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明朝夏津有多少人口

明朝夏津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04 06:47:01

① 夏津屬於哪個市

夏津縣屬於山東省德州市。

夏津縣位於德州市西南部,處於北緯36°53′~37°10′,東經115°45′~116°16′之間,東南與臨清市、高唐縣相鄰,西與河北省清河縣以運河為界而相望,北與武城、平原縣相接,總面積882平方公里。

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側,東經115°45′—117°36′、北緯36°24′25″—38°0′32″之間。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滄州市為鄰;西以衛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衡水市毗連;西南與聊城市接壤;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東臨濱州市。

(1)明朝夏津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夏津縣轄2個街道、10鎮、2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鎮、蘇留庄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庄鎮、雙廟鎮、渡口驛鄉、田莊鄉。縣政府駐地銀城街道。

截止到2018年7月,德州市轄德城區、陵城區、禹城市、樂陵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齊河縣等2個區、7個縣、2個縣級市,27個街道、91個鎮、16個鄉。市人民政府駐地德城區東風東路1566號。

② 夏津縣的人口

2012年,夏津縣全縣總人口527534人,其中農業人口379910人,非農業人口147624人。全年出生人口7735人,出生率14.70‰;死亡人口4745人,死亡率9.02‰;人口自然增長率5.68‰ 。

③ 夏津縣的介紹

夏津因「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地處魯西北平原、魯冀兩省交界處。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臨京杭大運河,青銀高速、國道308線、省道254、315線縱貫全境。截至2013年,夏津縣轄10鎮2鄉1個街道1個省級開發區,314個社區,總面積882平方公里,耕地90萬畝,總人口52萬。夏津因植棉著稱全國,素有「銀夏津」之美譽。

④ 高分求你的答案

2007年末德州市總人口550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407.21萬人;非農業人口145.42萬人。
全年
出生人口6.7萬人,出生率12.2‰;
死亡人口3.07萬人,死亡率5.6‰;
人口自然增長率6.6‰。

德州市總面積10356平方千米。總人口550萬人。
轄1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德城區面積539平方千米,人口55萬。

樂陵市面積1172平方千米,人口64萬。
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總人口615833人,
市中街道 66518 胡家街道 25666 雲紅街道 23083 郭家街道 21496 楊安鎮 42593 朱集鎮 56981 黃夾鎮 63051 丁塢鎮 35521 花園鎮 42050 鄭店鎮 59327 化樓鎮 37031 孔鎮 47130 西段鄉 25594 大孫鄉 21739 鐵營鄉 24700 寨頭堡鄉 23353

禹城市面積990平方千米,人口50萬。
禹城市轄2個街道、7個鎮、3個鄉。總人口494301人,
市中街道 123395 禹石街道 18212 倫鎮 38427 房寺鎮 67002 張庄鎮 23126 辛店鎮 34727 安仁鎮 29430 辛寨鎮 40993 梁家鎮 40220 李屯鄉 22579 十里望回族鄉 32427 莒鎮鄉 23763

陵縣面積1213平方千米,人口55萬。
陵縣轄:陵城鎮 滋鎮 前孫鎮 糜鎮 神頭鎮 邊臨鎮 鄭寨鎮 徽王莊鎮 宋家鎮 丁庄鄉 於集鄉 義渡鄉。

平原縣面積1047平方千米,人口45萬。
平原縣轄2個街道、7個鎮、9個鄉:龍門街道、桃園街道、王鳳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王廟鎮、王杲鋪鎮、張華鎮、腰站鎮、
坊子鄉,王打卦鄉,三唐鄉,爐坊鄉,張士府鄉,林庄鄉,尹屯鄉,張華鄉,十里鋪鄉。

夏津縣面積882平方千米,人口49萬。
夏津縣轄10個鎮、2個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蘇留庄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庄鎮、雙廟鎮、南城鎮、渡口驛鄉、田莊鄉。

武城縣面積751平方千米,人口37萬。
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總人口361179人,
武城鎮 107450 老城鎮 41313 膝庄鎮 51678 魯權屯鎮 36484 郝王莊鎮 40773 楊庄鄉 20232 李家戶鄉 30282 甲馬營鄉 32967

齊河縣面積1411平方千米,人口61萬。
齊河縣轄9個鎮、5個鄉。
晏城鎮 表白寺鎮 安頭鄉 宣章屯鎮 大黃鄉 華店鄉
劉橋鄉 潘店鎮 仁里集鎮 馬集鄉 胡官屯鎮 趙官鎮 焦廟鎮 祝阿鎮

臨邑縣面積1016平方千米,人口51萬。
臨邑縣轄3個街道、6個鎮、3個鄉:邢侗街道、恆源街道、臨盤街道、臨邑鎮、臨南鎮、德平鎮、林子鎮、興隆鎮、孟寺鎮、翟家鄉、理合鄉、宿安鄉。

寧津縣面積833平方千米,人口46萬。
寧津縣轄寧津、柴胡店、大柳、長官、保店、時集、杜集、相衙、大曹9鎮,劉營伍、張大庄2鄉。

慶雲縣面積502平方千米,人口30萬。
慶雲縣轄1個街道、4個鎮、4個鄉:渤海路街道、慶雲鎮、常家鎮、尚堂鎮、崔口鎮、嚴務鄉、東辛店鄉、中丁鄉、徐園子鄉。

⑤ 夏津現在有多少人口,縣城常駐人口有多少

52萬
夏津因「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地處魯西北平原、魯冀兩省交界處。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臨京杭大運河,青銀高速、國道308線、省道254、315線縱貫全境。

⑥ 誰知道山東德洲夏津有多少個村啊,都是什麼村啊

夏津政區劃分及人口:全縣轄7個鎮,5個鄉,507個村民委員會,530個自然村,132956戶,47.4萬人,其中男23.8萬人,女、23·6萬人,農業人口43.2萬, 非農業人口4.2萬。全縣共有5個民族,以漢族為主,占人口總數的99.9%;少數民族有回、蒙古、朝鮮、滿。

村太多了,沒法一一道來。你可以進入電子地圖看看大概有哪些。以下網址就可以
http://map..com/#word=%B5%C2%D6%DD%CA%D0+%CF%C4%BD%F2&ct=10&

夏津縣情
夏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緣,魯冀兩省交界處,轄7鎮5鄉,總面積871平方公里,總耕地87萬畝,人口48萬人。 夏津縣交通位置優越,縣城位於省道008和國道308的交匯點,是魯西北地區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距省會濟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東距京滬鐵路50公里,西距京九鐵路30公里。縣內公路縱橫,鄉鄉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總里程列全市第二。縣城西臨晉冀煤炭基地,北依華魯電廠,煤炭、電力資源充裕。10萬門容量的程式控制電話以及早已開通的行動電話、無線尋呼、電傳、國際互聯網等均處國內領先水平。 夏津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力調整了農業,既保持了傳統優勢,又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傳統產業棉花資源豐富,素有「銀夏津」之稱,植棉面積達50萬畝,總產4.3萬噸;畜牧業的品種改良和規模飼養發展極快,全縣大牲畜存欄量達到25萬頭;林果業品種繁多、品質上乘,自古有「小雜果之鄉」的美譽,梨、杏、桑椹、紅棗等干鮮果品及加工製品遠銷全國各地及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新興產業蔬菜和地瓜蓬勃興起,迅速走上了產業化、系列化的快車道。全縣工業以紡織、工藝品、食品、機械、化工、釀酒、榨油行業為主。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22.1億元,財政收入1.0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8元。完成出口創匯2420美元。

夏津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即為「齊晉會盟之要津」。自西漢初年置SHU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夏津人民以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毅力,繁衍生息、勤奮勞作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涌現出了可躋身於中華民族精英之林的優秀人物,創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史著《十六國春秋》名播史學界;隋未農民起義領袖張金稱率眾揭竿而起,給隋王朝以致命打擊,名留表史;金代詩人宋九嘉以其悲壯有力的詩篇對封建統治階級予以控訴,對人民寄予同情,其詩作至今被人傳誦。

夏津解放後,中共夏津縣委領導全縣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及土改復查運動,徹底摧毀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1947年秋,人縣25025戶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與此同時,迅速掀起了發展生產,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熱潮。1946年至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向全國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的時期,全縣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參軍支前運動。有5500名青壯年踴躍參軍,出現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上戰場和全村民兵集體參軍的動人景象。共產黨的基層組織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1947年秋,全縣有共產黨員3092人,黨支部254個。全縣的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也都很快得以恢復和發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工農業總產值已達850多萬元,有各類學校310多所,醫療衛生事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夏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緣,魯冀兩省交界處,轄5鎮14鄉,總面積871平方公里,總耕地87萬畝,人口48萬人。 夏津縣交通位置優越,縣城位於省道008和國道308的交匯點,是魯西北地區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距省會濟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東距京滬鐵路50公里,西距京九鐵路30公里。縣內公路縱橫,鄉鄉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總里程列全市第二。縣城西臨晉冀煤炭基地,北依華魯電廠,煤炭、電力資源充裕。2萬門容量的程式控制電話以及早已開通的行動電話、無線尋呼、電傳、國際互聯網等均處國內領先水平。 夏津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力調整了農業,形成了20萬畝棉花、20萬畝林果、20萬畝蔬菜、20萬畝脫毒地瓜的「四個二十萬」產業格局。既保持了傳統優勢,又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傳統產業棉花資源豐富,素有「銀夏津」之稱;林果業品種繁多、品質上乘,自古有「小雜果之鄉」的美譽,梨、杏、桑椹、紅棗等干鮮果品及加工製品遠銷全國各地及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新興產業蔬菜和地瓜蓬勃興起,迅速走上了產業化、系列化的快車道。全國工業以紡織、工藝品、食品、機械、化工、釀酒、榨油行業為主。199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財政收入88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0元,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0億元,實現出口供貨值5.7億元。

⑦ 夏津歷史

夏津縣歷史悠久,境內的地名形成都有其歷史淵源,據地名普查時對全縣530個自然村名的來歷分析,除栗庄(今屬銀城街道辦事處)、崔庄、崔樓(今屬白馬湖鎮)等個別村莊外,其絕大多數,皆建村於明朝洪武年間以後。其原因是因元末連年戰亂和天災,兼之明建文時的「靖難」之役(俗稱「燕王掃北」)使兩淮、山東、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東的高唐州、東昌府為當時的主要戰場,已成荒無人煙之地。以至於「春燕歸來無棲處,東地千里少人煙」。據舊志載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戶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實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來自山西洪洞與山東膠東一帶。因此,大多村落多於此時形成。所以帶「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現有帶「屯」字的村名達52個,如:張官屯、李官屯、黃官屯、周官屯、張里長屯、於里長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內的村名中除「庄」「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築等為統稱地名。命名者居多,如處原老黃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馬堤、杜堤、左堤、劉堤等,以建築命名的有樓、堂、廟等,如李樓、代樓、苗堂、李堂、劉廟、時廟等。另外有以「王莊」為統稱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莊、尤王莊、謝王莊等,這類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賜給諸王的莊田,而由管理莊田的頭目之姓而分別命名的。總之,夏津縣村名的命名特點是以姓氏命名加統稱地名(如:庄、寨、堤、溝、廟、堂、樓等)而形成各個村名。這類村名佔全縣村名的95%以上。 夏津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歷史名人、文物古跡和神話傳說命名者。其中有「張法寺」,此村是村東南側的「大雲禪寺」而得名,「大雲禪寺」又俗稱「張法寺」,據舊志載:大雲法寺始建於唐朝,毀於元末。明洪武年間萊州掖縣人張福廣夫婦來此,見大寺雖圯,氣勢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們俗呼「張法師」故又以之稱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稱「張法寺」。其老伴亦歸佛清修,在大雲寺南十二里處,建庵修行,人們俗稱「張姑庵」後在庵側建村人亦稱「張姑庵」。簡稱「張庵」(今屬香趙鎮)。如五龍堂,據傳一母一胎生五條龍,俱乘風雨而去,後修「五龍堂」以紀念,於堂側建村,名「五龍堂」。再如王太來庄,鄭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來」、「鄭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跡命名的有王鋪、劉鋪、十五里鋪,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鋪遞」(驛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讀音中也存有特殊讀音,如「時」讀「chi」,「岳」讀「yao」等。

⑧ 山東省德洲市夏津縣人口有多少

夏津縣位於北緯36°53′~37°10′,東經115°45′~116°16′,東南與臨清市、高唐縣相鄰,西與河北省清河縣以運河為界而相望,北與武城、平原縣相接,在省會濟南西北方向120公里處,為德州市轄縣。轄10鎮2鄉2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開發區,507個行政村,面積871.9平方公里。人口50萬。縣人民政府駐地夏津鎮。 夏津縣轄2個街道、10個鎮、2個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蘇留庄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庄鎮、雙廟鎮、南城鎮、渡口驛鄉;田莊鄉。 2000年,夏津縣轄7個鎮、5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479817人,各鄉鎮人口: 夏津鎮 143206 蘇留庄鎮 48381 新盛店鎮 51010 雷集鎮 37360 鄭保屯鎮 21055 白馬湖鎮 30905 東李官屯鎮 28913 渡口驛鄉 17873 宋樓鄉 30723 香趙庄鄉 25608 雙廟鄉 25123 田莊鄉 19660。

⑨ 夏津縣的建制沿革

夏津縣域於唐、虞、夏、商、周時期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為齊、晉會盟之要津,戰國時為趙國地,秦屬巨鹿郡地。
西漢初年置縣,曰「鄃」,為縣域置縣之始。時鄃屬冀州部清河郡地,縣治設於現城址東北20公里處(今平原縣腰站鎮王雙堂村北側)。
漢高後(呂雉)四年(前184年)鄃為侯國,呂它曾為鄃侯。孝景時曾封欒布為鄃侯,後封國撤銷,仍為鄃縣。孝武時,為武安侯田蚡「食邑」。新莽時,改鄃稱為善陸。
東漢復為侯國,勛臣馬武封鄃侯,後馬武改封楊虛(今高唐),鄃仍為縣,隸屬清河國。清河國後改稱甘陵國,鄃仍屬之。
三國魏時,鄃亦屬甘陵國。
晉代,甘陵國復稱清河國,仍轄鄃。
南朝劉宋時,鄃屬清河郡。
北魏初,鄃轄於平原郡,尋廢平原郡,鄃改屬東清河郡。
北齊,撤銷鄃縣,並入平原。
隋開皇十六年(596)於古鄃城西南重建鄃縣,先隸屬於貝州,後又改屬清河郡。同時,另置夏津縣(此為本縣之名的發端,縣城位於今城址以北17公里處的新盛店)。此時為鄃縣與夏津縣並存時期,鄃與夏津同屬貝州。鄃縣後復改屬清河郡。大業年間,曾一度撤銷夏津縣,並入清河縣。
唐天寶元年(742),將鄃縣改為夏津縣,仍屬貝州。後因縣城遭大水,於是將縣治遷到新縣店(新盛店舊稱,即原夏津縣城址)。
五代漢時,夏津縣劃歸大名府,至宋朝和金朝,夏津縣仍屬大名府。
元朝初年,夏津縣隸屬東平路,曾一度為駙馬都尉武毅王的「湯沐邑」。至元七年(1341),夏津縣改屬直隸高唐州。
明朝建立,夏津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
清朝因襲明朝舊制,雍正八年(1730)後,夏津縣從高唐州劃出,直屬東昌府管轄。
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臨清為直隸州,夏津縣遂轄於臨清州,是為屬臨清州管轄之始。
民國元年(1912),夏津縣改屬濟西觀察使管轄。
民國三年(1914)改屬山東東臨道(道尹官署設於臨清)。
民國十五年(1926),改屬山東德臨道。十七年(1928),直屬山東省政府管轄。
1936年,夏津縣改屬山東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設於臨清)。「七·七」事變後,行政區劃屢有變遷。
1938年,改屬山東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區。是年3月,日偽政權在山東省公署下設道、縣、區、鄉建置,夏津縣歸屬魯北道管轄。
1940年7月,復設東臨道,夏津復歸其管轄。
1939年8月,夏津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歸屬魯西北三專署。
1941年,改屬冀魯豫邊區政府。
1944年5月,夏津縣抗日民主政府(後改為人民政府),屬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行署第六專署。
1948年改屬冀南行署二專署。
1949年,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10月,劃歸山東德州專區。
1956年2月,德州專區撤銷,夏津改屬山東聊城專區。3月,恩縣撤銷,蘇留庄區及左王莊區(部分)計97個村劃歸夏津縣。
1958年12月,武城縣撤銷,並入夏津縣。
1961年復置德州專區,夏津又屬之,7月,恢復武城建置,原武城縣域復從夏津劃出。
1967年,德州專區改為德州地區。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屬之管轄 。

⑩ 夏津屬於哪個省

夏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緣,魯冀兩省交界處,轄7鎮5鄉,總面積871平方公里,總耕地87萬畝,人口萬人。
夏津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力調整了農業,既保持了傳統優勢,又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傳統產業棉花資源豐富,素有「銀夏津」之稱,植棉面積達50萬畝,總產4.3萬噸;畜牧業的品種改良和規模飼養發展極快,全縣大牲畜存欄量達到25萬頭;林果業品種繁多、品質上乘,自古有「小雜果之鄉」的美譽,梨、杏、桑椹、紅棗等干鮮果品及加工製品遠銷全國各地及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新興產業蔬菜和地瓜蓬勃興起,迅速走上了產業化、系列化的快車道。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9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3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9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