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老祖宗有多少人口

老祖宗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12 20:54:46

A. 明朝時期有多少人口

明朝人口數量,不同年份,根據《明史》《明實錄》,具體數值如下圖所示:

(1)老祖宗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明代戶口峰值出現在晚明,但對於具體時間與人口數,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

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朝於1626年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 ;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

何炳棣認為1600年實際人口達1.5億;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約有1.97億人,並推測1655年明清之際人口谷底約為1.2億人;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1644年實際人口約有1.5247億人;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億人。

B. 黃帝時期華夏人口有多少呢

約4000萬到5000萬人口。古代受天災、戰爭等因素影響,人口變化波動較大。古人壽命較短,所以婚姻生育較早,人口總數變化也較快。如果遇上戰爭、天災,人口會急速下降。等到戰爭結束或天災消除,人口又會急速回升。黃帝擊敗蚩尤,統一中原後,人口繁衍,頂峰時期大概4000萬到5000萬人。此數字的由來為:黃帝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一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全國共分九州。如以一家平均為5人計算,約有人口4500萬。
採納哦

C. 全中國有多少顏氏家族的人

全國當代顏姓的人口近170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
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區,大約占顏姓總人口的超過一半,其次分布於四川、江蘇、江西、浙江等,這些省的顏姓又集中了很大部分,顏姓分布很不平衡,顏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山東大部、湖北南部、貴州大部、雲南東南、四川北段、青海東部、甘肅中西部、魯蘇交界地區、黑吉東部,顏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2%以上,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1%的顏姓人群。在魯蘇大部、安徽、江西東北、河南東南、湖北北部、陝西南端、甘肅東南、寧夏西部、;內蒙古西部、雲川大部、重慶、貴州西北、黑龍江西部、吉林中部,顏姓在人群中的頻率在0.11%一0.2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顏姓人群。

D. 明朝宗室人口有多少

朱元璋時期,有爵位的宗室人口為58人,男女比為49:9;永樂年間增長不多為127人。明朝宗室增長真正走上快車道是嘉靖八年,當時共有8203名宗室,其中庶人275位、沒有爵位4300人。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則到了28840人。其後短短39年,總是人口就高達13萬人。也即嘉靖朝進入快車道,萬曆朝進入瘋長階段。

E. 五帝的黃帝開始到各朝代都有多少人口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F. 中國古代各朝代各時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G. 黃帝統治時期天下有多少人口

約4000萬到5000萬人口。
古代受天災、戰爭等因素影響,人口變化波動較大。

H. 老祖宗都是清朝大辮子嗎清朝人口大爆發,三億人啊!好像跟明朝人沒啥關系

不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也是留辮子的。
清朝起於塞北,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也許是由於騎馬的緣故,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滿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發蓄辮的民族,其發式是「半剃半留」,於額角引一直線,線前面的頭發全部剃光,線後面的頭發結辮垂於腦後。究竟這種習慣始於什麼時候,保持了多久,現今難以確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三年,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發不如式者殺之。」《宋史》記載宋將劉琦抗金事跡時說:「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發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約是祖先有此強迫削發之先例,幾百年之後,當滿洲的八旗兵勢如破竹地越過山海關,開入關內,推翻業已腐朽的明朝,確立清朝的統治以後,清朝統治者便開始強力推行剃發蓄辮制度。1645年,清順治皇帝發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臣僚不得論奏剃發,否則」殺無赦「。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剃發令」。從此,頭發之去留,不再是個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個倫理的問題,而是上升成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清朝統治者為了徹底從精神上征服漢人,是把剃發作為一種表示歸順的標志,為此,不惜以死要挾,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對漢人來說,當然無法接受,一縷青絲,不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於明朝的象徵,這是千萬不能剃掉的。為此,漢人奮起反抗,口號是:「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

I. 明朝有多少人口

明朝(1368年―1644年[1]),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1]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2]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3]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4],定都於南京[5];1421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6],以南京為陪都。[7][8]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9],政治清明、國力強盛。1449年經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10][11][12]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13]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14],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15],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16][17]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18],還曾收復安南[19]。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0]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21],也有學者指出逾億[22],也有晚明人口近兩億的說法[23][24]。

J. 從古至今一共有多少人存在

看了百家講壇一期節目,武漢大學的趙林說有800億

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做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台灣、港澳地區以外的准確人口數字。
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作一簡單概述。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後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後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餘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後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4.3億的新紀錄。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台灣、港澳)。

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佔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東漢末年處於人口低谷、所佔比例可能略低於10%以外,其餘歷史階段佔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國歷代人口變遷的特點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主觀上無不希望鼓勵、促進人口增加,並制定了相應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賦稅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勞役的影響,刑法制度的不公平,這些都影響人口的增長。
5、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一般起著鼓勵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於「後」只指男性後裔,因而對人口增長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習俗、宗族觀念和社會習慣勢力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產方面。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3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8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6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