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蘭氏多少人口

蘭氏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15 23:50:46

① 姓蘭的是什麼民族

蘭姓不是固定哪一個民族,許多民族都有姓蘭的。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蘭姓人口約104萬。蘭姓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另有很多蘭氏是因《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藍姓簡化而來。

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

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

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正宗。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二、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三、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采於蘭邑(今山東棗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四、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五、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1、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2、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3、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4、拓跋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六、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七、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

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八、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2、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九、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2、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十、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

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後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後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十一、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

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期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中文音譯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十二、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1)蘭氏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蘭姓名人有:漢武陵太守蘭廣;十六國有後燕皇帝蘭汗、後燕北平王蘭審,還有前秦將領蘭殊;南朝梁有名將蘭子雲、蘭欽;唐朝有登第蘭承、真州刺史蘭火逵,還有蘭宗周;明朝進士蘭侃、蘭玉,詩人蘭廷瑞;清朝有蘭第錫等。

蘭建:蘭審的父親,慕容垂的舅父,蘭堤、(後燕廢帝)蘭汗、蘭加難的長兄。

蘭汗(?-398年):慕容垂的舅父,慕容楷與慕容盛的岳父。其兄長為蘭堤、弟弟是蘭加難。生有三子:太子蘭穆、魯公蘭和、陳公蘭揚。398年4月,蘭汗建元稱帝,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昌黎王,改元青龍。

蘭加難(?~398年):後燕車騎將軍。在家排行第四,也是最小的兒子。他的三個哥哥依次是:蘭建、蘭堤、後燕廢帝(昌黎順文王)蘭汗。

蘭審:蘭建之子,慕容垂的表兄弟,後燕北平王。

蘭殊:十六國時前秦人。原為苻洛手下將領。在苻洛舉兵攻打苻堅時,兵敗被俘,苻堅將其赦免,並任命為將軍。

蘭子雲:中昌魏人,南朝梁著名將領蘭欽的父親。天監年間,官至雲麾將軍,冀州刺史。

蘭欽: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將領。隨父北征,屢立戰功,因為軍功先後封光烈將軍、平西校尉、梁州刺史,進爵為侯,智武將軍,增封二千戶,衡州刺史。詔加散騎常侍,進號仁威將軍,至衡州,進號平南將軍,改封曲江縣公。

② 蘭姓有多少人口_蘭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蘭姓有多少人口

蘭姓的起源與演變
蘭姓源出主要有兩支:姬姓和羋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時,鄭文公之子為鄭穆公。其母懷穆公之日,夢見天使送來蘭草,於是穆公出生後取名為蘭,也稱公子蘭。傳說鄭穆公病危時,命身邊侍從把房中的蘭草割掉,隨之而亡。其子孫們感到這太神奇了,把蘭草看作神草,穆公的一支庶出子孫遂以穆公之名為氏。姬姓蘭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第二支系自羋姓。戰國中葉楚懷王時期,楚國的疆域是最大的,東北到達山東莒縣、泰安一帶。楚國在今山東南部臨近江蘇的蒼山西南建立了蘭邑(今天稱為蘭陵鎮),受封蘭邑的楚國公族大夫,其後裔遂以邑名為氏。羋姓蘭氏的歷史至少有23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進入秦漢以後,蘭姓氏族中開始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重要的事件有漢朝北部的匈奴人中的蘭氏貴族,南北朝北魏時期鮮卑人中的烏洛蘭氏族,盧水胡的蘭氏族,巴氐人中的蘭氏族,均大批改用漢姓同化為漢族。元朝時遠人喀喇氏族中的一支也用蘭作為他們的姓。因此,西北地區的蘭姓與這些歷史上的民族頗有淵源。

歷史上蘭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蘭姓活動主要在河南和山東一帶,進人秦、漢以後,北方民族的加入,使北方蘭姓發展相對較快,在河北昌黎形成瞭望族。中原的蘭姓隨南下移民流擴散到長江以南地區。
唐、宋、明時期,蘭姓發展很緩慢,是當時的小姓。明朝時期,江蘇為蘭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蘭姓人口的37%。全國蘭姓幾乎集中於江蘇、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河北六省。蘭姓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區遷移。

當代蘭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蘭姓的人口約84萬,為全國第一百五十四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6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蘭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目前蘭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西,大約佔全國蘭姓人口的14%。全國蘭姓主要分布於江西、黑龍江、四川、廣西,這四省區集中了蘭姓人口的43%。其次分布在貴州、遼寧、內蒙古、重慶、河南、陝西,這六省區又集中了蘭姓人口的27%。
蘭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廣西、黔湘贛大部、廣東西北、海南南部、雲南西南、四川中部、甘肅東南、寧夏南部、陝西中部、內蒙古中部、黑龍江中部,蘭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7%以上,最高可達1.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3.8%,居住了大約42%的蘭姓人群。在雲川大部、重慶、貴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南大部、陝西東南和北部、寧夏北部、甘肅西南、內蒙古中西、黑吉大部、山西西南、河南西端、江西東北、福建西部、粵瓊中部,蘭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 8%0.27%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1%的蘭姓人群。

蘭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蘭姓的郡望為昌黎郡。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蘭姓歷代名人10名,占總名人數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三百七十五位;蘭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六十位。
蘭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東晉十六國前秦將軍蘭殊,後燕北平王蘭審;北朝j匕魏員外郎蘭英,北齊武衛蘭芙蓉;唐朝右武衛將軍蘭長基,真州刺史蘭大逵,房子令蘭興;明朝應天府尹蘭以權,衡州知府蘭完植;清朝河東道總督蘭茅錫。
蘭姓血型
蘭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5.4%,A型佔28.9%,B型佔27.5%,AB型佔8.2%。

③ 中國百家姓中有「蘭」姓嗎

百家姓有「蘭」姓。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

蘭姓人口約104萬。蘭姓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另有很多蘭氏是因《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藍姓簡化而來。

(3)蘭氏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蘭姓名人有:

漢武陵太守蘭廣

十六國有後燕皇帝蘭汗

後燕北平王蘭審

前秦將領蘭殊

南朝梁有名將蘭子雲、蘭欽

唐朝有登第蘭承、真州刺史蘭火逵,還有蘭宗周

明朝進士蘭侃、蘭玉,詩人蘭廷瑞

清朝有蘭第錫等。

④ 中國百家姓中有「蘭」姓嗎

蘭姓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姬蘭是周厲王之子姬友(鄭桓公)的裔孫,其支庶子孫中,有以王父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的大夫,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
蘭氏人口總數在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
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
如今,蘭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蘭氏村九個:互助縣有蘭家寨、蘭家溝、三個蘭家村,大通縣有蘭沖、上、下蘭沖村,湟源縣有蘭占巴村。

⑤ 關於「蘭」姓的歷中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蘭姓(中國姓氏之一)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算上藍姓戶籍登記蘭的,蘭姓人口約105萬。蘭姓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另有很多蘭氏是因《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藍姓簡化而來。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一株蘭草,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史稱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淵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采於蘭邑(今山東棗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淵源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淵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跋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淵源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淵源七
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淵源八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淵源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淵源十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後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後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淵源十一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期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中文音譯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淵源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
兩漢時期
見諸史冊之蘭氏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前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雲,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時期有涪州人(今重慶涪陵區)蘭沖虛。證明在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氏人活動的身影。蘭氏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
宋、元之際,蘭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布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
山西因處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氏繁衍得較為興盛。
明朝初期
山西蘭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滿清軍隊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
清朝初期
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氏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氏飄洋過海,或遷居台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為多,這三省蘭氏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族人口的57%。
今四川省的成都龍泉驛、雅安市、滎經縣、涼山彝族自治州、廣安市、閬中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青海省的大通縣、湟源縣,江西省的上饒市,河北省的石家莊無極縣、趙縣、泊頭市、保定市、滄州市南皮縣、廊坊市三河縣、冀州市,山東省的平度市、菏澤市東明縣、日照市、煙台市龍口市、萊西市,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常德津市市、邵陽市新寧縣,山西省的運城市、臨汾市洪洞縣、原平市,江蘇省的連雲港市灌南縣、淮安市漣水縣、揚州市,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的天水市,黑龍江省的海倫市,陝西省的延安市,河南省的偃師市、平頂山市寶豐縣,南陽市唐河縣,洛陽市孟津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湖北省的團風縣,安徽省的阜陽市、安徽省淮北市、巢湖市和縣,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均有蘭氏族人分布。

⑥ 姓蘭怎麼介紹自己的姓氏一年級

本人姓蘭,蘭花的蘭,多謝關照。
蘭姓,中華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名中位居第833位,得姓始祖為鄭穆公(公子蘭)。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302位。蘭姓人口約104萬。百家姓沒有蘭姓,只有藍姓,現實中真正的蘭姓很少,很多蘭姓是藍姓的簡化造成的。

⑦ 蘭姓氏家族的由來

蘭姓主要源自姬姝和羋姓。

⑧ 」蘭」姓氏的由來

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尋根溯源 蘭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鄭國穆公名蘭,支庶以王父名為氏。2、春秋時,楚有大夫食采於蘭(故城在今山東棗庄東五十里),其後以邑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後漢書》所載,三國時,南匈奴貴族四大姓(即呼延、須卜(卜)、喬、蘭)中有蘭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代北鮮卑烏落蘭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單姓蘭;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爾斯蘭,子孫遂以蘭為姓;裕固族蘭恰克氏,漢姓為蘭;今彝、土家、滿、回、壯、俄羅斯、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蘭。即鄭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下傳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鄭穆公即位。傳說穆公之母生穆公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的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產下一子,遂將其子取名為蘭。姬蘭在位二十二年,死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為氏,稱蘭姓。他們尊姬蘭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屬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鄭為韓所滅。蘭姓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姓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兩漢時,見諸史冊之蘭姓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先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雲,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蘭沖虛。所有這些史實證明,今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姓人活動的身影。蘭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有中山、東莞、汝南,這說明在唐代及其以前蘭姓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宋元之際,蘭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布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處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姓繁衍得較為興盛。明初,山西蘭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清初,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姓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姓飄洋過海,或遷居台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姓約佔全國漢族蘭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郡望堂號 蘭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平輿(今河南平輿北);3、東莞郡,漢為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今山東莒縣),後又改為東安。

堂號:「中山」、「平水」、「東莞」等。�

宗族特徵 1、蘭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大於南。2、蘭姓來源龐雜,但無論出自何支,均為中華姓氏大家庭中一員。3、當代不少地方,習慣上把蘭姓與藍姓混為一談,即把蘭字作為藍字的簡化字使用。事實上,古蘭姓與藍姓在歷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藍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統源流。

名人精粹 蘭殊:十六國時前秦人。原為苻洛手下將領。在苻洛舉兵攻打苻堅時,兵敗被俘,苻堅將其赦免,並任命為將軍。蘭欽: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將領。初授東宮直閣,後因屢立戰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間有惠政,甚得民心。後進號平南將軍,封曲江縣公。任廣州刺史時,被前刺史於食中下葯毒死,年僅四十二歲。蘭夏禮:蘭欽子,南朝梁將領。侯景之亂時,叛軍至歷陽,其率部長途奔襲景軍,戰敗而死。蘭沖虛:涪州(今重慶涪陵)人,唐代道士。居靜思觀修道,據傳於中宗神龍元年得道仙去。蘭宗周:唐代地理學家,著有《水氣略》。蘭以權:字世衡,湖廣襄陽(今屬湖北)人,明初官吏。洪武初以才學選授中書省照磨。後受太祖朱元璋之命前往廣西左、右江地區,安撫少數族民,因功升為禮部員外郎,累官至應天府尹。其博學能詩,為人端謹。蘭國征:陝西中部人,明代官吏。以明經官乾州訓導,後升榆林衛教授。潔身自好,不受生徒饋贈。樂於助人,曾於歲飢時把自己俸米分給諸生之貧者。蘭茂:字廷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雲南嵩陽人,明代學者、醫葯學家。博覽群書,通曉經史百家,精於醫葯。曾以方略幫助兵部尚書王驥攻麓川。後淡於仕途,居住民間著書。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蘭隱君集》、《醫門摩要》等。其中《滇南本草》為現存較早,且較完備之地方本草。蘭玉:直隸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明成化八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蘭第錫:字龐章,山西吉州(今吉縣)人,清代官吏、水利家。乾隆十五年舉人,官鳳台(今山西晉城市)教諭,累擢河東河道總督,後調任江南河道總督,加兵部侍郎。任內一直致力於防洪治水,曾於河南、江蘇等地搶修黃河護堤。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負責堵塞江蘇豐縣曲家莊六堡黃河決口,晝夜守候工地。其治水勤奮妥貼,為官清廉,後因積勞成疾,卒於任上。蘭芝堂:一作蘭之堂。四川郫縣人,清乾隆十七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蘭庭輝:福建上杭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生於一九一三年,死於一九八三年。一九六一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蘭敏:天津人。早年參加革命。解放後,曾任山西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後調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蘭培珍:山西原平人,少兒教育的積極實踐者。一九六零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⑨ 蘭姓的歷史和現狀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302位,人口約1033800餘。
淵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淵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采於蘭邑(今山東棗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淵源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淵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跋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淵源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淵源七
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淵源八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淵源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淵源十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後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後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淵源十一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期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中文音譯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淵源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今四川省的成都龍泉驛、宜賓市、自貢市、樂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廣安市、閬中市、德陽市中江縣、南充市、遂寧射洪縣,吉林省的長春市,青海省的互助縣、大通縣、湟源縣,江西省的上饒市、贛州市於都市,河北省的石家莊無級縣、趙縣、泊頭市、保定市、滄州市南皮縣、廊坊市三河縣、冀州市,山東省的平度市、菏澤市東明縣、日照市、煙台市龍口市、青島市嶗山區、萊西市,湖南省的岳陽市華容縣、益陽市桃江縣、常德津市市、邵陽市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福建省的龍岩市武平縣、三明市將樂縣,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連江縣、寧德市,山西省的運城市、臨汾市洪洞縣,江蘇省的連雲港市灌南縣、淮安市漣水縣、揚州市,重慶市的酆都區、黔江縣,甘肅省的天水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黑龍江省的海倫市,陝西省的延安市、漢陰縣,河南省的偃師市、南陽市唐河縣,洛陽市孟津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海南省的三亞市,湖北省的武穴縣、潛江市,麻城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巢湖市和縣,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澳門特別行政區、日本國島根縣松江市等地,均有蘭氏族人分布。

⑩ 中國一共有多少人姓蘭

排名160左右,戶籍登記目前大概100萬,(不包括登記蘭的,藍與蘭共235萬):廣西45萬左右排名32位(藍天立:廣西人,18屆候補中委、廣西常委、常務副主席);廣東23萬左右排名66位(藍佛安:廣東人,廣東副省長);福建10萬左右…

網上都是老數據…以前有些人以為藍可以簡寫為蘭,現在有些改回來了…還有些本是姓藍的現在戶籍還登記成蘭(福建就有20萬左右),很多答應以後小孩再上戶口改回來…
福建、湖北大悟、黃陂…本是這個藍,很多戶籍登記為蘭!看看祖先牌吧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3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8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6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