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孫氏有多少人口
① 孫氏現有人口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 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54。
② 2022孫姓在中國約多少人
孫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十二位大姓,在渤海灣和東北地區最有影響。當今孫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1.44%,總人口大約在1800多萬。
孫的名義
孫,兒子的兒子叫孫子,這是孫的本義。孫字從子,從系。系就是續也,有連綿不絕之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孫字的左部是一個小人形,右邊是繩索形,繩索有系 聯之義,表示子孫連綿不斷之義。孫的引申有再生、旁生、延續的含義。在古代,孫字多被用在名字上,這是先人對血緣延續的期待和對後代的祝福。孫,應是一種 精神的寄託和氏族精神的原始崇拜。
孫姓的起源與演化
孫姓主要由四大來源組成:姬姓、羋姓、媯姓和子姓。
③ 孫姓有多少人口2021
孫姓,是百家姓第三姓,東吳國姓,據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姓在中國姓氏排序中為12位,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兩千萬左右。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後,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布於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台灣。
④ 孫姓是什麼地方是大姓
孫姓是中國二十大姓氏之一,在渤海灣和東北地區最有影響。孫姓人群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1.5%,即每1 000個中國人中姓孫的人至少在15個,總人口大約在1 800多萬。《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孫姓歷代名人521名,占名人總數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孫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孫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從著有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的孫武開始,孫姓人才層出不窮,彪炳於史冊的數不勝數。主要人物有:春秋秦國善相馬者孫陽(伯樂),戰國齊國兵家孫臏,東漢末長沙太守孫堅(孫權父),三國吳國國君孫權、魏國經學家兼訓詁學家孫炎,西晉文學家孫楚、名士孫康,東晉文學家孫綽、無神論者孫盛,唐朝醫學家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畫家孫位,五代後周名將孫方諫、詩人孫光憲,北宋經學家孫奭、名士孫復,明朝大臣孫承宗、孫傳庭,明清之際光學儀器研製家孫雲球、學者孫奇逢,清朝直隸總督孫嘉淦、經學家孫星衍、經學家兼文字學家孫詒讓、詩人孫原湘,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民國政府行政院長孫科,當代地質學家兼古生物學家孫雲鑄、地質學家孫大中、桑蠶育種家孫本忠、農業化學家孫羲、經濟學家孫冶方、哲學家孫叔平。
孫姓的起源與演變
孫姓主要由五大來源組成:姬姓、羋姓、媯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之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康叔死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源出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即今河南淮濱東南。這支羋姓孫氏也有2 600年的歷史。
第三支系自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這支媯姓孫氏也有2 500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血緣子姓。商朝末,朝綱混亂,紂王昏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第五支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孫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戰國名士荀子的後裔在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姓;西漢滕公夏侯嬰之曾孫夏侯頗,隨外祖父姓而改姓孫;三國時孫堅部將俞河改姓孫。少數民族使用孫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孫姓;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多數被同化成漢族孫姓。
歷史上孫姓的分布和遷移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後,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布於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台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孫姓大約有105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5%,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孫姓總人口的11.8%,占安徽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佔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這六省的孫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皖豫魯蘇,長江流域為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28%強,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孫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低,近600年中孫姓人口純增長率只有13%,凈增加了14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20.8%)、山東(14.5%)、江蘇(13%)、江西(11.9%),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孫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陝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這五省的孫姓又集中了29%。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總人口的1.6%。宋、元、明期間,孫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東部地區遷移,而中原地區孫姓人口萎縮。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魯蘇兩大塊孫姓人口聚集地區,孫姓聚集重心開始向東移動。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 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孫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 848萬,增長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 000年中孫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孫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16.9%,占省總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龍江(3.5%)和吉林(3.4%)。以長江為分水嶺,孫姓顯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的孫姓分布帶。在最近的600年期間,孫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其特點是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勁地回遷,同時,出現了黃河下游的孫姓人群向東北地區的大量移民。
當代孫姓的分布頻率
孫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江蘇、安徽北部、河北東部、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每平方公里的孫姓人口達到5.1人以上,尤其在山東東部,每平方公里的孫姓人口在10人以上。孫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見彩圖5.2.2A)表明:密度最高的(5.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4.3%,孫姓人口大約1 052萬;1.7-5.1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0.6%,孫姓人口大約527萬;不足1.7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65.1%,孫姓人口大約269萬。
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彩圖5.2.2B)表明:孫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東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2.6%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9%。然後,向西、向南這一比例逐漸地降低,向西到河北河南中部,向南到安徽江蘇中部,這一區域的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95%-2.65%,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6%。再向西至青海東部、西南到四川北部、南到湖北江西北部、閩浙交界處,此比例在0.65%一1.95%,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9%。其他廣闊地區,此比例在0.65%以下,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4.6%,其中比例不足0.3%的覆蓋面積佔了24%。
血型分布特徵
孫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569萬,佔30.8%;A型516萬,佔27.9%;B型580萬,佔31.4%;AB型183萬,佔9.9%。孫姓總人口1848萬。
山東、江蘇、安徽北部、河北東部、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等地區是孫姓最集中的區域,約占國土面積的14.3%,孫姓1 052萬,約占孫姓總人口的56.9%。O型316萬,A型290萬,B型339萬,AB型107萬。
河南、湖北、安徽南部,浙江,河北西部、內蒙古中部、晉陝寧、甘肅南部、四川北部是孫姓常見的區域,約占國土面積的20.6%,孫姓527萬,約占孫姓總人口的28.5%。O型165萬,A型147萬,B型164萬,AB型51萬。
青海以西、長江以南的地區是孫姓人口較少的區域,約占國土面積的65.1%,孫姓269萬,約占孫姓總人口的14.6%。O型88萬,A型79萬,B型77萬,AB型25萬。
採納
⑤ 孫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誰
孫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 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一、起源
1、源於子姓
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於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
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3、源於媯姓和姚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為氏,稱為姚氏。舜在當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領)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
齊景公時,陳完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 惠民縣,並賜姓孫氏。
4、源於羋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5、源於荀姓
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於冒姓
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二、得姓始祖
1、孫書
孫書,媯滿-----田完後裔,出生於齊,為齊桓子無宇次子。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成為媯姓孫氏之受姓始祖。
今孫氏樂安堂、富春堂、兵法堂、映雪堂等皆為其後裔。該支在孫氏最主要的三大支、五小支中人口最為鼎盛,主要分布在山東、浙江、安徽、江蘇、上海、東三省、湖南、福建、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廣東等地。
兵聖孫武、吳主孫權、國父中山先生等皆為其裔。而這其中最為主要的一支則為後魏孫方嗣八世孫、唐末新安伯金吾上將軍孫萬登由山東北遷安徽一支,其人口繁衍幾涵蓋全國,總人口超過孫氏各支子孫,而孫萬登也因其子孫鼎盛而名動古今,成為孫書後裔中的姣姣者。
孫書在軍事理論上頗有建樹,雖有著作卻沒有留傳,但年過八旬仍能掛帥出征。其孫長卿武子之所以成為一代兵聖,家學淵源也是重要因素。
2、孫乙
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
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國。康叔逝世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
春秋初期,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書
⑥ 中國多少人姓孫
孫姓人口在當地排名前五位的市縣主要有:海唐縣排第二位(據1988年統計為17320人,占總人口的13.42%)。孫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張縣(據1987年統計,為8735人,占總人口的4.63%)、清河縣(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統計,為12492人,占總人口的4.36%)、盧龍縣(孫姓人口占總人數約在4.5%左右)。清河縣是孫氏的著名郡望之一,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並且有孫庄鎮、孫窪鎮、孫石佛村、孫家窪村等聚居區。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縣主要有:圍場縣(據1987年統計,為15443人,占總人口的3.1%)、南皮縣(據1990年統計,為7805人,占總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縣主要有:大城縣;懷安縣、玉田縣、黃驊縣、鹽山縣、任丘縣、灤平縣。第八位的市縣主要有:萬金縣、南宮市、遵化縣、靈壽縣。第九位的有:定興縣。第十位的有:文安縣、雄縣、樂亭縣、冀縣。
排名第十一位以後的市縣主要有:石家莊市(十一位)、藁城縣(十一位)、正定縣(十一位)、大名縣(第十二位)、吳橋縣(十二位)、大廠縣(十三位)、晉縣(十八位)、高邑縣(二十位)、灤南縣(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區外承德市、棗陽市、滄州市、獻縣、唐山、蠡縣、涿縣、新城、肅寧、淶源、滄縣、廊坊、固安、磁縣、青縣、內丘、保定、安次、豐潤、完縣、容城、豐南、撫寧、通縣、寧晉等,孫姓分布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孫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區主要是休寧縣、黟縣、歙縣、宣州市、南陵縣等地區。這里的孫姓是從晚唐時期開始興盛的。長江以北地區,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壽縣、潛山縣、懷寧縣、全椒縣、鳳陽縣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統計資料的地方誌里,臨爾縣孫氏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總人口數的2%;蒙城縣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總人口數的1.02%。
當代安徽孫氏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將領孫立人與中國現代哲學學者,教育家孫叔平等。
江蘇
江蘇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孫姓的集中居住地。當代孫姓主要集中分布於長江沿岸各市縣,特別是蘇南地區為最。
在蘇南地區,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鎮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常熟、宜興、句容、吳江、張家港、江陰等到地。長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揚州、泗洪、漣水、沐陽、豐縣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國東吳孫權稱帝以來,孫姓就是當地的大姓之一,在當代更是如此。自古以來,這里的孫姓名人志士層出不窮。
當代孫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陽、杭州市、寧波、蕭山、餘姚、湖州、紹興、慈溪、奉化、嘉興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華、義烏、永嘉、桐廬、永康、上虞、諸暨、餘杭、東陽、瑞安、舟山、嵊縣等孫姓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孫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陽,如今孫氏主要聚居於龍門鄉龍門村及大青鄉宵井村、春建鄉下塘村諸處,富春江兩岸的孫氏還有王洲五堡支、場口化竹支、大青孫家溪支等,其中以龍門村孫氏最為壯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戶人家,而90%以上姓孫。
江西
江西孫姓族人自三國時代就已遷入,主要是東吳孫權族人。現集中居住地有:寧都、南昌、樂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資料統計江西安福縣孫氏人口只有618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孫姓族人是從唐末開始遷入的,現人口集中居住區有:廈門集美、同安、連江、泉州、惠安、晉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孫姓自明代中期以後還有向海外遷移的。
福建閩西還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漢民。因戰亂等原因,自西晉以來,客家先民經過幾次大的南遷,在閩西、粵、贛邊三角區聚集、形成、壯大,後又從這里走向四方。孫中山先人曾從閩西寧化遷居到廣東。現在閩西寧化是海內外眾客家裔孫尋根謁祖的聖地之一。
廣東
廣東孫姓遷入較晚,最早是在南宋時期,現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順德、興寧、陸豐、海豐、揭陽等地。廣東在近代出現孫氏最偉大的人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孫姓最早在三國時代就已遷入,現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寧鄉、湘潭、湘鄉、祁陽、常德、瀏陽、東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孫叔敖家族的一個分支就居於湖北北部地區。三國時代東吳富春孫氏開始進入此時。現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陽、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孫姓較早居住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兩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遙縣)、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在歷史上這里的孫姓曾出現過輝煌,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太原孫氏。由於歷史上的各種災難的影響,現在這里孫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現因有地方誌姓氏人口統計資料,孫姓人口在這里的具體分布還是比較明確。
陝西
陝西省也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郡望——華原(治所即今陝西耀縣),唐代華原誕生「醫聖」孫思邈。現在陝西省的孫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於全國平均數。如陝西省蒲城縣孫氏排第十位,延長縣孫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縣孫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總人口數比例的1%左右。
孫姓人數比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這里的孫姓主要是在解放後因工作關系從全國各地遷去,而且定居時間不太久。
⑦ 百家姓中的「孫」姓發源地在哪裡
孫姓的五大來源
孫姓的歷史悠久,姓源的頭緒很多,中華孫姓之根系,吸收這各時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脈,其發展有如川溪之匯聚,紛繁宏觀。先秦時期的衛、齊、楚、吳、晉、鄭、秦,中原許多諸侯國都已出現孫氏。秦漢以降,時有家族通過改姓、賜姓諸途徑,成為孫氏族人。唐宋以後,許多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又有相當部族加入孫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將復姓更為單姓,這樣又有一批帶孫字的復姓氏族變為孫姓族的一員。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大來源:
一、先秦時期孫氏的三支主幹
根據唐宋時期有關譜牒和史籍的概括,孫氏在先秦時期主要有三支主幹。
1、姬姓衛國孫氏
衛國姬姓乃周文王之後。唐代林寶《元和姓篡》卷4「孫」姓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孫」中的「孫」為姓氏,稱孫武仲,於是衛國孫氏產生。
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個兒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稱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商原來統治的部分地區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給康叔,以商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以監管商的余民而建立為國。衛國位於今河南北部,還擁有河北南段和山東西端的部分地區。衛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諄諄勸導,以文王「明德慎罰」的政策治理國家,衛國頗有起色而成為當時的大國。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衛國國君,約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鎬京(今山西長安),殺了周幽王。衛武公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幫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並護衛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國泰民安,頗受百姓擁戴,是當時最有名的諸侯。武公有子名惠孫,惠孫有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邑於戚(今河南濮陽縣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的宗法制度,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公孫之子離其嫡長大宗之血緣已略疏遠,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脈。這樣,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孫的「孫」字為姓氏,是謂孫乙、孫武仲、衛國孫氏便如此從姬姓分離出來。
姬姓可謂中華民族中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傳說中的華夏部族,以兩大部落首領皇帝和炎帝而著稱。皇帝便是姬姓,號軒轅氏,因居住於姬水旁,而後得了姬姓,是為皇帝氏族。炎帝為姜姓,號神農氏,因居住於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從女為姓,其作為氏族的標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組織結構。一些學者推斷出皇帝氏族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約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兩部落相距並不很遠,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興起在渭水中游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據有關傳說,似乎又可推導出是嫡系的「炎黃子孫」。周代先祖稱棄,號後稷,相傳是帝嚳的兒子;帝嚳相傳又是黃帝的兒子玄囂的後裔,號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棄。姜螈姓姜,應屬炎帝氏族系統,這樣,棄便是黃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結之果。自後稷十幾代傳至公劉,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縣),再九傳至古公亶父,遷居於戚山腳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強大,武王姬發終於滅商而一統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孫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為氏,改姓孫,主要生活於其采邑地:戚(位於今河南濮陽縣北面)。
2、羋姓楚國孫氏
宋代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孫氏「出自羋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無鉤,生蒍叔伯呂臣,孫蒍賈伯羸生艾獵,即令尹叔敖,亦為孫氏。」及出國的最高級別官員:另尹孫叔敖,為楚國孫氏的源頭。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楚國國姓。楚人的族源有中華華夏說、東夷蠻族說、土著三苗說等,其實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雜交蕃衍而形成的,楚文化便是華夏文化與蠻夷文化融通匯合而結出的果實。
2 孫姓的五大來源(zt)
屈原的《離騷》開頭就說:「帝高陽之苗裔」,自稱是中原高陽氏的後裔。高陽氏即我國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黃聯盟中的重要首領:顓頊。據司馬遷《史記》所載,顓頊是皇帝之孫,是當時的一位華夏族部落首領。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族繁衍分為八姓,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開左肋生出三人,開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在商朝時期,由於中原斗爭的激烈,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達漢水流域。而當地苗族部落的歸附,楚人先祖又與三苗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力量不斷強大,季連後裔中最著名的人物為酋長鬻熊。此時商紂王的統治極為殘暴,為求得楚族的生存與發展,鬻熊決定投靠周族,並在營救周文王與協助周武王討伐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周成王時封功臣後裔,便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封為子爵,建立楚國,疆域位於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區。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熊為姓氏。
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國國君,姓熊名眴,號蚡冒,其子蒍章,在當時楚國的外交事務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雲:「蒍章食邑於蒍,故以命氏。」這樣,蒍氏也逐步發展為楚國的一個望族,見於《左傳》的有關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呂成,字叔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蒍賈,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宮廷,評議政事,楚莊王時任工正。蒍賈之子蒍敖,字艾獵,即楚國著名的賢臣:孫叔敖。其後代便以孫為氏,楚國的孫氏一族由是產生和繁衍。
3、媯姓齊國孫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孫氏還有一致,「出自媯姓。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桓、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這是說齊大夫陳書有戰功被賜孫姓,乃為齊國孫姓的由來。
媯姓與姚姓同為虞氏部落之姓,相傳舜生於姚墟而得姚姓,居於媯而得媯姓,為河流彎曲處,媯即媯水,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南,源出歷山,注入黃河。舜的族源,存在兩種說法:《史記·三代世表》中說,舜是皇帝族的後代;而《孟子》說:「大舜,東夷之人也。」從各類古史記載分析,舜的出聲地、居住地、生產作工之處,既有山西、河南諸中原地區,也有山東、浙江諸東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測:舜族及其子孫,應是中原華夏族之一支與東夷部族融合雜交而產生的後代。
田完是舜的後裔虞閼父之子媯滿的後代。周武王伐商時,虞閼父為周族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生產,管理從事製作、燒窯的陶工。由於管理有方,器用齊備,頗有勞績,又因他是聖賢虞舜的後代,周武王就把女兒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並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媯滿死後謚號陳胡公,又稱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陳為氏。
從陳胡公開始,陳國經十代十二個國君的傳承,到桓公時發生了內亂。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殺了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歷公。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兄報仇,聯合蔡國又設計殺死了歷公,三個弟弟相繼即位為利公、庄公、宣公。利公立五個月即去世,庄共七年後去世。宣公繼位後,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後又要改立寵姬之子款,便狠心殺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陳完,字敬仲,與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禍及自己,便於公元前672年逃往齊國。陳完到齊國後,謙讓推辭了卿的職位,只擔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
陳完的四世孫陳無宇為官「上大夫」,其五世孫陳書伐莒有功,齊景公賜以孫姓,並封以采邑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一帶),於是齊國孫氏出現。
二、先秦各國其他孫氏支脈
1、晉國姬姓王族子孫中的孫氏
《左傳·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二次出現「孫周」之姓名,楊伯峻註:「孫周即晉悼公。」《史記·晉世家》雲:「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晉襄公少子也,不得立,號為桓叔,桓叔最愛。桓叔生惠伯談,談生悼公周。」孫周也是因為其祖父為少子小宗,不得立為主後,作為王室旁支便改為孫氏。後來由於偶然的機會,晉國貴族襲殺歷公,才迎王室旁支孫周即位,是為晉悼公。《呂氏春秋·似順篇》載,晉卿趙簡子有家臣孫明。家臣一般為平民階層,說明晉國平民之中也已產生孫氏。
3 孫姓的五大來源(zt)
2、鄭國姬姓王族中的孫氏
《左傳·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記載:「鄭群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謀子駟。子駟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殺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孫擊、孫惡出奔衛。」p孫擊、孫惡便是鄭國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孫。
3、秦國孫氏
《莊子集釋·馬蹄篇》疏:「列茲雲:姓孫,名陽,字伯樂,秦穆公時善治馬人。」伯樂孫陽之識千里馬,其故事被廣泛傳播。就是說春秋秦國也出現孫氏,盡管其人祖籍不明。
4、商代孫氏
宋趙明城《金石錄》卷17《漢安平相孫根碑》載:「考厥先出,自有殷立商之系,子湯之苗;又雲勝武定周,封比干之墓,後裔分析,避地匿軌,姓曰孫焉。」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官至少師,紂王尹虐無度,國勢危殆,比干犯顏直諫,遭紂王剖心殺害。傳說比干被害後,其妻室逃進森林避難,產子便以林為姓,名堅,林堅為比干之子,此後林氏後裔都已比干為先祖。這里卻冒出來一支孫姓的比干後裔,所謂「後裔分析」,應是比幹家族中的另一支。
三、改姓賜姓為孫氏
1、荀姓與孫氏之關系
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其「荀」姓與孫氏也存在不解之緣。根據唐司馬貞作《史記索引》和唐顏師古在《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因為要避宣帝名詢之諱,巡行都改為孫姓,甚至說曾下詔令改姓,就連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當然後來有相當部分人將姓又改了回來,但終究有一部分認為改過來,由是它也成為漢代孫姓支脈的一個不小的源頭。
2、漢代有子女隨母親姓氏的情況
《漢書·夏侯嬰傳》記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藤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令公子孫更為孫氏。」
三國東吳時,官拜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潛山縣)的孫河,字伯海,本姓俞,和東吳孫氏同鄉,也是吳郡人。《三國志·吳書·宗室傳》裴注引《吳書》曰:「河,堅族子也,出後姑俞氏。」所謂孫堅的「族子」,而「出後姑俞氏」,應是孫氏族中女子出嫁所生之子,自然隨外家姓俞。他年少時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為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三國志·吳書·宗室傳》謂:「孫策愛子,賜姓為孫,列之屬籍。後為將軍,屯京城(今江蘇鎮江市)。」孫策不但重新賜他姓孫,還列之屬籍,即回登上富春孫氏族譜。
3、被孫氏族人收為繼子而改為孫姓
如明代江蘇婁縣(今上海松江)的孫士美家族,孫士美累官深州知州,其父孫訥官仕天策衛經歷,祖父本姓朱,乃太常寺卿朱奎之後,因出繼孫氏,遂以孫姓家族顯名。《江都孫氏重修族譜》謂:始祖孫謹行,生於明萬曆年間,「公本姓徐,繼姓孫,因有明孫暗徐,祖遺風焉,立譜從孫氏,蓋不忘本也。」此人由徐氏而為孫氏繼子,改為孫姓,且成為江都孫氏一族之始祖。
四、復姓省字成孫姓
叔孫氏。一是源於姬姓,《姓譜》載,春秋魯桓公的兒子公子牙,字叔,又稱為叔牙,叔牙的兩個孫子:彭生、德臣,彭生便已「叔仲」為氏,德臣以「叔孫」為氏。春秋魯大夫有叔孫豹、叔孫德臣,西漢有叔孫通。二是源於北魏拓跋族,《魏書·官氏志》載:「拓跋鄰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後改為叔孫氏。」北魏有叔孫健,本姓乙旃氏。
長孫氏。長孫氏源頭也有二:一是漢代已有此姓,《漢書·藝文志·孝經》著錄有《長孫氏說》二篇;而《漢書·儒林傳》載,有淄川(今山東昌樂西)人長孫順,曾師從王吉,受《韓詩》之學,治學有顯名,官博士。二是源於北魏拓跋族,《魏書》說:「孝文帝以拓跋為皇枝之長,改為長孫氏。」唐代太宗的長孫皇後及名相長孫無忌,即為其後。另《周書》記有河南洛陽人長孫儉,為鮮卑族人。
士孫氏。「士」為先秦時期最低級的爵位,《通志·氏族略》將其歸入「以爵系為氏」之列。《姓氏考略》載,春秋時齊大夫有士孫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謂:崔杼殺氣庄公,「葬諸士孫之里。」杜註:「士孫,人姓,因名里。」里是國民聚居點,以人姓名里,說明當時士孫氏族具有一定的規模,至漢有士孫張,士孫睦、士孫瑞,北魏有士孫天與。
4 孫姓的五大來源(zt)
王孫氏。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周定王大夫滿為頃王之孫,所以被稱為王孫滿,其後人即以此為氏。其實類似大夫滿後代的王孫氏的情況很多,凡各姬姓諸侯國及周王之子孫仕諸侯者即可用,所以王孫氏源頭紛繁,如衛有王孫賈、吳有王孫pp、齊有王孫揮、楚有王孫由等。還有賈孫氏,它也直接源於王孫氏,據《世本》,為春秋衛國大夫王孫賈之後;而《姓苑》認為,其孫自以去周王室遠,改為賈孫氏,之後訛為古孫氏,音已隨變。便又出現古孫氏,《元和姓篡》這樣說:「本姬姓,王孫賈之後,隨音改為古孫氏。」所以,王孫氏、賈孫氏和古孫氏同出一源。
孟孫氏,據《元和姓篡》,源於姬姓,乃魯桓公之子慶父號孟孫,其後人以祖輩名號為姓。仲孫氏,亦源於魯公子慶父之後,慶父字共仲,其後子孫以仲孫為氏。而《姓氏考略》說:「齊亦有仲孫氏。」如齊桓公大夫有仲孫湫。季孫氏,據《世本》,源於姬姓,春秋魯公子季友之後,為季孫氏,魯大夫有季孫肥、季孫行父、季孫意如等。又說孟孫、仲孫、季孫,乃春秋魯公子慶父生有三子,以王孫之故,而以次序排列,分別稱孟孫、仲孫、季孫。
室孫氏,一般認為即王室之孫,與共孫氏的起源相同;而《姓氏考略》說:「室孫氏即宮孫氏。」《漢書·藝文志》有宮孫氏。
大孫氏,系春秋楚國大孫伯之後人。
唐孫氏,據《世本》,一說出祁姓,帝堯之後裔唐侯,其子孫仕晉,號唐孫氏。一說出姬姓,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唐叔虞死後,其子孫仕晉,便稱唐孫氏。
縣孫氏,據《路史》,源於羋姓,楚公族有縣孫氏。
顓孫氏,據《風俗通義》,源於媯姓,春秋時陳公子顓孫仕魯,其子p孫以祖輩名字為姓氏,如春秋時孔子弟子有顓孫氏。
臧孫氏與楊孫氏,據《通志·氏族略》,都是以邑為氏,臧孫氏源於姬姓,魯公子pp食邑於臧,其後代為臧孫氏,春秋魯大夫有臧孫紇、臧孫達;楊邑,秦、晉皆有之,秦有楊孫皓。
五、少數民族中的孫姓
1、北方有關民族
鮮卑族,魏晉南北朝時,馳騁於中國北方大地,先後建立前燕、西秦、南涼等政權。《晉書·馮跋傳》載,北燕國尚書令孫護,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叱支,一個叫乙拔,三人「俱有才力,以驍勇聞。」該國以鮮卑族人為主,從名字上看,就可知兄弟三人決非漢族,或為鮮卑族人。當時在遼東鮮卑族的慕容氏前、後燕國中,孫姓大將不少,據《晉書·載記》中有:前燕國有大將孫丁,安西將軍、並州刺史孫希;後燕國有大將孫蓋等。在這樣的情況下,估計高爵顯的孫護不喜原鮮卑名,而改孫氏。鮮卑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後逐漸與漢族等融合,所以,其中有人改姓漢姓孫氏,是很自然的現象。
契丹族,為鮮卑的一支,隋唐時建立的大賀氏部落聯盟,後又建立大遼政權。《舊唐書·北狄傳》載,「契丹有別部酋帥孫敖曹,初仕隋為金紫光祿大夫。武德四年,於靺鞨酋長突地稽俱遣使內附,詔令與營州城旁安置,授雲麾將軍,行遼州總管。至孫萬榮,垂拱初累授右玉鈐衛將軍、歸城州刺史,封永樂縣公。」孫敖曹、孫萬榮為隋、唐時契丹部落酋長,該部或即《遼史》契丹審密部先世。孫萬榮雖授得官職,但不堪地方官員的侵侮,乃舉兵反唐,屢大敗唐兵,武則天很稱「孫萬斬」,終戰敗被殺。《舊唐書·孫孝哲傳》謂,孫為契丹人,其母有姿色,與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私通,因得親近,天寶末(公元755年)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反叛時,受一殿中監的官職,且封以王位。為人殘忍,果於殺戮。可以斷言,唐代契丹族中孫姓已不少。遼被金滅後,契丹族人漸與漢族、女真族、蒙古族融合。
朝鮮族,源於朝鮮半島,聚居於吉林延邊,分布在東北等地。今《福山孫氏譜書》稱,晉滅東吳之際,東吳孫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遷居三韓(馬韓、辰韓、弁韓,今朝鮮半島)。《宋書夷蠻傳》載,高句麗國王高璉,有大將叫孫漱,估計應是漢族孫氏移民之後裔。高麗學者金富軾所撰《三國史記》中說,新羅初期,朝鮮移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為朴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稱,還分別賜姓,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並賜姓孫。元代,蒙古軍隊屢次攻入高麗,將大批高麗人擄略到中國;同時還有一些高麗人,因其他原因遷入中國。如當時有高麗人孫襲卿,官至禮部員外郎。《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73「附載滿州旗分內高麗姓氏」中有「孫氏」,《清朝通志》卷8《氏族略》,滿洲其人中同樣既有高麗姓:孫氏,世居望京地方。
5 孫姓的五大來源(zt)
如今的朝鮮族人都是在近代時期遷入中國東北地區,其中也同樣有孫姓人氏。
女真與滿族,主要聚居於東北,入關後散居各地,建立過金、清政權。女真建金國後,許多女真人遷入中原與漢族雜居,受漢文化影響,且漸改為漢姓。金朝廷幾次下令,禁止女真人改稱漢姓,但實際上阻擋不住這股漢化潮流,金朝滅亡後,未曾改為漢姓的女真人紛紛改為漢姓。陸文貴《牆東類稿·孫公墓誌銘》載,有女真人烏克遜氏為金明威將軍,居京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金為元兵滅後,徙居河北大名,「始從漢俗,以孫為氏。」有子三人:孫信、孫義、孫仲,孫仲之長子孫澤為墓主。這部分女真孫氏,在元、明時期,完全融入漢族。
清雍正、乾隆年間弘晝等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其卷76、79「附載滿州旗分內之尼堪姓氏」,記載了十餘個有勛業孫姓者的簡傳,及其家族後裔有官位者的資料,主要居住在遼寧沈陽、撫順、鐵嶺、大凌河一帶。《清朝通志·氏族略》也同樣在有「滿州旗分內尼堪姓」的一些孫氏人物,居住在遼寧撫順、蓋縣等地區。「尼堪」是滿語「漢人」之意,但這里是指滿洲八旗內之漢姓,並非漢軍八旗。盡管其中所載孫姓人物大部分有漢人血統,原可能為滿人之奴隸,屬有大量漢人投充的包衣佐領,但此時畢竟已與滿族融合二類屬滿洲旗人。滿族人在漢人入旗的影響下,加上逐步向關內遷徙,滿族仿漢姓漸成普遍現象。清朝初年,護軍統領孫達哩,一些滿族文獻中寫成「蓀達理」或「遜達哩」,原姓魯布哩氏,正黃旗人。滿清政府覆亡後,大部分滿族融合於漢族,其中改用漢姓孫氏者也不少。如《滿族姓氏錄》記,原滿族姓氏「孫佳」,後以單字「孫」為姓。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草原,亦散居於北方各地。古代蒙古族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家姓」,但有氏族的族姓,為防名字的混淆,蒙古族人保留了附帶父姓的習慣。但從元代開始,在漢人的影響下,不少蒙古族人改用漢字單姓,到明代漸趨增多,特別是臨近漢族的地區,其中就有採用孫姓者。今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志》載,本縣蒙古族人戶有孫姓。
錫伯族,在清代,曾被編入蒙古八旗,後又分歸滿洲八旗。此後,東北錫伯族人與蒙、滿、漢族人長期雜居,文化也頗受影響,而產生孫姓。
2、南方有關民族
客家人,為部分北方漢族南徙後,在江西贛州與福建丁州地區與當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漢族民系。主要為晚唐及南宋時期遷入贛南閩西地區的北方移民之後裔,漸與當地的土著及畲族密切接觸而融合,到元、明時期,形成了具有自己方言和社會風俗的客家人。明朝初期開始至清代,客家人向廣東梅縣及周圍地區遷移。由於客家人中有中原漢族之後裔,自然有漢族孫姓之血脈。其孫氏名人有:孫權謀為福建玎汀州長汀的客家人,清康熙年間以武藝拔為武備,善於海戰,緝海盜,抗倭寇,以功遷廣東提督。廣東孫中山家族也是客家人,孫中山說過自己是東江客家人,老家原住廣東紫金縣。再如福建《上杭縣志》卷八《氏族志》中所載客家姓氏表,就有「孫」氏,其郡號為「太原」,「樂安」。
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德宏、耿馬、孟連的河谷坪壩地區。清嘉慶《臨安府志》為當時知府江浚源所編,卷18《土司志》載,明初,朝廷對這一帶少數民族的土司和寨長,大都賜以漢姓。如p「虧容甸」,「明洪武十五年,土司阿普納款,賜孫姓,授正長官司世襲。」朝廷賜雲南臨安府虧容甸土司以孫姓,且授以正長官的職銜。該土司以賜姓為榮,子孫以孫姓相襲,直至近代。阿普之子名略,其後所傳世系為:孫略—孫蕃—孫武孫啟榮—孫應壽—孫承祖—孫景元—孫大昌—孫永祚—孫世基—孫世業(弟)—孫榮—孫廷對—孫漢—孫安國—孫蔭宗。其正長官職位從明傳至清,改為副長官,直到1923年,孫蔭宗襲位。該部土司是傣族人,而部民則以哈尼族為多,彝族、傣族次之,當時部民往往有遵從首領姓氏的習俗,所以這一賜姓對哈尼族等民眾都會有影響。《新篡雲南通志·土司考四·臨安府》載有「商河虧容司孫斌元」之土官姓名。而虧容甸即今紅河縣東南的下虧容。
6 孫姓的五大來源(zt)
黎族,居海南島。吳永章《黎族史》第七章「明代黎族」中有黎人姓氏表,所列明代黎族有姓名可考者183人,其中有明代萬曆二十七(公元1599年),王宏海《水會所平黎善後碑記》中出現的定安黎首「孫恩弟」,然在183人中僅此一例,出現頻率很低。海南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分,熟黎漢化程度較高,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就來自漢族移民。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說:「熟黎多福建、湖、廣之奸民也。」估計明代的定安黎首孫恩弟即漢族移民之熟黎。
苗族,分布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廣東等地。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通過對湘西苗族生活的實地考察,指出苗民大姓有五個:武、龍、廖、石、麻,而小姓有數十個之多,其中就包括孫姓。凌純生等《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也指出,純苗族有五姓,其他如楊、施、彭、張、洪諸姓,乃外姓入贅於苗而習其俗者。孫姓自然應屬後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乾州(今湖南吉首,屬湘西)苗民起義首領之一孫文明,與石官保、楊正富等揭竿而起,後被官兵圍剿而誘殺。
土家族,分布於湘西、豫東諸地,與漢苗雜居。湖南土家族在宋代就已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到明清時期,兔家族中土官的漢文著述還不少。在此前提下,土家族人使用漢姓便很自然,並漸有採用孫姓者。
景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周圍地區。在該族的26個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其他許多姓都由他演化而出。至近代,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格亮姓的漢姓變碼,就為孫姓。另有堵引氏、木如氏、喇松氏等小姓,其漢姓也為孫。如《景頗族社會調查(一)》載,雲南梁河縣幫角鄉的盆都景頗村寨,是個有42戶二百餘人的大寨子,由於受周圍含文化的影響,其每一個景頗族除去本族固有的氏族名稱以外,都有漢姓,其「堵引」氏族,便漢姓為孫。
白族,主要聚居於雲南大理,周圍地區亦有分布。在古代,白族往往依照贅上門的方式,將當地漢人招做女婿,並實行長子隨母親白族姓,此子隨父親漢族姓,這樣就把許多漢姓帶到白族中來。加上白族沒有統一的民族文字,自古以來就以漢字作為通行的語言文字,一些白族人為了讀書、工作的方便,遂主動改取漢族姓名。由是,「孫」姓也逐漸在白族人中出現。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近代以來,滇黔廣大地區的彝族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除所修家譜其祖先號繼續沿用彝族外,都已逐漸採用漢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孫。《雲南巍山彝族社會歷史調查》中,就出現了孫興。今雲南《通海縣志》載,孫氏乃當地彝族人數較多之大姓。《嵩明縣志》載,孫興彝族有15戶。
台灣土著(含高山族等少數民族)。台灣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氏族編第四章「姓氏」中說,台灣土族居民近代受漢族影響,又改用孫姓者。台灣土族或山胞該漢姓,大都在1945年光復後。據1956年的統計,台灣「先住民」(即土族)中的孫氏人數佔台灣總人口數的3.3%。
佤族,分布在雲南滄源、西盟、永德、鎮康、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地。雲南所編《瓦族社會歷史調查(一)》,其中《西盟大馬散瓦族社會經濟調查報告》記載,該族不同部落極少有相同的姓,而在一個部落中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姓。如馬散寨部落有19個姓,其中就有孫姓,該姓為分支小姓,分屬「木依庫」大姓。所謂分支小姓主要是在大姓人口增殖的情況下出現的,如「木依庫」大姓包括魯、掃、孫三姓,以及該大姓祖先「瓜」的三個兒子的後裔在人口增殖的情況下,分別以其三個兒子之名為姓而產生的。
阿昌族,分布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區的一些縣份中。雲南民族出版社《阿昌族社會歷史調查》中提到,阿昌族有孫姓人戶,但其來源不詳。參考阿昌族的趙、王、楊、曹諸姓原都為漢人,因遷徙和婚姻等原因而成為阿昌族,估計孫姓也有此可能。《中國人的姓名阿昌族》載,孫氏為今雲南潞西縣高埂田鄉阿昌族的10姓之一。
⑧ 孫姓的來歷
1、源於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於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
3、源於媯 姓和姚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舜後胡公媯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媯姓。
4、源於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5、源於荀姓。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8)雲南孫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孫姓名人
1、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2、孫陽
孫陽是春秋中期伯樂。伯樂,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後來,伯樂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後人就用發現千里馬的伯樂來比喻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體。
3、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⑨ 關於孫氏的歷史和現狀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國。 康叔逝世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期,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 孫叔敖
氏的始祖。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郌氏、樊氏、飢氏、鍾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後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陝西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於戚(今河南濮陽),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後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後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 比干摘心處
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後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呂臣→?→蒍賈伯嬴→蒍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後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後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在與當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後,力量逐漸強大。商後期,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該部酋長鬻熊決定投靠周族,並在營救周文王與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在後來分封中,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以熊為姓氏。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大國,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擴大,長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國的領土。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 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後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今揚越),至於鄂(今湖北),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為句亶王,中子摯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周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國一度內亂。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為若敖(楚君無謚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為若敖氏,是後來楚國的顯族。楚蚡冒是春秋戰國初期的楚國國君,若敖的孫子。其子蔫章封邑於蔫他就以「蔫」為姓,蔫氏後來逐漸發展為楚國的一個望族,蔫章之子蔫呂成,字步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蔫賈,字伯嬴,在楚莊王時任工正(管理王宮各類工匠之類事務的官員)。
第三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賜將軍田書姓孫,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國滅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史籍《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氏源於 荀子
媯姓,是齊田完的後代。田完是舜的後裔。許多孫氏族譜把虞舜視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過,虞舜作為孫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傳說,並沒有可靠的世系記錄可尋,孫氏祖上有確切的世系是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做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於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又因他是古代聖賢虞舜的後代,周武王為獎勵他的勞績和褒揚他的祖先,就把長女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並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陽一帶,建立陳國。媯滿逝世後謚號「胡公」,古又稱胡公滿。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承,到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桓公逝世後,其弟佗殺陳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又設計殺了陳厲公,立躍為陳利公。陳利公立五個月後去世,君位傳給其弟林,是為陳庄公。陳庄公在位七年後逝世,君位又傳給其少弟杵臼,為陳宣公。 陳宣公原本已立太子禦寇,後又欲立寵姬所生之子款,便於公元前672年殺掉了太子禦寇。陳厲公之子完,字敬仲,與禦寇交往甚密,因懼怕禍及自己便逃到了齊國,並改姓田,稱田完。由於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命他為卿。但田完推辭卿職,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官吏,齊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時,田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之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省廣饒縣,並賜姓孫氏。由此看,這支媯姓孫氏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桓子),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無宇之子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斗中立了戰功,被齊景公封至樂安並賜姓孫氏。媯姓孫氏遠古始祖虞舜,系黃帝後裔: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閼父→胡公滿(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後逃往齊國)→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
第四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叔父比干,屬於以避亂改姓為氏。 比干是殷商末期紂王叔父,官至少師。商朝末期朝綱混亂,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乾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第五個淵源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孫氏在兩漢以後,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氏行列之中。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是為南方孫氏的一大支派。孫河,官 孫武
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潛山)。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十分喜愛他,便賜姓予他為孫,因而改姓。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共拒劉備,後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為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為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為黃門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螢火賦》傳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為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第六個淵源
源於變姓,出自春秋戰國荀子後裔在西漢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氏,屬於因謚改姓為氏。 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況,又稱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戰國策》、《韓非子》、《漢書》、《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均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山東《鄆城縣志》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的士人孫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為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為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孫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第七個淵源
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漢書》載,夏侯嬰之後也有一支改姓孫。夏侯嬰(公元前?~前172年),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隨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初因為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從此夏侯嬰的後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古今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孫氏,其中有些孫氏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這些少數民族 孫堅
與漢族長期混居後多數被同化成漢族孫氏。唐朝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就是契丹族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為復姓,象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的復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這些家族於是成為孫氏族的又一龐大來源。除以上帶孫的復姓改為孫氏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朝初期省文改姓的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單字「孫」姓。 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把八旗統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為滿人奴隸,後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台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 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清順治、清康熙兩朝的護軍統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氏。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朴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並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並賜姓孫。《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州旗人中的高麗姓孫氏,原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 在景頗族的二十六個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都改為為孫氏。 明清時雲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是傣族人。 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氏。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氏。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 國大夫時同太子禦寇很要好,禦寇被殺後,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後,陳完不願再用 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孫氏的發源地主要有兩支,一為河南濮陽,二為山東廣饒。
秦、漢以前
孫氏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 春秋戰國初期,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氏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期,孫氏 孫權
在衛國失寵,開始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富陽縣,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姬姓孫氏在秦漢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播遷於河南省境,其後則主要繁衍於今東南沿海地區。媯姓的孫氏早期則主要集中於山東境內繁衍,這一支孫氏之所以顯赫,主要是得力於兵家之聖的孫武,故後來孫氏人家便以「樂安」為堂號,後因齊國內亂,孫氏子孫便首次南遷於江蘇、浙江一帶。這一支繁衍樂安的孫氏,後成為了孫氏主要播衍於我國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蘇一帶的主要來源。 秦漢之際,已有孫氏不斷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帶的孫氏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氏歷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時江南的浙江富春(今浙江富陽)一帶的孫氏也已形成當地望族。他們都源於孫武之後。
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以後,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氏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 三國時期,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因北方連年戰亂,孫氏族人第一次大舉南遷,使孫氏的分布更加廣泛。 孫氏的第一次南遷:東漢末年,由於北方戰亂,中原河淮地帶的世族和民眾紛紛舉家南遷,孫吳凌家組織流民屯田開荒,江南世族也納流民於自己的庄園內,孫氏氏族跟富春孫氏是同宗,自然會隨著南遷的民眾南下,尋找安身之地。 孫氏的第二次南遷始於永嘉年間。西晉末年,持續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尚未完全止息,內遷各少數民族的上層統治集團,也乘機起兵建立割據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地盤的血腥廝殺,北方陷入空前的災難,即永嘉之亂。大批北民被迫離開故土,逃亡異鄉形成歷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孫氏族人也隨著南遷的大軍渡江南下避亂,如中都割、氏舉家移居江左,至孫盛時定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莞孫謙僑居歷陽(今安徽和縣)。
隋、唐至宋、元、明、清時期
⑴.四川: 唐朝後期,黃巢起義,中原百姓四處逃難,其時孫氏家族有不少遷入四川的,如唐朝大散文家孫樵。孫樵,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詔赴岐隴行在,遷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後因唐末戰亂而舉家避住四川遂州。 ⑵.廣西: 廣西孫氏多尊宋朝的孫沔為先祖,孫沔,世籍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白馬縣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撫史,曾隨狄青入廣西平儂智高叛亂,愛其山水,遂定居廣西,子孫繁衍,遂成廣西大姓之一。 孫權 ⑶.上海: 《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尊明朝孫太和為本支始祖。孫太和為新安休寧始祖孫萬登之後裔,明萬曆年間,由新安休寧(今安徽休寧)遷婁邑(今上海松江),遂為婁邑孫氏始祖。子孫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區。上 孫登
海一帶,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歷史上出現的孫氏名人較多。五代有孫漢英家族,明朝有孫元化家族。五代宋時就出了孫漢英家族,孫漢英為吳越國崑山鎮防遏使,家居練祁(今浙江嘉定),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進土的孫岳,是當地孫氏最早的進士及第者。據史籍記載,孫載一生曾舉薦百餘人為官,其侄、子卻大多為布衣、小吏。元朝有孫道明,號清隱居士,博學好古,書房稱映雪齋,藏書萬卷。明朝嘉定出了孫元化家族,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後裔,居江東高橋鎮(今上海浦東),有子三人。父親孫繼統,致力於詩作,不願為官,後遷居嘉定。孫元化累官登萊巡撫;於遼東鎮守有功,後因兵變而被枉殺。有三子:孫和鼎、孫和斗、孫和京。孫和斗,屢次謝絕父親部屬的舉薦,不願為官,潛心整理父親的文稿,編成《水一方人集》。孫和京,犧牲在嘉定抗清的戰役中。孫子孫致彌,清康熙年間任出使朝鮮副使,後為大型類書《佩文韻府》總纂。後裔孫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孫寶仁,著《杖左堂自娛集》等,後自嘉定遷居月浦。⑷.山西: 《解梁孫氏族譜》中說其支派始祖由宋朝時遷居於解梁(今山西臨猗)。《代州孫氏家乘》記載的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受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光山祖籍地遷居山西代州,後遂安家於此,自後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⑸.海南: 宋、元時遷移而來的,其來源地主要是從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區。《崖縣孫氏族譜》記載,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在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因先祖任官瓊山而來海南定居,經歷元朝、明朝,後裔繁衍為四支,分遷島內各地,其中一支即遷居今三亞的崖縣。海南孫氏主要聚居於黃流、梅東諸地。 ⑹.台灣省: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曾命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遠航至夷洲(今台灣省),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大規模到達台灣省。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到台灣省謀生,孫氏移居台灣省也在此一時期。《台灣省通志》說,早期移居台灣省的孫氏有二十二起,如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廣東鎮平縣(今廣東蕉嶺)孫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陸豐人(今廣東陸豐)孫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陽人(今廣東潮安)孫為發移居苗栗通霄;潮陽人(今廣東潮陽)孫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陽人(今廣東揭陽)孫永帝移居台南白河。福建同安人(今福建同安)孫和定居淡水;孫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孫開移居永和秀朗;孫潤移居新莊後遷北投;孫善抄移居今台北市東圓街;孫富挑移居新莊;孫賢生移居雲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義溪口;孫海移居台南鹽水;孫游壽移居今台南市;孫經移居苗栗苑裡。龍溪人(今福建漳州)孫瑞敏移居彰化,後遷台中大肚;孫水移居台南麻豆;孫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人(今福建安溪)孫玉尊移居新竹市。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鎮平縣人孫永科移居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移居台中梧棲。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孫氏成員更有大批人員遷入,使台灣省成為今日孫氏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1954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對台灣省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表明,在台灣省當時八十三萬戶居民、七百三十七種姓氏之中,孫氏有三千二百八十餘戶,居第五十位。在台北、宜蘭、新竹、嘉義等十二縣中,以嘉義為最多,有六百戶,台南次之,為三百二十戶。其他較多的地區還有:台北二百八十戶,新竹二百五十戶,苗栗一百九十戶,彰化一百七十戶。在台北、基隆、台南等六市中,以基隆為最多,有三百一十戶,台南次之,為三百戶,其他依次為台北二百三十戶、台中二百戶、高雄一百三十戶、陽明山七十戶。
移居海外
⑴.東渡日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漢人就開始移居日本。孫氏人物從什麼時候開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遲不晚於南北朝時期。日本弘仁六年(公元815年),朝廷下令仿唐朝《氏族志》體裁編纂《新撰姓氏錄》,其中記載: 福興孫氏支祠
身俠村主一族「出於吳孫權男高」。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後裔輾轉東徙,在日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後裔移居日本後,取地名為姓。見於日本史籍的有身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俠村主青為雄略天皇時人,從其中國式的單名「青」字推測,當是孫登一族中早期東渡的移民。因他會說吳語,又善文筆,所以多次出使吳地,在日本與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有商人孫忠者僑居日本數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國土之後的三十年中,曾先後十五次赴日,僑居時間累計達九年多,約占其三十餘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孫中山「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⑵.北上朝鮮: 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之時,殷王族箕子就率眾五千人去朝鮮,這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漢魏以來的各個時期,隨著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日益頻繁,大批華人渡過鴨綠江,到朝鮮開拓基業。 ⑶.移居東南亞: 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則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如今東南亞華僑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尤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為最多,占我國三千餘萬華僑總數的80%以上。 ⑷.移居歐洲: 華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尚不過百年,但僑居歐洲的已達一百餘萬人,分布在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⑸.開發美洲: 我國在明、清之際,已有一些中國商人、工匠、水手、僕役等沿著當時開辟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到達墨西哥和秘魯僑居經商或做工。中國人大批量到達美洲,則始於鴉片戰爭之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侵略者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販去的契約華工,另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而到海外謀生的。這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孫氏族人。
現代分布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氏人口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