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芒海有多少人口

芒海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0-30 01:34:16

⑴ 雲南德宏市芒市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8月,芒市有11個鄉鎮。

芒市位於我國西南部,古為「滇越乘象國」地,是中國歷史上較早通向世界的門戶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素有「滇西邊陲第一鎮」之稱,是德宏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是中國通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

有6鄉5鎮1個街道1個農場管委會,80個村委會,15個社區居委會,1022個村民小組,53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41.0426萬人,以傣族、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9%。南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68.23公里,陸距省會昆明679公里,空距427公里。

1、芒市鎮位於雲南省德宏州東部,芒市北部,鎮政府駐地大灣村芒市大街。

交通便捷,政治地理位置特殊,區位優勢明顯,轄區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東、北接保山市龍陵縣象達鄉、龍山鎮,西、南連風平鎮、軒崗鄉。

2、遮放鎮位於芒市西南部,東與三台山、勐戛鎮相連,南與芒海鎮及友好鄰邦緬甸接壤,北與西山鄉交界,西與瑞麗市相通,國境線長8.1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39公里,既是潞西市中心集鎮之一,又是320國道出境線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3、勐戛(ga)鎮,為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轄鎮,位於芒市南部,距州府芒市32公里,分別與中山、風平、三台山、遮放、芒海5個鄉鎮相連,南與緬甸捧線接壤,國境線長4.5公里,全鎮國土總面積356平方公里。

勐戛鎮平均海拔1370米,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屬中切割中山區,山地多陡坡,平均海拔1370米。

4、芒海鎮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南部邊沿,距市府芒市鎮84公里,東鄰勐嘎鎮,西北與遮放鎮相鄰,南與緬甸勐古接壤,國境線長26.6公里。國土面積106.31平方千米,是低山、山地河谷地區。

屬於亞熱帶氣候,年降雨量為1650毫米,日照時間較長,年平均氣溫19.5°C。最高海拔2174米,最低海拔87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900米。

5、風平鎮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芒市壩東南部,全鎮佔地面積394.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63米,水資源豐富,芒市河和果郎河穿流過境,是芒究水庫、芒別水庫、那目水庫的灌區,距市府芒市8公里,是一個以傣族聚居為主的山壩結合鄉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320國道,潞盈公路和風法公路貫穿全境,芒市飛機場設在轄區,沿320國道向西南80公里可到國門瑞麗市姐告並通往緬甸北方重鎮木姐和南坎,沿潞盈公路向西180公里可到盈江縣,便利的變通網路,為農、工、貿全面發展奠定了戰略基礎。

6、軒崗鄉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西部,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20公里,轄區內最高海拔2224米,最低海拔810米,東與風平鎮相鄰,西與五岔路鄉毗鄰,南與三台山鄉接壤,北與江東鄉、象滾塘鄉相連,是一個山壩結合的鄉。

7、江東鄉位於芒市西北部,轄區總面積220.8平方公里,解放前主要為西練鄉,後並為長安鄉域,鄉政府所在地河頭村,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38公里,全鄉屬深切割中山區。

東與龍陵縣河頭鄉相鄰,南與梁河縣勐養鎮相連,西北面與五岔路鄉、軒崗鄉接壤。最高點在仙仁洞村打靛河背後主峰,海拔2303米,最低點在李子坪村壩連河口,海拔826米;

全鄉地區性立體氣候明顯,溫差8℃,適宜發展各類林業種植,是全市漢族聚居最多的鄉鎮,是芒市唯一的阿昌族聚居地,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糧食、畜牧、甘蔗、林業,特別是茶葉,是全市乃至全州種植茶葉最多的鄉鎮之一。

8、中山鄉位於北緯24°05′-24°09′,東經98°11′-98°44′之間,地處芒市東南部,東與龍陵縣木城鄉相鄰,北與風平鎮(原法帕鎮並到風平鎮)平河村相鄰,西與勐嘎鎮相鄰,南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32.5公里,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82米。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71公里。

9、五岔路鄉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芒市西部,鄉政府駐地五岔路村,距市城44公里,距潞盈公路7公里,屬於中切割中山區,山地多陡坡,年平均氣溫17℃,屬於亞熱帶山地氣候;

降雨量1300—1600mm,森林覆蓋率達59.3%,,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800米,東與軒崗鄉相接,南與三台山鄉相鄰,西與西山鄉相連,北與隴川縣王子樹鄉隔江相望,東北靠江東鄉,是一個漢、景、德多民族雜居的山區鄉。

10、西山鄉位於芒市西南部,地處東經98°01′20″――98°18′15″,北緯24°13′05″――24°23′20″之間;屬中切割中山區,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780米,平均海拔800-880米,貫穿中部的紅丘河山谷切割密度大;

谷底海拔800米,山地多向陽坡,年平均降雨量1600-2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9℃,系低熱暖坡山地。東、南與遮放鎮相接,北與五岔路鄉毗鄰,西與隴川縣勐約鄉、王子樹鄉隔江相望。鄉政府駐弄丙村,距市府芒市64公里,距320國道19公里。

11、三台山德昂族民族鄉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處320國道兩側,是通往瑞麗、畹町等國家級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

(1)芒海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芒市的歷史沿革:

公元1949年,裁潞西設治局、設潞西縣(治地芒市),芒市土司代辦、設治局長方克勝任縣長。

公元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14軍41師121團進駐芒市,隨解放軍一同到達的軍政代表團接管了潞西縣國民政府,建立潞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保山專區。

公元1952年,潞西縣劃出畹町鎮,轄3區24鄉(鎮、街)。

公元1953年,潞西縣劃屬德宏泰族𠎠頗族自治區。

公元1954年,高埂田等7個鄉從梁河縣劃入潞西縣。

公元1956年,德宏泰族𠎠頗族自治區改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屬德宏州,轄9區(站)61鄉(鎮)。

公元1958年,潞西縣重新劃分為15個人民公社,縣轄曼令等8寨劃歸畹町鎮;公元1959年,縣轄莫里等15寨劃歸瑞麗;公元1960年,縣轄崩補鄉50%鄉域劃歸隴川縣。

公元1969年11月,撤銷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劃歸保山地區。

公元1971年,恢復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劃歸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公元1984年,人民公社改區、鄉;公元1987年,改區、鄉為鄉(鎮)、村公社(辦事處),轄4鎮11鄉84個行政村(辦事處)。

公元1996年10月28日,撤銷潞西縣、設縣級潞西市。

公元1998年,風平鄉、法帕鄉、城郊鄉分別撤鄉設鎮;潞西市轄7鎮8鄉,80個村委會、4個居民委員會。

公元2004年,增設芒市經濟開發區居委會;潞西市轄7鎮8鄉,80個村委會、5個居民委員會。

公元2005年11月,城郊鎮、象滾塘鄉合並為芒市鎮,法帕鎮、風平鎮合並為風平鎮,東山鄉、遮放鎮合並遮放鎮;潞西市轄5鎮6鄉。

公元2005年12月,潞西市成立工業園區管委會。

公元2007年12月,分芒市鎮轄區置勐煥街道辦事處;潞西市轄80個村民委員會、13個社區居委會。

公元2010年07月,潞西市更名為芒市。

⑵ 芒海鎮的人文地理

芒海鎮解放前屬於遮放土司管轄,設芒海尾,解放後在芒海設鄉,歸東山文化站(區)管轄, 1985年改為副區級鎮,1988年區改鄉後,改為縣轄鎮。位於潞西市西南部,東經98°15′15″至98°27′18″,北緯24°12′10″,距市府芒市84公里,是潞西市通往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通道,也是潞西市對外開放的窗口重鎮,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870米,是低山、山地河谷地區。東臨勐戛鎮、中山鄉,西面和北面與遮放鎮相鄰,南面與緬甸勐古地區接壤,轄區國土面積為105平方公里,邊境線長26.5公里,佔全市邊境線的4%,轄3個村委會,21個村民小組,全鎮共有1266戶(農業戶1176戶),總人口5527人(農業人口5189人),居住著漢族、景頗族、傣族和傈僳族四種主體民族,漢族502戶,2325人,佔42%;景頗族500戶,2069人,佔37.4%;傣族,140戶,603人,佔10.9%;傈僳族124戶,523人,佔9.6%;其他民族7人,佔0.1%。全鎮耕地面積為9182.2畝,其中,水田3998.5畝、旱地5183.7畝。
芒海通道集市與緬甸古集市隔河相望,雙方邊民自由互市,貿易往來頻繁。為了加強邊境通道的管理,國家於1978年在芒海設立邊防檢查站,把芒海通道納入國家二類口岸進行管理。為了有利進出口貨物的監管,1984年碗盯海關在芒海設立辦事處。2006年進出口貿易總額5860萬元,其中:進口貿易5195萬元,出口貿易664.8萬元。

⑶ 雲南瑞麗、芒市的介紹

芒市,傣語稱「勐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 位於東經98°05′-98°44′,北緯24°05′-24°39′之間,東西長約71公里,南北寬約62公里,總面積2987平方公里,東、東北接龍陵縣;

西南連瑞麗市,西、西北與梁河縣、隴川縣隔龍川江相望,南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國境線長68.3公里;是通往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行政區劃

芒市轄1個街道(勐煥街道),5個鎮(芒市鎮、遮放鎮、勐戛鎮、芒海鎮、風平鎮),5個鄉(軒崗鄉、江東鄉、西山鄉、中山鄉、五岔路鄉);

,1個民族鄉(三台山德昂族鄉),80個村民委員會,13個居民委員會,719個自然村,1008個村(居)民小組;兼轄遮放農場管理委員會(下設4個分場,31個生產隊,2個直屬單位)。

⑷ 瑞麗的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市總人口(含在瑞麗居住半年以上中國籍人口)20萬多人,其中城鎮人口11.97萬人。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7.68萬人,其中傣族5.52萬人、景頗族1.34萬人、德昂17899人、傈僳族840人、阿昌族441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78人。
傣族
傣族為瑞麗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分布在瑞麗江沿岸的姐相和弄島、勐卯三鄉鎮.瑞麗傣族多數為土著,部分由異地遷入,因地區差別,該區域內傣族大體上分傣勒、傣卯和傣德三個語支。傣勒意為上方之傣,即從北部或東部遷入的傣族。生活習俗及住房與潞西等地的漢族相近,亦稱為漢傣,主要聚居地在勐卯鎮。傣卯,即世居本地的後裔,仍保存著傣族的古樸習俗,喜居干欄式帶曬台的竹樓。傣德,意為下方的傣族,即從緬境內遷入瑞麗的傣族,亦稱「水傣」,習俗與傣卯接近。主要居住在瑞麗江沿岸的姐相鄉、弄島鎮和勐卯鎮。傣卯和傣德有名無姓,憑血緣關系攀親,特別以母系血緣為重,名有奶名和帕嘎名。傣勒除了和傣卯、傣德用奶名和帕嘎名外,因習漢文需取學名,學名帶姓。瑞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使用的傣文為「黎托哇」和「黎洞滿」,其中,傣勒習漢文或「黎托哇」傣文,傣卯習「黎多滿」傣文,傣德習「黎多滿」傣文和緬文。
景頗族
景頗族起源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的後裔。大約在一千多年前,景頗族先人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往南遷徙,直到17世紀逐漸定居在德宏一帶山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景頗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景頗語支,文字都用拉丁字母拼寫(有景頗文與載佤文兩種)。「景頗」一詞出自景頗支語支,其原意解作「人」,現意既是景頗支系的自稱,也是載佤、龍峨、勒期、波喇等支系,總稱「崩用景頗」。居住在瑞麗的景頗族,以載佤支和景頗支為主。其方言有景頗方言和載佤(龍准)方言兩種,有少量的勒期和龍峨方言與載佤支相近。景頗族是瑞麗的主體民族之一。2008年,全市景頗族人口13816人,佔全市總人口數的8.2%。主要分布在從東到西的一帶山區,西起於與緬甸隔河相望的等嘎,東止於潞西遮放,與隴川相連的勐力。從各支系的分布情況看,景頗支主要居住在等嘎、雷弄、戶蘭;龍峨支主要居於勐秀、南京里;勒期居於勐力、南京里;載佤支的人數較多,分布於戶育、班嶺、弄賢、等扎、勐典、戶瓦等地。
景頗的菜餚,「舂菜」可謂一絕,因其別具一格頗受人青睞。
景頗族服飾。在我國56個民族的服飾中,景頗服飾是比較耀眼的,特別是女裝。景頗姑娘把搶眼的色彩都盡收其身,紅紅的統裙是姑娘的巧手織就,各種富有民族氣息、民族特色的花紋和圖案巧織於上;黑底的上裝綴有許多潔白的銀泡、銀片、銀墜,格調明快。這是盛裝中較為傳統的一種,其他便裝及新式盛裝,在目瑙縱歌盛會上可盡收眼底。
景頗族的婚姻,屬單方向的姑舅表優先婚。即舅家的女兒是姑媽家的兒媳。相反姑媽家的女兒,就絕不能嫁給舅家的兒子,這是景頗族血不倒流的婚姻規則。他們的婚姻通常以姓氏為基礎,並不局限於家庭,這就形成了景頗社會中的姑爺種與丈人種的關系。景頗族娶親的形式約有5種,明媒正娶叫「迷奔」,拉親叫「迷確」,搶親叫「迷魯」,訂幼子親叫「迷董」,悄悄偷來後再議婚的叫「迷考」,其中「迷奔」是最合乎禮儀最為正統的嫁娶形式。
景頗人待客,客人進家,留食留宿,視如家人,親切無間。景頗人的禁忌很多,過去到景頗族家中去玩,進門後脫鞋上樓,入屋內後不能久站著不坐,不得隨便出入供祖和神靈的鬼門;不得隨便摸別家門前的祭樁,不得隨便摸別人肩上佩掛的長刀和槍;不準在官廟、神樹附近打槍、砍樹和大小便;不能在人前放屁,否則認為對人不禮貌;不經主人允許,不入主人的卧室,未經主人允許,不得隨便掏看別人的挎包。騎馬入村寨須下馬,祭祀官廟期間全寨休息不勞作,以示對神靈的敬意,此期間外村寨的人來訪只能進不許出。
德昂族
德昂族是瑞麗的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戶育鄉的芒海、廣宋、雷公,勐秀鄉的廣卡、雷門、南桑,勐卯鎮的賀南毛等村寨。居住地多在海拔900~1000米的盆地邊沿和亞熱帶的半山坡林中,居住較為分散,其村寨多夾在傣族、景頗族、漢族的村落之間。德昂族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德昂語又分為「布雷」、「汝買」、「若進」3種方言,但沒有文字。德昂族以農耕為主,種水稻、玉米、薯類等。擅長種茶,是瑞麗山區最古老的茶農。住房為竹木結構的桿欄式,竹子是建房的主要材料,主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或貯存糧食、農具。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婚姻有一定自主權,但必須遵守同姓不婚的原則,有的村寨仍保存姑舅表婚習俗,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子服裝多為藍黑色大衿衣,大腳褲,繞包頭,青年多用白色,中老年用黑色,有紋身習俗。婦女裹黑布包頭,多穿藏青色或黑色對襟短上衣,衿邊鑲兩條直紅布,並釘上大方塊銀扣,下擺用彩色小絨球裝飾,著長裙,喜戴大耳墜、銀項圈、銀耳筒,腰系漆紅、黑、黃、綠諸色藤篾腰箍。中年以上男女多嚼檳榔。信仰巴利語系佛教的「左底」和「多列」教派,信教人家不飼養豬、雞、鴨、鵝,解放後有所改變,開始飼養豬、雞等。以大米為主食,飲食清淡,好飲濃茶,常以燒火煨茶招待客人。由於宗教信仰與傣族相同,故許多風俗都與傣族相同,主要民族節日是潑水節。此外,還有「開門節」和「關門節」,做「擺」等宗教節日。
傈僳族
傈僳族是瑞麗山區僅次於景頗族、德昂族和漢族的又一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瑞麗市勐秀鄉的等扎村委會和戶育鄉的班嶺、班養等村寨。居住地多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但不通用,一般多使用漢文。傈僳族先秦時期氐羌,漢晉時屬「叟」的一部分, 「栗粟」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樊綽《蠻書》,宋稱「施蠻」、「順蠻」,元明清稱「力些」、「傈僳」等。自稱為「傈僳」。傈僳族屬於唐代烏蠻部,與彝語集團中的諾蘇,納蘇、聶蘇的部落在古代有一定親緣關系,其後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民族。
婦女服飾與怒江一帶的傈僳族服飾大體相同,頭戴用貝殼、料珠串成的帽子,身穿右襟上衣,麻布長裙,收腰的淡色短衫及深色夾襖。掛上貝殼,料珠、銀幣、瑪瑙串成的項鏈,服飾做式精細,圖案美觀。而男子服飾一般戴黑藍包頭,穿麻布長短褂,喜佩長刀或短刀。生活習俗受漢族、景頗族影響,已無多大差別。傈僳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是「闊時節」、「刀桿節」。節日期間,傈僳同胞盛裝雲集,舉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漢族及其他民族
漢族是瑞麗境內人口僅次於傣族的主體民族,屬漢藏語系。遷入瑞麗始於明代「三征麓川」之後,當時為鞏固邊防,陳用賓在勐卯建關築城,並大興屯田,留下部分亦兵亦農的漢族戊卒。清代到民國,特別是滇緬公路開通,商業興起後,部分漢族商賈來到勐卯。1949年後,為開發邊疆,開辦國營農場,大批漢族從湖南、四川、河南、貴州等內地遷移到瑞麗。最典型的是1958年「大躍進」修水庫,從保山白廟水庫遷移一批農民到瑞麗落戶。1968年「文革」期間,又從保山、施甸、龍陵等地抽調了一批「貧宣隊」落戶瑞麗,至此,瑞麗漢族人口猛增,遍布全市各地。由於瑞麗漢族的先民祖籍多為內地,漸入邊區,故習俗大致與內地相同。其他少數民族因人口較少,故不綴述。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