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毒素最低多少不算超標
1. 飼料中黃麴黴b1標准3.0是超標嗎
根據GB13078-2001《飼料衛生標准》里對各類飼料中黃麴黴素含量有明確的規定,
玉米花生餅(粕)、棉籽餅(粕)、菜籽餅(粕) ≤ 50μg/kg
豆粕 ≤ 30μg/kg
仔豬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0μg/kg
生長肥育豬、種豬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20μg/kg
肉用仔雞前期、雛雞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0μg/kg
肉用仔雞後期、生長雞、產蛋雞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20μg/kg
肉用仔鴨前期、雛鴨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0μg/kg
肉用仔鴨後期、生長鴨、產蛋鴨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5μg/kg
鵪鶉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20μg/kg
奶牛精料補充料 ≤ 10μg/kg
肉牛精料補充料 ≤ 50μg/kg
如何你的標準的3.0μg/kg,那就都符合所有的飼料衛生標准,但是如果是指的3.0g/kg,那該飼料就不符合飼料衛生標准。
2. 飼料玉米胚芽柏黃麴黴毒素b1最低限量多少國標
黃麴黴毒素B1允許量(GB 13078-2001 )
玉米花生餅(粕)、棉籽餅(粕)、菜籽餅(粕) ≤ 50μg/kg
豆粕 ≤ 30μg/kg
仔豬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0μg/kg
生長肥育豬、種豬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20μg/kg
肉用仔雞前期、雛雞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0μg/kg
肉用仔雞後期、生長雞、產蛋雞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20μg/kg
肉用仔鴨前期、雛鴨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0μg/kg
肉用仔鴨後期、生長鴨、產蛋鴨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15μg/kg
鵪鶉配合飼料及濃縮飼料 ≤ 20μg/kg
奶牛精料補充料 ≤ 10μg/kg
肉牛精料補充料 ≤ 50μg/kg
深圳市芬析儀器製造有限公司CSY-E96H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 採用固相酶聯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即酶聯免疫法;可定量檢測糧食、食品、飼料、油脂、乳製品、葯物、飲料、牛奶、酒等產品中的黃麴黴毒素(B1,B2,G1,G2 M1 M2 AFM1、AFP1、AFQ1、AFB1-2,3-環氧化物)含量。並且可以連接食品安全監控系統,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葯物殘留檢測儀廣泛應用於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衛生防疫、環境保護、工商管理、水產品批發市場、面製品生產基地、養殖場、糧庫、超市、商場、各大食品安全監測系統等部門。http://www.csy17.com/pro373.html
儀器使用壽命長:採用LED光源,自動開關節能設計,非連續工作模式。使用壽命可達10年
★儀器自動硬碟存儲測量數據。內置微型熱敏列印機,終身無需更換色帶,可實時打 印檢測結果檢測報告可列印樣品名稱,黃麴黴毒素含量,是否合格,檢測日期 ,檢測單位。更能體現 檢測結果的權威性,並利於公示
★內置振盪功能,可根據需要編輯振盪形式,促使終止液充分混勻,保證結果的可靠性。
★ 內置乙太網卡介面,可實現無線傳輸數據,無線上網,收發郵件等
★windows電腦操作程序,彩色液晶觸摸屏操作,操作簡捷方便
★具有查詢、列印、匯總、報表等功能,可直接輸出檢測結果,軟體終身免費升級
3. 用於飼料中玉米黃麴黴毒素、赤霉烯酮、嘔吐毒素的限量數值是多少
黃麴黴毒素:≤50ppb
赤霉烯酮:≤500ppb
嘔吐毒素:1000ppb
食用受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品,會出現急性中毒。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並有嘔吐、厭食和發燒等症狀。重症者在2~3周後出現腹水、下肢水腫,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現胃腸道出血。
黃麴黴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圍廣,為了預防黃麴黴毒素中毒事件的發生,維護人類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
(3)玉米毒素最低多少不算超標擴展閱讀:
從化學結構上看,黃麴黴毒素是高度取代的香豆素。其中 AFB1類為甲氧基、二呋喃環、香豆素、環戊烯酮的結合物。AFG1類結構為甲氧基、二呋喃環、香豆素和環內酯。自然環境下,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只檢測出AFB1、AFB2、AFG1、AFG2、AFM1和 AFM2,其中以 AFB1存在量最大也毒性最高,AFM1是AFB1的代謝產物,毒性僅次於 AFB1。
4. 我國飼料中黃麴黴毒素總量、玉米赤霉烯酮、嘔吐毒素含量的標准各是多少啊請各位大神援助!
你查看飼料衛生標准啊 那裡面很全 GB 13078 《飼料衛生標准》
我簡答給你說一下
泌乳奶牛飼料 黃麴黴B1 <10 ppb, 肉牛 <50ppb;
中大豬 <20ppb, 小豬(0~30Kg體重)<10ppb
還有其它的自己看了。
5. 用於飼料中玉米黃麴黴毒素、赤霉烯酮、嘔吐毒素的限量數值是多少
黃麴黴毒素 :≤50ppb
歐盟已經規定了在所有的飼料原料,飼料,飼料添加劑,輔助性飼料裡面的黃麴黴毒素不能超過20ppb(牛,羊,豬,禽等)。對於產奶動物飼料則是不能超過5ppb,而對於小牛和羊羔飼料是不能超過10ppb。
赤霉烯酮:≤500ppb
我國《飼料衛生標准 飼料中赭麴黴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許量(GB 13078.2-2006)》規定配合飼料和玉米中ZEN的最高限量為500ppb。
嘔吐毒素:1000ppb
豬配合飼料 ≤1ppm
犢牛配合飼料 ≤1ppm
泌乳期動物配合飼料 ≤1ppm
牛配合飼料 ≤5ppm
家禽配合飼料 ≤5ppm
6. 1500克玉米中含有0.55克黃麴黴算不算超標
超標了。1公斤不超過20微克,1500克玉米也就是不超過0.00003克。超標幾十萬倍。
這高的毒素建議提取黃麴黴毒素,那可比玉米貴
7. 請教:玉米中黴菌毒素含量的國家標准
回復 wawp 的帖子玉米中黃麴黴毒素B1≤50ug/kg、赤霉烯酮≤500ug/kg、嘔吐毒素≤5.0mg/kg
8. 玉米一般黃麴黴素含量多少
按照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規定,常見食品中黃麴黴素的含量最高不得超過20微克/千克,如在玉米、玉米面及玉米製品中的限量值為20微克/千克,在稻穀、糙米、大米中的限量值為10微克/千克,在小麥、大麥、小麥粉、麥片中的限量值為5.0微克/千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誤食含有黃麴黴素濃度超過1毫克/千克的食物,有可能引起黃麴黴素中毒。
(8)玉米毒素最低多少不算超標擴展閱讀:
黃麴黴是黃麴黴菌群中的一種,通常呈現出肉眼可見的黃色或黃綠色,最適宜在30攝氏度到38攝氏度、pH值為5.5的環境下生存,易長於土壤、有機物、糧谷中。
黃麴黴素不是一種化合物,而是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的總稱,至今已分離出的黃麴黴素及其衍生物有20種,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和毒醇。
在天然食物中,以黃麴黴素B1最為常見,其危害性也最強,它多存在於花生及其製品、堅果和干制水果中。而黃麴黴素B1的代謝物為黃麴黴素M1,它多存在於牛奶及奶製品中。
9. 玉米三大毒素國家標准
玉米嘔吐毒素的限量標准為1000μg/kg。嘔吐毒素對人和動物均有很強的毒性,能引起人和動物嘔吐、腹瀉、皮膚刺激、拒食、神經紊亂、流產、死胎等,豬是對嘔吐毒素最敏感的動物,家禽次之,反芻動物由於瘤胃微生物的作用,耐受力最強。
玉米黃麴黴毒素國家標准≤20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玉米赤霉烯酮國家標準是≤500ug/kg,超過就會有很嚴重的危害。
10. 玉米淀gb2761真菌毒素要求多少
解讀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AFT)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它們是一類結構相似的化合物,已知的種類包括B1、B2、G1、G2、G2a、M1、M2、P1等十幾種。由於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的形成條件不同,所以來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其中最受關注的黃麴黴素M1是由動物攝入B1後在體內經一系列的化學變化而形成的,而B1是自然界中最為常見、毒性最強的一種,僅次於肉毒毒素。
無處不在的黃麴黴素
黃麴黴無處不在,是我國糧食和飼料中常見的真菌,對食品和飼料污染的發生和程度隨地理和季節因素以及作物生長、收獲、貯存的條件不同而異。當糧食未能及時曬干及儲藏不當時往往容易被黃麴黴或寄生麴黴污染而產生此類毒素,而南方及沿海濕熱地區更有利於黴菌素的產生。
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被黃麴黴菌寄生過的的糧食、油及其製品中,如糧食、油料、水果、乾果、調味品、乳和乳製品、蔬菜等,在動物性食品如肝、腎臟、咸魚中以及奶和奶製品中也比較常見。它通常喜歡「親近」以下四類食物:
1、堅果類 花生、核桃、瓜子、開心果、榛子、松仁等。當你發現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看起來有霉變之嫌時,很有可能已被黃麴黴素污染了,一定要丟棄。
2、穀物類 玉米、大米、大麥、小麥、豆類。凡表面上長有黃綠色黴菌或破損、皺縮、變色、變質的穀物都有可能被黃麴黴素污染,在食用前應仔細挑選,剔除霉變粒。
3、糧油製品 花生油、玉米油。生產企業如果沒有嚴格挑揀原料,使用霉化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產食用油,或沒有採用精煉工藝或工藝控制不足,都有可能造成黃麴黴素超標。
4、家庭自製發酵食品 腐乳、黃醬。高水分含量和齊全的營養物質很容易使家庭自製的發酵食品被黃麴黴污染。
目前最強的化學致癌物
黃麴黴素含量在30-50μg/kg為低毒,50-100μg/kg為中毒,100-1000μg/kg為高毒,1000μg/kg以上為極毒。其毒性比氰化鉀大100倍,比二甲基亞硝胺強75倍,是砒霜的68倍。 黃麴黴素含量在1mg/kg就可誘發癌症。而1mg/kg黃麴黴素含量只相當於1噸糧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黃麴黴素。
1993年,黃麴黴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目前最強的化學致癌物質,尤其以黃麴黴素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強。
黃麴黴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體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表現為肝細胞核腫脹、脂肪變性、出血、壞死及膽管上皮、纖維組織增生,主要誘發肝癌的發生,還可以導致基因突變,損害腎臟,降低機體免疫能力,誘發多種癌症如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同時也是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
黃麴黴毒素的中毒症狀
根據人體攝入黃麴黴素劑量的不同,可將中毒症狀分為兩種:
急性和亞急性中毒 短時間內攝入大量毒素。迅速造成肝細胞變性、壞死、出血以及膽道增生,會在幾天或者幾十天內死亡。
慢性中毒 持續微量攝入一定量的黃麴黴素,使肝臟出現慢性損傷,生長緩慢,體重減輕,肝功能降低,出現肝硬化,以及引起纖維性病變,致使纖維組織增生,會在幾周或者幾十周後死亡。
難以去除的真菌毒素
黃麴黴素的耐熱性非常好,要在280℃以上才能分解,一般的烹調加工溫度都不能將其破壞,而且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也較低。有研究證明:在不改變牛奶品質的前提下,先將鮮奶加熱至90℃保持10分鍾,然後冷卻至20℃,再經紫外線輻照30分鍾,才能使其中的黃麴黴素M1減少56.2%。
在紫外線照射下,毒素可顯示熒光,低濃度的純毒素易被紫外線破。另外,鹼性條件下也能破壞一部分黃麴黴素。然而經過鹼性、紫外線和高溫處理,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早已喪失殆盡,不適宜食用,不如丟棄。
由於黃麴黴素M1強的致癌性和致突變性,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紛紛制定了乳與乳製品中黃麴黴素限量標准加以控制,並作為抽檢的高度關注項目。中國強制性國家標准GB276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規定乳及乳製品中黃素黴素的限量標准為0.5μg/kg,糧食中黃麴黴素B1為10μg/kg。美國、日本也均定為0.5μg/kg,歐盟最為嚴格,低至0.05μg/kg。
健康對策
預防黃麴黴素的危害要從身邊做起、從飲食習慣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才能使我們更好地遠離黃麴黴素。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可能的黃麴黴素的危害呢?
避開污染食物保健康
黃麴黴素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自己在家也要把好食物關,注意一些細節,避免黃麴黴素的危害。
黃麴黴生長產毒的溫度范圍為12~42度,最適產毒溫度為33度,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含水量大於14%的花生、大米、玉米、堅果尤其容易滋生黃麴黴菌,一般3~10天就可達到致命劑量。當水分含量下降到14%以下時,即使污染了黃麴黴也不會產生毒素。
因此,最好的防治方法是預防食物霉變。家中所有食品的儲藏都要注意防霉、防氧化,最好在低溫、通風、乾燥處保存(溫度最好在20℃以下,相對濕度在80%以下),並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堅果、花生、糧食等盡量購買小包裝,打開時認真嗅一下味道,一旦有變味情況立即整袋扔掉,以免抖開後黴菌孢子飛散出來;如果是散裝花生、核桃等,最好帶殼保存,曬干後,用保鮮盒等密閉儲存;購買食物時,如果發現包裝不清潔、已破損的不要買。
有霉味的食物一定要堅決丟棄,不能食用;若不小心吃到了霉變食物,要全部吐掉再用清水漱口;哺乳期的母親尤其要注意飲食,母乳裡面的黃麴黴素就是嬰兒最早的感染毒素的途徑。
油熱後加點鹽
久置的植物油可能含有少量黃麴黴素。因此,不要囤油,不要生吃烹調油。可以在炒菜時將油加熱到鍋邊冒出微煙後,加入適量食鹽燒至沸騰,鹽中的碘化物能去除黃麴黴素的部分毒性。
多吃青菜對抗黃麴黴素
青菜中的葉綠素可以減少人體對黃麴黴素的吸收並減輕致癌作用,如菠菜、西蘭花、捲心菜等青菜中富含葉綠素和葉綠酸。
淘米時搓洗三四遍
黃麴黴素多存在於籽粒的表面,家庭食用加工前,要充分搓揉,淘洗干凈,搓洗可去除糧食表面的大量毒素。大米中黃麴黴素主要分布於米粒表層,淘米時用手搓洗三四遍可除去80%的黃麴黴素。對於「免淘洗米」,就是不經淘洗就可直接燒煮的糧食,應該在購買時選擇離生產日期近的,並且一次不要買得太多。
花生煮著吃最安全
對於最容易滋生黃麴黴菌的花生來說,煮著吃最安全了。食用前,先用流動的水浸泡、漂洗,再用水煮熟吃。而人們平時最常吃的油炸花生米,應吃多少炸多少,不宜久存,若未吃完要馬上倒掉。
高壓鍋煮飯更安全
採用恰當的烹調方法也可以有效避免黃麴黴素的危害,高壓鍋壓力大,溫度高,用高壓鍋煮飯適用於家庭中大米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