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洪秀全排名多少位
⑴ 太平天國人物座次排名
1、天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後來為了避上帝「爺火華」(「耶和華」的諧音)名諱而改為現名,太平天國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民族英雄。
1814年出生於廣東花縣。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但其堅信「古來事業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的盛世。
2、東王:
楊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楊嗣龍,祖籍廣東嘉應州的客家人 ,出生在廣西桂平市紫荊山平隘新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以耕山燒炭為業。
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參與發動金田起義,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為「東王」,稱「九千歲」,是太平天國最重要的領袖之一。
3、西王:
蕭朝貴(約1820—1852),族屬未定(有漢、壯、瑤、客家四種說法)。生於清嘉慶末年,廣西武宣羅淥垌人。金田起義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軍事將領,被洪秀全封為西王。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楊秀清之下,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之上。
4、南王:
馮雲山(約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
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後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軍路經蓑衣渡時,馮被埋伏於此的清軍江忠源部炮火命中,傷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歲。
5、北王:
韋昌輝(1823年-1856年),壯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祖籍廣東南海縣。明末清初,其先祖遷廣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資富有,少曾讀書,知文義,有才華,遇事能見機應變。
⑵ 中國歷史422位皇帝,李自成,洪秀全算嗎
中國歷史422位皇帝李自成和洪秀全算嗎他們兩個應該不算是馮麗的只能算是一個創衛的一個野史因為他們不算正統
⑶ 洪秀全當了多少天皇帝
洪秀全當了4747天皇帝。洪秀全是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後來為了避上帝名諱而改為秀全,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福源水村人,客家人。
道光年間,撰寫《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咸豐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動金田起義,就任天王,定國號太平天國。咸豐三年(1853年),定都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建都之後,洪秀全分兵佔領長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並摧毀江南、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年),洪秀全誅楊秀清、韋昌輝,史稱「天京事變」,隨後,他迅速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新將領;並以洪仁玕為軍師,推行新政。同治三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歲。其逝世後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
在政治上,洪秀全完善職官制度,修建王府,確立五軍主將;在經濟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力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文化上,他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四書五經」;在宗教上,他維護拜上帝教的獨立性,抵制列強的宗教滲透;在主權原則上,對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概不予承認,並積極抗擊帝國主義侵略。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四年,給中外反動勢力沉重的打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洪秀全為太平天國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至孫中山也自詡「洪秀全第二」。但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實際的綱領以及他後期腐化的生活作風等,都具有負面影響。
⑷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排行是什麼 一共多少個
中國皇帝(君王)包括正統朝代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有一些政變、奪權所建立的政權,再加上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中國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東越、閩越、東甌、匈奴、突厥、回紇(回鶻)、吐蕃、高昌、於闐、柔然、吐谷渾、渤海國(大震)、南詔(大蒙、大禮、大封民)、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前理 漢武帝劉徹、後理)、大中、東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 其中雲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詔(大蒙、大禮、大封民)、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前理、後理)、大中】和東夏(大真)的君主稱皇帝;南越(呂後時)、於闐(五代時)的君主一度稱皇帝;南越、東越、閩越、東甌、高昌、於闐、吐谷渾、渤海國(大震)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君主稱王;匈奴的君主稱單於;回紇(回鶻)、柔然的君主稱可汗;吐蕃的君主稱贊普。 十六國時期:漢趙、後趙、成漢、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後秦、胡夏9個政權稱皇帝,後涼、北燕2個政權稱天王,前涼、西秦、南涼、北涼、西涼5個半獨立政權稱王。 其中: 漢趙劉淵304年—308年稱漢王; 後趙石勒319年—328年稱趙王,328年—330年稱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稱天王; 成漢李雄304年—306年稱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稱燕王; 後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稱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稱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稱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堅357年—385年稱天王; 後秦姚萇384年—386年稱萬年秦王,姚興399年—416年稱天王; 胡夏赫連勃勃407年—418年稱天王。 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後蜀(934—965,之前是後唐的蜀王)、吳(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吳王,919—927年稱大吳國王)、南唐(937—958,之後是稱國主)、閩(933—945,之前是後梁、後唐的閩王)、南漢(917—971,之前是後梁的南海王)、北漢的君主稱皇帝,吳越、楚、南平3個半獨立政權的君主稱王。 說文曰:「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皇帝之制,始於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稱「朕」,其下皆稱「陛下」。皇帝之言曰「諭」,皇帝之命曰「詔」。滿蒙入主中原,雖得天下,但不法古聖,殺戮甚眾,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尚如此,況皇帝乎?故以下之表,無滿蒙之君號。至於鮮卑之北魏,雖法中原,但吾無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後來之君子。 秦 趙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諱政 二世皇帝 諱 胡亥 三世皇帝 諱 子嬰 楚 項氏 霸王 諱羽 漢 劉氏 太祖高皇帝 諱邦 孝惠皇帝 諱盈 太宗孝文皇帝 諱恆 高宗孝景皇帝 諱啟 世宗孝武皇帝 諱徹 孝昭皇帝 諱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諱詢 高宗孝元皇帝 諱奭 統宗孝成皇帝 諱驁 孝哀皇帝 諱欣 元宗孝平皇帝 諱衎 世祖光武皇帝 諱秀 顯宗孝明皇帝 諱庄 肅宗孝章皇帝 諱炟 穆宗孝和皇帝 諱肇 孝殤皇帝 諱隆 恭宗孝安皇帝 諱祜 敬宗孝順皇帝 諱保 孝沖皇帝 諱炳 孝質皇帝 諱纘 威宗孝桓皇帝 諱志 孝靈皇帝 諱宏 孝獻皇帝 諱協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諱操 世祖文皇帝 諱丕 烈祖明皇帝 諱叡 邵陵縣公 諱芳 高貴鄉公 諱髦 元皇帝 諱奐 蜀漢 劉氏 昭烈皇帝 諱備 孝懷皇帝 諱禪 吳 高祖武烈皇帝 諱堅 世宗桓皇帝 諱策 太祖大皇帝 諱權 會稽王 諱亮 景皇帝 諱休 末皇帝 諱晧 晉 司馬氏 太祖高皇帝 諱懿 世宗景皇帝 諱師 太宗文皇帝 諱昭 世祖武皇帝 諱炎 孝惠皇帝 諱衷 孝懷皇帝 諱熾 孝湣皇帝 諱鄴 中宗元皇帝 諱睿 肅宗明皇帝 諱紹 顯宗成皇帝 諱衍 康皇帝 諱岳 孝宗穆皇帝 諱聃 哀皇帝 諱丕 廢皇帝 諱奕 太宗簡文皇帝 諱昱 烈宗孝武皇帝 諱曜 安皇帝 諱 德宗 恭皇帝 諱 德文 南朝 宋 劉氏 高祖武皇帝 諱裕 少帝 諱 義符 太祖文皇帝 諱 義隆 世祖孝武皇帝 諱駿 前廢帝 諱 子業 太宗明皇帝 諱彧 後廢帝 諱昱 順皇帝 諱准 南朝 齊 蕭氏 太祖高皇帝 諱 道成 南齊世祖武皇帝諱賾 前廢帝 諱 昭業 後廢帝 諱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諱鸞 煬皇帝 諱 寶卷 和皇帝 諱 寶融 南朝 梁 蕭氏 高祖武皇帝 諱衍 太宗簡文皇帝 諱綱 元皇帝 諱繹 敬皇帝 諱 方智 南朝 陳 陳氏 高祖武皇帝 諱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諱蒨 廢帝 諱 伯宗 高宗宣皇帝 諱頊 後主 諱 叔寶 隋 楊氏 高祖文皇帝 諱堅 煬皇帝 諱廣 恭皇帝 諱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諱淵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諱 世民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諱治 則天順聖皇後/武周聖神皇帝 諱曌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諱顯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諱旦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諱 隆基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諱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諱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 諱適 順宗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諱誦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諱純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 諱恆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諱湛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 諱昂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 諱炎 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諱忱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 諱漼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 諱儇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 諱曄 昭宣光烈孝皇帝 諱祝 宋 趙氏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諱 匡胤 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諱炅 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諱恆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諱禎 英宗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諱曙 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諱頊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諱煦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諱佶 欽宗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諱桓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諱構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聖武明聖成孝皇帝 諱昚 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諱敦 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諱擴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諱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諱禥 恭宗懿聖皇帝 諱顯 端宗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諱昰 金 完顏氏 (1) 金太祖 完顏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顏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顏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顏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顏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顏璟 (1189-1208) (7) 金衛紹王 完顏允濟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顏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顏守緒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234) 元 孛兒只斤氏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禪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統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兒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普顏篤汗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2年~1320年 (皇慶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 格堅汗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無(泰定帝) 也孫鐵木耳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1324年~1328年 泰定 無(元順帝) 阿里加巴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順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札牙篤汗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歷 1328年~1330年至順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圖土孛兒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1332年 至順 惠宗 順帝 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1333年~1368年 (至順1333年 ,元統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諱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諱 允炆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諱棣 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諱 高熾 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諱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諱 祁鎮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諱 祁鈺 憲宗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諱 見深 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諱 佑樘 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諱 厚照 世宗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諱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諱 載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諱 翊鈞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諱 常洛 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諱 由校 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諱 由檢 安宗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諱 由崧 紹宗襄皇帝 諱 聿鍵 昭宗匡皇帝 諱 由榔 清 愛新覺羅氏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順治 孝陵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愛新覺羅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慶 昌陵 宣宗:愛新覺羅綿寧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豐 定陵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緒 崇陵 恭宗:愛新覺羅溥儀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統 獻陵 中華帝國 袁氏 洪憲皇帝:袁世凱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憲 袁林
⑸ 洪秀全簡介 洪秀全個人簡介
1、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後來為了避上帝名諱而改為洪秀全,廣東花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官祿村人 。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民族英雄。
2、道光年間,撰寫《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咸豐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號天王。咸豐三年(1853年),定都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建都之後,洪秀全分兵佔領長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並摧毀江南、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年),洪秀全誅楊秀清、韋昌輝,史稱「天京事變」,隨後,他迅速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新將領;並以洪仁玕為軍師,推行新政。同治三年(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歲。其逝世後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
3、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四年,給中外反動勢力沉重的打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洪秀全為太平天國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至孫中山也自詡「洪秀全第二」。
⑹ 洪秀全簡介.
洪秀全家族的歷史資料
根據古老的洪氏世系資料編修的家譜,名為《萬派朝宗》記載了從金田起義前後一直追溯遠祖自江浙南遷到廣東的過程------洪氏於漢魏時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晉懷帝永嘉之亂中南遷京口(今鎮江),東晉安帝時續遷新安郡遂安縣(今杭州市淳安縣),此後在各種戰亂中,輾轉經由江西、福建而入廣東。南宋名臣洪皓的曾孫洪璞出任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縣尉,舉家遷到晉江。元末社會動盪,唯嶺南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孫洪貴生從福建遷往廣東海陽縣(古代縣名)的布心。所以洪貴生是洪氏遷入廣東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遷入廣東後的第十六世孫,也即是遷到花縣官祿布後的第六代。 洪秀全其祖先洪皓是南宋時期的名臣與當時的岳飛都是同期的反金愛國民族英雄。
洪秀全真乃漢族人中的英雄好漢,在清朝幾億漢族人竟然給幾百萬的滿族韃子奴役、統治。滿族韃子不讓漢族人穿漢族服裝,強令漢族人剃滿族的豬尾巴發型,這些滿族韃子還像寄生蟲一樣要漢族人供養,還大肆出賣國家特別是漢族人的利益。是洪秀全第一個揭竿而起反抗,有血性、好漢一條。
洪秀全領導的偉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喚醒了中國人民反封建、反壓迫、反侵略的意識。在其之後中國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學習他的民主革命志士,為中國的歷史向前發展產生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開始流行一股顛覆風。顛覆傳統、顛覆信仰、顛覆道德、顛覆評論——甚至顛覆歷史。我並不是一個老人,不是所謂的舊勢力的代表。相反,我也是眼下正活躍在各個領域里的80後的一員。我從來就不反對變革,不反對改變一些錯誤的認識。可是,當這一切越演越烈,似乎要顛覆一切固有價值觀時,我不得不表示質疑:他們想要干什麼?
我寫這篇文章是要說說太平天國,因為最近看了一篇指責太平天國運動的文章,心中憋的慌,不得不拾起筆,說點什麼。
首先請注意,我是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反抗壓迫運動辯護
說到這,我就不由得生出感慨。以前在學校里,我也和很多人一樣,總覺得哲學純粹是吃飽了沒事干,玄而又玄的課程。可是如今才發現,這么多人實在是缺乏對問題的哲學思辨能力,他們看問題總是簡單化、片面化、絕對化、沖動化,而不是辯證的、發展的、客觀的、深入的看問題。總喜歡由一個人、甚至某個人的一件事而得出結論說這個人所從事的整個事業都是毫不足取的。
可悲,可嘆!如果中國的決策權被這樣一批目光狹隘、浮躁沖動的人所掌握,我真的為國家的未來不寒而慄。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聊太平天國。
我對於太平天國的貢獻,功在鼓舞民眾反抗壓迫,創立太平軍(當然這其中還少不了馮雲山等人的協助),我在這里,著重是要討論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是不是如某些人所言的,一場歷史的大倒退,對社會生產力的大破壞呢?
首先,我要嚴厲的駁斥那些指責太平軍是邪教組織的無知之人。事實上,宗教在太平軍中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呢?
我不否認,下層的許多太平軍戰士對天父之說是畏懼並信仰的。但是,他們參加太平軍、參加戰斗,絕不僅僅是因為相信上帝。中國從來就不像中世紀的歐洲那樣,具有宗教主宰一切的社會氛圍。相反,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濃厚的現實主義社會溫床,勞動者求神拜佛與其說是虔誠的信仰,其實大多數是求得個心理安慰。世俗思想一直在數千年中國歷史中占據主流。在這種環境下,廣大的人民可能僅僅為了個心理安慰就成千上萬的加入到他們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的與朝廷作對,會滅九族、萬劫不復的太平軍中去嗎?
事實上,某些人總愛引用當事人之一方的觀點,說什麼那是被「裹挾」而去的民眾。可是,你們如此的相信清方的文獻記載,為什麼就不肯相信在另一方立場上的觀點呢?這明顯有失公允嘛。
翻開厚厚的清方檔案,以及參與其事的英國等國的相關文件,充斥著類似的對太平軍、太平天國的指責。可笑的是現代社會卻有一大批人,反而以此為「確鑿的」證據,指責太平天國是一群十惡不赦的烏合之眾。試問諸君,這種從敵對者手裡拿來的充滿敵意的文章,可信度就那麼高嗎?想想內戰時期,國共雙方的互相宣傳詆毀,其中有多少可信之處?
一百多年前的事情,我們不可能親歷。但是作為一場持續十幾年的偉大運動,對世界也曾產生一定的影響。曾有那麼一些外國人,一些對太平天國與清政府都不甚了解的外國人,好奇的來到中國,以他們的視角描述了雙方。我想,對於今天的某些人而言,當時的有良知的國人的記載,你們不屑一顧,那麼這些老外的記載,你們該不會是選擇性失明吧?
有一個英國人,叫做呤唎。本是一名英國海軍,對於遠東的歷史與現狀,都是毫不了解。他於1859年來到中國,1860年進入了太平天國領地。我們不妨看看,他所親眼見到的太平天國是否如他的同胞,英國駐清公使普魯斯所說,是「一群土匪強盜,以掠奪為生,他們擄掠婦女,驕奢淫逸。」「(他們)在任何地方取得成功,那裡就遭到徹底的破壞。」,或者如英國駐寧波總領事夏服禮所說,他們沒有任何組織政府的能力呢?(一看便知,這些言論是今日的某些人詆毀太平天國運動的淵源所在)。
由於呤唎是從當時的清方統治區進入太平軍統治區的,因此他對於這兩邊的不同對比,有著極為深刻的感受。他指出,在滿清封建統治束縛下的人們,希望和精神被壓抑,被摧毀,表現得蠢笨、冷淡,充滿奴隸般的態度。而在太平天國佔領區,「由於他們在身心兩方面都擺脫了奴隸地位的緣故」,整個品格也顯出了令人吃驚的優越性,尤其是婦女,由於在太平軍治下,地位極大提高,揚眉吐氣,外貌也明顯比清方的婦女開朗、亮麗。太平天國「廢除了鴉片、賣淫」,更沒有苛捐雜稅。呤唎本人曾經在清方與太平軍之間做生意,即從太平軍那收購蠶絲,再從清方購買糧食運到太平軍那裡。他自述:在清方,一路上遇見大大小小十幾個關卡,無不任意勒索,抬高稅價,且散兵游勇到處出沒打劫。而在太平天國佔領區,只交一次入境稅,即暢通無阻。(這一點,即使在清方,也不得不在《海角續編》一書中簡單的予以肯定)。這個呤唎,由於親自感觸頗深,最後毅然加入太平軍,並最終攜自己的英國女友一起,戰死在太平軍中。
再說一直被某些人津津樂道的太平天國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問題。我們知道,太平軍佔領了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從1860年後,所有的產絲區和大部分產茶區都在太平軍管轄內。要判斷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們不妨直接考察一下這期間絲、茶的產量。而這些由於是出口物資,因此是有案可查的。在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前的八年中,中國每年輸出蠶絲不超過26000包。1860年6月,太平軍佔領蠶絲重要產地蘇州,嗣後又克另一產區嘉興,到1861年5月底,這一年時間中蠶絲輸出量卻驟增到88754包,而且每一包都來自太平天國領地。而數年後,當清軍反攻,太平軍被迫從產絲區撤退後,產量立刻下降一半。那麼,誰在破壞生產力,誰在發展生產力,是否一目瞭然?
至於江南人口減少,歸結到太平軍頭上更是冤枉。如呤唎所說,清軍佔領無錫後,屠殺平民六千人以上,罪名就是他們是太平天國人。(某些人熱衷於說太平軍屠殺了多少所謂地主紳士,可是對於被屠殺得更多的太平天國普通百姓,為什麼卻不見一個有良心的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因為身份低微,他們的生死就可以不論了嗎?)
呤唎繼續說道,在他返回上海的路上,親眼見到數月前那些還在太平天國管轄下繁榮興旺的村莊,都被清兵焚掠殆盡,清軍足跡所至,屍橫遍野,十室九空。他還自己做了個統計,從1860年到1864年,太平天國軍民,為清軍所殺的人數,在200萬人以上!
這些,我想絕不是杜撰吧?因為我們大家都清楚的知道,是誰說的「打下南京,縱兵三日」,都知道《投名狀》里清軍高呼的口號「搶錢!搶糧!搶女人!」在這事實昭然若揭的證據面前,還要把江南的蕭條歸罪於太平軍,不是打自己嘴巴是什麼?
呤唎還一針見血的指出那些反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歐洲人是「一切與鴉片貿易有關的人(太平天國嚴禁鴉片),一切代表額爾金對華政策的英國官吏,一切唯利是圖的商人和外國雇傭兵。」而為數並不少的太平天國的外國朋友則是那些「心胸博大,關心人類疾苦和被壓迫民族的幸福的人,以及那些並不熱心鴉片貿易的公正商人。」
還有人埋怨太平軍起義耽誤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真是笑話,且不說太平軍運動爆發的真實起因是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就說這洋務運動的一批骨幹,有哪個不是從鎮壓太平軍中起家的?正是這場偉大的運動,間接導致了洋務派的浮出水面,開始影響中國政局。
最後,我還不得不滿懷敬意向太平天國的英雄們致敬。在那千千萬萬為了擺脫賣兒賣女的奴隸地位,為了不再匍匐於邪惡奴隸主的腳下乞食,為了不再低人一等、餓死街頭而奮起反抗,試圖建立新社會的太平軍中,卻涌現出了成千上萬的英烈,他們的事跡與日月同輝!林鳳翔、李開芳、馮雲山、陳玉成、林啟榮等等一大批響亮的名字,照亮了滿清黑暗的天空。我們看到了九江城的全城壯烈遜城,看到了陳玉成的寧死不屈,看到了太平軍余部千里回馬槍,擒殺僧格林沁的偉績,看到了那一個個打著綁腿,放開纏足,解散奴隸標志辮子的男女老少,在天京城裡投火自焚,也絕不再當奴隸……沒有他們,清的一頁將黯淡無光,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也得不到傳承。
俱往矣,我無意美化這場農民起義反抗壓迫運動的方方面面,可是也決不容許玷污、顛覆它的偉大。正如同我們不能因為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不切實際而把他們的所作所為乃至他們的美好理想都貶得一無是處。可是我們應該知道,那成千上萬的太平軍戰士們,他們的目的,原來是為了不再賣兒賣女做牛做馬當奴隸,是為了心中的理想而來的!上帝是什麼?不過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言人,不過是找個符號撐門面,而骨子裡是爭生存、求發展的正義抗爭。
太平天國運動的真正代表應該是那些揚眉吐氣的被奴隸主殘酷壓迫的人類的代表太平軍們!
不多說了,歷史自有公正的評價,相信大家的良心亦有公斷。
偉大的漢族英雄洪秀全是我們廣州人的驕傲!是他第一個民族覺醒,吸收新思想,帶領中國人民反封建、反帝、反壓迫。特別是沉重打擊了漢族人民的大寄生蟲------滿族韃子!他對滿族韃子太過仁慈,現在反而遭到冒充漢人的韃子後裔---袁騰飛的惡毒誣蔑成邪教。袁騰飛滿嘴噴糞不但誣蔑漢族英雄洪秀全,還誣蔑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和毛澤東主席。袁騰飛用心險惡,中國人民要警惕!
⑺ 中國歷史名人排行榜 越詳細越好。
一、中華歷史十大帝王全傳——龍行天下
1、九龍騰霄——秦始皇 2、從諫如流——漢高祖劉邦
3、黃金時代——唐太宗李世民 4、雄才偉略——宋太祖趙匡胤
5、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6、冷酷帝君——朱元璋
7、戒馬創業——清太祖努爾哈赤 8、千古一帝——清聖祖玄燁
9、乾綱獨斷——清世宗胤禎 10、天朝威福——清高宗弘歷
二、中華歷史十大商賈全傳——
1、商者鼻祖--陶朱公 2、傾國巨賈——呂不韋
3、 4、
5、 6、一代商聖--胡雪岩
7、官商一體--盛宣懷 8、末代首富--王熾
9、華僑領袖--陳嘉庚 10、首富時代--李嘉誠
三、中華歷史十大後妃全傳——鳳舞九天
1、一笑千金——褒姒 2、出水芙蓉——西施
3、絕代女梟——呂雉 4、昭陽艷史——趙飛燕
5、風流女皇——武則天 6、太真仙子——李貴妃
7、鐵馬紅顏——蕭燕燕 8、稀世明珠——花蕊夫人
9、獨步古今——孝庄 10、垂簾聽政——慈禧
四、中華歷史十大名妓全傳——風華絕代
1、花中魁首——綠珠 2、千古絕色——蘇小小
3、薄命憐她甘作妓——薛濤 4、桃花幾度吹紅雨——李師師
5、天生尤物——柳如是
《柳如是別傳》(陳寅恪) 6、桃花扇底送南明——李香君
7、沖天一怒為紅顏——陳圓圓 8、十萬洋兵齊解甲——賽金花
9、斜風細雨潤碧桃——董小宛 10、高山流水共知音——小鳳仙
五、中華歷史十大謀略家全傳——血鑒奇謀
1、謀略始祖——呂尚 2、一代智聖——諸葛亮
3、智者遠慮——范睢 4、正合奇勝——孫臏
5、帝王之師——張良 6、權霸人生——商鞅
7、算無遺策——郭嘉 8、瑰麗高華——王猛
9、開國謀臣——高基 10、善始善終——範文程
六、中華歷史十大文豪全傳——大國之魂
1、浪漫詩騷——屈原 2、漢賦風流——司馬相如
3、才高八斗——曹植 4、佳情山水——謝靈運
5、謫仙放歌——李白 6、一代詩聖——杜甫
7、秦淮夢斷——李煜 8、文學革新——王安石
9、豪情千古——蘇軾 10、烈士情懷——陸淳
七、中華歷史十大名將全傳——縱橫四海
1、一代兵聖——孫武 2、冷血將軍——吳起
3、十面埋伏——韓信 4、龍城飛將——李廣
5、七退匈奴——衛青 6、抗金英雄——岳飛
7、大明英烈——常遇春 8、台灣之父——鄭成功
9、抗倭名將——戚繼光 10、亂世英傑——左宗棠
八、中華歷史十大梟雄全傳——鐵血政壇
1、 2、新朝舊政——王莽
3、亂世魔王——董卓 4、絕代梟雄——曹操
5、逆子貳臣——安祿山 6、一代官聖——曾國藩
7、千古遺恨——吳三桂 8、竊國大盜——袁世凱
9、賄選總統——曹錕 10、黑手遮天——張作霖
九、中華歷史十大義軍領袖全傳——大澤龍蛇
1、替天行道——陳勝 2、美人黃土——項羽
3、亂世英豪——李密 4、燕趙悲歌——竇建德
5、沖天將軍——黃巢 6、傾天豪傑——方臘
7、女中奇英——王聰兒 8、君山二魄——鍾相楊幺
9、大順永昌——李自成 10、天王第一——洪秀全
十、中華歷史十大權臣全傳——宦海風雲
1、三朝宰輔——王導 2、五朝元老——郭子儀
3、直面人生——海瑞 4、政壇娼妓——馮道
5、萬古罵名——秦檜 6、口蜜腹劍——李林甫
7、奸相之首——嚴嵩 8、生死榮枯——張居正
9、千古巨貪——和珅 10、毀譽一身——李鴻章
⑻ 求中國古代皇帝排行
秦 嬴姓 趙氏[4][5](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諱 政 二世皇帝 諱 胡亥 三世皇帝 諱 子嬰 漢 劉氏 太祖高皇帝 諱 邦 孝惠皇帝 諱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諱 恆 高宗孝景皇帝 諱 啟 世宗孝武皇帝 諱 徹 孝昭皇帝 諱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諱 詢 高宗孝元皇帝 諱 ?#93; 統宗孝成皇帝 諱 驁 孝哀皇帝 諱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諱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諱 秀 顯宗孝明皇帝 諱 庄 肅宗孝章皇帝 諱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諱 肇 孝殤皇帝 諱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諱 祜 敬宗孝順皇帝 諱 保 孝沖皇帝 諱 炳 孝質皇帝 諱 纘 威宗孝桓皇帝 諱 志 孝靈皇帝 諱 宏 孝獻皇帝 諱 協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諱 操 祖文皇帝 諱 丕 烈祖明皇帝 諱 叡 邵陵縣公 諱 芳 高貴鄉公 諱 髦 元皇帝 諱 奐 蜀漢 劉氏 昭烈皇帝 諱 備 孝懷皇帝 諱 禪 吳 高祖武烈皇帝 諱 堅 世宗桓皇帝 諱 策 太祖大皇帝 諱 權 會稽王 諱 亮 景皇帝 諱 休 末皇帝 諱 晧 晉 司馬氏 太祖高皇帝 諱 懿 世宗景皇帝 諱 師 太宗文皇帝 諱 昭 (世祖追尊) 世祖武皇帝 諱 炎 孝惠皇帝 諱 衷 孝懷皇帝 諱 熾 孝湣皇帝 諱 鄴 中宗元皇帝 諱 睿 肅宗明皇帝 諱 紹 顯宗成皇帝 諱 衍 康皇帝 諱 岳 孝宗穆皇帝 諱 聃 哀皇帝 諱 丕 廢皇帝 諱 奕 太宗簡文皇帝 諱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諱 曜 安皇帝 諱 德宗 恭皇帝 諱 德文 南朝 宋 劉氏 高祖武皇帝 諱 裕 少帝 諱 義符 太祖文皇帝(初謚中宗景皇帝) 諱 義隆 世祖孝武皇帝 諱 駿 前廢帝 諱 子業 太宗明皇帝 諱 彧 後廢帝 諱 昱 順皇帝 諱 准 南朝 齊 蕭氏 太祖高皇帝 諱 道成 南齊世祖武皇帝諱賾 前廢帝 諱 昭業 後廢帝 諱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諱 鸞 煬皇帝 諱 寶卷 和皇帝 諱 寶融 南朝 梁 蕭氏 高祖武皇帝 諱 衍 太宗簡文皇帝 諱 綱 元皇帝 諱 繹 敬皇帝 諱 方智 南朝 陳 陳氏 高祖武皇帝 諱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諱 蒨 廢帝 諱 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諱頊 後主 諱 叔寶 隋 楊氏 太祖武元皇帝 諱 忠 高祖文皇帝 諱 堅 世祖明皇帝 諱 廣 世宗孝成皇帝 諱 昭 世宗恭皇帝 諱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諱 淵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諱 世民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諱 治 則天順聖皇後/武周聖神皇帝 諱 曌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諱 顯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諱 旦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諱 隆基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諱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諱 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 諱 適 順宗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諱 誦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諱 純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 諱 恆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諱 湛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 諱 昂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 諱 炎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一稱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諱 忱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 諱 漼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 諱 儇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 諱 曄 昭宣光烈孝皇帝 諱 祝 宋 趙氏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諱 匡胤 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一說為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諱炅 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諱 恆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諱 禎 英宗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諱 曙 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諱 頊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諱 煦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諱 佶 欽宗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諱 桓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諱 構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聖武明聖成孝皇帝 諱 昚 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諱 敦 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諱 擴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諱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諱 禥 恭宗懿聖皇帝 諱 顯 端宗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諱 昰 金 完顏氏 (1) 金太祖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聖武元皇帝 完顏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顏晟 (1123-1135) (3) 金熙宗弘基纘武庄靖孝成帝(初謚閔宗武靈帝) 完顏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顏亮 (1149-1161) (5) 金世宗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帝 完顏雍 (1161-1189) (6) 金章宗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仁孝帝 完顏璟 (1189-1208) (7) 金衛紹王 完顏允濟 (1208-1213) (8) 金宣宗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帝 完顏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顏守緒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234) 元 孛兒只斤氏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禪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統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兒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普顏篤汗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2年~1320年 (皇慶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 格堅汗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晉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1324年~1328年 泰定 無 德孝皇帝(元天順帝) 阿里加巴汗 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順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札牙篤汗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歷 1328年~1330年至順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圖土孛兒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1332年 至順 惠宗 順帝 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1333年~1368年 (至順1333年 ,元統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諱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乾隆追謚為恭閔惠皇帝)諱 允炆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原謚太宗) 諱 棣 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諱 高熾 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諱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諱 祁鎮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憲宗追謚為恭仁康定景皇帝) 諱 祁鈺 憲宗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諱 見深 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諱 佑樘 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諱 厚照 世宗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諱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諱 載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諱 翊鈞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諱 常洛 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諱 由校 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諱 由檢 安宗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朱以海謚為質宗續天繼道庄愍敬肅昭文康武惠悼懿孝赧皇帝) 諱 由崧 紹宗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諱 聿鍵 昭宗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諱 由榔 文宗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 諱 聿鐭 敬宗忠天隆道昭義欽成靖文襄武奮仁睿孝和皇帝 諱 常清 平宗揆天顯道知仁貞信德文奮武靖肅敦康元皇帝 諱 本鉉(其人是否存在尚有爭議) (監國)明義宗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獻文敬武明德肅仁成皇帝 諱 以海(朱一貴謚,原為魯王,但其並未稱帝,故此謚號並無意義) (監國)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簡武思仁貞孝考帝 諱 術桂(朱一貴謚,原為寧靖王,但其並未稱帝,故此謚號並無意義) 清 愛新覺羅氏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順治 孝陵 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愛新覺羅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慶 昌陵 宣宗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愛新覺羅綿寧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豐 定陵 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緒 崇陵 恭宗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非官方):愛新覺羅溥儀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統 獻陵 皇帝的壽命中國皇帝雖然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長壽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內。其餘約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過八十歲的皇帝只有七位,即最長壽的南越武帝趙佗(約103歲)、乾隆皇帝(89)、梁武帝蕭衍(86)、女皇帝武瞾(82)、宋高宗趙構(81)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鏐(81)、元世祖忽必烈(80)。 70歲到79歲的皇帝有12位,包括十國楚武穆王馬殷(79),唐玄宗李隆基(78)、十國前蜀高祖王建(72)、明太祖朱元璋(71),三國吳大帝孫權(71),五代南平高季興(71),十六國後燕高祖慕容垂(71)、漢武帝劉徹(70)、唐高祖李淵(70)、遼道宗耶律洪基(70)、西夏仁宗嵬名仁孝(70)、十六國南燕高祖慕容德(70)。 60歲到69歲的皇帝有38位,包括清康熙皇帝(69),清道光皇帝(69),十六國西涼武昭王李暠(68),宋孝宗趙眘(68),清太祖努爾哈赤(68),周帝吳三桂(67),十六國北涼高祖沮渠蒙遜(67),五代後唐明宗李嗣源(67),金世宗完顏雍(67),新帝王莽(67)、元太祖成吉思汗(66)、蜀漢後主劉禪(65),明成祖朱棣(65),隋文帝楊堅(64)、蜀漢昭烈帝劉備(63)、唐德宗李適(64),西夏神宗嵬名遵頊(64),漢光武帝劉秀(63)、十六國後涼高祖呂光(63),漢高祖劉邦(62)、宋武帝劉裕(62),清末代皇帝溥儀(62)、金太宗完顏吳乞買(61)、十國後蜀高祖孟知祥(61),遼聖宗耶律隆緒(61),十六國後秦高祖姚興(61),清嘉慶皇帝(61),五代梁太祖朱溫(61),明世宗(60),宋理宗(60)等。 50歲到59歲的皇帝有60位,包括宋太宗(59)、明神宗(58),雍正皇帝(58)、宋寧宗(58)、陳高祖陳霸先(57),宋欽宗趙桓(57),唐高宗李治(56),齊高帝蕭道成(56),晉武帝司馬炎(55),唐中宗(55),唐睿宗(55),漢獻帝(54),齊武帝(54),陳宣帝(54),唐代宗(54),宋仁宗(54),宋徽宗(54),晉簡文帝(53),陳後主(52),清太宗(52)、唐太宗(52),後周太祖(51),秦始皇(50)、宋太祖(50)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梁簡文帝(49),漢景帝(48),明仁宗(48),梁元帝(47),漢文帝(47),南唐後主李煜(42),明憲宗(41),魏文帝曹丕(39)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後周世宗柴榮(39),宋神宗(39),明光宗(39),明宣宗(38),清光緒皇帝(38)、魏明帝曹叡(36),宋英宗(36),明穆宗(36),宋度宗(35),崇禎皇帝(35),正德皇帝(38),咸豐皇帝(31),明代宗(30)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胡亥(24)、順治皇帝(24),天啟皇帝(23)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包括五代漢隱帝劉承佑(19),五代周恭帝柴宗訓(19),清同治皇帝(18),晉穆帝司馬聃(18),唐敬宗李湛(17),唐哀帝李柷(17),漢廢帝劉辨(16),宋帝劉子業(16),宋順帝劉准(12)等。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七位,包括八歲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三歲的北魏幼主元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還有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元姑娘也不滿周歲。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 皇帝的在位時間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皇帝(1661-1722,共61年)和乾隆皇帝(1735-1795,共60年)。 如果不算正統的皇帝,那在位最久應該是南越武帝趙佗(前208-前137,共71年)。 其它在位時間名次排列: 漢武帝(前141-87)和西夏仁宗(1139-1193)都是54年,西夏崇宗(1086-1139)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9位,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明世宗(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1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包括:秦始皇(37年)、元順帝(38年)、宋高宗(36年)、唐高宗(34年)、元世祖(34年)、光緒皇帝(34年)、漢光武帝(33年)、漢獻帝(31年)、十國吳越王錢弘俶(31年)、十六國成漢太宗(30年)、道光皇帝(30年)、明太祖朱元璋(31年)、劉宋文帝(30年)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包括北魏太武帝(29年),前秦昭宣帝苻堅(28年),金世宗(28年),宋孝宗(27年)、唐德宗(26年),漢成帝(25年),晉武帝(25年),宋真宗(25年),宋徽宗(25年),漢文帝(23年),北魏道武帝(23年),唐太宗(23年),明憲宗(23年),明英宗(22年),明成祖(22年),宋太宗(2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22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4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咸豐皇帝(11年)、宋度宗(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其中五年以下的約兩百位,在位九年有6位, 包括元仁宗、八年有9位,包括劉宋明帝、唐高祖、唐睿宗、金太祖、元憲宗、明景泰帝等。七年有15位,包括明景帝、漢惠帝、晉懷帝、陳文帝、陳後主、後唐明宗、宋光宗、明熹宗。六年有18位, 包括漢哀帝、魏文帝、後晉高祖、明穆宗、曹魏高貴鄉公、吳帝孫亮、吳景帝孫休、晉廢帝、北魏獻文帝、唐中宗、唐肅宗、唐武宗。五年有18位, 包括晉元帝、後梁太祖、後周世宗。三年有29位, 包括五代後唐庄宗、末代皇帝溥儀、五代後周太祖。兩年有39位,包括宋欽宗2年有42位,包括明仁宗。不滿一年有40位,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間。很多皇帝登基時還在吃奶,下面是這些皇帝登上皇位時的年齡統計。 五代十國的楚武穆王馬殷,76歲才登基,堪稱大器晚成。 武則天67歲才登基;吳三桂67歲自封周前帝;三國劉備61歲才登基;漢高祖劉邦55歲稱帝;袁世凱58歲自封中華帝。 從統計數字看,51歲到60歲稱帝者有25位;41歲到50歲稱帝者有45位;31歲到40歲稱帝者有63位;21歲到30歲稱帝者有73位;11歲到20歲稱帝者有93位;5歲到10歲稱帝者有33位,五歲以下稱帝者有11位。30歲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計210位。 康熙八歲登基,做了61年皇帝,69歲死; 宋仁宗十三歲登基,做了41年皇帝,54歲歿; 明神宗十歲登基,做了48年皇帝,58歲卒; 秦始皇13歲繼承秦王位,39歲統一中國稱帝,在皇帝位12年, 50歲駕崩; 漢武帝16歲登基,做了54年皇帝,70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