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在多少世紀才引入西方雕塑

中國在多少世紀才引入西方雕塑

發布時間: 2022-11-02 21:43:36

㈠ 名人雕塑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真正意義上的肖像雕塑於本世紀從西方引進,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風,順便把肖像雕塑帶入了我國。我國最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輩在學成回國之後,陸續創作了各種各樣的反映革命先驅,愛國志士,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擁抱了正在中國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文化運動,為民族解放的進步事業作出了貢獻。中國肖像的真正高潮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至今的這五十年。二、三十年代留法、留日的人才班底,加上五十年代留蘇的隊伍,並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共同構建了中國的寫實主義體系。目前的八大美術院雖各有不同,但都屬於一個大體系,這個體系就是過去常提的現實主義體系。這個體系首先突出的是扎實的寫實基本功,以及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方法。所有美術院校都將創作紀念性人物肖像作為主要教學課程之一。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輩雕塑家在引進西洋寫實雕塑的同時,倡導、弘揚並傳授了民族傳統雕塑的若干精華,為具像及肖像雕塑的民族化作了不懈的努力。這樣一個體系培養出的學生,完全適應了新中國的社會文化建設的需要。雕塑家們創作了大量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的英雄、模範、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少數民族肖像,當然還創作了大量的領袖人物肖像,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席捲全國的毛澤東塑像熱以及樣板雕塑《收租院》、《農奴憤》等各地的階級教育群雕,良好地將中國的寫實雕塑隊伍以及現實主義體系過渡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的時代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各種思潮、流派群雄逐鹿,並相互影響,相互撞擊,構成了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瑰麗景觀,雕塑界也一樣。也可以這樣說,中國雕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期,以及前所未有的大沖擊,大變革。新時代的肖像藝術作品作為其中的一道風景,照樣綻放著自己的光彩。首先由於社會經濟的大發展,應各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求,一大批中國歷史英雄、科學家、文化名人等室外紀念像為廣大熱衷肖像雕塑的藝術家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然後就是他們為參加各類展覽創作了大量肖像雕塑作品。新時期的肖像創作更傾向於人性化以及內心化,更注意對象的個性張揚,這符合當代社會對人本和人性的關懷。
毫無疑問,受到新思潮、新流派的強烈沖擊,傳統的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受到了消解。肖像雕塑可能很容易被人視為太舊,太傳統,但筆者在此認為,不管任何時候,只要有人,肖像雕塑就會有存在的價值;同時,筆者還認為當代的中國肖像雕塑應該而且可以走出舊的困境,跟上現代化。
前幾天與一位義大利雕塑家談到了中國雕塑現狀的印象,他為我國的活躍雕塑局面深感驚奇,同時也提出了若干不同的看法,他說西歐及義大利多年前也經歷過類似的革命,新的思潮要摧毀一切舊的傳統,可今天的藝術家又紛紛回到被毀的廢墟上尋找殘存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國雕塑家是不是應該具有點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理性,使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軟著陸,而盡量避免西方式的休克療法去重蹈他們的覆轍?廣州美院高蒙先生在這個時候主編的這本也許不太時髦的肖像雕塑集可能會引起我們對若干問題的再思考。不管結論多麼不一樣,於肖像雕塑,於雕塑界總是有益的。 關於神、形 ,神形兼備是我國肖像雕塑創作最為基本的審美准則,同時也是方法論。中國的肖像雕塑家都知道神形兼備,其主要內容是肖像作品在反映人物對象時達到形與神的完美統一。作為方法,則要求雕塑家充分掌握人物對象的生活資料,對其形與神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消化,最終升華出對象形與神的個性特徵,然後創作出神形兼備的作品。本文作者認為這一百分之百的忠於對象的形神兼備對肖像創作是不夠的,他的危險之處在於完全把作者置於忠實於對象的鏡子式的地位,其作品常常表現出作者的非存在性。在此,作者要提出的是:在忠實於對象的形神兼備前提下的另一種形神兼備,即作者創作個性的形神兼備,也就是說 形神兼備應該同時涵蓋客體與主體兩個方面。倡導肖像創作藝術家個性的自覺展現是中國肖像雕塑走出舊的困境的措施之一。在此提出創作個性並不否定中國好的肖像雕塑作品具有藝術家個性的現實,特別是一大批從事紀念性肖像創作的資深雕塑家,其作品都能展現出各自不同於他人的藝術個性。但筆者認為,從總的中國肖像雕塑現狀來看,藝術家創作個性在肖像創作中需要進一步覺醒。

㈡ 中國現代雕塑始於何時

中國辛亥革命(1911)以來的雕塑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普及與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進入20世紀後,中國傳統的宗教雕塑已處於衰落時期,民間小型雕塑雖很繁榮,但未能成為主流。辛亥革命時期,即有青年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學習雕塑。五·四運動前後到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術青年先後赴加拿大、法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學習雕塑。他們歸國以後,舉行的雕塑作品展覽,促進了中國架上雕塑的發展。他們大多從事藝術教育,成為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

㈢ 西方雕塑的起源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最初並不是作為獨立的體系存在的,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附屬於西方文明中的圖騰,魔法和宗教文化。對於我們來說,墨西哥的普博洛州的特華坎河谷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但是它卻是中美洲文明的發源地。隨著時間的流逝,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奧爾麥克文化,奧爾麥克文化是當時最先進的古典文化。
西方文明把奧爾麥客文化時期稱為中世紀時期,也有叫做中間時期。中世紀時期包括了從古典時期到文藝復興之前這所有時間之內。這段時間很漫長,但基本上這段時間里西方文明都是被基督教所影響和主導的。所以逐漸的形成了一種名為基督教美術的藝術形式,而這一時期的雕塑為了附和基督教題材,將繪畫中用到的自然比例等技巧變成了更加適合於基督基督教形象的塑。用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雕塑讓作品看起來充滿生機。盡管這個時期的雕塑背靠著基督教這種單一的框架,但是卻能反映出雕塑家將身體將人的身體和靈魂充分融合在一起的希望。這種美術風格雖然有其有其局限性。但是最後卻為13世紀偉大的哥特式雕塑奠定了基礎。
古希臘文明是由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20世紀,以希臘半島以及散布在地中海周圍的一些島嶼上的奴隸制城邦國家組成的。古希臘包含兩百多個城邦國家,這些國家之間有著頻繁的文化貿易交往。當然,因為利益的沖突,也有著頻繁的戰爭。但是這些國家永遠是一個主體,當他們遭遇外來的侵略時會聯合起來抵抗外敵。其中雅典和斯巴達是這些城邦國家之中最具規模的兩個國家。
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的希臘公園以及公元前30年又佔領了埃及。從此,羅馬將原來古希臘所統治的地區幾乎全部歸入羅馬帝國的版圖,與此同時,羅馬帝國也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的藝術文化成果,成為西方藝術中心。自此西方雕塑就帶有著不同文明融合後的多樣化的色彩。

㈣ 中國古代雕塑經歷了哪幾個發展時期

中國古代雕塑經歷了萌芽期、成熟和繁榮期、高峰期、低潮期四個時期。
1、萌芽期: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這一時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現,拉開了中國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成熟和繁榮期:秦漢和魏晉南北朝
秦漢雕塑突飛猛進,形成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臨潼出土的數千兵馬俑,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體態與真人相等數量眾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馬俑形象寫實身體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它採用象徵手法,以氣勢雄壯、昂首挺立的戰馬象徵霍去病和他所統率的英雄健兒;以馬下所踏的一個面目猙獰作垂死掙扎的人物象徵被戰敗的奴隸主貴族侵略者,採取了大起大落,精細有別的手法處理,形象十分醒目,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範,是西漢紀念碑雕刻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志。
源於魏晉時期的佛像雕塑藝術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此時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雕塑製作規模宏偉,數量巨大,藝術技巧有很大提高,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方面,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都不同程度超過前代。各族人民在雕塑藝術上互相交流,促進了雕塑的發展,在總的時代風格下有一定的地區特色。
3、高峰期:隋唐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步入更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時代,主要體現在佛教美術方面,出現了內容更豐富、表現范圍更廣大技巧更熟練的佛教造像。於此同時,從事雕塑的藝術家與工匠也更多的出現,創造出一批劃時代的作品。宗教題材以外的雕塑,則以陵墓雕刻最為重要。它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水平和風格。
隋代至盛唐時期是古代大規模開窟造像的最後一個高峰期,石窟寺遍布北方、西北以及巴蜀地區。現存著名的石窟寺有:山東雲門山、駝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炳靈寺石窟、天龍山石窟、廣元千佛崖和皇澤寺造像等。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龍門奉先寺的雕像藝術水平最高,唐代的藝術風格也最為鮮明。位於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後,雖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此時的佛像雕塑藝術已逐步擺脫外來佛像樣式的影響,走向了雕塑作品民族化的成熟期。
4、低潮期:唐之後至清末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開鑿石窟的風氣已趨衰微,寺觀雕塑仍具一定規模。由於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顯減弱,現實性生活氣息則大大增強,特別是菩薩、羅漢、侍者像幾乎是現實生活人物寫照。繼中晚唐之後的宋代雕塑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趨於寫實風格,材料使用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像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宋代帝陵的表飾仿效唐代,但其表現手法以寫實為主,石雕作品更具端莊溫順之態。宋代雕塑的過分世俗化,嚴重削弱了雕塑藝術應有的紀念性、恆久性,其作品在空間布局、形體數量上的追求也不及前代。
元代喇嘛教佛像又出現於寺廟之中,帝王陵寢缺乏漢唐之氣魄。從雕塑整體發展來看,宋至元題材因襲唐代而有變化,雕刻手法雖細膩寫實,缺乏洗練,整體不夠堅實有力,造型上缺乏深沉豪邁的氣概,是中國古代雕塑日趨衰落的時期。
明清的雕塑沿著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的面貌。雕塑藝術的進展主要表現為敬神意識的衰落與世俗審美趣味的增長。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日趨世俗化、民間化,形成了工巧繁縟、萎靡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佛教石窟造像驟減,佛寺造像雖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於定型化而失生氣,城隍、土地、關帝等偶像增多。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飾較前代規模更大、像設更多,布置講究,技術嫻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漢代的雄渾,此時的作品更能滿足人們的賞心悅目之功能。得到發展顯著的雕塑品種是小型的案頭雕塑和工藝裝飾雕刻,生氣勃勃,品色繁多。如泥、陶、瓷塑,明清有廣州石灣陶瓷、福建德化瓷塑、廣東潮安漆泥塑和無錫惠山泥塑等。明清雕塑有明顯追隨唐宋風格的痕跡,在明清石雕佛像幾乎絕跡,寺廟造像逐漸發達,且趨於程式化。

㈤ 中國古代雕塑經歷了哪幾個發展時期

中國古代雕塑經歷了八個發展時期,分別是: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原始社會雕塑對探討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
四、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
五、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是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藝術、陵墓的裝飾雕刻藝術、陪葬的陶瓷雕塑藝術、肖像造型藝術等都進入一個空前繁榮時期。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的佛教雕塑無論內容還是風格都明顯世俗化,那些神聖不可及的面貌漸漸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進入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明清兩代,宗教觀念進一步淡薄,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內在信仰的狀態下,顯現出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藝術多趨於裝飾化和工藝化。

㈥ 雕塑的發展史

一、中國雕塑發展史

在原始社會末期,居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原始人,已經開始製作泥塑和陶塑了。

黃河中上游地區先民給後人留下不少陶塑傑作。梟形壺是將壺的頂部作成貓頭鷹的頭面,其中可能含有某種圖騰崇拜的意義。有些器物的蓋紐或口嘴作成人頭形或鳥獸形,稚拙而有趣。

在湖北屈家嶺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出土了一些手捏的只有數厘米大小的動物雕塑。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是經過特意燒制的陶製品,如陶鳥、陶豬。好像是當時在製作大體陶器之餘,用剩下的泥巴即興作出來的。它們為後來較大和較精細雕塑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秦兵馬俑,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

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

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二、西方雕塑發展史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華坎河谷是偉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誕生地,而後在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當時最先進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奧爾麥克文化。

它被喻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瑪雅文化開始出現並發展,它繼承了中美洲文化傳統,發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廟等。

14世紀上半葉,墨西哥土著阿茲台克人統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專制王國,形成了阿茲台克文化。

16世紀時,西班牙人征服了阿茲台克王朝,接著向南方掠奪並統治了印加文化的發源地——秘魯。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製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

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長河中一顆燦爛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與建築完美結合的藝術典範,具有歷史性紀念碑似的宏偉、博大和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如某些浮雕為了保持建築的平面性,壓縮體積與繪畫形式中的線的組合,達到了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術、雕刻也是為宗教和社會需要服務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像。

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活力,他們努力並迅速地學習掌握了人體解剖結構,並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幾何」風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體法則,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則保持鬆弛。從而利用這一動態的視覺錯覺,在無知覺的石頭上表現出形體外部的松緊和內部的運動。

它標志了雕塑古典時期的真正來臨。同時,在古典時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此外,古羅馬在藝術上深受希臘的影響,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在肖像雕塑上,他們更注重客觀對象,追求個性化,而非希臘的理想化。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一次著名的歷史運動,始於1401年,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其中多那太羅和米開朗基羅是雕塑的傑出代表。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就不僅僅表現在雕塑上,還深入到美術的各個領域。

十七八世紀,受羅馬的影響產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巴洛克雕塑很少是單件作品或單獨存在,它的設計以四周的建築為背景,創造出光影、空氣、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

18世紀一些英法雕塑家以一種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這種風格被稱為洛可可。如讓·安托萬·烏東的《伏爾泰》。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作了《舞蹈》。

談到19世紀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羅丹。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個性,使他的作品從墨守成規中走了出來。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於善於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20世紀雕塑的兩大主流之一是康丁斯坦·布朗庫西。

布朗庫西對現代雕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始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物,這種象徵物的雕塑形式簡潔、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由於現代生活的急劇變化和快節奏,以及雜亂無章的事物,人們要求在心理上接納一種單純的、簡潔的藝術形式。

另一種是立體派的雕塑,創立人是畢加索,但代表人物是烏克蘭出生的亞歷山大·阿基本科,他的作品特點是把堅實的平面與挖空的開放的體積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動感,並用凹陷的結構取代原本堅實的甚至凸出的結構使空間流動起來,並探索了正負空間的轉換。

立體派的代表還有蕾蒙、杜桑·維隆、昂利·洛郎斯、雅克·李普契茲。

(6)中國在多少世紀才引入西方雕塑擴展閱讀

雕塑歷史悠久,分類較多。

從發展上看,雕塑可分為傳統雕塑和現代雕塑。傳統雕塑是用傳統材料塑造的可視、可觸、靜態的三維藝術形式;現代雕塑則用新型材料,利用聲、光、電等製作的反傳統的四維、五維雕塑、聲光雕塑,軟雕塑、動態雕塑等。

按傳統的材質,按環境和功能又可分為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室內雕塑、室外雕塑、案頭雕塑、架上雕塑等。

由於雕塑的材料相當多種,有粘土、石、木、金屬、石膏、樹脂、象牙等。遂發展出幾種類別:

按雕塑的原材料可分為木雕、石雕、泥塑、冰雕、沙雕、陶藝等。

㈦ 雕刻藝術的中國雕塑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要內容為: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紀念性石刻與墓室隨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內容的雕塑。大型陵墓石刻肇始於漢代墓前的石人、石獸。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為南朝宋、齊、梁、陳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勛臣貴戚墓的遺存。北魏、遼、金、西夏等朝代陵墓遭嚴重破壞,僅有少量石刻遺留下來。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內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製,並為明、清兩代所承襲。
宗教雕塑主要保存於寺廟和石窟寺之內,由於寺廟毀損嚴重,石窟寺雕塑便成為宗教雕塑遺存的主要代表。石窟寺是開鑿於山崖之上的宗教寺廟。以佛教為主,也有少量道教或其他宗教內容的造像。石窟形制源自印度,約於 3世紀傳至中國。造窟風氣最盛的時期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約當5~8世紀。重要石窟多以皇室或勛臣貴戚雕造的大像為中心,由眾多的窟、龕、摩崖造像等,構成龐大的石窟群。雕造的時間常延續10多個世紀。每個窟內又以立體雕塑本尊佛造像為中心,由弟子、菩薩(以後增加天王、力士)組成群像,四壁布滿浮雕或壁畫,形成濃厚的宗教氛圍。由於造像和壁畫、浮雕內容、樣式的差異,而形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藝術風格。石窟寺分布地區很廣,早期石窟集中於新疆地區,重要的有克孜爾石窟、石窟' class=link>;庫木吐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吐峪溝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等;晉朝以後,在河西走廊和華北地區興建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萬佛堂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陝北石窟等。南方地區有南京棲霞山石窟。隋唐以後新開鑿的石窟有彬縣大佛寺、駝山石窟、雲門山石窟、柳埠千佛崖石刻、峽江千佛崖、安岳石刻、大足石窟,以及雲南南詔國開鑿的劍川石窟等,五代至元代在杭州開鑿了飛來峰石刻。在近代,石窟雕塑遺存曾受到外國人的嚴重破壞和掠奪。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並在長期發展中,不斷吸收、融匯了很多外來藝術成分。其發展的高峰是秦漢、南北朝、隋唐時期,五代以後,大規模的雕造活動日益減少,而中小型雕塑則有新的發展。20世紀以後,受歐洲雕塑影響,出現一些西方雕塑樣式的紀念碑雕塑和大量架上雕塑。80年代以後,城市環境雕塑興起,中國雕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中國美術史上留下姓名的雕塑家不多,也缺少雕塑理論著作。對於中國雕塑史的研究和創作經驗的總結,主要開始於近代。

㈧ 雕塑的發展史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出現,沖破了由牛頓學說建立的世界觀,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使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華坎河谷是偉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誕生地,而後在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當時最先進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奧爾麥克文化。它被喻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瑪雅文化開始出現並發展,它繼承了中美洲文化傳統,發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廟等。14世紀上半葉,墨西哥土著阿茲台克人統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專制王國,形成了阿茲台克文化。16世紀時,西班牙人征服了阿茲台克王朝,接著向南方掠奪並統治了印加文化的發源地——秘魯。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製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它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美術,為宗教、魔法服務,也有表現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宮廷美術。這兩類雕塑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裝飾性,富有表現力,視覺沖擊力強。至今黑非洲雕塑仍具有獨特魅力。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長河中一顆燦爛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與建築完美結合的藝術典範,具有歷史性紀念碑似的宏偉、博大和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如某些浮雕為了保持建築的平面性,壓縮體積與繪畫形式中的線的組合,達到了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術、雕刻也是為宗教和社會需要服務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像。
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活力,他們努力並迅速地學習掌握了人體解剖結構,並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幾何」風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體法則,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則保持鬆弛。從而利用這一動態的視覺錯覺,在無知覺的石頭上表現出形體外部的松緊和內部的運動。它標志了雕塑古典時期的真正來臨。同時,在古典時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此外,古羅馬在藝術上深受希臘的影響,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在肖像雕塑上,他們更注重客觀對象,追求個性化,而非希臘的理想化。
中世紀時期(也叫中間時期),它所包括的范圍是從古典時期結束起,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這一漫長的日子被基督教統治著,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美術。這一時期的雕塑,摒棄了關於自然比例的種種古典法則,而去尋求一種更適合基督教題材的、形式多樣的、比例被拉長了的形象。這種用抽象法式來處理的雕塑,使作品每個部分都充滿了生機。這種形式的雕塑,反映了雕塑家力求把身體和靈魂結合在一起的願望,而這種美術風格上的創新竟成為13世紀偉大的哥特式雕塑的先軀。
與此相同,東方也產生了一種宗教——佛教。佛教誕生在印度,佛教的誕生也帶動了佛教藝術特別是佛教雕塑的發展。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這方面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印度人對視覺藝術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維的。在印度,雕塑、建築甚至繪畫均能以被觸覺感知的三維立體的觀念來表現。他們製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對象,而是創造出經概括的形體,這些雕塑有一種厚實的分量感,從而達到了一種對質感、三維空間,以及紀念碑氣勢的表現。兩漢後佛教傳入中國,後又傳入日本等地。
古希臘是公元前12 世紀―一公元前2 世紀希臘半島和散布在地中海中的~些島嶼上的奴隸制城邦國家的總稱。大大小小200 多個城邦國家,它們之間有頻繁的文化 、貿易交往,也有頻繁的戰爭,但當外族侵略時,它們會聯合抵抗。雅典和斯巴達是其中兩個最有影響的國家 。
在每個城邦內部,實行著一種以公民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即:城邦的管理權直接歸全體自由民,而沒有一個凌駕於公眾(自由民)之上的統治者。這種制度賦予古希臘人思想上極大的自由,他們可以自由地討論政治,從事哲學 、 藝術 、 自 然科學的研究等等 。 在這樣自由、民主的氣氛下,產生了許多直到今天仍影響著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偉大哲人、科學家以及輝煌的藝術品(藝術家本人或缺記載入自由與民主賦予古希臘人類的睿智和對真善美的迫求,自由與民主使得古希臘人充分地享受生命,塑造生命。英雄神, 即是完美的人,古希臘人把宇宙間的真善美直接表現在人本身上,特別是對人體美的漚歌,成為他們的美之藝術永恆的主題。
經過漫長的歷史,古希臘人輝煌的藝術文化尚留給我們一些建築雕塑作品和壁畫。在這些少量的作品中,僅論其中精美絕倫的人體表現,直到今天它也是難以逾越的高峰。通過對古希臘建築、雕塑、壁畫和工藝美術品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所遵循的藝術法則是:質朴, 合理 , 端莊 , 諧調 , 而這一法則在公元前5 世紀的藝術創作中達到了完美的頂峰 。 美術史家~般將古希臘的藝術分為四個階段 :荷馬時代、古風時代 、古典時代 、泛希臘時代。我們僅從雕塑的角度對每個時代的風格加以介紹。
公元前146 年,羅馬征服了希臘本土,公元前30 年又佔領了埃及,自此羅馬將原古希臘所統治的廣大地區全部納入羅馬帝國版圖。羅馬不僅獲得了古希臘的疆土,而且繼承並發揚了古希臘的藝術文化成果,成為西方藝術中心。
古羅馬的雕塑同古希臘是一脈相承的,而最有特色的作品是人物肖像雕塑。青銅胸像《布魯圖》是肖像作品中的優秀代表,它表現的是否是那個為捍衛共和而刺殺凱撤的英雄布魯圖還有爭議,無論如何,它在表現人物嚴肅、堅毅的個性方面堪稱佳作。塑像的眼球是用象牙玻璃製成,看起來咄咄逼人。《演說者屋大維》,據稱是凱撒大帝的繼承者奧古斯都大帝尚未稱帝前的雕像。屋大維是羅馬傑出的政治家、羅馬帝國的創始者。出身於騎士家庭,父親是元老院的元老。屋大維是凱撒的甥孫,被凱撒收為養子,使其繼承了大部分財產。公元前44年凱撒被刺後,繼之而起的是執政官安東尼、騎兵長官雷必達和屋大維的三人同盟,史稱「後三頭」。三人間不斷明爭暗奪,不久雷必達失勢,到公元前30年,屋大維打敗了安東尼,獲得最後勝利,成為羅馬的軍事獨裁者。屋大維在國家制度上保存著共和的外衣,沒有恢復公開的軍事獨裁製度。他把自已稱為「第一公民」,意即元首。元首政治開始於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覺得屋大維有能力鎮壓奴隸和保衛奴隸主的利益,就贈給他「奧古斯都」的稱號,意為神聖、庄嚴、偉大。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實際上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維本人是元首、統帥、終身執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長,獨攬軍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是皇帝。所以,屋大維樹立的元首制實質上是一種隱蔽的君主制,屋大維統治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開始。
《演說者屋大維》是一件等身裸體大理石雕像,右手彎舉至額,作沉思狀,左臂上搭著斗蓬,左手反拿著代表雄辯之神墨丘里的權杖,現已遺失。人物形體健美,比例諧調。很明顯,在人體形象的表現方面古希臘遺風很濃。
《戎裝的奧古斯都》是一座高204厘米的大理石雕像,約作於公元前19一公元前13 年之間,這是一系列奧古斯都雕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在這個雕像中,奧古斯都被刻劃為一個左手拿權杖 ,右手高高抬起指向前方的雄偉的帝王形象 。他身上穿著極合體的銷甲,銷甲上還刻有帶情節性的裝飾花紋。在他向前邁進的右腿旁,有一尊可愛的小愛神形象,這試圖要說明奧古斯都大帝不僅是位英明的統帥,還是一位仁愛之君。《阿格利帕頭像》,阿格利帕是奧古斯都的女婿,也是他治上的堅定支持者,他為羅馬城的建立付出了極大努力。這尊大理石頭像集中表現了他剛毅,果斷,不屈的性格。面部肌肉的表現含蓄有力。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一次著名的歷史運動,始於1401年,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整個西方文化的知識面貌產生了具大的變化。它不僅恢復了古典時期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中的關於人文主義文化的含義,同時強調以科學的態度觀察客觀事物,這種藝術作品突出地表現了藝術家對透視學和解剖學的深刻認識。個性的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特點。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其中多那太羅和米開朗基羅是雕塑的傑出代表。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就不僅僅表現在雕塑上,還深入到美術的各個領域。
十七八世紀,受羅馬的影響產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巴洛克雕塑很少是單件作品或單獨存在,它的設計以四周的建築為背景,創造出光影、空氣、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才華橫溢的吉安·洛侖索·貝爾尼尼是雕塑家、建築師、畫家、舞台設計師和作家。這位天才是巴洛克的傑出代表,他把高超的技術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在選題方向,還是在製作方面都表現出驚人的藝術洞察力和精湛的技巧。18世紀一些英法雕塑家以一種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這種風格被稱為洛可可。如讓·安托萬·烏東的《伏爾泰》。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作了《舞蹈》。整個作品充滿了生氣,節奏流暢優美。弗朗索瓦·呂德的《凱旋門》浮雕充滿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達爾村·羅索把印象派繪畫理論用於雕塑,從而把繪畫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表現了在色光的照耀下雕塑最閃動最精彩的部分,而讓其它部分減弱,表現了豐富的光影和人物性格變化 。
談到19世紀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羅丹。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個性,使他的作品從墨守成規中走了出來。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於善於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㈨ 人類最早的雕塑和中國雕刻雕塑的形成和發展歷史謝謝急

1. 論中西方雕塑的發展歷史 特別全面
http://www.docin.com/p-313822.html
2.中國雕塑發展史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原始社會雕塑對探討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誇張式的,具有極強裝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陶塑人像。(見圖1)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見圖2)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它憑借庄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建立專制統治國家,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秦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雕塑在建築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秦建築裝飾表現在宮室、苑囿、亭閣樓榭和陵墓神道建築上。最為壯觀的是被稱為世界 「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見圖3)
兵馬俑的發掘,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馬俑身材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秦俑坑發掘的銅馬車更是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充分體現了主導那個時代的高大、雄健的風尚。
從總體看,秦代雕塑的風格特點是渾厚雄健,朴實厚重,龐大強壯,氣魄宏大,體現出封建社會的上升期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數的巨大、超常的審美特徵。
四、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已從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發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

漢代雕塑作品的品種和數量相當豐富,呈現出的主體面貌渾厚簡練、生動完整。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而《馬踏匈奴》(見圖4)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徵。雕塑的外輪廓准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朴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五、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代表性的石窟為: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見圖5)
石窟內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鑄銅等,佛像雕塑遂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這些石窟在發展中不斷增加新的雕塑作品,歷代都對石窟進行重修、擴建、新增和補充。
石窟藝術在中國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東晉時期的戴逵,擅長雕刻和鑄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軀佛像,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圖》和獅子園的玉像被稱為「瓦棺寺三絕」。這個時期的雕塑特點為較注重細部的刻畫,技術更圓轉達純熟,雕塑形象和題材大都為宗教題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傾向和誇張的特徵。宗教使雕塑藝術的題材單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內在動力卻也促進了大量精品的誕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 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盪以後,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是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藝術、陵墓的裝飾雕刻藝術、陪葬的陶瓷雕塑藝術、肖像造型藝術等都進入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宗教造像藝術在唐代有長足發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
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後,隨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其中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是最為輝煌的傑作。(見圖6)其九尊一鋪的形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還有二尊供養人雕像。是一個有主有賓、層次井然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意想造型中強調人是審美主體的觀念。
此時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其雕塑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起來,代表市民趣味的審美觀念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理學的興盛使人們更關心現世生活,關注來世的佛教日趨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無論內容還是風格都明顯世俗化,那些神聖不可及的面貌漸漸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造像藝術集中轉入南方,如廣元、大足、安岳、杭州、贛州都是摩岩造像較集中之地。(見圖7)
大足石刻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精品。盡管它的開鑿有著宣揚佛法說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師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們為造像之精妙而贊嘆不絕,從而受到無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無愧為中國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觀。
在世俗題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襲唐之傳統,但氣勢漸弱。繼中晚唐之後的宋代雕塑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上趨於寫實風格,材料使用上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雕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

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風格仍多受宋影響,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中國蒙古族統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後仿照漢族建築樣式,營建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廟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進入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明清兩代,宗教觀念進一步淡薄,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內在信仰的狀態下,顯現出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藝術多趨於裝飾化和工藝化。這些雕塑大多更強調實用性與玩賞性功能,體現出工藝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種強烈的精神性功能則大大削弱了。但是,這些裝飾性、玩賞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陳規限制,面貌各異,這也可以算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一個亮點。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瓏、精緻剔透、精雕細鑿,缺乏大氣之作和大型之作,藝術上逐漸轉向個人化、內聚性的風格。
而一些與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市民群眾及知識階層有著較密切關系的各種小型的案頭陳設雕塑和工藝品裝飾雕刻,則有顯著的發展,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代表著這一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

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飾較前代規模更大,像設更多,布置講究、技術嫻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漢代的雄渾,此時的作品更能滿足人們的賞心悅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的創造活力。 明清雕塑有明顯追隨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其造像多為彩塑,即泥塑彩繪。從題材到表現手法日趨世俗化、民間化,形成了工巧繁縟、萎靡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如泥彩塑千手觀音。(見圖8)

九、現代雕塑(公元1911年後)

進入20世紀後,中國傳統的宗教雕塑已處於衰落時期,民間小型雕塑雖很繁榮,但未能成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前後到30年代,許多青年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學習雕塑。他們歸國以後,大多從事藝術教育,成為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促進了中國各種形式雕塑的發展。這個時期比較大的創作有為紀念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紀念像和設計抗日戰爭英雄紀念碑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的架上雕塑、大型紀念性雕塑、園林雕塑、城市環境雕塑民間雕塑與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藝術都有了長足發展。如江小鶼作的《孫中山立像》、王丙召作的《金田起義》等。(見圖9)標志著中國雕塑藝術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西方雕塑發展史

一、史前雕塑

新石器時代開始後,人類被迫放棄狩獵成為牧人、農民,各種手工藝術得到了充分發展。外國最早的雕塑是在人類為勞動和生活需要創造生產力極低的勞動工具--石器工具的同時創造的雕塑藝術。其經歷的時間漫長,演變反映了史前人類文化逐漸豐富的過程,在這一時期沒有明顯的地域性分別,所以它標志這整個人類文明的最初探索,而不是單一的代表某一民族。
比較著名的史前雕塑是距今25000年前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見圖10)他塑造的滾圓豐滿的婦人形象,表達了原始人對豐產的象徵性渴望。

二、古典雕塑

1、原始時期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經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後出現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藝術大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建築業的誕生,孕育了藝術裝飾的萌芽。它長期保存了原始社會的殘余,埃及的神話與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神話、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決定埃及雕刻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和少數奴隸主貴族服務的。由於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響的還是陵前和神廟的裝飾雕刻及紀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獅身人面像採用一整塊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龐大、最著名的雕刻。(見圖11)

埃及雕刻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得來的。它的雕塑藝術在古代世界美術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真實的美。
希臘雕刻的題材大部分取自神話或體育競技。當時,一些開明的統治者除致力於內政武力外,還提倡發展美術和文藝,在公元前6世紀以後的幾百年中,古希臘科學、文學、藝術的名家輩出成就輝煌,雕塑藝術是這個時期燦爛的文化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愛琴海上有許多小島嶼,其中巴羅斯島盛產大理石,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臘雕刻就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而言,可分為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古風時期是雕刻家的訓練階段。這個時期經過雕刻家的長期探索,為後來的雕刻家開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擲鐵餅者》是他的代表作品。(見圖12) 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社會思想和宗教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雕刻藝術逐漸趨向強調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畫。希臘化時期,雕刻家繼承了傳統的技法,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臘的雕刻家們對人體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度的寫實技巧。處理衣紋線條生動流暢而有變化,不僅表現出衣服的質感,而且通過衣服表現人體的優美。希臘雕刻創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羅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繼承了希臘雕刻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卻有獨特的貢獻,這與羅馬人崇拜祖先遺容的傳統風俗是分不開的。
由於僧侶風俗和祭祀禮節的流行,古羅馬雕刻家較多刻畫著衣人物形象。羅馬早期雕刻被少數奴隸主、貴族所壟斷,當時的雕刻家們雕刻的不少羅馬皇帝的形象,是把羅馬皇帝當做英雄的統帥來表現的。如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奧古斯都》,(見圖13)表現了羅馬皇帝手執權杖,正在向部下訓話傳令的瞬間動作。
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除此之外,古羅馬雕刻家還在羅馬的建築、廣場、紀念柱等上面裝飾了許多圓雕和浮雕。三世紀較有名的建築為塞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凱旋門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歐洲中世紀時期
歷史上一般稱歐洲的封建社會為「中世紀」,藝術史上把古羅馬以後到文藝復興前這段時間的西方藝術稱為「中古世紀的藝術」,它延續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成為封建統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歐洲中世紀的雕塑主要為基督教服務。

中世紀盛期的文化藝術,經歷了羅馬式時期和哥特式時期。教堂建築成為當時主要藝術載體,許多優秀雕刻家從事教堂建築的裝飾雕塑和內部陳列的圓雕工作。羅馬式教堂以其堅厚、敦實的形體顯示教會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靈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觀者的精神感情。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紀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等。(見圖14)
3.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的法國雕塑中,哥特式藝術反映現實傾向增強,對人物姿態、表情、形體等方面開始誇張強調,為宗教服務的哥特式雕塑開始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藝術的萌芽。中世紀的雕塑有精華有糟粕,許多作品中充滿迷信、荒誕的宗教內容,但從藝術遺產的角度來看,當時的雕塑家們也創造了不少屬於人民的、有積極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從15世紀後半葉開始一直16世紀,文藝復興文化在歐洲許多國家產生和形成。在歐洲的許多先進國家裡,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文藝復興掀起了歐洲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文藝復興文化是反對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起領導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繼承並發展了希臘、羅馬雕刻藝術的傳統,使雕刻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最先出現的雕刻大師是季培爾蒂,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扇青銅大門上的裝飾浮雕是他的代表作。(見圖15)
而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的出現,則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發展到了最高峰。他們以寫實的手法,用准確的人體解剖學,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態有很強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藝術語言塑造傳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對後期的雕刻家有極大的影響。

4.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

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此後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它通過繪畫、建築構成了一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復雜,誇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
在十七世紀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它追求宏偉及平直的線條,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風格正好相反。十八世紀,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了羅可可美術。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演變出來的,並脫離了巴洛克風格,代表人物為法爾孔奈。

1790年至1840年新古典主義雕刻開始盛行,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代表作為《伏爾泰像》。(見圖16)
之後又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法國現實主義運動,其中以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成就最高。他的創作和藝術思想對於後世的雕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巴爾扎克像》、《思想者》等。(見圖17)
三、現代雕塑

西方雕塑在進入二十世紀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自希臘羅馬的寫實雕刻傳統還在繼續,另一方面,實驗性藝術的興起轉而取代了學院派藝術,成為了主流。
立體主義的產生掀開了雕塑史的現代部分新篇章。1909年畢加索的作品《婦女頭像》。(見圖18)是一個重要標志,立體主義在雕塑語言內部建立了一種以幾何形體的構成為基礎的自身邏輯。它與傳統的雕塑觀念產生了決定性的斷裂。
未來主義以強調動力論為原則。其代表作家是波丘尼。俄國的構成主義以透明框架的形式去包圍和界定空間,徹底背離了以體量為基礎的傳統雕塑概念。他們積極地運用新材料去探索構成主義雕塑關於空間、時間和運動的觀念。
達達主義的杜尚把小便器作為藝術品展出,(見圖19)是對傳統意義上的倫理、道德、美學提出的因的挑戰。達達主義的美學思想廣泛影響了以後的現代派藝術。之後的超現實主義也深受達達主義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後,新達達、集合藝術、廢品雕刻、波普藝術、超寫實主義藝術都有著受達達主義影響的血緣關系。
抽象構成雕塑和活動雕塑在戰後走向了室外,成為了大尺度紀念性藝術。雕塑中對光因素的利用,在戰後與新科技能源觀念進一步的結合了。身體藝術、行為藝術是受達達主義影響的另一種發展。

西方現代雕塑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㈩ 雕塑藝術的發展歷史

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這是中國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獨立意義上的雕塑作品。當然,它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渡時期。距現有的考古研究資料來看,遠在一百萬年以上,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出現了原始人類。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雲南的「元謀猿人」、陝西的「藍田猿人」等等。他們居住在洞穴之中,以採集和狩獵為生。大約在二十萬年前,「猿人」進化成「古人」,過渡至母系氏族社會,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等等。「新人」時期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前,如內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資陽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後,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出現了統治和被統治,繼之人類進入奴隸社會。
人與猿的區別
在於在勞動中創造了生產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祖先從簡單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並分類使用,是從勞動實踐中變化發展而來的。同時,精神文化層面的裝飾品也隨著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提高而愈加美觀。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細石器具備了雕塑的性質。
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出現了陶器。它們造型豐富、紋飾多樣,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這時的陶器還沒有脫離實用的目的,但它對後期的青銅器、象形器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陶製品
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這中間經歷了夏、商、周三代。夏禹是在約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最大部族的統治者,從他以後,確定了王位的世襲制。商代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其仍然是部落性質的國家。商代後期遷都安陽,由於當時地名稱為「殷」,所以史稱商後期為「商」。再後來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稱「西周」,遷都洛陽是周代後期,史稱「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代。這一期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21年。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佔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青銅雕塑因素分類
①是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的青銅器,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鴞尊,站立的鴞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誇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②是青銅器表面的裝飾,常見的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172厘米,加上基座高達262厘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緻的裝飾。據考證,此類雕像非為明器,可能與祭祀所用的器物相關。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
整體風格
商代青銅器比較端莊、沉重,氣質偉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較華麗、裝飾繁縟,形象怪張,有一種神秘的色彩籠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則比較寫實,不再咄咄逼人,裝飾上也相對簡潔了一些。
另外,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製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於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為突出。據文史資料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佩帶玉器,除了審美意義還兼有道德倫理上的含義。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徵。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鑽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陝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可愛,盡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西周時期的國都在陝西長安一帶,該地有很多類似的文物被發現。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佣只有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現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製作上比較粗糙。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並六國以後,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朴實,作品趨於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雖然在整個雕塑史中,秦代只佔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個兵馬俑的出現,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於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致、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採用模製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後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據說萬千兵馬俑沒有充樣、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這個詞來形容。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
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
秦代兵馬俑的出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它顯示出我國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藝術水平,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前進了一大步。總的來說,秦代兵馬俑對我們研究那一段歷史、促進後代的雕塑藝術之進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同秦俑同時發現的另外一個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就是銅車馬。這些銅車馬比秦俑要小些,為鑄銅而成,做工更為精細,即以考究。青銅雕塑藝術始自商周,像這樣的銅車馬,是空前罕見的。
同樣,由於秦代的大興土木,使我可以從許多現存的建築構件遺物上了解當時的雕塑藝術。秦代的瓦當藝術可以說是小件浮雕藝術之精品,大致上可分為卷雲紋和動物紋,構思巧妙、變化多端。動物紋瓦當充滿了雕塑趣味,由「子母鹿紋」瓦當,表現一直帶著孩子的活潑騰躍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間內,把生氣盎然的生命濃縮起來,有濃厚的裝飾趣味。
俗話說的「秦磚漢瓦」
是指秦代的空心陶磚,多是以龍、鳳或狩獵、農耕的圖案。這種風格特點,在秦代的銅鏡紋飾中也可以欣賞得到,這種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品種,自秦代開始愈加精美。其浮雕裝飾紋樣,無一已不是飛動活躍的,這種藝術特徵對後來的魏晉六朝時期有很大影響。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自秦朝統一中國,一直在盛衰變化中持續了四百餘年。漢風氣勢,我們可以從現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製造的。「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霍去病墓石雕群
其體積之大,風格之獨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見的。公元前二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風格也正是體現了當時的雄厚氣魄,石雕採用巨大整體石塊,就其自然外型加以藝術處理,靈活使用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使之完全服從於雕塑的整體造型。比如「卧虎」,在虎形上運用了寥寥幾條簡單的陰刻線,就表達了它的內在精神。
這組石雕群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挖掘、整理、保護起來,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光輝一頁,它給人們帶來無窮的藝術享受和創作啟迪。
西漢大量的陶俑陪葬
陝西楊家灣就出土了數千件彩繪陶俑,有人有馬,陣容整齊。但這些陶俑體積較小,大都在50-60厘米高,這可能與墓主人的身份有關。再者,這些陶俑的做工也遠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較模糊、型相類同。「漢承秦制」,相比之下,漢代比之秦代的厚葬之風有所減弱。漢代的明器雕塑在題材上更為廣泛,為了使死者能在陰間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環境,開始大量出現陶制的糧倉、豬圈、鍋灶、房屋以及雞、鴨、狗、豬等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事物。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時制陶工藝的進步,有許多陶質明器都外掛了赭色釉和綠色釉。這些明器也為研究當時的農牧業、社會結構等提供了形象佐證。
西漢的工藝裝飾性雕塑也十分發達,其一為銅鏡裝飾。這一時期除了與前代大體相同的雲雷紋、蟠龍紋以外,比較流行使用吉祥語,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等;乳釘紋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乳釘之間有人物、鳥獸等等。其二,西漢的金銀嵌鑲工藝也比較發達。是在銅制器物上嵌鑲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裝飾,在填以黑漆,曰「錯金銀」。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為「錯金銀」博山爐,雖微熏香用的實用品,但其爐蓋雕製成層次重疊的造型,這在漢代也十分盛行。
西漢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型雕刻藝術之一。常見的有帶鉤、印牛、頭飾、玉佩等等,以隨葬品玉蟬、玉豬等。這些小型玉雕小中見大、選材精良、造型完整。
我們還可以從當時的建築裝飾構件上看到雕塑藝術的成就。史籍中所記載的建築實物已盪然無存,「秦磚漢瓦」為我們提供了推想空間。西漢瓦當場以「延年益壽」、「長生無極」等吉祥語作為裝飾內容、動物紋樣多採用「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再滿足與僅僅實用,而是趨向於把生活用品製作得更藝術化。比如當時的銅油燈是常見的一種生活用品,從出土文物看,各種地位的人們所使用的燈具也有很大差異。最為著名的是出土於河北滿城的「長信宮燈」,以一個神態安詳的少女形象為燈體,雙手托起燈罩;結構很巧妙,整體為空腔以免燭煙四處散漫。再比如有一些隨身佩帶的腰飾、頭飾或玉佩等,都是小型雕塑精品。雲南省晉寧出土的「雙人舞飾牌」,以鏤雕的形式表現了兩位翩翩起舞的人物,腳下踩著一條扭曲轉動的長蛇,整個形象飽滿而浪漫,結構緊湊。 豪強爭斗激烈,社會因素很不安定。兩個世紀中,厚葬習俗成風,所以留至後代的墓室有很多保存完好。為使墓穴堅固耐久、多使用材質較好的石料構築其框架,並在石材外表浮雕以歷史故事、植物動物,或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雕刻記錄下來。其中最為優秀的有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的一組浮雕,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車馬出行、宴樂游樂等場面,還有些是神話傳說、鬼怪迷信一類。所使用的雕刻技術多為陽刻,將人物形象以外的部分鏟平剔下,使物象凸現於石面。再就是山東的孝堂山祠和肥城張氏墓其畫像石的特點是使用陰刻,以凹線勾勒形象外緣。
河南南陽是東漢皇帝劉秀的老家,當地的富豪官員、皇親貴戚眾多。從後來發現的石雕、畫像後可以看當顯官貴族們的奢華生活。「南陽漢畫像博物館」藏有千餘件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石壁雕。南陽漢墓浮雕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粗獷、中期熟練、晚期的風格不及前兩期。趨於軟弱。其手法多為陰線鑿刻,題材廣泛。此外,江蘇徐州、陝西綏德、四川岷江沿線等地區都有較為豐富的漢代墓石雕刻。四川的彭山、樂山、重慶等地有不少崖墓,這種墓壁上的裝飾被鑿棵成高浮雕縱深可達20厘至40厘米。
在出土的墓俑方面,四川遠比其它地方(包括洛陽),都更加豐富。在四川成都附近出土的一件說書俑,表情極為生動,刻畫出說書藝人的情感瞬間和他的典型特徵,並配合以誇張地肢體動作,加強了人物的神態動勢。在其他地區也有優秀的東漢時期雕塑被發現,如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使全世界為之轟動。這匹奔馬三足騰空,以足落在支撐點上,雕塑家巧妙地將底座設計成一隻飛燕,象徵「天馬行空」的瀟灑。整件作品為鑄銅而成,雖只有34.5厘米高,但它的氣勢卻是雷霆萬鈞、不可一世。 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為目的的雕塑也從另一條道路走向繁榮。
中國在歷經秦、漢四個世紀的一統局面以後,又重新回到了分足割據的狀態。所謂三國就是曹氏父子建都洛陽的魏國(220-265),建都南京、由孫權統治的吳國(229-265)以及漢室後代劉備統治的蜀國,他的稱帝是在(221-263)。這期間鼎立存在了四十年,戰爭頻仍,但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比較優越,生存的威脅也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藝術成果似未受太大影響。
佛寺的興建在東漢時已經被正史所記載,造像活動也因此而展開。自晉代以後,造像活動大肆盛行,甚至當局不得不出面干涉,限制其不加節制的耗費人力和物力。
所能看到的三國時期的雕塑實物,多為墓葬明器。如安徽亳縣一帶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貴的磚雕藝術,其造型簡潔明快,刀法熟練,顯示出雕刻藝人的才華。
蜀國和吳國被魏所滅以後,魏國的司馬氏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統一而短命的西晉(265-316)。但由於西晉的統治腐朽無能,被北方各少數民族所破,這些少數民族被統治者成為「五胡」。隨之天下大亂,除了「五胡」、「十六國」的民族爭斗,西晉政權旋即倒台東晉王朝(317-420)趁亂建立於建康(今南京),統治者為西晉宗室司馬睿。之後的局面更加復雜,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被統稱為「南朝」;與此同時,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繼「十六國」以後分別建立,成為「北朝」,直到公元六世紀的這一段,就是南北朝時代。
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外來的佛教產生了廣泛社會基礎,加之統治者的帶頭尊奉,市佛教雕塑藝術得以巨大發展。印度佛香屬「犍陀羅式」,有希臘末期藝術和波斯藝術的影子,其特點是造型比較纖美,衣紋皺褶緊貼身體。傳入我國以後,即被中國雕塑家所融匯貫通,形成獨特的中國佛像風格,使這種泊來藝術逐步具備了民族化特徵。
再是色彩上,重彩濃抹,表現技法日漸成熟。
雲崗石窟群位於山西大同,石窟延綿有一公里,大小石窟(龕)約千餘個,規模龐大。雲崗石窟的開鑿年代主要是北魏時期,充分利用了當地石材的特點;體魄巨大、形象庄嚴,具有攝人魂魄的體量感和空間感。主佛高達13.7米,立於石窟中主要位置,為雲崗石窟群的第一作品;第二期造像的尺寸明顯比第一期要小,但更加註重形象刻畫,人物動態也更加活潑;第三期已近尾聲,時間拖至六世紀初。當時的大規模開鑿工作已經停止。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及衣飾裝扮已完全中國化,「褒衣博帶」式的中原服裝形式已經普及。
河南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力經東魏、北齊、隋、唐多個朝代之開鑿。
南北朝時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復,一般都在墓前設置一對或多對石獸。這種悖常為「神獸」的想像中動物形象,被成為「麒麟」,有的似獅虎,卻右翼,被稱為「避邪」。這種石雕一般都比較龐大,姿態宏偉,整體感較強,又較為濃厚的漢代遺風。現存遺跡多為南北朝時作品,江蘇南京周邊比較多見。其中最為傑出的是江蘇句容石獅村梁南康簡王蕭績墓前的石雕群,造型簡潔,體積感強,最能代表當時的藝術風格。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各處大興土木,廣建佛寺,佛像和與之相關的造像被大量製造。單尊可移動的佛像,都帶有「背光」,一為裝飾、二為其堅固。陝西博物館收藏有多件北魏時期作品,背光的反面,也已浮雕的省時刻出佛經故事。山東博物館、北京博物館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保存比較完好的單件佛像。此外,為了供養方便,易於攜帶,當時還生產了大量小型鎏金銅像,製作精美,雕刻細膩,不亞於大型雕塑的氣魄。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