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馬祖島總人口是多少

馬祖島總人口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0-29 19:09:15

㈠ 請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兩方面簡述中國人口集中分布在東部的原因

第一節 人口分布概況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徵

據1982年7月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為103189萬人(包括台灣省1827萬人、金門馬祖島5.8萬人、香港、澳門地區同胞538萬人)。這就是說在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6.4%的國土上,分布著佔世界20.6%的人口,我國的人口問題為世界所矚目。

我國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實際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異。人口數量的地區分布是國家人口特徵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和各區域人口分布狀況、揭示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對於制訂區域人口政策、進行國土開發與環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概括我國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具有以下幾點突出特徵。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我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龍江省邊境的黑河市至雲南省邊境的瑞麗縣城劃一條直線,此線以東的面積約佔全國的43%,人口卻為全國的94.3%,而該線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57%,人口只有全國的5.7%(表4-1)。

形成這個特點的原因是:東南部地區和沿海地帶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國三大平原)和丘陵為主、除局部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內,平原一般小於200米,地勢低平,土地豐腴。瀕臨太平洋、有綿延18000公里的海岸線,受海洋影響較深,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降水豐沛。這些優越的條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聚集。自公元4世紀東晉以來,除原有的中原地區外,我國東南地區也逐步得到開發,人口增長較快。特別是近代,由於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隨著殖民經濟和生產力布局的畸形發展,造成東南部一些地區人口的高度密集。在新中國建立後,為了使我國人口分布和生產力布局趨向合理,為了促進全國和內地經濟的發展,加強國防,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國家通過調整內地和沿海區域的投資比例,組織由沿海向內地的人口遷移,制定不同地區相適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內地及邊遠地區人口分布的極不平衡狀況在逐步變化。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我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若對照一幅地形圖來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密度圖》的話,會十分清晰而鮮明地看到圖上展示的這一特點。

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個階梯。位於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山脈並列,冰峰疊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稱。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東面,巨大的山脈與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間分布,構成了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較大的高原有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至雲貴高原東緣一線以東的地區是第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國人口分布隨地勢升高而減少也具有由東向西遞減的趨勢。

然而,我國地形的種類多樣,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類地形交錯分布,十分復雜,致使我國各區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觀特徵和規律的基礎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部差異。我國位於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區合計佔領土總面積的22%,卻集中了全國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國人口的主要分布區(表4-2)。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趨勢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帶人口所佔的比重則偏高,這主要因為位於這一高程帶的黃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間的川地、雲貴高原上的諸多大小盆地(壩子)和內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與銀川平原等,是農業發達區域,人口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帶的人口又顯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於它有大約1/3的面積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如新疆和內蒙古的乾旱半荒漠與荒漠地帶,為人口極度稀疏或無人區。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帶,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這個高程帶。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經過了長期生活和勞動,適應了高原和山地的環境,成為世界馳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點達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這個高程帶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對人口分布產生顯著影響,是因為海拔增高氣溫和氣壓也隨之降低,它直接制約著人的生理機能和生命活動。隨高度增加而產生的寒冷、大風、熱量少、生長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層瘠薄、交通不便等,不僅使農業生產深受影響,對其它經濟活動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區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這種不利因素也愈顯著。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我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農業在全國人民的經濟活動中仍然占據優勢,這是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特徵,也是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這種情況對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7.9%,人口總數為80386萬人,其中96%的人口從事農業。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鄉村聚落(或稱自然村)約有450多萬個,平均每個聚落有180人,按我國的國土面積計算,平均每2.13平方公里上有一個鄉村,平均間隔0.68公里。但實際上我國各地農村聚落的大小及疏密,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是很大的,其分布的規律是同自然地理條件,生產結構與方式、歷史傳統等因素相關的。在我國北方平原地區,如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上,農村聚落規模大,有許多千人以上的大村,如:河北省的容城縣平均每個村落人口達1200多人,大約每百平方公里有30-80個村落,而在南方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村落小,平均人口規模多在120—200人左右,村落數量多、密度大,每百平方公里有100個村落以上,如太湖流域達400-700個,江蘇省武進縣達470個,上海嘉定縣則多達700個以上。在低山與丘陵地區,農村聚落的規模普遍較附近平原區域小,如川東與川中低山丘陵、江南丘陵、浙閩丘陵等地,大量聚落僅為20戶以下的小村。村落分散乃是由於農用地狹小與零散所致。在我國西部廣大乾旱區域,農村聚落不僅規模較小,密度也稀,大面積牧業區內多為只是幾戶人家的聚落。只是在河西走廊、新疆綠洲等灌溉農業區及拉薩河谷,出現有數十戶以至上百戶規模的村落。

總之,在我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

二、人口密集區

我國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還具有局部差異極為懸殊的特點。有些地區人口高度密集,也有大面積區域人口卻極度稀少。從全國范圍來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區有:

1、長江下游和杭州灣沿岸

包括江西省安慶市以下的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和杭州灣兩岸。區內人口約7000多萬,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城市集結成群,擁有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20個城市和85個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778人,是我國人口高密度的地區。區內沿滬寧、滬杭、杭甬鐵路和長江口兩岸人口最為集中。這一肥美平原具有發展生產的良好條件,開發歷史悠久,目前工農業生產很發達,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黃淮海平原和山東半島

包括黃河、淮河、海河下游平原及山東半島,區內散布著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等40多個城市及380個縣,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5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0人。區內人口密集,尤其河北省沿京山、京廣鐵路線兩側;豫東沿洛陽—鄭州—許昌—周口等市一線;魯西黃河和大運河沿岸及山東半島沿海人口最為集中。這里氣候溫和,地勢低緩,開發歷史悠久,素稱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歷史上較長時期是我國經濟與文化薈萃之地。

3、四川盆地

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38人,包括成都,重慶、宜濱、瀘州等11個城市和95個縣。區內成都平原等地,自然條件優越農業開發歷史悠久,並有馳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的效益,很早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平原和重慶周圍的人口更為集中。四川盆地氣侯溫暖濕潤,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農業發達的地區之一。

4、長江中游平原

包括河南省南陽盆地、湖北省江漢平原、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湘江兩岸、江西省鄱陽湖平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3人。區內擁有武漢、長沙、株洲、南昌等20個城市和120個縣。本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區之一,建國後工業又取得了很大發展,成為我國新型的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此外,還有一些規模略小的人口密集區,如東南沿海地帶的珠江、韓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浙江中部、台灣西部等沿海平原,這一帶座落著廣州、佛山、深圳、江門、珠海、香港、澳門、福州、廈門、汕頭、溫州、台北、高雄等眾多大中城市。其次,渭河—汾河中下游地區,還有遼寧省中南部等地區,人口密度也很大。

三、無居民和極少居民地區

目前,我國還有大約佔全國面積19.32%的18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由於自然條件太差尚難以改造和利用,不適合人類居住生活,成為沒有人口定居的區域。我國大面積無人區主要位於西半部,包括羌塘高原、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拉善高原。

1、羌塘高原

青藏北部的藏北高原又稱羌塘高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冰峰疊起,雪山連綿,氣候極其干寒,曾有「干寒核心」和「死亡之地」之稱。年平均氣溫-8℃以下,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12℃,最熱月為12℃,年降水量低於150mm,日平均氣溫≥5℃的生長期不超過2個月。平均每60平方公里有1個定居人口,可以說,這里基本上是一個無人居住地區。

2、塔里木盆地中部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新疆南部。由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和天山山脈所圍成的巨大盆地中間,分布著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同庫姆塔格沙漠,嘎順戈壁沙漠連在一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乾燥的地區,沙漠中心年降水不足15mm,乾燥度達80,①氣溫平均日較差常為20℃左右。有史以來,除了近百年來中外探險家、考察隊曾涉足外,這塊大沙漠一直是沓無人跡的世界。

3、內蒙古西部荒漠和戈壁

東起烏鞘嶺—賀蘭山、西至疏勒河,在東西綿延1000餘公里的長城以北,約29萬平方公里廣闊的區域,是流沙和戈壁的世界。年降水量在50——200mm之間,氣候乾旱,風沙肆虐,植被稀疏,有史以來,幾乎從無人定居。

四、人口密度的差異及分區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時期在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是說明區域人口數量的重要指標,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數來表示。它只是一個平均數,一般而言,統計單元愈小和單元內的自然與經濟狀況差異愈小,它反映的數量指標就越接近實際狀況。考察人口密度,應不僅從總土地面積和人口數之比來分析,還應該注意到「人口經濟密度」狀況,如耕地面積與人口、資源蘊藏量與人口、產量(或產值)與人口、國民收入與人口等等。從實際意義上說,人口經濟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以及人口和資源條件及經濟發展的聯系和制約關系。因為,人口分布及其變化任何時候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具體環境條件,因此,為了主動地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之間建立更加協調更加合理的關系,就需要研究和評價各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徵,以為上述關系的建立提供一個全面的科學依據。

1、省區人口密度的差異

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市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外,就是江蘇省,山東省和河南省,以上三市與三省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和以平原為主的地區。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區是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些省區分布在我國西部自然條件較差的邊遠地區。東部邊疆黑龍江和雲南兩省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值。各省區之間人口密度的差異非常之大。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平均為2044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平均1.57人/平方公里,相差達1302倍,若除去三個直轄市,以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山東和河南三省平均密度為494.3人/平方公里,與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均密度為5.4人/平方公里比較相差為91.5倍。進一步以縣為單元看我國局部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廣東省澄海縣,每平方公里1752人,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日土縣、每平方公里只0.066人,相差達26553倍。據統計,平均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有17個縣,其中廣東省4個,上海市4個,浙江省3個,福建和台灣各2個,四川和江蘇省各1個。這17個縣面積合計為12643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0.13%,卻分布著1445萬人口,佔全國1.44%。另一方面,我國又有34個縣,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16個縣、青海8個縣、新疆5個縣、內蒙古3個縣、甘肅省2個縣。面積達19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20.4%,人口則不到59萬,僅為全國總人數的0.058%,人口平均密度同密度最高的前17個縣相差有3000多倍。

2、省區人均經濟指標與人口密度

(1)人均耕地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耕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資料,也是構成區域工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人均耕地的數量影響著整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耕地總面積約為15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0.4%,按全國人口平均計算,人均耕地約1.36畝,這項數值,各省區的差異很大。人均耕地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個直轄市,還有浙江,福建、湖南和貴州等四省,平均每人不到1畝。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區是黑龍江省、新疆和寧夏,這三個省區人均耕地都超過了3畝。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多少,顯然受人口密度及耕地數量的綜合制約。如表4-3所示,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數量少的省區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小而耕地數量多的省區人均耕地多。

從表中可見人均耕地少於全國平均數的省區,其人口密度則大於全國平均的人口密度,而人均耕地多於全國平均數的,其人口密度小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還可從省區耕地佔全國耕地之比重與省區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相比較,一般而言,人均耕地少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大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比重的數字,而人均耕地多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則小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的比重。另一方面,從絕對數量看,我國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普遍很低,這就是我國人口總數以及人口密度大,而耕地總面積及耕地佔國土面積比重小所致。

(2)人均糧食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按與人口普查同步的1982年農業生產統計資料,1982年是個豐收年,這一年全國人平均糧食達到685斤。從各省、區具體情況看,人均糧食達800斤以上的有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吉林等5省。人均糧食最少的除三個直轄市外,為貴州、西藏和甘肅等省區,人均不到500斤。各省、區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與其人口密度、自然條件、生產水平以及各地農業生產的部門結構和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承擔的任務等因素有直接關系。人均糧食多的省、區,一類是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水平高的,如江蘇、浙江、湖南和湖北,這些省雖然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人均不足1畝地,但生產水平和有利的自然條件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類是生產水平和自然條件較好,人口稀少(或較少),人均耕地多,如黑龍江,吉林。而貴州、西藏、青海和甘肅等省區,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但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低,成為全國范圍人均糧食少的省區。

一個地區能提供給居民的食品數量,是制約該地區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物質前提。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各地人均糧食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個地區農業生產水平的影響,只有隨著生產水平的發展,使土地的生產潛力不斷發掘和提高,才會逐步改善我國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狀況。

(3)人均工農業產值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我國各省區人均農業產值是以純農業人口平均計算的,各省區之間差異較大,但普遍偏低,反映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率水平不高的現狀。人均農業產值最高的省區有上海、黑龍江、江蘇和吉林都超過400元/人,貴州、甘肅兩省最低不足200元/人。從人均工農業產值來看,以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最高,其它省區依次為遼寧、江蘇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人均超過1000元。人均工農業產值最低的是貴州,還有雲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高低之間相差16倍。造成明顯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各省區間城鎮工業發展水平及城鄉人口比重的不同。如:除三個直轄市外,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5%,工業產值佔比重亦較大。江蘇省雖然城鎮人口不突出,但中小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不僅數量多,勞動生產率也高,使得江蘇省工農業產值在全國首屈一指,達到736億元。貴州、雲南和廣西三省區工業發展水平低,城鎮人口比重小,這是三省區人均工農業產值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闡述了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口密度特徵。實際上很多省區內各縣的差異也很大(表4-4)。一般面積愈大、情況和條件愈復雜的省、區,差異愈明顯。

(4)人口密度分區。按照人口密度大小與人均耕地、人均糧食和人均工農業產值的多少,將我國大陸29個省區分為6個類型。①高人口密度區a.耕地少高產出類型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吉林、山東、廣東、湖北、湖南。b.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安徽、河南、江西、貴州、廣西、福建、四川。c.耕地多較高產出類型有:山西、河北、陝西。②低人口密度區:a.耕地多高產出類型有:黑龍江。從目前狀況和發展潛力上看,內蒙古和新疆也屬於此類型。b.耕地多低產出類型有:寧夏、青海、甘肅、西藏。c.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雲南。

無論是高人口密度還是低人口密度區,完成由低產出型向高產出型的轉化,都要從控制人口和發展生產兩個方面入手。在高人口密度區一方面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堅決制止以任何理由亂佔耕地。發展生產,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低人口密度區也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由增長,但鼓勵人材流入,加速人口的機械增長。努力實現城鎮化,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這樣,才能加快向適度人口方向邁進的步伐。

㈡ 三沙鎮的介紹

三沙鎮屬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地處福建省東北部沿海突出部,霞浦縣中部,距台灣基隆港126海里,距馬祖島僅16海里,陸地面積63.6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0人(2008年)。據史料記載,從唐代到清朝,歷代都曾在此設鎮駐兵。歷史上被譽為「福寧門戶,閩浙鑰匙」,1自古就有「閩浙要沖」、「海疆重鎮」之譽。23三沙鎮是全國著名的閩東漁場所在地,系一級漁港,是福建省最早開放的四個對台貿易二類口岸之一,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福建省文明村鎮,省級生態優美鄉鎮。2006年6月國台辦批准在三沙設立全國首個「霞浦台灣水產品集散中心」。2010年被列為寧德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34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㈢ 金門,馬祖島面積有多大附近的一江山島有多大面積

金門島,馬祖島,一江山島的面積分別是151.656平方公里、10.4平方千米和1.2平方千米。

金門島位於泉州市西南海域,孤懸於廈門島東海外,扼廈港咽喉,為閩南屏障,東望台灣,西對廈門,明代曾築城牆於島上,據說當年鄭成功曾起兵於此。

馬祖島,又名「南竿塘島」,馬祖列島主島之一,是馬祖列島最大島嶼。位於中國福建省東部、閩江口外偏北15海里處,與福州市連江縣黃岐半島遙遙相對。

(3)馬祖島總人口是多少擴展閱讀:

金門地域風情:

1、騎行愛好者,那麼環島路一定是你夢寐以求的騎車聖地。長達23KM的海岸騎行路線,一路繁花相送,任你忘我騎行。

2、歷史迷或者軍事通,那胡里山炮台一定能帶你過把癮。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胡里山炮台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稱。你可以在這里領略古炮王雄姿,體驗清代軍事盛況。

3、如果喜歡品嘗各地美食,曾厝垵將是你的天堂。美食是這里的代名詞,生猛海鮮、沙茶麵、燒肉粽、海蠣煎……各色小吃琳琅滿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門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祖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江山島

㈣ 中國各區域人口數量統計表

據1982年7月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為103189萬人(包括台灣省1827萬人、金門馬祖島5.8萬人、香港、澳門地區同胞538萬人)。這就是說在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6.4%的國土上,分布著佔世界20.6%的人口,我國的人口問題為世界所矚目。

我國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實際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異。人口數量的地區分布是國家人口特徵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和各區域人口分布狀況、揭示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對於制訂區域人口政策、進行國土開發與環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概括我國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具有以下幾點突出特徵。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我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龍江省邊境的黑河市至雲南省邊境的瑞麗縣城劃一條直線,此線以東的面積約佔全國的43%,人口卻為全國的94.3%,而該線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57%,人口只有全國的5.7%(表4-1)。

形成這個特點的原因是:東南部地區和沿海地帶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國三大平原)和丘陵為主、除局部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內,平原一般小於200米,地勢低平,土地豐腴。瀕臨太平洋、有綿延18000公里的海岸線,受海洋影響較深,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降水豐沛。這些優越的條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聚集。自公元4世紀東晉以來,除原有的中原地區外,我國東南地區也逐步得到開發,人口增長較快。特別是近代,由於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隨著殖民經濟和生產力布局的畸形發展,造成東南部一些地區人口的高度密集。在新中國建立後,為了使我國人口分布和生產力布局趨向合理,為了促進全國和內地經濟的發展,加強國防,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國家通過調整內地和沿海區域的投資比例,組織由沿海向內地的人口遷移,制定不同地區相適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內地及邊遠地區人口分布的極不平衡狀況在逐步變化。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我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若對照一幅地形圖來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密度圖》的話,會十分清晰而鮮明地看到圖上展示的這一特點。

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個階梯。位於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山脈並列,冰峰疊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稱。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東面,巨大的山脈與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間分布,構成了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較大的高原有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至雲貴高原東緣一線以東的地區是第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國人口分布隨地勢升高而減少也具有由東向西遞減的趨勢。

然而,我國地形的種類多樣,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類地形交錯分布,十分復雜,致使我國各區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觀特徵和規律的基礎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部差異。我國位於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區合計佔領土總面積的22%,卻集中了全國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國人口的主要分布區(表4-2)。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趨勢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帶人口所佔的比重則偏高,這主要因為位於這一高程帶的黃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間的川地、雲貴高原上的諸多大小盆地(壩子)和內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與銀川平原等,是農業發達區域,人口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帶的人口又顯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於它有大約1/3的面積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如新疆和內蒙古的乾旱半荒漠與荒漠地帶,為人口極度稀疏或無人區。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帶,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這個高程帶。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經過了長期生活和勞動,適應了高原和山地的環境,成為世界馳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點達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這個高程帶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對人口分布產生顯著影響,是因為海拔增高氣溫和氣壓也隨之降低,它直接制約著人的生理機能和生命活動。隨高度增加而產生的寒冷、大風、熱量少、生長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層瘠薄、交通不便等,不僅使農業生產深受影響,對其它經濟活動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區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這種不利因素也愈顯著。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我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農業在全國人民的經濟活動中仍然占據優勢,這是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特徵,也是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這種情況對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7.9%,人口總數為80386萬人,其中96%的人口從事農業。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鄉村聚落(或稱自然村)約有450多萬個,平均每個聚落有180人,按我國的國土面積計算,平均每2.13平方公里上有一個鄉村,平均間隔0.68公里。但實際上我國各地農村聚落的大小及疏密,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是很大的,其分布的規律是同自然地理條件,生產結構與方式、歷史傳統等因素相關的。在我國北方平原地區,如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上,農村聚落規模大,有許多千人以上的大村,如:河北省的容城縣平均每個村落人口達1200多人,大約每百平方公里有30-80個村落,而在南方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村落小,平均人口規模多在120—200人左右,村落數量多、密度大,每百平方公里有100個村落以上,如太湖流域達400-700個,江蘇省武進縣達470個,上海嘉定縣則多達700個以上。在低山與丘陵地區,農村聚落的規模普遍較附近平原區域小,如川東與川中低山丘陵、江南丘陵、浙閩丘陵等地,大量聚落僅為20戶以下的小村。村落分散乃是由於農用地狹小與零散所致。在我國西部廣大乾旱區域,農村聚落不僅規模較小,密度也稀,大面積牧業區內多為只是幾戶人家的聚落。只是在河西走廊、新疆綠洲等灌溉農業區及拉薩河谷,出現有數十戶以至上百戶規模的村落。

總之,在我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

二、人口密集區

我國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還具有局部差異極為懸殊的特點。有些地區人口高度密集,也有大面積區域人口卻極度稀少。從全國范圍來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區有:

1、長江下游和杭州灣沿岸

包括江西省安慶市以下的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和杭州灣兩岸。區內人口約7000多萬,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城市集結成群,擁有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20個城市和85個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778人,是我國人口高密度的地區。區內沿滬寧、滬杭、杭甬鐵路和長江口兩岸人口最為集中。這一肥美平原具有發展生產的良好條件,開發歷史悠久,目前工農業生產很發達,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黃淮海平原和山東半島

包括黃河、淮河、海河下游平原及山東半島,區內散布著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等40多個城市及380個縣,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5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0人。區內人口密集,尤其河北省沿京山、京廣鐵路線兩側;豫東沿洛陽—鄭州—許昌—周口等市一線;魯西黃河和大運河沿岸及山東半島沿海人口最為集中。這里氣候溫和,地勢低緩,開發歷史悠久,素稱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歷史上較長時期是我國經濟與文化薈萃之地。

3、四川盆地

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38人,包括成都,重慶、宜濱、瀘州等11個城市和95個縣。區內成都平原等地,自然條件優越農業開發歷史悠久,並有馳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的效益,很早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平原和重慶周圍的人口更為集中。四川盆地氣侯溫暖濕潤,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農業發達的地區之一。

4、長江中游平原

包括河南省南陽盆地、湖北省江漢平原、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湘江兩岸、江西省鄱陽湖平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3人。區內擁有武漢、長沙、株洲、南昌等20個城市和120個縣。本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區之一,建國後工業又取得了很大發展,成為我國新型的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此外,還有一些規模略小的人口密集區,如東南沿海地帶的珠江、韓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浙江中部、台灣西部等沿海平原,這一帶座落著廣州、佛山、深圳、江門、珠海、香港、澳門、福州、廈門、汕頭、溫州、台北、高雄等眾多大中城市。其次,渭河—汾河中下游地區,還有遼寧省中南部等地區,人口密度也很大。

三、無居民和極少居民地區

目前,我國還有大約佔全國面積19.32%的18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由於自然條件太差尚難以改造和利用,不適合人類居住生活,成為沒有人口定居的區域。我國大面積無人區主要位於西半部,包括羌塘高原、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拉善高原。

1、羌塘高原

青藏北部的藏北高原又稱羌塘高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冰峰疊起,雪山連綿,氣候極其干寒,曾有「干寒核心」和「死亡之地」之稱。年平均氣溫-8℃以下,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12℃,最熱月為12℃,年降水量低於150mm,日平均氣溫≥5℃的生長期不超過2個月。平均每60平方公里有1個定居人口,可以說,這里基本上是一個無人居住地區。

2、塔里木盆地中部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新疆南部。由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和天山山脈所圍成的巨大盆地中間,分布著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同庫姆塔格沙漠,嘎順戈壁沙漠連在一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乾燥的地區,沙漠中心年降水不足15mm,乾燥度達80,①氣溫平均日較差常為20℃左右。有史以來,除了近百年來中外探險家、考察隊曾涉足外,這塊大沙漠一直是沓無人跡的世界。

3、內蒙古西部荒漠和戈壁

東起烏鞘嶺—賀蘭山、西至疏勒河,在東西綿延1000餘公里的長城以北,約29萬平方公里廣闊的區域,是流沙和戈壁的世界。年降水量在50——200mm之間,氣候乾旱,風沙肆虐,植被稀疏,有史以來,幾乎從無人定居。

四、人口密度的差異及分區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時期在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是說明區域人口數量的重要指標,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數來表示。它只是一個平均數,一般而言,統計單元愈小和單元內的自然與經濟狀況差異愈小,它反映的數量指標就越接近實際狀況。考察人口密度,應不僅從總土地面積和人口數之比來分析,還應該注意到「人口經濟密度」狀況,如耕地面積與人口、資源蘊藏量與人口、產量(或產值)與人口、國民收入與人口等等。從實際意義上說,人口經濟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以及人口和資源條件及經濟發展的聯系和制約關系。因為,人口分布及其變化任何時候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具體環境條件,因此,為了主動地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之間建立更加協調更加合理的關系,就需要研究和評價各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徵,以為上述關系的建立提供一個全面的科學依據。

1、省區人口密度的差異

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市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外,就是江蘇省,山東省和河南省,以上三市與三省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和以平原為主的地區。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區是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些省區分布在我國西部自然條件較差的邊遠地區。東部邊疆黑龍江和雲南兩省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值。各省區之間人口密度的差異非常之大。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平均為2044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平均1.57人/平方公里,相差達1302倍,若除去三個直轄市,以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山東和河南三省平均密度為494.3人/平方公里,與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均密度為5.4人/平方公里比較相差為91.5倍。進一步以縣為單元看我國局部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廣東省澄海縣,每平方公里1752人,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日土縣、每平方公里只0.066人,相差達26553倍。據統計,平均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有17個縣,其中廣東省4個,上海市4個,浙江省3個,福建和台灣各2個,四川和江蘇省各1個。這17個縣面積合計為12643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0.13%,卻分布著1445萬人口,佔全國1.44%。另一方面,我國又有34個縣,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16個縣、青海8個縣、新疆5個縣、內蒙古3個縣、甘肅省2個縣。面積達19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20.4%,人口則不到59萬,僅為全國總人數的0.058%,人口平均密度同密度最高的前17個縣相差有3000多倍。

2、省區人均經濟指標與人口密度

(1)人均耕地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耕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資料,也是構成區域工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人均耕地的數量影響著整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耕地總面積約為15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0.4%,按全國人口平均計算,人均耕地約1.36畝,這項數值,各省區的差異很大。人均耕地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個直轄市,還有浙江,福建、湖南和貴州等四省,平均每人不到1畝。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區是黑龍江省、新疆和寧夏,這三個省區人均耕地都超過了3畝。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多少,顯然受人口密度及耕地數量的綜合制約。如表4-3所示,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數量少的省區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小而耕地數量多的省區人均耕地多。

從表中可見人均耕地少於全國平均數的省區,其人口密度則大於全國平均的人口密度,而人均耕地多於全國平均數的,其人口密度小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還可從省區耕地佔全國耕地之比重與省區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相比較,一般而言,人均耕地少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大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比重的數字,而人均耕地多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則小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的比重。另一方面,從絕對數量看,我國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普遍很低,這就是我國人口總數以及人口密度大,而耕地總面積及耕地佔國土面積比重小所致。

(2)人均糧食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按與人口普查同步的1982年農業生產統計資料,1982年是個豐收年,這一年全國人平均糧食達到685斤。從各省、區具體情況看,人均糧食達800斤以上的有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吉林等5省。人均糧食最少的除三個直轄市外,為貴州、西藏和甘肅等省區,人均不到500斤。各省、區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與其人口密度、自然條件、生產水平以及各地農業生產的部門結構和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承擔的任務等因素有直接關系。人均糧食多的省、區,一類是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水平高的,如江蘇、浙江、湖南和湖北,這些省雖然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人均不足1畝地,但生產水平和有利的自然條件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類是生產水平和自然條件較好,人口稀少(或較少),人均耕地多,如黑龍江,吉林。而貴州、西藏、青海和甘肅等省區,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但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低,成為全國范圍人均糧食少的省區。

一個地區能提供給居民的食品數量,是制約該地區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物質前提。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各地人均糧食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個地區農業生產水平的影響,只有隨著生產水平的發展,使土地的生產潛力不斷發掘和提高,才會逐步改善我國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狀況。

(3)人均工農業產值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我國各省區人均農業產值是以純農業人口平均計算的,各省區之間差異較大,但普遍偏低,反映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率水平不高的現狀。人均農業產值最高的省區有上海、黑龍江、江蘇和吉林都超過400元/人,貴州、甘肅兩省最低不足200元/人。從人均工農業產值來看,以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最高,其它省區依次為遼寧、江蘇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人均超過1000元。人均工農業產值最低的是貴州,還有雲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高低之間相差16倍。造成明顯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各省區間城鎮工業發展水平及城鄉人口比重的不同。如:除三個直轄市外,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5%,工業產值佔比重亦較大。江蘇省雖然城鎮人口不突出,但中小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不僅數量多,勞動生產率也高,使得江蘇省工農業產值在全國首屈一指,達到736億元。貴州、雲南和廣西三省區工業發展水平低,城鎮人口比重小,這是三省區人均工農業產值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闡述了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口密度特徵。實際上很多省區內各縣的差異也很大(表4-4)。一般面積愈大、情況和條件愈復雜的省、區,差異愈明顯。

(4)人口密度分區。按照人口密度大小與人均耕地、人均糧食和人均工農業產值的多少,將我國大陸29個省區分為6個類型。①高人口密度區a.耕地少高產出類型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吉林、山東、廣東、湖北、湖南。b.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安徽、河南、江西、貴州、廣西、福建、四川。c.耕地多較高產出類型有:山西、河北、陝西。②低人口密度區:a.耕地多高產出類型有:黑龍江。從目前狀況和發展潛力上看,內蒙古和新疆也屬於此類型。b.耕地多低產出類型有:寧夏、青海、甘肅、西藏。c.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雲南。

無論是高人口密度還是低人口密度區,完成由低產出型向高產出型的轉化,都要從控制人口和發展生產兩個方面入手。在高人口密度區一方面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堅決制止以任何理由亂佔耕地。發展生產,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低人口密度區也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由增長,但鼓勵人材流入,加速人口的機械增長。努力實現城鎮化,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這樣,才能加快向適度人口方向邁進的步伐。

㈤ 馬祖島的島嶼歷史

馬祖的開發最早始於元朝,是大陸漁民出海捕漁時休憩避風之所,明末清初期間當地為倭寇所盤踞。到了清朝初期才又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此地,並逐漸形成具血緣關系的村落,其中以陳、林、曹、王、劉為大姓族群。今日南竿是馬祖第一大島和人口最集中地區,為「連江縣」縣治所在是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
馬祖地區的風土民情承襲於大陸福建閩東地區,當地語言為福州話(長樂口音居多),當地人多稱為「平話」或「馬祖話」。馬祖因四周環海又多風,當地居民多利用花崗岩塊,沿著山坡地興建,其結構多為方正雙層獨棟建築,窗戶小開於高處,窗欞以石條為骨架,屋脊為曲線造型如火焰燃燒般的「封火山牆」,屋頂以紅或灰瓦覆蓋並於接縫處壓上石頭,以防強烈海風吹刮侵襲。部分房屋受到南洋的歐式建築影響,俗稱「洋樓」或「蕃囝搭」。
1949年以後,國府退居台灣,馬祖進入近40餘年之戰地政務與軍事相關管制,所有皆劃為軍事重地。隨處可見結構復雜的軍事建築、鬼斧神工的地下坑道及港口、據點、炮座、訓練場所、軍醫院等軍事設施,深具獨特戰地風光。自1992年11月7日起正式解除戰地政務後,軍方已陸續開放不同類型之軍事觀光資源,交由「連江縣政府」與台灣當局「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營供遊客參訪。

㈥ 馬祖島的軍事地理

馬祖列島總面積28平方公里左右,居民萬餘人。列島地形崎嶇,多100-200米高的丘陵,由火成岩、花崗岩構成。島岸彎曲,陡直峻峭,總體上不適合登陸作戰。土壤基本是由花崗岩風化形成的紅壤、黃壤和發育較差的砂質土壤。植被覆蓋率較高,大多為耐旱抗風植物,便於火力點的隱蔽。水源比較充足,水質尚好。
馬祖島是列島最大的島,位於列島的南部,與福建省連江縣面對,東西長6公里,南北長寬3.7公里,南北寬3.7公里,面積10.4平方公里。西距閩江口23公里,南距白犬列島17公里。島上丘陵起伏,中部較低,呈馬鞍形。島東部的牛角嶺海拔176米,西部的圓台山海拔249米,為島上的兩個置高點。該島海岸線長23公里左右,島岸曲折,多灣,陡峭,大部分地段無法進行登陸作戰。島西部的馬祖澳水深5-14米,泥底,宜避東北風,是艦船進港的候潮錨地,澳內有碼頭,可停靠2000噸級艦船。島北部的後澳水深6-10米,宜避南風,是優良的夏季錨地。南部的鐵板澳低潮時水深7米,沙底,宜避北風,有碼頭可停靠登陸艦艇。
守備馬祖列島的為「精實案」後的193、194國軍守備旅,原編制師為2萬人,據稱雖然編制縮小但兵員卻是滿員,單位火力較以前更加增強。島上的武器裝備有57毫米火炮、105毫米火炮,8英寸榴彈炮(都有鋼筋水泥掩體)、M41戰車、海小榭樹近程防空導彈和天弓防空導彈。90年代後,在列島的東引島上修建了導彈艇基地。以前守島國軍部隊大都住在潮濕的坑道,近年來在坑道附近都修建了房屋,衛生條件、文化娛樂條件俱全。盡管如此,島上國軍也常常要與軍隊中心理醫生見面,以減少心理壓力。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