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百貨一年產量是多少

中國百貨一年產量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1-02 01:01:48

⑴ 目前,中國糧食的一年產量夠不夠全國人民吃一年

夠吃一年。中國現有耕地面積20.23億畝,其中常規水稻2.45億畝,雜交水稻2億畝,我們吃的大部分都不是雜交水稻。

根據上述內容推斷出:

中國年產大米3560億公斤(按畝產800公斤計算)。約合7832億斤飯(按每公斤大米煮2.2倍米飯計算)。中國15億人,人均每天0.9斤飯,摺合中國15億人每天消耗13.5億斤飯,合計能吃580天。

拓展資料:

糧食產量,是指農業生產經營者日歷年度內生產的全部糧食數量。按收獲季節包括夏收糧食、早稻和秋收糧食,按作物品種包括穀物、薯類和豆類。

其產量計算方法:穀物按脫粒後的原糧計算,豆類按去豆莢後的干豆計算;薯類(包括甘薯和馬鈴薯,不包括芋頭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從1964年開始改為按5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城市郊區作為蔬菜的薯類(如馬鈴薯等)按鮮品計算,並且不作糧食統計。1989年以前全國糧食產量數據主要靠全面報表取得,1989年開始使用抽樣調查數據。

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比2019年增長0.9%,增產565萬噸。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比2020年增長2.1%。

⑵ 中華金中支一年產量

中華金中支一年產量有幾千箱。由於中華煙原料數量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產量一般在幾千箱,不超過一萬箱根據原料數量而定,中華香煙是上海市的代表香煙品牌之一,更是稱之為國煙,中華香煙簡稱中華,是1951年創立的香煙品牌。

1952年中華煙草公司並入上海煙草公司,中華煙以其獨特的品味和魅力征服了消費者,贏得了中國第一品牌國煙的美譽,中華卷煙誕生於1951年,隨後的二十多年,中華香煙僅作為國家領導人的特供用煙和款待國外友人的國賓禮品。

中華金中支的特點

拆包取出一支,引火點燃,金中支傳承中華香型的經典風格,中和平衡常規卷煙香氣量和滿足度、細支卷煙順暢性與舒適感,是中華品牌卷煙細化的黃金比例,整體口感上,吸味飽滿順暢,入喉舒適。

總體來說金中支傳承了中華品牌的設計風格、元素,經典的天安門、經典的中國紅,並且積極創新大面積使用金色,紅金雙面配色、正面的皮紋、精製燙金、側開式設計,這些創新設計無形中提升了包裝的手感和質感。

在原料方面,金中支堅持中華系列一貫的原料精挑原則,秉承多地區、小比例的原料配方理念,精心配伍。

⑶ 中國一年玉米產量多少斤

預計2019年玉米播種面積為4153萬公頃,預計2019年玉米產量為2.554億噸。

⑷ 這幾年中國零售業的銷售總額是多少

中國零售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流通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到2003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達到37693億元,比1991年增長5.5倍,年平均增長15%;到200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在行業規模迅速提升的同時,中國零售業的業態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單一的百貨商店為主導的業態結構,發展為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倉儲商店、專業商店並存的多元化業態結構。自2004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這也使得外資零售企業大量進入我國,這直接影響著中國零售企業積極引進、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使中國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看來,中國零售業的特點表現為:
零售業規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9777億元,年均增長1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6065億元,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693億元,增長15%;餐飲業零售額6066億元,增長123%;其他行業零售額2083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增長,部分商品的零售額增長十分迅猛,成為零售市場上的一些亮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銷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5%,通信器材類增長7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3%,傢具類增長28.2%。

從零售百強企業來看,商品銷售額和商品銷售的平均規模快速增長。與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強零售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3.6%,商品零售額增長26.8%,零售增長速度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6.3%。2002年零售企業百強平均每家企業商品銷售總額為28.95元人民幣,零售額為24.13億元,比2001年分別高5.53億元和5.1億元。

新舊業態並存發展

對外開放以前,中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百貨商店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達到60%以上。對外開放以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中心、倉儲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動力。在2003年零售企業百強中,以超級市場、專業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已佔47%,其商品銷售總額同比增長42.2%,比以百貨店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的增速高24.4%。

盡管受到新型零售業態的巨大沖擊,百貨商店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了一個調整和轉型期,並繼續保持著中國零售市場的主要業態地位。百貨店將原有的中低檔商品和五金家電等商品會分流出去,專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轉的百貨,體現百貨公司的層次感、時尚感,引領時尚變化的潮流。百貨零售企業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在穩步增加,其發展的絕對速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中,百貨類企業仍佔53%,百貨商店仍然是中國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市場集中度提高

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零售百強企業迅速成長,市場份額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2001年,零售百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06%,2002年提高了0.87個百分點,達到5.93%。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實現銷售額達4129.8億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比2002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業商品銷售總額佔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零售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不僅發揮了穩定市場的作用,還將帶來工業、商業、消費者三者關系的調整。

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除了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推廣先進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銷售時點管理系統(POS),50%以上大中型商場應用了條形碼技術,一大批零售企業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統(MIS),積極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和互聯網(INTERNET)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費用。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零售企業應運而生。

外資大舉進入

據統計,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准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分布在國內20多個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數已在中國佔領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業巨頭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路規模。1998年,外資零售企業的零售額佔全國零售總額的比重大約為1.5%,2000年增長至3%左右。

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

在零售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中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也不斷顯現,表現為:

企業規模偏小

從零售結構整體來看,中國的零售結構以小規模的商店居多,特別是個體商店的比重高達92%,每個個體商店的平均從業人員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業,其組織規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平均規模為94人,而同期國內外資企業的平均規模超過了220人。將中國的零售企業上海華聯與沃爾瑪相比,其經營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與之有相當的差距。從連鎖經營看,以連鎖經營發展最快的美國來說,其連鎖經營已佔全國零售額的8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重僅為25%左右。這種零售企業的小規模經營,嚴重阻礙了零售業規模經營優勢的發揮。

出現快速膨脹式擴張

中國零售企業在發展中出現的快速膨脹式擴張,主要表現為在擴張布點的同時,輕視了單個店鋪和單位面積經營的效益增長。比較家樂福和聯華近幾年的擴張業績,可以看出:家樂福銷售額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達77%,新店開張速度僅為年均24%,每店銷售收入年均增速高達28%左右;聯華在1995年至2000年期間,銷售收入增長盡管也高達年均69%,但其開店的平均速度卻高達89%,這也意味著每家新店平均銷售額年均減少10%以上。這表明在一個總的高速增長市場環境中,單店收入潛在的同步增長效應似乎已經完全被新開店潛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對外開放條件下,這樣的盲目擴張將制約零售企業的成長。

經濟效益欠佳

在中國零售業市場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零售企業的經濟效益並沒有保持同步增長。從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盈利情況來看,1998年實現利潤總額達到谷底,全行業凈虧損0.3億元,2002年利潤總額有所回升,達到54.3億元,但企業的盈利仍沒有恢復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縱觀企業的盈利水平,差距更為明顯。2002年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僅為0.84%,尚低於1996年0.9%的水平,而企業效益較好的1994年則為2.25%。效益欠佳的問題成為制約零售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

區域差距擴大

受政策、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勞動力素質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中國零售業發展的區域差距仍在擴大。2002年,東部地區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為17481.6億元,比1995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率為11.3%,佔全國的比重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為7487.6億元,比1995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率為10.6%,佔全國的比重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為3329.1億元,比1995年增長79.3%,年均增長率為8.7%,佔全國的比重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

從不同經濟地帶零售企業的效益情況看,2002年東部地區限額以上零售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億元,佔全國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則為凈虧損;西部地區實現利潤總額4.7億元,佔全國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個百分點。可見東部地區零售企業的盈利能力仍強於其他兩個地區。

中國零售業發展趨勢

走規模化經營道路

目前,中國零售企業的規模與發達國家零售企業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業實現「低成本、高利潤」運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實施規模化經營。世界零售百強企業都是規模化發展的典範,位居前10位的企業店鋪數都超過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連鎖企業沃爾瑪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擁有4150間門店,2001年以銷售收入2178億美元的成績榮登《財富》500強冠軍寶座。

縱觀世界零售百強企業,通過兼並重組,走聯合經營、連鎖經營的道路,是實現企業規模化的一條捷徑。由於中國政府正在醞釀出台《城市商業網點條例》,加上中國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鋪已經處於飽和狀態,新增店鋪必然激化區域競爭,因此,兼並收購將成為中國零售市場重要的擴張方式。同時,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業幾乎全部採取連鎖經營方式。由於大多數零售業態都可以以連鎖經營的形式存在,因此連鎖經營將成為零售業新的發展趨勢。

新型零售業態將進一步發展

大型綜合超市、以食品為主的超市、專業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將進一步發展,折扣店、無店鋪銷售等將悄然興起。雖然大型綜合超市業態在中國一二類城市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後幾年大型綜合超市在中西部經濟較發達、地方產品較豐富的城市,將呈快速增長趨勢。以銷售生鮮商品、加工食品為主的超市,今後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鋪有增加發展的趨勢。在專業店中,除家電專業店、建材專業店、醫葯專業店、眼鏡專業店外,辦公用品專業店、家居飾品專業店、體育用品專業店等都將有大發展。折扣店業態,對一些有實力的連鎖企業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業、食品批發企業等,是一種極有吸引的新型業態,尤其在新型零售業態不太發達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發展潛力。無店鋪銷售業態將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中國營銷技術的提高出現發展態勢。

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成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強大多採用先進的技術,實現商業管理自動化。零售企業廣泛使用電子商務系統,如商業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形成以信息處理為手段的商業自動化管理模式。商業管理自動化滲透到企業的購銷、存儲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世界零售百強企業的經驗表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技術代表了現代零售業發展的方向。中國零售企業的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在未來幾年內,科學管理將成為中國零售企業發展的主要手段。

外資份額繼續擴大

自1992年中國實施零售業的對外開放以來,外資零售企業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在中國的戰略部署,並奪取了一定的市場份額。2004年12月11日中國將取消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地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進一步擴大商業領域的對外開放。屆時外資大舉進入,憑借其戰略管理優勢、流程管理優勢、零售業態優勢,將繼續擴大在中國的零售市場份額。
2004年消費品零售市場總量穩定增長,全年的零售總額達到53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0.2%。城鄉間和區域間的結構差距繼續擴大。2004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5573億元,增長14.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8377億元,增長10.7%。
2005年上半年,中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勢頭,完成商品銷售總額879.8億元,同比增長17.5%,完成零售額736億元,同比增長18.3%。在所統計的二十八大類商品中,共有二十四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加,且二十一類商品零售額增長幅度都在百分之十以上。

⑸ 我國糧食產量是多少

2021年,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其產量計算方法:穀物按脫粒後的原糧計算,豆類按去豆莢後的干豆計算;薯類(包括甘薯和馬鈴薯,不包括芋頭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從1964年開始改為按5公斤鮮薯折1公斤糧食計算。

城市郊區作為蔬菜的薯類(如馬鈴薯等)按鮮品計算,並且不作糧食統計。1989年以前全國糧食產量數據主要靠全面報表取得,1989年開始使用抽樣調查數據。

糧食產量,是指農業生產經營者日歷年度內生產的全部糧食數量。按收獲季節包括夏收糧食、早稻和秋收糧食,按作物品種包括穀物、薯類和豆類。

⑹ 中國糧食產量是多少

看看這張全國各省區糧食產量地圖,各省區的糧食產量大小一目瞭然

⑺ 我國的環境狀況

我國的環境狀況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常用環境質量的好壞來表示環境遭受污染的程度,自然災害、資源利用、廢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規模和文化狀態都會改變或影響一個區域的環境質量。環境問題多種多樣,從引起環境問題的根源考慮,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主要有:地震、海嘯、洪澇、乾旱、台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兩大類。通常,很難將原生和次生兩類環境問題截然分開,它們常常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環境安全已成為倍受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國際上一些政治家認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不只是外敵入侵,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外來物種的侵入,爭奪資源造成的環境侵入也直接影響著國家安全。「十五」期間,我國從保證國家環境安全出發,把水和大氣污染作為控制重點,以使大中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為確保南水北調和三峽庫區水質安全,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建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在物種豐富的地方建設一批高質量的自然保護區。然而,我國的環境安全仍存在著諸多隱患,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短缺而且污染嚴重,城鎮飲用水源50%來自湖泊(水庫),這些湖泊絕大部分處於嚴重的富營養化狀態,地下水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直接影響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區域性的酸雨污染和嚴重的城市空氣污染以及有害有機物污染直接危害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仍在惡化的生態環境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樣性銳減,外來物種入侵,危及到未來的發展。

一、我國的環境污染狀況

環境污染是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了變化,與原來的情況相比,環境質量惡化,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當污染嚴重時會發生「公害」事件。污染是現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種司空見慣,但又麻木不仁的現象。從工業生產到農業生產,從日雜百貨的日用品消費到吃喝玩樂的各種產品,從電訊信息技術到戰爭武器,無一不對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污染。比如,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泄漏、固體垃圾、殺蟲劑、除草劑、各類葯物、去污劑、洗衣粉、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貧鈾彈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

2002年國家環境公報表明,我國面臨面污染源的污染還非常嚴重。比如,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主要湖泊氮、磷污染較重,導致滇池草海為重度富營養狀態,太湖和巢湖為輕度富營養狀態。

2002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比上年增加1.5%。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926.6萬噸,煙塵排放總量1012.7萬噸,工業粉塵排放總量941萬噸。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氣質量未達到二級標准。城市道路交通雜訊4.9%的城市污染嚴重,17.2%的城市屬中度污染,64.3%的城市屬輕度污染。區域環境雜訊情況是,嚴重污染、中度污染、輕度污染和聲環境質量較好的城市分別佔3.4%、44.2%、48.6%和3.8%。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9.5億噸,比上年增加6.5%。

1.空氣污染

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源)有可吸入顆粒物、臭氧(O3)、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等。除了這些污染源造成空氣污染外,還有二次污染形成的光化學煙霧,也會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光化學煙霧是由於二次污染產生的。由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和工廠排出的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在波長4000×10-5m以下的紫外線區進行的—系列化學反應,生成臭氧O3和過氧化醯基硝酸鹽等光化過氧化產物以及各種游離基、醛、酮等成分,形成一種毒性較大的藍色煙霧漂浮在空氣中,稱為「光化學煙霧」。

按人類社會活動功能劃分,大氣污染源可以分為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工業污染源是指由火力發電、鋼鐵、化工和硅酸鹽等工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煤煙、粉塵及有害化合物等形成的污染源。此類污染源由於不同工礦企業的生產性質和流程工藝的不同,其所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和數量大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排放源集中、濃度高、局地污染強度高。是城市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農業污染源主要是不當施用農葯、化肥、有機糞肥等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質揮發擴散,以及施用後期NOX、CH4、揮發性農葯成分從土壤中逸散進入大氣等形成的污染源。

交通運輸污染源是指由汽車、飛機、火車和輪船等交通運輸工具運行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這類污染源屬流動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是煙塵、碳氫化合物、NOX、金屬塵埃等,是城市大氣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活污染源是指居民日常燒飯、取暖、沐浴等活動,燃燒化石燃料而向大氣排放煙塵、SO2、NOX等污染物。這類污染源屬固定源,具有分布廣、排量大、污染高度低等特點,是一些城市大氣污染不可忽視的污染源。
我國的環境狀況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常用環境質量的好壞來表示環境遭受污染的程度,自然災害、資源利用、廢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規模和文化狀態都會改變或影響一個區域的環境質量。環境問題多種多樣,從引起環境問題的根源考慮,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主要有:地震、海嘯、洪澇、乾旱、台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兩大類。通常,很難將原生和次生兩類環境問題截然分開,它們常常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環境安全已成為倍受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國際上一些政治家認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不只是外敵入侵,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外來物種的侵入,爭奪資源造成的環境侵入也直接影響著國家安全。「十五」期間,我國從保證國家環境安全出發,把水和大氣污染作為控制重點,以使大中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為確保南水北調和三峽庫區水質安全,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建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在物種豐富的地方建設一批高質量的自然保護區。然而,我國的環境安全仍存在著諸多隱患,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短缺而且污染嚴重,城鎮飲用水源50%來自湖泊(水庫),這些湖泊絕大部分處於嚴重的富營養化狀態,地下水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直接影響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區域性的酸雨污染和嚴重的城市空氣污染以及有害有機物污染直接危害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仍在惡化的生態環境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樣性銳減,外來物種入侵,危及到未來的發展。

一、我國的環境污染狀況

環境污染是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了變化,與原來的情況相比,環境質量惡化,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當污染嚴重時會發生「公害」事件。污染是現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種司空見慣,但又麻木不仁的現象。從工業生產到農業生產,從日雜百貨的日用品消費到吃喝玩樂的各種產品,從電訊信息技術到戰爭武器,無一不對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污染。比如,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泄漏、固體垃圾、殺蟲劑、除草劑、各類葯物、去污劑、洗衣粉、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貧鈾彈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

2002年國家環境公報表明,我國面臨面污染源的污染還非常嚴重。比如,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主要湖泊氮、磷污染較重,導致滇池草海為重度富營養狀態,太湖和巢湖為輕度富營養狀態。

2002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比上年增加1.5%。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926.6萬噸,煙塵排放總量1012.7萬噸,工業粉塵排放總量941萬噸。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氣質量未達到二級標准。城市道路交通雜訊4.9%的城市污染嚴重,17.2%的城市屬中度污染,64.3%的城市屬輕度污染。區域環境雜訊情況是,嚴重污染、中度污染、輕度污染和聲環境質量較好的城市分別佔3.4%、44.2%、48.6%和3.8%。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9.5億噸,比上年增加6.5%。

1.空氣污染

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源)有可吸入顆粒物、臭氧(O3)、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等。除了這些污染源造成空氣污染外,還有二次污染形成的光化學煙霧,也會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光化學煙霧是由於二次污染產生的。由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和工廠排出的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在波長4000×10-5m以下的紫外線區進行的—系列化學反應,生成臭氧O3和過氧化醯基硝酸鹽等光化過氧化產物以及各種游離基、醛、酮等成分,形成一種毒性較大的藍色煙霧漂浮在空氣中,稱為「光化學煙霧」。

按人類社會活動功能劃分,大氣污染源可以分為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工業污染源是指由火力發電、鋼鐵、化工和硅酸鹽等工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煤煙、粉塵及有害化合物等形成的污染源。此類污染源由於不同工礦企業的生產性質和流程工藝的不同,其所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和數量大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排放源集中、濃度高、局地污染強度高。是城市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農業污染源主要是不當施用農葯、化肥、有機糞肥等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質揮發擴散,以及施用後期NOX、CH4、揮發性農葯成分從土壤中逸散進入大氣等形成的污染源。

交通運輸污染源是指由汽車、飛機、火車和輪船等交通運輸工具運行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這類污染源屬流動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是煙塵、碳氫化合物、NOX、金屬塵埃等,是城市大氣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活污染源是指居民日常燒飯、取暖、沐浴等活動,燃燒化石燃料而向大氣排放煙塵、SO2、NOX等污染物。這類污染源屬固定源,具有分布廣、排量大、污染高度低等特點,是一些城市大氣污染不可忽視的污染源。
風蝕是指由於地表缺乏植被覆蓋,土紙疏鬆乾燥,以風為動力使土粒飛散造成的土壤侵蝕現象。近年來我國沙塵暴頻繁發生與森林破壞、濫墾草原、過度放牧等引發的土壤風蝕有密切關聯。地表水蒸發率高可導致乾旱地區土壤表面鹽漬化。石漠化地區地表土流失、岩石裸露,無植被或僅在稍有泥土的石縫中有少量植被生長。

中國目前荒漠化潛在發生區域范圍約為331.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 34.6%,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是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倍多,並以每年2460多平方公里速度不斷擴大,生活在荒漠地區和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近4億,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公斤。內蒙古近10年來,因挖發菜使2.2億畝草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6000萬畝草場淪為沙漠,其餘的也處於沙漠化的過程中,由此每年對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生態破壞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我國平均每年石漠化的面積約為2500平方公里。

人類對大自然進行的野蠻開發導致沙漠化蔓延,而沙漠化的擴展又引起沙塵暴的肆虐。沙塵暴已成為沙漠化加劇的象徵。據史料記載,近百年來沙塵暴在中國共發生過70次。60至70年代每兩年一次,90年代每年都有,僅2000年就發生了12次。2001年1月1日的沙塵暴影響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北京也出現揚沙。2001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共出現18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強沙塵暴過程達41天。

沙塵暴帶給人類的是人員傷亡、健康損害。北京和山西都曾有過因沙塵暴襲擊而導致室外工作人員死亡的事件。每當沙塵暴來臨時,醫院收治的呼吸道和眼科患者就會成倍增加。沙塵暴嚴重威脅交通運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中國3000多公里鐵路、30000公里公路和50000多公里去大常年受到風沙的危害。沙塵暴使中國本來就有限的土地資源減少,質量下降。全國有五萬多個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成為「生態難民」。

土壤污染是工業化的副產品。可以說所有的污染源都來源於工業生產。土壤污染包括污水灌溉污染、酸雨污染、重金屬污染、農葯和有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以及各種污染交叉造成的復合污染等。據報道,目前我國受鎘、砷、鉻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3億畝,其中「三廢」污染耕地1.5億畝,因固體廢棄物堆放佔用和毀損農田面積達200萬畝以上;受到大氣污染的耕地達8000萬畝以上;污水灌溉農田面積佔全國總灌溉面積的7.3%;遭受農葯污染的農田面積達1.4億畝,平均每公頃施用農葯約14公斤,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而有效率卻只有30%,大量農葯流失進入大氣、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土壤中的農葯殘留量逐年增加。

除此之外,化肥的超量投入使土壤中硝酸鹽大量積累,威脅著地下水及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連年使用的地膜殘留在土壤中難以降解;就連以往認為有益的有機肥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於禽畜飼料中大量添加了銅、鐵、鋅、錳、鈷、硒、碘等微量元素、抗生素、生長激素,當這些東西隨禽畜糞便排出,作為有機肥進入土壤時,就會污染環境。

土壤污染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國每年僅因土壤重金屬污染造成的糧食減產就達1000多萬噸,每年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200萬噸,共約合人民幣200億元。土壤污染使農副產品質量不斷下降,許多地方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或接近臨界值。一些被污染的耕地生產出了「鎘米」,一些污灌區的蔬菜出現難聞異味。土壤污染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和動物身體中,危害健康,引發疾病。據調查,廣西某礦區因污水灌溉使稻米含鎘濃度嚴重超標,當地居民長期食用這種「鎘米」已經達到「痛通病」的第三階段。有的地區因長期飲用污水,很多人患有各種疾病。

污染的土壤表土會在風力或水力的作用下進入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帶來其他次生生態環境問題。如城市人口密度大,表土的污染物質可以隨揚塵通過呼吸系統進入人體,影響健康。另外,土壤中的污染物會通過降水等逐漸轉移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上海川沙污灌區的地下水中就檢測出了氟、汞、鎘、砷等重金屬。成都市郊有的農村水井也因土壤污染導致井水中的汞、鉻、酚、氰等污染物超標。

土壤污染不同於大氣、水或廢棄物污染那樣直觀,可以通過感官感覺或發現。土壤污染就像一個隱形殺手,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它需要通過土壤樣品分析化驗、農作物殘留檢測才能確定,這種隱蔽性又使其對人或牲畜健康的影響往往在污染發生後很長時間才能發現。土壤污染有累積性。它不象大氣或水中的污染物那樣容易遷移、擴散或稀釋。污染物一旦進入土壤,就會不斷積累,直至超標。因此,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治理起來也非常困難,即便切斷污染源也很難靠稀釋或自凈化來達到恢復。

4.固體廢棄物污染

人類社會生產的各種固體廢物,如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建築垃圾、清掃垃圾與危險垃圾(廢舊電池、燈管等各種化學、生物危險品,含放射性廢物)等已成為現實生活中非同小可的社會問題。如被稱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快餐盒、塑料袋等廢棄物,其降解周期要上百年,焚燒則會產生有毒氣體。我國固體廢棄物主要來源有三個方面。
一是工業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工業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排入環境的各種廢渣、污泥、粉塵等,其中以廢渣為主。其數量大,種類多,成分復雜,處理困難。1996年,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不包括鄉鎮企業)6.6億噸。工業固體廢物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突出環境問題之一,要有效防止其造成的環境污染,最根本的方法是通過回收、加工、循環使用等方式,對這些廢物進行綜合利用。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尖銳,資源日益短缺,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是廢舊物資。我國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率只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1/4~l/3,大量可再生資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嚴重,造成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有數百萬噸廢鋼鐵、600多萬噸廢紙、200萬噸玻璃未予回收利用,每年因再生資源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50-300億元。

三是城市生活垃圾。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快,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低,僅為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經處理隨意堆置,致使三分之二的城市出現垃圾圍城現象。

我國傳統的垃圾消毀傾倒方式是一種「污染物轉移」方式。而現有的垃圾處理場的數量和規模遠遠不能適應城市垃圾增長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露天集中堆放狀態,對環境的即時和潛在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頻出,問題日趨嚴重。

侵佔大量土地,對農田破壞嚴重。堆放在城市郊區的垃圾侵佔了大量農田。未經處理或未經嚴格處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於農田,或僅經農民簡易處理後用於農田,後果嚴重。由於這種垃圾肥顆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屬、碎磚瓦等雜質,破壞了土壤的團粒結構和理化性質,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污染空氣。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場區,臭氣沖天,老鼠成災,蚊蠅孽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氣釋放。僅有機揮發性氣體就多達100多種,其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

污染水體。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鹼性污染物,並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這些成份經雨淋滲入土壤,會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垃圾爆炸事故不斷發生。隨著城市垃圾中有機質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變為集中堆存,只採用簡單覆蓋產生甲烷氣體。垃圾產生沼氣的危害日益突出,事故不斷,造成重大損失。例如,北京市昌平區垃圾堆放場在1995年連續發生了三次垃圾爆炸事故。

干電池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廣泛的商品之一,從照相機、錄音機、計算器、電子辭典到掌上電腦,都離不開干電池。電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酸、鹼等物質。在通常的使用過程中,這些物質被封裝在殼體內,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但當電池被廢棄後,由於長期機械或腐蝕等作用,使內部重金屬、酸鹼等泄漏出來,就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長期以來,我國在生產干電池時,要加入一種有毒的物質——汞或汞的化合物。我國是干電池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一年的產量達150億只,居世界第一位,消費量為70億只,因無回收而丟失銅1700噸,鋅3.7萬噸,錳粉22.6萬噸。我國的鹼性干電池中汞含量達1~5%,中性干電池為0.025%,全國每年用於生產干電池的汞就達幾十噸之多。汞是電池中對環境危害最大的一種元素,汞和汞的化合物都是有毒的,科學家發現,汞具有明顯的神經毒性,此外對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也有不良影響。

5.有毒廢棄物污染與轉移

有毒廢棄物污染與轉移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與醫療垃圾。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般分成三類:農業用化學品(殺蟲劑)、工業用化學葯品和工業過程及固體廢棄物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這些有機化學物質充斥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可以在生產、運輸、使用、廢棄等各個環節,以各種形式污染大氣、土壤、水體等環境。

我國依然生產和使用著DDT、六氯苯、氯丹和滅蟻靈。此外還有大量廢棄或仍在使用的設備含有PCBs。燃燒和生產、生活過程產生二惡英、呋喃、六氯苯和多氯聯苯的現象也廣為存在。雖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就開始將含多氯聯苯的廢舊變壓器等設備集中存放,但電力電容器的浸漬劑以及油漆的添加劑中仍在使用著多氯聯苯。在發電、煉鋼、水泥生產、氯鹼生產、造紙、有機化工生產及垃圾焚燒等工藝過程中,也都存在著《POPs公約》列出的17類有可能產生二惡英類物質。此外,用於血吸蟲防治的主要葯品五氯酚鈉中也含有一定濃度的雜質二惡英。目前我國生產的DDT使用總量雖然比20世紀70年代大大下降,但由於DDT曾在我國作為主要殺蟲劑長期大量使用,目前在環境、農作物、水果、茶葉、肉類、動物體和人體組織中都能檢測出來。

醫院廢棄物是指在醫院內產生的所有廢棄物品,包括醫療廢棄物和未被污染的對人及環境沒有直接危害的各種廢物。其中醫療廢棄物約占醫院廢棄物的20%。我國各類醫療機構日產醫療廢棄物約1700噸,年產量達165萬噸。由於設備不完善,管理和處置的法律體系不健全,我國的醫療廢物的處理以自行焚燒為主,一些地區無力建造焚燒設施,就將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填埋。有的地區雖然實行了醫療垃圾集中處理措施,但醫院仍是先把可賣的東西挑選出來賣掉,剩下的再焚燒,造成醫療垃圾被不法商販利用,流入社會,導致疾病流行,污染擴散。

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是指危險廢物從一個國家管轄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管轄地區,或者是通過第三國向另一個國家管轄地區轉移。這種越境轉移始於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末,發達國家以每年5000萬噸的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危險廢物,僅北美每年的越境轉移事件就達9000起。由於廢物的輸入對進口國來說往往伴隨有一定的經濟收益,所以雙方既得利益者常常一拍即合。伴隨危險廢物轉移而來的往往是當地生態環境的整體惡化。近年來,危險廢物轉移到我國的事件時有發生。

⑻ 中國一年的糧食產量能達到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

2019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8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長1.8%。其中,穀物單產418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長2.5%;豆類單產128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長2.1%;薯類單產269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3.1公斤,增長1.2%。

稻穀單產47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2公斤,增長0.5%;小麥單產375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3公斤,增長3.9%;玉米單產42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1公斤,增長3.5%;大豆單產129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長2.2%。

(8)中國百貨一年產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庫存口糧可供全國人民吃一年

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5月22日在「部長通道」上接受媒體有關糧食危機問題的采訪時,用四句話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糧食連年豐收,庫存比較充裕,口糧絕對安全,飯碗端在手裡。」

韓長賦進一步表示,中國已經連續十幾年糧食豐收,去年產量為13277億斤,且連續五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說明中國已經有了這樣的生產能力。現在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安全標准線。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的自給率達到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的產量,可以供全國人民吃一年。

⑼ 中國每年糧食總產量:65000萬噸,按14億人口計算,每人平均一年多少公斤糧食

這個題估算的話,糧食總產量應該是6.5億噸,按14億人口算的話,每一任大概0.5噸。一年就是500公斤糧食。如果要精確計算的話,這是一個小算不清的小數。

⑽ 中國一年糧食產量多少消耗多少

我國平均每人每天消耗約1.3斤糧食, 一.全國每天大約消耗16.9億斤,一年是6168.5億斤糧食,我國每年需要6-7億噸糧食,這里有1-2億噸的糧食缺口.注意,這個數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讓數億貧困、半貧困和半溫飽人口維持現狀!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