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到民國多少時間
Ⅰ 先秦到中華民國經歷了哪些朝代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Ⅱ 歷史上從秦朝到民國各個朝代具體存在的年限是多少時
秦15年,漢426年,三國60年,兩晉157年,南北朝170年,隋37年,唐290年,五代54年,宋320年,契丹(遼)305年,女真(金)120年,蒙古(元)163年,明276年,清267年
Ⅲ 夏朝到秦朝一共多少年 秦朝到民國一共多少年
夏朝約建立於公元前2033年,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之時,二者相隔1812年。民國建立於公元1912年,和秦朝相距2133年。
Ⅳ 秦朝到民國初年有幾年
前256年,秦滅二周,自此,史家以秦紀年。前256~1912共2167年。
前221年,秦滅六國,自此,秦朝建立。前211~1912共2132年。
前206年,秦朝滅亡,自此,引起楚漢之爭。前206~1912共2127年。
有一句詩可以很好地形容這段時間:「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和土牆。」
Ⅳ 跪求一下從夏商西周時期一直到晚清民國時期當中的所有的歷史朝代表起止時間
1、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3、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5、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6、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7、西漢 前206年 - 23年;
8、新朝 8年 - 23年;
9、東漢 25年 - 220年;
10、三國 220年 - 280年;
14、隋朝 581年 - 618年;
15、唐朝 618年 - 907年;
16、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18、南宋 1127年 - 1279年;
19、元朝 1260年 - 1368年;
20、明朝 1368年 - 1644年;
21、清朝 1644年 - 1911年;
22、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中國各個朝代存在時間:
1、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享國15年。2、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享國4年。3、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享國465年。4、三國時期:220年-280年。5、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享國45年。6、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享國42年。7、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享國58年。8、晉朝:265年-420年,享國116年。9、南北朝:386年-589年。10、南朝:420年-589年。11、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59年。12、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23年。13、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55年。14、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32年。15、北朝:386年-589年。16、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享國137年。17、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 ,享國16年。18、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享國24年。19、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 ,享國27年。20、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享國24年。21、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享國37年。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享國274年。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享國15年。24、五代:907年-960年25、——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享國16年。26、——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享國13年。27、——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享國11年。28、——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享國3年。29、——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享國9年。30、十國:907年-979年。31、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享國209年。32、宋朝:960年-1279年,享國319年。33、西夏
Ⅵ 從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公元前221年)到中華民國成立宣統皇帝退位,帝制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多少年
從公元前221年~1912年一共2313年,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公元前221年),中華民國成立宣統皇帝退位是公元1912年1月1日
簡單的加法221+1912=2133年
中國君主制的特色及其演變
中國的君主制從採集、漁獵文明開始,貫穿農業文明始終,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君主制從酋長聯盟開始,經由以氏族為主體的酋長邦國組成聯盟,推出共主,逐漸根據經濟的發展形成封建共主制,之後發展為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大一統國家格局,其中加雜著王道政治與王術政治的角逐。在西方強勢文明的侵襲之下,為挽危局而進行了君主立憲的嘗試,最終被民主體制所替代。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國君主制發展軌跡的探尋,闡述中國君主制政體的管理特色及演變歷程。
一、傳說時代的國家管理模式
中華文明從傳說時代開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傳說中的人神共處時代,神州大地先後出現了天皇、地皇和人皇三位神祗,天皇將民眾分為部落,由部落推選或指定的酋長管理。地皇固定了日月出現的時間,規定歷法。人皇把中國分為九州,分封自己的九個弟弟各管一州。之後又有「有巢」、「燧人」、「伏羲」、「女媧」、「神農」五氏,分別教人築屋、取火、漁獵,設官員、定婚嫁,教人治病、種植、畜牧。煉五彩石補天,殺神龜取其四足重新支起大地,還用蘆草燒灰吸干泄漏到地上的天水,形成平坦而肥沃的華北平原。三皇五氏在漫長而久遠的年代裡,為中華文明奠基。同時確立了分封而制的治國理念。
大洪水過後,黃帝部落由中亞向黃河流域遷徒,並與炎帝決戰於阪泉之野。炎帝敗而與黃帝結成同盟,共同與蚩尤會戰於涿鹿。蚩尤敗而九州定,天下共推黃帝為共主。信史中第一個酋長聯邦制國家形成,同時代表著中華文明中君主制政體的正式形成。
在酋長聯邦制政體中,聯邦中的各個部落是原有的,依三皇五氏的創制而形成,是神傳給人的原始的社會管理模式。各部落依照血緣關系,由不同的氏族聯盟而成,部落的首領由推選或前任指定而成,德高而望眾。當時的黃帝也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領,中原各部落尊黃帝為天下共主,號稱天子,亦因其德高望眾之故。
由黃帝主導的酋長聯邦國,是中國王道政治的開始。給中國後來的天子開啟了「武功文治,與民休息」的開明君主政治之路。他建都邑,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還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作衣裳、造舟車。在黃帝時代,文字、醫學、算數、歷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後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在黃帝治下,國家安定、富足,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虎豹亦不傷人,造就了「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
黃帝之後,顓頊教民養殖,推算四時、制定禮義。帝嚳行仁德而不失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道德高尚,天下無不歸順。帝堯仁德如天,智能如神。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晚年禪位於舜。帝舜觀天象,祭上帝,巡四方,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准、修禮儀,明刑罰。晚年禪位於禹。
在酋長聯邦制政體中,君王是德高望眾者,起先由各部落共同推選而成,對國家的治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繼位的後世之君亦因其高尚的德行而被各個部族認可。酋長聯邦制是一種鬆散的政治聯盟,依靠柔性的王道政治統一於同一天子。君王普遍道德高尚,受到各邦的認同和推崇,從而逐漸確立了君王權威。君王由有德而有威,有威而有權,鋪墊著後世君主帝制的道路。
禹之後,各部落不認傳賢,認傳子。開始了中華君主制中家天下的歷程。
二、三代時期中國封建制的特點
大禹王傳賢於益,各部落並不認同。益便讓位於禹之子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夏、商時代,中國的君主政體基本還是以酋長聯邦制為主。各部落演變成為了諸候,分布於天子都邑的四方。夏時,規定對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領為諸侯,稱為「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夏時出現諸候,但尚未同現大規模的分封制,仍屬酋長聯邦制政體。但較之五帝時代,君權已有了大大的加強。貢賦制度的實施打破了以住聯邦制中天子與其他酋長的「平等」地位。天子國都周圍五百里以內向天子交納谷稅,各地諸候也以此效仿,但納稅的土地遠無天子之大。此時,開始出現天子分封卿大夫采邑的制度,各諸候亦有此效仿,分封建制開始顯現。
商是夏的諸候國,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夏末隨著商的不斷強大,加之夏代勢微,商湯以有道伐無道,滅夏而自立。商襲夏制,修德政則國強,施昏政則國弱。混亂、遷都、復興、衰亡,六百年由湯至紂。周三世修德,「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紂王無道,周武王以有道伐獨夫,天下歸周。
武王滅商之後,大行分封建制。史上所說的分封制,主要是指周王朝。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個,同姓之國四十個。以此作為周王室的屏藩,加強對各地的統治。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形成了以封建制度治理國家的體系。西周封建邦國打破了以往的部族形式,分封到各地建立的王國,不再以部族集團的首領為統治者,而主要以周王室的同姓親族為分封對象,重新建立一套體制。同時確立了嫡長子世襲制,明確了各級行政權力的繼承問題。
周代以禮樂治國,制定了繁雜的周禮。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名目繁多。以此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如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鼎內的肉食種類:王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樂舞數量也有差異。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謚」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系。禮樂制度自周公制定後,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貴族。
「禮」強調的是「別」,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則是「和」,即所謂「親親」。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又通過「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的區別,確定了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較之夏商兩代,從制度上確定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三皇五帝以「德政」治天下,以個人的品行「威」天下。至三代,君王不足以用德行服人,改而制「禮」,用等級和威權來約束人,雖不失王道治國的正路,卻也不見了三皇五帝帶功治國的智慧。不久天子勢微,諸候爭強。而周王卻能以諸候制衡之力,苟存於列強之間,安享著「周道雖衰,天命未改」的自信。
三、始皇拒分封,郡縣制的起始
秦統一六國,最終去除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統一之後秦王贏政自以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乃合三皇五帝之名,自稱皇帝,並不知道他所擁有的土地甚至不如周公分封諸候時廣大。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就地方政區機構設置問題進行了兩次宮廷大辯論。「分封」與「郡縣」之爭,正是圍繞上述內容而展開的。丞相王綰、齊人淳於越等人主張恢復三代分封,而廷尉李斯則力排眾議,認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認為,「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宇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史記秦始皇本紀》)故而最後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建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並規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皇帝詔令制度,規劃並置建起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比較嚴密的行政管理機構。
1、在中央正式確立並完善了以「三公」、「九卿」機構為主的國家中樞及行政管理機構,使之分掌決策和行政諸權。
「三公」各府是秦代國家的中央中樞決策機構。「三公」府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樞決策機構,其職能為:「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
太尉府,為秦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秦之尉府機構亦置設於戰國時期,當時僅為大良造府轄下的一個軍事分支機構。後大良造府被廢置,尉府遂升為高等軍事機構,秦統一後成為定製。
御史大夫府,為秦代中央最高監察機構,稱為御史大夫府,其職能為掌糾察百官,兼為皇帝的秘書機構。
秦代中央「三公」各府機構的設置,體現著君主帝制時期的分權思想。丞相府統領百僚,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但無統兵之權;太尉府統兵,但無調兵權,調兵權力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府雖無太大的實權,但其掌管監察百官,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參與機要,對其他兩府機構尤是丞相府有明顯的監督掣肘作用。「三公」分權,使君主能夠實際掌握和控制整個國家,不至於大權旁落於他人之手。在君主制政體下,君主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力,如同民主制政體下公民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力一樣,是非常必要的。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是秦代中央的行政執行管理機構,分管著秦代中央政府各主要行政部門的事務性工作。如,宗教禮儀、宮廷警衛、司法、外交、皇室宗族事務、中央財政等。
除上述「九卿」諸機構外,秦代中央還設有其他一些行政機構。如有客卿,為秦中央接納、安置外來「賢士」之機構。中尉,是秦代京師治安管理機構。將作少府,為秦代管理監造宮室工程的事務機構。典屬國,為秦代少數民族事務管理機構。主爵中尉,為秦代列侯封爵事務管理機構。太子、太傅及少傅府,為秦代皇子教育管理機構。其他的還有詹事、將行、侍中、中常侍等等。秦代除以「三公」機構中的太尉府「掌武事」,總領軍隊外,在其轄下還有其他一些軍事機構組織,如大將軍府、上將軍府、裨將軍府、護軍都尉府等。
2、在地方正式建立了郡、縣兩級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秦始皇把秦朝版圖從東至遼東,南至南海,北至九原(包括西部秦國故地)的廣大疆域分為36郡。以後,又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的調整,增至46郡。
秦代郡級機構內有三主吏:監御史、郡守和郡尉,仿中央機構模式,三權分立。郡守治民,郡尉典兵,郡監御史掌監督。郡下轄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由此形成了完備的中央集權體系,摧毀了傳統的采邑分封制。
自秦以降,歷代君王延襲秦制,間或郡縣與封建並行,成為後世中國的主要政治體制。
秦始皇徹底否定了自傳說時代以來,天下共主,分封治國的格局,進行了一次由王道政治轉而王術政治的大膽嘗試,他一改過去德治國家的說教,以嚴刑苛法治國,夢想萬世而為君,卻三世亡國,帝祚十五年而已。
四、漢唐時期封建制的復古及演變
歷亡秦之亂,漢王朝定鼎中原。西漢立國之初,中央機構的設置基本上是承襲秦制,仍為三公九卿,但「三公」在名稱上對應改為「相國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分掌政治、軍事和監查三權。對於「九卿」諸機構,內部結構亦有所調整、充實,職能亦有所增加,分工更加細致。西漢中期,漢武帝開始啟用了「尚書署」這個新置設的機構,執掌中樞決策大權,這是出於對「三公」權力進行限制的考慮。
在對前朝之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進行深刻反思之後,認為秦朝「速亡」是孤立無藩輔的結果。加之眾多臣宰、儒生思慕傳統的政治觀念和宗法制度,痛斥秦立郡縣之弊,認為秦始皇「蔑棄經典,罷侯置守,子弟無立錐之地,功臣無尺土之賞,身沒而區宇幅裂,及子而社稷淪胥。」(《隋書地理志》)漢初亦因此實行了郡縣與封建並行的雙軌制。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先後分封異姓功臣七人為王。劉邦稱帝後,又逐個清除異姓王,並先後分封了九個同姓王。這樣,漢帝國的版圖以朝廷直轄15郡為中心,形成了「諸侯比境,周匝三垂」的基本格局。初期,各諸侯王國高度自治,在本封國內具有完整的行政權,可以任免幾乎所有的王國官員,王國僅向中央承擔朝貢和兵役的義務。此時,中央機構沿襲秦時的郡縣制,同時在國土之內存在分封體制下的諸候國。諸候通常分為王、候兩類,王的封地規模與郡同級,候的封地規模與縣同級。
吳楚七國之亂後,朝廷對諸候王的權力做了一定的限制。諸侯王在本封國內只有部分決策權,可以任免部分級別較低的王國官員。此時的中央政府已經大量干涉地方政務,諸候在各自封地上的權力已經削弱了。
漢武帝後期以後,諸侯王國完全失去了行政權。諸候不再有權任免官員,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
東漢時期的國家機構,在大體承襲了西漢原制的同時,也做了一些調整。東漢初的「三公」演變為「司徒」、「司馬」和「司空」,對應西漢時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同時進一步強化了「尚書台」的職權。
歷「五胡之亂」後,與西漢的中央集權化趨勢相反,唐代則呈現出明顯的地方分權化趨勢。唐代前期,地方在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下幾乎沒有什麼權力,不僅州縣主要官員由朝廷任免,其他僚佐的任命也一概權在中央。然而安史之亂後,地方各節度史的權力開始擴大化。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並兼任駐在州之刺史。在中央集權衰弱的同時,地方的權力逐漸加大,地方分權化是唐代中央與地方關系運動的基本趨勢。
漢初由於諸候的權力過大,終致諸候叛亂,使得中央不得不削藩和限制諸候權力,以至於除了食租稅之外,分封諸王不可能幹涉自己的封地上任何政務。而唐代則恰好相反。唐初的集權經安史之亂後,由頂峰開始大幅下滑。但唐王朝經濟活躍、文化昌明、作為東亞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國的地位繼續保持了百年之久,而此一階段正是地方權力擴大而尚未失控的時期。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權力擴大對支撐中央權力、延續盛唐文明的積極作用。相比之下,宋代不行封建,缺少藩鎮屏障,亦使得異族能夠長驅直入,二帝受擄,社稷南遷,以宋之富,終不能抵禦蒙古人的天鞭。
五、明清內閣制的完善
中國君主帝制中的諸皇朝,幾乎均由封建開始。朱元障亦不例外。當建文帝決議「削藩」之季,燕王朱棣從北京起兵,廢建文帝而自立。朱棣自然不會再行封建制,但中央集權發揮到極致必然造成勤政治國與個人精力之間的矛盾,使皇帝不堪重負。為此,永樂帝朱棣進行了建立內閣制的改革。明成祖命殿閣臣僚入值文淵閣,可以參與機務大事。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
明宣宗為牽制內閣的權力,又利用宮中的太監建立了宮廷內閣,稱為內廷,朝廷內閣稱為外廷。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內閣首輔,內有司禮監掌印太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這樣,形成了內廷、外廷相互制約的機制。這種制衡機制是王術政治的體現,給有明一代的宦官禍國提供了可能。
內閣制度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制度慣例,在這種制度慣例下,內閣成員不是皇帝直接任命的,而是必須經過推選,不經過推選的內閣沒有合法性。這樣既保證了內閣成員的穩定,也使得內閣集團能夠有對抗皇權的可能,這也是大明內閣制的一大特點。此時君主的權力所受到的限制比過去更大,想要獨斷專行幾乎不可能了。在明代,皇帝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經常不得不向內閣低聲下氣,甚至發生向內閣成員行賄的千古奇談,而且還常常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縱觀明代,經常發生皇帝不理政務,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就不足為怪了。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
在君主制政體下,君主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力,如同民主制政體下公民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力一樣,是非常必要的。大明的君王卻在內閣制的日趨完備中喪失著自己的權力。為求君權對內閣權力的約束,君王開始任用身邊的太監,使之與內閣中的飽學儒士對抗。君王不從自身品德操守的提高入手,卻採用邪門外道的制衡之術,國家的昏亂也就可想而知了。
隨著內閣與皇權沖突的升級,自張居正之後,明朝皇帝開始嘗試收回自己的權力。後來的閣臣亦不敢攬權自恣,只能外采輿論,內迎君意,熹宗天啟年間,魏中賢專權,內閣的作用盪然無存。明思宗大權獨攬,卻有德無福,終被闖賊所逼,自盡於煤山。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沿襲了明代的政治體制,設置內閣。並先後成立有「議政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機關。在多數情況下,清朝皇帝往往大權獨攬,內閣形同虛設。
六、郡縣制與封建制之優劣比較
關於郡縣制與封建制的優劣,歷史上多有討論,其中柳宗元的《封建論》一文非常有名。柳宗元認為郡縣制優於封建制,「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周代裂土封候,而自己卻只是建一個在諸候之上的空名而已。天下乖戾,諸候無君君之心。而周亡於秦,也不是諸候強而天子弱這一表面上的原因。秦制郡縣,卻二世而亡,其原因在於人怨,而不是實行郡縣制的原故。
對於柳宗元的看法,後人多有微詞。特別是清明交替之後,學者從總結明亡的教訓出發,多對封建、郡縣兩種制度的優劣進行了比較。如,王夫之贊同柳宗元,認為郡縣製取代封建制是歷史趨勢,不可阻擋。他甚至還著眼於「民力」的承受度,提出了「封建廢而選舉行」的思想。黃宗羲則從另一角度闡述了封建制的積極意蘊。黃氏說:「自三代以後,亂天下者無如夷狄矣,…………則是廢封建之罪也。」顧炎武則認為「封建」與「郡縣」各有得失,郡縣制的弊端在於,「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其專在上」是郡縣制的弊端。而封建制的弊端在於「其專在下」。顧氏倡言:「尊令長之秩,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之獎,行辟屬之法,所謂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而二千年以來之弊,可以復振。」
誠然,秦始皇以一己之私擅改封建為郡縣,使秦得以速亡。《史記》里說:「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有一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可見封建制在當時世人的心目中有著何等崇高的地位。秦之後,中國歷代王朝幾乎均從分封功臣和世子開始。清人李富孫指出,秦以封建為郡縣,是「矯一時之弊而適貽後世之害」。他認為周代實行分封,「諸侯可驕不可叛,故周室得以安」。善哉斯言。
自漢以降,中華以儒學治國,孔子曰「吾從周。」孔子從周,孔門弟子當然從周。行封建,復三代,自然成為儒家政治的終級理想。但由於封建制自身的特點,使之難以復行。清人劉紹玢說,封建制下,「其國則勢分,勢分則力小,力小則易制,且私其土,子其民。夫孰不盡心者,非甚不肖,斷不敢自暴其所有」。封國勢力發展後,不貢不朝,爭為雄長。君王平庸,不足以服眾,國家因此陷入分裂和戰爭之中,亦難避免。
七、晚清君主立憲制的嘗試
受到近代迅速發展壯大的西方科技文明沖擊,中華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強大的外力使得中華民族不得不實施改革,以應對西方文明的強勢入侵。為此,大清王朝先後進行了器物引進-即洋務運動、制度改良-即戊戌變法和大清立憲的嘗試。洋務運動進行了三十年,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而難以為繼。由光緒皇帝實施的戊戌變法僅百日而夭折。然而僅僅兩年之後,義和團運動招來的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並由此使得反對維新變法的保守派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出現的大清立憲改革在「新政」之路上似乎比戊戌變法走得更遠。
自1901年起,清政府開始了平靜地改革,並且在實施了1898年戊戌變法提出的大部分改革方案的基礎之上,制定出了推行君主立憲這一改革方向。清政府在派團赴西方和日本考察之後,於1906年正式啟動了立憲改革,並於1908年8月,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和《逐年籌備事宜清單》及「臣民權利義務」、「議院法要領」、「選舉法要領」等三個附錄,規定第二年即舉行地方諮議局和中央資政院選舉,計劃以九年時間籌備君主立憲。該憲法大綱基本上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並規定臣民有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擁有財產、選舉和被選舉議員等的權利。與此同時,清廷亦放寬了對報刊及政黨的限制。
909年,各省諮議局選舉。1910年9月,資政院召集議員,正式成立。資政院成立的目的在於培養鍛煉議員的能力,為建立兩院制的正式國會奠定基礎。1910年10月3日,資政院召開第一屆會議,議員們對一切議案,不論是政府提出的,本院提出的,還是各省團體和民眾陳請的,均按照立法程式,直言不諱地發表意見。議員們通過的許多議案,對於整頓國家財政金融,發展教育和工商業,開發邊疆,加強法治建設,摧毀專制禁網,擴大人民民主權利,減輕民眾負擔,都是非常有利的。為了捍衛資政院的立法職權,議員們更是不畏皇權,不唯政府之命是聽。除了向政府各部門提出幾十件質問書以外,還彈劾軍機大臣,批評指責上諭。在遭到朝廷訓斥後,能夠做到據理力爭,在立憲與專制的根本原則問題上,他們的立場是毫不含糊的。
在第二屆資政院會議上。議員們打倒了違法違憲的皇族內閣;推翻了朝廷不準抗違的憲法欽定原則,取得資政院起草並議決憲法的神聖權利;廢除了政府禁令,開放了黨禁;排除了阻撓,爭得了早日召開國會;他們起草的《十九信條》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資本主義憲法綱領,實行英國模式的議會政治、虛君共和,徹底廢除了君主權力,一切權力皆歸國會,在實質上達到了與民主立憲同等的程度。只是屆時清王朝已經覆亡,會議通過的議案已經失去了效力。
清政府行君主立憲,合乎天意民心,只可惜做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實施,而國祚已終。大清雖亡,其推出的憲政綱領及制度卻大多被後來的中華民國所繼承,對後世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
Ⅶ 秦朝以後每個朝代各統治中國多少年
你是不是要統一中國的朝代?我把統一中國的和並立包括全中國的都列上了
西漢 前202年 - 8年 210年
東漢 25年 - 220年 195年
三國 220年 - 280年 60年
魏 220年 - 265年 45年
西晉 265年 - 316年 51年
東晉 317年 - 420年 103年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61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37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289年
五代十國 907年 - 960年 53年
北宋 960年 - 1127年 167年
南宋 1127年 - 1276年 149年
遼 907年 - 1125年 218年
西夏 1038年 - 1227年 189年
金 1115年 - 1234年 219年
元 1206年 - 1368年 162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276年
清朝 1616年 - 1911年 295年
中華民國 1911年-1949年 3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