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概多少人口
Ⅰ 中國每個朝代各有多少人
秦朝:約2000萬國時期,秦、齊、楚三國大約1500萬人口,趙、魏兩國大約有700—800萬人上下,燕、韓兩國也有400—500萬人口,再加上其餘小國,秦初統一六國之際最起碼也應該有2000萬人口,但應該不會超過3000萬。西漢末:約6000萬《史記》中記載,經歷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後,西漢建國之初,其戶口相比於秦僅余「十之二三」,算下來頂多也就是600萬人上下。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到公元2年,西漢人口達到6000萬,創下歷史之最。王莽篡漢時,人口一度降至3500萬左右,東漢建國後經濟發展,人口再度恢復到5500萬。三國:800萬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由於大規模戰亂的影響,人口急劇下降,保守估計不到800萬,甚至不如春秋戰國時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寫了當時民間的慘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西晉初:4000萬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人口恢復到1600萬上下。至4世紀初,西晉進入全盛,人口恢復至4000萬人左右。但隨後八王之亂的爆發又使得人口銳減,最低時不過1200萬左右。南北朝:1500萬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迅速銳減,至北魏時期亦不過1000萬人口而已。大規模的北人南遷使得東晉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長,但受困於經濟發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數在劉宋年間也不過是500萬上下,梁朝侯景之亂後又銳減至200萬。總結一下,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口恐怕很難超過1500萬。隋朝:5000萬隋朝一統天下後,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進行了一次十分細致的人口調查及統計。結果顯示,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600萬上 下。至隋末大亂前,隋朝人口超過5000萬應該問題不大經100餘年發展,大唐進入盛世,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萬,這才剛剛超過隋大業年間的數據。但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又銳減至1700萬。北宋末:4000萬。盛唐:5000萬隋末戰亂導致人口再度銳減,降幅甚至超過50%。至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人口為1200萬上下。北宋時期揠武修文,天下無事,商業推動經濟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至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時期,北宋人口為4600萬上下。同期,遼國 為900萬,西夏為300萬。南宋:8000萬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經濟突飛猛進,人口也迅速增長至8000萬上下。同期的金國人口為5000萬,西夏人口為300萬,再加上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中國的人口突破了1.4億。元朝:8500萬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銳減,北方人口一度損失高達80%。元朝統一時,中國實際人口大約為7000萬,至14世紀的元中後期增長至8500萬。明中後期:2億由於戰亂,明初人口同樣銳減,但至明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官方數據給出的人口數約為6000萬,但由於普遍存在的瞞報人口的情況,粗略估計明中後期人口已經接近2億。清中後期:4億 清初官方人口數據僅為1000萬,但隨著國家承平,土豆、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和食用,以及大規模的邊疆墾荒,至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已經達到2億,而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
但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至同治二年(1863年)人口又銳減至2億,直到民國初年人口仍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Ⅱ 隋初中國人口有多少
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以及大量隱瞞的人口戶口(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隋朝通過接手北周、陳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們留下的隱瞞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了860萬戶,(而隋朝後期大亂,「留給」唐朝200餘萬戶(《通典》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
隋朝戶口流動表
年代
戶數
口數
備注
北齊隆化元年(577年)
①3,302,528
②3,032,528
①20,006,886
②20,006,880
①號數據出自《周書·卷六》
②號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南陳太建九年(577年)
①500,000
②600,000
①2,000,000
②2,400,000[89]
①號數據出自《北史·卷十一》
②號數據出自《隋書·卷二十九》
根據學者考證實際人口達1500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①3,599,604
②1,599,604[93]
9,009,604
①號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註:統計范圍僅包括北周舊地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滅齊後
4,622,528
29,016,484
數據出自《十六國北朝人口考察》,實際戶口達600萬戶約3500萬人。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前
6,500,000
33,579,000
戶數出自《隋書·卷四十二》
口數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
隋文帝開皇九年(597年)滅陳後
7,100,000
36,678,600
數據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
隋文帝開皇十年(598年)
8,700,000 44,944,200 數據出自《唐會要·卷八十四》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
①8,907,546
②9,070,404
①46,019,956
②46,854,540[102]
此為官方統計的戶口峰值,葛劍雄認為隋朝人口峰值有5800萬人,王育民則認為隋代極盛時有6200萬人。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Ⅲ 隋朝人口為什麼比唐朝人口多出3000萬
隋朝不同時期人口不同,唐朝也是如此,人口繁衍很快的;
人口若沒有計劃生育和戰爭以及瘟疫,主要增長的制約就是糧食了,但古代可用開荒種地解決,所以古代主要的影響人口的就是戰爭和瘟疫,如非洲黑死病,一戰,二戰;
舉最簡單例子,越南,中越戰爭剛結束時男女比例失衡特嚴重達男女1:20,可是現在2018年男女比例基本1:1;
男女比例失衡問題,其實也是會自然調節的,很神奇的一種冥冥中的力量在平衡著;
侏羅紀公園一句話說的好,生命自然會尋找出路,
Ⅳ 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是如何在這么短時間內變富的
在中國歷史中,有許多大一統的王朝,我們通常會根據這些朝代的特點給他們一些稱謂,例如強漢、弱宋、富隋、盛唐。作為國祚僅有38年的短暫大一統王朝隋朝,史學家一般都用富字。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稱「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南朝百姓耕作蠟像
所以說南北朝的發展給隋朝的富裕打下了很不錯的基礎,表面看隋朝用短短幾十年變得那麼富有,其實也是積蓄了南北朝170年發展的爆發。
Ⅳ 隋唐有多少人
史書記載的隋朝和唐朝人口數據,在數據後面的書名是數據來源。
隋朝:
隋煬帝大業五年 609年 8,907,546戶,46,019,956人。 《隋書·地理志》
隋煬帝治國無方,導致隋末大亂,群雄並起,人口銳減,609年有890萬戶,到了618-626年,人口只有200餘萬戶了。
初唐
唐高祖武德年間 618-626年 200餘萬戶 《通典·食貨七》
唐太宗貞觀年間 627-649年 接近300萬戶 《通典·食貨七》和《新唐書·食貨志》
同樣記載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年 3,800,000戶 《舊唐書·高宗本紀》
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年 6,156,141戶,37,140,000人 《資治通鑒》卷208和《舊唐書》同樣記載
盛唐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726年 7,069,565戶,41,419,712人。 《舊唐書·玄宗本紀》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732年 7,861,236戶,45,431,265人。 《舊唐書·玄宗本紀》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 734年 8,018,710戶,46,285,161人。 《舊唐書·職官志》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 8,412,871戶,48,143,609人. 《舊唐書·地理志》和《新唐 書·地理志》 記載相同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8,525,763戶,48,909,800人。 《舊唐書·玄宗本紀》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754年 9,069,154戶,52,880,488人。 《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754年 9,619,254戶,52,880,488人。 《舊唐書·玄宗本紀》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755年 8,914,709戶,52,919,309人。 《通典·食貨七》
Ⅵ 中國大陸古代哪個朝代最強
漢朝、唐朝最強盛。
隋朝遠不是最強盛的。隋朝遠不如漢朝、唐朝強
盛。強盛程度要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一,比較在
各自時代世界上的水平,漢隋唐都是的當時世界上
最先進的之一,滿足這個標准,才能進行接下來的
比較。否則,如果落後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太
多,那麼根本就沒資格進行接下來的比較。
二、比較疆域,隋朝控制的疆域范圍、時間遠不如
漢朝、唐朝。
三、比較人口,隋朝人口頂峰的人口遠少於漢朝人
口頂峰、唐朝人口頂峰的人口。(根據人口史權威
凍國棟的著作《中國人口史》,漢朝頂峰人口6000
萬人,隋朝人口頂峰4600萬人,唐朝人口頂峰8000
萬人。)
四、各自強盛時期的強盛程度,隋朝弱於漢朝、唐
朝。強盛時間的長短,隋朝強盛的時間遠不如漢
朝、唐朝強盛的時間長。
五、比較各自弱的時期,漢朝、唐朝後期雖然有對
外失敗,但是漢朝、唐朝又取得更多對外大勝,足
以報仇雪恥。
而隋朝後期,吐谷渾、突厥打敗了隋朝,隋朝卻沒
能再打敗吐谷渾、突厥。隋朝後期,吐谷渾返回故
地,並且攻打隋朝郡縣,隋朝卻防禦不了。隋朝後
期,楊廣造成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
也」的強盛程度,突厥占河套,還把河西、隴右、
陝西北部到河北等地納入勢力范圍,突厥可汗要入
主中原。突厥一度圍的楊廣痛哭,楊廣脫險後,隋
朝再也沒能削弱突厥。楊廣躲到南方的江都去醉生
夢死,任憑突厥入侵。
Ⅶ 我國各個朝代初期人口數量有記載嗎
秦朝:約2000萬
戰國時期,秦、齊、楚三國大約1500萬人口,趙、魏兩國大約有700—800萬人上下,燕、韓兩國也有400—500萬人口,再加上其餘小國,秦初統一六國之際最起碼也應該有2000萬人口,但應該不會超過3000萬。
西漢末:約6000萬
《史記》中記載,經歷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後,西漢建國之初,其戶口相比於秦僅余「十之二三」,算下來頂多也就是600萬人上下。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到公元2年,西漢人口達到6000萬,創下歷史之最。王莽篡漢時,人口一度降至3500萬左右,東漢建國後經濟發展,人口再度恢復到5500萬。
三國:800萬
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由於大規模戰亂的影響,人口急劇下降,保守估計不到800萬,甚至不如春秋戰國時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寫了當時民間的慘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西晉初:4000萬
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人口恢復到1600萬上下。至4世紀初,西晉進入全盛,人口恢復至4000萬人左右。但隨後八王之亂的爆發又使得人口銳減,最低時不過1200萬左右。
南北朝:1500萬
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迅速銳減,至北魏時期亦不過1000萬人口而已。大規模的北人南遷使得東晉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長,但受困於經濟發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數在劉宋年間也不過是500萬上下,梁朝侯景之亂後又銳減至200萬。總結一下,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口恐怕很難超過1500萬。
隋朝:5000萬
隋朝一統天下後,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進行了一次十分細致的人口調查及統計。結果顯示,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600萬上下。至隋末大亂前,隋朝人口超過5000萬應該問題不大。
盛唐:5000萬
隋末戰亂導致人口再度銳減,降幅甚至超過50%。至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人口為1200萬上下。經100餘年發展,大唐進入盛世,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萬,這才剛剛超過隋大業年間的數據。但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又銳減至1700萬。
北宋末:4000萬
北宋時期揠武修文,天下無事,商業推動經濟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至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時期,北宋人口為4600萬上下。同期,遼國為900萬,西夏為300萬。
南宋:8000萬
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經濟突飛猛進,人口也迅速增長至8000萬上下。同期的金國人口為5000萬,西夏人口為300萬,再加上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中國的人口突破了1.4億。
元朝:8500萬
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銳減,北方人口一度損失高達80%。元朝統一時,中國實際人口大約為7000萬,至14世紀的元中後期增長至8500萬。
明中後期:2億
由於戰亂,明初人口同樣銳減,但至明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官方數據給出的人口數約為6000萬,但由於普遍存在的瞞報人口的情況,粗略估計明中後期人口已經接近2億。
清中後期:4億
Ⅷ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8)隋朝大概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Ⅸ 古代人口數量
古代人口數量:
夏商周三大,中國並沒有編戶齊民,因此沒有人口統計數據。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系》估計夏朝人口為1355萬,西周初期為1371萬,東周初期為1184萬,這完全是不可信的。根據《中國人口通史》的推測,西周初期人口最多不過550萬,西周後期到達1000萬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人口開始迅速增長,主要原因是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了社會的人口容量。國家為了增加兵源和糧食,也大力鼓勵農耕,加速了農業發展,促進人口增長。
根據估計,戰國時代的人口峰值為2600萬。具體而言,楚國大約500萬,秦國400萬,齊國400萬,趙國350萬,魏國350萬,燕國200萬,韓國150萬,宋國100萬,越國100萬。如果把周邊少數民族算上,估計有3000萬。而秦朝統一戰爭期間,導致人口下滑。秦朝統一後,又大興徭役,使得人口難以增長。根據秦朝的徭役人數預測,秦朝人口大約是2000萬。
西漢初期,人口大約是1500萬到1800萬。漢朝初期,國家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人口迅速增長,增長率為10%—12%。在文帝末期,「民近戰國」,也就是大約恢復到2600萬;漢景帝末期,到達了3000萬;到武帝上台初期達到了3600萬。漢武帝時期,由於賦稅徭役加重,下降到了3200萬,史書誇張地記載為「戶口減半」。「昭宣之治」時期,再次採取了休養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宣帝時期到達了5000萬。元帝時期,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最終達到了峰值5900萬。如果算上少數民族,就不少於6500萬。在地理分布上,西漢北方最高為4200萬,是南方的5倍。
兩漢之交,由於王莽專權、赤眉起義、綠林起義等,人口開始下降。東漢初期,全國人口大約為2200多萬。之後,東漢休養生息,人口開始恢復。到了明帝時期「天下安平,百姓殷富」。此後,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人口緩慢增長,到漢和帝時期到達5300萬,到漢桓帝時期到達5600多萬。而葛劍雄推測東漢初期人口為3000萬,峰值應該突破了6000萬。《中國人口通史》認為算上少數民族,可能有7200萬。在分布上,北方人口4000萬,南方人口2000萬。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使得北方人口大量減少。《三國志》對三國人口記載偏少,不可信。葛劍雄根據三國時期軍屯、戶口等信息推測,三國初期人口為2200萬,峰值為3700萬。西晉統一後,最初經濟得到了恢復,人口又發展到了3500萬。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東晉初期,南方人口大約是1000萬,後期增加到了1700多萬。南朝早期,人口在1800萬—2000萬之間。後來,陳國的面積縮小,其人口只有1600多萬。而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十六國人口大約是1800萬。北魏統一後,人口恢復到了3500萬。因此,南北朝時期,全國總人口應該在5000萬以上。隋朝統一了南北朝,人口峰值達到了5600萬到5800萬,加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突破了6000萬。
隋末,使得人口再一次大規模減少。葛劍雄推測隋末人口谷值只有2500多萬。唐朝統一後,出現了「貞觀之治」「貞觀遺風」和「開元盛世」,經濟不斷恢復,人口迅速增長。到開元年間到達頂峰,大約是8000萬到9000萬,終於突破了漢朝創造的6000萬的記錄。安史之亂後,北方人口損失一半,全國總人口只有4600萬。唐朝後期,人口總體上緩慢增長,到845年到達了6000萬左右。唐朝的南方人口,應該在2000萬到3000萬,北方在3000萬到4000萬。
唐朝末期,遭到黃巢等起義,人口大減。五代末,全國人口大約是3000萬。北宋統一後,工商業繁榮,人口開始快速增長。葛劍雄推測北宋的人口突破了1億。而南宋偏安南方,大約有6000萬人口。另外,遼國的人口大約為400萬,金國的人口峰值為5300萬。其他的西夏人口400萬以上,大理國100多萬。
蒙古興起,人口大規模下降。蒙古,北方人口只有1000多萬。相比於北方人口大規模減少,南方人口損失較少,達到1000萬,剩下的人口大約是5000萬。也就是元朝統一後,全國人口差不多是6000萬。元朝統一後全國人口開始恢復增長,頂峰達到8500多萬。
元明之交的人口下滑不算嚴重,大約是6000萬。此後,明朝人口一直按照5%的年增長率增長,到1600年到達了峰值,《中國人口通史》推測為1.6億,葛劍雄推測為1.97億。而明朝後期,由於天災不斷,使得人口大規模下降。到1644年清軍入關之前,明朝人口大約是1.2億。
清朝建立初期,到1651年,全國人口到達谷底,大約為5000萬到6000萬。此後,清朝的統一全國,開始休養生息,於是人口又迅速恢復。康熙出台了「攤丁入畝」政策,又加速了人口的增長。到康熙後期,全國人口達到了1.5億。康熙到乾隆年間,人口依然在增長,到乾隆時期突破了3億,到1850年達到了4.3億,成為了清朝人口的峰值。
Ⅹ 隋朝人口達到了五千多萬,為何唐朝花了一百年才趕上
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人口有820萬戶,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的「開皇之治」時期,全國人口就有890萬戶。
那麼,隋朝為什麼要採取這么嚴苛的手段來清查戶口?老百姓又為什麼不想上報戶口?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兩個字——利益。
在古代,人頭稅是最重要的稅收,你家有幾口人,就得交幾個人的稅,只要少報一個人,就能省下一個人的錢,自然就沒人對人口普查積極了。而在政府看來,你少報一個人,政府就少一個人的稅收,那怎麼能行,絕不能讓這樣的「刁民」得逞,再嚴苛的手段也得上!
再來看看唐朝。隋朝末年,天下又陷入大亂,人口普查也陷入了低谷,登記的人口又重新回到了920萬。同樣的問題又擺在了唐朝政府面前。
然而,從920萬到4100萬,唐朝卻足足用了108年,耗去了7代皇帝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