龍橋、日暉橋、天後宮橋4座。其餘皆為明清後所造,占古橋總數的92.2%。從空間分布上來看平江河最多(11座),平門河等河道上沒有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