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瓦爾族有多少人口
㈠ 一生舉辦三次婚禮的民族是哪個你知道嗎
在女孩子嫁給貝爾果之後,當月經初潮時,她們會再舉行一次「窯居」儀式。女孩子會被關進一間沒有光線的屋子裡,連續住上11天。 第12天,女孩子在太陽升起以前起床沐浴,在身上塗抹油膏,再被蒙上雙眼,帶到樓頂的平台上。太陽初升,女孩的眼罩被解開開始禮拜太陽,也就是嫁給了太陽,由太陽開光! 從此,她就可真正嫁給心愛的男人了。
㈡ 尼泊爾為什麼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寡婦」的民族
說起尼泊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貧窮、真實、充滿信仰!尼泊爾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近年來許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尼泊爾旅遊,因為這里有美麗迷人的景色,別具一格的特色建築,尼泊爾神秘秀美的雪山也讓許多小夥伴們對這個友好鄰國多了些許想往。
但是有一個你們可能不知道的事情。在尼泊爾的加德滿都谷地及其以西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古老民族,名叫尼瓦爾族,這個名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總共有100多萬人口。但那裡卻沒有一個「寡婦」,尼瓦爾族也是世界上至今為止唯一一個沒有「寡婦」的地方。這個獨一無二的記錄至今依然保留著。
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人都會生老病死,那麼為什麼這里卻沒有一個寡婦呢?難道那裡的女人都不結婚的嗎?或者說那裡沒有一個女人活的時間比丈夫長的?其實都不是,這里的女人不僅會結婚,而且一輩子還至少結三次婚。也就是說尼瓦爾族的女人一輩子至少要嫁三個丈夫,其中兩個不是人,有人說,小編你越說越離譜了,我怎麼那麼不信你說的話呢?嫁的不是人難道還是鬼呀?先別著急,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尼瓦爾族的女人前面兩個嫁的確實不是人,當然也不是鬼,而是這兩個東西。女孩們第一次是在七至九歲的時候會嫁給木蘋果(孟加拉蘋果),第二次嫁給太陽,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才會嫁給自己的丈夫。很多人並不理解,但這卻是她們的習俗。
女孩子第一次嫁給的木蘋果是一種名叫「貝爾樹」的果實,這種果實非常的堅硬。就算摘下來存放在家中也會終年不爛,因此代表著永恆不變的婚姻。而這個果實也才是尼泊爾女孩真正相伴一生的「丈夫」。而第二次婚姻是在女孩成年的時候會被關進一所沒有光線的房屋中11天,在第12天的時候女孩會在太陽升起來之前沐浴更衣,並且塗上油膏,然後用眼罩蒙蔽雙眼帶到樓台上,以便一睜開眼第一個看到的就是自己的「丈夫」,然後開始和太陽結拜為「夫妻」,儀式和我們普通的成人結婚儀式類似。
第三段婚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結婚,男女雙方經媒人介紹,然後由父母定下婚事。擇良辰吉日由男方家派一人(一般為新郎的弟弟)前往女方迎接新娘,進門前婆婆要給兒媳洗腳,寓意為踏入新的人生旅程。然後還要把鑰匙交到新娘手裡,表示接納了這個兒媳婦。最後新郎、新娘共進一盤晚餐,婚禮才算圓滿結束。
在尼瓦爾族的文化里,與女孩們現實結為夫妻的男人在她們眼裡只是虛假短暫的丈夫。如果女孩婚後感覺受委屈了,或受丈夫欺負了,總之只要她們覺得不幸福了就可以自己離開。只要把珍藏的木蘋果放在丈夫枕邊就行。如果丈夫去世了,她們也不會成為寡婦,因為只要把木蘋果放在丈夫的遺體旁邊就可以再找一個男子嫁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得尼瓦爾族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寡婦」的地方。
所以確切的說,尼瓦爾族沒有「寡婦」只是那裡的女人嫁了永遠不會死的木蘋果和太陽,就像電視劇里的女主人嫁了照片一樣,站在常人的角度可能永遠無法理解,但這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認知不同,女孩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和木蘋果聯系在一起,認為木蘋果才是能守護他們一生的伴侶。
這樣的事情想必大家聞所未聞,但每個民族都有它們各自的特色,這些特色我們稱之為習俗,而習俗都是由祖上經歷上千年傳承下來的。因此你覺得無法理解的事情,在她們本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像這種跨種族的婚姻你怎麼看?有什麼想吐槽的盡管往評論區里吐哦!嘿嘿~
㈢ 尼瓦爾族的介紹
尼瓦爾族,在尼泊爾共和國的加德滿都谷地及其以西地區,分布有尼瓦爾人,尼瓦爾人目前有100多萬人口,作為尼泊爾共和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在信仰上尼瓦爾人絕大多數都信奉佛教和印度教,他們認為這兩種宗教是相通的。尼瓦爾族女孩一生「結」三次婚,第一次嫁給木蘋果(孟加拉蘋果),稱之為果實婚;第二次嫁給「太陽」;第三次才是與一個男人結為夫婦。
㈣ 韓語翻譯
2001年尼泊爾的人口調查顯示,你瓦族人口有24萬5千多,佔全體人口的48%之多,第六次占據。
㈤ 尼泊爾19個冷知識,帶你了解一個不一樣的神奇國度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尼泊爾(Nepal),北鄰中國,其餘三面與印度接壤,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000萬,首都加德滿都,其中重要的城市有帕坦,巴德崗,博克拉等。國語為尼泊爾語,上層 社會 通用英語。
1.尼泊爾是個女多男少的國家,女性占總人口的約51.5% ,女性結婚很早,一般在16歲甚至以前就結婚了,在一些偏遠山村,依然存在「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現象。
2.尼泊爾山地特別多,占他們國家土地面積三分之二還要多,不過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是,世界上超過8000米的高山共有14座,其中就有8座位於尼泊爾境內或邊境,著名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就處於中尼兩國交界處。除了珠穆朗瑪峰,你還能說出其他超過8000米高峰的名字嗎?
3.尼泊爾是世界上地勢落差最大的國家之一,尼泊爾北部珠峰海拔8848.86米,南部是狹長的平原,平均海拔卻只有70米左右,如果你徒步從北部到南部去,是不是有一種坐「滑滑梯」 的感覺。
不過地勢落差最大的應該是我國,最低點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為-154米,低於海平面一百多米呢,而最高的當然是珠峰了。
4. 尼泊爾國旗與眾不同,竟然是三角旗,是世界唯一非矩形的國旗,旗面是紅色,代表國花紅杜鵑,旗邊是藍色,代表和平。尼泊爾國徽上印著珠穆朗瑪峰,也是世界唯一!
5.尼泊爾是夏爾巴人的主要居住地,大約有4萬人,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兩側。而我國西藏南部聶拉木縣也有夏爾巴人,夏爾巴人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通用藏語,人口約1200人。
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肺活量大,一般各國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峰都找夏爾巴人做登山向導,這也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6.在尼泊爾最主要的民族是卡斯族,也稱卡族,占尼泊爾總人口的1/3左右,信奉印度教,該民族以驍勇善戰、勇敢頑強著稱,很多國家包括英國都有卡族的雇傭兵呢,他們通常十幾歲就要經過精挑細選和魔鬼般的訓練,當然他們的收入也比尼泊爾普通百姓高幾十倍呢。
7.廓爾喀彎刀,俗稱「狗腿刀」,是尼泊爾的國刀,據說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符合力學原理的反曲刀,(關於這個,我就不懂了,有懂的可以給大家解釋一下),不過現在是當地最有名的手工藝品,在尼泊爾的手工藝品店就能買到,如果你去尼泊爾 旅遊 的話,可以買一把作為 旅遊 紀念。
8.尼瓦爾族有100多萬人,是尼泊爾最擅長經商的民族,政治和經濟地位都很高,很多尼泊爾政要都出自這個民族,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崗三座古城都是尼瓦爾族先後建成的。尼瓦爾族婚俗很特別,女孩通常要結三次婚,第一次是和孟加拉蘋果,是象徵性的儀式;第二次是和太陽,第三次才是和正常的男人結婚。 這個婚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呢。
9.全世界最大的野蜜蜂就在尼泊爾,它們深藏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懸崖峭壁上。要想採到這種美味,必須要爬到數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我國西藏地區也有專門採集喜馬拉雅野蜂蜜來謀生的人。三四百元一斤也許價格高了一些,可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去的呀。
10.在尼泊爾, 汽車 不多,摩托車也不是很常見,馬車非常多,加上尼泊爾多數都是山區,盤山公路很多,如果做公共 汽車 或者馬車出去的話,會顛的讓你很「舒服」。
11.尼泊爾是個快樂的國度,一年有300多個節日,基本上全年有一半時間都在放假,人們的生活節奏那不是一般的慢,是不是很羨慕呢。
12.尼泊爾兩個男人一起走路,喜歡手牽手,不過你也不要多想,他們基本上都是純友誼,而男女情侶之間則不允許手牽手在公眾場合秀恩愛,這樣也好,省的讓我們這些單身狗羨慕。
13.尼泊爾國內竟然沒有紅綠燈, 汽車 、公交車、摩托車、自行車、牛車,還有各種動物混在馬路上,全靠交警舉牌進行指揮,可想而知有多嘈雜和混亂;垃圾桶也很少,垃圾到處堆得都是,衛生狀況可想而知。
14.尼泊爾的支柱產業非 旅遊 業莫屬,占其GDP比重大約30%,一般來尼泊爾都是登山或徒步的居多,不過尼泊爾的人文景觀那是相當的棒,近年來去尼泊爾的遊客中,就屬中國人、印度人最多。
15.如果從我國去尼泊爾走陸路的話,可以從吉隆口岸過去,不過要在拉薩辦好簽證,拉薩到吉隆 汽車 要走10多個小時,吉隆到加德滿都還要走10來個小時,雖然時間有點久,不過可以看到沿途的自然和人文風光,加上比機票便宜,還是挺劃算的。
不過還有一條陸路更省錢,就是從拉薩—日喀則—樟木口岸,一共才730公里左右,到達樟木口岸可以欣賞下依山而建的樟木鎮,它也是西藏唯一對外的國家一類口岸。
16.如果時間不寬裕,不缺money的話,可以選擇坐飛機,北京、拉薩、成都、廣州、昆明、香港等地都有直飛航班。拉薩更是早在1988年就開通了拉薩至加德滿都的航線,在空中天氣好的話,可以清晰看到珠峰,喜馬拉雅山脈的美景盡收眼底,也是很不錯的體驗。
17.尼泊爾只有兩季,旱季和雨季。每年的10-11月份最適合去 旅遊 ,氣候溫和少雨,空氣也好。這個時間段,你有可能趕上德賽節,它是尼泊爾規模最大的節日,在10月份,共15天,其中血祭環節會讓節日達到最高潮.一般在杜巴廣場舉行,人們會宰殺水牛來祭祀。
18.尼泊爾世界遺產最集中的地方位於加德滿都谷地,主要有老皇宮、斯瓦揚布佛塔(猴廟)、薩加瑪塔國家公園等7處世界文化遺產。斯瓦揚布寺,因為野生猴子比較多,所以俗稱「猴廟」,它是尼泊爾最古老的藏傳佛教聖地,距今已有2500多年,位於加德滿都西郊的小山丘上,是加德滿都谷地的最高點,是俯瞰加德滿都城的最佳觀賞點。
19. 中尼兩國自古就是友好鄰邦,我國東晉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都到過蘭毗尼,這里被稱作「佛祖的故鄉」,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里。
㈥ 尼泊爾冷知識:印度不是佛教發源地,尼泊爾才是-
尼泊爾是南亞地區的內陸國,北鄰我國西藏自治區,其餘三面都被印度包圍著。最近,尼泊爾因為兩國的互動瞬間上了熱搜。南亞鄰國尼泊爾的8點冷知識:來之前了解下。
尼泊爾冷知識NO.1:印度不是佛教發源地,尼泊爾才是
因為《西遊記》的巨大影響力,唐僧西天取經去的就是天竺,所有國人都潛意識地認為天竺(印度地區)是佛教的發源地,實際上是不正確的。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出生在尼泊爾境內,因此佛教的發源地是尼泊爾而非印度,在公元前5世紀,佛教從尼泊爾傳播到了整個南亞大陸,之後西域傳到中國,還到達東南亞。但是佛教在南亞逐漸消亡,反而在中國和東南亞成了最大的宗教。現在的尼泊爾82%的人信奉印度教。
尼泊爾冷知識NO.2:尼泊爾曾入侵西藏,戰敗成了清朝的屬國之一
18世紀的尼泊爾還被稱作廓爾喀。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素爾巴爾達布率廓爾喀兵3000人,先後佔領西藏南部邊境。福康安率清軍擊敗廓爾喀,從此廓爾喀甘願成為清朝屬國。史稱「廓爾喀之役」。
尼泊爾冷知識NO.3:珠穆朗瑪峰中尼平分,但大家都覺得珠峰是中國的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8844.43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於1975年測定,吳京電影《攀登者》就完美演繹了這一故事。珠峰北部在西藏自治區的定日縣境內,南部在尼泊爾境內。但由於珠峰峰頂在中國境內,因此,也可以說珠峰是中國的。但是北坡特別難走,南坡登頂相對容易點。
登頂
尼泊爾冷知識NO.4:尼泊爾國旗是世界上唯一的非矩形的國旗
尼泊爾國旗是世界上唯一的非矩形的國旗,外形由兩個三角形組成。由上小下大、上下相疊的兩個三角形組成,旗面為紅色,旗邊為藍色。紅色是國花紅杜鵑的顏色,藍色代表和平。
尼泊爾冷知識NO.5:尼泊爾是唯一把珠峰放進國徽的國家
尼泊爾國徽大致呈圓形。國徽中部底圖是世界第一高的珠穆朗瑪峰,峰頂飄著尼泊爾國旗,峰底依次是丘陵和平原。所以,尼泊爾是唯一把珠峰放進國徽的國家。對於珠峰,尼泊爾人是真愛啊。
尼泊爾冷知識NO.6:中國是尼泊爾第二大貿易夥伴
尼泊爾由於是內陸國,交通不便,因此是經濟落後的農業國,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印度是尼泊爾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是尼泊爾第二大貿易夥伴。2017年8月,尼泊爾接入中國企業提供的互聯網服務,印度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被終結。等中尼鐵路修好之後,尼泊爾第一大貿易夥伴將變成中國。
尼泊爾冷知識NO.7:尼泊爾和外蒙古一樣,只有2個鄰國
尼泊爾是一個內陸國,他只有兩個鄰國,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印度。而外蒙古和尼泊爾同病相憐,他也有且只有兩個鄰國:中國和俄羅斯。與尼泊爾不同的是,外蒙古認為美國是他的第三鄰國。
尼泊爾冷知識NO.8:尼泊爾是沒有海軍的國家
尼泊爾只有陸軍,士兵服役期均為17年,總兵力約10萬人。然而尼泊爾沒有海軍,因為尼泊爾連湖泊都不怎麼有。這點外蒙古強一點,因為蒙古海軍好歹還有7個人。這也有好處,海軍是很花錢的,這又為尼泊爾省了不少軍費。
華為手機為什麼在南亞賣得不好?因為沒有海軍!(開個玩笑)
尼泊爾冷知識NO.9:尼泊爾是亞洲少有的男少女多的國家
尼泊爾總人口2809.00萬人,其中男性佔48.50%,女性佔51.5%。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男少女多的國家,這個結構很科學,這可是不少單身狗的福音了。
尼泊爾冷知識NO.10:尼泊爾的尼瓦爾族女人,一生至少要結兩次婚。
尼泊爾的尼瓦爾族女人,一生至少要結兩次婚。當她們長到7-9歲會結一次婚,被叫做「果實婚」,其婚禮儀式被稱為「益喜」。有趣的是,這結發的「新郎」不是男人,而是一顆由女孩父母精心挑選出的青綠色堅果「貝爾果」。
你對尼泊爾這個鄰國有什麼認知呢?留言告訴我。
㈦ 尼泊爾國土面積及人口
全國總面積147181平方公里,2016年總人口約為2898萬人。
尼泊爾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種姓、多語言國家。尼泊爾語為其國語,上層社會通用英語。居民86.2%信奉印度教,7.8%信奉佛教,3.8%信奉伊斯蘭教,2.2%信奉其他宗教。
尼泊爾為南亞內陸山國,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鄰中國,其餘三面與印度接壤。全國分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北部冬季最低氣溫為-41℃,南部夏季最高氣溫為45℃。
(7)尼瓦爾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
截至2007年,尼泊爾已發現的金屬礦藏有鐵、銅、鋅、鉛、鎳、鈷、鉬、金、鎢、鈦和銀等,非金屬礦藏有菱美礦、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石榴石、雲母、石墨、石英、陶土、磷礦、花崗石、硅岩、寶石等。
氣候特徵:
尼泊爾的氣候基本上只有兩季,每年的十月至次年的三月是乾季(冬季),雨量極少,早晚溫差較大,晨間10℃左右,中午會升至25℃;每年的4-9月是雨季(夏季),其中四、五月氣候尤其悶熱,最高溫常達到36℃。
㈧ 尼泊爾有哪些民族
卡斯(Khasas)族
或稱卡族(Khas),尼泊爾最主要的民族,至少佔該國人口總數的1/3。這個民族的體型屬地中海人類型,自古驍勇善戰。其語言是卡斯庫拉語,又稱廓爾喀語。後來發展為今的尼泊爾語。近兩個世紀來,英軍一直保留著招募廓喀士兵的傳統。
尼瓦爾(Newar)族
起源於加德滿都河谷,正是靠尼瓦爾人的努力,建成了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崗三座美麗的古城。直到今天加德滿都河谷中,尼瓦爾人仍占很大比例。也有相當數量的尼瓦爾人遷移到尼泊爾的不同地區,他(她)們擅長經商,並在各地開辦起一些企業。
克拉底(Kirati)族
拉伊(Rai)、林布(Limbu)等尼泊爾東部族群的統稱,公元前8世紀至3世紀,他們曾在尼泊爾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克拉底王朝。今天,尼泊爾約有百萬克拉底人,克拉底語系由多種方言組成,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夏爾巴(Sherpq)族
夏爾巴,意思是「東方」,屬藏緬血統。他們長期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區。以肺活量大,勇敢頑強聞名於世。當「武裝到細胞」的各國登山隊員在峰頂喜不自禁時,夏爾巴人只是平靜地守護在一旁,對他們來說,登山就是上班,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馬嘉(Magar)族
尼泊爾的重要民族之一。18世紀中葉,廓爾喀國王普里特維起兵東征時,有大批的馬嘉人參加他領導的軍隊,為現今統一的尼泊爾王國的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其母語馬嘉語,屬藏緬語系。
塔芒(Tamang)族
在藏文中,「塔芒」是「販馬」的意思,古代,他們由尼泊爾北部南下,販馬或運輸其他貨物到達加德滿都。並逐漸定居下來,散居於加德滿都河谷四面的山區。從事農耕和林木種植。
塔魯(Tharu)族
南部平原地區的一個較大的民族。分布在整個南部特萊平原地區。由於塔魯人成功地抵禦了瘧疾的侵襲,因此人們便認為他們有一種先天性的免疫力。塔魯族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他們崇拜野獸和一系列神靈及鬼魂。後來受印度教的影響,塔魯人也崇拜一些印度教的神。至今在塔魯族聚居地部分地區,還可以看到母系社會的影子。
拉烏特(Raute)族
在尼泊爾,拉烏特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他們居住在西部山區的森林地帶,至今保持著游獵民族的習慣,從不在一個地方久居,每遷移到一個新地方,一般只住20——30天。依靠打獵及其他森林產品為生。有本民族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能講國語——尼泊爾語。 古隆(Tamu)族 尼泊爾西部, 安納波爾納山脈一帶的甘達基地區包括蘭瓊, 卡斯基, 坦胡, 廓爾卡, 桑加和瑪囊, 這里就是古隆族人的傳統家園。 古隆族人也被稱為Tamu, 他們的傳統儀式叫Tamuwan。 古隆族人屬於西藏-緬甸族系, 他們內部又分成若干不同的宗系。 古隆族的人口數量為543571(占總人口的2。39%)。古隆族人的傳統職業主要是養羊。 他們信奉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 他們的神職人員被稱為Pajyu, Ghyabri和喇嘛。 Nogar和Huri 是該部族的主要文化活動, 內容與農業相關。 他們有一個著名的文化團體叫Rodhni。 古隆族的年輕人在英印軍隊中服役。 瑪嘎族 瑪嘎族人主要居住在巴爾瑪嘎拉特(瑞迪的東部)和阿塔爾瑪嘎拉特((瑞迪的西部)。 阿塔爾瑪嘎拉特包括貝里, 拉普提和多拉吉瑞地區, 他們講的語言叫Kham 或 Athar。 巴爾瑪嘎拉特則包括塔納努, 帕爾帕和廓爾喀地區。 所以瑪嘎族人是分成兩個群體的:一個是Bar Panthi, 另一個是Athar Panthi。 瑪嘎族的人口數量為1622421(占總人口的7。4%)。 他們使用三種語言:Athar Magarat, Kaike和 Magaranti。 該部族的神職人員被稱為Rama, Jaisi 和Dhami。 瑪嘎族人所使用的語言屬西藏-緬甸語系。 瑪嘎族人主要從事農業耕作。 瑪嘎族的年輕人也在英印軍隊以及尼泊爾軍隊中服役。 拉伊族
拉伊族屬Kiranti群體。 他們也被稱為Khambu。 拉伊族人主要分布在尼泊爾東部地區。 拉伊族的人口數量為635151(占總人口的2。79%)。 他們部族內又分成不同的宗系: Thulung, Bantawa, Chyamlung 和Khaling。 他們信奉Karanti, 講自己部落的語言。 在各個不同的宗系中, 所使用的語言多達30多種。 他們中大多數人從事農業耕作。 拉伊族年輕人十分勇敢頑強, 不少也在英印軍隊中服役。 拉伊族人喜愛裝飾性的物品。 一種叫做Aarakha 的酒據說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在拉伊族人中, 十分流行一種叫Sakela 的舞蹈。 他們常使用的樂器包括Yele, Dhol 和 Jhyamta。
尼瓦爾族
加德滿都谷地是尼瓦爾族人的故鄉。但是由於經商的緣故, 尼瓦爾族人遍布全國, 尼瓦爾族人的人口數量為1245232 (占總人口的5。48%)。 他們內部又分成不同宗系: Jyapu, Shrestha, Vajracharya, Tuladhar, Tamrakar, Manandhar, Shakya, Mulmi等等。 宗教信仰方面, 他們又分成印度教派和佛教派。 他們劃分宗系的方式與等級制十分相像。 尼瓦爾族人主要慶祝的節日包括Kumari Jatra, Indrajatra, Bisket Jatra, Bhote Jatra, Ghode Jatra 和 Machhendranath Jatra等等。 尼瓦爾人的食品十分豐富, 口味各異, 著名的食品有Thno 和Chhoyala。 切邦族 切邦族人主要居住在馬卡宛布爾, 奇它旺,廓爾喀和達鼎地區。 切邦族人的人口數量為 52237 (占總人口的0。23%)。 他們大部分是文盲, 經濟方面屬社會邊緣群體。 切邦族人往往居住在山上陡峭地帶, 土地貧瘠, 交通不便。 切邦族人還處於刀耕火種的狀態下。 他們有自己的語言。 Chhonam 是切邦族人的主要節日。 這個部族群體以擅長打魚, 採摘食物和打獵而著稱。 他們用誘捕的方式打獵。 Chiuri是一種結果實的樹, 對切邦族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Chiuri是 他們賴以生存的樹, 切邦族人從樹的干澀的籽中榨取油, 用榨剩的果實釣魚。 他們信奉薩滿教, 他們的神職人員叫Pande, 實則為巫醫。 Pande用他的單面鼓Dhyangro為病人醫治病痛。
服飾:
同印度一樣,尼泊爾婦女們的傳統服飾包括色彩鮮艷的沙麗和旁遮比兩大類。年輕的尼泊爾女孩很漂亮。穿著紗麗飄逸動人。不像我國電視廣告里的一些骨感女子,她們的身材自然勻稱。從不刻意去減肥。
尼泊爾男子頭帶彩色或黑色禮帽,這種禮帽也被稱之為尼泊爾帽。一般穿著寬松的襯衫長褲。正式服裝的上裝(為白色禮服。類似我國舊時的長衫,但比長衫短。)下裝為舒適的長褲,褲襠大而褲腿小。
除上述主要服裝外,以當地特產的手工布料縫制的背心、長褲、套裝,包括尼泊爾北部高山區的藏衣藏飾也很具民俗味道。
沙麗:一塊長4——8米的現成衣料,穿時下端緊緊纏在身體肚臍以下部分,上端一般披在肩上,也可裹在頭上。與紗麗配套穿的還有襯裙和緊身小上衣。緊身小上衣為短袖,圓領,長不及臍,緊緊箍住胸部和後背。紗麗通常印有五顏六色的圖案,質料有棉、絲或毛,顏色或素雅、或鮮艷、或相近、或對比,圍裹之中顯得恰到好處。 旁遮比:也是一種套服,由卡米子、朱利達爾和杜巴爾達組成。卡米子是自脖頸以下長及膝蓋的長袍。朱利達爾是一種自膝蓋以下逐漸收緊的收腿褲。杜巴爾達則是一種長約3米左右的圍巾,通常搭放在胸前,兩端分別垂於肩後。這種套服原為印度旁遮普邦婦女的民族服裝。後來流行於印度及其周邊國家,成為僅次於紗麗的傳統服裝。 蒂卡:尼泊爾人的前額,常點著濃濃一團紅色的蒂卡tika(類似我國的硃砂痣,也稱吉祥痣)。蒂卡蘊含著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信仰和大米。
㈨ 女孩8歲結婚,一生嫁3次,你知道是哪個國家發生的嗎
我知道他是尼泊爾。要知道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里有一個古老的部落,這個部落的民族叫做尼瓦爾族。這里的女孩一生會結婚三次,杜絕守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