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懷遠鎮有多少人口

懷遠鎮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03 17:08:31

① 崇州懷遠鎮總人口多少..學校幾所..學生喜歡穿帆布鞋嗎

全鎮總人口約1,2萬。。鎮上有7000人吧
學校有5所
一般高中生比較喜歡穿帆布鞋吧,

② 崇州縣懷遠鎮有多少人口

懷遠鎮位於崇州市西北部,西靠邛崍大山脈與萬家鎮連接,南傍無根山麓緊鄰大邑縣青霞鄉,北與街子鎮、三郎鎮接壤,東與元通鎮相連。轄8個社區、17個行政村。崇(陽)方(店子)、大(邑灌口)三(仁邡三河)公路過境。境內有始建於同治五年(1866)的回瀾塔,塔身9層,高39米,每層6面開窗,塔內有螺旋形階梯,每層塔心有一小孔,可於頂層一望到底。
代碼 510184107:~005洄瀾街社區 ~006大順街社區 ~007定江橋社區 ~008泉水社區 ~009文井江社區 ~010安樂社區 ~011青峰嶺社區 ~012天泉社區 ~202富麗村 ~205福橋村 ~206黎店村 ~207龍潭村 ~208前鋒村 ~211寶峰村 ~213三官村 ~217黃鶴村 ~218德通村 ~221共和村 ~224玉圭村 ~225二江村 ~227富強村 ~229和平村 ~231石子村 ~234清江村 ~237楓南村
沿革 相傳東晉十六國時期,李雄曾設漢原郡於此,至清乾隆置分州於境內。民國初沿襲舊置,1940年設懷遠(Huaiyuan)鎮,同時為區署所在地。1950年置懷遠鄉,1958年改公社,1963年鎮社分設,1983年改社為鄉,1985年撤鄉並鎮。1997年,面積78.9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鋒、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關渠、黃鶴、德通、泰安、天泉、共和、洪堰、安樂、富強、斑竹、和平、爛泥、石子、東山、正西、青江、華嚴、晴霞33個行政村和東區、南區、西區、北區4個居委會。
2000年,面積37.85平方千米,總人口29000人,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峰、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等15個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4個居民委員會。鎮政府駐懷遠集鎮。2004年,將原西山鄉、何家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懷遠鎮;懷遠鎮政府駐洄瀾街,距市區18千米
懷遠鎮是四川省崇州歷史悠久的古鎮,離成都69公里,規劃面積約 0.9平方公里。鎮區街道保留清代風格,四街口均設有柵子門。目前全鎮近 30條街道都屬規劃范圍,形成非常完善的網狀道路體系,而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繩街等將保存統一、完整的古樸歷史風貌。
洄瀾塔,始建於清同治五年,距今已有137年。為成都市重點保護文物。塔型六方,高九層約35公尺,坐南向北。塔中空,約10㎝垂直孔自塔底可直視頂端,上八層六個面有窗戶,可眺望懷遠遠山近水,每層均有正反呈螺旋型階梯,可拾級而登至塔頂,下三層有壁繪,多為釋道兩家經典記述,現全塔保護完好,至今巍然屹立。
天後宮,即今懷遠文化中心站所在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建於清咸豐年間,座南向北,前後兩個四合院均為磚木結構,進正門的左側是萬年台,供集會祭祀演戲用,台頂樑柱的彩繪,承建師及修建年代依稀可辨,台兩側各有一耳房約14平方米,可供化妝、樂師或會客用,台前為院壩,約畝余,兩廂為對稱轉角樓,飛來椅,供看戲用,底樓均為倉庫。萬年台對面,穿過院壩是一通五間五柱二堂廳,雕梁畫棟,灰泥粉壁、氣勢雄偉,廳後是供奉神祖廚和居室類一列小廳(現已拆除)。站內現完整地保留著天後聖母林默的神廚,純楠木製高寬約3公尺見方,厚4公分,林默的事跡和清代列位皇帝對其敕封均記錄於上,字跡約2公分大小,俊秀而剛勁,雕刻精美。
商業街門牌樓,位於懷遠鎮清平街,古鎮段北側,面文井江、牌樓高約三文,寬約五文,過道一丈,青石四柱,門樓上有泥塑雕花圖案,頂端正中豎牌匾,內有「懷遠鎮」字樣,匾下橫書尺余大小「商業街」三字,字跡雄渾蒼勁,門樓後為商業街道,全長140m,街寬4 m,兩廂為對稱木結構古建築、小青瓦,均有樓廊,街兩端有走馬轉角樓,古時樓上經營珠寶玉器,樓下經營綾羅綢緞,門牌樓後的轉角樓為茶館,生意十分興旺。
十家院,位於商業街中段下側,為典型清代古建築,單進門,四合院,小青瓦房地板樓,飛來椅、美人靠,白粉泥壁,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現保存完好。
岳家龍洞與石馬溝,鎮南約2公里處,楓香村6組境內,原名橫原洞,為青城八大洞天之一。清道光分州州同周宗躍所寫:「橫原洞口植佳茗,白雲嶺陰採摘頻」詩句中的橫原洞即指今岳家龍洞,據《崇慶縣志》記載:「在懷遠鎮南五里有橫原洞,洞門高丈余,中有大堂,高寬數丈,入里許洞漸窄,匍匐可行,有膽壯者直窮到底,從白塔山出,洞首尾相去數十里」,又載:「懷遠鎮東五里有石馬洞,中廣數畝,石馬精靈夜出敗稼,斷一足焉」。大邑縣八景詩亦雲:「洞口煙霞石馬嘶」。龍洞從懷遠入大邑青霞鄉出,現龍洞和石馬依然如故,尚未開發利用。
馬岱墓、漢墓群,位鎮東4公里太平山,離古懷遠鎮遺址里許,今前鋒村六組。據《三國志》記述三國名將:「子龍葬(大邑)銀屏,馬岱葬太平」。其墓室在太平山麓上端,從山腳挖隧道建造在山腹之中,至今具體位置難測,解放前有樊姓縣佐官員領衙卒挖掘,均告失敗,五十年代有里人曾獲燒制有「馬岱墓」字樣漢磚。漢墓群位於馬岱墓以下約一公里處,已被當地農民采土燒磚挖出6座,墓室分主室、耳室、主室內殘存鐵器、陶器、有一墓室存一盒五株錢約千枚,除極少數依稀可辨為劉秀五株錢外,余多已銹爛。墓室均為帶花紋邊的漢磚砌成,隨墓之圓形而磚有異,花紋分回紋連環扣和疊浪多種,每磚約2寸厚,尺許寬,1.5尺長,重10餘公斤。墓室外覆漢瓦,比漢磚大半,瓦厚約1.5公分,瓦弧背面有約公分左右線溝。現文化站內收藏殘缺漢瓦片和幾種規格各異的漢磚樣品。出土的大量漢磚散落在當地村民家中,而未被效地利用其價值,等待有識之士去開發。
鼎沸泉,鎮東泉水村境內,其泉自地底沸騰而出,如沸水,似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清冽甘爽,流量可沖碾磨米。以前曾因此泉而形成泉水溝,修泉水碾,以利鄉民。據《崇慶縣志》記載:「在懷遠鎮東一里,中寬二丈余,有泉自地如鼎初沸,不一里即可沖碾,下可灌田數千畝」。現泉水流量雖已減小,但「鼎沸」依舊,送檢相關部門,認定其為理想優質甘泉,惜至今也未被開發。
懷遠鎮文物古跡甚多,以前僅寺廟就有30處,會館有黃州、廣東、江西、山西、湖廣五個之多。 懷遠三絕:凍糕,葉兒巴,豆腐簾子。 百花會每年的農歷2月15日。

③ 廣西宜州有多少人口

2010年統計的是63萬人。

中文名稱:宜州

外文名稱:Yizhou City

別名:宜山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區河池市

下轄地區:慶遠鎮、懷遠鎮等

政府駐地:慶遠鎮

電話區號:0778

郵政區碼:546300

地理位置:中國華南、廣西北部

面積:3869平方公里

人口:63萬(2010年)

方言:壯語、桂柳話—宜州音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四牌樓、會仙山等

④ 懷遠鎮的歷史沿革

相傳東晉十六國時期,李雄曾設漢原郡於此,至清乾隆年間置分州於境內,遂又被稱為分州。
民國初沿襲舊置,1940年設懷遠(Huaiyuan)鎮,同時為區署所在地。
1950年置懷遠鄉,1958年改公社,1963年鎮社分設,1983年改社為鄉,1985年撤鄉並鎮。
1997年,面積78.9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鋒、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關渠、黃鶴、德通、泰安、天泉、共和、洪堰、安樂、富強、斑竹、和平、爛泥、石子、東山、正西、青江、華嚴、晴霞33個行政村和東區、南區、西區、北區4個居委會。
2000年,面積37.85平方千米,總人口29000人,轄紅星、富麗、定江、福壽、福橋、黎店、龍潭、前峰、泉水、楓香、寶峰、清和、三官、安南、文江等15個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4個居民委員會。鎮政府駐懷遠集鎮。2004年,將原西山鄉、何家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懷遠鎮;懷遠鎮政府駐洄瀾街,距市區18千米

⑤ 崇州市懷遠鎮鄉村共多少人口

崇州市懷遠鎮鄉村共多少人口?如果按照戶籍人口來看,應該是十萬人口左右,如果加上外來人口就不止這個數

⑥ <緊急求助>崇州懷遠鎮具體總人口多少...學校幾所...消費高嗎望有朋友可以回答我..謝謝

懷遠鎮總人口6萬左右(含西山、何家),學校有成都樹德懷遠中學(高完中)、懷遠百麗中學(初中)、懷遠鎮小學、懷遠鎮幼兒園、懷遠鎮西山小校、懷遠鎮何家小學,離大邑、都江堰都很近,屬於三縣交界,緊臨九龍溝風景區、街子古鎮風景區、雞冠山森林公園,人口流動量比較大,但總體消費不算高,屬於中等水平,現正在打造古鎮,消費水平相信會很快提高。

⑦ 宜山縣的行政區

2003年宜山縣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12鄉、2個民族鄉: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祥貝鄉、流河鄉、三合鄉、屏南鄉、洛東鄉、矮山鄉、太平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拉利鄉、同德鄉、安馬鄉、拉浪鄉、龍頭鄉)
100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10個社區。
101三岔鎮轄:三岔社區;古卜、良因、紅社、合林、羊角、福里、楞塘、庭亮8個村委會。
102洛西鎮轄:洛西社區;福田、妙調、六寨、楓木、三柏、祥北、和平、洛富8個村委會。
103懷遠鎮轄:懷遠社區;懷遠、愣達、甘村、葉茂、龍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拉外、大任、北斗12個村委會。
104德勝鎮轄:德勝社區;楞底、賽平、欖樹、加隆、立新、磨甲、地羅、都街、上坪、新惠、乾合、加保、竹倉、拉林、弄相、都圍、圍道、大邦18個村委會。
105石別鎮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雁山、永定、三寨、四合、屯蒙9個村委會。
106北山鎮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7個村委會。
200祥貝鄉轄:祥貝社區;古文、古龍、白偉、車頭、拉托、更生、福六、中路、中朝、長洞、下洞、里洞、六代、大莫14個村委會。
201流河鄉轄:流河社區;小龍、冬田、洛漏、馬安、天橋、龍降、良村、岩田、壩頭、谷洞、飛高、乍洞、拉甫13個村委會。
202三合鄉轄:三合社區;中和、湖長、龍元、龍潭4個村委會。
203屏南鄉轄:屏南社區;合寨、北角、果立、板納、新興、肯山6個村委會。
204洛東鄉轄:洛東社區;坡欖、板樂、尋田、大曹、王格5個村委會。
205矮山鄉轄:矮山社區;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六橋、嶺坪、洛岩、城障9個村委會。
206太平鄉轄:太平社區;下維、三興、思欖、山灣、圍村、建安、拉並7個村委會。
207福龍瑤族鄉轄:福龍社區;永良、波奉、古桃、弄丁、鳳朝、高山、弄桑、同意、宜州、龍拱、京口、定滿、龍侯、翁同14個村委會。
208北牙瑤族鄉轄:北牙社區;橋鄧、空山岩、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12個村委會。
209拉利鄉轄:保民社區;保康、保安、潘洞、保良、保衛5個村委會。
210同德鄉轄:同德社區;板高、眾聯、塘上、?村、大安、北刁6個村委會。
211安馬鄉轄:安馬社區;木寨、小隘、拉炭、白屯、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直、古育、肯壩11個村委會。
212拉浪鄉轄:拉浪社區;董里、加豐、高峰、蝦洞、高壽5個村委會。
213龍頭鄉轄:龍頭社區;建立、七洞、龍盤、龍田、龍德、高明、德惠7個村委會。
2005年,三合鄉並入流河鄉,並更名劉三姐鄉;矮山鄉、太平鄉並入慶遠鎮;拉利鄉並入北牙瑤族鄉;拉浪鄉並入龍頭鄉。
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山灣、思欖、圍村、三興、下維、畔塘、城障、洛岩、嶺坪、蘇村、六坡、宜畔、東屏、葉茂、龍村、馬安村16個村委會。
懷遠鎮轄:懷遠社區;懷遠、愣達、甘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個村委會。
德勝鎮轄:德勝社區;欖樹、加隆、立新、地羅、賽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倉、加保、乾合、都圍、弄相、圍道、大邦18個村委會。
洛西鎮轄:洛西社區;妙調、六寨、楓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個村委會。
三岔鎮轄:三岔社區;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紅社、良因、古卜8個村委會。
石別鎮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並10個村委會。
北山鎮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建安8個村委會。
祥貝鄉轄:祥貝社區;古龍、古文、白偉、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長洞、車頭、中朝14個村委會。
劉三姐鄉轄:流河、三合社區;洛漏、小龍、冬田、龍降、天橋、壩頭、良村、岩田、谷洞、飛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長、龍潭、龍元16個村委會。
洛東鄉轄:洛東社區;大曹、尋田、王格、坡欖、板樂5個村委會。
屏南鄉轄:屏南社區;肯山、板納、新興、果立、合寨、北角6個村委會。
同德鄉轄:同德社區;眾聯、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7個村委會。
安馬鄉轄:安馬社區;木寨、白屯、小隘、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壩、拉炭、古直11個村委會。
龍頭鄉轄:龍頭、拉浪社區;龍德、龍田、龍盤、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壽、加豐、董里、蝦洞12個村委會。
北牙瑤族鄉轄:北牙、保民社區;空山岩、橋鄧、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保康、保良、保安、保衛、潘洞17個村委會。
福龍瑤族鄉轄:福龍社區;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鳳朝、高山、龍侯、弄丁、弄桑、龍拱、定滿14個村委會。
人口民族
截止2008年底,宜山縣總人口6431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分別為(單位:人): 慶遠鎮 146039; 三岔鎮 19808; 洛西鎮 30180; 懷遠鎮 35247; 德勝鎮 46883;石別鎮 34216; 北山鎮 33237; 祥貝鄉 20298; 劉三姐鄉 39570;屏南鄉 27531; 洛東鄉 24746;福龍瑤族鄉 37016; 北牙瑤族鄉 59466;同德鄉 23000; 安馬鄉 24852;龍頭鄉 41095。主要居住有壯、漢、瑤、苗、水等少數民族,其中壯族占總人口74.01%,漢族占總人口16.86%。宜山縣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滿、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鮮、藏、仡佬、維吾爾、佤、東鄉、錫伯、達斡爾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中主要有壯、瑤、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壯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⑧ 宜州的人口民族

宜州市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滿、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鮮、藏、仡佬、維吾爾、佤、東鄉、錫伯、達斡爾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中主要有壯、瑤、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壯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截止2008年底,宜州市總人口6431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分別為(單位:人): 慶遠鎮 146039; 三岔鎮 19808; 洛西鎮 30180; 懷遠鎮 35247; 德勝鎮 46883;石別鎮 34216; 北山鎮 33237; 祥貝鄉 20298; 劉三姐鄉 39570;屏南鄉 27531; 洛東鄉 24746;福龍瑤族鄉 37016; 北牙瑤族鄉 59466;同德鄉 23000; 安馬鄉 24852;龍頭鄉 41095。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於2010年11月1日零時,宜州全市人口62.8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55.86萬人。

⑨ 崇州有幾個鎮

截至2013年崇州有18個鎮。

截至2013年,崇州市18個鎮分別為:三江鎮、江源鎮、羊馬鎮、廖家鎮、元通鎮、觀勝鎮、懷遠鎮、三郎鎮、街子鎮、萬家鎮、王場鎮、白頭鎮、道明鎮、隆興鎮、大劃鎮、崇平鎮、梓潼鎮、榿泉鎮。

崇州古稱蜀州,四川省轄縣級市,由成都代管。 崇州,老子思想創立發揚地。崇州市歷史悠久,漢代稱蜀川,唐代稱蜀州,其建制歷史長達4300年,公元316年設立縣制,1994年撤縣設市。

崇州自古為繁榮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門重鎮」之稱。 2013年,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崇陽鎮,設立崇陽街道。調整後,全市轄1個街道、18個鎮、6個鄉。

(9)懷遠鎮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四川省崇州市元通鎮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有著「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圖」的美譽,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家,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家,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家。

古鎮核心區建築主要以清末民國初期的川西民居為主,呈南北走向的帶狀分布,建築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同時古鎮地處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匯合處,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是待字閨中的瑰寶。

⑩ 誰能給我提供一些銀川的資料

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與吳忠市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相鄰。總面積9491.0平方公里。2007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107平方公里。下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2007年,各縣(市)區共轄23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6個鄉和204個居委會、272個村民委員會。全市總人口148.7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4.9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3.79%,回族人口為38.61萬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25.95%。
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00.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9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194.43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80.91億元,增長11.8%。三次產業比例為6.2∶48.6∶45.2。全市人均生產總值27280元,比上年增長10.6%。2007年,銀川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185元,比上年增長21%;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 302元,比上年增長13.2%。
歷史積淀豐厚。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後改稱興慶府為其首府。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明設寧夏府,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民國時期( 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文化多元鮮明。銀川是全國101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雄渾的賀蘭山與黃河,一起造就了銀川平原,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歷史的年輪、多元的文化在這里積淀,中原文化、邊塞文化、河套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種文化激盪交融,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秀麗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構成了「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的鮮明特色,錘煉成「包容、誠信、自強、創新」的城市品格。
區位優勢明顯。銀川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重要商貿城市,位於「呼-包-銀-蘭-青經濟帶」的中心地段,也是寧蒙陝甘周邊約500公里范圍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人口約1000萬,區位優勢明顯。銀川交通便捷,現已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為主的立體交通網。4條國道、4條省道從境內穿越。銀川至青島、丹東至拉薩高速公路在銀川匯聚貫通,機場高速、環城高速公路建成使用。包蘭鐵路縱貫銀川南北,成為銀川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正在建設的銀太鐵路,將使銀川與東部沿海的聯系更加便捷。銀川河東機場目前已開通了40多條航線,銀川空港口岸投入使用,拉近了銀川與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距離。
目前,緊緊圍繞建設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以「水、綠、路」為重點, 大規模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布局及功能分區日趨合理。已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節水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連續六年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正在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最高「人居獎」。深入實施興工強市,加快建設寧東國家級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發酵及生物制葯基地、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基地、機械電器製造基地、新材料生產基地、羊絨及其製品生產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等七大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打造區域性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區域性交通運輸中心、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和西部旅遊目的地城市,力爭到2011把銀川市基本建成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在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距今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靈武市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銀川西郊的鎮北堡、賀蘭縣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民國時期( 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編輯本段【區劃人口】
一、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銀川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銀川市 面積9579平方千米,人口133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金鳳區北京中路
興慶區 面積 768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郵編750001。區人民政府駐北京東路。
金鳳區 面積 290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郵編750011。區人民政府駐黃河東路。
西夏區 面積 987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郵編750027。區人民政府駐懷遠東路。
靈武市 面積4639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郵編750400。市人民政府駐東塔鎮。
永寧縣 面積1295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郵編750100。縣人民政府駐楊和街道。
賀蘭縣 面積1600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郵編750200。縣人民政府駐習崗街道。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另: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高新區),不列入正式區劃,其核心區分布於西夏區南部及金鳳區中部。
二、銀川人口
2007年,銀川市共有495822戶、1487934人,戶均人口3.00人。其中市轄區286931戶、860821人(興慶區162766戶、470841人,西夏區67522戶、226198人,金鳳區56643戶、163782人),佔全市人口的57.85 %,戶均人口3.00人;永寧縣65289戶、208470人,佔全市人口的14.01%,戶均人口3.19人;賀蘭縣62287戶、187036人,佔全市人口的12.57%,戶均人口3.00人;靈武市81315戶、231607人,佔全市人口的15.57%,戶均人口2.85人。
全市非農業人口為949098人,占人口總數的63.79%;與2006年末相比增加32954人,增長3.60%。全市農業人口為538836人,占人口總數的36.21%;與2006年相比增加8164人,增加1.54%。其中市轄區非農業人口為739575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85.92%;與2006年相比增加27722人,增長3.89%。市轄區農業人口為121246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14.08%;與2006年相比增加3403人,增加2.89 %。永寧、賀蘭兩縣非農業人口分別為53363人和48614人,分別占人口總數的25.60%和25.99%;永寧、賀蘭兩縣農業人口分別為155107人和138422人,分別占人口總數的74.40%和74.01%;靈武市非農業人口為107546人,占人口總數的46.43%;靈武市農業人口為124061人,占人口總數的53.57%。
全市人口中男性749906人,占人口總數的50.40%;女性738028人,占人口總數的49.60%。男女比例為102:100。
2007年全市共出生18729人,死亡4507人,自然增長14222人,自然增長率為9.69‰。其中:市轄區出生9881人,死亡2741人,自然增長7140人,自然增長率為8.45‰。全市共遷入58833人,遷出31937人,機械增長26896人,機械增長率為18.33‰。其中市轄區遷入48090人,遷出24105人,機械增長23985人,機械增長率為28.38‰。全市本年末總人口與2006年末相比增加41118人,增長率為2.84%。其中市轄區年末人口比2006年末增加31125人,增長率為3.75%。
2007年全市少數民族人口共412295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27.71 %。其中回族386131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 25.95%,佔少數民族的總人口數的93.65%。市轄區少數民族人口205867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23.92%,其中回族182781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21.23%;永寧縣少數民族人口40457人,占永寧縣人口總數的19.41%;其中回族39114人,占永寧縣人口總數的18.76%;賀蘭縣少數民族人口47395人,占賀蘭縣人口總數的25.34%;其中回族46588人,占賀蘭縣人口總數的24.91%;靈武市少數民族人口118576人,占靈武市人口總數的51.20%;其中回族117648人,占靈武市人口總數的50.80%。
2007年全市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15282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21.19%;18歲至35歲464539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31.22%;35歲至60歲547443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36.79%;60歲以上的有160670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10.80%,其中100歲以上(含100歲)的有104人,男42人,女62人。市轄區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2225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18.85%;18歲至35歲265867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30.89%;35歲至60歲334787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38.89%;60歲以上的有97942人,占市轄區人口總數的11.38%,其中100歲以上(含100歲)的有59人,男21人,女38人。
編輯本段【交通旅遊】
對外交通已形成公路、鐵路、航空相交織的立體運輸網路。公路有6條國道通往全國各地,境內有高速公路125公里;鐵路有包蘭鐵路、中寶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銀川河東機場(4D級)可起降波音、空客等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北京、香港、上海、廣州、南京、成都、西安、武漢、昆明、太原、烏魯木齊、濟南、杭州、鄭州、青島、敦煌等航線。銀川市自然風景秀麗,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自然景觀有蘇峪口森林公園、滾鍾口風景區、金水旅遊區、大小西湖、鳴翠湖、鶴泉湖等;人文歷史景觀有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三關口明長城、水洞溝遺址、鼓樓、玉皇閣、海寶塔、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納家戶清真寺、馬鞍山甘露寺、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等。現有國際飯店、虹橋大酒店等一批高中檔旅遊設施迎接各地朋友的光臨。2002年銀川市共接待國內遊客2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億元;接待境外遊客0.48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36萬美元。年末全市實有出租汽車9760輛,公交標准運營車輛總數6684標台。2006年末全市擁有公交車5246輛,6193標台,運營線路網長度2575公里,客運總量10827萬人次。
銀川河東機場
銀川河東機場始建於1995年,2000年12月投入使用,現已成為銀川市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機場現有一條長3200米的跑道,飛行區等級為4D級,停機坪為5萬平方米,有9個停機位,4部旅客登機橋,可起降波音747等型號的飛機,現已開通了20多條航班,開往國內中大中城市,航班分為中停、直飛兩種,多停靠西安。
機場位置
銀川河東機場位於銀川市下轄的靈武市臨河鎮境內,距銀川市城區19公里。
機場設施
- 餐廳機場有兩個餐廳,為回民餐廳和漢民餐廳,符合少數民族要求。
- 休息室分為候機室和貴賓候機室兩種。
機場服務
- 機場問訊:機場問詢處 電話:0951-6912218
- 機場售票處:銀川河東機場售票中心
機場交通
銀川河東機場有民航班車、計程車,供乘客選擇乘坐。
編輯本段【主要景點】
西夏王陵
西夏歷代帝王的陵寢,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 隨地勢布列著西夏國的9座帝王陵,200餘座王侯勛臣—貴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遺址1處和西夏磚瓦窯10餘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西夏王陵建築風格獨特,面積大而陵墓集中。風景區共50多平方公里,其中王陵高大雄偉,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鎮北堡西部影城
位於西夏區鎮北堡鎮,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著名作家張賢亮發現了它,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迄今為止,這里已拍攝了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的《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黃河絕戀》、《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六十多部影視劇。鎮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為特色。在此攝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因其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特殊貢獻,享有「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美稱。
賀蘭山岩畫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山口內有千餘幅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畫面以人類畫像為主的岩畫占岩畫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此外,還鑿刻有狩獵、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腳及西夏文字等。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西夏區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范圍內,高聳入雲的油松、杜松、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色彩斑斕,變幻無窮,令人叫絕。
三關口明長城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系寧夏通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為邊防安全,在三關口築長城(明稱為邊牆)、設關隘,成為當時寧夏鎮城防的「四險」之一。後幾經重修、增築,牆體綿延山峰之巔,山陡壁峭,地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三關口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台、烽火台左右聯屬,有西控大漠、扼咽喉要道之險。
海寶塔
俗稱北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海寶塔始建年代不詳,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登臨塔上,銀川塞上江南風貌一覽無余,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寺院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秀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寺院舉辦「盂蘭」廟會,相沿至今。
鼓樓
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鍾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整座鼓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南關清真大寺
位於興慶區南部,銀川穆斯林群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做禮拜;下層設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會客廳等。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新月高懸。殿前兩側各建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千上萬穆斯林在此聚禮,從事民族宗教活動。
鳴翠湖
位於興慶區東郊的鳴翠湖濕地生態旅遊區,距市區8公里,鄰黃河2公里,規劃面積10000餘畝,是集生態保護、旅遊觀光、會議度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示範園區。鳴翠湖有鳥類97種,其中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大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金水園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4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2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0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8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4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7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0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5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32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