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對高句麗得到多少人口
A. 隋朝和唐朝,為何要跟小國高句麗較勁呢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隋唐時期的高句麗,還真不是什麼小國。
中國有句古話叫“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在你國家的邊上有一個這個強大,而且根基扎實的國家,無論是放在哪個皇帝眼裡,這都根本就是不除不行的存在啊。所以後來的隋煬帝,哪怕國內已經烽煙四起,仍是要主動出兵,攻打高句麗。後來到了唐朝,連續經過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才終於將高句麗收拾掉。
B. 大隋傾盡國力都沒能解決高句麗,大唐是如何擺平它的
- 高句麗地圖遼闊,多為山地丘陵,物資豐富。
隋朝時期的高句麗領土西起遼河,東到大海,南到漢江,北接靺鞨,以遼河上游、漢江流域兩大農業區輸血,以遼西山地和半島北部的綿延群山為地理屏障,以遼東山地為統治核心區,構築綿延山城要塞,囤積重兵,居高臨下,軍事形勢非常有利。
貞觀十九年至總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麗,唐朝在總章元年(668年)攻滅高句麗。
高句麗人口眾多,實力還算雄厚。大隋剛開始國力不夠,到了隋煬帝時期,又好大喜功,征伐兵馬過多,導致滅亡。唐太宗,高宗時期,勵精圖治,終於消滅了高句麗,並入版圖。
C. 高句麗的歷史
關於高句麗民族的起源,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從兩漢到隋唐,高句麗一直隸屬於中原王朝。
高句麗是我國東北的古代民族,關於其起源,歷史學界紛爭不斷,莫衷一是。
傳統的說法是,高句麗民族出自我國東北的穢貊族,穢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詩經·大雅·韓奕》有「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這是周宣王將韓侯封到東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證明。
有人認為,西周初年,周成王營建洛邑之後召開諸侯大會,參加會議的東北高夷是高句麗族之源。也有學者根據高句麗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將夫余說成是高句麗的族源。還有學者根據先商出自幽燕之地,當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後,余部留在東北,成為東北少數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麗人之源。無論高句麗出自穢貊、高夷、扶余,還是商人,都是古代東北民族,因此,認為高句麗是東北的古代民族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東北設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進行管理,這是對東北地區實行郡縣行政管理之始。高句麗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麗縣,活動區域大體上在今日渾江、鴨綠江流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武帝時期,北方的高句麗已經成為漢代的編戶齊民了。高句麗管理他們的戶口,負責征稅、征徭役,使用漢代鐵工具、兵器進行農業和漁獵生產。
公元前37年,高句麗人在漢中央政權同意的情況下建立高句麗國,成為漢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的地方政權,由玄菟郡來管轄。作為漢朝的地方官,中央通過玄菟郡賜給高句麗王漢官服飾、衣帽和儀仗。高句麗政權經歷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始終是一個地方政權。中原政權更迭,皇帝變換,高句麗諸侯王的地位沒有變。高句麗人中一直流傳著卵生、鳥圖騰的傳說,與商周始祖降生說相似。壁畫中繪有伏羲、女媧、神農、黃帝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圖,使用漢字和漢晉貨幣。他們身上打著「龍」的印記。
高句麗政權曾兩次遷都,承載其發展歷程的遺跡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麗政權存在了705年,先後兩次遷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紇升骨城,在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歷時40年。公元3年,遷都到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區內),以此為都長達425年。公元427年又遷都至平壤城(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平壤)。建都平壤後的240年是高句麗走向衰落和滅亡的時期。公元668年,唐朝軍隊與新羅聯合滅掉了高句麗。
一個存在長達七百餘年的王朝為何三次遷都,專家們深入研究後發現,第一次遷都的原因是國內城一帶山水深險,地宜五穀,又多麋鹿魚鱉之產,利於百姓生活,同時可以避免戰爭的威脅。第二次遷都,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則是高句麗向南發展的戰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麗王璉被東晉安帝封為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高句麗王作為晉的征東將軍,既要管理高句麗的事務,又要對東方諸國進行征討。原樂浪地區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統職權的地方。
高句麗都城地區保存著大量的文物遺跡,特別是集安國內城一帶,由於作都城的時間最長,又處在高句麗政權的改革發展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物遺跡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有43處遺跡,其中集安有42處,桓仁有1處。
集安的國內城在市區兩側,南鄰鴨綠江,西靠通溝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長2600多米,高處可達4米多,城門、排水設施及城內宮殿尚存遺跡,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著丸都山城,石砌城牆近7公里。城內有望台、戍兵營房和宮殿遺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衛,形成了高句麗都城的建築格局。
集安國內城周圍現有8000餘座高句麗古墓。1961年,國務院將洞溝古墓群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絕大多數是高句麗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壇階梯石室墓是高句麗王的陵墓。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將軍墳」是長壽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國壤王的陵墓。此外還有一批古墓內繪有彩色壁畫,內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飲、出行、禮佛、歌舞、百戲、山林狩獵、攻城、斬俘、戰爭等生活場景。也有伏羲、女媧、神農、黃帝、四神等神仙傳說的圖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麗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寬1.34米—2.00米。四面環刻漢字隸書碑文,原有1775字,現可辯識1600字左右。其內容記載了高句麗建國傳說,前三王的傳承,好太王東征西討的功業等。碑文為漢晉文言書法,是研究高句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資料。經歷了1590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東北4公里處。
盛極一時的高句麗人最終走向何處,高句麗人是朝鮮族的祖先嗎?
很久以前,民間就流傳著唐二主征東或薛仁貴征東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貴則是唐初有名的軍事將領。唐太宗為了收復遼東,統一天下,征討蓋蘇文弒逆,援救新羅,曾三次出兵征討高句麗。至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貴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虜高句麗王高藏,高句麗滅亡。唐在高句麗故地設置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設安東都護府統轄,以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總兵鎮之。
高句麗在發展時期,擴張到遼河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滅國之前戶籍為69.75萬戶,人口近348.5萬,其中包括大量的漢人、鮮卑人、契丹人、人、新羅人、百濟人。高句麗族人約17.2萬戶,86萬人左右。這些高句麗人都到哪裡去了呢?
據史書記載,唐朝曾兩次大規模遷徙高句麗貴族及有實力者到長安、江淮一帶,共有22萬多人;流入新羅地區18萬人左右;留在高句麗故地,即今日遼河以東地區近20萬人,朝鮮半島北部約6萬人;戰爭中死亡近20萬人。可以說,高句麗人主要進入中原和東北地區,同那裡的漢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鮮半島,同那裡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說明的是,高句麗政權存在時,史書記載還稱其為高句驪、句麗、高麗。驪與麗相通,而句麗、高麗應該是高句麗的簡稱或簡寫。像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一樣。可是高句麗滅亡250年後的公元918年,遼東人王建在開京建立高麗王朝。高句麗簡稱高麗與王建的高麗政權從時間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著根本區別,不應該混為一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這個網站上有詳細說明
D. 揭秘唐太宗為什麼打高麗
懂中國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紀以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北部,存在著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國——高句麗.這個神密王國,隋唐之前一直占據著中國邊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後,中國中央政權幾個英名垂史的皇帝象著了迷一樣發瘋似地進攻這個王國,歷經四代,終於將這個王國最後消滅.
征高句麗之戰,歷來被史家們咒罵為「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甚至被罵為「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是隋唐封建貴族對弱小國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認為這是「毫無必要的征討」.
果真如此嗎?
翻開隋唐史,征高句麗之戰占據著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開始,中國就將征討高句麗做為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盡管多次面臨失敗,盡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消滅高句麗.
讓我們先看看隋唐時代讓全體中國人付出高昂代價的征高句麗之戰吧!
公元589年,隋文帝在滅陳統一全國後,就將征高句麗做為一項戰略任務提了出來,他在給高句麗的詔書中說:「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麗王率騎兵萬余進擾遼西,隋文帝即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已無力戰斗;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於是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更是念念不忘高句麗之患,一直在尋找借口討伐高句麗.公元611年,隋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征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全軍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遼東城久攻不下.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邊打邊退,引誘隋軍,致隋軍疲於奔命,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余 2700人.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煬帝第一次征高句麗以慘敗告終,上百萬人的生命葬送在遼河以東,高句麗得勝後,將數萬中國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用恐怖的手段來威嚇中國人.
公元613、614年,隋煬帝又發動二次攻高句麗之戰.皆以失敗告終.
隋煬帝狂征高句麗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由於廣征丁夫,糜費巨大,加上修運河等工程,嚴重耽誤農事,造成大量壯丁死亡,以致出現「男丁不足,役使婦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山東有一個自稱「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戰的情緒,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鼓動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亂.
隋實際上間接亡於征高句麗之役.
唐朝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來的,作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繼位後,接受隋滅的教訓,行事處處小心謹慎,終生未犯大錯,天下出現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獨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卻和暴君楊廣如出一轍.貞觀十九年,太宗以高句麗欺新羅為由,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高句麗.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後,卻在安市城碰到頑強阻擊.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
唐太宗並不因此次失敗放棄征服高句麗的目標,他多次訓命邊關進擾高麗.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備征高句麗之用,結果造成山民暴亂,唐朝動用了數萬大軍,費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點走了煬帝楊廣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更是將最後消滅高句麗提上了日程.高宗雖然沒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卻是逢上歷史的最好機遇.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相當於丞相),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唐高宗藉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公元 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亡國.
讀遍這些歷史,我總在想一個問題:在六七世紀的東亞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國來說,高句麗不管怎麼說也是一個小國,它卻為何讓隋唐的皇帝們如此牽腸掛肚,動員中華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後快?難道隋唐的君主們真的只會欺軟怕硬,專打弱小國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麗只是封建君主們「私慾」膨脹的結果,是對弱小國家的欺侮,如果是這樣,有幾點是解釋不清的:
一是為什麼自隋以來,連續幾個政治觀點、思想作風、行為方式都有很大區別的中國皇帝獨獨在高句麗一事上觀點認同?隋代以前,中國已經歷了三百年的分裂動亂,國家剛剛重新統一,中華民族處在偉大復興的關健時刻.而在這個時候,隋唐君主們都將高句麗做為國家的重大威脅提了出來,前仆後繼不惜一切代價予以征討,這不值得讓人深思嗎?風流倜儻、才學過人的隋煬帝任性好鬥,為征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史書上的唐太宗充滿理智與自信,滿口「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書生,卻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象個斗勁十足的公雞,發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麗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樣是欺軟怕硬,欺負弱小國家?縱觀六七世紀的東亞,象高句麗這樣的「弱小」國家並不止一個,朝鮮半島上還有新羅、百濟,東北後有渤海,南有南詔,至於北方和西面諸國,就更多了.可為何隋唐的君主獨獨盯著高句麗不放,一定要將其置於死地?有人說,高麗和中國接壤,其實不然,新羅統一半島後,唐朝並未對其採取什麼大的軍事行動,終唐之世,相安無事.
三是征高句麗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毫無意義」,是完全多餘的,中國最終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不錯,表面上看是得不償失的.征滅高句麗讓六七世紀的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無數年輕的生命葬送在沙場,間接死亡的人就更多.滅高句麗後不過十餘年,唐軍又不得不從朝鮮半島撤軍,領土多讓於新羅.征高句麗的實際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上面三個疑問,歸結到最終一個問題,高句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裡?遺憾的是,大多數史書對於征伐的原因都是從表面上一帶而過的,無非就是「不順天命」、 「不臣之禮」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詞,沒有涉及征伐的深層次原因.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話令人深思,貞觀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好一個「不遺後世憂也」!太宗這句話勘稱經典,道出了征伐高句麗最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史書雖對征高句麗一事起因記載不詳,但觀察秋毫,主要原因在於六七世紀的高句麗,已發展成為東亞一個強大的地區性王國,對中華的復興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六七世紀的高句麗對於隋唐,猶如前三世紀迦太基對於羅馬,十七世紀滿清對於明朝,十九世紀日本對於中國,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興盛,必除高句麗不可.
一、六七世紀的高句麗決不再是一個地區性的強國,而是已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國,已具備與中國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唐史載:「高麗,本扶余別種也.地東跨海距新羅,南亦跨海距百濟,西北度遼水與營州接,北?.其君居平壤城,亦謂長安城,漢樂浪郡也」.高句麗人本是扶余古人的一支,於秦漢之季建國,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范圍和面積還不到今天一地級市大,人口也少得可憐.與其說是建國,不如說還只是一個部落領地.可是高句麗的領導人和其它民族不同,善於經營,長遠籌劃,能夠立足根據地,穩扎穩打,逐步擴大地盤.對於中原王朝,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國出現內亂,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經過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紀,高句麗王國經於佔領了漢代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土地,隔遼河與中國相望,並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領土擴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高句麗和唐太宗作戰時,一次能調動軍隊十五萬,可見其已不是一般的國家,加上六世紀東北地區溫暖濕潤,適宜耕作,分析其人口應在500萬左右,常備軍應在50萬人左右.六世紀,高句麗已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強國,直接威脅中國的復興.
二、高句麗的國家結構兼有農耕和游牧兩個國家形式,組織嚴密,國家軍事潛力大,兵民不分,戰鬥力強.根據分析,高句麗主體上應是農耕民族,高句麗人依山築城,墾田游獵,以農耕為主.但其又帶有很強的游牧民族特點,秋冬之季是其狩獵季節,加上不斷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游牧業在國家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這樣,高句麗在軍事上,對農耕民族的築城攻防和游牧民族的騎射都能吸收其優點,為其國家軍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這就是為什麼在隋唐征討戰爭中高麗軍隊進能遠攻,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相比較突厥這樣純粹「馬背上的國家」,高句麗國家組織穩定,有正常的經濟基礎,軍事潛在威脅也就更大.有了這樣強大的國家軍事組織,高句麗也就具備了與中原政權相對抗的實力.
三、在意識形態上,高句麗保持著部落的純朴民風,並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大家切莫將高麗和後來的朝鮮王國並論.朝鮮王國是一個典型的儒家文化古國,而高句麗則不是.史載「高句麗禮靈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國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自祭.人喜學,至窮里廝家,亦相矜勉,衢側悉構嚴屋,號局堂,子弟未婚者曹處,誦經習射.」可見,高句麗的民風是原始淳樸的,在國家意識形態上和中國存在較大差別.儒家文化講究仁義,接受儒化的國家侵略性和危險性就會減退(除日本變異的儒學外),但高句麗則沒有,由於文化上的不相認同,高句麗對中國的威脅也就更大.
四、六七世紀的亞洲國家關繫上,高句麗的結盟和征伐已對中國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六世紀,高句麗已在東北亞興起,周圍各國紛紛臣服、回紇等善戰的游牧民族都已為其所用,就連強大的突厥汗國也已和高句麗結盟,不斷侵擾中國的北部邊境,相對於國家發展僅是雛形,極不穩定的突厥,高句麗是起主導作用,威脅更大.在朝鮮半鳥上,百濟已成為高句麗的盟友,而另一個國家新羅則面臨著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方的威脅,國家時刻都在生死存亡中.這時,高句麗的戰略目標是:在朝鮮半島,制定先消滅新羅,最後消滅百濟,統一半島的計劃,不斷加強對新羅的攻勢,這是高句麗首要的戰略計劃.在北方,進一步鞏固東北亞的根據地,懾服各族,對突厥採取結盟利用戰略,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關系,挑起戰爭,以收漁利.對中國,首先積極備戰,第二採取表面上綏靖政策,不斷進貢予以麻痹,第三挑動中國河北一帶的地方勢力和軍閥們對抗中央(如北齊貴族等),破壞中國的統一,第四不斷小股部隊侵擾,削弱中國邊防.
相對於高句麗來說,早已儒化的新羅國危險性較小,新羅一直也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政治關系,這一點,隋唐君主們都是清楚的,這就是為什麼當唐太宗聽說新羅被高句麗圍攻告急時,下定決心要干涉的原因.
通過上述分析,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隋唐時代對高句麗大加討伐的真正原因.這只能歸納為一句話:沒有徵高句麗戰爭,就不會有中華隋唐的興盛.隋唐時代百萬中華將士的鮮血不會白流.
現在大家都知道強大的羅馬帝國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頭.殊不知在公元前三世紀羅馬興起時,在地中海對岸北非境內,還有一個和羅馬同時興起的王國:迦太基,這個國家同樣興盛強大.面對同時興起的兩個國家,地中海只要一個,雖然殘酷但卻是現實,於是,按優勝劣汰的原則,羅馬和迦太基展開了持續近一個世紀的三次布匿戰爭.有好幾次,迦太基的軍隊都打到羅馬城下,但羅馬上下同心,同仇敵愾,最終戰勝了迦太基,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每當讀起這段歷史時,我就會想起隋煬帝浩浩盪盪的征高句麗之戰,這位才華橫溢但沖動不已的君王,面對橫屍遍野,天下沸騰,萬人罵名,在遼河邊恐怕也感慨無人知已了.
一將成功萬骨枯,那一國成功呢?恐怕也是萬國枯吧?高句麗國的崩潰鑄就了隋唐的輝煌.在唐朝進攻高句麗的最後一次戰爭中,最關鍵的地方:「高句麗內部有人嘩變,打開了城門」否則,中國軍隊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攻破平壤.(平壤城是按照軍事堡壘來建造的)
中國進攻高句麗的目的和這個國家的體制有很大關系.
高句麗實行「全民皆兵」的體制.
高句麗
國土:包含中國現在的遼寧大部、吉林南部、朝鮮半島北部.
人口:300萬.
民族:契丹、靺和、漢、高句麗.其中高句麗人口佔全國1/5.
教育:男子從幼年時候接受軍事教育.高句麗少年實行文武雙修制度.(白天學習軍事策略、武藝格鬥;晚上學習文化.)
戰爭導火索:
隋煬帝北巡突厥,高句麗國王因為想保全自己,曾經同時向南方的陳朝和北方的隋朝稱臣,在陳朝滅亡後,隋煬帝要求高句麗將王太子獻之中國作為人質;同時要求高句麗國王親自進貢(當時中國國內的大臣認為會藉此殺掉高句麗國王).高句麗甚為驚恐,請罪.
隋煬帝在巡視突厥之時,帶去了40萬大軍.要求高句麗王一起打獵.高句麗國王更加驚恐.
隋煬帝本想借機順勢消滅遼東,但是考慮力量不太把握,以「高句麗王不知禮數」為由發動全國軍隊遠征.
隋煬帝發動全國軍隊遠征,證明他很明智.--他知道高句麗的兇悍!巡遊時的40萬大軍根本不夠.
隋煬帝發動對高句麗遠征,證明他很昏庸.--高句麗自稱中國臣屬,可以充分利用之.但是為了消滅高句麗丟掉江山是為不明智之舉.
E. 隋唐兩代討伐了百年的高句麗究竟做了什麼事情
古代的高句麗王朝並非是韓國歷史上的高麗,而是一個占據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一個軍事力量強大的王國,然而這個王國卻從成立時起就面臨一個巨大的危機,那就是來自中原王朝的瘋狂進攻,從隋煬帝征討高句麗開始,直到高句麗滅亡,隋唐兩代的皇帝始終對高句麗保持軍事壓制。為何高句麗會遭到隋唐兩代王朝的瘋狂打擊呢?
高句麗滅亡之後,唐朝也開始走向了下坡路,無力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在高句麗統治的區域出現了新的力量,那就是契丹,從此以後東北亞地區開啟了新一輪的權力交替。
F.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系
公元1392年,應對方的請求,明太祖朱元璋以「朝日鮮明」之意,為明帝國東北方一個半島上新建立的王國定名,即為朝鮮。次年,朝鮮正式被定為國號,後 一直沿用至今,也從一個國家的名字,進而拓展成了代指整個半島的地理名詞。
朝鮮太祖李成桂
但在這之前,半島的 歷史 是無法用一個國家來概括的。受到多方勢力的拉扯,半島上一直處於較為混亂的局勢,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這眾多勢力中,高句麗和高麗便是其中的兩個。正是因為名字上的相似,高句麗和高麗經常被人放在一起甚至混淆,而這兩個只差一字的國家,有著怎樣的區別和聯系呢?
朝鮮一名,雖為朱元璋所定,但並非朱元璋所創。根據一些 歷史 研究的結論,朝鮮最早源於周代商後,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帶領一部分殷商遺民來此建國,並取名為朝鮮。在《山海經》《尚書》等先秦典籍中也均出現有朝鮮這一名稱。
公元前108年,漢帝國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到帝國的統治范圍中,在此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被稱為漢四郡,大量漢人也從內地遷居至此,但這四郡的人口中依然混雜有大量當地部族的人口。
漢四郡
此時,在四郡北部分布有扶余、肅慎,穢貊等部族,其中的扶餘人已經建立起了早期的君主制國家;而在四郡以南,則分布著尚處在部落聯盟時期的現代朝鮮民族的祖先,三韓部落。
在這一時期,朝鮮半島可謂是一片混沌。因地區開發程度差、人口密度低,即便是已建立起完整政府架構的漢四郡,各郡的邊界也無法長久地確定下來,更遑論其他的更加原始一些的部族。
公元7年東北形勢,此時漢四郡的南界已經向北收縮,真番郡和樂浪郡也已合並入樂浪郡
因為如此,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政治局勢處在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缺少明確的政治邊界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但也增加了暴力和沖突。
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這樣一塊氣候寒冷不宜耕作且偏遠的土地,似乎也難以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沒有了擁有絕對力量的中原王朝的過度干預,反而留給了當地各部族「公平競爭」的機會。扶餘人,就抓住了這樣的機會。
同緯度下,朝鮮半島的冬季氣溫要比中國華北低不少(顏色越藍表示溫度越低)
關於高句麗的起源,各史料記載不一且較為模糊。據推斷,高句麗是扶餘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紀末期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脫離扶餘人後結合周邊許多部族而形成的。起初,高句麗人也只是許多處在漢王朝管制下的部族之一,而非一個獨立國家。
扶餘人早期的位置
但在王莽篡漢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王莽一向認為周邊的少數民族都只是夷狄,在掌權之後一改漢朝以往對周邊民族的親和態度,常以奴僕視之,任意驅使,便漸漸引發了各民族的不滿。
公元11年,王莽下令強征高句麗人攻擊匈奴,高句麗人不願前往、紛紛逃亡,並殺死了前來追擊的新莽官員。就此,高句麗正式脫離了中原王朝,獨立建國。隨後高句麗趁中原政局不穩、邊疆混亂之際,兼並了幾個周邊的部族,並在公元26年定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
六年後,漢光武帝重新掌控了全國的局勢,高句麗也遣使入朝朝貢,並自稱為王,而漢廷也沒有對此表達任何意見 ,等於在事實上承認了高句麗的獨立。
現為世界遺產的國內城遺址
此後,高句麗不斷地兼並周邊部族,對漢王朝也是時叛時附。當漢王朝強勢,高句麗的表現也會很「乖巧」,但一旦漢王朝被別的事情纏上了無暇顧及東北地區,高句麗就會抓住機會向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後,高句麗已控制了以國內城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兩市及延邊州部分的領土。
公元140年東北亞局勢,玄菟郡已遷往內地,漢朝在朝鮮半島僅余樂浪郡,高句麗則大幅擴張、但還未進入半島
在擴張過程中,高句麗並非沒有遇到阻礙,但以農耕為主同時保留大量漁獵的生產方式則成了高句麗人的法寶——農耕帶來的強大生產力是那些依然處在游牧漁獵階段的部族所無法比擬的,而漁獵則讓高句麗人即使失去了城池和土地依然能夠生存。
最好的例子即便是244年(三國時曹魏)和342年(十六國時前燕)兩次國都被攻陷後 ,高句麗人卻都能夠在蟄伏之後卷土重來,每次重來也都比上一次更加聲勢浩大。355年,原樂浪、帶方兩郡(曹魏設,基本與東漢樂浪郡一致)被高句麗控制,維持了400餘年的漢四郡就此消失在 歷史 之中。
427年,高句麗將國都從國內城遷至平壤(原樂浪郡郡治便在此),此時的高句麗已經成了一個佔有今遼寧、吉林兩省大部、朝鮮全境及韓國北部的東北亞地區強國,朝鮮半島形成了高句麗與新羅(由三韓部落中的辰韓和弁韓建立)、百濟(以三韓中的馬韓為主體,統治集團則是扶餘人)三國並立的形勢。
高句麗極盛疆域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5世紀後期)
但盛極必衰的規律,似乎誰也逃脫不掉。更何況,高句麗的強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漢末至隋唐間近400年的混亂之上的。
沒有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能夠對遙遠的東北亞地區進行干涉,自然就留給了高句麗自由發揮的空間。但當隋唐兩代逐漸結束了漢末以來的混亂局面,自然不會對這個地處東北的威脅置之不理。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勢,完成統一
從公元598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隋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至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七十年間,隋唐兩朝對高句麗共發動了七次大的戰爭,前後動用軍隊達到400萬人次以上,才終於攻滅高句麗。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共收編人口69萬戶,而隋滅陳時,只收編了60萬戶——雖然戶數不能代表全部的人口數量,但所表現出來的事實是,高句麗並非是一個小國——高句麗政府所能掌控的人口,比佔有整個長江以南的陳朝,還要多。
唐滅高句麗之戰(圖中高麗均為高句麗簡稱)
當然這69萬戶並不全是高句麗人,還有大量的漢人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當唐朝滅亡高句麗後,這些漢人自然不必多說,也不需要唐廷專門去做什麼,但高句麗人,就成了邊疆的不穩定因素。
在高句麗人多次反抗唐朝統治無果後,唐高宗決定將高句麗遺民遷往河南、隴右、關中等地——與當地漢人相比占絕對少數的高句麗人被迅速稀釋,高句麗這一支民族,也就此消失。
一個勢力的消失必將會給其他的勢力留出空間,高句麗的消亡也是如此。唐軍攻滅高句麗的直接導火索其實是接到了當時半島上另外一個國家,新羅的求援,後者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已經處於亡國的邊緣。而一心想剪除高句麗這個大威脅的唐朝也樂見如此,迅速出兵與新羅共同夾擊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後的朝鮮半島
不過,在唐軍先滅百濟後滅高句麗、「超額完成」任務後,新羅卻做了白眼狼。此時半島上只剩下了唐朝與新羅兩個勢力,新羅便開始支持半島上高句麗故地的高句麗反抗勢力(正因高句麗人的反抗頻發,唐高宗才下令將高句麗人全數遷徙至內地以加強控制),不過這時候還算不上戰爭。
但670年,新崛起的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唐朝戰略重心開始西移,不斷抽調東部軍隊前往西線,給了新羅人可乘之機。
670年後,吐蕃成為了唐朝最大的敵人
新羅人不斷襲擊唐朝在半島的駐軍,但沒佔到多少便宜;唐軍數次取勝,但也無力徹底擊敗新羅。僵持多年後,兩國只得再次議和,新羅重新臣屬唐朝,唐朝也做個順水人情,將平壤(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交予新羅,新羅就此完成了半島的第一次統一,後世稱統一新羅。
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東北亞,平壤以南的半島已全部歸屬新羅
新羅統一後通過與唐朝的積極交流,進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和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也曾一度繁榮,但這個因唐而生又因唐而興的國家,在9世紀以後,也隨著唐朝的步伐一起走向了衰落。公元900年,後百濟在百濟故土建立,次年,北方的新羅軍閥弓裔在高句麗故土自立為王,自稱為高句麗的繼承者,建立後高句麗,新羅的領土僅剩東南一隅,朝鮮半島再成三國鼎立之勢。
朝鮮半島的後三國時代
已處在亡國邊緣的唐朝自然無力再管半島的事情,而半島就成了後高句麗和後百濟的角逐場。而918年,後高句麗將軍王建發動政變自立為王,國號高麗,定都開京(今朝鮮開城特別市)後世也稱王氏高麗,高麗正式建國,並終在936年攻滅後百濟,完成了半島的第二次統一。
高麗太祖王建畫像
高麗,實質上是一個新羅地方軍閥自立建國的產物,可以說,高麗其實就源於新羅, 高麗對新羅的吞並也是通過禪讓(新羅王讓位於高麗太祖王建)的方式完成的。
但為何是高麗成了現代朝鮮和韓國的別稱,只能說新羅生不逢時。是10世紀往返於東亞與中東之間的阿拉伯商人,將高麗這一名字傳往西方而被人所知,並成為了現代朝鮮的英語名稱「Korea」的原型。
但高麗國卻沒能像這個名字一樣延續下來。正如開篇所說,公元1392年,高麗國權臣李成桂迫使高麗末代國王讓位給自己,並在次年遵照朱元璋旨意更換國號,立國474年的高麗國就此滅亡。
但這474年卻對朝鮮民族而言意義非凡,在高麗的統治下,原本在半島生活的百濟人、新羅人、高句麗人等民族開始逐漸融合形成統一的高麗民族,成為現代朝鮮民族的前身,也正因這一重要意義,高麗一名才能沿用至今,成為朝鮮民族的象徵之一。
十一世紀初的高麗王國,疆域已與現代朝鮮韓國相近
在我國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成書於554年)中記載有「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余口,以充京師」,而這一條記載在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即公元398年,是中國史書中第一次出現高麗一名,而這里的高麗便是指高句麗。
其後,在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各部史書中,包括《魏書》《宋書》《梁書》等,均多次出現用高麗一名,且還多次出現關於冊封「高麗王」的記載,而這些高麗所指代的便是我們所說的高句麗。而在出土的同一時期的高句麗文物中,也發現有關於高句麗自稱為高麗的銘文記載出現。
綜合這些 歷史 發現,史學界推斷約在5世紀中後期,高句麗便自稱為高麗,但改名的具體原因,因缺乏足夠的 歷史 資料尚無法確定。由此,從國號上看,高麗確實是高句麗的一種傳承,但並不代表高麗與高句麗之間有著實質上的密切聯系。二者在國家起源、統轄區域和民族構成上都有著根本性的差別。
高句麗源於一支南遷的扶餘人,而後結合包括漢人在內的其他民族形成了高句麗人並在我國東北地區建國,而後不斷擴張進入朝鮮半島,其統治范圍包括但不只有朝鮮半島,是屬於半島上的「外來戶」。
而且,高句麗政權在半島上的統治范圍基本為漢四郡所轄區域,以大同江流域的平壤為核心,而這一區域的民族中又含有大量的漢人,因此高句麗的民族構成是以高句麗人和漢人為主。
高句麗壁畫
高麗政權的基礎則是新羅,基本繼承了新羅的所有特點。其統治范圍只包括朝鮮半島,同樣以三韓人為主體民族,後在發展中則逐漸融合形成了高麗民族,而那些在高句麗時代生活在半島的高句麗人和漢人,大多數早已被唐朝遷回了內地。
可以說,高麗的主體就是半島上的原住民,而高麗的統治重心也一直在較大同江更南方的漢江流域。
現代朝鮮,可看出平壤與開城的相對位置
可以說,王建在建國時定國號為高麗,只是為了借過去高句麗的名號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這兩個政權之間,除了名字相似,也基本上沒有別的什麼相似之處了。
現代中韓兩國學者對高句麗和高麗的關系之間依然有諸多爭論,主要的爭點是,高句麗是屬於中國 歷史 的一部分還是屬於韓國 歷史 的一部分。將高麗與高句麗聯系在一起的觀點也多源於此——通過將明確屬於韓國 歷史 一部分的高麗與高句麗聯系起來,以將高句麗與韓國 歷史 聯系在一起。
其實爭論的根源,還是在對 歷史 的根本認知方法的差異上。對於高句麗的問題,中國學者多持「多民族論」,即高句麗是一個地跨中韓兩國的多民族國家,是兩國 歷史 的共同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國地區與朝鮮地區交流的重要體現。
而韓國學者則多持「一族一國」的觀點,即一個國家的 歷史 只與一個民族掛鉤,高句麗的 歷史 ,便是與朝鮮民族(大韓民族)掛鉤。但最根本的,還是相關 歷史 資料的缺乏給這段 歷史 留下了空白。或許某一天,新的 歷史 發現可以填補上這片空白,還原出一個完整的高句麗 歷史 。
長期作者 晚曙
長安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 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 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G. 隋唐兩朝為何要三番五次攻打高句麗
因為隋唐的皇帝的擴張念頭。
高元卻是一個不讓人省心的主兒,他不滿足於現有的高句麗王土、百姓,而是滿腦子的擴張念頭。開皇十八年二月,高元率靺鞨萬余騎兵侵擾遼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漢王楊諒等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由於糧草不濟、疫病流行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原因,水陸兩軍還沒有和高句麗開戰就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這時,高元也害怕把事情鬧大了,連忙派使者前來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但隋朝和高句麗的關系也因此有了隔閡。
唐太宗帶著遺憾離世後,唐高宗繼承了父親遺志,任用文韜武略、成熟穩健的薛仁貴等人,歷經新城、金山、扶余、平壤四大戰役,終於將高句麗消滅。
(7)唐朝對高句麗得到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唐王朝統一高句麗的過程中和統一之後,又對高句麗人採取了內遷的政策。先後被遷徙到內地的高句麗人有近一半或三分之一強,約有23萬~28萬人,廣泛分布於今天的北京、山西、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市。
在唐王朝內遷高句麗人的同時,新羅也趁機擄掠和接納了部分高句麗人,加上之後它採取積極向北擴張的政策,占據了部分高句麗政權的領土,約有不到十萬(不到高句麗人總人口的八分之一)高句麗人加入到了今天朝鮮族先民建立的新羅政權中,成為今朝鮮族的先民。
而其餘高句麗人則散入靺鞨突厥等我國歷史上的其他民族之中。也就是說約八分之七的高句麗人融入到了中華民族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H. 唐太宗晚年征戰高句麗,雖沒有消滅高句麗,卻取得什麼成效
從隋朝以來,高句麗人就總是騷擾中國邊境,並且奪去了一些本該屬於中國的領土,不過隋朝的幾次征討高句麗,都以失敗告終。唐太宗晚年再次征戰高句麗,雖然沒有消滅高句麗,但是卻沉重地打擊了高句麗,並將遼河流域重新納入大唐的版圖,這讓高句麗徹底喪失了遼河天險,時刻面臨著滅亡的危險,為後來高宗徹底滅亡高句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征戰,唐太宗為平定唐朝邊境做出了重大貢獻,使得唐朝政治穩定,邊境安全,國家繁榮,國泰民安。
I. 唐太宗後期,唐朝發兵高麗派了多少人
唐太宗派閻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饒州(今江西上饒)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籌建400艘軍船,並將幽州(今北京)以及忠於唐的契丹和靺鞨部隊劃給營州的指揮官,讓其對高句麗進行探試性的攻擊。淵蓋蘇文馬上派特使到唐朝貢講和,以避免雙方戰爭的升級。不過唐太宗並沒有接受高句麗的朝貢,反倒將來使拘留起來,指控他們背叛榮留王,與弒君者同謀。644年冬,唐太宗帶著大多數官員和皇太子李治離開長安開始緩慢向唐與高句麗的邊境進發。房玄齡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長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陽並在那又作了幾個月的進一步准備。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常何、左難當為平壤道行軍副總管,冉仁德、劉英行、張文干、龐孝泰、程名振為總管,率4萬3千部隊乘500艘戰船從萊州出發,渡黃海向平壤進發。與此同時以李世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為遼東道行軍副總管,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彌射、姜行本、曲智盛、吳黑闥為行軍總管隸之,率6萬部隊從陸地向遼東進軍。唐太宗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他認為隋煬帝之所以沒能戰勝高句麗的原因是隋煬帝對自己的人民過於殘忍而高句麗則愛惜自己的人民。 隋煬帝用要反叛的部隊來打高句麗團結一心的軍隊,因此是不可能取勝的。現在這一切都已得到改變。首先這次戰爭是大國打小國。其次這場戰爭是正義之師討伐叛逆之賊。第三這場戰爭是組織有素的部隊攻打另一個混亂的部隊。第四這場戰爭是精力充沛的部隊攻打另一個疲憊不堪的部隊。最後這場戰爭是士氣高昂的部隊攻打另一個抱怨連天的部隊。因此唐這次攻打高句麗是勝券在握。 645年春,唐太宗開始離開洛陽攻打高句麗。蕭瑀被留下來看守洛陽。到了定州(今河北保定)後,唐太宗讓李治留在那負責部隊的後勤任務。與李治一齊留守定州還有高士廉、劉洎、馬周、張行成、高季輔。李世民這帶著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尉遲敬德、劉弘基、閻立德等大臣繼續前行。岑文本在幽州病逝。與此同時,李世績和李道宗已先與李世民越過遼河並在645年夏,攻下蓋牟(今遼寧撫順)。在海路,張亮已越過渤海並攻下卑沙(今遼寧大連)。為了震懾高句麗,張亮派先遣船隊到鴨綠江入海口,但並沒有按唐太宗最先要求進一步向平壤進發。很快,李世績和李道宗將隋煬帝曾久攻不下的遼東(今遼寧遼陽)包圍,並在唐太宗到來時拿下了遼東,白岩城城主孫代音請降。隨後李世民開始向安市城(今遼寧鞍山)進軍。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帥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唐軍在駐驊山大破之,高延壽、高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此戰中薛仁貴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畫戟英勇作戰,自此得到太宗賞識,成為唐朝大將。 [編輯] 安市城之戰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勢難攻,安市城主楊萬春(中國及朝鮮史書中均失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朝鮮民間傳說此人名叫楊萬春。)機智勇敢有一支強大的守城部隊。淵蓋蘇文攝政高句麗後,楊萬春拒絕接受淵蘇蓋文攝政。淵蘇蓋文曾發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因此只好讓楊萬春繼續擔任其職務。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較為容易的建安城(今遼寧營口)。這樣拿下安市城南邊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績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會切斷唐從遼東的供給線使唐陷入被動。於是唐太宗決定還是先圍攻安市城。當唐太宗和李世績的部隊到達安市城後,安市城的守城者見到唐太宗的旗幟就在城牆上大聲漫罵,李世民大怒。李世績於是請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後坑殺全城百姓。[6]這使得安市城的守衛者更加奮力抵抗唐軍。就這樣李世績一時間拿不下安市城。一天,唐太宗從安市城中傳出殺雞宰豬的聲音。於是告訴李世績說高句麗人
J. 高句麗滅國之後,其百萬國民都到哪裡去了有何依據
高句麗滅國之後,其百萬國民都到日本去了,有歷史依據。
由於高句麗遺民復辟國家的熱情依然高漲,唐高宗還授高句麗末代國王高臧為遼東巡撫,封他為朝鮮國王。他讓他在高句麗原來的領地招募、安撫遺民,並把一些已經移民到大陸的移民送回原籍。但是高句麗遺民並沒有得到唐高宗的恩情,皇帝只好將一些年輕的遺民遷移到遠離朝鮮的河南、隴右等地,只留下一些弱小的人在故土。高句麗遺民選擇去這些國家,多半是因為距離合適,有謀生能力。有時,在被唐力轉移到大陸後,一些信徒會收拾行李去這些國家。以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