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家姓余元清有多少
⑴ 百家姓中姓余的排第幾
在百家姓中余姓排名90位。
余姓,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4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另2016年公安部統計數據約有近700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41%,當年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為多。
(1)中國百家姓余元清有多少擴展閱讀
余姓始祖: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他原先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對居住在中國西邊的諸類蠻族的統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
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⑵ 百家姓氏大全
百家姓氏大全
百家姓氏大全,百家姓的來歷 姓,是標志家族系統的稱號,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 先決條件,涉及千家萬戶,關繫到每一個社會成員。大家對百家姓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百家姓氏大全
百家姓氏大全1
中國百家姓氏如下:
朝代:北宋
作者:佚名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昝管盧莫。
經房裘繆,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甄曲家封。
芮羿儲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冉宰酈雍。
郤璩桑桂,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廣祿闕東。
歐殳沃利,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蓋益桓公。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
淳於單於,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司徒司空。
丌官司寇,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壤駟公良。
拓跋夾谷,宰父穀梁。
晉楚閆法,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況郈有琴。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百家姓終。
作品定位賞析: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氏大全2
百家姓背誦技巧
首先我們要拿出百家姓的書,然後我們將百家姓書打開,將百家姓從頭到尾分成36行。
第二步,我們拿筆把百家姓以上的36個數字做樁掛鉤粘貼再我們的牆上36行首字。
我們對應要聯想到串聯故事記憶法,然後我們要用適合自己的地方語言易鉤起回憶及轉碼。
我們要加深記憶,然後聯合想像,把百家姓當中的對應聯想成我們串聯的記憶法。
總結
1、把百家姓分36行。
2、用自己語言的記憶法。
3、定位記憶。
注意事項
我們在早上背上效果要好。
我不要死記硬背,要發揮技巧。
百家姓氏大全3
中國人口最多的姓
截至2020年6月,中國姓氏人口最多的是」王「姓,」王「姓同時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
「王」「李」「張」「劉」「陳」依舊占據頭五把「交椅」。「萬」姓以275萬人、「歐」姓以261萬人雙雙躋身2019年「百家姓」。
(2)中國百家姓余元清有多少擴展閱讀:
根據中國史籍記載及甲骨文的'出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但是在中國古代姓和氏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夏商周三代之際,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氏是貴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即遠古時期的部落組織。「氏姓」一詞出現在戰國中晚期,「姓氏」一詞出現在漢朝。姓氏是氏族、族氏、宗族與家族的名號。
成書於宋朝的《百家姓》,歷代童蒙習誦,可謂家喻戶曉。各姓氏隨歷史發展而分化演變,形成今天六千餘個在用姓氏。
⑶ 百家姓一共有多少個姓氏
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38個是復姓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粱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咎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卻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 柴翟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後桓公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於單於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谷粱 晉楚閆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後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終
⑷ 余姓人口有多少人中國人口有多少人
歷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望出新安的余氏,在台灣是第四十個大姓。新安,即安徽歙縣(徽城鎮)。余姓在福建的繁衍滋長,為後來移台奠定了基礎。最初余氏先人由福建移台,是發生在清朝初年。這支余氏先人由福建移台,是由北方南遷來的。他們在宋代時,久居下邳的黃河之南,以後南遷入閩,移居安溪縣長埔鄉來蘇里,其後代子孫於清時渡海入台,成為台灣的余氏先祖。
堂號
「清嚴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庄,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謚「忠惠」。
⑸ 百家姓有多少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系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 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熟悉它,於古於今皆有裨益。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情況十分復雜。《百家姓》早先收集了四百一十一個姓氏,後經增補到五百餘個。但據有關報 道,研究姓氏的專家從古今文獻上能夠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內的數千個姓氏。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為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 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增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復姓六十個。
【百家姓歌】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粱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咎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卻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 柴翟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後桓公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於單於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谷粱
晉楚閆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後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終人文,姓氏
新的百家姓:
新華網北京2006年1月10日電(記者 李斌、張建松)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我國新的「百家姓」順序已經新鮮出爐。
新順序是:
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梁,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蕭,馮,曾,程,蔡,彭,潘,袁,於,董,余,蘇,葉,呂,魏,蔣,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鍾,盧,汪,戴,崔,任,陸,廖,姚,方,金,邱,夏,譚,韋,賈,鄒,石,熊,孟,秦,閻,薛,侯,雷,白,龍,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
「百家姓」的來源
1.「百家姓」簡述。
提起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幼學瓊林》等,被列入舊時孩童的啟蒙讀物、
《百家姓》以「百家」為名,實收單姓408外,復姓30個、共計438個。
在中國華民族這一大家庭中,姓氏何止438個,就是僅僅漢姓也不止這個數。據說,見之於文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復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處。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趙」姓打頭,並非因為「趙」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它是宋代錢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會引禍上身。又宋時吳越王的後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借錢氏之威勢,「孫」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2. 16種「百家姓」的源出。
第一種,以租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等姓氏,於史書收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系。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有
案可察的是「姜」。
姜(jiang)相傳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
為「姜。
又姜(徹吧)和羌(Qia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 「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
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力姓氏。
年(Zian)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項(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答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況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
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於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於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以其宇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並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後,並怕的後代井奚逃入泰國。秦穆公以並奚為大夫,封邑於「百吸」,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買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 「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於宋,微於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項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於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鍾雍的曾孫於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於姬姓。周歷三封少於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於陳(河南淮陽)。媯滿死後被謚為陳胡公.其後代便以「陳」為姓氏。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其於摩叔於衛,建衛國康叔於孫以名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干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於深(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於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於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贏姓。伯益之後有贏非子。非於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於於秦谷(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用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建許國。其後 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怕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為威邑(河南汝陽縣東馮東北)。孫
林父的孫以邑名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候於謝(河南唐縣南),申候子孫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於邾,戰國對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 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相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姓氏。
章:出於姜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東東平縣東)。受封於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為章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於蘇(河南溫縣)。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於畢,稱為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於受封於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贏性。顓頊之後,封於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於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於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後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干伯禽受封於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怕食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於累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於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濟源縣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
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於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於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雙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復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上本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姜姓。郭,為古代時人們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為外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為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庄公有於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字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人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溢號為姓氏。
所謂「說」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穆:出於於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後子孫中有以其溢號「穆」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領季歷死後。其於姬呂繼泣,後被其為西伯。西伯思病死後,其於周武王繼位,並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說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於中有以其謚號為姓的。一出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後進號文於,其後人以其謚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於衛,其死後說號為「廢」,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於以其謚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於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一兒子偽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於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於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吳,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後人有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盾王之於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撣。
劉:出於陶庸氏。堯之後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社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來又從上氏改為劉氏。由於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姓為「劉」。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封於鄭,其後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乾地支為姓氏。
萬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後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於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亘之後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
族改穿漢眼,改說漢話,並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後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性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像後,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後。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同。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於漢字有許多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們讀錯。如萬俟.音為Moqi(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壽」。
區,音為OU(歐)常有人讀為「區」(qu)
黑,音為He(賀), 常有人誤讀為「黑」(hei)。
⑹ 百家姓里有餘沒
有。
「余」姓在百家姓里排第90位。原文「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另外,余姓是目前中國的一個比較大的姓氏,排名第51位,總人數660餘萬。
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雲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約佔全國漢族余姓人口的77%。
⑺ 百家姓一共有多少個姓氏 分別是什麼
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范彭郎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任袁柳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樂於時傅皮卞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舒屈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梅盛林刁鍾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咎管盧莫經房裘繆干解應宗宣丁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魏加封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寧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姜詹束龍
葉幸司韶郜黎薊薄印宿白懷蒲台從鄂索咸籍賴卓藺屠蒙池喬陰郁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卻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柴瞿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毆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江紅游竺權逯蓋益桓公萬俟司馬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於仲孫太叔申屠
公孫樂正軒轅令狐鍾離閭丘長孫慕容鮮於宇文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拔夾谷宰父谷粱晉楚閻法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歸海羊舌微生岳帥緱亢況後有琴梁丘左丘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續
拓展資料
《百家姓》最早是宋人編纂的兒童識字課本,通篇四五百個姓,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頭。「趙」姓為何多列榜首呢,因為宋朝皇帝姓趙。「錢」姓又為何能居次席呢,並不是錢姓人多勢眾,而是因為編纂者生活在吳越國,吳越國國王姓錢。五代時"十國"之一吳越國的建國者,吳越國王錢具美,852年生,壬申。
朱元璋當上皇帝,開創大明江山,他下令重編《百家姓》。編者如法炮製出《皇明千家姓》,通篇以「朱」姓當頭:「朱姓天運,富有萬方」,總計有2168個姓。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是滿族人,他也下旨再編《御制百家姓》(只收漢姓)。這一回榜首換成了「孔」姓:「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通篇是濃濃的崇儒尊孔的氣息。
⑻ 請問全國一共有多少姓氏,分別是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中國一共有多少姓氏?不同時期的統計數字不一樣: 漢代應劭《風俗通》收錄近500個。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收錄1232個。 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收錄1745個。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收錄3736個。 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4657個。 今人陳歷甫最近編寫出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收錄10129個,其中漢族姓氏8000多個,少數民族姓氏2000多個。據《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報道,如今陳歷甫掌握的古今中華姓氏數目已達到15142個,創下了姓氏收集數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謂「常用姓氏」也是一個在一定歷史時段和區域范圍內的相對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個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漢民族范圍內的常用姓氏。明代初年翰林編修吳沈奉旨編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個姓氏,則是當時的常用姓氏。現在搞姓氏學研究的人,多以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杜若甫和袁義達先生的研究成果為權威性的說法。杜、袁兩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1987年大陸人口的隨機抽樣資料以及台灣的姓氏統計資料,經過計算機處理,確定中國人的姓氏為11969個,其中單姓5327個,復姓6642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漢姓約3050個,按其所屬人口多少為順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現代中國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蛔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召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雷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這是就全國范圍而言,如果分地區統計的話,情況又不一樣了。如20世紀70年代的台灣地區的通用漢姓為1027個,排在前100位漢姓順序是: 表23:台灣前百位「大姓」 1.陳 2.林 3.黃 4.張 5.李 6.王 7.吳 8.蔡 9.劉 10.楊 11.許 12.鄭 13.謝 14.郭 15.賴 16.曾 17.洪 18.邱 19.周 20.葉 21.廖 22.徐 23.庄 24.蘇 25.江 26.何 27.蕭 28.羅 29.呂 30.高 31.彭 32.朱 33.詹 34.胡 35.簡 36.沈 37.施 38.柯 39.盧 40.余 41.翁 42.潘 43.游 44.魏 45.顏 46.梁 47.趙 48.方 49.孫 50.鍾 51.戴 52.杜 53.連 54.宋 55.鄧 56.曹 57.侯 58.溫 59.傅 60.藍 61.姜 62.馮 63.白 64.塗 65.蔣 66.姚 67.卓 68.唐 69.石 70.湯 71.馬 72.巫 73.汪 74.紀 75.董 76.田 77.歐 78.康 79.鄒 80.尤 81.占 82.薛 83.嚴 84.鍾 85.程 86.龔 87.丁 88.童 89.黎 90.金 91.韓 92.錢 93.夏 94.袁 95.倪 96.阮 97.柳 98.毛 99.駱 100.口 兩份資料互相比照,便能看出通用姓氏的地方性特色。最使台灣同胞產生強烈認同感的是,這份姓氏排序,幾乎就是福建、廣東地區姓氏排序的翻版,因而成為「台灣與大陸兩地的居民自始至終都是血肉相連的最具體說明」(彭桂芳《「唐山過台灣」的故事》)。 上海的姓氏使用情形,也是自成特色。據調查,至1997年底,上海共有傳統姓氏1340個,其中單姓1304個,復姓36個,此外還有為數甚多的聯壁姓氏和外國姓氏,這與一部分上海人觀念上的「前衛」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大概有些關系。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4:上海前百位「大姓」 1.張 2.王 3.陳 4.朱 5.徐 6.李 7.沈 8.周 9.陸 10.吳 11.顧 12.楊 13.黃 14.劉 15.孫 16.趙19.施 20.唐 21.錢 22.曹 23.蔡 24.姚 25.潘 26.馬 27.蔣 28.商 29.許 30.俞 31.丁 32.倪 33.何 34.宋 35.夏 36.袁 37.龔 38.鄭 39.葉 40.嚴 41.范 42.林 43.馮 44.戴 45.郭 46.陶 47.謝 48.董 49.湯 50.薛 51.方 52.姜 53.邵 54.韓 55.秦 56.汪 57.季 58.盛 59.庄 60.邱 61.毛 62.羅 63.程 64.郁 65.杜 66.瞿 67.呂 68.葛 69.傅 70.江 71.蘇 72.彭 73.奚 74.章 75.任 76.余 77.石 78.盧 79.殷 80.凌 81.喬 82.史 83.鍾 84.蕭 85.梁 86.費 87.華 88.仲 89.鄒 90.包 91.魏 92.崔 93.衛 94.洪 95.侯 96.翁 97.樊 98.虞 99.孟 100.康 (資料來源:盧志新《上海姓氏知多少》,原載《上海灘》2000年第1期) 從上表可以看出,如朱、張、顧、陸、沈、錢等位居前列的姓氏,都是上海歷史上的「著姓」;而像曾、孔、賈、閻這些在全國范
⑼ 百家姓總共有多少姓氏
姓氏的種類及來源 從古至今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據《半月談》報道,「中華民族的姓氏多達11939個」。這些姓氏,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幾乎都有一番來歷,都蘊含著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歸納起來,分門別類,大致有以下十幾種來源: (一)以國名為姓氏。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大小諸侯國遍布神州,有許多國的王族以國名作為姓氏。 (二)以邑、亭、鄉名為姓氏。邑指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鄉、亭都是古代行政區劃,秦漢時,大體上十里一亭。每鄉約12500戶,十亭為一鄉。 (三)以居住地為姓氏。一般是無封土之人採用這種方式,其中復姓較多,大都表示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四)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 (五)以祖上謚號為姓氏。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死後,根據其生平行為褒貶善惡所加的稱號叫溢號。 (六)以爵位為姓氏。爵位是君主國家對貴族所封的等級。 (七)以親屬的排行為姓氏。 (八)以官職為姓氏。 (九)以技藝為姓氏。 (十)以德行或著聞之事為姓氏。 (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賜姓即天子、皇帝賜給臣民的姓。避諱,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親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 (十二)因避仇、避禍而改姓。 (十三)少數民族的姓及其改姓。古代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鮮卑、羌、氏、羯等少數民族原有的復姓、三字姓、四字姓,經過多次民族融合,有的已改成單姓,和漢族的姓氏融合為一體。 (十四)其他。 四、百家姓氏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干解應宗 經房裘繆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郗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歐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庫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母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益桓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五、百家姓之迷 《百家姓》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與《三字經》、《千字文》並列為我國古代優秀的啟蒙讀物之一。 《百家姓》成書於宋朝初年,一般認為是在公元960年趙宋建立至978年吳越歸宋這段時間內。《百家姓》的作者不詳,南宋人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認為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是吳越境內一個普通人的作品。 明代人李詡則籠統地說「必宋人所編也」。清朝康熙年間王相根據王明清的說法,認為是「宋初錢塘老儒所作」。雖然王相的說法比前人明確,但仍未能指出《百家姓》的作者是誰,這可能是一個永遠也無法解開的謎。 《百家姓》以韻文形式,將當時的常見姓氏用四字排列,十分嚴整。其排列的順序是將重要的姓氏排在前面。如第一句「趙錢孫李」,「趙」是宋朝的國姓,「錢」是吳越統治者的姓,「孫」,據王明清說法,是指錢的正妃,「李」是指南唐統治者的姓氏。第二句「周吳鄭王」,也都是吳越的大族,「皆武肅(錢)而下後妃」。作為一種兒童識字課本, 《百家姓》的內容並沒有別的含義,僅僅是姓氏的排列。它是希望兒童通過姓氏這一人們身邊的事物,來達到識字開蒙的效果。 《百家姓》共有568個字,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120字),末句「百家姓終」4個字。這個本子是經後人增補的,但基本保持了《百家姓》的原貌。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共收了四五百個姓,四個字一句,讀起來押韻上口。可這四五百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 《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的一位滿腹詩書的老先生編寫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姓便為國姓。錢塘江屬江浙所轄,當時治理江浙一帶的王爺姓錢,孫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成了開頭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