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符江人口有多少人口
Ⅰ 高縣簡介
高縣
高縣,位於四川南部,坐落在萬里長江第一支流南廣河河畔,幅員面積1321平方公里,轄12個鄉、12個鎮,285個行政村,總人口50萬人。
高縣是川、滇、黔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北接戎州,南控滇黔,通訊暢達,交通便捷,自然資源富集配套,是全國茶葉基地縣,全省蠶桑和畜牧基地縣,全省綠化達標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
高縣,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是南方絲綢之路五尺道必經地,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年)設立南廣縣。孕育了著名革命家李碩勛、文壇巨匠陽翰笙、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任總理、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等大批傑出人物。
隨著國家實施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戰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高縣確立了風正心齊,團結奮進,搶抓機遇,實干爭先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工業興縣,產業富民,活商聚財,科教支撐,三篇文章的發展思路,明確了三年內實......
高縣位於四川省南緣,距「萬里長江第一城」—一宜賓僅61公里,地處「蜀南竹海」和「石海洞鄉」的門戶。是我國著名革命家李碩勛、文壇巨匠陽翰笙的故鄉,是「南方絲綢之路五尺道」的必經之地,北接戎州,南控滇黔,境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風光秀麗,交通便捷;具有發展旅遊的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文化度蘊和區位優勢。擁有國內少見的「植物活化石」桫欏樹群落——紅岩山桫欏森林公園;全市最大的山區蓄水型湖泊。市級風景區——七仙湖;川南道教名寺——流米寺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碩勛故居、紀念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陽翰笙故居等眾多的旅遊景區。擁有上星級賓館——符江賓館和數家市級旅遊定點接待賓館飯店。旅遊服務設施較為齊備,文化娛樂活動豐富,風味食品獨具特色,是休閑度假旅遊的理想場所,乘公交車和自備車均可直達。
Ⅱ 宜賓好還是符江
宜賓。
宜賓,四川省轄地級市,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中國酒都、中國竹都」之稱。
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交匯處;地形整體西南高、東北低,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46%,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47000個/立方厘米(七洞溝),極其適宜人類居住,轄區內長寧縣等因此成為著名長壽縣。幅員面積13283平方千米,轄3區、7縣。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宜賓市常住人口為4588804人。
Ⅲ 想知道原高縣符江區曲州鄉、現高縣慶符鎮曲州片區人口資料區域面積與交通狀況,
你好,我就是曲州仰天村的。具體內容較多,你可以去我的空間看。http://hi..com/%B7%FB%BD%AD%D0%A1%D7%D3/blog/item/16327d3f1be40dec838b13b7.html
如果還需要什麼我的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希望對你有用
Ⅳ 文江是挨著符江的嗎
四川省宜賓市高縣文江鎮位於高縣中東部,屬縣城南城,幅員面積153.96平方千米,轄31村4個社區5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71739人(2017)。城區面積3.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35% 。宋江河、南廣河穿流而過,地勢復雜,大部分屬深丘山區,最高海拔1081.2米,最低海拔325米。 文江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曾是高縣縣政府駐地。
慶符鎮地處南廣河畔,川雲路中段,距宜賓市44公里。慶符鎮歷史悠久,唐貞觀4年(公元630年)時屬石門縣址,天寶中置羈縻曲州,宋政和3年(1113年)復置慶符縣,直至1959年慶符縣並入高縣前,一直為慶符縣址,有847年縣城歷史。 慶符鎮幅員面積137.02平方千米,轄行政村29個、街道社區3個,村(居)民組320個,總人口58237人(2017),其中耕地37900畝。森林覆蓋率37 %。是高縣縣政府所在地。
兩鎮相距7公里左右,開車10分鍾吧。
Ⅳ 高縣,符江和慶符這三個地方是什麼關系
暈,高縣的兩個鎮,文江鎮和符江鎮。符江就是慶符,慶符就是符江。文江鎮就是高縣,高縣就是文江。
現在大多政府辦事機構都搬到慶符鎮去了,所以現在別人大多叫的 高縣 就是文江鎮。符江就是慶符鎮。
Ⅵ 符江鎮郵編多少
645186 四川省 宜賓市 高縣 符江鎮(慶符鎮 )
Ⅶ 四川高縣文江鎮是不是符江鎮喲
不是,文江是文江,符江叫慶符鎮
Ⅷ 沐愛鎮歷史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沐愛鎮位於筠連中部,距縣城30公里,系山區淺丘地貌,幅員面積78.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940畝,農民人均佔有耕地0.99畝,森林覆蓋率達30%。原屬高縣安靜鄉,民國37年(1948年)改為沐愛縣,1953年劃入筠連縣,為筠連縣第四區駐地同,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合沐愛、金鑾二鄉建沐愛鎮,鎮政府駐沐愛場,轄18個行政村,141個村民組,2個街道居委會,14個居民小組,全鎮現有人口32394人,其中農業人口30175人。
沐愛鎮「沐愛」的稱呼,迄今為止我們知道的已經有四個稱呼。其一說在蒙古語中,沐愛曾經叫過「落雁」;其二,在彝族姓氏譯音中沐愛又叫過「木乃」,現在沐愛場上,凡上了點年紀的老人都知道沐愛叫「木乃」;其三,民國建鎮時也曾經叫「博愛鎮」;其四 ,就是現在的稱呼「沐愛」(沐愛古時候曾經叫「落雁」、「木乃」筠連縣志上也是這樣說的)。
沐愛歷史悠久,很早以前系屬古侯國屬地。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兩三千年前,沐愛就是先民們勞作和生活棲息地。而據高縣記載,更往前推了兩千年,即說:「高縣歷史悠久,據已出土的石器證實,遠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又據筠連縣志載1995年4月巡司鎮鐵索橋出土的漢墓,也可佐證很早以前就有漢人在這片土地上居住。周秦時期,沐愛就是多種民族雜居(少數民族為主),民族間互相友好往來。
沐愛建縣情況。近代國民黨時期。沐愛場仍屬高縣管轄的上二鄉之一的安靜鄉駐地,高縣上二鄉之二的定邊鄉駐地在今落木柔場。高縣的下鄉:今高縣文江、羅場、嘉樂等地。但當時沐愛、落木柔、蒿壩等地人們到高縣縣城辦事往來很不方便。又據傳因1942年有高縣民國偽府人員加重上鄉人民田賦負擔問題,引起上鄉人民爭議,於是沐愛人借鑒沐川建縣成功經驗,醞釀建縣與高縣分治,按照民國要求,先設置治局過度。到了1944(民國33年)年高縣的上二鄉(沐愛,落木柔、蒿壩等地)得到了國民政府批准設治局,當年還在沐愛場舉行了設治局慶典,設置局治地駐沐愛場。所以1944年沐愛設置治局為起始時間。三年治局過度後,沐愛1947年正式改成了沐愛縣,隸屬宜賓管轄。據傳,在定縣名時,有人提出用「博愛」,以避免沒(沐)有愛的含義。但因河南有個博愛縣,不能重復,而棄之。如果河南沒有博愛縣,沐愛也就成為博愛縣了。那我們今天就好理解博愛縣名字。河南的博愛縣是取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中的「博愛」兩字,設置博愛縣的。
據很多歷史資料記載,沐愛的得名,系彝族姓氏譯音「木乃」變音而來。沐愛的古名「木乃」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附: 沐愛的隸屬關系。
上古(距今四萬年前)1980年8月在今鎮舟鎮發現並命名的「筠連人」,鎮舟離沐愛10餘里路程。說明沐愛此地就有人類活動。
戰國時(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今沐愛地為西南夷境域,屬夜郎國地→沐愛(今名,屬西南夷一個小氏土著民族居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今沐愛地域歸大一統的中央王朝。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益州犍為郡(郡治今貴州省遵義縣西)→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為郡轄地為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分益州為21郡,仍置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蜀漢延熙年間(238-257),益州(治今成都市)→南廣郡(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不久廢郡存縣,仍屬益州→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寧州(初今晉寧縣晉城鎮,後遷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南廣郡(治地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南廣縣(郡縣治地同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太康五年(284)益州→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惠帝太安二年(303)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南廣郡(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晉愍帝建興四年(316)五月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晉元帝永昌年間(322-323)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晉成帝咸康年間(335-342),李雄定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東晉穆帝時(345-361)安西將軍桓溫平蜀,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雲南昭通)→南廣縣(治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沐愛(今名)。
梁太清二年(548年),雲南少數民族大牲爨瓚占據寧州,「袤延二千餘里」,南廣縣因而荒廢,今縣境內遂為東爨「烏蠻」(彝族)繁居之地。隋大業三年(607年)後為僚人據有。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戎州(治今宜賓)→沐愛(今名)無建置屬「獠地」。
唐武德元年(618)劍南道(治今成都)→戎州都督府(治地今宜賓市三江口僰道城)→僰道縣(縣今治宜賓)→沐愛(今名)。
唐貞觀八年(634年)劍南道(治今成都)→戎州(宜賓市區)→撫夷縣(治在今雲南鹽津縣境)→沐愛(今名)。
唐武後長安元年(701年)劍南道(治今成都)→瀘州都督府(治今瀘州)→羈縻高州(今筠連鎮舟鎮)→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唐天寶元年(742年)南溪郡(治僰道縣,今四川宜賓市區)→羈縻高州(今筠連鎮舟鎮)→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戎州(治僰道縣,今四川宜賓市區)→羈縻高州(今筠連鎮舟鎮)→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貞元二年劍南道(治今成都)→瀘州都督府(治今瀘州)→羈縻高州(今筠連鎮舟鎮)→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宋咸平四年(1001)將蜀地分為益、利、夔、梓4路,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綿陽三台縣)→瀘州都督府(治今瀘州)→羈縻高州(今筠連鎮舟鎮)→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熙寧八年(1075年)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綿陽三台縣)→瀘州都督府(治今瀘州)→淯井監(治今長寧縣雙河鎮,軍事單位,嚴格說不是建置)→羈縻高州(今筠連鎮舟鎮)→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梓州路(治路今綿陽三台縣)→敘府(治今宜賓)→長寧軍(今長寧縣雙河鎮)→羈縻高州(今高縣符江)→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潼川府路(今四川綿陽三台縣)→敘州府(治今宜賓)→長寧軍(今長寧縣)→淯井監(今長寧縣雙河鎮)→羈縻高州(今高縣符江或慶符)→徒西縣(今筠連鎮舟鎮)→沐愛(今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敘南等處蠻夷宣撫使司(治今宜賓市)→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治高縣慶符鎮)→沐愛(又稱落燕囤,今筠連沐愛鎮。此時蠻人散居村囤,無縣邑鄉鎮)。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
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 四川行中書省(治在今成都)→敘南等處蠻夷宣撫使司(治今宜賓市)→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治高縣慶符鎮)→沐愛(又稱落燕囤,今筠連沐愛鎮。此時蠻人散居村囤,無縣邑鄉鎮)。
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川行中書省(治在今成都)→敘州路(治地今宜賓)→高縣(今高縣文江鎮鳳凰山下懷遠砦)→沐愛(今名)。
明洪武十年(1377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在今成都)→敘州府(治地今宜賓)→高縣(治高縣城中)→沐愛(今名)。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高州(治高縣城中)→高縣(治高縣城中)→沐愛(今名)。
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川省(治成都)→永寧道(治今瀘州)→敘州府(治今宜賓)→高縣(治高縣城中)→沐愛(今名)
清 仁宗嘉慶七年(1802年)四川省(治成都)→川南永寧道(道治今瀘州)→敘州府(治今宜賓)→高縣(治高縣城中)→安靜(安寧)鄉→沐愛(今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四川省(治成都)→下川南道(道治今瀘州市)→敘州府(治今宜賓)高縣(治高縣城中)→安靜(安寧)鄉→沐愛(今名)。
民國元年(1912)四川省→敘州府(治今宜賓)→高縣(治高縣城中)→安靜(安寧)鄉→沐愛(今名)。
民國2年(1913)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今瀘州市)→高縣(治高縣城中)→安靜(安寧)鄉→沐愛(今名)。
民國3年(1914)四川省→永寧道(道治今瀘州市)→高縣(治高縣城中)→安靜(安寧)鄉→沐愛(今名)。
民國18年(1929)四川省→高縣(治高縣城中)→安靜(安寧)鄉→沐愛(今名)。
民國24年(1935)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今宜賓市)→高縣(今高縣治文江鎮)→第三區(治沐愛場)→安靜(安寧)鄉(治沐愛場)→沐愛(今名)。
民國26年(1937)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今宜賓市)→高縣(今高縣治文江鎮)→博愛鎮(治沐愛場)→沐愛(今名)。
民國33年(1944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今宜賓市)→高縣(治今高縣文江鎮)→沐愛設置局(治沐愛場)→沐愛(今名)。
民國37年(1948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今宜賓市)→沐愛縣(治博愛鎮沐愛場)→博愛鎮(治沐愛場)→沐愛(今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底沐愛縣曾和平解放,1950年7月24日沐愛第二次解放。
1950年2月西南大區(駐重慶市)→川南行政公署(駐瀘州市)→宜賓專區(駐地今宜賓縣)→高縣(治今高縣文江鎮))→第四區(駐沐愛場)→中心鄉。
1952年9月1日四川省(駐成都)→宜賓專區(駐宜賓)→高縣(治今高縣文江鎮))→第四區(駐沐愛場)→博愛鎮(今沐愛)。
1953年8月四川省(駐成都)→宜賓專區(駐宜賓)→筠連縣(治今筠連縣)→第四區(駐沐愛場)→中心鄉(駐沐愛場)。
1958年四川省(駐成都)→宜賓專區(駐宜賓)→筠連縣(治今筠連縣)→第四區(駐沐愛場)→中心公社(駐沐愛場)。
1984年四川省(駐成都)→宜賓地區(駐宜賓)→筠連縣(治今筠連縣)→第四區(駐沐愛場)→沐愛鄉(駐沐愛場)。
1992年10月四川省(駐成都)→宜賓地區(駐宜賓)→筠連縣(今筠連縣)→沐愛鎮(駐沐愛場)。
1997年1月至今四川省(駐成都)→宜賓市(市政府設宜賓三江口城區)→筠連縣(今筠連縣)→沐愛鎮(駐沐愛場)。
據很多歷史資料記載,沐愛的得名,系彝族姓氏譯音「木乃」變音而來。沐愛的古名「木乃」已經有1400多千年的歷史。
Ⅸ 宜賓高縣文江鎮有多少個村大概的地點和情況是什麼樣
編輯本段【基本情況】 四川省宜賓市高縣文江鎮位於高縣中東部,屬縣城南城,幅員面積 102.65 平方公里,轄 25 個村 4 個社區 204 個村民小組 56 個居民小組。總人口 63158 人,其中:非農業人口 24319 人。城區面積 3.5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35969 畝,其中:田 14981 畝,土 17078 畝。森林覆蓋率 35% 。南廣河、南廣河穿流而過,地勢復雜,大部分屬深丘山區,最高海拔 1000 米左右,最低海拔 325 米。 文江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該鎮以此資源為依託,現已形成了以煤炭企業、地面礦山企業、建築建材企業為主體的工業布局基本框架。 文江鎮是高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距宜賓市 51 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川雲中路和巡筠路交匯於此,金筠鐵路穿境而過。 編輯本段【人文歷史】 文江鎮從西漢以來為南廣縣、僰道縣、劍南縣瀘州都督府、高州、高縣管轄。文江鎮前身是懷遠砦、中壩、懷遠鎮,始終是州、縣治。清代屬高縣歸化鄉河右二甲。 1951 年 2 月置柏河鄉。 1956 年 2 月,撤柏河鄉,將郭家、符江 2 本劃歸懷遠鄉,劍南、西安等 5 村劃入前進鄉。 1959 年 9 月建文江公社。 1992 年 9 月撤區建制,原懷遠區加上老文江江鎮合並,設置新的文江鎮。 文江鎮人傑地靈,有杏壇耆宿周雨生,名宦賢吏喻良,民國人物閔次元,革命人物李曉南,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孤膽英雄」潘正光,少年英雄王向忠,工運之友閔德厚,革命烈士王俠夫。 編輯本段【農村經濟】 文江鎮生產水稻、花生、甘蔗、核桃、柑桔、生豬、蠶桑、生態茶等。 2002 年— 2003 年,糧食總產量分別為 16320 噸、 16072 噸,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 9850 萬元、 9882 萬元,第一產業分別為 4105 萬元、 4258 萬元,財政收入分別為 694 萬元、 29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 2242 元、 2379 元。 編輯本段【工業經濟】 文江鎮實施「以工興鎮」戰略,著力培育壯大煤炭業、建築建材業、茶業、汽車運輸業、水電業五大支柱。 2003 年,生產原煤 10 萬噸,礦石 20 萬噸,陶磚 20 萬平方米,發電量 200 萬度。 2002 年— 2003 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分別為 5473 萬元、 24305 萬元,個私經濟產值 9270 萬元。 2004 年,工業總產值 1820 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 26000 萬元,個私經濟產值 25839 萬元。 編輯本段【公益事業】 文江鎮有高中 1 所,初中 2 所,小學 18 所,在校學生 9430 人,教師 556 人。有醫院、衛生院 32 個,醫生 113 人,病床 50 張。其中,紅十字醫院 1 所。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程式控制電話、寬頻、移動通訊已開通,能與世界各國聯通,水電氣基礎設施齊備,具備了投資開發的條件。 編輯本段【榮譽稱號】 文江鎮先後評為宜賓市文明衛生城鎮、市擁軍優屬模範鎮、宜賓市社區建設示範鎮、宜賓市文化先進鎮
Ⅹ 高縣符江職高怎麼樣好不好
高縣符江職高怎麼樣好不好?想必大家都很想了解,下面將為您詳細介紹,僅供參考。
高縣符江職高怎麼樣好不好
學校很好,高縣符江職高創建於1976年,1985年被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命名為四川省高縣懷遠職業中學校,2008年12月成功創建為四川省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縣縣委、縣政府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職業教育,整合了全縣職教資源,將原沙河職中合並到我校,並購買原商職校b區作為學校主校區。同時,向省教廳申請更換校名,2009年3月26日,省教廳正式批准將我校更名為四川省高縣職業技術學校。
高縣符江職高簡介
高縣符江職高現有教職工114人,專任教師113人,本科學歷98人,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33人;專業課教師77人,其中雙師型教師56人。學校佔地面積7.99萬㎡,校舍建築面積4.93萬㎡,運動場1.88萬㎡;有6道次200米環形運動場2個,籃球場6個;建立了校園網、校園閉路電視系統、校園語音系統等現代化的管理系統;有電子電工室、電子模擬模擬室、家電維修室、普車室、數車室、鉗工室、餐飲室、音樂室、形體房、電動縫紉室等50餘間實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