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多少中國古籍
1. 有哪些中國歷史文物在國外
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使古老的華夏大地積存了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然而,從鴉片戰爭開始以來的百餘年間,由於列強侵略、戰亂紛雜和內盜外掠等因素,直接造成了數額巨大的中國歷史文物流落異域。
據文物專家估計,目前在世界上47個國家的2000多個大型博物館中,中國流失出去的歷史文物多達167萬件;除此之外,還有至少有數百萬件中國歷史文物流落在世界各國民間之中。
這些流落在外的中國珍貴歷史文物,有的是在戰爭時期被各國列強武力掠走的,有的是被一些外國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的名義竊取的,有的是盜墓賊或文物販子內外勾結走私出去的。
中國歷史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是從鴉片戰爭爆發後列強魔爪伸向中國開始的。1860年10月18日,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是中國文物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難。據載,圓明園擁有自康熙以來清朝歷代帝王收藏的純金、鍍銀、玉雕、銅鑄佛像等珍貴歷史文物達10萬尊以上。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說過:「即使把法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然而, 圓明園這座藝術寶庫卻在那次空前浩劫中被徹底洗劫一空, 包括《永樂大典》和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最早募本等在內的大量稀世之寶均被散失殆盡。
目前在英國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歷史文物總數多達2.3萬余件,絕大多數為稀世珍品。其中,中國歷代古畫就有數百件之多。被八國聯軍從圓明園掠走的《永樂大典》、《女史箴圖》、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和所謂科學「考察隊」竊取的敦煌畫卷就收藏於此。
英國大英博物館中之館——中國館,是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在1990年捐助200萬英鎊(約2700多萬人民幣)改建的,改建的目的是便於對中國歷史文物進行保護和展覽。大英博物館自己也一向如此認同。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珍貴文物除少數為愛好者捐贈外,絕大部分為大英帝國全盛時期大肆掠奪而來的
與此同時,流失到日本的中國歷史文物數量也非常巨大,而且文物品種十分齊全和豐富。據了解,日本現今有1000多座公私博物館,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收藏有中國歷史文物,數量總計大概在七八十萬件左右。多為日軍侵華期間被日本人搶掠和偷走的。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歷代名畫、金玉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巴黎盧浮宮國立博物館的分館吉美博物館之藏品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國歷史文物,總數達到3萬多件。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是美國專門以收藏中國歷史文物為主的一家博物館。在該館的陶瓷部就收藏中國歷代名貴陶瓷和其他珍貴文物2000多件;該館玉器部有中國古玉文物1200多件,為當今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除此,該館青銅器部還收藏中國古代青銅器約有800件。
中國歷代地方誌和歷史典籍等的流失也相當嚴重。據了解,美國國會圖書館目前就已經收藏中國各地編纂編修的歷代地方誌4000多種,古籍善本3000多種,私人家譜2000多種。
在中國流失在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 日本就收藏有1.3萬片,成了世界上收藏中國甲骨文片最多的一個國家。敦煌遺書在中國僅存2萬件,僅佔3成左右,而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的有6000餘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的多達1.2萬件,等等。
2. 現在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有多少
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恐怕是一個誰也無法准確回答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大得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更值得國人關注的是,在這些巨大的數字中,屬於歷史上數次被侵略者掠奪的文物珍品所佔比例越來越少,建國後,特別是近20年以來流失的文物越來越多。記者長時間跟蹤國內外一些比較可靠的文物資料庫,對境外中國文物藏量較大的博物館及它們所藏文物的來歷,作了較為系統的調查與統計,結果如下: --英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130萬件,大多數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被侵略者從中國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書畫、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銅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有3萬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繪畫精品幾乎都在館中。這些文物珍品涵蓋了近7000年中國歷史,其中許多都是從未面世的孤品。如:為歷代宮廷收藏珍品的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衛大將軍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圖》、宋初江南畫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圖》、北宋三大家之一的陝西畫家范寬的《攜琴訪友圖》、號稱龍眠居士的安徽人李公麟的《華岩變相圖》、宋大文豪蘇軾的《墨竹圖》。此外,還有商代青銅雙羊尊、西周康侯青銅簋、邢侯簋、敦煌壁畫、漢代玉雕馭龍、唐代黃玉坐犬等,這些也都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 --法國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260萬件,這些文物均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從中國非法掠奪所得。盧浮宮博物館羈留中國文物達3萬件以上,其中原始社會的彩陶器、商周青銅器、瓷器的收藏量達6千多件。其分館吉美博物館還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占該館館藏文物總數一半以上。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此外,巴黎等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數量均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法國國立圖書館收藏敦煌文物達1萬多件,包括北魏的絹寫本、隋朝的金寫本、唐代的絲綉本、唐代金書、明萬曆刻本、大清萬年地圖、圓明園的40景詩絹本等。其中敦煌書畫的三種唐拓本均為孤品、稀世珍寶。 --日本擁有1000餘座大小博物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近200萬件之多,絕大多數均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和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日本侵略軍劫掠出境。僅東京國立博物館一家,就藏有中國歷代文物珍品9萬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計其數,遠遠超過中國國內的普通博物館,如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至今仍羈留其中;此外,分別存放於日本不同博物館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蘭亭序》、《十七帖》、《集王聖教序》,還有前涼時代的《李柏尺牘稿》,也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文物珍品。據中國政府統計,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破壞的古跡達到741處,被搶中國文物多得無法估計,僅戰後日本方面自己統計的數字就有360萬件。 --德國各大博物館都藏有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物,據該國相關刊物披露:有據可查的總數大約在30萬件左右。這些中國文物主要是通過兩種渠道來到德國: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搶得、20世紀初借考古為名從中國盜得。僅以1902-1905年為例,三年間,德國考察隊在吐魯番、庫車一帶共運走古物400箱。其中有從未發現過的摩尼教創始人梅尼茲的肖像壁畫以及許多珍奇的手寫文書、紡織品、錢幣等。但收藏這些文物的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毀滅性的轟炸,幾百幅壁畫損失了一半以上,柏孜克里克的20餘幅壁畫全部化為灰燼,近300尊塑像毀壞了一半。 --"八國聯軍"之一的沙皇俄國,當年並沒少從中國掠奪文物珍寶,奇怪的是戰後人們卻很少能從前蘇聯的博物館里看到那些文物。記者就此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發現了其間的秘密:當年俄軍掠奪的中國文物,一部分被流亡的沙俄舊貴族變賣到他們新的居住國,另一部分則因為當年中蘇同屬一個社會主義陣營,蘇聯政府沒有允許這些明顯打著沙俄帝國侵略印記的"戰利品"公開於市,而是把它們藏匿在一些研究機構里。記者在聖彼得堡的東方研究所藏品目錄里,就發現了沙俄掠奪中國文物的蛛絲馬跡,那裡不僅有來自圓明園和故宮里的中國明清時期文物,而且還有更為珍貴的敦煌遺書1.2萬件,該書藏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本土。而我國國內現存敦煌遺書也只有2萬件,其餘則被英、法、日、奧、瑞典等國瓜分。 --據不完全統計,加拿大各大文物機構共藏有中國古代文物近20萬件,該國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館長、中國文物研究專家魯克思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的采訪時,曾用流利的漢語聲稱:"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藏品有3.5萬件,這些文物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很多中國博物館也沒有我們的藏品豐富……"他還承認:這些中國文物中,大部分都是由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於1909年至1934年之間,在中國河南洛陽僱人"考察挖掘"而獲得。據史料記載:當年,這個懷履光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後,就一直替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中國文物,前後歷時六年,共發掘10餘座大型木槨墓,出土文物多達1萬多件,其中僅東周王室珍寶就有數千件。 --美國媒體透露:近30年來,流入美國的中國文物大約有230萬件,其中20多萬件精品被美國各大博物館收藏。與英、法、日、俄等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大多數都是在最近20年左右的時間里,通過境外走私非法所得。如: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設有10個中國文物陳列室,其間不乏雕刻、繪畫、銅器、陶瓷等各種類別的稀世珍品。在該館5000多幅中國古畫中,有堪稱國寶的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代表作《歷代帝王圖》、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的《五色鸚鵡》等;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有中國國寶石刻"昭陵六駿"中的"拳毛■"和"颯露紫"。而在中國本土碑林博物館館藏中,"六駿"中的這兩駿卻只能是復製品;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竟然將中國文物確定為該館的主打收藏對象,現有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陶瓷2000多件,玉器1200多件、青銅器800件,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此外,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共收藏中國古代善本書將近400種,約1.4萬卷;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藏有中國家譜1.5萬卷…… 以上數字,只是流失海外且有據可查的中國文物的一部分。一位在國家安全部門工作的朋友對記者說:"中國流失的文物,已經形成國際化一條龍經營。從盜掘到走私,直至出現在國外交易市場,常常幾天之內就可以完成。"為了印證這位朋友的說法,記者走訪了部分海關人員。他們說,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日趨繁榮,海關的物品檢查量大得驚人。因此,不少地方只能採取抽檢的方式查驗過關物品,抽檢比例一般在5%。就照著這種低比例的抽檢,每年查扣下來的走私文物仍數量可觀。記者翻閱了近幾年中國海關總署的有關記錄,其中不少案例讓人觸目驚心。 --2002年5月23日,羅湖海關從一名旅客行李中截獲一堆裝在蛇皮包里的青銅器,那位旅客自稱是在廣州舊貨市場上花300元買來的"爛銅"。後來,經廣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這170件"爛銅",都是漢代文物,其中還有14件為國家級珍貴文物; --2003年3月28日,深圳海關成功破獲一起走私國家珍貴古生物化石的案件,共截獲國家限制出口文物共計2165件,其中還出現多件國家一級文物。這批走私化石數量之多、級別之高、時間跨度的連續,均屬國內罕見。從無脊椎動物化石到有脊椎動物化石的品種之齊全,足可以組成一個較大規模的古生物化石展覽館; --2003年12月22日,國家海關總署在天津把歷年來查獲的近9000件走私文物移交給國家文物局。 --2006年3月21日,大連海關的緝私人員在遼寧丹東大東港口岸檢查一艘貨船時,發現集裝箱內沒有貨主申報出口的密度板材,而是藏著大量的古舊物品。後經遼寧省文物管理局專家鑒定,這12000件古舊物品絕大多數都是珍貴的中國文物,其中光是漢代瓦當就有1055件。 --2007年11月1日,杭州海關破獲建關以來最大的一起文物走私案,共查獲古生物化石15箱,計1177件。其中有古生物化石相框28盒、動植物化石717片、鱷魚頭化石2個、龜類化石19塊、水晶狀化石1箱、恐龍蛋化石21個、清晰整體脊椎動物化石5個、植物化石4大塊、完整脊椎動物化石380塊。 僅僅4個海關、僅僅一天時間、僅僅5%的抽檢,竟然查扣了15512件文物(不包括天津海關)。假如按照所有海關、按照一年365天、按照100%的查驗比例推算,中國文物每年會流失多少? 在我們擁有絕對主權的國家口岸,一批批彌足珍貴的中國文物,正在源源不斷地被一些喪心病狂的不法之徒劫持到異國他鄉,遭脅迫於喪權辱國之旅。為了讓其中一些重要文物回國,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不但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與財力,而且也承受了交織著屈辱與憤怒的心理煎熬。中國政府除開依據有關國際法不斷向那些非法佔有中國文物的國家提出索迴文物的嚴正交涉之外,每年還撥出數千萬資金去海外回購流失的文物。近年來,一些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家和收藏家,也通過多種渠道斥巨資去海外回買本國文物,或捐獻國家,或藏寶於民。但即便如此,面對數量巨大的流失文物,這一切努力都只能是杯水車薪。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中國文物保衛戰的文化含義決不亞於一場抗日戰爭!
3. 大英帝國博物館藏有中國多少文物
大英博物館管據保守估計大約有2萬3千件中國的稀世珍寶比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就在大英博物館 答案補充 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製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綉、書畫、琺琅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 答案補充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就繪畫而言,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答案補充 日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日本最大的博物館。館內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馬遠的 《洞山渡水圖》 、 《寒江獨釣圖》 ,梁楷的 《雪景山水圖》 、 《李白行吟圖》 、 《六祖截竹圖》 、李迪的 《紅白芙蓉圖》 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
據 《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 一書作者孟國翔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車,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答案補充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一向被認作是在中國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國文物的博物館。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另一部分被拍賣。獻給女王的圓明園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萬件。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玉器、雕刻品等,共計23000餘件,有許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 《女史箴圖》 唐代摹本最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盜寶第一人」)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
書畫:顧愷之 《女史箴圖》 唐代摹本、李思訓 《青綠山水圖》 、巨然 《茂林疊嶂圖》 、李公麟 《華岩變相圖》 、范寬 《攜琴訪友圖》 、燕文貴 《群峰雪霽圖》 、蘇軾 《墨竹圖》 、馬遠 《山水再游圖》 等。
青銅器: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答案補充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 《永樂大典》 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包括刻版印刷的 《金剛經》 )和地圖。
4. 中國究竟有多少國寶流傳海外
悲劇 落後的悲劇
中國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表明,目前在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的 200多座博物館中,記錄在案的中國文物就有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約為這個數目的 10倍。在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文物,以及1949年以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盜墓走私出境的文物,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瓷器、陶器、雕塑、銅像等各類珍品。
中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
英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130萬件。其中,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書畫、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銅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有3萬余件。法國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260萬件。美國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流失的繪畫文物最多。日本擁有1000餘座大小博物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200萬件。德國各大博物館有據可查的總數大約30萬件。俄羅斯帶走了難以計數的敦煌藝術品。加拿大各大文物機構共藏有中國古代文物近20萬件還有很多二戰時日本槍走的解放後歐洲美洲等各國打著開發研究中國地質的幌子偷偷運出去的中國以前盜墓的買到國外的 太多了 望採納
5. 20萬頁古籍通過達摩院技術數字化「回歸」,我國還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20萬頁古籍通過達摩院技術數字化“回歸”,我國還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國家的文物回歸有了重大的突破,達摩院通過當下的數字化技術成功將20萬頁的古籍收攏回歸,讓我們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但在看到這讓人驚嘆的古籍之後,很多人都在想我國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當下又過著怎樣的光景?而又有多長的時間才能夠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呢?
我們都知道在以前的中國物產豐腴,能工巧匠眾多,因此有很多優秀的文物國寶流傳,但隨著侵略者的入侵在他們的硝煙與炮火的侵略下我們國家的很多國寶文物都被洗劫,流落海外,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十二生肖銅首,此外還有很多工藝精美的文物也輾轉到了海外,這是中華大地炎黃子孫心中永遠的一道傷疤。
在海外應當充分發揮當地華人團體,特別是華人律師團的作用。藉助他們對當地法律的熟悉程度是訴訟實現其應有的效果,為我們成功維權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積極開展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國際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對我國的歷史文化進行宣傳,激發國外的文物持有者尊重歷史、尊重中國的意識,促成其自發捐迴文物的善舉。
文物對於我們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因此我們也希望文物能夠更快的回歸祖國的懷抱。
6. 外國博物館珍藏著哪些我國的珍貴文物今晚用
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珍藏著許多舉世無雙的中國文物。她在外國博物館以無比高貴的姿態,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言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象。下面簡略介紹如下:
一、亞洲
日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最大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內設有「東洋館」,整個二樓五個展室都陳列中國古代美術品,其中不少是陶瓷,從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後的陶瓷等,應有盡有。比如,該館珍藏古建盞,產自閩建陽市水吉,是鎮館之寶。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館內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
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車,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了「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展覽。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不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從全國搜集後,匯集展覽,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趨。其中有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的瓷器等。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1萬余件珍貴文物,定期輪換站出、展出。京都國立博物館本身,也是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陳列著大量的龍泉青瓷。銘記有「顧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龍泉匠師顧仕成一件直徑約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內。
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窯的四耳青瓷葯壺,高8寸7分,直徑4寸5分,曾為天皇所使用。當這一稀罕的寶物在1939年於奈良市博物館公開陳列時,前往參觀的人群如山如海。
伊朗:伊朗阿特別爾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東的阿德比爾鎮。1611年曾將珍貴的1600多件中國陶瓷獻給神廟,現歸德黑蘭考古博物館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達20餘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龍泉瓷、景德鎮印花白釉小足器、藍、黃、醬釉及各時期青花瓷、鬥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館。
土耳其:托普卡比宮收藏的陶瓷約1萬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產的,僅浙江元龍泉青瓷就有1500餘件。其中大盤、碟子、碗等器皿質量異常精妙絕倫,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約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為數不多,據說總共不過300件左右,但僅在這里就集中了8O余件。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碩大、通體滿繪、色澤艷麗濃翠,堪稱世界之最,為國內出土器罕見。如80厘米的葫蘆瓶就有二個。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種震撼力,當你第一次看到它時會都被迫得往後退。這些元青花從纏枝牡丹、龍鳳麒麟,到「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謂無所不繪。該博物館已成為世界上收藏中國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菲律賓:
桑托斯、洛克辛和羅伯特·維拉諾克等三個博物館藏有中國瓷器約7萬余件。菲律賓人歷來珍視中國瓷器,據說只在節日時,才將埋於地下的瓷器取出來用,用後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種有越窯系刻花青瓷;龍泉窯刻花盤、晚、花瓶、酒壺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盞。元代瓷器出土數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鎮產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紅瓷等品種。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博物館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漢代到明代的產品,這些藏品都是從印尼各地收集來的。在東南亞各國博物館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達博物館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鬥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書「金玉滿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圖繪仕女栩栩如生的萬曆五彩大尊。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盤,盤中繪雙龍朝日,次為五火雲奔馬,邊緣畫阿拉伯故事。有書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盤,這是元末明初德化窯產品。還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識,也是德化窯燒造的產品。
馬來西亞:
吉隆坡國家博物館珍藏一批中國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鎮的產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盤,內畫葵花、如意,邊畫八寶、長春花,外畫梅鵲,底款書篆字「富貴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盤,內畫山水,邊畫水草花鳥,外畫梅鵲;環以金錢帶,外畫纏枝花。一件5寸中碗,內畫山水,邊畫水鳥,底款書「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內畫鴛鴦水草,邊畫荷花,水草,水鳥,外甜白,底款篆書「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國瓷器最多的地區。
沙撈越博物館收集出土的陶瓷標本100多萬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窯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韓國:
漢城博物館把在南朝鮮出土的中國瓷器收集到一起,為研究中國對南朝鮮瓷器文化帶來的影響提供了條件。藏有從漢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國瓷器5000餘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國白瓷燈盞、晉代青瓷羊為館藏之寶。此外,漢城博物館還藏有一定數量的敦煌遺書。
巴基斯坦:
拉合爾博物館該館辟有中國文物陳列室,展出約7O00餘件中國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國家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中國陶瓷。其中有晚唐時代越州窯青瓷水注和長沙燒制的施黃褐釉的陶器。拉合爾博物館該館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藝術性博物館。
新加坡: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餘千件。青瓷以越窯青瓷為主,並有宋、元、明三代的龍泉窯青瓷。青花是景德鎮產品,有明代永樂、宣德年號的高足瓷片約30件。
南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搜集和保存有豐富的中國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徑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繪白瓷盒,直徑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獅頭雙耳白磁瓶。均為館藏珍品。
泰國:
曼谷博物館收藏中國明代瓷器200餘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紅色描花小罐帶金裝飾蓋、貼金小罐等。特別是出土的綠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國造船史的寶貴資料。
越南:
河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以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花瓷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盤等物,該館還收藏有中國漢代陶器。
阿曼蘇丹:
馬斯喀特博物館藏有中國古瓷3千餘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飛鳳牡丹紋瓷是馬斯喀特老城博物館的鎮江館之物。。
伊拉克:
巴格達阿尼亞西多博物館,收藏有中國陶瓷2500餘件,其中有珍貴的元青花、宋代龍泉窯青瓷和元代、明代龍泉窯青瓷。
二、歐洲
法國
盧浮宮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盧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其門口的金字塔形建築就是華人設計師所設計。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包括拿破崙掠來的藝術品。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四十萬件之多。,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應有盡有。館藏中國歷代陶瓷器約4萬件。幾乎涵蓋了中國各時期的陶瓷。有些甚至為國內罕見,尚還有一些為孤品。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陶瓷館。
巴黎國立圖書館館內目前收藏的圓明園藝術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制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沈源和孫佑刻版的木刻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伊蘭泰製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樓銅版畫四十幅;郎世寧繪制的宣揚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營》.以及.《圓明園菊花迷宮圖》.;等。.《圓明園四十景圖》局部.巴黎東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中記述: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東方博物院中國展室中發現「有圓明園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圓明園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館.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館內還收藏有圓明園藝術品珍品:郎世寧繪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歲時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兩位大臣,人物極具神韻,為中國與歐洲繪畫技藝相結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狀,造型精美,畫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圖案種類各異,絢麗多彩、萬紫千紅,非常美觀,是乾隆時代的藝術珍品。
楓丹白露,原意為「藍色之泉」,在巴黎東南90公里處,周圍有2500公頃的森林,自古這里就是狩獵、避暑的勝地。法王路易六世時期(約公元1137年前後),這里最早開始興建宮殿。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斷擴建,楓丹白露宮日益完善並富麗豪華起來。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目前,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歷代陶瓷器1萬余件。陶器有自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壺、兩漢的陶桶、北魏的騎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晉朝的盤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窯洗。鈞窯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壺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數不勝數。
英國:
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不列顛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不列顛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贈125萬英鎊辟設中國藝術館,這里收藏了很多中國瓷器。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不列顛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幾乎中國有什麼它就有什麼。太厲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國故宮都沒有。這些東西大部份是八國聯軍掠去的。圓明圓的珍寶有一半都藏在該館。該館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了。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另一部分被拍賣。獻給女王的圓明園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萬件。
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玉器、雕刻品等,共計23000餘件,有許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最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盜寶第一人」)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書畫: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李思訓《青綠山水圖》、巨然《茂林疊嶂圖》、李公麟《華岩變相圖》、范寬《攜琴訪友圖》、燕文貴《群峰雪霽圖》、蘇軾《墨竹圖》、馬遠《山水再游圖》等。青銅器: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不列顛圖書館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剛經》和地圖。法國楓丹白露宮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英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和劍橋、牛津、普雷斯頓、愛丁堡等博物館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維多利亞博物館就有60件。
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 在英國博物館珍藏著皮爾先生於1731年12月10日在廣州簽署的訂購中國瓷器的發貨單。發貨單上有100種不同樣式的青花瓷碟約25O件;按訂貨方要求裝飾玫瑰釉家族紋章的瓷器約450件。另外,還有花瓶、咖啡壺、大碗等。
德國:
卡賽爾朗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瓷碗,上有卡澤倫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紋章圖案,是現存歐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國明代瓷器,幾百年來一直是該家族的傳家寶。
德累斯頓博物館收藏的12個中國青花大花瓶還有一段奇聞:1757年4月,薩克森的選侯奧古斯特二世,十分喜愛收藏中國瓷器,對他的鄰國普魯士威廉國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國瓷器羨慕不已。威廉國王又喜歡身體強壯的大個子士兵。於是,奧古斯特派人游說,用自己的四隊近衛軍換取了威廉妃子的12個青花大花瓶。因而這些花瓶也被稱為近衛花瓶。
俄羅斯:
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共有中國各個時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從我國掠走的因而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如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而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為珍本孤本。次外,國寶明天啟針灸銅人也是被沙俄從我國故宮掠走的。
瑞典:
東方博物館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這是因為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曾任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當時的中國政府請他將新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齒等古物標本帶到瑞典鑒定、研究、確定牙齒屬5萬年前的中國猿人。帶去鑒定的出土陶器則由中國政府作為贈品留給了瑞典。加上後來陸續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廟底溝、馬家窯、齊家坪、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著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文化時期典型面貌的各類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宮博物院80周年華誕,也是中國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儲維多利亞公主為首的訪華團,並精心策劃,挑選了165件從沉船「哥德堡「號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訪華,並在故宮展出。
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倫敦一家國際保險公司投保,保額約達2500萬人民幣,這在藝術品保險當中首屈一指。於2005年9月26日起舉辦「瑞典藏中國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撈上來的。其餘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外銷的瓷器。12月26日展覽結束後,「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紋大盤」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將由此次展覽的贊助商之一—沃爾沃公司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總價值達50萬元人民幣,體現了中瑞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東方博物館還收藏有從戰國到明代的數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該館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馬夫、宮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為最多,還有動態異常生動的馬與駱駝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廳也是按年代系列陳列的,從漢代鉛釉陶壺、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國古代四大名窯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國燒製成套瓷器20萬件以上。其中3萬套有瑞典貴族家微。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該館里。
瑞典哥德堡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明末、清初的景德鎮外銷瓷。分紋章瓷、人物畫瓷、船舶圖花卉圖幾類。外銷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歐洲花卉畫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寶號訪問了廣州、上海等城市。
葡萄牙:
里斯本博物館收藏印有曼紐埃爾一世紋章的中國生產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
比利時:
布魯塞爾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些精美的瓷盤。
丹麥:
哥本哈根博物館里僅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
挪威:
奧斯陸博物館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約十件。
波蘭:
華沙國家博物館遠東部收藏中國陶瓷共約5OO件。
三、非洲
肯亞:
傑薩斯堡博物館收藏了很多肯亞各地出土的中國古瓷,達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較多。比如,纏枝蓮花卉紋碗、秋雁花草紋碗、塔樓亭石紋碗、鴛央蓮池碗等都是中國明代的產品,還有清代康熙時期瓷器近百件。
埃及:
開羅博物館藏有中國陶瓷殘片1.2萬片。這些殘片有唐到宋初越窯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龍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兩代青花彩瓷,還有唐三彩。
摩洛哥:
非斯博物館藏有6件方形彩繪中國明代五彩瓷,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
四、北美
美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於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於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製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還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達摩象作品。
館內收藏的康熙玉如意,為圓明園散失的藝術珍品之一。它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白中透綠,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刻銘文:「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當年它被英法聯軍搶走後,又在巴黎拍賣會上被拍賣,最後入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波士頓美術館.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張萱;《搗練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圓明園藝術品主要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只見過3次,即繪制完成之時,70歲時和他退位之際。
芝加哥美術館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讓人震驚的是一件戰國提梁孟。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圓明園的乾隆大玉山子。這是一塊含有綠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綠色光澤,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閣,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幾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個百合花環繞的池塘,極為壯觀而精緻。在峭壁之上,還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挪威伯爾根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獻。1887年蒙茨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等多個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兩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晏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
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是致力於古代東方藝術的一個博物館。該館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舉世聞名的商代白陶,陶質細膩,紋飾精緻。商代的白陶器在國內僅存殘片。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
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繪畫就有1200餘幅。美國共收藏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中國瓷盤。關於這件珍貴的中國瓷盤的由來是這樣的:19世紀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誼」號在所有美國的船舶中占居首位。這艘建造於1815年的船,盡管噸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聞名世界。它曾航行到過廣州。美國的畫家為這艘船畫了一幅水彩畫。大約在1820年,廣州的瓷器畫家根據這幅水彩畫在一個直徑十英吋的瓷盤上也描繪了這艘船,上寫船的英文名字,遠處還隱約地出現三艘小船,顯然是運用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技法。現在,這塊瓷盤已成為研究美國18、19世紀航海、遠東貿易、造船、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7. 中國有哪些文物在外國
近日,一批神秘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亮相北京,引起各方關注。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藝術珍品卻幾經劫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統計,分散於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館收藏了中國160多萬件流失的絕世珍品,民間收藏預計是館藏的10倍。神秘國寶暗藏怎樣的身世?大量珍稀國寶今在何方?
包括乾隆牌位、「百鳥朝鳳」壽帳、鏤金嵌寶石金螺、宋代畫家米芾的絹本字「離騷經」在內的一批海外迴流國寶級文物近日即將在京拍賣,引起關注。
記者近日采訪了負責這次拍賣的黃靜,她說,拍品來歷和身世各異,此次是第一次在京亮相。最初出於多方考慮,黃靜對國寶來歷三緘其口,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國寶身份漸漸浮出水面。通過她提供的線索,記者找到了乾隆牌位和壽帳的發現人李壽昆。
乾隆牌位
李壽昆告訴記者,乾隆牌位在德國一個地窖被發現,但這並非偶然。
李先生是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曾於6年前前往德國講學,主講「中國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德國知識分子對中國古代文化情有獨鍾,馬先生得以在當地結識很多朋友,還認識了在德國做生意的經濟學博士薛小丹。一見如故的兩人最終成就了乾隆牌位和壽帳的歸國之路。
薛小丹在德國生活19年,父親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曾卓。李先生和薛小丹對文物有共同愛好,德國有條和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齊名的「國王大街」,坐落著數十家古玩店。那裡經常舉行的小型拍賣會成為了他們搜尋各種漢文化收藏品的去處,搜尋也為他們日後鑒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年前,他們與一些熱愛中國文化的德國各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德國中國傳統文化及養生協會」,並在電視和電台開始發布廣告,願意幫助收藏者鑒定文物,同時希望收購各種中國文物。
2004年12月,與薛小丹相交多年的德國人迪亞克看到廣告後,對自家地窖保存多年的藝術品產生了好奇,並把薛小丹請到了家中。年屆六十的迪亞克是位咖啡代理商,他的家位於德國南威州杜伊斯堡市,該市是一個地處萊茵河畔的傳統古老之城。
德國人家的地窖並不是我們想像中存放雜物的地下室,而是具有良好通風和濕度的「保險箱」。薛小丹來到迪亞克家的地窖,發現整齊擺放的大量藝術品中,不乏來自中國的佛像、器皿、書畫等。薛小丹多年鑒寶的直覺告訴他,混跡其中的一個牌位和半幅壽帳出自清宮皇室。
薛小丹將發現的細節通過互聯網告訴了已經回國的李先生。李先生赴德再次來到迪亞克家中。經過一番了解,迪亞克的父親曾是一位工廠主,地窖里的一些藝術品是其二戰時期收藏的。其祖父曾於清朝末年在中國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傳教,十多年間,其祖父四處搜尋中意的「寶物」。或許當時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同是德國人的緣故,私交促使牌位和壽帳成為司令給傳教士的「禮物」。祖父回國後,就將這些文物暗藏家中地窖里直到現在。
通過鑒別,李先生了解到牌位上的滿文意為「高宗純皇帝」,而高宗純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廟號。當記者問到牌位的原處時,李先生說:「在歷史上有很多文物被仿造,但仿造皇家牌位被認為有躍制之閑,屬大罪。所以,皇室牌位只可能在4處曾經的皇家地點供奉:故宮太廟、熱河、圓明園和盛京(現沈陽故宮),這個牌位很可能是火燒圓明園時流落出去的。」
而同時被發現的高6米、寬3餘米的壽帳屬於京綉,在紅底上綉有百鳥朝鳳、瑞獸、牡丹、蓮花、長壽靈芝等圖案,鳳立於奇石之上,一派王者氣派。李先生確定,面積之大、工藝之精,非民間人家能用,一定出自宮庭藏品。壽帳是種可開合的掛飾,在古代代表吉祥和睦和富貴,遺憾的是,這次發現的壽帳只有半幅,它的另一半至今下落不明。
經過一番商討,迪亞克願意將這兩件中國珍貴文物轉賣給李先生。李先生告訴記者:「迪亞克曾經到過中國,他認為中國文物理當回到中國,如果條件合適,他將陸續拿出其他收藏,但這並非為了錢。」
右旋金螺
黃靜透露,鏤金嵌寶石金螺出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台灣著名收藏家之手。她說:「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想收藏這些東西,而我們正在幫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國。這位收藏者非常愛國,我們的誠意打動了他。」
雖然來歷並不明晰,但金螺不失為一件珍品。金螺屬於法螺的一種,是清代初期西藏供奉給清朝政府的藏傳法器。各種海螺中,僅有全白海螺得以製作法螺。正常海螺為順時針方向生長,即左旋螺,突變的海螺則為逆時針方向生長,稱為右旋螺,而且極為罕見。法螺鑲飾所用的金屬以銅最為普遍,銀次之,純金也極為罕見。此次拍賣的金螺正是稀有的包金右旋白法螺。
米芾的字
高達5000萬元的起拍價使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的《離騷經》成為此次拍品焦點。黃小姐介紹,這幅字出自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現居香港的神秘人士之手。該品是繼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米芾紙本之後,首次公開的絹本作品。
8個月前,黃靜的一位朋友給她看了一份局部《離騷經》的影印件。「絹面因長久秘藏和受潮,已從原裝上脫落,有些磨損。從現新背的紙張來看,應是近年來經日本重新托裱過。」權威專家近日對那幅字進行了鑒定,認為是米芾現存篇幅最大的書法真跡。
這些珍貴的文物,僅僅是中國大量流失國寶的一個縮影。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流落的中國國寶文物數目驚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統計,分散於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館收藏了中國160多萬件流失的絕世珍品,民間收藏預計是館藏的10倍。雖然有許多像黃靜和李壽昆一樣希望國寶回歸的人士在努力,但不可否認,還有更多的國寶文物讓我們「遙不可及」。
專家歷時10年查明2.3萬件中國流失名畫
我國有大批文物精品特別是歷代名畫流失海外。記者日前采訪了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史教授林樹中,他告訴記者,目前已查錄流失海外的中國歷代名畫多達2.3萬件!
已經八十高齡的林樹中歷盡艱辛,耗時10年,把自家的大部分積蓄,累計資金超過10萬美元投入到搜尋和分類整理工作中。他在1996年編寫出版了規模浩大的8開8卷巨著《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匯集了羈留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這些作品上自原始時代,下迄明清。
記者:您從何時開始尋寶,有多少國寶流散海外?
林樹中:1985年秋,我應邀去美國密執安大學做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繪畫史,同時考察歐洲美術史。在那裡一年,我經常在講課之餘參觀美國的各大博物館,被美國人收藏的中國歷代書畫精品震撼。在納爾遜美術館,我親眼目睹了從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盜去的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太後禮佛圖》的浮雕。殘缺破損的浮雕使我內心受到強烈沖擊。
1985年,我下決心尋找和記錄流失海外的國寶實況。我想即使不能收回,也要把它們記錄在案,給後世一個警示和備忘。在美期間,我用擔任客座教授的報酬3萬多美金,到各大博物館考察,拍射了3000多張幻燈片和3大箱圖書資料。
目前中國流落海外的歷代名畫初步統計,有記錄可查的就已達2.3萬件,美洲(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各佔三分之一。歐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時、瑞典等國,大部分是當年從敦煌藏經洞揭取掠走的,一小部分是30年代抗戰前後和解放戰爭前後國家文物管理不嚴由外國人買走和華人帶出的。
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軸畫有20餘張,敦煌16窟收藏的經卷、詩畫、書畫,時代歷經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掛幅佛教畫,以英國和法國收藏最多,英國大不列顛和巴黎吉美博物館就收藏有300卷。流失的宋代卷軸畫也有二三百張,元代近200張,其餘明代名畫流失約有8000餘件,清代約有1.2萬余件。
記者:中國國寶是誰拿到海外的?
林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搶走的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這是精品中的精品,是世界美術界公認的中國超級國寶,現在被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收藏。顧愷之的另一幅名作《洛神賦圖》的最早摹本現藏於美國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
敦煌藏經洞有大約5萬件各種文物現分散在世界11個國家。1905年前後,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德國人萊考克等人沿絲綢之路,從新疆庫車的克孜爾石窟到吐魯番的伯孜克利克,一路上瘋狂掠奪石窟壁畫。
美國古董商普愛倫到中國發現洛陽《帝後禮佛圖》浮雕,用照相機拍下來,找到北京琉璃廠彬記古董商岳彬,雙方簽訂協議書,岳彬勾結洛陽古董商馬龍圖,聯絡當地保甲長和土匪把浮雕鑿下來,鑿成碎塊,用麻袋運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後運往美國。1952年,在北京炭兒胡同彬記古玩鋪內發現了彬記與普愛倫簽訂的掠奪《帝後禮佛圖》浮雕的合同,此事震怒了中國文物界,300餘名知名人士聯合要求懲罰奸商岳彬,岳彬被判死刑,緩期兩年,後病死獄中。
記者:這些珍品具有怎樣的價值?
林樹中:《女史箴圖》具有時間最早、國際影響力最大等幾大特點,是流傳至今的最具有價值的流失絹畫。是國寶中的國寶。
《洛神賦圖》全世界流傳五種版本,除北京故宮博物院、東北遼寧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一段摹本外,唯一流落海外的是美國華盛頓弗利爾藝術館收藏的一個長卷,那是最早一本。它是被清末美國活動家福開申擔任政府顧問時買走的。
《洛神賦圖》取材於三國曹植的《洛神賦》。原作描述了曹植與甄氏有過戀情,甄氏後依曹操旨意嫁與植兄曹丕,成為皇後,但後來失寵。死後,曹丕把甄氏睡過的枕頭給曹植,曹植很感嘆,把甄氏化作洛水女神,做夢時與其相會。《洛神賦圖》被歷史上有名的大畫家都作為題材。顧愷之留下的摹本現今有最高的價值。以前研究絹畫、國畫,都會提到以上這幾個。
一般提到書畫,關於年代和真假都有爭論。而敦煌400張的每一件都是貨真價實的國寶文物,年代完全可靠,藝術和歷史價值無法估量。被盜走的佛畫曾是寺廟的掛畫,都是供養人出錢所畫,包括了當時各階層的人。佛教畫包含了很多佛教故事,還有描述當時山水、人物、建築、風俗人情的。對研究當時社會保留下來的有形資料具有極大價值。
《帝後禮佛圖》是北魏兩幅有歷史性的巨型浮雕,如同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唐太宗《昭陵六駿》,都是歷史的見證。
中國文物流失原因復雜
國際友誼博物館館長張健從1985年起搜集了大量關於流失文物的數據,研究了中國近百年流失文物的現狀。
張健館長告訴記者,20世紀是中國文化遺產流失量最多的時期。兩次流失高峰出現在鴉片戰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後。
張健館長認為,中國文物在外國人眼裡的價值並非單純只為收藏。「他們將尋找到的中國墓地屍骨用於人類學研究,分析中國人的演變過程和血緣關系,通過出土的墓誌銘、地券,研究中國的經濟、文化、風俗。1840年以後,一些國外傳教士進入中國,收集中國的家譜、族譜,以研究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方式,利用收集的地圖來作為反華的依據。」
「中國在康雍三代以前一直處於世界強盛地位,文物正反映了當年的國家科技水平。古代領先於世界的成果,其智慧都體現在了每一件器物上,包括反映技藝的青銅器、反映中國人哲學理念的書畫、反映哲學和科技的玉器。掠奪者希望通過研究中國的哲學思想和信仰來了解中國人的處世,研究中國當時強大的原因。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
流失國寶備忘錄
日本侵華期間,流失文物360多萬件又1870箱,古跡741處。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永樂大典》被掠走海外。
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歷代珍稀之品現有3萬多件。
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文物3萬多件。
中國被盜古墓20萬座。
美國收藏繪畫最多,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
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遺書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3成。
8. 國寶遺失海外多少呢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就繪畫而言,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
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23000餘件,許多是珍品、孤品,其中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最為引人注目,敦煌文物也極其重要。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敦煌藏經等。 楓丹白露宮(法國)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有中國文物3萬多件。收藏有圓明園玉印兩方,「保合太和」與「圓明園印」。 這里收藏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多為精品。這里收藏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多為精品。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館內收藏的康熙玉如意,為圓明園散失的藝術珍品之一。它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白中透綠,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收藏的圓明園藝術品主要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
收藏有晉代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的最早摹本。
美國哈佛大學藝術館
收藏中國玉器最多,如漢代玉馬首、漢代玉琥等。
9. 中國古書有哪些
1、《論語》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
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作者現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由儒家學者在戰國寫成。
宋朝學者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
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范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
3、《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8],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
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
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
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5、《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
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