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炎帝中國有多少人口

炎帝中國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01 19:44:37

① 關於炎帝的資料有哪些

炎帝,又叫神農氏,是我國遠古傳說時期的一位氏族部落首領,生活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的新石器時代。據古文獻記載,炎帝與黃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炎帝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以發明農耕而著稱。據傳說知姜水流域的炎帝氏族開始也是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手段,但後來人口增多了,漁獵已不能提供足夠的食物,於是炎帝發明農耕。這樣,炎帝部落成為我國最早進入農耕的部落,炎帝也被尊奉為農業的創始者。

② 炎帝是那裡人

大約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出現了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是中國第一任共主,他的國度一度強盛無比。他死後,被後人尊為太陽神,因為據說他像太陽一樣滋潤著萬物;他還被尊為火神,因為他最早教民使用火種;他還是醫葯之神,因為他最早親嘗百草,使百姓生了病可以有葯可醫;他又是農耕之神,因為他最早識別五穀,讓他的子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這個偉大的英雄到底是誰?又是出生在什麼地方?

華陽還是常羊?

我們常常自稱為「炎黃子孫」,其中的炎,便是指炎帝。炎帝是少典之子,他還有一個兄弟,也就是黃帝。據說他們同父異母,炎帝的母親是任姒,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少典是現今河南一帶少典國的首領,少典的兩個兒子,後來都成為了歷史上響當當的人物。

炎帝的母親任姒,是少典的妃子。有一次外出遊玩,看到天上飛過一條龍,覺得體內有感,回來後便生下了炎帝。這個傳說,極有可能是後人杜撰的。中國的皇帝,自西周開始,歷來喜歡以「天子」、「龍子」自居,以示自己身份獨特,後人便依葫蘆畫瓢說炎帝是「龍子」、見龍而生雲雲。

任姒到底是在哪裡看到龍的,歷朝史學家一直爭來爭去,並無定論。到了漢代,司馬遷才在這些說法中挑了一些中聽的,記在他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司馬遷說,任姒在華陽遊玩時,看到一條龍光芒四射,騰空而起,回來馬上就生下了炎帝。司馬遷說的華陽,並不是現在的雙流華陽。華陽在古代,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大抵指的是今天華山以南四川大部及雲南、貴州一些地區,大抵是古代蜀地的范圍,比今天四川省的轄區還大。兩晉常璩寫的蜀志,就叫《華陽國志》。

另一些史籍,諸如《宋史》、《國語》中則說,炎帝的出生地,在今天的寶雞西南常羊山,常羊山屬於天台山一脈,至今還有紀念炎帝的帝陵。華陽跟常羊雖然寫法不同,發音卻相似,古人說事多是口傳。或許,華陽跟常羊本是一個地方,在民間流傳中才訛傳成了兩個地方。

炎帝快降生的時候,據說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他家附近的九口井自動相互流通,從一口井中汲水,另外八口井中的水也會隨著波動;天上出現了九條龍,一直在他家屋頂上空盤旋著不走。這一切都暗示著,炎帝日後必成大器。

炎帝生來即是牛首人身,這個記載肯定是不足取的,炎帝時期中國還沒有文字,古人可能會用一些特殊的方式記事,比如在繩子上打結,掛個牌牌等等。當時史官可能約定了用牛來代表炎帝,所以在記述炎帝事跡時,就在結繩上繫上牛頭或繫上畫牛頭的木片,以代表炎帝。當時的人分得清楚,後人卻未必明白,以致越記越玄,就說炎帝是「牛頭人身」了。他的兄弟黃帝,傳說是「人面蛇身」,大抵也是這個原因。

炎帝臨世第三天,就會開口講話;第五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他的母親任姒也跟著神了起來,有人說他看見任姒在九龍泉(今寶雞附近)為炎帝洗澡,洗完澡後又騎上一條青龍離去。三歲那年,炎帝做了一件令國人匪夷所思的事。他看到國家有的地方鬧洪水,有的地方又鬧乾旱,就跳下海去見龍王,把各地的龍王訓了一通,意思是,你在全國各地的雨水要平均一點,不要這兒多,那兒少,老百姓怎麼過日子?據說龍王們倒也聽他的話。

炎帝與黃帝逐漸成年,少典讓他們各自帶領一批族人,開辟新的居處。炎帝這支,後來住在姜水附近(即清姜河,在陝西岐山以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黃帝這支,住在姬水附近(今陝西岐水)。時間長了,炎帝部落乾脆改為了姜姓,著名學者徐中舒則認為,姜就是羌,炎帝是羌人,黃帝部落則改成了姬姓。日久年遠,炎、黃兩部風俗習慣的差異越來越大,成了兩個部落,只隱約記得彼此間還有親緣關系。

為天下先種植五穀

炎帝和黃帝部落,最早都靠游牧為生。與野獸同處,穿獸皮,吃生肉。後來,部落人數越來越多,森林裡的野獸數量卻漸漸變少了,經常有人吃不飽。有時候,為了一隻野獸,不但兩個部落之間要爭搶,就是部落內部,人們也一窩蜂地沖上去爭搶,全然不顧禮儀、親情了。

吃不飽,穿不暖,部落之間的沖突不斷,問題是越來越嚴重了。在這危機關頭,天上下了一場大雨,下的全是米粟。其他部落都不知道這是什麼,不敢食用。炎帝卻高興不已,命令百姓將它們埋在土裡,定期澆水,只待豐收。炎帝是怎麼知道的呢?他是生而使然,據說他「三歲知稼穡」。三歲時,說起農耕稼穡來,頭頭是道,大人都說不過他。到了秋天,種下去的米粟果然都結出了豐盛的果實。

事實上,天上自然下不出米粟來,根據後人的研究,五穀是一些植物發展起來的,當時的野獸數量稀少,炎帝部落自然想找點植物充飢,他們可能發現了谷類,並把它們改良成了五穀。據說,當時主要種植的谷類有五種:稻、黍、稷、麥、菽(就是大豆)。

有了五穀,自然需要耕地。以前人們都是用石器開墾耕地,效率低,還很辛苦。炎帝部落開辟山林,多半利用火,放火燒山,燒出一片平地,灰就是天然肥料。放火燒山放多了,所以時人又把炎帝叫做烈山氏。最早的火,據說就是炎帝先使用的(一說燧人氏最先鑽木取火)。雷電打在樹枝上,很容易燃起熊熊大火,這就是人類最早的火種。

炎帝的發現是改變歷史的大事:有了火,人們不再生啖獸肉,既健康,味道也好;有種說法,灶也是這個時候出現的。火大抵還是很重要的武器,焚山造田,驅逐野獸,樣樣用得著。因為教百姓用火,神農氏被後世尊為火師、火神,甚至太陽神,他的帝號也跟火有關,炎,就是兩團燃燒著的火焰。因此,後人便說炎帝部落「刀耕火種」。當時,河南、陝西一帶多沼澤丘陵,不適農耕,炎帝部落便漸漸順著豫西群山向山西南部遷移,這一帶地勢較高,便於耕種,他們大概安居了很久。

炎帝的發明

這時候的土地,據說生硬得很,莊稼栽上去,過不了幾天就枯萎。人們用手挖,用石塊鏟,終無顯效。炎帝一次外出,看到一隻螃蟹舞著大鉗,不一會兒就在泥土中扒了一個洞。受到啟發,炎帝先把木頭在火中燒烤,使之彎曲,稱為耒(lei);又把木頭削成下窄上寬、蟹鉗形狀的耜(si)。於是,後人說他「揉木為耒」,「斫木為耜」。最早的陶器,據說也在此時出現了,冶陶是與農業同時產生的,耕出來的土是最好的燒陶原料,這便是「耕而為陶」。

這時候的人,還經常生病。他們開始吃植物葉子,有了疾病,自然也容易想到吃幾種植物或許可以治療。不過,人們還不大認識野外的植物,生了病,抓起一把就吃,一不小心就中毒了。炎帝萬分著急,決定自己先嘗一遍,分清楚哪是葯草,哪是毒草。據說他生來是個「水晶肚」,五臟六腑全都看得見,吃進去什麼也看得一清二楚。炎帝隨身攜帶著兩個袋子,嘗到花草可以食用的,都放在裡面。他整日在外漂泊,碰到沒見過的花草,就摘下來嘗一嘗,所以經常中毒,最多一天中過70次毒。據說後來左邊的袋子裝了花草根葉有四萬七千種,右邊有三十九萬八千種。

考古學上說,新石器時期的古人,不但會摘草葯治病,而且已經知道煎葯喝了。當時的炎帝部落,在炎帝的感召下,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人們生了病,往往尋求醫治,不再亂吃葯,後來漸漸形成了一種習慣,據說這大抵就是醫學的雛形。

炎帝時代,還有一件大事。據說每天正午,其他部落就來到炎帝這里,交換自己需要的物品,以物易物,互通有無。當時五穀還很稀罕,其他部落都沒吃過,炎帝便用它來交換戰馬、兵器、獸皮等等。戰馬和兵器可以拱衛國家,獸皮是用來穿的。炎帝部落已經有了豐厚的糧食儲備,據傳他經常對自己的子民說:「有七八丈高的石頭城,百步寬的護城河,穿著盔甲的兵士百萬,但是沒有糧食,那也是不能守住的。」商品是在剩餘勞動產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都說明炎帝部落已經很強盛了。

「倉稟實而知禮節」,飯吃飽了,炎帝部落也想到了精神娛樂。據說炎帝「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削桐為琴,練絲為弦,製成了一把五弦琴,又叫神農琴。琴有宮、商、角、徵、羽五音。後來,周文王又在五音基礎上增了二弦,也就是少宮和少商。五弦琴造出來那天,炎帝很高興,他對子民說:「要用琴來彈唱耕作的樂趣,歌頌豐年」(《史記·五帝本紀》)。從此,炎帝部落一邊勞作,一邊聽琴,原始音樂由此誕生。

炎帝部落種植五穀,過上定居生活,又改良農具,治療疾病,創造禮樂,慢慢變得強盛起來。而此時,他的兄弟黃帝,依舊終年遷徙,漂泊無定,過著游牧生活。附近的部落都過來和炎帝部落雜居,學習耕種技術。漸漸的,炎帝的威望越來越高,被天下人尊為共主,那些不臣服的,卻也不堪一擊。炎帝的都城,隨著部落的東遷不斷變化,最早在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後來又遷到了魯(即山東曲阜)。

炎帝之死與神農氏衰弱

被天下人尊為共主後,炎帝仍然四處漂游,試嘗百草。這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古時植物種類繁多,有劇毒的自然也不少。在今天的長沙(一說在寶雞),炎帝看到斷腸草(學名「鉤吻」),吃了下去,頓時心肺欲裂,肝腸寸斷,不治而亡。炎帝一心為民,並不顧及自己的生死,歷史上像他這樣的君主,實在不多。

炎帝死後,歸葬炎陵(一說在寶雞,另一說在湖南株洲)。他死後,百姓日夜思念他,各處的龍王也爭搶著要把他的遺體葬埋在自己管轄的地方,他們爭了半天,最後,據說湖南的龍王終於如願以償。

不久,帝承接過炎帝的衣缽,成為第二任共主。炎帝還有一個女兒,叫女娃,在海里游泳時不幸溺死,後來變成了精衛鳥,立志填海。據說神農氏共傳了八世(一說七十世),最後一任共主叫榆罔。他在位期間,炎帝部落勢力逐漸衰弱,共主的稱號也名存實亡。當時的部落,漸漸忘記了炎帝在位時的種種好處,開始不安定起來。鬧得最凶的是誇父族和九黎族。誇父族是一個喜歡曬太陽的部族,族人長得比一般人高大,兩只耳朵上掛著黃蛇,手裡還抓著兩條;九黎族很剽悍,他們的首領,叫蚩尤,他們和炎帝部落雜居,所以也有人說他們也是炎帝的後代。榆罔派兵征討他們,卻被打得落花流水。贏了榆罔,誇父族和九黎族愈發得意起來,到處征伐,天下諸侯敢怒不敢言。

這時,從炎帝那裡學到耕種技術的黃帝部落卻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在逐鹿、阪泉兩地,大敗蚩尤和誇父,取得了統治權。也有人說是黃帝在「阪泉之野」擊敗了神農氏,才取得了共主的位置。不管怎麼說,神農氏逐漸衰弱了,黃帝部落逐漸興起了起來。炎帝、黃帝部落後來融合成了一個部族,他們的後代,就叫「炎黃子孫」。

③ 漢族有多少人口

漢族約13億人口。

漢族:

漢族(華夏,諸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族無論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同時,也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④ 黃帝炎帝當時他們統治多少人全國

那時候沒有人口統計。不過可以估算。黃帝是萬王之王,也就是管轄了上萬個城邦。假設一個城市只有一萬人,黃帝時期就是一億人。

⑤ 炎帝黃帝統治了多少人

這個是無法考證的。
「炎黃」是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而漢族(漢朝前為華夏族)則稱為炎黃子孫。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他們居住在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
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炎帝黃帝族聯盟打敗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區。而漢族為炎黃子孫。

⑥ 黃帝有沒有去過南方,那時中國有多少人口有沒有1個億,與炎帝交戰時他們的武器是什麼。

人教版中學歷史教材中記載的人口數據有:秦朝2000萬,西漢末近6000萬,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清朝前期3.6億,清朝晚期4億,建國初5億多……先秦時期的人口就不知道了,但可以肯定沒過億。 應該是石器吧

⑦ 中國有多少年歷史 幾個朝代 現在中國有多少人口

1.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5000年的文明歷程。
2.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公元界線平帝分。東漢、三國、西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民國壽命短,社會主義氣象新。以上約計四千二百春。)清朝、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3.中國人口大約13.45億人(2009年)

⑧ 炎帝是單指一個人嗎最早的炎帝距今多少年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跟黃帝同時代,且均帶有傳說色彩。從古到今,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象徵的炎帝就是與黃帝齊名的炎帝神農氏,據傳生於陝西寶雞姜水(現寶雞市清姜河流域)。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後,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歷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注意:嘗百草的神農氏並非是與黃帝同時期的神農氏,他們是同一氏族而不同時間段的兩個人。)
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並,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⑨ 姜氏家族在中國有多少人口

姜姓人口約有1171.89萬人。

姜姓源出神農氏,為上古八大姓之一。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春秋戰國時代的姜姓諸侯國主要有齊國(姜齊)和鄣國。到戰國中期,姜齊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

相關歷史:

宋朝時期,姜姓大約有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浙江、河南、廣東,這四省姜姓大約占姜姓總人口的80%。

其次分布於山西、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山東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豫、蘇浙、廣東三大塊姜姓人口聚集區。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