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牛養活了多少人口
A. 中國從古至今的歷代人口是多少
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1992-01
2002-10-29 修訂
時間
公元
戶數(萬)
人口(萬)
每戶人數
增長率
備注
出處
戰國末年 -220
2,000.0000
漢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4.87
田8.2705億畝 漢書-地理志下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 427.9634
2,100.7820
4.91
-1.88%
續漢書-郡國志五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75 586.0573
3,412.5021
5.82
2.73%
漢章帝章和二年 88 745.6784
4,335.6367
5.81
1.86%
漢和帝元興元年 105 923.7112
5,325.6029
5.77
1.22%
漢安帝延光四年 125 964.7838
4,869.0789
5.05
-0.45%
漢順帝永和5年 140
4,915.0000
0.06%
漢順帝建康元年 144 994.6915
4,973.0550
5.00
0.29%
漢沖帝永嘉元年 145 993.7680
4,952.4183
4.98
-0.41%
漢質帝本初元年 146 934.8227
4,756.6772
5.09
-3.95%
續漢書 -郡國志五
漢桓帝永壽二年 156 1,067.7960
5,647.6856
5.29
1.73%
續漢書 -郡國志五
[吳大帝赤烏五年] 242 53.2
240.0000
晉書-地理志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 263 28.0000
94.0000
3.36
通典-食貨七
[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 66.3423
443.2881
6.68
-- 晉書-地理志
[魏主奐咸熙二年] 265 94.0000
537.0000
5.71
[ 吳主皓天紀四年] 280 52.3000
200.0000
3.82
晉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1.00%
晉書-地理志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 370 245.8669
998.7935
4.06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464 906870
4685501
5.17
通典-食貨七
[魏孝明帝正光年間] 525 500.0000
3,200.0000
6.40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 577 303.2528
2,000.6880
6.60
-- 通典-食貨七
[陳後主禎明三年] 589 50.0000
200.0000
4.00
通典-食貨七
隋文帝開皇年間 600
4,450.0000
0.32%
隋煬帝大業五年 609 890.7536
4,601.9956
5.17
0.37%
通典-食貨七
唐太宗貞觀年間 649 300.0000
通典-食貨七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 380.0000
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6.03
資治通鑒卷208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726 706.9565
4,141.9712
5.86
0.52%
新唐書-地理志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732 786.1236
4,543.1265
5.78
1.55%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740 841.2871
4,814.3609
5.72
0.73%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 852.5763
4,890.9800
5.74
0.79%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 754 906.9154
5,288.0488
5.83
0.65%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 891.4709
5,291.9309
5.94
0.07%
田14.3038億畝 通典-食貨七
唐肅宗乾元三年 760 293.3174
1,699.3806
5.79
-20.32%
唐代宗廣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0.0000
5.76
-0.14%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一說310餘萬 唐會要卷84
唐憲宗元和二年 807 247.3963
不全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6.63
-- 舊唐書-穆宗紀
唐穆宗長慶間 824 394.4595
唐敬宗寶歷間 826 397.8982
唐文宗開成四年 839 499.6752
唐武宗會昌五年 845 495.5151
[淮南](周世宗顯德五年) 958 22.6574
南唐割江北地
[周世宗顯德六年] 959 230.9812
冊府元龜卷486
[荊南] 963 14.2300
[湖南] 963 9.7388
[後蜀] 965 53.4029
[南漢] 971 17.0263
[南唐] 975 65.5065
宋太祖 976 309.0504
[清源] 978 15.1918
[吳越] 978 55.0680
[北漢] 979 3.5250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 996 457.4257
田3.1252億畝 太宗實錄卷79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 413.2576
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 741.7570
1,628.0254
2.19
宋仁宗景佑元年 1034 1,029.0000
宋仁宗皇佑五年 1053 1,079.2705
2,229.2861
2.07
田2.28億畝 續資治通鑒長篇
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1,291.7221
2,909.2185
2.25
2.07%
宋神宗元豐六年 1083 1,722.1713
2,496.9300
1.45
-0.89%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 1122 2,088.2258
4,673.4784
2.24
1.62%
宋史-地理志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 1162 1,113.9850
3,311.2327
2.97
玉海卷2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 678.9449
4,470.5086
6.58
口 金史-食貨志
[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 768.4438
4,581.6079
5.96
[南宋嘉定十六年] 1223
7,681.0000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1264 569.6989
1,302.6532
2.29
續通考-戶口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1,320.0000
5,883.0000
4.46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291 1,343.0332
5,984.8964
4.46
0.17%
元史-世祖本紀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 1330 1,340.0699
續通考-戶口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 1,065.4362
5,987.3305
5.62
3.6677億畝 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1393
6,054.0000
0.09%
明成祖永樂元年 1403 1,141.5829
6,659.8337
5.83
0.96%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 1,040.9788
5,090.8672
4.89
-0.27%
4.228億畝 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1,050.8935
6,010.5835
5.72
8.66%
明神宗萬曆六年 1578 1,063.1466
6,069.2856
5.71
0.01%
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 983.5426
5,165.5459
5.25
-0.38%
7.4393億畝 明熹宗實錄卷4
清世祖順治八年 1651
1,063.3326
-4.97%
2.9085億畝 清實錄世祖卷61
清世祖順治九年 1652
1,448.3858
36.21%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
1,943.2753
0.98%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 1685
2,360.0000
6.69%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 1712
2,462.1324
0.16%
永不加賦制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 1713
2,358.7224
-4.20%
6.9308億畝 清實錄聖祖卷257
清世宗雍正二年 1724
12,611.0000
16.46%
清高宗乾隆六年 1741
14,341.1559
0.76%
高宗實錄卷157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1751
18,181.0000
2.4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1764
20,550.0000
0.95%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1776
20,809.5795
0.1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1790
30,148.7115
2.68%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1834
40,100.8574
0.65%
宣宗實錄卷261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1844
41,944.1360
0.45%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 1887
37,763.6000
-0.24%
9.1197億畝 光緒會典卷十七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1901
42,644.7325
0.87%
清遜帝宣統三年 1911 9,269.9185
34,142.3867
3.68
-2.20%
民國二年 1913
43,200.0000
12.49%
民國二年世界年鑒
民國十七年 1928
47,478.0000
0.63%
民國十七年戶口調查統計報告
民國二十年 1931
42,107.0000
2.35%
1935申報年鑒
民國二十四年 1935
46,215.0000
-0.38%
1935申報年鑒
民國三十六年 1947
46,100.0000
-0.02%
中華民國統計年鑒
當代 年份
人口(萬)
增長率
1949 54,100
8.33%
1954 60,266
2.18%
1964 70499
1.58%
1969 80671
2.73%
1974 90859
2.41%
1981 100072
1.39%
1988 111026
1.49%
1995 120000
1.12%
2000 130000
1.61%
注(2002-10-29):
官方統計數字並不完全准確, 如只是局部統計,豪強隱瞞戶口,只統計"丁"而非全部人口等。宋以後的中國人口實際已經超過一億,官方統計大大偏少
請注意歷代中國疆域的變化
有關中國人口史的經典著作: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土地、田賦統計》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
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一些文章:
中國近代人口發展史考察
曹樹基: 人口爆炸: 中國人口的歷史與現狀
B. 從古至今地球繁衍的人類數量大概是多少
1080億左右,看過一張圖,是個沙漏上面是活著的,下面是死了的,數據一加起來基本上就是1000多億。
因為盡管人類的繁殖能力不如其他動物,但由於人類掌握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得以大幅度降低人類的死亡率。而相比於人類,動物繁殖與成長中的死亡率就要高得多。同樣的,人類擁有巨大的數量基數,可以維持現有人口數量並增大人口數量。再者,大部分動物會受到捕食者與人類的威脅,導致數量無法快速增長。而人類作為食物鏈中的最高營養級,基本上不會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
C. 從古代到現代的世界人口總數年鑒
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3億
聯合國2月28日發布人口報告,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3億。1804年世界人口總數是10億,1999年突破60億。
目前世界人口年均增長1.2%,即年增加7700萬左右。
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人有6.06億,2050年將上升到20億。那時,80歲以上老人將達4億,100歲以上老年人也將有320萬。
世界人口的歷史變化:據科學考證,公元前100萬年,世界人口僅1-2萬人。在舊石器時代,世界人口翻一番要3萬年之久;到公元初,世界人口翻一番縮短到1000年;而到了15世紀中期,世界人口翻一番則縮短為15年。1830年,世界人口達到第一個10億;1930年突破20億;1960年達到30億;1975年達到40億;1987年達到50億;1997年達到60億!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所需的時間分別縮短為100年;30年;15年;12年;10年!世界人口的列車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前飛奔,等待人類的又是什麼呢?
消費需要的增長,導致了生態失衡:為了養活增加的人口,必須擴大用於生產糧食的耕地和牧場。
世界耕地在19世紀初僅有4.5億公頃(1公頃=1萬平方米),其後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耕地面積也在迅速擴大,現在已達15億公頃左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0%;另外,牧場面積約有30億公頃,這樣耕地和牧場面積總和占陸地面積達30%,剩下的50億公頃土地完全是無法利用的沙漠、凍土帶,其餘是森林。耕地和牧場的迅速增加嚴重破壞了森林。
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壟斷性地使用著佔地球陸地1/3強的土地,這對其它生物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導致物種滅絕的加速。
據世界糧農組織的估計,為了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過量地砍伐樹木,以及毀林造田、開辟牧場,使世界熱帶森林面積每年減少1130公頃,而造林面積只有毀林面積的1/10,致使全球每年損失500-700萬公頃的可耕地。
城市化的發展,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也使得可耕地大量減少。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報告,到2000年,世界上將有一半(即30億)人生活在城市,為此,居住、交通、工業、市政及其他生活設施的建設佔用大量耕地。
排污量的增加加重了環境污染和破壞: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一份題為「世界能夠得到拯救嗎?」的報告中指出,從本世紀初至今,全世界人口增加了3倍,世界生產總值卻增長了20倍,礦物燃料使用量增加了10多倍。1900年-1985年間,全球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增加6倍,氮氧化物增加10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1990年全世界農葯銷售額達到500億美元,是1975年的10倍,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惡果是可想而知的。
D. 請問中國屬牛都人士佔中國多少人口
十二生肖,每個生肖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基本均等的。
因為這符合人口發展的自然規律。
一般來說,在和平時期,每年出生和死亡的人口數量不會大起大落。
所以,中國人裡面,屬牛的也就基本佔到了1/12。
E. 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生活過多少人
美國人口學者卡爾·郝伯(CarlHaub)認為,在農業出現以前,在以狩獵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約只有500萬到1000萬。到了公元1世紀,根據當時羅馬、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斷斷續續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長至3億。對此用一個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為止地球上總共生活過大約1060億人。
F. 為什麼歷史上從古到今中國人口一直是世界第一
中國古代的生育率實際上是和糧食生產率掛鉤的,古代中國事實上人口並不是很多,(中國國代人口多主要原因是土地面積大,因為一畝土地的人口承載率是一定的。當然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農耕經濟,糧食出產量大,養活的人口就多。相反歐洲大陸國家一時沒有統一的集權國家,每國的人口相對就少。若將整個歐洲看成一個國家,人口還是相當可觀的,;第二歐洲一直是畜牧業經濟,平均每畝地養活的人口就少很多。)一直維持在幾千萬左右。主要原因是國家沉重的賦稅。在清朝康雍乾年間,國家放鬆了對人口的控制特別是「攤丁入畝」政策,國家取消了人頭稅,使得人口瘋長;另一方面,玉米、番薯、馬鈴薯在那一時期(或更早)引進中國,土地可以養活了更多人口,才導致中國人口瘋長。康雍乾年間,中國人口才破億;一百年後,(人口增長速度可以用幾何概率計算,很快!)民國初年,中國人口才到達四億。戰爭動亂等原因,建國初期中國人口大概5到6億,之後由於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的」錯誤思想,中國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導致人口瘋長。。。。在之後中國人口始終名列世界第一。
G. 牛姓在中國大陸人口有多少
牛姓人口約22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18%。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為第113位。
《百家姓》是一部關於漢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牛姓人口分布: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約占牛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安徽、山東、甘肅、湖北,這四省的牛姓又佔27%。河南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7%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已形成以豫、冀、晉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牛姓
H. 「牛」姓的人口數量
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牛姓族史考略
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國科學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國人古今姓氏超過22000個,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也約有3500個左右(新華社上海2002年7月27日專電)。在眾多姓氏中,牛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多少為序排在第96位(《當代百家姓》,王大良著)。盡管如此,但因牛姓寓意深刻,歷來人才輩出,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倍受各界關注。
長期以來,眾多仁人志士為牛姓的研究和發展孜孜以求,形成了豐富的史料。由於時事變遷,條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國(乃至世界)分布極廣,始終未形成統一的譜系,社會各界對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眾說紛紜。本文力圖對牛氏始祖的有關史料加以考證,以就教於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從而睦敬族宗,共創文明新風。
一、牛姓起源
姓氏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姓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氏則源於父系氏族社會。然而,在商代以前漢族牛姓史無記載,最早出現牛姓始自微子。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書·微子篇》記載,微子系商紂王庶兄(二人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為兄,其生時父帝乙尚未繼承王位,母仍處於妾的地位,故稱庶兄。及至紂生時,父已為王,母亦為正妃)。紂自幼能說會道,及長則體格健壯,深得父王喜愛,得以繼承王位,成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商王,微子則成為他的卿士,共同維護商王朝政權。但紂王荒淫無道,民不聊生,微子啟多次苦勸卻無濟於事(後來大臣比干以死相諫被剖心),一片忠心報國無門。史載,其時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即箕子。據考證箕子後去朝鮮),最終聽取了箕子「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憤而他奔。
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濟源南官莊《牛氏家譜》「族譜舊序」載:微子啟「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載:「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東省新泰市東牛家莊牛氏祖林譜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記載。眾多《牛氏家譜》、相關史料及歷史傳說均對牛姓起源作了與此一致的記載,並把微子作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啟,因做王子時封於微(今山東微山一帶),爵位屬子,故稱微子。孔子曾把他與比干、箕子並稱為「殷之三仁」(見《議語》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封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唐書·世系表》),後世遂稱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寶奉宰相之命編撰的《元和姓氏》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書均對「宋微子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作了相同記載。現在,國家籌巨資在陝西省建黃帝陵,有關機構在此編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對此作了確認,並刻制了牛父銅像供人們瞻仰。
歷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為避難而改姓尞(一說遼)近300年,而由皇帝贈姓恢復牛姓《隋書》,也有不少旁姓開明之士以牛姓為榮而自願改姓牛氏。同時,回、藏、滿、納西、蒙古、土家、白、東鄉、朝鮮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盡管如此,以宋微子為始祖,牛父為得姓祖的牛氏始終為中華牛氏的主體,且支脈清晰,源遠流長。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後牛川得中進士,並遷任山西洪洞縣令,遂成為遍布全國的「打鍋牛(鍋碴牛)」的起始祖。
二、牛氏世系
牛姓遠祖,可一直追溯於中華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生玄囂,玄囂生極,極生帝嚳。帝嚳即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稱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後稷、契、堯、摯(同父異母),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禹則傳位於其子啟。禹為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其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2世紀末至21世紀初。
堯之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3世紀(據傳其僅當政時間即達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時,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為司徒,管理臣民,封於商,賜姓子氏,其14世孫成湯,率天下諸候打敗了荒淫無道的夏代最後一個君主桀,從而建立了商朝。商歷31帝、671年,商紂王時滅亡。
據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商紂王無道,周武王(姬發)率眾諸候「誓於牧野」,一舉推翻了其統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後,武王四處尋賢,把眾口皆碑且因反對商紂王而出逃在外的紂王庶兄微子請回封於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諸候國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國開國君主,後亦成為中華牛姓始祖。
應當指出的是,據鄭樵《通志·氏族略》載,以王父(祖父)字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時,宋微子之後當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為氏的還有孔、樂、邊、魚、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為氏的,還有微、仇、求、獲等15姓,他們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系。
綜上所述,黃帝為中華牛氏的遠祖,微子啟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為打鍋牛(鍋碴牛)的總啟世祖。在以後的歷史變化中,打鍋(鍋碴)牛的後世則以不同的分支啟世,其中一個分支「崗牛」則以崗祖啟世。而同牛姓一樣以微子啟為起始祖的孔、樂、邊、魚、皇甫、微、仇、求、獲等28姓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系。在歷史發展中自願由旁姓而改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員,納西族、滿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東鄉、朝鮮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則各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在眾多牛氏當中,以牛父為得姓祖,以牛川為啟世祖的中華牛氏源流一直極為單純。在2800餘年的發展繁衍當中,曾出現過扁擔牛、鞭桿牛、打鍋(鍋碴)牛等眾多分支,但從無被冒姓或混入的記錄,是一脈相傳的商湯後裔。如果從遺傳學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單純的牛氏是許多其他姓氏無法比擬的。作為牛氏子孫,應當以此引以自豪,進而激發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註:除文中已有註明者外,本文參閱的其他資料有:
1、王根泉《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團結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論語》
3、《春秋左傳·文公二》
4、《魯迅全集》
5、《中國姓氏大辭典》
6、《中國姓氏大全》
I. 關於牛的散文
牛啊牛,你的辛勤,吃苦耐勞讓我折服,我的心為你而酸。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牛的散文,供大家欣賞。
關於牛的散文:牛
這幾日回我租住的家裡,晚上沒有電視看,於是翻出莫言的一本文集《牛》,很有趣,卻是笑中有淚。書中寫的是「」時期,因生活貧困養不起更多的牛,生產隊長麻叔請來了公社獸醫站的老董同志為雙脊、大小魯西三頭小公牛施行閹割手術。術後,羅漢、杜大爺與三頭牛朝夕相處,歷經煎熬,大小魯西終於康復了。但桀驁不訓的雙脊卻因術中大出血,術後感染,在經歷了數天的折磨後而不幸死去。
我一邊看著,一邊笑著,也一邊感傷。小時候,我家也養牛,應該和別的幾家人合起來養一頭牛。一般來說,在農村一家人養活一頭牛壓力很大,牛吃得多,即使是吃草,一頭健壯的牛每天也要吃掉兩個大背簍,這基本上是一個人一天的活兒了。所以幾家人聯合起來飼養會比較輕松,另一方面卻苦了牛,同時要負擔幾家人的耕地農活。
說真的,現在想來,牛一生真的好苦命。在我懂事的時候,大概六歲吧,我家那頭牛正值壯年,是頭公牛,青黑色的,很高大很強壯,是我們隊里最好的一頭牛。我每次見了都躲得遠遠的,生怕它踩到我,堂哥有時候惡作劇,會把我抱得牛背上坐著,我就會直喊救命。那時候看堂哥他們放牛,好多少年一起放牛,跑到老遠老遠的山坡上,揮著牛繩,浩浩盪盪的隊伍,很是羨慕的。
再長大一點,我就開始向父母申請放牛了,因為不想成天呆在家裡看書做功課,總想溜出去玩兒,找不到合適的理由。父母以為我是懂事了,願意分擔家務負擔,欣然同意。放牛還真不是簡單的活兒,最開始的時候,我拿那頭牛一點招沒有,它想吃什麼就只能讓它吃什麼,我手沒力氣,又捨不得打它。可是吃了別人家的莊稼,就闖大禍了。有一回和幾個小夥伴一起放牛,爬到很高的山頂,山頂上都是草地,山頂下來一點就是莊稼地。我們放心大膽地把牛放在草地上吃草地,然後就玩起了捉迷藏,正玩得盡興,就聽有遠處有人喊,:“那是誰家的牛啊?誰家的牛,跑到我家地里吃玉米苗啊?。”我連忙四處找那頭黑牛,好不容易在山腳邊的一塊地里找到,一看就嚇得半死,人家好好的一塊玉米地,玉米正在吐穗呢,已經被它糟蹋大半,同夥還有好幾頭其他家的牛,不過看樣子,我家那頭牛是主謀,傻瓜的我把它拴在一個草垛上,根本就不管用。
我知道自己貪玩闖禍,回家肯定得挨揍。拉著牛拚命往家跑,擔心那地主人跑過來一頓嗅罵,心想父母還不知道,那就趕緊溜掉。只是自作聰明的我,晚上還是沒能逃過母親的訓斥。
從那以後,我就很老實地守著牛,不過也有點怨牛,為什麼不老實聽話點呢,害得我再也沒法玩了。
最害怕的牛打架,其實牛也有死對頭。有一次我家的牛就和別家的牛幹上了,牛角對角,牛眼瞪得老大,雙腿直踢,嘴裡呼嚕呼嚕吐粗氣,我使上吃奶的力氣也拖不走,還用條子抽它背也沒用,對方也是一頭公牛,是黃色的,不及我家的健壯。對方看牛的也是個小屁孩,要真打起來,我家的牛也不會吃什麼虧,所以我也沒那麼太擔心,倒是那小孩,嚇得大哭起來了,本來一場鬥牛大戰即將上演,他這一哭,就全攪場了,附近的大人幾分鍾跑過來,把牛拉開了。
對牛,我也曾做過很過分的事,為了玩,我就硬把牛拴在大樹上,讓它嚼樹皮樹根去,玩完了,回家時,它的肚子還是空盪盪的,只得拉它到池塘邊一陣猛灌水。還有每次答應母親出門割草,有時候只割一點點,用樹樹撐成滿筐,就可回家交差,只是餓苦了牛。
只是牛從來都不曾記恨過我,我驚訝於牛的容忍性,那是一個人永遠也學不會的寬容。當我越長大,那頭牛也越來越衰老,直到我進城後,家裡不再在種地,也不再養牛。我開始懂事也學會了懷念,懷念那些它陪我一起走過的童年時光,金色的晨光里,我一手捧著書,牛在我的背後安靜的吃草,我偶爾回頭看看它越來越鼓的肚子,直至它打一個又一個的響嗝,我就覺得開心,現在看來,那也算是一種微薄的成就感啊。
母親會很經常與老家聯系,她說我們家那頭牛太老了,沒有多少力氣幹活,所以賣了換了一頭小牛,年輕的。我問母親老牛賣去哪裡了,母親說屠宰場。聽母親說這話時,一絲黯然的神色滑過她眼角. 我在想像著牛接下去的命運,不知道它龐大而衰老的身體躺在屠刀下時,眼角會否湛出淚水,也會怨恨人類??
母親常說,牛是通人性的。
可是我想不通,辛辛苦苦幫了人一輩子的牛,最後的命運還是牛入人口,難道這就是它的命???
比起可憐的牛來,我是要有多幸運就有多幸運,要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那麼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知足,不幸福地過完這一生呢?
關於牛的散文:牛
牛的眼睛總是濕潤的,因為它整天都在流淚。
天上再多的雲彩也抹不去牛的憂愁。
牛的眼睛是誠實的,在生命界中,只有它的眼睛是沒有惡意的。
牛的眼睛也是美麗的。從我記事開始,家裡就養牛,所以對牛有一定的了解。在我所見到的牛中,無論大小,老少,它們都有一雙美麗的雙眼皮,長長的睫毛下還隱藏著一雙黑亮的眸子。有時,我常常望著牛想,在人間有醜男醜女,而在“牛間”一定沒有丑牛。因為牛的全部靈氣都集中在它那雙大而黑的眼睛裡。
牛是有角的。現在已經不像它們拼殺的武器了,而更像是一件對稱的工藝品。公牛有時會為爭奪“情人”而打架,在殘陽下,母牛站在草地上凝視這場因為它而起的戰爭,神情似乎有些愧疚。當斜陽沿著牛角落下的時候,愛情終於有了著落,而那隻失意的牛舔著愛情的創傷,消失在夜的深處。
牛在任何地方都會留下蹄印。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是那麼的大氣、沉重。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又顯得那麼的小氣、刺眼,裡面充滿了爾虞我詐。
雖然它留下了無數的腳印,但它從來不在乎身後怎麼樣,走過去就過去了,從來不回頭看看蹄印的深淺。因為它相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場雨過後,蹄印里積滿了雨水,活像一片片的小湖,湖面上映出了藍天、白雲,有時還會映出人的影子。那些在草叢和曠野上的蹄印,被野花、野草覆蓋著,成了昆蟲們的樂園,甚至是螞蟻的住宅。
牛吃的東西也很簡單,只要有草他們就可以生存。它吃草,從古吃到今,從山下吃到山上。天下何處無草,天涯何處無牛。想到這里我不由得驚嘆到,我們身邊的每一片草都被牛咀嚼過,當我們摘下每一片草的葉子,都能嗅到千萬年前牛的氣息,聽到它們認真咀嚼的聲音從遠處傳來。
牛是最不好製造污穢的一種動物。就連牛糞都不臭,並且還散發著青草的香味。在農村牛糞不僅是肥料,也是一種燃料。冬天人們會把牛糞製成糞餅取暖。難怪有一位外國詩人寫到“在被遺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糞已變成黃金。”我想,如果聖人的手接近牛糞,那麼聖人的手會更加聖潔;帝王的手捧起牛糞,他們的手會更加干凈。
在城市中,我們除了嗅到認得渾濁的氣息和用於掩蓋渾濁氣息而製造的各種化學氣息外,幾乎已經很少嗅到大自然的氣息了,包括牛糞的清香。有時我就在想,如果讓住在城市的作家經常嗅一嗅牛糞的清香,他們一定會給我們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關於牛的散文:牛
關於牛,魯迅有兩句很有名的話:
俯首甘為孺子牛。
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勤勞的象徵,也是忍辱負重的形象代言。在中國古代,將牛、羊、豬三種動物的犧牲稱為太牢,是最高規格的祭品。
這些都是牛的正面影響。
但古代傳說中,牛可是以粗心、馬虎的面目來到人間的。
古時,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時常往返於天宮和大地之間。當時人間寸草不生,大地光禿禿的,玉帝欲派神帶點母草籽給人間,把人間打扮得漂亮些,便問殿下眾神誰願去人間撒草種。
“玉帝,我願去人間撒草種。”牛自告奮勇地說。
“你是個粗心大意的傢伙,恐怕不行吧。”玉帝有些不放心。
“請玉帝相信我,這點小事我都辦不好,甘願受罰。”牛堅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他的請求,並屬咐他到人間後,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帶著草籽,走出天宮,在跨出南天門時,不小心跌了一跤,來到人間後,頭腦暈乎乎的,誤以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三把草籽。於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叢生,農夫們根本無法種莊稼了。
他們托灶神告訴玉帝,野草太多,莊稼無法生長。玉帝知道壞事了,召來牛詢問才知道粗心的牛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辦砸了。
“你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間遍地是草,當初你怎麼保證的?從今以後,你和你的子子孫孫都只准吃草,幫農夫除草,還要去為農夫幹活兒。”玉帝說完,怒氣未消,飛起一腳把牛踢向人間,他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從此牛便一輩子給農夫當苦力,吃雜草,直到今天,他的那排上牙也還沒有長出來。
牛在人間任勞任怨、勤奮努力、誠實可靠,拉車、犁田從不松套,憑著自己對人類的貢獻,終於贏得了人世間的好評,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二。
當然,在千古流傳的古代傳說中,最悲催的愛情故事就是牛郎織女,成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天上的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因觸犯私自相戀的天條戒律,織女的奶奶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一日,織女得到王母的同意,與幾個仙女到人間碧蓮池遊玩。
在人間,牽牛取名牛郎,父母去世,刻薄的哥嫂在分家時,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嫂霸佔了。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耕田種地,勉強糊口度日。
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本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對牛郎說話了,“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按照老牛所言,來到碧蓮池旁,拿走了紅色的仙衣,而這仙衣的主人正是織女,二人相認,百感交集,織女在人間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並育有一兒一女。
王母得知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一日,牛郎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他們照著去做了。
忽然,天兵天將從天而降,押解著織女飛上天空。織女聽到了牛郎的喊聲:“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眼看牛郎就要追上織女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頭上的金簪,揮手一劃,一條天河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王母也動了隱惻之心,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讓他們相會一次。
於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葡萄架下傾聽戀語,年輕女子乞求心靈手巧等成為中國傳統七夕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牛郎的命運可謂多舛而無奈。
所以牛重視傳統觀念,踏實、執著、穩定、勤勉、不怕吃苦、任勞任怨等品質也就為大多數國人所認可。
但一枚硬幣總有兩面。對牛的負面評價最狠的就是“對牛彈琴”。簡直把牛歸為愚蠢之徒。
但牛固執而倔犟,亦是有目共睹的。
父子倆每天趕著牛車下山賣柴。父親駕車有經驗但眼神不好,兒子眼神好但缺少駕車經驗。山路崎嶇,彎道特多,每當在山路的轉彎處,兒子就提醒喊:“爹,轉彎了!”父子兩人取長補短,非常協調。有一天,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可是,這次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無濟於事。最後他想了一個主意,看看左右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了!”牛應聲而動。
這就是典型的“牛脾氣”,缺乏通融性,固執己見、不善變通。
但無論如何,牛的正面形象還是讓大家有親近之感,願意光大、傳承其身上的許多優秀的品質,諸如,勤勞、善良、忠誠、意志堅定等等。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村晚》是宋代詩人雷震寫的,清新而雋永,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有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就是我》,其中有一節的歌詞是這樣的:“我思戀故鄉的炊煙,還有小路上趕集的牛車,如果一隻竹笛向你吹響,噢媽媽,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這種田園牧歌般的場景時常在我的夢中縈繞,將我帶回遙遠的故鄉,遙遠的童年……
看過關於牛的散文的還看過:
1. 歌頌牛散文
2. 有關動物牛的散文
3. 描寫吃牛肉的散文
4. 關於描寫蝸牛的散文精選
5. 有關美好時光的經典散文
J. 牛姓有多少人口_牛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牛姓有多少人口
牛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九十八位姓氏,在豫、冀、晉地區最有影響。當今牛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6%, 總人口大約有200餘萬 。
牛姓的起源和演變
牛姓主要出自子姓。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的異母兄長微子為宋公,以繼承商湯的祭祀。宋國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古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戰國初遷彭城,今江蘇徐州。春秋後期,宋昭公時有大臣司寇牛父,是宋微子的後裔,牛父是其字。司寇牛父在一次抵禦北部長狄入侵時,率軍抗敵,在長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不幸英勇戰死。宋昭公隨即立牛父的後代為牛氏族,以其字為氏。子姓牛氏的歷史至少有2 600多年。
春秋時鄭國有牛首邑,近宋國,古城在今河南通許縣東北。戰國時楚國有牛蘭邑,古城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南。此兩邑或許就是宋司寇牛父的封地,或為牛氏族曾居住過的地方。歷來河南多牛姓,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愛將牛皋,就是河南魯山人。直至今天全國約三成的牛姓仍聚居在河南。
外族基因的流入
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比較晚,血統比較純一。直到明、清時期,在蒙古人、滿洲人中開始出現牛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其後多數也逐漸同化成漢族。
歷史上牛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由於牛姓氏族勢小力弱,發展很緩慢。起源於河南的牛姓向西北遷移,至漢初,牛姓定居於隴西一帶(今甘肅靈台、寧夏吳忠、陝西富平、涇陽地區)。進入三國時期,牛姓望族經歷了一場大劫難,魏國大將軍牛金與司馬懿的沖突,導致牛姓滅頂之災。其後牛金後裔逃難時改姓牢,後又改姓寮。司馬氏當權的三國魏後期和兩晉時期,牛姓發展十分艱難。
直至南北朝北魏時,牛姓始有大的轉機。北魏侍中寮允,鶉觚(即今甘肅靈台)人,開始恢復牛姓。其子牛弘在隋朝官居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從此,牛姓走出歷史的陰影,在中原大地繁衍發展。到唐朝時達到頂峰,甘肅靈台的牛氏後裔牛仙客為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孺為唐敬宗的宰相,牛氏在隴西形成望族。牛姓已經向東部和南方擴散。
宋朝時期,牛姓約有5萬多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宋朝時期的第一百六十位之後。河南為牛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5%。牛姓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和江蘇,五省牛姓約佔全國牛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安徽、四川等省,逐漸形成以河南為中心的豫、冀、晉、甘牛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牛姓人口激增,大約有近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上升為明朝第一百三十六位姓氏。山西是牛姓第一大省,約占牛姓總人口的25%。山西、河南、河北、陝西是牛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牛姓大約占牛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布於山東、江西、安徽等省。全國仍舊持續以河南為中心的晉、豫、冀、陝牛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牛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牛姓的人口已達到200餘萬,排在全國第九十八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萬激增到170萬之多,整整16倍,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約占牛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安徽、山東、甘肅、湖北,這四省的牛姓又佔27%。河南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7%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已形成以豫、冀、晉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區。
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晉陝寧、冀魯大部、京津、內蒙古中部、皖蘇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甘肅南部和東部,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3%,居住了大約69%的牛姓人群。在河北東北、山東東部、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甘肅中段、青海東部、新疆西北、四川大部、重慶中部、雲南東部、黔桂西端、湘贛北部、湖北南段、安徽南部、江蘇中部,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8.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牛姓人群。
牛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牛姓的郡望是隴西郡。牛姓以太史為其堂號。太史堂號出自唐牛鳳及。牛鳳及長壽中撰《唐書》,年代自高祖武德年始,到中宗弘道年止,共計一百一十卷。其後人稱真為太史公,因以為堂號。
楹聯 牛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廬州卻賊;校尉平羌。
應貞女詩文應夢;奇章公邂逅奇緣。
潁水一支分派久;涎河兩岸卜居多。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牛姓歷代名人53名,占總名人數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四十六位;牛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1%,排在並列第一百四十二位;牛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七十六位;牛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8%,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二位。
牛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重要人物有:戰國趙武靈王的將軍牛翦,秦國大儒牛缺;東漢護羌校尉牛邯;三國魏大將軍牛金;隋朝大臣牛弘;唐玄宗時宰相牛仙客,唐敬宗弘文館大學士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將牛皋,大將牛富;明朝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軍師金星。
牛姓血型
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1.9%,A型佔28.5%,B型佔30.2%,AB型佔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