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舟鎮黃龍村人口多少
1. 葉坪村哪裡的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夏雲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
位於夏雲鎮西北部,距離夏雲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屬半山區地帶,全村下轄7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寨組成,總人口1783人。是個多民族村,村民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特產是烤煙。
葉坪村位於夏雲鎮西北部,距離夏雲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東接黃龍村,南接界首村,西接十字鄉雲盤村,北接十字鄉九甲片區。
2. 黃龍村的介紹
黃龍村隸屬永濟市張營鎮,西臨黃河是一個半坡半灘的農村,全村有耕地面積六千餘畝,全村有1536口人,分為五個居民小組,村落由一個主巷道和七個副巷道組成,農民收入主要靠外出開飯店、打工、經營客貨運輸。全村有五百餘人從事以上幾個行業,其餘村民在村耕種三千餘畝地,黃龍村先天資源豐富,水利條件較好,農業種植主要是玉米、小麥和少量棉花,土地豐產性能較好。
3. 京杭大運河有多長
導語:京杭大運河在隋朝開始修築,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京杭大運河的介紹,歡飲大家閱讀參考!
報載,中國科學院用衛星遙感技術測得:京杭大運河全長1710公里。這個長度,北端以溫榆河和通惠河的交匯處為起點,南至杭州拱宸橋。如此說來,這個長度少算了72.5公里。因為,京杭大運河的北部起點應該沿溫榆河上溯、繼續沿南沙河向西北延伸,至昌平區鞏華鎮鞏華古城的扶京門西的安濟橋舊址。
筆者此說,一有史料為證。《明史·河渠志》載:“昌平河,運諸陵官軍餉道也。起鞏華城外安濟橋,抵通州渡口,袤百四十五里。其中淤潛三十里難行。隆慶六年大浚,運給長陵等八衛官軍月糧四萬石。遂成流通。”——安濟橋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於南沙河上的七孔石橋。五百多年間,因屢遭洪水沖擊,至民國年間已坍塌不能通行。它的舊址大致相當於今京藏公路跨越南沙河的位置。
運河者,即人工開挖可以通航的河。南沙河由安濟橋至通州渡口,經過人工疏浚,達到了通航的目的。所以這段河道當然應該視為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當年,每個月有四萬石的糧食經這段河道,由通州運抵鞏華城下,使用率不可謂不高。而且這只是隆慶年間的運量,至明朝末年,月運量至少應該在六萬石以上。因為隆慶年間,昌平天壽山剛剛埋葬了八個皇帝。
筆者此說,二有方誌為證。《光緒昌平州志·大事年表》載:“隆慶六年,總督劉應節、巡撫楊兆,議於鞏華城外安濟橋至通州渡口止,疏通一河,長可一百四十五里,以運諸陵官軍餉。發軍卒三千人治之。”“萬曆元年,由通州水運糧石抵奠靖倉,轉發至居庸等倉,以重軍需。”——奠靖倉應該位於鞏華城內,因為鞏華城內有奠靖所。軍糧不只要供應守陵部隊,還有居庸關等地的駐軍。
筆者此說,三有明人詩作為證。明朝人崔學履,著有《燕平八景》詩。燕平,是昌平舊名。此八景分別是:松蓋長青,天峰拔萃,石洞仙蹤,銀山鐵壁,虎峪輝金,龍泉噴玉,安濟春流,居庸霽雪。其中詠安濟春流的詩是這樣寫的:
沙河南去錦帆稠,春水偏宜估客舟。
共指靈源通潞水,喜看幽脈即滄州。
盡多沙渚眠鷗鳥,欲傍星槎犯鬥牛。
畿輔名區多勝絕,楚雲湘月共悠悠。
這首詩中說,春回大地冰化河開,南沙河上船帆相屬。因為此河與潞河相通,所以買舟而下,可達河北滄州。人工疏浚之後,南沙河水面寬闊流量可觀,岸邊沙渚水鳥眾多,有如江南水鄉。這首詩還證明了一件事:當時的南沙河不僅有運軍糧的貨船,也有可供人搭乘的客船。
筆者是南沙河畔長大的,少年時代常在河中游泳。扶京門外偏東之河畔,尚有磚砌的駁岸沒於水中,當地人稱“釣魚台”。
綜上所述,京杭大運河明朝時已經向北延伸至南沙河,確鑿無疑。
渭河中遊河谷若乾地名與方言淵源考證
渭河,作為中國最老的河流之一,孕育了中國最為古老的民族文化,而渭河流域,特別是渭河中上游地區的河谷地帶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里發現了震驚中外的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大地灣文化遺址,這里還是古老的伏羲、女媧、軒轅文化的誕生地,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發源、崛起之地。
渭河河谷地區,從甘肅省渭源縣開始,過天水,到陝西寶雞西境,一直是群山峻嶺,溝壑連綿的地形,特別是渭河中上游地區的天水一帶,既是秦嶺西麓的小隴山林區,又是黃土高原向南延伸的邊緣區域,尤其在天水城區方圓地帶,在這里形成了一道靚麗而又奇特的自然景觀:渭河北岸,黃土高坡上零星點綴著一些草木,渭河南岸,向南行進,一片蔥綠,漫山遍野林木聳立,悠然南山景象。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使得渭河谷地天水段的一些地名充滿了神奇的元素,在天水市麥積區的東片,也就是元龍鎮和三岔鄉一帶,至今有著一些先秦時期的民風習俗及語言特徵。作為土生土長的天水人,特別是天水東片區的農村子弟,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之情使得我對這里一切都充滿感情。
一、有關地名的考證
(一)黃龍
在天水市麥積區三岔鄉有個名叫黃龍的村子,黃龍村位於渭河北岸,依山而成的一個村落,村子南邊是渭河,背靠著長滿綠柏的大山,這里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從風水角度來說是一個風水極好的地方。那這個村子為何叫黃龍呢?
《史記·孝文本紀》雲:十五年,黃龍見成紀。天子乃復召魯公孫臣,以為博士,申明土德事。
《史記·張丞相列傳》雲:其後黃龍見成紀,於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為博士,草土德之歷,制度,更元年。
綜合史料分析,古成紀范圍當屬今天水為中心的一帶,在古代行政地域區劃不是很明確的時代,而今的黃龍村很可能也是古成紀的范圍,且黃龍村附近的一景點還有補天石等與伏羲、女媧有關的文化遺跡。
有關黃龍地名之名的'來源,除了筆者從史料中得到的解釋外,由於各方面原因暫未收集到有關考古成果和民間傳說的印證,自難以成說。
(二)伯陽
伯陽鎮位於麥積區東部,以盛產桃子而聞名遠近。關於伯陽之名的來源,天水本地學者多有研究,這和國學先祖老子有關。
史載: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傳說,當年函谷關總兵尹喜見到紫氣東來,老子騎青牛而至,便拜老子為師,後尹喜受老子感化,辭官隨老子西行到了家鄉天水。在西行的路上,老子曾路過伯陽鎮,並在此設台講學,開化民智,遂有伯陽之名為此地之地名。
據後世考證,函谷關總兵尹喜為先秦時邽縣人,具體考證結果為今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人,如今的伯陽鎮被稱為“尹喜故里”;時至今日,伯陽還有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觀。奉祀老子的道觀稱柏林觀,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稱“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聯一付,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
(三)水關
水關村位於麥積區三岔鄉,村落全址在渭河南岸的沖積平灘之上,此處的渭河兩岸均是大山,北岸為黃土高坡,南岸是綠茵成片,近些年由於花椒的效益俱增,漫山遍野都是花椒園,環境有很大改善。
水關村的地形相對來說比較開闊,東西都是河谷,南北雖夾兩山,但對於整個個村子來說南北的緩沖區域還是相對夠用的。那這個地方為何叫做水關呢?
漢語中,關指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如函谷關、雁門關等。仔細觀察水關村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不難發現這里確實是設關的理想地帶。在古代,從秦州向東行進,或者從長安向西行進,沿著渭河的小道走,無疑是最近的選擇。交通部《公路交通偏史研究》1984年5期說:從關中到天水落石出最古老的道路是“經廢丘(今陝西興平)、虢縣(今寶雞縣)至陳侖(寶雞市東),復循渭水河谷,沿(後來)南北朝時的南由縣至安夷關道,西行至天水和隴西郡。那從長安到秦州,水關是必經之路了。或許不是官方設的關卡,也可能是山大王設的關卡,因為沒有相關歷史證據,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古時的渭河水不像今天的那麼小,想必一定是洶濤駭浪的大河,水關地理位置是長安、秦州東西交流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與西域交往的前沿,在此設關,有著軍事、交通和經濟上的意義。
(四)太碌
太碌村位於麥積區三岔鄉,地處渭河南岸,是陝西、甘肅兩省在渭河流域(狹義)最西南的交界處,渭河北岸是寶雞市陳倉區所屬的建河村。關於太碌的村名來源,目前雖無相關正式的考證,但根據一些民間說法和當地遺跡來看,這里有著很久的歷史。
1978年,太碌村對面的建河村民在火車站北的坡地上耕地時發現了青銅器,其中有蒜頭壺、二十六年戈等。二十六年戈上有銘文“廿六年,□□守□造,西工室閹,工□。武庫。”從此戈形制看,當作於秦昭王二十六年,“守”前二字當為“隴棲”,“西工室”當是秦都西犬丘的工官所造,隸屬中央。後經寶雞市博物館實地調查,判明是一座戰國秦墓,墓葬形制和葬式已經無法辯別。
200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建河火車站以南的緩坡地上,發現了一處規模較大的秦墓地,共發掘秦墓60多座,這批秦墓大多為豎穴土壙洞室或偏洞室墓,呈東西向,少數為南北向,墓壁規整,土坑深、大,填土經夯打。隨葬品多為罐、盆、釜等陶器,置放在洞室一側或兩側。這說明建河村及附近區域,包括太碌在內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
此外,太碌村還有一座佛道兩用的廟宇--柏林觀,即供奉著道教人物,也供著像玄奘這樣的佛家大師。太碌柏林觀的歷史現已無法考證,但值得肯定的是,這里一直是方圓幾十里香火最為旺盛的道觀廟宇之一。
二、有關渭河谷地部分村落方言的特點
渭河谷地是指寶雞向西溯渭河至天水的這段山區險道,全長約140多公里,是關中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這一區域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古往今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但就這方圓幾十里的方言來講,就有很大的不一樣。
(一)方言種類。
這一區域,以天水市麥積區三岔鄉和元龍鎮來講,不同的村子就有著或多或少的區別。如,元龍人,乃至三岔鄉西部的一些村落,將“你”讀作“niu”(三聲),將“我”讀作“ao(三聲)”,大多數三岔人則將“你”讀作“ni(三聲)”,將“我”讀作“wodi”,而有些人又將“我”讀作“cai”。三岔鄉太碌村人將“你的”讀作“nidi”,而對面的北峪村人則讀作“niudai”。像這樣的特點,至少有四五種,而這僅僅是兩個相鄰的鄉鎮。
(二)發音聲調。
在麥積區三岔鄉,由於臨近陝西,這里的人們說話有些陝西調,但認真仔細區別一下,還是略有不同的。三岔鄉前進村語言發音多有四聲,也就是去聲,如:你吃了嗎?在三岔鄉,一般人都將“吃”讀作一聲,這里的人則讀作四聲;前進人將做“啥”去讀作做“sha(四聲)”,而北峪村人讀作做“sha(一聲)”。
這片方圓面積不算太大的地方,為何有著眾多不太明顯,卻又很容易區分開來的口音呢?除了前文所述的歷史原因外,近代以來的人口大遷徙,如三線建設、隴海鐵路的修建、商貿的往來,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大飢荒等,致使人口大規模的流動,在這里形成了以陝西、甘肅、四川、河南等地的方言融合形成的新方言---渭河谷地方言。很明顯的就是天水市的方言,城裡人和鄉下人的說話習慣、語音語調等風格迥然,而天水市和臨近的幾個縣城有著不一樣。
(三)歷史遺留的叫法
此外,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語言特徵,即將村子的“村”字多轉換成“里”字,如三岔鄉的人幾乎都將自己所在的村子叫做xx里,太碌里、北峪里、水關里、大溝里、小溝里、毛窩里等等。“里”在這里不僅是語言上的轉換,我想更是一種歷史制度的遺留。在先秦乃至漢代,就有里正制度,有里長、鄉長、亭長等稱謂。史載: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作為先秦故地的渭河河谷一帶,對這樣一種歷史制度或許有著更多的承載。
4. 中國有多少個黃龍村
你可以下載網路地圖或者是高德地圖查詢地點全中國有多少個黃龍村?
5. 農村污水處理實施方案
【關於農村污水處理實施方案1】
為全面貫徹落實全省、全市關於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的總體安排部署,全面改善農村環境,切實解決當前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倒、生活污水亂排亂放、治理滯後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我縣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根據《中共x市委辦公室 x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抓好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通知》(銅委辦字〔xxxx〕xx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農村環境為目標,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完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體系,倡導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監管長效機制,逐步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有序達標排放和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實現村莊凈化、綠化、亮化、美化。
(二)基本原則。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性工作。堅持因地制宜,既要經濟實用、操作簡便,又要低成本運行、便於維護。嚴格按照“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置模式,實現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體系運轉正常。在人口集中的村莊探索建立生活污水統一收集、沉澱厭氧、人工濕地、多級凈化的污水處理模式。對移民搬遷新村建設,統一規劃村莊排污管網,實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處理。
二、工作目標
(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xxxx年底,全縣所有行政村實現全覆蓋,鄉鎮(街道)集鎮啟動建設垃圾中轉站,行政村啟動建設生活垃圾收集站(房),村寨啟動建設生活垃圾收集池。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聘請由民政兜底的貧困戶參與環境衛生保潔,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在中心鄉鎮(街道)修建一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做到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街道)轉運、縣處理。
(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xxxx年x月前完成xx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標准化處理。具體為:官舟鎮黃龍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思渠鎮荷葉村,和平街道大溪村,新景鎮白果村,後坪鄉茶園村、下壩村,夾石鎮閔子溪村,官舟鎮木子嶺村,板場鎮洋溪村x個傳統村落;沙子街道空心李示範園區;烏江畫廊旅遊景區(和平街道、團結街道、思渠鎮、洪渡鎮)。
三、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工作領導小組。
四、工作步驟
(一)規劃選址階段(x月xx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由縣城管局聘請有資質的編制單位進行規劃,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選址,在布點和布局上要符合區域垃圾填埋場和集中收集轉運站的基本要求。各鄉鎮(街道)要圍繞村寨合理規劃垃圾收集池,於x月底書面上報布點情況。官舟鎮黃龍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沙子街道空心李示範園區由縣環保局結合農村環境整治規劃,聘請有資質單位編制標准化處理方案;思渠鎮荷葉村,和平街道大溪村,新景鎮白果村,後坪鄉茶園村、下壩村,夾石鎮閔子溪村,官舟鎮木子嶺村,板場鎮洋溪村x個傳統村落由縣住建局聘請有資質單位編制標准化處理方案;烏江畫廊旅遊景區(和平街道、團結街道、思渠鎮、洪渡鎮)由縣旅產辦聘請有資質單位編制標准化處理方案。所有方案須在x月xx日前完成編制,x月xx日前完成審查。
(二)主體建設階段(x月xx日~xx月xx日)。縣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對全縣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各項目鄉鎮(街道)各部門要嚴格實行一把手責任制,落實專人負責,確保項目快速推進,按時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三)驗收投運階段(xx月xx日前)。項目業主單位要對完工的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自行組織初步驗收,將驗收結果及時上報縣政府,由縣政府組織專業驗收組對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功能、運行等進行縣級驗收,確保投入運行有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及縣直相關部門要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專門工作機構,形成專人負責、上下聯動、分工協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要研究制定本轄區內的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推進步驟和時間節點及保障措施。
(二)廣泛宣傳動員。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公開欄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推介文明、環保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破除陋習,積極支持參與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簽訂責任狀等形式,落實好村民的環境衛生責任義務,建立保障制度。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宣傳先進經驗,調動村民創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加大建設運營投入。多渠道籌集村鎮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推進、各記其功的原則,有效整合旅遊、發改、財政、住建、交通、農牧等相關部門項目資金,統籌支持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放開村鎮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市場,採取合資、合作、PPP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各類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維護村鎮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指導各地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收費制度,適時適當收取村鎮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費用。鼓勵農村集體經濟收入補貼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經費,採用“一事一議”政策解決部分資金問題。
(四)建立長效機制。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探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完善相關制度,建立村莊清掃保潔、垃圾清運處置等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結合精準扶貧建立健全清掃保潔隊伍,聘請保潔員必須是精準扶貧系統內的貧困人員。實施村規約束機制,引導廣大群眾自覺維護生產生活環境,確保工作制度化、經常化、規范化。
(五)強化督辦考核。細化量化工作目標,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倒排工期,有序推進。縣督查辦要把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納入重點督查內容。並納入年度工作績效考核內容,對未如期完成建設任務的鄉鎮(街道)和部門將嚴格問責。
【關於農村污水處理實施方案2】
為改善我縣農村衛生環境面貌,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xxxx〕xx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國辦發〔xxxx〕xx號)、x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x省農村污水垃圾整治行動實施方案(xxxx-xxxx年)的通知》
(閩政辦〔xxxx〕xxx號),結合我縣實際,我縣各鄉鎮(場、區、辦事處)全面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特製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圍繞水污染有效處理,按照“村點覆蓋全面、群眾受益廣泛、設施運行長效、治污效果良好”要求,全面推進我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整治我縣農村普遍存在的生活污水污染問題,促進我縣水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全面提升宜居環境質量,加快建設“廈漳泉生態型核心區”。
二、建設任務
(一)敷設完善雨污分流管網
對收集入廠處理的xx個村已建管網,進行雨污分流改造;計劃新收集納入相關污水廠進行處理的x個村,敷設完善雨污分流管網、支管及農戶接戶管。
(二)新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
根據《長泰縣“全民綜合治水、共建美麗長泰”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要求,全縣需要新建污水設施的總計xx個村,各行政村(居委會)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設集中式或分散式處理設施(人工濕地),其中龍津溪沿岸x公里范圍內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應作為建設重點。
(三)提升改造已建污水處理設施
目前,已建的xx個污水處理設施大部分存在缺乏有效管理、污水收集率低、處理設施無進出水、設施滲漏及管道破壞嚴重等問題,應根據其各自存在問題加以改造提升。
三、實施計劃
(一)計劃實施目標
xxxx年底前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及龍津溪沿岸x公里范圍內所有自然村(包括縣域范圍內旅遊農家樂項目)農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覆蓋。計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約xxx處(含提升改造已建設施xx處),同時建設收集及接戶管網約xxx公里及其他配套設施。建設計劃分年度如下(詳見附件):
(x)xxxx年計劃:建設xx處。
(x)xxxx年計劃:建設xxx處。
(x)xxxx年計劃:建設xx處。
(二)污水設施處理工藝要求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根據區位條件,因地制宜,選取建設模式。
x.區位條件方面。區位條件允許的村莊,生活污水應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生活污水不能進廠處理的村莊,應就地自建集中型、區域型、聯戶型或單戶型生態化污水治理設施處理。鼓勵人口集聚程度高或有條件的區域建設有動力或微動力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
x.工藝選型方面。根據村莊聚集程度和污水產生規模,選擇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分散型農戶,規模不大於x.x噸/日的,宜選擇三格化糞池和人工濕地(含水田地或農地)工藝;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連片村莊,規模不大於xx噸/日的.,宜選擇厭氧池+兼氧濾池等組合處理工藝;擁有自然池塘或閑置溝渠且規模適中的村莊,規模不大於xxx噸/日的,宜選擇厭氧池+氧化塘+人工濕地等組合處理工藝;對於土地資源緊張、人口集聚程度高、經濟條件較好有鄉村旅遊產業基礎的村莊,宜採取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工藝。人口聚集程度高且氮磷去除有較高要求的村莊,處理規模達到xxxx噸/日的,宜採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
四、建設模式
按照三年建設計劃,xxxx年-xxxx年擬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約xxx處,計劃總投資約x億元。針對目前我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存在的資金短缺、運營管理維護不善等問題,根據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財政部《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財金[xxxx]xx號)文件要求,探索性地採用PPP模式進行建設,具體內容如下:
x.操作模式參照PPP模式常規做法,結合我縣基本情況,由縣政府作為項目業主,將全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捆綁打包成x個PPP項目,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選取資金實力強且有污水PPP投資經驗的社會投資者進行全額投資建設。項目建成後由中標單位成立專門項目公司負責項目的整體運營與管護工作,縣政府根據招標約定價格按月支付污水處理費用,以及按規定年限(十年期以上)分期向投資商支付建設費用及適當投資回報,並在達到合同簽訂年限後將污水設施及其所有權、運營權移交縣政府。
x.資金來源資金來源由PPP投資商投入,還款資金來源由縣財政納入年度預算全額承擔。
五、工作要求
x.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各級各有關單位要嚴格按照既定目標任務,制訂工作計劃,細化量化分解工作任務,落實責任,務求工作實效。縣城建局作為項目牽頭實施單位要依法依規,抓好項目組織實施。各鄉鎮(場、區、辦事處)作為責任單位,要積極配合,落實好選址、征地等各項工作。
x.加強配合,保障到位。各級各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密切配合,合理簡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項目各項前期工作,確保項目盡快開工。縣城建局、發改局、財政局、環保局、農業局要按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目標任務,多渠道積極向上爭取相關補助資金,確保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x.加強管護,確保效益各鄉鎮(場、區、辦事處)要加強轄區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管理,對已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落實管理機制,指定專人負責,做好維護、管理工作,確保污水得到有效收集處理,充分發揮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6. 黃龍村的歷史文化
傳說是遠古時代,黃龍和青龍作戰,黃龍打敗了青龍,把青龍逼到了黃河以西如今的陝西境內,黃龍負傷落在了現在的黃龍村。
據說,黃龍村在明萬曆年間叫過「拾恰村」,歸諸馮里管轄,村民朱福星手中還保存著許多有關黃龍村繁榮時期的地圖,黃龍村在以前一直是個大的渡口,和蒲津渡口、風陵渡渡口並稱為黃河三大渡口,從清雍正到解放前的幾百年間,北山的煤從龍門沿河而下,運到黃龍,然後才轉陸路運到蒲州府的各個地方,後來因河道變遷,以鐵路運輸的興起,這個渡口才被廢棄。
7. 黃龍縣的人口民族
人口
黃龍縣歷史悠久,早在距今3—5萬年前,著名的「黃龍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存的磨崖石刻、古廟遺址印證著黃龍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據載,清初黃龍人口較多。同治年間,官方鎮壓農民起義,黃龍漸衰。光緒三年大旱,存者僅十分之二三。民國三年,土匪蜂起,居民外逃,土地荒蕪,十室九空。
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1—3月份戶口統計,黃龍縣設治局總戶數達9039戶,總人口34587人,其中本籍3775戶,14895人;寄籍5259戶,19692人。
解放後,黃龍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呈現高出生、低死亡,人中增長速度加快,出現了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的生育高峰。1976—1977年,黃龍縣人口達55700餘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各地農村經濟政策的落實,黃龍縣農村人口大批外流,總人口逐年減少。到1990年底,黃龍縣為12387戶,45664人。
自1982年後,隨著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黃龍縣人口發展緩慢,流動性大、南北密度懸殊以及病區群眾缺乏長期居住的實際情況才逐漸得以改觀。據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表明,黃龍縣人口為15096戶、49990人。2003年黃龍縣人口46996人。
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及戶籍人口、計生部門的統計資料推算,2011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4.95萬人。人口出生率7.42‰,比上年下降0.1‰;人口死亡率5.28‰, 上升0.43‰;人口自增率為2.13‰,下降0.54‰。
民族
黃龍縣人口中,以漢族最多,同時還有滿、回、蒙等11個少數民族。據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最多者為回族,76人,其次為蒙古族,67人。
8. 五陵區政府鄉黃龍村黃果樹古樹介紹
摘要 黃龍村概況
9. 漣源市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末,漣源市轄1個街道、16個鎮、2個鄉:藍田街道、六畝塘鎮、石馬山鎮、安平鎮、湄江鎮、伏口鎮、橋頭河鎮、七星街鎮、楊市鎮、楓坪鎮、斗笠山鎮、白馬鎮、茅塘鎮、荷塘鎮、金石鎮、龍塘鎮、渡頭塘鎮、三甲鄉、古塘鄉。市政府駐藍田街道。
2018年末,全市年末戶籍總人數達到114.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萬人,鄉村人口92.6萬人。年末常住人口98.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89%。人口出生率為9.3‰,死亡率為4.7‰,自然增長率為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26人。
(9)官舟鎮黃龍村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近代歷史沿革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後,全省設10個專區。今漣源境內原湘鄉、安化縣部分屬益陽專區,邵陽、新化縣部分屬邵陽專區。
1951年8月,分安化、湘鄉、邵陽3縣部分地域新置藍田縣,屬益陽專區。
1952年8月,因湖南藍田縣與陝西藍田縣重名,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湖南藍田縣為漣源縣,因其地處漣水上源而得名。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撤銷,漣源縣改屬邵陽專區。
1958年8月,新化縣部分區域劃歸漣源縣。
1960年2月,分漣源縣地設立婁底市。是年10月,婁底市撤銷,並入漣源縣。
1977年9月,設立漣源地區,漣源縣劃歸漣源地區。
1980年9月,分漣源縣地,恢復設立婁底市。
1982年12月,漣源地區改名婁底地區,漣源縣屬婁底地區管轄。
1987年6月10日,國務院比准撤銷漣源縣,設立漣源市,行政區劃不變。
1999年1月20日,撤銷婁底地區,設立婁底市,漣源市由湖南省直轄,婁底市代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漣源市
參考資料來源:漣源市人民政府-區劃人口
參考資料來源:漣源市人民政府-漣源市歷史沿革
10. 彭州有哪些鄉鎮
彭州市轄4個街道9個鎮:
1、龍門山鎮
白水河社區、小魚洞社區、寶山村、團山村、九峰村、三溝村、大灣村、草壩村、龍源村、湔江源村、漁江楠村
2、麗春鎮
花街子社區、譚家場社區、君平街社區、花棚社區、航動社區、景林村、利和村、黃鶴村、碧雞村、塔子村、東風村、白果村、天鵝村、合江村、黃龍村、花草村、長廊村、元義村
3、九尺鎮
玉源社區、昇平社區、九尺鋪社區、金沙社區、天寶村、寶馬村、龍福村、昌衡村、廣山村、石泉村、青雀村
4、通濟鎮
海窩子社區、青杠林社區、圓通壩社區、黃村壩社區、橋樓社區、陽平社區、花溪村、龍懷村、花坪村、君山村、天台山村、鳳坪村
5、丹景山鎮
關口社區、石洞埝社區、東前社區、石牛社區、杉柏村、雙松村、丹景村、石河村、新春村、武備村
6、敖平鎮
紅岩子社區、敖家場社區、鳳泉村、鶴泉村、友誼村、星河村、石龍山村、漓沅村、白塔店村、興平村、紫音泉村
7、桂花鎮
豐樂社區、磁峰社區、桂花社區、金城社區、鹿坪社區、利濟村、衡州村、龍頭村、三聖村、雙紅村、紅石橋村、蟠龍村、石門村、林泉村
8、白鹿鎮
白鹿場社區、思文場社區、塘壩村、白茶村、官田村、姚家村、天生橋村、白鹿頂村
9、葛仙山鎮
萬年社區、楠楊社區、楠林社區、官倉村、花園村、熙玉村、群柏村、張泉村、雲居村、華順村、井泉村、普紅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