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文化多少年
❶ 中國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茶文化
❷ 茶文化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歷史
早在三皇五帝,茶文化就產生了,到了東漢末年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到了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普及。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茶字的讀音源於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發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仍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4)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制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中國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❸ 中國茶文化多久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
據歷史資料考證,茶樹起源於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下面就分享一下我國茶簡史,徹底了解我國茶歷史。
一、茶文化貫穿古今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葯用。拿來當葯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拿來當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拿來當葯用。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於茶業的發展。拿來當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獲得。拿來當葯用。
7、元代:700年以前,製作散茶,重炒略蒸。拿來當葯用。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拿來當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拿來當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2)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3)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❹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你怎麼看
中國的茶道文化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可能每個人對於茶道文化的發展歷程並不太熟悉,今日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茶道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識,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它的存在與意義。
三、飲茶的方式轉變
在唐代,人們習慣將茶葉碾碎成茶粉,然後撒入開水中,弄成茶湯,而後趁熱將茶喝下去,這種飲茶方式謂之“吃茶”;到了宋代則喜歡點茶;到了明代人們鮮少再制茶,而是直接出現了一種新的飲茶方法:沖泡法,直接用熱水沖泡經過加工後的茶葉,喝到茶的本味。飲茶方式的簡化,讓茶葉的推廣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畢竟越是簡單、精巧,越是容易為人所喜愛。
❺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有幾千年的歷史
就以最遠的說法來說 炎帝神農時期 公元前4766年至今6782年(不知道什麼時候創的 以炎帝神農即位為始)(炎帝並非一位……)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政權共傳八任帝,傳國虛記二百五十四年(前4766—前4513)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❻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1、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晉代茶文化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
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
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談家。
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
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系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盡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專有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創新了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也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5、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
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❼ 中國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
❽ 茶文化發展歷史
中華茶 文化 發展歷史悠久,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茶文化發展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文化發展歷史
中華茶文化萌芽時期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國以前,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文人 飲茶 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開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階段。
中華茶文化形成時期
唐代,物質基礎豐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們也開始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中國茶文化在唐朝開始形成,標志就是780年陸羽著的《茶經》。以後唐代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
中華茶文化興盛時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礎,中國茶文化在宋代就開始了興盛發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階層,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這些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華茶文化普及時期
在經歷了唐宋的發展,中國茶文化在明清時期開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中華茶文化發展史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繼續進行著,今天多姿多彩的茶發展更為中華茶文化發展史增添上濃抹重彩的一筆。
茶文化歷史
茶藝是一種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樣。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歷經千年的更替才有現在悠遠的文化背景。通過上海茶藝課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發展以及變化的方向。東晉人常璩撰《華陽國志》,說武王克殷以後,巴人納貢的貢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許古代巴蜀產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際。到了兩晉以後,南方產茶的規模已經不小,飲茶更加普及,所以張載在《登成都樓詩》中寫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 句子 。又有晉
茶藝是一種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樣。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歷經千年的更替才有現在悠遠的文化背景。通過上海茶藝課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發展以及變化的方向。
東晉人常璩撰《華陽國志》,說武王克殷以後,巴人納貢的貢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許古代巴蜀產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際。
到了兩晉以後,南方產茶的規模已經不小,飲茶更加普及,所以張載在《登成都樓詩》中寫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句子。又有晉人孫楚的《出歌》說:“薑桂茶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表明巴蜀故地在兩晉時代仍是重要的產茶飲茶的中心。
自漢代以後,飲茶活動被人們賦予了明顯的精神色彩,茶已不純粹作為飲料而存在了。特別是魏晉以後,貴族崇尚奢靡之風,漿酒藿肉,暴殄天物,一些有識之士為表現自己清雅不俗的操守,用品茗代替酒饌,即“以茶代酒”,以扭轉世風。
唐代佛教禪宗的發展,更加促進了茶飲的普及,茶禪一體,僧俗轉相仿效,飲茶之風日盛。尤其是陸羽著《茶經》以後,古代茶學得以正式確立,使後代茶學著作層出不窮。唐代飲茶已普及到中原及邊疆地區,茶真正成為舉國之飲。茶在唐代有了專用的字和專門的著作,有了邊銷和稅收,對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茶大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有了新的茶葉生產中心,建安所產建茶名聞天下,龍團鳳餅貢茶更是品質優良。宋代出現了許多茶館,茶飲的社會化得到充分體現。宋代還風行鬥茶和分茶游戲,對茶品的優化和茶藝的精進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元代,茶藝一改宋人的瑣細,變得簡約清新起來。元人除保留少量餅茶作為貢茶以外,大量生產散茶。散茶的普及,推動了飲茶方式的簡易化,也就促進了茶藝的簡約化發展趨勢。元代茶人更崇尚自然,返璞歸真。元代的這種變化,是蒙古入主中原後傳統漢文化受到沖擊的結果。因為舊文化傳統的分化,繁瑣的茶藝也同時被摒棄了。
明清時期,茶人們對茶藝又有了刻意追求,追求茶學至精至美,茶美,水美,器美,環境氣氛美,意趣也更美。茶器中的至美之器紫砂壺,備受茶人們的青睞,於是涌現出許多制壺名匠,也就有了一些研究茶器的著作。
清代以後,茶飲的大眾化進入極盛時期,茶葉貿易也空前擴大。飲茶方式多種多樣,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有蓋碗沖泡法,也有大壺沖泡法,有工夫飲法,分別適合於不同的階層和不同的地區。
文化一直都是繁衍生息的產物,茶更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在茶藝培訓的課程中不僅僅學習到了茶藝,更加讓我了解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千年之前的茶和我們現在飲的茶是否一樣呢?這是我們值得去深思的一個問題。
茶的起源及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 種植 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著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書卷,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 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系統地 總結 了種茶、制茶和飲茶的 經驗 ,而且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國茶文化。
陸羽在《茶經》里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傳說 中的炎帝神農氏為了辨別草木的葯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嘗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釜里的水變成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釜里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這種葉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葯材。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於“茶”的名字的來源,也和神農氏有關。傳說神農氏長著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但凡吃進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於身體的利弊,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後,看見這種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處,把腸胃擦洗得乾乾凈凈。於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擦”,後來就慢慢演變成現在的“茶”。
古人賦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義,其中有兩種解字說法流傳最廣:第一種,以“茶”
字象徵長壽。“茶”字的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邊的“木”則可分解為“八”和“十”。將由“茶”字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於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第二種,以“茶”字倡導回歸自然。“茶”字可分為草字頭以及“人”和“木”三個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為茶,愛茶人將其解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飲茶,同時也有倡導人們回歸自然的意味。
關於茶的最初的記載見於晉代常璩著的《華陽國志》,其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所能夠看到的文獻資料裡面,有著確切的茶的記載的,最早並且最可靠的應該是漢代王褒所撰寫的《僮約》。這篇 文章 寫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學史上重要的文獻。其中的“烹荼(編者註:“荼”是茶的早期稱呼)盡具”、“武陽買荼”,說明“荼”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項,並且是用來待客的貴重之物,飲茶已開始在中產階層中流行。
❾ 中國的茶文化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的茶文化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三國以前茶文化: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晉代茶文化: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❿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