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朝拜一次需要多少時間
Ⅰ 迪拜啥時間是朝拜和休息日
迪拜的休息日是周五,政府機關則是周五和周六,他們也雙休。以前迪拜都是休息周四和周五,後來為了盡量和國際接軌,但又不能改變穆斯林周五大禮拜的習俗,所以就改成了政府機關休息周五周六,普通單位休息周五。
休息日一般商店都不開門,要在下午四五點鍾以後才允許開門營業。
穆斯林人每天朝拜五次,而且由政府全城開廣播通知,穆斯林教的阿拉伯人只要聽到廣播拉響,就得向著一個方面朝拜,第一聲為通知准備,信徒們會整裝,洗手第二聲開始真正的朝拜,在迪拜,不管在酒 店、在購物中心、在任何一個公共場所都設有朝拜方向的箭頭,所有人 都朝同一個方向朝拜,在公共場所比如各大購物中心都設有一個朝拜區 ,只有周五必指定要到清真寺里去朝拜,其餘時間可以就地朝拜。
Ⅱ 為什麼穆斯林朝拜要面向東方
不一定是東方的 朝向是聖地,沙特的麥加
一天進行5次禮拜,晨禮(破曉黎明前),晌禮(日偏西至四十五度),晡禮(日偏西45度之落山),昏禮(落山至晚霞消失),宵禮(月亮升起之次日黎明),朝向是聖地,沙特的麥加城中的卡爾白天房(註:不是朝拜天房,只是一個方向)。
齋月指的是伊斯蘭教歷中的九月,在這一月中,穆斯林從黎明至落山(從晨禮前至昏禮後),禁止飲、食、行房事,禁污言穢語,全面清潔身心,這個月的齋是主命齋,是每個有能力的穆斯林必須完成的功課。
Ⅲ 沙特的朝拜需要多久期間是不是不能工作
去不起的可以上班也可以休息或者休假。一般不會回國。印巴菲律賓等國家的勞工,一般是兩年回去一次,休2個月,朝拜期間不回國。如果你在中國的駐外公司工作,還是該上班上班的,不過如果你是穆斯林會給你十天半個月的假期去朝拜,不去朝拜就老實上班。不是穆斯林的話,你也不允許進入麥加,警察會把你攔在外面,警察攔不住你,進去了被發現,會被監禁,或者被扔石頭。追問: 一般提到的穆斯林都是泛指伊斯蘭教徒。此外,穆斯林也可以指穆斯林世界,可以指現今的伊斯蘭國家或中世紀的阿拉伯帝國。2009年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佔全世界的23%。
Ⅳ 阿拉伯男人一次做多長時間
你應該問我一次能做多長時間 我狀態不好能做幾小時 狀態好能做24小時
Ⅳ 阿拉伯人是怎麼行禮的
我所聽說或從<伊斯蘭教常識答問>書上得知的是:右手撫於胸前微低頭表示"儀禮"!
至於:右手撫於左胸右胸前?就不太清楚了!
Ⅵ 阿拉伯人的禮儀禮節
阿拉伯民族人際交往的禮儀與禁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交往愈加頻繁。
為避免今後在接待或者拜訪阿拉伯友人時,因不了解對方交往習俗而產生誤解,我們作為阿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了解阿拉伯民族交往習俗與相關禁忌。
人際交往禮儀
阿拉伯民族是一個重視交往,強調人情的民族,提倡高尚的道德。
先知說∶「我的使命是為了完美人類的道德。」先知認為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才能獲得來世的幸福。
阿拉伯民族的宗教經典倡導人際交往原則是誠實守信、克以忍耐、寬恕待人、互相合作、謙讓利他、語言優美、結交好人、重視禮節等。
見面禮儀
與阿拉伯人第一次見面時不要贈送禮物,否則會有賄賂之嫌。
不要問候對方妻子,也不要向對方的妻子贈送禮物,但送給孩子的禮物是受到熱烈歡迎的。
送給阿拉伯人的禮物最好具有知識性,富有人情。不要過分贊揚阿拉伯人的某件物品,否則他會當場將此物品作為禮品贈送。
阿拉伯人禁酒,不喝任何含酒精的飲料,不能將酒作為禮品送給他們。
阿拉伯人不吃豬肉,不用豬皮製品及帶豬形圖案的飾品,同時不要談及狗,不要送帶有動物形象的禮物。因為在他們看來,動物形象會帶來厄運。
就餐時謙讓別人絕不貪吃,特別要謙讓老人與孩子,並照顧同伴。
喝飲料也不要碰杯。
餐桌飯菜要物盡其用,吃多少買多少,決不揮霍和浪費,糟蹋食物是犯罪行為。
阿拉伯人相見,先要互相問安,後再交談。
見到尊長,應站立敬禮。
同輩相見,行握手禮。
十分親密的友人,行擁抱吻禮。
見面互相敬禮的同時,還互相用祝詞祝賀對方。
上門拜訪,一定要徵得主人家同意,方可入門。
阿拉伯民族提倡孝敬父母,善待親屬,憐恤孤兒,救濟貧民,親愛近鄰、遠鄰和同伴,款待旅客,寬待奴僕,甚至是把孝敬父母提到敬拜安拉之後的高度。
阿拉伯人握手、端飯、敬茶均用右手,用左手被視為不禮貌。
餐桌禮儀
交往禮儀
![](http://www.smilingsouls.net/images/loading.jpg)
以上就是阿拉伯民族關於人際交往的一些小知識。
Ⅶ 關於沙烏地阿拉伯人的禮拜
沙烏地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他們討厭別人用眼睛盯著他們,也反對別人送他們雕塑或女人照片之類物品。他們忌諱左手遞送東西或食物,認為這種舉動有污辱人的含義,所以一般人都討厭使用左手。
沙烏地阿拉伯人嚴禁崇拜偶象,在他們的心目中真主只有一個,所以不允許商店櫥窗中有模特及出售小孩玩的洋娃娃,而且任何人還不得攜帶人物雕塑等偶象進入公共場所。在他們的國內,如果有人違抗,不僅偶象要披立即砸碎、攜帶者還要受到制裁。他們對男女間的接觸很忌諱。在他們的國家裡,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是嚴格區分開來的。男性不準隨便進入女人房間,女人一般也不準在生人面前露面。男人間即使至親好友聊天,也絕不可提及對方老婆,否則會被認為存心不良。還有嚴禁飲酒之規定。如飲酒是要受以嚴刑制裁的。輕者一般要受六個月徒刑或鞭苔之刑的。如膽敢醉酒駕車或秘密制酒,抓著要受象首之刑的。他們還忌諱照像。尤其是未經許可拍照他們的鏡頭,是要受到他們反對的。沙烏地阿拉伯還禁止百姓下象棋。池們認為按照國際象棋的規則,車、馬、象,甚至兵卒。都可以進攻和消滅國王和王後,這其中含有扇動作用,故嚴禁下此類棋。
沙烏地阿拉伯的甸蠻人.把笑看作是一種不友好的行動,是對神明的褻瀆。他們反倒視不笑為對客人的友好或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顧。在沙烏地阿拉伯,還有禁止吸煙之俗,這主要是其教規的限制。沙待阿拉伯人禁食豬肉及一切外形醜陋和不潔之物,如甲魚、螃蟹等。
Ⅷ 阿拉伯人擁抱時間有什麼講究
沒什麼講究,就跟我們平時一樣擁抱就可以了,不要擁抱太久,顯得不禮貌。
Ⅸ 阿拉伯人與人之間見面禮儀(2)
阿拉伯人的婚俗
過去,阿拉伯人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自由戀愛者越來越多。不過,在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曼、葉門等一些比較保守的阿拉伯國家裡,由父母包辦婚姻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而在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等一些相對開放的阿拉伯國家裡,自主婚姻的男女青年較多。
阿拉伯各國挑選對象的習俗有所不同。例如在埃及,城市男女青年多由自己挑選意中人,他(她)們關心的主要是對方的身材相貌、學歷、收入等。在敘利亞,傳統的方式則多由小夥子的母親代成年的兒子物色對象。當她看中某位妙齡少女時,便選擇吉日邀請這位少女及其母親共赴浴室,在共浴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少女的身體、舉止等。若滿意,便請少女母女到飯店進餐,然後再到女方家正式提親。在利比亞,也是由小夥子的母親或姑嫂出面,為兒子或兄弟挑選媳婦。若遇到合適的姑娘,小夥子的母親就會帶媒婆去女方家“探家”,一是提親,二是品嘗這位姑娘做的飯菜,考察姑娘的品行。雙方若無異議,便可結親。不論以哪種方式選擇對象,雙方談妥後一般均要舉行訂婚儀式。在訂婚儀式上,男女雙方及其親屬、代表和宗教人士聚在一起,商定婚事的條件及彩禮的數額等。男方要向女方贈送禮品、衣物和首飾等。各國阿拉伯人贈送的禮品有所不同,例如,索馬里阿拉伯人贈送的是母駱駝,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拉伯人贈送的是鑽石……但多數阿拉伯國家的阿拉伯人以贈送衣物和金戒指為主。
男女雙方定親後即籌備婚禮。一切准備好後,首先在清真寺舉行傳統的宗教婚禮,由雙方家庭的男性代表參加。儀式包括由教長誦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和宣讀婚約等。在雙方簽訂的婚約中,寫明彩禮的具體數字以及丈夫不得自行娶二房等內容。宗教儀式結束後,便分別在女方和男方家大擺宴席,招待賓客。阿拉伯各國舉辦婚禮的時間長短不一,最短的時間是兩天(如沙烏地阿拉伯),最長的時間為兩周(如卡達)。但多數阿拉伯國家為三天(如阿聯酋、科威特等國)或七天(如蘇丹、約旦、利比亞、突尼西亞等國)。
阿拉伯人多選擇節假日舉行婚禮,如開齋節等節日或星期四(阿拉伯人的周末)。舉行婚禮前,新娘要沐浴,染紅手、腳趾甲和化妝打扮;新郎也要沐浴更衣,換上嶄新的禮服(民族服裝或西服)。在新婚之夜的前二天或一周,新郎和新娘家均開始張燈結綵,宴請賓客, 唱歌 跳舞,新娘還要向女賓展示金銀首飾、衣服、香料等嫁妝。在最熱鬧的新婚之夜,新郎家要派迎親隊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現在時興用十幾輛甚至幾十輛小轎車組成的車隊迎接新娘。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後相接的新郎車和新娘車。這兩輛喜車車前披掛五色綵帶,車頂四周裝飾彩燈,新娘車前還擺放著一個大洋娃娃。新娘身穿白色婚禮服,左右兩側坐著兩位伴娘。一路上,迎親車隊歡歌笑語,喇叭聲聲。突尼西亞人習慣用駱駝轎迎接新娘。
阿拉伯人有的在新郎家舉行世俗婚禮,有的在俱樂部舉行婚禮,而埃及、伊拉克等國的阿拉伯富人一般在豪華的大飯店裡舉行婚禮。在婚禮上,新郎、新娘互為對方戴上戒指,並接受大家的祝福。新人還要手把手切開一塊大 蛋糕 ,並請大家盡情吃喝。而新郎、新娘共舞以及賀喜的賓客唱歌跳舞,將婚禮的氣氛推向高潮。攝像師將歡喜的場面攝入鏡頭,以作留念。
在阿拉伯國家,一些阿拉伯青年選擇在婚後進行蜜月旅行。不過,由於阿拉伯人結婚所需要的費用,如彩禮、婚禮費,建房費等較高,使不少經濟條件差的小青年望而卻步,甚至打一輩子光棍。
阿拉伯人的風俗禁忌
1) 飲食忌
伊斯蘭教禁酒和禁吃豬肉。虔誠的阿拉伯穆斯林滴酒不沾,不食豬肉。
2) 問候忌
許多阿拉伯人在交往中忌問候對方的女眷。所以,在阿拉伯國家,很少有人唐突、熱情地問對方:“您夫人近來好嗎?”
3) 偶像忌
恪守伊斯蘭教的沙烏地阿拉伯人禁止崇拜一切偶像,尤其為膜拜而制的人物塑像是絕對禁止的。
4) 左手忌
大多數阿拉伯人習慣在衛生間用左手清潔身體,故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所以,人們吃飯、握手或傳遞物品等均用右手,而忌用左手遞給別人東西和用左手行握手禮等。
阿拉伯人的禮儀
1) 見面禮
阿拉伯人見面時通常行握手禮。人們首次見面或關系一般者見面時行握手禮;同性親朋好友見面時行親吻禮;關系特別要好的男子見面時要互相貼面,先貼左臉頰,再貼右臉頰,之後再貼一下左臉頰,以示友好;彼此熟悉或合得來的女子之間平時行握手禮,久別重逢時則互相親吻對方的臉頰,先親一下對方的右臉頰,再親一下左臉頰,之後再親一下右臉頰。此外,部分阿拉伯國家的一些地區還有特殊的見面禮節。例如,一些科威特人見面時,除了握手外,還喜歡吻對方的額頭和鼻子。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做禮拜時,額頭和鼻子是頭部最先著地的部位,吻這兩個部位,一是表示尊重對方;二是期望雙方吉祥如意。而葉門馬里卜地區的阿拉伯人則常行碰鼻尖禮。
2) 家庭禮儀
大多數阿拉伯人家庭講究家庭禮儀,敬重雙親,尊老愛幼,親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過,在一些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較嚴重的阿拉伯人家庭里,男主女從的現象普遍存在。
3) 公共場所禮儀
阿拉伯人比較講究公共道德,出門時衣冠整潔,購物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特別尊重婦女,在公共汽車上為老人讓座等。當人們相遇時,步行者先問候騎乘者,年輕者先問候年長者,行者先問候坐者,後到者先問候先到者,個人先問候大家等。講話時注意看著對方,聲音不大不小,語言婉轉;聽講者神情專注,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講話。當有人需要幫忙時,大家都會自覺地伸出援助之手。阿拉伯人具有好客的優良傳統,他們不僅逢年過節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盛情款待,而且對於素不相識的不速之客和萍水相逢的過路人,也同樣以禮相待。倘若有誰待客冷淡或將遠方客人拒之門外,則被認為有傷風化,會受到眾人的批評。
Ⅹ 阿拉伯人的見面禮儀
見面禮儀是日常社交禮儀中最常用與最基礎的禮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要用到見面禮儀,特別是從事服務行業的人,掌握一些見面禮儀,能給客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以後順利開展工作打下基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阿拉伯人的見面禮儀,歡迎大家閱讀。
阿拉伯人的見面禮儀一
在世界眾多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有三億多人口,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廣袤的大地上。盡管他們居住的地域不同,但是,以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為主要特徵的阿拉伯文化紐帶把阿拉伯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此基礎之上,阿拉伯民族禮尚往來、待人接物的風俗習慣也逐漸統一起來。
見面問候說不完
阿拉伯民族熱情好客,世人皆知,從阿拉伯人見面時那一大套問候語就足以看出這一點。阿拉伯人即使與生人初次見面,也會主動跟對方打招呼:"السلام عليكم " (“色倆目爾來伊庫姆”,直譯是“和平降臨於你”,意譯為“你好”)這是一句全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問候語。回答時要說:"وعليكم السلام " (“窩阿來伊庫姆色倆目”)。雙方握手致意後,兩人還會相互寒暄,問一些諸如:“您身體好嗎?”、“您家裡人好嗎?”等客套話,對此,大多數阿拉伯人會用"الحمد لله "(意即“一切贊美歸於真主”和“真主仁慈”)來作答。因為阿拉伯人多數是穆斯林,他們習慣將這些贊美真主的話時刻掛在嘴邊。
感情深,臉貼臉
如果是兩個老朋友相見,那麼,光說幾句“你好”和握握手顯然是不夠了,必須相互擁抱,再行貼面禮,才能顯出熱情來。行貼面禮時,一方用右手扶住對方的左肩,左手摟抱對方腰部,然後,按照先左後右的順序,貼面三次,即左——右——左。在貼面的同時,雙方會低語道:“艾赫蘭 (أهلا)——艾赫蘭——艾赫蘭”(意為“你好”,阿拉伯一種常用的問候語)。如果倆人關系十分親熱,會在貼面的同時,嘴裡發出親吻的聲音。(注意:不是真的親吻,而是擬聲而已)。此外,有少數阿拉伯人在見面時除握手以外,還會親吻對方的鼻子和額頭。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做禮拜的時候,額頭和鼻子是最先著地的地方,吻這兩個部位,表示尊重對方,同時期望對方吉祥如意。
握手規矩多
異性之間見面,一般只行握手禮。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伊斯蘭教的教義規定,男女之間授受不親,因此,男士不可以主動向女士伸手致意,一般是女士先伸手,男士方可握手,而且在握手的時候只握女士的指尖,點到即可。男、女握手時,男士必須從座位上站起來,而女士則不必。
說到握手,還應特別注意:阿拉伯人上廁所和做臟活時用左手來完成,右手才是潔凈之手。因此,握手時,只能用右手。如果用左手同阿拉伯人握手,通常他們不會理睬你,只是點頭示意,此時的場面會非常尷尬。
稱謂有講究
阿拉伯人的名字一般由三或四部分組成,依次為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和家族名。平時,熟人之間一般可以直呼本人名,比較正式的場合應稱呼其全名。對有身份的人,習慣上用他所擔任的職務來稱呼,如:部長閣下。對已婚並有子女的男女,可以用其孩子的名字,稱他(她)為××他爹(××他娘)。此外,先生、女士、老師、師傅、大叔、大嬸等都是阿拉伯人在公共場合常用的稱謂。
走親訪友尋常事
阿拉伯人喜歡在節假日和周末走親訪友,也非常歡迎別人來家裡做客,尤其是將迎接一位貴客來訪作為家裡的榮耀。阿拉伯人在互相拜訪時很注重衣著和禮節,拜訪者一般都事先預約並准時赴約,主人則會在家裡准備好豐盛的飯菜來恭候客人到來。當然,守時觀念弱也是阿拉伯人的一個特點。依照傳統,異性之間一般不會互相登門拜訪。
饋贈禮品有禁忌
阿拉伯人在對外交往中注重“禮尚往來”,互贈禮品被認為是一種友好的表示。但一般來說,初次登門拜訪時不必送禮品,這與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習慣不同。如果大家已是熟識的朋友,拜訪時可以適當准備一些禮物。饋贈阿拉伯人禮品時要注意,一、不要送酒,因為阿拉伯人多數是穆斯林,對他們來說,酒為禁物;二、不要送宗教人物、神話人物和統治者的塑像和畫像,因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
阿拉伯人喜歡用金色外觀的高級鋼筆作為饋贈禮品。此外,阿拉伯人也非常喜歡中國的工藝品,如木雕、石雕、瓷器、檀香扇、國畫、絲綢等。需要注意的是,絕對不可單獨向阿拉伯人的妻子贈送禮品,這樣可能會引起男主人的不快。但是,給孩子送禮品,一般都會受到歡迎。另外,無論送禮還是受禮,都要用雙手或右手,千萬不要單用左手。
濃郁飄香的阿拉伯紅茶和咖啡
一番寒暄之後,阿拉伯人便會熱情地把你迎進客廳,待你落座,主人便會問你:喜歡喝茶,還是咖啡?你可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茶和咖啡在阿拉伯國家是非常受歡迎的飲品。阿拉伯人喜歡喝加糖的紅茶,茶葉要用壺在爐子上現煮,而不是用開水沏茶,有人在煮茶時放糖,也有人等茶葉煮好後再放糖。多數外國客人喝阿拉伯紅茶都會覺得太甜,而阿拉伯人卻非常喜歡。阿拉伯人喝茶用的杯子與酒盅大小相似,所以,應該說“品茶”更恰當。
在許多阿拉伯國家,客人喝完茶後,主人還會邀請客人再喝上一杯咖啡,他們認為咖啡是招待客人最好的東西。阿拉伯咖啡與普通的速溶咖啡不同,是用烘焙並研磨好的咖啡末在銅質咖啡壺中煮沸而成,待咖啡煮沸後,再加入丁香、豆蔻和肉桂等香料,其味道獨特,口感極苦。幸好咖啡杯非常小,最多隻夠你喝一口。喝完咖啡後,主人肯定會遞給你一杯礦泉水,好去除口中的苦味。當然,究竟是先喝茶,還是先喝咖啡,並沒有一個統一規定的順序,客隨主便是最好的辦法。此外,在喝茶或喝咖啡的同時,主人會端上一些點心,當然,這些點心也是非常甜膩的。
聊天不說沒用的話
“阿拉伯人的舌頭,中國人的手”,此話是誇阿拉伯人嘴巧,說中國人手巧。阿拉伯人健談,天南海北,無所不知,無所不聊。無論是新交還是老友,都應主動熱情跟阿拉伯人交談。當然,任何社會里都會有聊天的“禁區”,作為客人,不要主動和阿拉伯人談論有關政治、宗教和性的話題,不要打聽人家的私事。如果想拉近感情,可以選擇聊一些阿拉伯人熱衷談論的話題,如詩歌、電影、體育、生意等。
先吃後聊,有益健康
到阿拉伯人家裡做客,一般都會招待你吃飯。阿拉伯人的日常飲食貌似簡單,卻頗具特色。菜餚有涼、熱之分,但沒有炒菜一說,雞鴨魚肉全用燉、烤、煎、炸、蒸、煮的方法烹飪,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阿拉伯人餐桌上最常見的菜餚有:烤羊肉、烤雞、炸魚、煮牛肉、酸黃瓜、腌橄欖、乳酪、沙拉和各色豆醬。阿拉伯人招待客人會非常慷慨大方,條件好的會請你吃烤全羊和 “手抓飯”。吃“手抓飯”有許多講究,入席前要洗凈雙手,吃時要用右手的幾個指頭將飯搓成球狀,再送入口中,不能大把大把地抓。吃烤羊肉時,也是先用手把肉撕成小條,一條一條地送進嘴裡,不能抓一大塊塞進嘴中。客人如能入鄉隨俗,嘗試著用手抓食,會令主人特別高興。當然,如果不習慣,也可以提出要刀叉和羹匙用餐。
一般來說,由於阿拉伯穆斯林不喝酒,所以,不像中國人吃飯時又吃又喝,邊吃邊聊,而是習慣上吃完飯後再繼續喝茶聊天,這種就餐方式非常有益於健康。吃飽後,客人可用席上備好的餐巾擦凈嘴和手,並向主人表示謝意。此時,主人會關心地問你是否吃飽
阿拉伯人的見面禮儀二
兩阿拉伯人見面
你可以當表演來欣賞
急性子千萬沉住氣
A:“啊撒來穆啊類一庫木”——(你好!)
B:“哇啊類一庫穆撒來木,哇拉哈么安拉,哇唄拉卡土”——(你好!)
阿拉伯語中問與答說的是不一樣的
接著兩人就開始握手
A拉過B的手邊親邊說:“克一法哈魯克”——(你好嗎?)
B親A的手回答:“啊了哈穆堵里拉黑,哇克一法恩塔?”——(感謝真主,我很好!你呢?)
A:“阿了航木都里了,啊呢比黑一里”(我也很好)
A:“克一法雖哈土克?”——(身體好嗎?)
B:“比黑一里”(很好!)
接下來A的右臉去貼B的左臉
嘴巴還要咂一下,發出親的聲音
A:“誒兮哈唄魯克”——(字面意思是有什麼消息嗎,翻譯出來還是“你好”之意)
B:“庫魯謝一恩啊來么由拉穆”——(一切如願,也是“很好”的意思)
B重復同樣的話,做同樣的動作
以上話語要在短暫的親手動作和貼臉動作執行期間全部講完
接著拉著手還在問:
“你母親還好嗎?”
“你父親還好嗎?”
“你的兄弟姐妹都還好嗎?”
當然,你也可以問親戚啊,朋友啊,還好嗎
凡是家裡有的人都可以過問一遍
不過,兩男人交流的話
是不能問對方老婆還好嗎
這是忌諱
弄不好前面的問候都白搭
他一生氣就走人
該問的人問完了
也會問問工作的事情
被問候的人邊回答,邊反問
這一來一回的要扯上半天
然後才進入主題
看完上面文字
你用快鏡頭的方式想像一下兩人問候的情形
加上阿拉伯語說上很長一個句子才表達一點點意思
所以兩人從見面開始嘴就沒停過
一邊回答的時候還要一邊詢問對方
有時候就根本不在意對方說什麼
而只顧著自己一口氣把那些話表達完
好忙!
好累!
其實也就只想表達一個意思——“你好!”
當然這種漫長的問候表達大部分存在於兩男性朋友之間、
兩女性朋友之間、
或是家族成員的兄弟姐妹之間
我是急性子
一句“撒來穆”後直接進話題
他們也習慣我這樣了
也會直接來個“哇啊類一庫木”
這樣其實是很不完整的,也不禮貌的
等我有較多時間,又有心腸的時候
才會跟我的那些女性朋友親呀貼呀拉扯半天
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覺得很累,很啰嗦,很麻煩
阿拉伯人的見面禮儀三
風俗習慣
勿主動與女性握手或隨意拍攝女性從社交禮儀上講,一般情況下男性不主動跟女性握手,應先等女性伸手以免尷尬。在阿拉伯國家,女性一般不會主動跟男性握手。海灣國家的女性絕對不跟男性握手。
幾乎在所有阿拉伯國家都不能不經允許拍攝女性,尤其是戴面紗的女性。這一點在海灣國家更要注意,隨意拍攝往往會引起官司。另外,一些敏感處所也不允許拍攝,拍攝前最好先弄清有關規定或咨詢當地人。
清真寺參觀須知
進清真寺參觀必須脫鞋,而且要先邁右腳進入。女性參觀者應戴頭巾或領取一件長袍套在身上,否則不能進寺。在禮拜時間參觀清真寺切勿喧嘩。清真寺內絕對禁止吸煙、吐痰。
在阿拉伯國家,還要更加註意勿在公共場所高聲喧嘩,勿當眾剔牙、打噴嚏、挖鼻孔或掏耳朵等。此外,兒童不得隨地便溺,必須去衛生間。
右手比左手吉祥
穆斯林以右為尊,比如進門先邁右腳,吃飯須用右手,接送名片、收送禮品也都要用右手。在阿拉伯國家,用左手拿食物或禮品給阿拉伯人會被認為是不敬之舉。
喝咖啡有講究
阿拉伯人會客時一般先敬客人一碟椰棗,這時客人應吃一枚。然後主人會拿出小碗倒上咖啡,客人須一口喝掉。如果不想再喝,應當著侍者的面搖晃小碗。如果不這樣做,把小碗直接還給侍者,就意味著還想要,那麼侍者會不停地添咖啡,不會另加詢問。
在一些場合,侍者會拎著冒著煙的香料讓客人嗅。這時客人應把鼻子湊近並用手煽火,把香味往鼻子里趕一趕,以示尊重。
勿碰杯或祝酒
很多中國人喜歡主動碰杯敬酒,這在阿拉伯國家會被視為很不禮貌,因為伊斯蘭教禁止任何形式的碰杯或祝酒。以水或茶代酒也不可以。
阿拉伯國家一般是禁酒的。有些北非的阿拉伯國家雖開放酒水,但在正式場合,餐館里不允許賣酒和飲酒,正式宴會上更不能飲酒。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在阿拉伯國家的餐館吃飯時,要先落座,打開餐巾後再去取食物。勿拿餐巾紙擦拭杯子和碗碟,這像是懷疑人家的器皿不潔,會令人不快。
飲食
阿拉伯人善於烹調,食物豐富多彩。其飯菜的特點是甜、香、油膩。咖啡和茶是每天不可缺少的飲料。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禁吃豬肉,不吃外形丑惡和不潔之物,如甲魚、螃蟹等,也不吃已死的動物。如獵取野味,打中後,獵人即迅速趁其血還沒有凝固時,割斷其喉頭,否則就不能吃。阿拉伯人從前的主食是玉米餅、麥餅和豆,貧窮家庭吃的主要是玉 米餅。
自從不少阿拉伯國家因出口石油而收入大量美元之後,各國政府對主要食品實行價格補貼。店鋪里賣的大餅(發酵餅)和面餅比麵粉還要便宜,所以平時家家都吃大餅或面餅。以
西紅柿沙拉、洋蔥拌辣椒、煮豆醬等為佐餐,肉類主要是牛羊肉。
阿拉伯人喜歡咖啡和茶。在各城市的街道上,咖啡攤比比皆是,一杯咖啡加上幾種點心,就是一頓便宜的午餐。名貴的菜餚有油炸鴿子、烘魚、烤全羊等。烤全羊是把一隻肥嫩的羔羊除去頭腳,掏空內臟,塞滿大米飯、葡萄乾、杏仁、橄欖、松子等乾果和調料,然後放大火上烤,其特色是又嫩又香,味道鮮美。
阿拉伯人用手抓飯的技術十分熟練,一是不怕燙,二是能用手指迅速地撕下一小塊肉條、菜餚送入口內,手指又不允許碰著嘴。
服飾
千篇不一律的阿拉伯長袍
在阿拉伯國家裡,人們的裝束可以說是相對簡單的,男人大多是身著白袍,女人則是黑袍裹身,特別是在沙烏地阿拉伯等伊斯蘭教規森嚴的國家裡,滿大街映入眼簾的皆是一色男白女黑的世界。
阿拉伯人喜歡肉食甜食,更是每日離不開濃濃的糖奶茶,加上他們普遍不太願活動,睡覺的時間較多,故他們的體型大多是較為發福,而穿著上下一般粗直筒式的阿拉伯長袍,能很好地遮蓋住他們的肥碩體形,且能極大地方便他們的行動。此外,鑒於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都地處高溫沙漠地帶,寬松飄逸的阿拉伯長袍不僅能迅速散熱,還能有效地抵禦住漫天襲來的沙塵暴。難怪不止一位朋友這樣說過,在炎熱的阿拉伯國家裡,穿著阿拉伯長袍是最明智的選擇。
人們或許認為阿拉伯男人穿著的白色長袍都是千篇一律的。實際上,他們的長袍卻是各不相同的,每個國家大多都有自己特定的款式和尺碼。以通常稱為“岡都拉”的男袍來說,總共就有不下十幾種款式,諸如沙特款、蘇丹款、科威特款、卡達款、阿聯酋款等,更有從中衍生出來的摩洛哥款、阿富汗套裝等等。這主要是根據各自國家的人的體型以及喜好而定的,如蘇丹人普遍高大肥胖,故蘇丹款阿拉伯長袍極為寬松肥大,更有一種蘇丹款白色長褲簡直就是像將兩只大號棉布口袋縫合在一起,恐怕就是讓日本橫綱級別的相撲運動員穿上去也是綽綽有餘的。
至於阿拉伯婦女穿著的黑色長袍,它們的款式可就更加多得難以計數了。同男式長袍一樣,各國也都有其獨特的款式和尺碼,其中尤以沙特款最為保守,連同必不可少的頭巾圍巾面紗等附件,穿上後能將整個人遮蓋得密不透風。天生愛美的阿拉伯婦女雖受伊斯蘭教規所限,不能隨意展露玉體,也不宜身穿鮮亮的外衣,但無人能阻止她們在其黑色長袍上綉上黑色的暗花或艷麗的明花(這要視國情而定),更無法攔住她們在黑色長袍裡面穿上漂亮的衣裙。
起初,我們認為這種稱為“阿巴婭”的黑色女長袍款式簡單,製作容易,肯定也貴不到那裡去。但後來與行家交往,才知道由於面料、修飾、做工、包裝等的各異,價格差別甚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在阿聯酋的商業都市迪拜,我曾數次光臨過高檔婦女服飾商店,親眼見到那裡的黑色女袍果然價格不菲,每件竟然高達數百乃至上千美元!不過在正規的阿拉伯商店中,白袍和黑袍是不能同店的。
阿拉伯人從小就開始穿阿式長袍,這似乎也可以說是阿拉伯傳統啟蒙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年幼的孩童也穿上白色或黑色的小長袍,卻是別有一番風景,不由得你不朝著他(她)們多瞧上幾眼。特別是當節假日里阿拉伯人舉家出動時,總會有成群的孩童穿著黑白長袍滿地跑,因其獨特的衣著而給節日點綴出亮點。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年輕人熱衷於西裝革履以及休閑服飾,這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對傳統的一種挑戰?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每一個阿拉伯人的衣櫃里,總會有幾件他們千古流傳下來的阿拉伯長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