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朝姓中國有多少人口

朝姓中國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16 16:29:01

Ⅰ 朝,洗,岑,葛,哈,霍作姓氏怎麼讀

1、朝姓,讀音:cháo,同「晁」。

在中國古代,「朝」和「晁」通用,「晁」即是「朝」的古字,因此朝氏又成為主要的晁姓支源。

2、洗姓,讀音:xiǎn

《姓氏尋源》 雲: 「南海番禺多洗姓,蓋高涼蠻酋姓也。」高陽,三國時吳置郡,故治在今廣東陽江西30里。今瑤族姓。

3、葛姓,讀音:gě

當今常見姓氏,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26位,人口近14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1%。

4、哈姓,讀音:hǎ

哈姓,多為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湖北、河南和西北等地。

5、霍姓,讀音:huò

霍姓,中華姓氏,出自西周王族支系,是霍國君室後裔,人數約98萬。

Ⅱ 晁姓有多少人口_晁姓起源及分布

晁姓有多少人口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暫無晁姓人口具體數據。

晁姓起源

源於姬姓
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以祖名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鼌氏。晁與鼌、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出自史氏
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我國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混為一用。依照《風俗通》上記載,晁姓是衛大夫史晁之後。而《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通志氏族略》一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據《鼠璞》上記載,認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後人奉王子朝為晁姓的得姓始祖。

分布和遷移:
晁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斗。最後在晉國的干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潁川(今天的河南省長葛、許昌一帶)、京兆(今天的陝西省長安以東)。

郡望和堂號:
郡望 京兆郡:及國都直轄區。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京兆,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陰市一帶。南陽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一帶。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設置,以潁水得名。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許昌市一帶的地區。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縣。

堂號 智囊堂、學書堂:漢代晁錯,為太學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人稱他為智囊。景帝的時候他是御史大夫。

姓氏名人:
晁錯,西漢潁川人,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賢名之學。文帝的時候,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他曾經向文帝建議,不要叫太子讀太多的儒家經典,而應該多學一些可用於當今實際的治理的術數,通曉法治的學說。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拜晁錯為太子家令,讓他輔導太子讀書。並且稱他為智囊。景帝即位以後,升遷為御史大夫,他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削諸侯封地以尊京師的思想。他研究總結先秦以來的法家思想,稱贊秦始皇由於實行法治,財用足,民利戰,因此能夠兼並六國,成為天子。他提出了一條打擊奴隸主殘余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法家路線。主張獎勵農耕、抗擊匈奴、削平藩國。他多次上書景帝,討論削弱諸侯王割據勢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別指出吳王企圖謀亂的陰謀。他勸景帝迅速採取措施派兵討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對諸侯國進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吳王的恐慌。他於是一方面串通楚、趙、膠東、膠西、濟南等諸侯國,准備提前舉行叛亂;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輿論,對晁錯進行惡毒的攻擊。三年正月,吳楚等七國借口要殺掉晁錯而起兵叛亂,這時,原來吳王的丞相、後來打入漢中央政權的內奸、曾受過晁錯打擊的袁盎,乘機向景帝挑撥離間,胡說只有殺掉晁錯才能平息七國之亂。景帝一時動搖,殺了晁錯。這時,從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先拜見景帝,景帝問他:晁錯已經死了,吳楚罷兵了嗎?鄧先氣憤的說:吳王的陰謀已經計劃了十幾年了,殺晁錯只不過是一個借口罷了,他那裡會停止叛亂呢?景帝這才醒悟過來,下定決心平反叛亂,結果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反了叛亂。

晁崇,字子業,遼東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術數,知名於時。為慕容垂太史郎。從慕容寶敗於參合,獲崇,後乃赦之。太祖愛其伎術,甚見親待。從平中原,拜太史令,詔崇造渾儀歷象日月星辰。遷中書侍郎,令如故。天興五年,月暈,左角蝕將盡,崇奏曰:占為角蟲將死。時太祖既克姚平於柴壁,以崇言之徵,遂命諸軍焚車而反。牛果大疫,輿駕所乘巨牛害數百頭亦同日斃於路側,自余首尾相繼。是歲,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懿,晁崇弟,明辯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語內侍左右,為黃門侍郎,兄弟並顯。懿好矜容儀被服僭度,言音類太祖。左右每聞其聲,莫不驚竦。太祖知而惡之。後其家奴告崇與懿叛,又與亡臣王次多潛通,招引姚興,太祖銜之。及興寇平陽,車駕擊破之。太祖以奴言為實,還次晉陽執崇兄弟並賜死。

晁迥,字明遠(951-1034),晁說之的高祖父,宋朝文官。當工部尚書的高官時,他兒子舉為進士,和父親同朝執事。而隨後晁迥的五個孫子,都為進士,當時人都贊嘆不已。而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許多為進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當官的,那時人們誇張說: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公溯,一寫晁公遡,字子西,濟州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紹興八年進士。史籍無傳,據本集詩文,知其舉進士後歷官梁山尉、洛州軍事判官、通判施州,紹興未知梁山軍。孝宗幹道初知眉州,後為提點潼川府路刑獄,累遷兵部員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於幹道四年,又有《抱經堂稿》等,已佚。

晁補之,字無咎(1053-1110),宋朝濟州巨野人。原豐二年進士,元佑初為大學正,後以禮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號歸來子。善做文章,才氣飄逸,好學且不知疲倦,擅長於書畫,他的字體深得當時的人的好評。與秦觀、黃庭堅、張來等人稱為蘇門四學士,為蘇軾所稱道。大觀四年逝世,終年57歲。有部分著作傳世。

晁沖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濟州巨野(今屬山東省)人,晁補之從弟。舉進士。其詞聰俊明媚,與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趙萬里輯其詞十六首為一卷,名《晁用叔詞》。

晁說之,字以道(10591129),號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視的經學家。他博通五經,尤精於《易》學,同時又是一位富有創作實績的作家、畫家,與蘇軾、黃庭堅等蘇門文人、江西詩派作家有著廣泛的師友關系。由於元符上書入黨籍,其仕途極其坎坷,長期沉淪下僚。他的一生經歷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六朝,是難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豐(今屬河南省),出身書香世家。七世祖晁迥為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高祖晁宗愨、曾祖晁仲衍,也是飽學之士。父沖之,字叔用,擅詩名,為江西詩派作家,族父晁補之,字無咎,從父說之,字以道,均為著名學者,以名節文章盛名於世。晁氏後遷居山東,故又稱為濟州鉅野(今山東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學,浸耽群書。逢靖康兵災,攜家入蜀避難,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樂山)。故家藏書,在戰亂中損失殆盡。紹興二(1132年),登進士第,後為四川轉運副使井度屬官。紹興十七年知恭州(今重慶),後又知榮州(今四川省榮縣)、合州(今重慶市合川)、瀘州(今四川省瀘州)等地。隆興初,入朝為吏部郎中、監察御史。隆興二年(1164)兼樞密院檢詳文字,不久又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對當時官冗恩濫的現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閣待制為四川安撫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閣直學士,在四川重建廣惠倉,賑濟飢民。七年,詔除臨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後,在四川嘉定府符文鄉度過了他的晚年。卒於南宋淳熙年間。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錄學家,他自幼耽書嗜學,雖家藏書大多毀於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為南陽井度屬官期間,曾幫助井度編書、刻書,結下了深厚友誼。井度罷官後,將藏書五十篋贈予晁氏。他以井度贈書為基礎,結合自己原來的收藏,除其重復,得二萬四千五百卷有奇。紹興二十一年,又在知榮州任上,利用三榮僻左少事的閑暇,日夕躬以朱黃,讎校舛誤,終篇輒撮其大旨論之。終於完成了《郡齋讀書志》初稿,並在去世前,不斷對初稿進行修訂和補充。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Ⅲ 南朝和北朝的人口分別是多少

十六國時期,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至於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漢武帝在甘肅西部設置河西四郡,移入28萬漢族人,永嘉亂後又有大量中原人逃難來此,而來到這里的匈奴、鮮卑則顯得微不足道;
鮮卑慕容氏採取安輯流民,設置僑郡,發展農業生產及接受東晉封號等政策,使黃河中下游相當數量的漢人往往合族遷到遼寧。並州匈奴五部,共有三萬戶,入塞匈奴人口當有數十萬,劉淵據離石起事時,二十天就聚眾五萬,足見匈奴人數並不少。劉氏建立漢國和前趙國,匈奴成為統治族,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雜夷自然前來歸附。劉淵都平陽,擄掠民戶充實國都,例如劉曜在長安戰敗,驅男女8萬余口歸平陽,又劉曜攻破晉軍,擄獲晉司徒傅只家屬及2萬余戶歸平陽。劉聰強盛時,平陽及附近地區,有漢民43萬戶,匈奴族為主體的六夷20萬落(戶)。劉曜都長安,前後遷上邽氐羌20餘萬口及隴西民戶萬余戶到長安,又遷秦州大姓楊姜等族0.2萬余戶到長安。劉氏政權崩潰後,匈奴人失勢,他們和大量漢人雜居,也就逐漸合並在漢族裡。羯人(匈奴中的吐火羅部落)石勒立後趙國,都襄國(今邢台縣)。計石勒前後擄獲民戶在3萬戶以上,氐羌約20萬落,不用戶或落計數的人口約有4萬人。石虎都鄴,前後擄獲各族人有數十萬戶,人口多至數百萬。石勒石虎號羯人為國人。冉閔滅後趙,殺鄴附近國人20餘萬人。羯本是小族,亡國後未被殺死的6萬羯人,在中原很快地並入漢族。鮮卑慕容廆建立前燕都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收容漢士族和流民數萬家,人數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漢化較深。慕容廆破扶余國,擄獲萬余戶,攻鮮卑宇文部,擄獲數萬戶。這些被擄戶都遷居棘城。慕容廆遷都龍城(今朝陽市),攻高句麗,擄掠男女5萬余口,攻宇文部,擄獲5萬余落,又襲擊後趙幽、冀二州,擄獲3萬余家。這些被擄人戶分置龍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雋入都薊,徒鮮卑胡羯0.3萬余戶到薊。慕容雋殺冉閔,遷都鄴,棘城、龍城、昌黎等地的舊部眾,自然要大量遷入中原。
前秦苻堅滅前燕,遷鮮卑4萬余戶到長安。經過17年,西燕慕容恆率鮮卑男女40餘萬口離長安。這個數十萬人的鮮卑慕容部,最後還是在河北並入漢族。氐人(羌族的一支)苻堅建前秦國,都長安。苻堅攻取並州,擄獲三千餘戶,擊敗左右賢王,擄獲酋豪六千餘戶,攻晉荊州,擄獲一萬余戶,滅前燕,擄獲關東豪強及諸雜夷十萬戶(其中鮮卑四萬余戶),伐涼州,擄獲豪強七千餘戶。這些被擄戶都被遷徙到長安和關中各地,多至十餘萬戶。40萬氐族人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於分布太過於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失敗後,遷居關東的氐人逐漸並入漢族。羌族屬於藏緬族群,與華夏族乃同一祖先。羌人姚萇建後秦國,都長安。姚萇擄獲安定居民五千戶。姚興殺苻登,擄獲陰密居民三萬戶,攻洛陽,擄獲流民二萬余戶,又擄獲河西居民萬余戶,漢中流民三千餘戶。這些被擄戶遷徙到長安和關中各地,與羌人雜居。姚氏政權崩潰後,羌人逐漸並入漢族。451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給宋守將臧質信里說,「攻城東北面的是丁零與匈奴,攻南面的是氐、羌。你殺死丁零,可減少我常山、趙郡的叛亂;殺死匈奴,可減少並州的叛亂;殺死氐羌,可減少關中的叛亂,你殺他們,對我沒有壞處。」足見在魏太武帝時,這些族還保存著,並且遭受鮮卑人的歧視和虐待。他們的境遇,可能比漢族人更惡劣,特別是魏孝文帝遷洛華化以後,漢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這些族勢孤力弱,被迫加速他們的融化過程,是可以想見的。到魏末年,十六國時那些舊族名,在黃河流域已經很少見了,只留下漢族與鮮卑拓跋部的對立。532年,高歡與爾朱兆大戰,高敖曹率鄉人部曲王桃湯、東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歡軍左翼。高歡說,高敖曹所率全是漢兒,怕不管用,該配鮮卑兵千餘人。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歡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漢人,大抵十六國時舊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畢。到東西魏並立北方時,中國北方只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與鮮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鮮卑族4世紀初全部人口不逾百萬,甚且遠低於此數)

永嘉亂後,中原漢族士族採取自保措施。
第一,摶聚宗族鄉黨、部曲、門客及流民等,擇形勢險要之地建築塢堡以自衛。世族豪門的依附民不交租稅不服徭役,不是國家編戶民;其時還有很多既不歸國家編戶、也不在世族豪門家籍的流民。很多不堪胡人官府統治的漢族人依附民、流民都依附於世族豪強。
第二,依附胡族政權以求庇護。
(1) 胡人政權有不少慕華的君主,如劉淵、劉曜、石勒、苻堅等,積極延攬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繼續採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時也給予士族相當的優遇②承認士族的權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寶定士族舊籍、苻堅復魏晉士族③從永嘉末年以來,留在中原的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河東裴氏等家族聲望提高,無論出仕與否,都成為胡族政權必須依賴或拉攏的對象。
(2)中原士族不因戰亂而沒落,反而對政局的穩定與發展,發揮一定的功效,如:張賓 -石勒、王猛-苻堅。
(3)並非人人都樂於為胡族政權效命,如范陽盧諶雖深受石勒寵信, 但死後的墓碑上只保留晉朝官銜。
中原漢族士族與南方士族的差異:①處異族統治下,必須廣納、吸收各種力量以壯大實力,故透過婚姻、仕宦的途徑,互相合作;②對同族常抱憐恤救濟的溫情,家族組織易趨於團結,傾向「大家族制」,較重視家族倫理;③重視經術,希望透過政治參與,改變胡族政權,延續中原文化於不墜,並有勉力功業,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擴大政治勢力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處境較為艱困,故風氣較南朝士族為儉朴。
永嘉亂後,北方陷於混亂,大小世族豪強都築塢堡自衛、擁兵自守。他們對於胡人的統治,或依附或對抗,胡族中央對他們的存在予以承認。
永嘉之後,北方流民(僑人)為躲避北方戰禍而大量南遷,這次南遷對中國人口版圖的劃分是具有重大意義。當時僑人的數目,據說佔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那麼以僑人數目90萬計算東晉的人口為540萬。實際數目則應該大於此,因為部分僑姓士族對戶口的隱瞞掩蓋由於士族權力的進一步上升而變本加厲。
在前秦短暫統一北方之前,繁華的中原地區山頭林立,立國時短的軍閥們根本無暇好好的整理一下戶籍。前涼前燕、前秦穩定時期北方人口的增長速度,是相當可觀的。符堅著手統計戶口,得出北方人口約1600萬。但是此時的戶籍工作沒有把「編戶」以外的少數民族(主要是五胡民族)約400萬人口計算在內。由於胡人之間打仗不全部征漢兵,民間漢人恢復增長,中國人口恢復到3128萬,其中東晉人口665萬、北方漢族人1970萬、北方胡族493萬。淝水之戰後北方再次陷入混亂,戰爭愈發殘酷。而南方東晉在劉宋建立前的二十年內,也是大小戰事不斷,此時全國人口總數再次下降。南朝人口之最盛,有說為劉宋,有說為蕭梁。劉宋在元嘉之治三十年內擁有南朝最大的版圖,經濟也達到小康水平。史載劉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萬,加上各種缺漏少報,實數在750萬。蕭衍時梁朝版圖不如劉宋,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卻猶有過之,尤其建康城,有戶28萬,以每戶5口計,人口竟達140萬。一漲一消,我估計梁朝人口當和劉宋相仿。
北方在北魏統一以後,人民得以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下從事生產,魏孝文帝又實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黃河流域的經濟逐步得到恢復,洛陽、鄴、長安又恢復了繁榮,北方人口當然也是在持續增長。今學者多以《魏書》為根據,判定北魏最盛時人口約3200萬。
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800萬,北朝漢族3200萬,混血兒640萬,鮮卑雜胡600萬

Ⅳ 誰知道朝鮮人在中國有多少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12

Ⅳ 中國的朝鮮族有多少人口及分布

中國朝鮮族總人口目前正在接近200萬(2000年全國統計時共有1923361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吉林省朝鮮族佔全國朝鮮族總人口的60%以上,而吉林省朝鮮族的約70%人又聚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約接近50萬,遼寧省也有23萬以上。東北三省朝鮮族人口約佔全國朝鮮族總數的97%;其餘朝鮮族多半居住於內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自治區。

中國朝鮮族居住地區現有1個自治州、1個自治縣。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於1952年9月3日,州政府所在地是延吉市,轄有延吉、敦化、琿春、圖們、龍井、和龍六市和安圖、汪清兩縣,面積42700平方千米。

中國的朝鮮族大約有1920597人,大多集中在吉林省延邊那一帶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Ⅵ 朝姓的遷徙分布

朝氏(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五百四十三位,以京兆、穎川、姑臧、南陽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廊坊市,河南信陽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正黃旗、呼和浩特市、察右後旗、呼倫貝爾盟,北京市,台灣省等地,均有朝氏族人分布。

Ⅶ 中國有多少人叫朝山的

朝姓在中國姓氏中屬於非常少見的姓氏,而以山為名的相對較少,所以全國同名同姓叫朝山的不會超過三個。

Ⅷ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皇帝都姓什麼

夏朝姓姒,商朝姓子,周朝姓姬,秦朝姓贏,漢朝姓劉,玄漢姓劉,曹魏姓曹,東吳姓孫,蜀漢姓劉,晉朝姓司馬,劉宋姓劉,南齊姓蕭,南梁姓蕭,南陳姓陳,北魏姓拓跋,東魏姓元。

北齊姓高,西魏姓元,北周姓宇文,後梁姓朱,後唐姓李,後周姓柴,後漢姓劉,後晉姓石,隋朝姓楊,唐朝姓武,宋朝姓趙,金朝姓完顏,遼朝姓耶律,元朝姓孛兒只斤,明朝姓朱,清朝姓愛新覺羅。

(8)朝姓中國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後世知名開國君主介紹: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2、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中陽里街道)人。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毛主席評價劉邦「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3、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長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4、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5、皇太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譯黃台吉、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沈陽昭陵,死後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Ⅸ 朝姓的介紹

朝姓,為中國古代百家姓之一,為古老的姓氏。在中國古代中,許多朝氏族民曾經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Ⅹ 中國朝鮮族人口是多少

中國朝鮮族人口是1702479人。是國內15個人口逾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有1868377人。朝鮮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其他地方,吉林的延吉朝鮮族自治州成聚居狀態。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及內地的一些城市也有分布。

中國朝鮮族人口分布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702479。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2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8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6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