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名臣
1. 明朝時中國有哪些名臣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嚴嵩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鄭和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2. 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有哪些
秦代名臣商鞅、李斯 漢代名臣張良、朱買臣、蕭何,張廷尉 蜀國名臣諸葛亮 隋代名臣裴正、薛道衡、樊叔略、 唐宋兩代名臣 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靜、狄仁傑 李德裕——唐趙郡人,官歷翰林學士、觀察使、兵部左侍郎、左僕射,唐宣宗時因受李宗閔、牛僧儒集團中的白敏及其同黨排斥被貶海南。 李綱——福建邵武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華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貶海南。 李光——南宋越州人,進士出身,官居縣令、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等職,因極力反對秦檜而被貶海南。 趙鼎——山西運城人,南宋進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對秦檜的投降主義被貶海南。 胡銓——江西吉安人,南宋進士出身,先後任知縣、樞密院編修官、秘書少監、起居郎、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等職,因反對與金議和而被貶海南。 王安石、包拯 元代名臣高智耀 、楊朵兒只 、呂思誠 明朝:邱浚,楊士奇、徐福 晚清八大名臣為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左宗棠,彭玉麟,曾國荃,沈葆楨,李鴻章。
3. 中國古代名臣有哪些
商鞅、董仲舒、張居正、王安石、范沖淹、林則徐、康有為、長孫無忌、魏徵
4. 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有哪些
秦代名臣商鞅、李斯
漢代名臣張良、朱買臣、蕭何,張廷尉
蜀國名臣諸葛亮
隋代名臣裴正、薛道衡、樊叔略、
唐宋兩代名臣
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靜、狄仁傑
李德裕——唐趙郡人,官歷翰林學士、觀察使、兵部左侍郎、左僕射,唐宣宗時因受李宗閔、牛僧儒集團中的白敏及其同黨排斥被貶海南。
李綱——福建邵武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華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貶海南。
李光——南宋越州人,進士出身,官居縣令、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等職,因極力反對秦檜而被貶海南。趙鼎——山西運城人,南宋進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對秦檜的投降主義被貶海南。
胡銓——江西吉安人,南宋進士出身,先後任知縣、樞密院編修官、秘書少監、起居郎、參知政事、資政學士等職,因反對與金議和而被貶海南。
王安石、包拯
元代名臣高智耀 、楊朵兒只 、呂思誠
明朝:邱浚,楊士奇、徐福
晚清八大名臣為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左宗棠,彭玉麟,曾國荃,沈葆楨,李鴻章。
5. 中國歷史文臣排名100位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臣》是2009年11月武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李芷萱。本書以簡練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片介紹了100位中國歷代名臣的風雲故事。
內容簡介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臣(彩色圖文本)》精選了100位中國歷代名臣,用精練的語言、精美的圖片為讀者還原出了這些崢嶸歲月里的風雲人物,讓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他們的思想、品格以及對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為對我們今天生活所產牛的巨大影響。[1]
目錄
姜子牙 在人生終點奮起直追
周公旦 道德與政治雙冠王
管仲 品性貪婪卻譽滿天下
晏嬰 才華橫溢卻無所作為
孔子 政治失敗成就文化巨人
伍子胥 終生以報仇為最高目標
范蠡 自由浪漫的政治家和富翁
吳起 死後還可以殺掉仇人
商鞅 變法成功卻自身殞命
張儀 以舌頭為武器的人
藺相如 內柔外剛的完美宰相
蘇秦 前無古人的六國丞相
范雎 「遠交近攻」戰略的總設計師
呂不韋 歷史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商人
李斯 以老鼠為師的丞相
趙高 大秦帝國的「終結者」
蕭何 榮立一等功的「後勤部長」
張良 擁有完美結局的開國功臣
陳平 漢代傑出的陰陽家
周勃 靠獄卒救命的大將軍
周亞夫 自古將門無犬子
賈誼 失敗的文士、政治大家
袁盎 品德高尚的權力斗爭高手
晁錯 書生意氣的政治家
張湯 審老鼠出身的大法官
董仲舒 影響深遠的文化無賴
霍光 自我奮斗的完美榜樣
梁統 一個大世家的崛起與滅亡
王莽 依靠「作秀」登上皇帝寶座
董卓 最大的錯誤是搶了呂布的女朋友
曹操 歷史上梟雄的代言人
張昭 有限忠誠的頑固派
荀彧 大漢朝的最後一位忠臣
周瑜 赤壁之戰的領銜主演
司馬懿 搶曹操家底的人
諸葛亮 鞠躬盡萃的代表人物
朱異 才華橫溢的千古奸臣
賈充 司馬家族篡位的智囊
陶侃 小人物奮斗的奇跡
王導 與皇帝共坐龍椅的大臣
謝安 比明星更擅作秀的政治家
王猛 捉虱作秀,擇明而輔
楊素 隋煬帝的鐵桿死黨
高熲 被砍頭的忠臣
房玄齡 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者
魏徵 最愛給皇帝挑毛病的人
杜如晦 唐朝十八學士之首
李績 最會作秀的大將軍
褚遂良 剛正不阿的反對派
狄仁傑 中國的福爾摩斯
姚崇 腳踏實地的賢臣
來俊臣 留下業務著作的第一酷吏
宋璟 一縷春風吹盛唐
張九齡 以詩留名的宰相
高力士 重情重義的太監
李林甫 口蜜腹劍的代表人物
李泌 不愛功名愛修行
李德裕 「牛李黨爭」的始作俑者
趙普 對宋朝有著深遠的影響
寇準 倔強的山西人
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
歐陽修 左手政治,右手文學
司馬光 皇帝教科書的作者
王安石 推行變法的文豪
蘇軾 合格才子,不稱職的政治家
秦檜 從有志青年到千古罪人
岳飛 壯志未酬身先死
耶律楚材 以占卜聞名的政治家
劉秉忠 大元朝的總設計師
文天祥 宋朝的血性英雄
伯顏 滅掉南宋的蒙古人
劉基 獨缺官場智慧的神童半仙
胡惟庸 烏盡弓藏的犧牲品
方孝儒 一身傲骨的忠君賢臣
楊士奇 可治國,卻不能齊家
於謙 留得清白在人間
劉瑾 立地太歲
王守仁 用兵如神的哲學家
嚴嵩 最會寫青詞的宰相
海瑞 敢罵皇帝的清官
張居正 完美的改革家
戚繼光 名垂千古的抗倭英雄
魏忠賢 靠女人出頭的太監
溫體仁 奸臣也是道德完人
袁崇煥 軍事愛好者的夢
洪承疇 毀譽參半的打仗高手
範文程 滿清政治架構的設計師
史可法 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忠臣
多爾袞 從孤兒弱主到和碩睿親王
鰲拜 被自大打敗的滿清第一勇士
年羹堯 成也雍正,敗也雍正
劉墉 以斗和坤為樂趣的「羅鍋」
紀曉嵐 從神童到文學大師
和珅 貧賤中發家的美男子
林則徐 真性格的禁煙大臣
曾國藩 滿清帝國的「道德完人」
左宗棠 以諸葛亮自居的舉人
李鴻章 清政府的替罪羔羊
康有為 被政治耽擱的學者
袁世凱 遺臭萬年的皇帝夢想家[2]
6. 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哪些名臣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2,齊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4,西漢的蕭何。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 有人會認為,這一個時代,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認為,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三國志》有雲:「魯肅者,不遜於諸葛亮也」。可見諸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齡。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明朝的劉基。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元末,自幼聰敏,長大後博覽群書,因而才幹、學識大大長進。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於23歲考中進士,投身仕途。後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明朝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揮之地。
7. 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有哪些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2,齊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4,西漢的蕭何。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 有人會認為,這一個時代,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認為,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三國志》有雲:「魯肅者,不遜於諸葛亮也」。可見諸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齡。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明朝的劉基。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元末,自幼聰敏,長大後博覽群書,因而才幹、學識大大長進。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於23歲考中進士,投身仕途。後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明朝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揮之地。
8. 中國古代三國時中國有哪些名臣
魏:曹彰,曹仁,曹洪,曹真,夏侯淵,夏侯惇,夏侯霸(後歸蜀漢),滿寵,鍾會,鄧艾,龐德,張遼,張頜,樂進,於禁,徐晃,許褚,典韋;郭嘉,賈詡,荀攸,荀彧,許攸,司馬懿,程昱,楊修,鍾繇,崔琰。
蜀漢: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姜維,關平,關興,關索,張苞,夏侯霸;諸葛亮,龐統,馬良,馬謖,孫乾,簡雍,譙周,陳壽,黃權(後歸魏),李嚴。
吳: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周泰,甘寧,孫策,孫堅,孫桓,徐盛,蔣欽,丁奉,凌統,凌操,潘璋,呂蒙,太史慈,周瑜,朱然,朱治;張昭,張紘, 顧雍,諸葛瑾,諸葛恪,步騭,魯肅,陸遜,陸抗,陸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