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曲氏人口總數是多少

曲氏人口總數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1-05 09:05:08

㈠ 曲姓有多少人口

「曲」有兩個讀音,分別為[qǔ]和[qū],主要表示彎轉、姓氏,也可表達歌的樂調的意思。

㈡ 曲姓的發源地在哪裡,始祖是誰,

古有曲沃氏復姓,與曲姓同出一宗。 曲姓望出平陽郡(今山西臨汾西南)、陝郡(今河南陝縣一帶)、雁門郡(今山西北部,一說今四川宜賓西南)。 曲姓歷史名人,根據古籍記載,漢代有代郡太守曲謙、曲澄,太常卿曲仲尼;唐朝有曲元衡、曲承裕、曲珍、將軍曲端、貞元中陳許節度使曲環北宋有登科曲全昌;明朝有揚州同知曲從直、蒲田知縣曲廉;當代有曾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的曲保健,等等。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曲姓後裔分布於陝、甘、冀、魯、豫、京等地曲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曲(Q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2、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郁而終。其子曲沃庄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㈢ 曲姓氏的由來

一、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二、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孫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

(3)曲氏人口總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曲姓名人:

1、曲樞,西土人。曾祖達不台,祖阿達台,父質理花台,世贈功臣,追封王爵。曲樞七歲失怙恃。既壯,沉密靜專,為徽仁裕聖皇太後宮臣。

2、曲同豐,山東福山人,北洋軍閥皖系重要人物。參加過甲午中日海戰,後又留日學習軍事。歸國後,曾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參戰軍第一師師長等職。直皖戰爭爆發後,任皖軍第二路總司令。戰敗後被關押。一九二四年晉升陸軍上將。

3、曲煥章,雲南白葯的創始人,生於1880年,雲南江川人,民國時期中醫外傷科著名醫家,1902年研製出傷科聖葯百寶丹(即雲南白葯),開創曲氏百年中醫葯世家(曲氏醫葯)。

㈣ 百家姓為什麼沒有曲姓

曲姓是一個中國大姓,在姓氏人口排行中位居第164位,約佔全國人口的0.06%。曲姓是個比較孤僻的姓氏,說來也奇怪,這么一個大姓,在《百家姓》中竟然找不到,《新百家姓》中也沒有。

曲姓的起源也比較復雜,據說曲姓的前身是麴姓,南宋晚期,麴姓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被更加便於書寫的「曲」所替代。

曲姓出自姬姓,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

晉穆侯林生封他的少子成師於曲沃(今天山西省境內),其後世子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後來又改復姓「曲沃」為單姓「曲」。

曲環是唐朝的司空,曾經做過晉昌郡王。曲端是宋朝的宣州觀察使,好讀書,善作文章,長於兵略。曲廉,明朝縣官,治理水患,政績優良。

㈤ 曲姓的來歷是哪裡,他強大嗎

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關於曲姓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但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出自姬姓。據《風俗通》所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故城在今山西聞喜東),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曲姓。 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郁而終。其子曲沃庄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繁衍生息於此。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系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秦時,有御史名曲宮,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孫。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其客居隴右(今青海東郡)子孫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 如今,曲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約佔全國漢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 從以上資料記載中,不難看出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於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運動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
求採納

㈥ 你知道 曲氏的來歷嗎

曲姓概覽: 古有曲沃氏復姓,與曲姓同出一宗。 曲姓望出平陽郡(今山西臨汾西南)、陝郡(今河南陝縣一帶)、雁門郡(今山西北部,一說今四川宜賓西南)。 曲姓適用楹聯:詩書為丹桂之根教子不敢忘乎;勤儉乃黃金之本持家焉能移哉。家貴於和任年歉年豐總須經禮以時;業精於勤或勞力或勞心要必無荒無怠(這兩聯均為河南偃師顧縣東王村曲門進士府石柱聯)。曲姓歷史名人,根據古籍記載,漢代有代郡太守曲謙、曲澄,太常卿曲仲尼;唐朝有曲元衡、曲承裕、曲珍、將軍曲端、貞元中陳許節度使曲環;北宋有登科曲全昌;明朝有揚州同知曲從直、蒲田知縣曲廉;當代有曾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的曲保健,等等。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曲姓後裔分布於陝、甘、冀、魯、豫、京等地。
姓氏源流
曲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曲(Q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2、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孫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郁而終。其子曲沃庄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3.來自鞠姓。。。 鞠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有後名曰棄(後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作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鞠姓。 以名為姓。 另外:鞠陶的後代中有個叫鞠武的,在燕國任大夫,他的後人以其名字命姓,稱鞠姓。 長期以來,在東北和山東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著「鞠曲一家」的故事。說是鞠姓在過去的某個朝代作大官,因為「得罪」了皇上獲罪滿門抄斬,鞠姓紛紛逃難,在逃難途中遇到了官軍的追殺,官軍問:你姓什麼?答:姓鞠,由於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軍錯聽成了姓曲,於是便躲過了一劫。還有一個故事說明初大將鞠福祿在征戰中殉國,其子孫被朱元璋封在雲南某地為定遠侯,後來因為得罪國舅(西宮之父)獲罪滿門抄斬,轄地縣令欲相救便問:「屈不屈?」答道:「曲」,於是便改鞠為曲。又於是在這場災難中僥幸逃脫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過僅限於在活著的時候姓曲,死後續譜立碑時則必須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這些故事雖然看似荒誕,但是卻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廣為流傳,據有的曲姓朋友回憶文革前曾在祖塋的墓碑上看到過「吾曲姓乃鞠氏一脈相傳」的碑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須得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話說西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東平王劉雲的封地內,「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遠近傳為異聞,嘩動一時」。原來是卧著的一塊好端端的長方形巨石既沒長腿也沒人搬動卻自個兒翻個身打個滾兒立了起來。東平王預感到不是好兆頭(那時侯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宮內仿瓠山形狀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黃草,以便隨時祈禱。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兩個妄人一個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個叫孫寵的知道後便藉此大做文章,造謠中傷,以騙取皇帝的信任達到封官加爵的目的。於是向漢哀帝上書說劉雲「宮中立石,祗毀朝廷,欲求非望,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托中常侍把書信轉交漢哀帝。一句「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刺痛了漢哀帝,於是即不調查核實也不認真查證便立即下旨廢劉雲為庶人,其他參與的人一律處死。廷尉梁相,尚書令鞠譚,僕射宗伯鳳急忙上奏阻止,並力勸漢哀帝應重證據不要輕信口供被正在氣頭上的漢哀帝判為「不知嫉惡討賊,意存觀望,罪與相等」,這三位也被驅除朝廷、削職為民。鞠譚和兒子鞠閟(發「閉」音)因為避難逃避到涼州西平(古稱西都,今西寧市)改姓為麴。這就是《漢書》、《風俗通義》、《資治通鑒》和《元和姓纂》上記載的「鞠譚改麴」、「避難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這段真實的歷史故事的來源。 自從那時開始到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鞠譚的後人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成為西北地區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古西州金城民彥說「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足見其富貴和權勢。在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麴氏家族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戰將,象同河北名將顏良文丑齊名的悍將麴義,與韓遂、馬超遙相互應對抗曹操,共守西涼的戰將麴演(衍)以及西晉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僕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時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國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麴氏高昌立國134年傳承9代,最後被唐太宗的大將侯君集攻滅。麴嘉的第十世孫麴(曲)崇裕在武則天時代很有名望,被授予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從西州遷徙到江蘇吳興(今湖州),《唐書》上說:麴信陵,籍貫吳興,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的望江縣令。時逢大旱,麴信陵帶領衙屬設香案日復一日的為百姓祈禱甘霖,由於他的執著感動了上蒼終獲大雨滂沱,緩解了旱情。同時也感動了老百姓,都自發的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特別為他作詩《秦中吟》,詩中說道:「我聞望江縣,麴令撫煢嫠;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身歿欲歸葬,百姓遮路岐;攀轅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無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對聯這樣稱頌他說「禱獲甘露,居易作詩歌惠政;世為豪族,西州傳語望朱門」,是一個深受人民擁護的好縣令。 但是,這樣一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後卻突然銷聲匿跡,名不見經傳,姓不載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國大陸尚未發現有麴姓,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究竟哪裡去了?要知分曉還得從《百家姓》說起。 據說《百家姓》自從南宋初年由錢塘縣的一位儒生編輯成教材印刷發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一共流傳三種版本,這三種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都在「甄麴家封」這句上。一種是繁體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種是簡體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種是「甄魏家封」。 在這三個版本中,記錄「甄麴家封」的無疑是原版的延續,記載「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簡化版,而記錄「甄魏家封」的是錯版,之所以確定它為錯版,是因為在上述三個版本中 的第八句記錄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經編輯了「魏」姓,後面怎能重復編輯呢。從繁體的「甄麴家封」 到簡體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經把麴姓轉換成曲姓的過程表達得淋漓盡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對聯「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證明這種姓氏用字的轉換。一位曲姓朋友在對這付對聯加的解釋詞上說,上聯指金城「曲見」,下聯指酒泉「曲珍」,並附加註釋「曲見是西晉金城望族」。筆者按著這一思路查閱大量史料始終查不到「曲見」之人,經過進一步分析認為,所謂「曲見」者實際是「曲允」的錯寫,而這個曲允正是上文記載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簡寫。如果這種推斷成立,對聯中上聯的麴字和下聯的曲字正是沿著「麴-曲-曲」的字形結構進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變型,曲字是曲字的簡化。 對於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網上有很多說法,都說:「據《風俗通》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其後代便以地為姓,稱曲姓。」為了求證這一論據的可靠性,筆者通篇查閱研究了現代版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同時也查閱了《四庫全書》的編輯者清代錢大昕等人的注釋,又查閱了王利器為《風俗通》校注的器案。《風俗通》原名《風俗通義》,東漢末年應劭所著。《風俗通》全書三十六卷宋代已經部分失傳(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編輯《永樂大典》時根據有些典籍的記載進行了增補,經過增補編輯的《永樂大典 風俗通義》基本反映應氏原著全貌,清代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是根據明《永樂大典》編纂而成。《四庫全書》錄入《風俗通》正文十卷,附加《風俗通 佚文》一卷(其中包括姓氏篇);在《風俗通 姓氏篇》中,應氏一共收錄了東漢末期存在的530多個姓氏,通篇沒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於曲沃桓叔的記載,只查到了「鞠氏,漢有尚書令鞠譚,或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編輯成曲氏),音訛轉改,漢有麴衍」和「韓氏,韓之先出於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食邑於韓原,因以為氏」的記載,除此之外連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沒有出現過,不知持這種說法的人是從哪個風俗通義中轉載的。 還有人說「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而筆者認為,史籍記載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極有可能是「專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學生「子路」「子由」一樣。如果曲姓在當時確實已經立姓並且有正常的姓氏傳續,那麼這兩位在《史記》上明確記錄的人物連同他們的姓氏為什麼在《風俗通義》、《元和姓纂》、《百家姓》這些縱貫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錄記載呢?事實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對上述觀點心存疑惑,明明家傳我族裔來源於鞠氏,怎麼突然變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宮」的後代了呢?難怪有的曲姓朋友驚呼:「我們這個曲姓真是很特別,《百家姓》上沒有,《續百家姓》上也沒有,曲姓到底源出何處」! 上述事實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含蓋廣闊時空的姓氏演變的歷史畫卷:在西漢晚期鞠譚為避禍而棄鞠改麴,麴姓經歷了九百多年的發展大約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漸演變簡寫成曲。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的「祖上為避禍而棄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來源。而且我認為,這種簡寫只限於姓氏演化的簡寫,不包含字體簡化的含義,因為「曲」字同樣也是一個古老的漢字,麴和曲作為漢字在古代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就象歷史上的「曲阜」、「曲沃」當然不能寫成「麴阜」和「 麴沃」一樣。 另外,一部修訂於宣統元年的《東萊曲氏族譜》也可以證明在中華曲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鞠氏的。在這份由曲氏自己修訂的族譜中「曲氏世系考」一節記載:「舊相傳(曲氏)為宮保世裔鞠姓。始祖諱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貫黃縣,塋在城北翁仲,墓表猶存。緣遭難族姓多隱名易姓流寓茲土,遂轉鞠為曲。雖雲考據無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詳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說:據相傳我曲氏的遠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宮保級鞠姓高官,這位官員因遭難而避居他鄉易鞠為曲。傳說雖然無從查證,但先輩們歷經百代,口口相傳,應該是有一定根據的,不可能是無稽之談。筆者認為《東萊曲氏族譜》中記述的這位宮保級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記載的西漢尚書令鞠譚。鞠譚改麴後,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區生活繁衍,隨著家族從不斷壯大到最後的沒落,姓氏也在沿著「鞠-麴-曲-曲」 的字形結構不斷的進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記錄為「曲崇裕」或「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剛剛完成從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簡寫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從河南洛陽出土的「曲元縝墓誌」可以看出,到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經沿著「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順序首先簡寫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這種僅限於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後完成,由此,麴姓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被更加便於書寫的「曲」所代替。諸位試想,不然的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哪裡去了? 其實,在歷史上鞠姓每遇災禍反過來都會依附於曲姓,號稱「死鞠活曲」,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情結之所在吧

㈦ 曲姓的由來

關於曲姓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但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出自姬姓。據《風俗通》所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故城在今山西聞喜東),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曲姓。
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郁而終。其子曲沃庄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繁衍生息於此。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系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秦時,有御史名曲宮,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孫。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其客居隴右(今青海東郡)子孫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
如今,曲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約佔全國漢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
從以上資料記載中,不難看出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於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運動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

㈧ 曲氏在哪個省分布最廣

曲佔全世界人口0.02%

㈨ 曲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在《百家姓》中排第206位,在中文姓氏排行大約第一百六十四位,約佔全中國漢族人口0.06%。

曲氏分布很廣,主要在中國大陸東北,華北等地。在台灣的曲氏大部分是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的山東籍人。

郡望:

1、陝郡:陝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

2、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3、雁門郡:雁門山一帶。

4、晉昌郡:今安西,玉門市一帶。

5、安康郡:金州,今陝西省安康縣。

(9)曲氏人口總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淵源

據《風俗通義》所載,出自姬姓。周朝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叔虞封於"晉"。叔虞的第八代孫,即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世稱曲沃桓叔,孫後來自立為晉武公。而成師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為「曲沃」氏。後又改單姓「曲」。

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

源於繁體字的「麴姓」改姓。「麴」字曾因《簡化字總表》合並簡化而改成了「曲」字,並將「麴姓」與「曲姓」合而為一。

自《通用規范漢字表》於2013年頒布起(「麹」於三級字表,序號7748),已將「麴」字恢復並類推簡化成「麹」字,故大陸最新規范以「麹」為「麴」的簡體正寫,「麴姓」與「曲姓」不再合而為一。

㈩ 曲姓的來歷

曲(Q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2、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孫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郁而終。其子曲沃庄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繁衍生息於此。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系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秦時,有御史名曲宮,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孫。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其客居隴右(今青海東郡)子孫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於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運動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元末農民大起義後建立起來的明王朝,面臨的是這樣一種狀況:一方面農民軍給蒙、漢貴族、地主階級以沉重地打擊,蒙古統治集團被推翻,許多漢族地主被殺,由於封建統治者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的大肆屠殺,元朝統治集團的內部廝殺以及盤踞在地方上的軍閥混戰,使得社會經濟殘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山東、河南地區長期受到元朝軍閥的摧殘,以至道路榛塞,人煙斷絕,多為無人之處。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設法改變這一狀況,顯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組織生產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計有軍屯、民屯、商屯三種形式,以軍屯規模最大,組織也最完備。而「移民就寬鄉」,實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與當時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帶既無兵燹之苦,也無災荒之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人口數量高達400多萬,比當時河北、河南兩省的人口之和還要多,所以成為人口輸出的主要基地。據青島地區周圍、特別是嶗山一帶村莊的家譜記載。大多數村莊家譜均記載,其祖先自雲南遷移而來,其中曲姓村莊亦有同樣記載,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譜,開篇即記有:「據傳,先祖於明朝永樂年間自雲南大槐樹里頭遷移而來……」雖是據傳,但再結合周圍其他村莊及有關史料記載,應該說,南姜曲姓為明朝移民,這一點基本符合史實。但有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家譜都記載,其先祖來自雲南而不是山西。對這個問題,早在文革前《光明日報》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要問祖先何處人,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文章,引證了大量的權威性資料,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今,曲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約佔全國漢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9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7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