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安遠縣崬坑村有多少人口

安遠縣崬坑村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17 23:34:06

㈠ 江西安遠縣城人口數及附近的鎮有幾個!

安遠縣位於江西南部,始建縣於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縣,總人口35.17萬人,轄18個鄉鎮,196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43%森林覆蓋率達83.4%。境內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飲用水東江水的發源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有獨特的原始森林景觀,三百山虎崗溫泉群水溫高達75℃。
交通運輸
[編輯本段]

安遠縣處於閩、粵、贛三省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西接贛粵高速公路和105國道,南接京九大動脈,距京九鐵路和贛粵高速公路均為 70 公里左右,有四條二級公路通往周邊各縣。距廣州421公里,距深圳418公里,距廈門495公里,是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的直接腹地和內地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目前,縣內出境公路已全部改造為二級油麵公路,5小時內可達廣州、深圳。

資源優勢
[編輯本段]

安遠縣礦產資源豐富,如鉛鋅礦、稀土礦、硫鐵礦、鉬礦、電氣石礦、高嶺土等,還有優質的地熱資源。水資源豐富,有水庫 37 座,中小水電站 40 多個,年發電量近 5000 萬千瓦時,電力充裕。交通便利,距京九鐵路和贛粵高速公路均為 70 公里左右,有四條二級公路通往周邊各縣。

安遠縣果業總面積達25.6萬畝,其中無公害臍橙面積達22.6萬畝,是全國第一個無公害臍橙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優質園藝產品(臍橙)出口示範區,被國家農業部列入贛南湘南桂北柑橘產業優勢區。是全國無公害臍臍橙生產示範基地縣。安遠縣「三百山」臍橙榮獲「綠色食品證書」和「無公害產品標志證書」,榮獲全國唯一的臍橙類綠色農產品殊榮,在中國贛州第二、第三屆、第四屆臍橙節上連續兩屆評為贛南臍橙金獎。其他主要特色農產品有:黃金西瓜、甜橙、三百山臍橙、雞腿蘑、香菇。特種養殖產品有:麻羊、河蟹、三黃草雞。特色食品有:苦筍罐頭、東江泉酒、豹骨酒、飲料、米粉、韭菜面條、三百山礦泉水。主要工業產品有:山香園片、松香、飼料、膠合板、刨花板、儲烯樹脂。

安遠縣通過建立工業發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農業辦工業,用活資源辦工業,瞄準市場辦工業,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業、生物制葯業、礦產品加工業和以電子、服裝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等四大工業支柱產業。

旅遊風光
[編輯本段]

安遠境內名山競秀,勝景爭輝,主要景點有三百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蓮花岩、無為塔,龍泉湖、永鎮橋、永清岩、燕子岩等。其中東江源頭三百山是江西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北有廬山、南有三百山」之稱,山內瀑布眾多,山水相映,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有獨特的原始森林景觀,三百山虎崗溫泉群水溫高達75℃,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圖為三百山)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全縣轄8個鎮、10個鄉:欣山鎮、孔田鎮、版石鎮、天心鎮、龍布鎮、鶴子鎮、三百山鎮、車頭鎮、鎮崗鄉、鳳山鄉、新龍鄉、蔡坊鄉、重石鄉、長沙鄉、浮槎鄉、雙芫鄉、塘村鄉、高雲山鄉。共有11個居委會、151個村委會。
欣山鎮 面積:183.4k㎡ 人口:71450人 郵編:342100 代碼:360726100
轄水背、東江源、東門、中山街、石塘等5個居委會,濂江、下庄、古田、大嶺背、教頭、大勝、永豐、高排、修田、磧角、石灣、富田、教塘、大壩、金石等15個村委會。
孔田鎮 面積:108k㎡ 人口:29020人 郵編:342102 代碼:360726101
轄孔田居委會,上魏、下魏、太平、高屋、社山、和務、新塘、上寨、下河、下龍、孔田、長富等12個村委會。
版石鎮 面積:155k㎡ 人口:24710人 郵編:342108 代碼:360726102
轄版石居委會,周屋、安信、河西、松崗、湘洲、竹高、上坑、嶺東、賴坑、虎蟠、海螺、紅光、余坑等13個村委會。
天心鎮 面積:248k㎡ 人口:33050人 郵編:342111 代碼:360726103
轄天心居委會,天心、高塅、五龍、水頭、深溪、小樂、心懷、仰湖、長布、大坋、南坑、嶂腦、棟坑、井頭、竹湖等15個村委會。
龍布鎮 面積:141k㎡ 人口:23330人 郵編:34 代碼:360726104
轄龍布居委會,新村畲族、龍布、上林、老圩、五豐、沾塘、中邦、陽光、金沙等9個村委會。
鶴子鎮 面積:135k㎡ 人口:15680人 郵編:342101 代碼:360726105
轄鶴子、新圍、陽佳、棉地、楊功、大畲、半逕、龍崗、油蔡等9個村委會。
三百山鎮 面積:126k㎡ 人口:14220人 郵編:342104 代碼:360726106
轄三百山居委會,黃背、黃柏、烏石、唐屋、梅屋、虎崗、咀下、符山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新園圩。
車頭鎮 面積:147k㎡ 人口:18410人 郵編:342106 代碼:360726107
轄車頭居委會,三排、龍竹、車頭、官溪、龍頭、南屏等6個村委會。
鎮崗鄉 面積:115k㎡ 人口:13960人 郵編:342103 代碼:360726200
轄鎮崗、高峰、黃洞、羅山、涌水、賴塘、富長、龍安、樟溪、老圍等10個村委會。
鳳山鄉 面積:94k㎡ 人口:11120人 郵編:342100 代碼:360726201
轄鳳山、石口、井丘、大山、東河等5個村委會。
新龍鄉 面積:191k㎡ 人口:15530人 郵編:342100 代碼:360726202
轄新龍、田心、坪崗、里田、小孔田、長壢、才坑、江頭、七磧等9個村委會。
蔡坊鄉 面積:96k㎡ 人口:6030人 郵編:342116 代碼:360726203
轄蔡坊、渡江、磧腦、仕湖等4個村委會。
重石鄉 面積:62k㎡ 人口:13720人 郵編:342109 代碼:360726204
轄重石、大坑、蓮塘、共和、黃坑、官布、長嶺等7個村委會。
長沙鄉 面積:76k㎡ 人口:12880人 郵編:34212 代碼:360726205
轄長沙、吉祥、渡屋、篔簹、光明、小山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水東圩。
浮槎鄉 面積:77k㎡ 人口:15600人 郵編:34 代碼:360726206
轄浮槎、長河、雙逕、河秋、河石、槎江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賴屋。
雙芫鄉 面積:100k㎡ 人口:7140人 郵編:342114 代碼:360726207
轄雙芫、固營、津槎、刀坑、合頭等5個村委會。
塘村鄉 面積:116.5k㎡ 人口:8070人 郵編:342115 代碼:360726208
轄白兔、上龍、塘村、龍庄、黃沙、三聯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白兔。
高雲山鄉 面積:203.5k㎡ 人口:8710人 郵編:342105 代碼:360726209
轄沙含、濂豐、登豐、鐵豐、圩崗畲族、官鋪等6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置安遠縣。因境內濂江(又稱安遠水)而得名。

1984年5月15日,設立新龍鄉、蔡坊鄉(贛府字[1984]112號)。1987年4月5日,孔田鄉、版石鄉改設孔田鎮、版石鎮(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1988年12月10日,撤銷天心鄉、龍布鄉,設立天心鎮、龍布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2000年,全縣轄5個鎮、16個鄉:欣山鎮、孔田鎮、版石鎮、天心鎮、龍布鎮、濂江鄉、塘村鄉、浮槎鄉、雙芫鄉、長沙鄉、重石鄉、蔡坊鄉、崬坑鄉、車頭鄉、新龍鄉、高雲山鄉、江頭鄉、鳳山鄉、鎮崗鄉、新園鄉、鶴子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9541人;其中: 欣山鎮 29280 孔田鎮 25745 版石鎮 21573 天心鎮 24415 龍布鎮 19631 鶴仔鄉 13354 鎮崗鄉 12779 新園鄉 13200 鳳山鄉 10032 濂江鄉 38260 新龍鄉 8495 車頭鄉 16559 江頭鄉 3949 蔡坊鄉 5982 重石鄉 12117 崬坑鄉 6123 長沙鄉 11469 浮槎鄉 13929 雙芫鄉 6480 塘村鄉 7580 高雲山鄉 8589(人)
2001年9月6日,撤銷濂江鄉,劃歸欣山鎮;撤銷江頭鄉,劃歸新龍鄉;撤銷棟坑鄉,劃歸天心鎮;撤銷車頭鄉、鶴子鄉、新園鄉,設立車頭鎮、鶴子鎮;新園更名為三百山鎮(贛民字[2001]437號批復)。2001年底,安遠縣轄欣山、鶴仔、孔田、三百山、車頭、版石、天心、龍布8個鎮和鎮崗、鳳山、高雲山、新龍、蔡坊、重石、長沙、雙芫、塘村、浮槎10個鄉,共有243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總人口337246人,其中農業人口294532人。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4.7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8鎮10鄉。
欣山鎮 2004年轄:東江源居委會、水背居委會、石塘居委會、東門居委會、西門居委會、濂江村、修田村、教頭村、高排村、大勝村、永豐村、古田村、石灣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壩村、磧角村、大嶺背村、教塘村。
孔田鎮 2004年轄:孔田鎮居委會、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務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龍村、孔田村、長富村。
版石鎮 轄:版石鎮居委會、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嶺東村、賴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紅光村、余坑村。
天心鎮 轄:天心鎮居委會、天心村、高段村、五龍村、水頭村、深溪村、萬田村、小樂村、心懷村、仰湖村、長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腦村、崬坑村、井頭村、竹湖村。
龍布鎮 轄:龍布鎮居委會、上林村、龍布村、老圩村、五豐村、陽光村、鏡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鶴子鎮 轄:鶴子村、新圍村、陽佳村、棉地村、楊功村、大斜村、半逕村、龍崗村、油蔡村。
三百山鎮 轄:三百山鎮居委會、黃背村、黃柏村、烏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崗村、咀下村、符山村。
車頭鎮 轄:車頭鎮居委會、三排村、龍竹村、車頭村、躍進村、官溪村、龍頭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鎮崗鄉 轄:鎮崗村、高峰村、黃洞村、羅山村、涌水村、賴塘村、富長村、龍安村、樟溪村、老圍村。
鳳山鄉 轄:鳳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東河村。
新龍鄉 轄:新龍村、田心村、長壢村、坪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頭村、七磧村。
蔡坊鄉 轄:蔡坊村、磧腦村、黃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鄉 轄:重石村、大坑村、蓮塘村、青龍村、共和村、黃坑村、官布村、長嶺下村。
長沙鄉 轄:長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員當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鄉 轄:浮槎村、雙逕村、河秋村、河石村、長河村、槎江村。
雙芫鄉 轄:雙芫村、固營村、津槎村、刀坑村、合頭村。
塘村鄉 轄:白兔村、上龍村、塘村村、龍庄村、黃沙村、三聯村。
高雲山鄉 轄:沙含村、登豐村、鐵豐村、圩崗村、濂豐村、官鋪村。

㈡ 豐順縣有什麼鎮

湯坑鎮,湯坑鎮位於縣境中南部,是連結梅州、汕頭市的交通樞紐,上距梅州市75公里,下離汕頭市65公里。是全縣的政府、經濟、文化中心,是梅州市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全鎮總面積233.2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下轄9個社區居委和32個村委會。釋迦崬海拔1285米,釋迦崬山區有由豐順與珠海市合作建設的風力發電站。湯坑鎮舊城原為潮州話流行區,富坑管理區有名為「學老陂」的自然村。下村管理區正在籌建東聯產業轉移工業園,專門針對汕頭市、中山市的部分工業轉移;該工業園區位於市區往龍歸瀑布景區的途中,有景區公交可達。 湯南鎮,湯南鎮位於梅州市最南端。是梅州市的「南大門」,距縣城5公里,揭陽市25公里。全鎮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5萬畝,水田0.85萬畝,旱地0.6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34畝。湯南鎮行政轄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44478人。湯南鎮為純福老鎮,全鎮居民均通用潮州話,湯南鎮是豐順三湯片的重要組成部分。豐順縣第一個工業園區,就建在湯南鎮新埔管理區(位於湯南鎮北部與湯坑鎮交界處),俗稱湯南工業園。 湯西鎮,湯西鎮地處縣城西鄰,總面積182.6平方公里,有12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3899人。全鎮耕地面積24388.7畝,其中水田20788.7畝,旱地3600畝,人均耕地0.47畝,山地面積23萬畝,是豐順縣的人口、農業大鎮。 埔寨鎮,埔寨鎮位於豐順縣南端,距縣城 13 千米 ,東南面與揭東縣的龍尾鎮、玉湖鎮相鄰,西與揭西縣的五經富鎮、大洋鎮及本縣的八鄉鎮接壤,北與本縣的湯南鎮、湯西鎮交界。總面積 95.38 平方公里。轄埔南、埔北、塔下、茅園、萬安、橫坑、學楓、采芝、埔西9 個村委會和1 個居委會,46 個村民小組。2002年以來,在埔寨鎮北部規劃建設了「黃埔產業園」,是豐順縣第二個工業園。 埔寨農場(略) 北斗鎮,北斗鎮位於縣境西南部,地處206國道,廣梅汕鐵路,梅汕高速公路邊沿,離縣城9公里,全鎮有8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4702人。梅汕高速於北斗鎮有出口處及服務站。韓山是榕江、韓江兩大水系分水嶺。 八鄉山鎮,八鄉位於豐順縣西南邊陲,地處豐順、五華、揭西三縣交界處的蓮花山脈中段,總面積75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民委員會,既是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起全省有名的革命老區,也就是集山、邊、窮於一身的高寒偏僻山區。鴻圖嶂在下八鄉與五華縣交界處,海拔1277米,屬於揭嶺山脈(蓮花山脈。全鎮均為八鄉山區,八鄉山屬於揭嶺山脈大北山區東北段,是榕江南河源頭之一。八鄉山解放前是東江蘇維埃革命政府的行政中心,管理整個粵東地區(含東江流域的惠陽、東莞、寶安等)的革命運動。
豐北片
10鎮/人口35萬余 潭江鎮,潭江鎮地處縣境東北部,韓江中游。東與饒平縣新塘鎮接壤,東南與潮安縣鳳凰鎮毗鄰,北與大埔縣高陂、桃源鎮相連,既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該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上百年的古鎮,水陸交通方便,是豐順縣北部山區經濟、文化重鎮,並是連接該縣東留、砂田、小勝等鎮及大埔縣鄰鎮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總面積271平方公里。鳳凰山脈第二高山雞公髻,位於潭江與潮安縣交界處,海拔1409米。潭江鎮為著名的陶瓷名鎮,陶瓷生產基地集中在大勝溪流域。大勝溪流域有潮語鄉村,今已多改用客家話。 小勝鎮,小勝鎮是革命前輩李堅真同志出生的地方,位於豐順縣東北部,與梅州市相距64公里,與縣城相距68公里。與潭江、砂田、徑門、黃金、留隍等鎮接壤。總面積73.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7229畝,其中水田6537畝,旱地742畝,山地98433畝。 砂田鎮,砂田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湯坑 86 公里 。東鄰潭江鎮、大埔縣洲瑞鎮,西接徑門鎮,南連小勝鎮,北與大埔銀江鎮接壤。總面積146.25 平方公里。銅鼓嶂是粵東最高峰,海拔1559.5米,屬於揭嶺山脈(蓮花山脈),比粵贛界山項山甑(海拔1529.5米)高出30米。砂田鎮銅鼓嶂銅鑼湖村的龍泉寺,是由唐代高僧潘了拳創建的,距今已1100多年。 留隍鎮,留隍鎮地處縣境東南部,韓江中下游西岸,毗鄰潮州市,縣內與 5個鎮接壤,總面積 161.07 平方公里。留隍鎮在春秋戰國屬百越地,又名萬江市。漢時,隸屬南海郡揭陽縣,宋朝紹興10年縣城曾設此處,後才遷揭陽玉窖村。鳳凰山脈最高峰鳳鳥髻(鳳凰大髻)位於東留與潮安交界處,海拔1498米,為粵東地區第二高峰。 豐良鎮,豐良鎮是縣中心鎮、豐順老縣城,經濟較好 位於縣境西北部。總面積250多平方公里,共轄有22個村,514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13406戶,共6.15萬人,現有耕地總面積1.95萬畝,山地面積32萬畝。豐良布心、小椹為著名老區,布心村是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的祖籍地。豐良鎮已經在建「豐良中心工業園」,是豐順縣繼東聯產業轉移園之後,規劃建設的第四個工業園。 龍崗鎮,龍崗鎮位於縣境中北部,全鎮人口1.9萬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梅州地區唯一不屬梅縣,又與梅江區接界的鎮。馬圖是著名的老區。 潘田鎮,潘田鎮位於縣境正中部,與縣城相距28公里,平均海拔426米,總面積146.04平方公里。近代革命時期有不少惠州人因避戰來此定居。 黃金鎮,黃金鎮位於縣境東北部,總面積158.42平方公里,全鎮23個村委會,1個中心社區,7158戶,36386人。該鎮東界留隍鎮,西鄰龍崗鎮,北接小勝、徑門、大龍華鎮。山地面積20.9萬畝,耕地面積1.9萬畝。鎮政府設在黃金圩。黃金鎮擬建豐順嶺東空港。 大龍華鎮,大龍華鎮在縣境中北部,北鄰梅縣西陽、白宮,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10136人。徑門鎮數據未計入。大龍華鎮得名於其境內有大田、龍溪、葉華等三個鄉,其中古龍溪鄉就是原來的徑門鎮,此外大龍華鎮全鎮也別稱〖龍溪〗。豐順有兩處著名的龍溪鄉,一處即徑門(原屬豐政都),另一處在八鄉山鎮(原屬揭陽縣),《潮州府志》載唐人陳元光籍貫揭陽縣龍溪鄉。 建橋鎮,建橋鎮位於縣境西北部,東接豐良鎮,南連北斗鎮,西鄰興寧市、五華縣,北與梅縣徑義鎮毗鄰,與縣城湯坑鎮相距 37 公里,與梅州市相距 51 公里,總面積 94.1 平方公里。轄環西、環中、鄭屋,崗圍、環東、三社、建安,建橋、新和、三和共 10 個行政村,共設 286 個村民小組,有 5672 戶 28160 人。是豐順縣唯一析自嘉應州的鎮。
行政村
湯坑鎮,下轄9個社區居委和32個村委會。轄:金湯村、鄧屋村、金湖村、銅盤村 、新銅村、內嶺村 、金豐村、金溪村 、東秀村、埔河村後安村、虎局村、富坑村、石聯村、洋田村、黎峰村、中樓村、新田村、赤草村、東里村、石橋村、蘇山村、下村村、上村村、吉坪村、梅溪村、橫東村、東山村、棋坪村、均田村、大山背村

㈢ 福建土樓在哪裡

福建土樓主要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岩市、泉州市境內。

福建土樓主要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岩市、泉州市境內,包括南靖土樓、永定土樓、華安土樓、平和土樓、詔安土樓、泉州土樓等土樓群。

福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二宜樓是福建土樓的代表,為單元式與通廊式相結合的圓士樓,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元時期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關於最古老的土樓,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台志》。

清代、民國時期,閩南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

(3)安遠縣崬坑村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土樓文物遺存景點:

一、南靖土樓

1、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崬山半坡上,距南靖縣城60公里,住戶均為黃氏族人。

2、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河坑村。河坑土樓群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

二、永定土樓

1、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湖坑鎮洪坑村,洪坑村東、西、北3面群山聳立、林木蔥蘢。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貫穿全村,兩岸地勢狹長,平緩。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2000年有638戶2310人居住在該土樓群內,距縣城鳳城鎮45公里。

三、華安土樓

1、齊雲樓

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建於明洪武四年,是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為中型橢圓形土樓,樓高2層,以普通夯土與部分泥磚成牆,底牆厚1.5米。樓呈橫式,與屋後山體平行。

2、二宜樓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中國圓土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二宜樓」樓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

㈣ 贛州市安遠縣的歷史誰知道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置安遠縣。因境內濂江(又稱安遠水)而得名。 1984年5月15日,設立新龍鄉、蔡坊鄉(贛府字[1984]112號)。1987年4月5日,孔田鄉、版石鄉改設
孔田鎮、版石鎮(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1988年12月10日,撤銷天心鄉、龍布鄉,設立天心鎮、龍布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2000年,全縣轄5個鎮、16個鄉:欣山鎮、孔田鎮、版石鎮、天心鎮、龍布鎮、濂江鄉、塘村鄉、浮槎鄉、雙芫鄉、長沙鄉、重石鄉、蔡坊鄉、崠坑鄉、車頭鄉、新龍鄉、高雲山鄉、江頭鄉、鳳山鄉、鎮崗鄉、新園鄉、鶴仔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9541人;其中: 欣山鎮 29280、 孔田鎮 25745 、版石鎮 21573 、天心鎮 24415、 龍布鎮 19631 、鶴仔鄉 13354 、鎮崗鄉 12779、 新園鄉 13200、 鳳山鄉 10032、 濂江鄉 38260、 新龍鄉 8495 、車頭鄉 16559、 江頭鄉 3949 、蔡坊鄉 5982 、重石鄉 12117、 崬坑鄉 6123 、長沙鄉 11469、 浮槎鄉 13929 、雙芫鄉 6480、 塘村鄉 7580 、高雲山鄉 8589(人)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9月6日,撤銷濂江鄉,劃歸欣山鎮;撤銷江頭鄉,劃歸新龍鄉;撤銷棟坑鄉,劃歸天心鎮;撤銷車頭鄉、鶴仔鄉、新園鄉,設立車頭鎮、鶴仔 鎮;新園更名為三百山鎮(贛民字[2001]437號批復)。2001年底,安遠縣轄欣山、鶴仔、孔田、三百山、車頭、版石、天心、龍布8個鎮和鎮崗、鳳山、高雲山、新龍、蔡坊、重石、長沙、雙芫、塘村、浮槎10個鄉,共有243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總人口337246人,其中農業人口294532人。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4.7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8鎮10鄉。 欣山鎮2004年轄:東江源居委會、水背居委會、石塘居委會、東門居委會、西門居委會、濂江村、修田村、教頭村、高排村、大勝村、永豐村、古田村、石灣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壩村、磧角村、大嶺背村、教塘村。 孔田鎮2004年轄:孔田鎮居委會、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務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龍村、孔田村、長富村。 版石鎮轄:版石鎮居委會、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嶺東村、賴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紅光村、余坑村。 天心鎮轄:天心鎮居委會、天心村、高段村、五龍村、水頭村、深溪村、萬田村、小樂村、心懷村、仰湖村、長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腦村、崬坑村、井頭村、竹湖村。 龍布鎮轄:龍布鎮居委會、上林村、龍布村、老圩村、五豐村、陽光村、鏡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鶴仔鎮轄:鶴仔村、新圍村、陽佳村、棉地村、楊功村、大斜村、半逕村、龍崗村、油蔡村。 三百山鎮轄:三百山鎮居委會、黃背村、黃柏村、烏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崗村、咀下村、符山村。 車頭鎮轄:車頭鎮居委會、三排村、龍竹村、車頭村、躍進村、官溪村、龍頭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鎮崗鄉轄:鎮崗村、高峰村、黃洞村、羅山村、涌水村、賴塘村、富長村、龍安村、樟溪村、老圍村。 鳳山鄉轄:鳳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東河村。 新龍鄉轄:新龍村、田心村、長壢村、坪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頭村、七磧村。 蔡坊鄉轄:蔡坊村、磧腦村、黃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鄉轄:重石村、大坑村、蓮塘村、青龍村、共和村、黃坑村、官布村、長嶺下村。 長沙鄉轄:長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員當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鄉轄:浮槎村、雙逕村、河秋村、河石村、長河村、槎江村。 雙芫鄉轄:雙芫村、固營村、津槎村、刀坑村、合頭村。 塘村鄉轄:白兔村、上龍村、塘村村、龍庄村、黃沙村、三聯村。 高雲山鄉轄:沙含村、登豐村、鐵豐村、圩崗村、濂豐村、官鋪村。 現在轄區內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㈤ 崬是什麼意思

意思:地名用字。壯族語言中是山林或叢莽的意思。

舉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崬羅」、「崬王」等。

讀音:dōng

筆劃:

組詞:布崬,廣西貴縣一部分地區的壯族自稱。

(5)安遠縣崬坑村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崬字各地不同解釋】

「布崬」譯成漢語是山林人、叢莽人,即生活在山林、叢莽中的人。廣西到處是崇山峻嶺,這些地區,古時候草木非常豐茂。壯族人民長期在其間勞動和生活,因此自稱「布儂」或「布崬」。(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在福建南靖縣(尤其是書洋鎮)、福建龍岩永定區(尤其是湖坑鎮)隆起的山丘,被當地人稱為某某崬,如南靖縣的洋頂崬、井下崬;永定區的九十九崬、九九崬、仙洞(又稱「仙崬」)、竹子崬等,南靖縣與永定區湖坑鎮實佳村蛟塘村的交界處海拔最高的山叫做蛟塘崬。

在廣東省豐順縣的埔寨鎮,每逢元宵夜有個燒火龍的習俗,為當地百姓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延習已數百年。而傳統的燒火龍之所,被當地人稱為「龍升崬」,意為「飛龍升天之地」。

在揭西縣河婆街道和龍潭鎮、坪上鎮交界處有座高山,由於形似卧虎,故得名老虎崬,揭西縣廣播電視發射台建在山崬上,平時遊人如鯽,均以登頂為榮。另外,揭西縣五雲鎮還有個崬坑村。崬字也是客家民系的俗語。

㈥ 百家姓之沈姓由來

百家姓之沈姓由來

沈姓,為黃帝軒轅氏之裔。以下我為大家整理的永定百家姓之沈姓由來,歡迎閱讀本文!

相傳少暤金天氏(即少昊)有一裔子曰味,為無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某官,並把汾河、洮河洪水制服,為農耕作出了貢獻,黃帝孫顓頊摯帝把汾河流域封給他為邑。其後在該流域建立起沈、姒、蓐、黃四個小邦國。周王朝時期,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輔佐成王有功,受封食采於沈國,其子孫以國為姓。

自沈聃季至沈氏84世沈春景,由西北向東南遷移,先從河南省汾河流域的沈丘,沈丘城,安徽北部臨泉等地向下游淮河流域的安徽鳳陽泗縣、滁州市周圍播遷,繁衍於長江下游的江蘇高郵、揚州、蘇州;浙江省的.杭州、紹興、松陽、湖州等地,並以湖州為中心,三國時設置吳興郡,堂號為吳興堂。

永定沈姓大都屬於吳興郡,分布於14個鄉(鎮)58個村,人口1399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08%。按全國三百家姓氏排列為第三十七位。

第一節 源流

一、入閩

自海昏侯沈戎於漢時從江北移至江南。至唐代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沈氏第87世沈彪征粵贛南之蠻獠有功被賜封為武德侯。宋微宗時沈氏第104世沈文賢,字啟承,號明源,仕任福建道汀州府尹,娶陸氏,生一子廷輔。後因中原板盪,國人大勢遷徙,沈民第105世沈廷輔時中探花,官為諫議大夫,於宋南渡時擇居於建陽縣城。至此,沈廷輔為沈氏的入閩始祖。

二、繁衍

沈氏第105世沈廷輔,名太一郎,字帷,號恆忠,自幼隨父在汀州任所攻讀書經聞名。一日,上杭新科進士楊光邦進府謁見,廷輔隨父出見,光邦見其才貌過人,日後必有貴福,即把親女許配。婚後,光邦授浙江道處州府理刑,便接其夫婦至處州府。不到二年,光邦擢升山西巡按,其夫婦歸杭州,嗣登進士及第,中探花,官拜諫義大夫,妣楊氏誥封夫人,並於宋南渡擇居建陽。生沈一郎,字椿、二郎,字揪、三郎,字松、四郎,字柏、五郎,字桂、六郎,字榕、七郎,字根、八郎,字枝。

三、播遷入永

沈廷輔第八子、沈氏第106世沈八郎,字枝,後由其父派居上杭縣古田裡倒湖塘沈家坊,妣張氏,生千一郎(紹懷)、千二郎(紹慎)、千三郎(紹恪)、千五郎(紹恆)四子。沈八郎夫妻善心,施報恩寺,有禾田一千五百斛,載糧五石七斗。沈氏第107世沈千五郎,妣巫氏,生原安、原定、原宜、原寶、原守五子。其中沈千五郎次子沈原定,號十一郎,妣陳氏,生開仕(千十郎)、開麟(千十二郎)、開賢(千十四郎)、開文(千十七郎)四子。其中沈原定三子沈開賢(千十四郎)於宋末之初從上杭縣古田裡倒湖塘沈家坊遷徙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轉遷鳳城沈家坪,後又轉遷城郊大坑村開基。後沈開文之七子沈萬七郎(正崇)也遷入永定堂堡村開基。沈開賢(千十四郎)、沈萬七郎(正崇)、沈萬二郎為永定沈姓的開基始祖。

第二節 分布

一、虎崗鄉

灌洋秋竹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第五世)沈仁禮從堂堡河坑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117戶700餘人。仁禮房。

坑源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一松從堂堡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2代61戶270餘人。仁壽房。

鄭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第六世)沈景春於明代期間從堂堡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37戶160餘人。仁壽房。

木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愛吾從鄭坑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1代9戶40人。仁壽房。

二、高陂鎮

睦鄰富瑤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昌從堂堡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120戶500人。仁智房。

和興村沈屋。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志慎從堂堡村遷撫市牛欄山,1990年又轉遷和興村開基,現已繁衍23代19戶85人。永宗房。

蝴蜞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秀從湖雷下寨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15戶70人。念八郎下寨祠公房。

三、坎市鎮

大水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34世(永定十九世)沈鼎新從堂堡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20戶90人。念八郎房。

卓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官福之孫沈萬全(永定十世)從湖雷下寨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戶人。

四、撫市鎮

東安黃龍(黃坭湖)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福宗從湖雷增瑞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5代57戶250餘人。念八郎房下寨祠公房。

五、龍潭鎮

虞坑村沈屋。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11世)沈孟憲,號靜齋仁忠房之孫沈龍溪之裔從堂堡村中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5代20餘戶130餘人。

六、湖雷鎮

藩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九世)沈青塘之曾孫(十二世)沈顯吾從河坑社背排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200餘戶1000餘人。

溪口村沈屋。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永定十一世)沈雖夢(又名尹覺)從堂堡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6代200餘戶1000餘人。仁綱房,

增瑞(增水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明從湖雷下寨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6代戶人。

象牙凹背沈屋。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萬五郎之裔從湖雷下寨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5代24戶130餘人。

七、堂堡鄉

堂堡鄉境內沈姓均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萬七郎(正崇,沈天文,又名千十七郎之第七子)從上杭縣古田裡倒湖洋沈家坊遷入開基,妣馬氏三娘,其後裔分布為:

(一)村中村

大路下、鴨媽坑村。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惠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35戶150餘人。

上坑頭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東山(伯華)從村中老屋角遷入開基。後永定第十九世沈德昌、沈華昌兄弟從塘背村永安居遷入。現已繁衍25代33戶135人。屬仁忠房。

湖塘里村(含上、下湖塘)。上湖塘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孟玢、沈孟儀從背頭崗遷入開基。下湖塘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伯生(飛渡)從背坑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250戶1003人。屬仁綱屏山房。

背頭崗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前撲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20戶100餘人。

坎上(含黃屋樓)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房之毅沈龍崗、沈龍茂、沈龍會(沈氏第118世、永定九世)三兄弟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15戶70餘人。

中心屋(即白象祠)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鰲石(伯瑞)、沈春潭(伯化,永定十世)各有一脈後裔留在原地定基,現已繁衍25代20戶84人。

下老屋村現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沈頡制一脈,現已繁衍25代28戶140餘人。

倉背村現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一脈和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綱房永定十二世沈槐生之裔,現已繁衍25代11戶38人。

永安居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伯瑞(鰲石)一脈沈梅仙(君節)之裔,現已繁衍25代22戶100餘人。

田下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三世)沈壽遠第三子沈永成(永定四世)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2代13戶70餘人。背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房屏山子沈孟修、沈懋所(永定八世)之子沈守繩(有勵、沈任九(有重)兩兄弟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2代83戶350人。

大片里。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曾孫沈恆儀、沈和瑞等五兄弟從塘背下老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5代20餘戶100餘人。

(二)河坑村

黃泥坑。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1世(永定二世)沈念四郎之子沈元通(壽耆)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9戶40餘人。念四郎後裔還分遷江西、四川、廣東潮汕等地。

下壩樓。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裔沈聲園(永定十四世)從堂堡白象祠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6代131戶550餘人。

涼傘寨。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孫沈安所(永定十二世)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5代28戶125人。

長岌下、高也樓。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春潭(伯和)之曾孫沈弘我從堂堡村中心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7代16戶76人。

凹背窠。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寶房之裔沈逵孚(永定十五世)從河坑書太樓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戶100餘人。

壁子上。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寶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應昌從河坑書太樓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37戶(含沈和豫一脈13戶)150餘人。

書太樓、應三樓。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寶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應隆從塘背村遷入定居,現已繁衍23代15戶60餘人。

社背排(含商也樓、應三樓、鳳德樓)。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鰲石(伯瑞、永定十世)之子沈誥山從塘背中心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6代126戶520餘人。

溪濟樓。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房(立所)之裔沈慧香(永定十世)由下村水口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89戶360人。

河坑寨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原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房之裔沈鴻儒(元英,永定九世)一脈從水口村遷入開基,後其出仕進士,官任後舉家搬遷,現由第十世沈慧香之裔沈清亭(永定十五世)及沈解龍之裔沈慶和沈雲盛(永定十五世)共處開基,現已繁衍22代43戶200餘人。

山塘里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房沈龍溪(永定九世)從塘背中心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11戶40餘人。

漢坑背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之裔沈仁重、沈礽嵩(永定十五世)從堂堡下村水口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16戶60餘人。

寶斜坑村(又稱背睞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盛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48戶200人。

(三)下村

水口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房之裔沈孟似(昆洋,永定八世)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58戶230人。

扶科樓。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房之裔沈慚先、沈運慶(永定十二世)兄弟倆從水口井邊樓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32戶130餘人。

井邊樓。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綱房沈遁齋(伯躋,永定十世)之孫沈懷二、沈邁擎、沈德臣等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50戶210人。

楊梅坪、富角里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之孫沈正庵(永定七世)從塘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65戶260人。

(四)內龍

內龍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靜齋之孫沈龍湖(永定十世)從塘背村中心屋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57戶240餘人。

(五)朱羅村

朱羅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寧從堂堡村中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14戶52人。

(六)寶溪村

青菜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沈岐山(永定第十世)之子沈松軒(永定第十一世)從下老屋角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6代20戶105人。

上倒水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永定第五世沈仁綱房屏山之裔沈德光(永定第十二世)從背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2代5戶20餘人。

八、合溪鄉

菜地下甲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亮從堂堡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115戶470人。

菜地沈屋角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十二世)沈會文從菜地下甲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21戶91人。

九、鳳城鎮

大園村(原峰市大園石壁下塘尾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二世)沈百二郎,號仕賢從水寨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5代90餘戶145人。1998年,因棉花灘水電站建設移民至鳳城鎮練坑,現稱鳳城鎮大園村。

南郊居委會沈屋。該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8世(永定八世)沈孟化(觀瀛)從堂堡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4代53戶230人。

十、城郊鄉

大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正崔,號六三郎,字葉柳於元代從永定縣城沈家坪遷入開基,後其後裔有遷廣東,卒後又葬於廣東梅縣鬆口上山下井,被稱為“福廣公”。現已繁衍21代37戶160人。

龍門村沈屋。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六世)沈廣全從峰市程均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代戶人。屬萬二郎後裔。

十一、峰市鄉

新橋頭水寨里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三世)沈萬二郎,號正侖(千十七郎,字開文之第二子)從堡村遷入開基,峰市沈氏稱一世祖,現已繁衍代戶人。

程均坑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三世)沈念三郎,諱玉榮(百二郎次子)由新橋頭水寨里遷原峰市大園,後於1443年由其母張孺人帶四子遷入程均坑開基,現已繁衍24代43戶200餘人。

十二、洪山鄉

上田梓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四世)沈福清從峰市程均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42戶100餘人。

十三、湖山鄉

里佳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紀(為湖山一世)從堂堡壘中村遷平和長樂居住,至湖山第五世沈三郎,因常來往於里佳獰獵。一天,在該村天花崬岐山子露宿一夜,見綠竹乘風交掃於地,且自後此地不生草不生青苔,即認為此地是吉祥之地,就舉家從平和長樂遷此開基,現已繁衍27代343戶1375人。

賽華(含蘭林凹、碓下、上下斜)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十五郎從里佳村遷入開基,後裔分遷蘭林凹、碓下、上下斜等地,現已繁衍27代270戶1100人。

十四、培豐鎮

長店排村。該村沈姓開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二十世)沈某某從坎市斜背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3代5戶20餘人。屬念八郎房沈文明後裔。

第三節 譜牒

明朝正德十年(1516年),沈氏第117代沈孟鑾(毅齋)為永定學氏第一次修譜。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由沈孟鑾再次進行修訂。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沈氏第116代沈玉璋(九山)為永定沈氏修編第二部族譜,記錄永定沈氏源流、遷徙等內容。

清順治十一年(1644年),江南無錫縣沈氏,永定縣知事在湄主持編修永定沈氏第三部族譜,記錄永定沈氏源流、遷徙、官職、家訓等內容。

清康熙五十三年(1677年),沈氏第119代沈人茂編修永定沈氏第四部族譜,此譜現存堂堡下村塘頭沈進宏處。

建國後,由永定吳興永定沈氏族譜編纂理事會編修一部較完整的《永定沈氏族譜》,由理事會作序,載有舊譜序、沈氏源流、祖廟祠、世代名人、清代以前仕宦、各村沈氏世系等內容,1996年出版,由沈崇慶、沈耀炳、沈文焜任主編、沈炳州、沈兆文、沈啟洪、沈永秀任編委,全譜約20餘萬字。

第四節 文物

一、墓葬

沈千十四郎(開賢)墓:沈千十四郎,字開賢,原居上杭縣古田裡圍下倒湖塘沈家坊,後攜家遷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轉遷永定縣城沈家坪,又轉遷城郊大坑村。後裔分遷廣東梅縣鬆口等地,並稱他為“福廣公”,卒後葬廣東梅縣鬆口上山下井。

沈萬七郎(正崇)墓:沈萬七郎,字正崇(沈氏109世沈開文之七子),原居上杭縣古田裡圍下倒湖塘沈家坊,後舉家遷永定縣堂堡村開基,卒後葬龍岩東肖(白土)東坑頭,墳塋艮山坤向,地形山蛇掛樹,又名蛤子引蛇。1996年因新羅區東肖鎮在此建築水庫、此墳蛇形不怕水(眾裔看法)、墳塋未遷,只在龍崗上水庫壩頭築沈萬七郎紀念亭一座,頗為壯觀,妣馬氏,葬堂堡村中豐爐子潭古岸(張屋角),“飛天鳳”形。

二、祠廟

永定沈氏宗祠:位於永定縣城九一中路,清康熙年間創建。建國後改建為永定郵電大樓。

堂堡赤境“沈氏家廟”:位於堂堡下村,由該村沈永實一脈裔孫所建,現存。

堂堡沈氏中心祠:由堂堡九大房所建。建國後改建為糧食倉庫。

三、沈氏家族專用楹聯

人倫師表,豈維良史之才。

匡正名賢,克駕修文之彥。

汝源流彩,玉渚分華。

吳興毓秀,清後傳家。

清後休文之骨,斡局彥璋之方。


㈦ 能把整個留隍那些村說什麼話都寫出來嗎

鎮上的幾個村說學佬話,其他的兩種話都會說..留隍上廟街同下廟街,後池跟整個環市村。西洞村。上灣村。葛布村。都說潮州話。哥華村,九河村客家話跟潮州話都說。客家的多。茶背村是純客家為主。東留村韓江邊的都說潮州話。背山的以客家為主。。其他村的就不清楚了。。應該客留隍鎮:總戶數20898戶,總人口93065人(下面單位按此對應)
居委 1784 9118
鎮區 475 2752
城東 671 3361
城西 638 3005

崬下村 847 3386
龍中 87 475
龍坑 59 333
石結 60 322
和豐 63 381
大湖 140 560
拖竹 135 510
大坪 115 380
橫山 83 145
寶嶺 105 280

上南村 672 2691
銅鑼崬 30 157
橋下 70 404
蛟塘 122 640
溪屋 58 272
崬心 130 346
下周 90 300
坑仔 172 572

下南村 684 2735
井唇 66 258
山下 82 326
雷公墳 63 271
上角 120 480
小勝 98 370
樓內 132 530
馬背 123 500

金崗村 584 2335
巷肚 48 184
圳面 59 199
山崬 132 503
石路 115 460
杉園 120 549
洋頭 110 440

蔗溪村 288 1151
溪聯 84 472
高缺 110 440
坪埔嶺 94 239
茶背村 436 1745
街道 167 667
下徑 111 465
古田 46 218
南坑路 70 280
礤頭坪 42 115

黃沙田村 278 1110
張屋 33 194
陳屋 36 182
塘屋 119 476
二村 90 258

西山村 195 780
坑下 24 141
山門 41 223
又山 75 300
大湖 55 116

西洞村 689 2755
西洞 416 1795
大塘北 54 219
鹿田 59 252
飛鳳 90 360
北洞 70 129

溪北村 819 3396
神砂 247 1229
上埔 102 468
大厝 201 804
洞坑 183 600
老厝 86 295

黃礤村 392 1947
畲角 54 295
寶山下 127 595
三橋坑 187 932
魯枝坑 24 125

富足村 501 2012
白水礤 77 367
永豐 154 536
新田 131 519
向陽 82 302
鴨母池 57 288

上灣村 204 945
上灣 74 293
京山 130 652

黃沙坑村 258 1468
黃沙坑 215 1250
苦竹坪 43 218

高華村 726 3084
三湖 100 412
井尾 201 907
下渡 232 1141
大面嶺 152 492
沙墩 41 132

田坫村 378 1843
墩頂 65 268
內村 40 207
外村 273 1368

錫坑村 219 1102
錫東 64 359
錫西 68 371
錫北 87 372

溪南村 625 2541
荷其塘 184 698
大塘後 120 536
站口 199 718
後山 81 321
大完 41 268

九河村 785 3138
下圍 388 1562
山科 98 375
黃華 230 931
石梅 69 270

蓮塘村 347 1389
蓮塘 153 700
下徑 104 416
蓮一村 90 273

上圍村 396 1547
上圍 138 516
陶下 120 515
灰路 138 516

砂湯村 463 2270
密坑 41 203
下龍壩 45 200
小湯樓 55 262
中心 167 825
高沙徑 96 492
鴨母池 59 288

葛布村 925 3702
鋪路頭 221 1005
圍內 190 864
橫田 147 588
棋盤 151 501
後埔 107 314
下坑 109 430

庵坑村 350 1398
竹山圍 73 403
庵田 53 360
庵坑 113 331
群山 111 304

市郊村 318 1270
後井 60 285
寨內 157 631
上橫 51 175
下橫 50 179

環市村 1101 7450
環東 187 1356
環南 114 834
環聯 210 1555
東洋 193 1321
龍東 167 852
北洞 230 1532

口鋪村 508 2862
春明 166 682
新橋 45 243
陽光 134 1010
新光 121 649
埔頭 42 278

新埔村 864 3694
新湖 173 696
新華 318 1208
新聯 331 1596
新東 42 194

石九村 474 1897
河口 53 231
獎坪 32 133
蛋家灣 180 720
雷公坪 209 813

新美村 647 3209
埔尾 83 453
寨仔 132 634
新村 177 837
居林 166 733
寨劉 89 552

志揚村 483 1933
義豐 17 87
豐有 176 603
草洋 213 920
富足 77 323

志南村 284 1135
嶺南 51 200
文山 73 302
度軍坪 53 198
志南 107 435

長林村 529 2117
長田 42 311
角尾 135 485
橫居 232 932
青園頭 120 389

大坪村 542 2699
鹽坪 94 589
茅坪 40 258
大錢 104 542
九龍礤 258 1120
大坪 46 190

仙豐村 634 2535
仙豐 46 178
雙塘 200 800
赤嶺 208 837
合口 180 720

小東村 669 2676
東山 43 241
光明 43 179
星光 320 1204
田東 263 1052

㈧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歷史

安遠縣位於江西南部,始建縣於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縣,總人口35.17萬人,轄18個鄉鎮,196個行政村;地處南嶺山脈的延續地帶,屬中低山與丘陵區。中部突起,向南北傾斜,北部又向北東傾斜。東西邊緣高。高半部為孔田低山丘陵區,南東部地處武夷山脈南緣。國土面積2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43%森林覆蓋率達83.4%。境內三百山是東江的發源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有獨特的原始森林景觀、溫泉群。處於閩、粵、贛三省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西接贛粵高速公路和105國道,南接京九大動脈,距廣州421公里,距深圳418公里,距廈門495公里,是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的直接腹地和內地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分雩都縣南三鄉地,「於今縣南七十里安遠水南置安遠縣」。(唐《元和郡縣圖志》),以水名縣,屬南康郡。隋開皇中(公元581年至600年)安遠縣並入雩都縣,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縣境隸虔州。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分雩都縣南三鄉並信豐縣一里,再置安遠縣,屬虔州。五代十國吳楊隆演天佑七年(公元910年),以虔、韶二州置百勝軍,縣隸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縣隸昭信軍。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縣隸軍州。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縣屬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縣屬贛州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贛州為贛州路,縣屬贛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並入會昌縣,至大三年(1310年),復置安遠縣,仍屬贛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贛州路為贛州府,縣屬贛州府。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仍屬贛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縣直屬江西省。民國3年設贛南道,縣屬贛南道。民國15年廢道,復直屬江西省。1930年6月起,屬贛西南蘇維埃政府贛南革命委員會;11月初起,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贛南辦事處,1931年6月起,屬中央蘇區江西省。1933年8月中旬,屬中央蘇區粵贛省。民國22年秋,屬贛南專區。民國23年,贛南專區改稱江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縣隸之。民國24年3月至38年8月19日,屬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8月20日,屬贛州分區。同年11月23日,屬贛西南行政區。1951年6月29日,屬贛州專區。1954年5月25日,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5月15日,屬贛州專區。1971年,屬贛州地區。

1984年5月15日,

安遠縣設立新龍鄉、蔡坊鄉(贛府字[1984]112號)。1987年4月5日,孔田鄉、版石鄉改設孔田鎮、版石鎮(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1988年12月10日,撤銷天心鄉、龍布鄉,設立天心鎮、龍布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安遠山青水秀,森林覆蓋率達83.4%,旅遊資源豐富。境內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飲用水東江水的發源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有獨特的原始森林景觀,三百山虎崗溫泉群水溫高達75℃,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有尊三圍革命遺址、紅軍二十三縱隊兵工廠等革命舊址。
三百山

安遠縣

位於江西省安遠縣東南部邊境。東鄰尋烏縣,地跨濂江、風山、鎮崗、新園四鄉。三百山是東江的發源地,是香港飲用水的源頭。1993年5月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為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公園面積7236公頃。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屬中山高丘地貌,中山逶迤、重巒疊嶂、危崖奇石、峰奇石異。山內滿谷縱橫,溪流密布,劍河深澗,水秀瀑雄。三百山及其附近300多平方公里山地上森林茂密,古木參天,巨藤倒掛,遮天蔽日。111科661重木本植物在其中爭奇斗妍,400餘種野生動物在林內生息繁衍。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集山勢、林海、瀑布、溫泉四大自然風景奇觀為一體,山水林石俱美,原始、古樸、清寂,一年四季氣候溫涼,舒適宜人。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現已發現景觀、景點68處,其中一級景點10處、二級景點27處、三級景點31處。氣勢恢弘的福整壙瀑布被人們稱之為「東江第一瀑」,怪石嶙峋的旱峰灘被譽稱為「東江第一灘」,東風湖青山拱翠,俯影沉碧;九曲十八灘灘潭密接,步移景換,知音泉危崖聳立,雙瀑對鳴,實為天下絕景;三疊瑤池三瀑三潭,遠絕塵寰,真正人間仙境。玉兔思凡、神龜飲泉、雙獅逐鹿......等一系列峰石景觀。

尊三圍位於安遠縣鎮崗鄉,20世紀30年代,該圍是當時的鄉蘇維埃政府駐地。1933年7月初,國民政府軍陳濟棠部對安遠進行圍剿,以為尊三圍內駐著紅軍主力,於是用兩個團的兵力,實施重重包圍。時圍內只有赤衛隊員六七十人,居民百餘人,進行抵抗達44天之久。圍破之日,國軍將圍屋夷為平地,圍內除1小孩逃生外,其餘男女老少,全部虐殺。現在安遠縣鎮崗鄉尊三圍遺址處還留有一片斷壁殘垣。據說,攻打尊三圍的敵團長喜沖沖地向陳濟棠報告戰績,原指望受到些嘉獎,豈料,當陳濟棠得知圍里的人盡是陳姓人氏後,氣恨恨地當場槍斃了這位團長,恨他滅了自己陳姓一族。又據傳,那逃生的小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回過一次故鄉,來到尊三圍舊址,感慨萬千。今天,尊三圍殘基作為紀念物仍突兀於田疇間。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置安遠縣。因境內濂江(又稱安遠水)而得名。

1984年5月15日,設立新龍鄉、蔡坊鄉(贛府字[1984]112號)。1987年4月5日,孔田鄉、版石鄉改設孔田鎮、版石鎮(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1988年12月10日,撤銷天心鄉、龍布鄉,設立天心鎮、龍布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2000年,全縣轄5個鎮、16個鄉:欣山鎮、孔田鎮、版石鎮、天心鎮、龍布鎮、濂江鄉、塘村鄉、浮槎鄉、雙芫鄉、長沙鄉、重石鄉、蔡坊鄉、崠坑鄉、車頭鄉、新龍鄉、高雲山鄉、江頭鄉、鳳山鄉、鎮崗鄉、新園鄉、鶴子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9541人;其中: 欣山鎮 29280 孔田鎮 25745 版石鎮 21573 天心鎮 24415 龍布鎮 19631 鶴仔鄉 13354 鎮崗鄉 12779 新園鄉 13200 鳳山鄉 10032 濂江鄉 38260 新龍鄉 8495 車頭鄉 16559 江頭鄉 3949 蔡坊鄉 5982 重石鄉 12117 崬坑鄉 6123 長沙鄉 11469 浮槎鄉 13929 雙芫鄉 6480 塘村鄉 7580 高雲山鄉 8589(人)
2001年9月6日,撤銷濂江鄉,劃歸欣山鎮;撤銷江頭鄉,劃歸新龍鄉;撤銷棟坑鄉,劃歸天心鎮;撤銷車頭鄉、鶴子鄉、新園鄉,設立車頭鎮、鶴子鎮;新園更名為三百山鎮(贛民字[2001]437號批復)。2001年底,安遠縣轄欣山、鶴仔、孔田、三百山、車頭、版石、天心、龍布8個鎮和鎮崗、鳳山、高雲山、新龍、蔡坊、重石、長沙、雙芫、塘村、浮槎10個鄉,共有243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總人口337246人,其中農業人口294532人。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4.7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8鎮10鄉。
欣山鎮2004年轄:東江源居委會、水背居委會、石塘居委會、東門居委會、西門居委會、濂江村、修田村、教頭村、高排村、大勝村、永豐村、古田村、石灣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壩村、磧角村、大嶺背村、教塘村。
孔田鎮2004年轄:孔田鎮居委會、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務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龍村、孔田村、長富村。
版石鎮轄:版石鎮居委會、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嶺東村、賴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紅光村、余坑村。
天心鎮轄:天心鎮居委會、天心村、高段村、五龍村、水頭村、深溪村、萬田村、小樂村、心懷村、仰湖村、長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腦村、崬坑村、井頭村、竹湖村。
龍布鎮轄:龍布鎮居委會、上林村、龍布村、老圩村、五豐村、陽光村、鏡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鶴子鎮轄:鶴子村、新圍村、陽佳村、棉地村、楊功村、大斜村、半逕村、龍崗村、油蔡村。
三百山鎮轄:三百山鎮居委會、黃背村、黃柏村、烏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崗村、咀下村、符山村。
車頭鎮轄:車頭鎮居委會、三排村、龍竹村、車頭村、躍進村、官溪村、龍頭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鎮崗鄉轄:鎮崗村、高峰村、黃洞村、羅山村、涌水村、賴塘村、富長村、龍安村、樟溪村、老圍村。
鳳山鄉轄:鳳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東河村。
新龍鄉轄:新龍村、田心村、長壢村、坪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頭村、七磧村。
蔡坊鄉轄:蔡坊村、磧腦村、黃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鄉轄:重石村、大坑村、蓮塘村、青龍村、共和村、黃坑村、官布村、長嶺下村。
長沙鄉轄:長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員當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鄉轄:浮槎村、雙逕村、河秋村、河石村、長河村、槎江村。
雙芫鄉轄:雙芫村、固營村、津槎村、刀坑村、合頭村。
塘村鄉轄:白兔村、上龍村、塘村村、龍庄村、黃沙村、三聯村。
高雲山鄉轄:沙含村、登豐村、鐵豐村、圩崗村、濂豐村、官鋪村。

㈨ 留隍鎮的行政區劃

留隍鎮下轄3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現有常住人口19796戶、94563人(其中農業人口16410戶、83795人)。
留隍鎮下轄村:三橋坑村、萬江社區、溪北村、溪南村、蓮塘村、上灣村、市郊村、環市村 、西洞村 、富足村 、高華村 、黃礤村 、砂湯村 、上圍村 、黃砂坑村、 九河村、葛布村、 田坫村、 庵坑村、 錫坑村、茶背村 、上南村 、下南村 、金崗村 、蔗溪村 、崬下村 、西山村 、黃沙田村、 仙豐村、石九村、小東村、大坪村、新美村、志揚村、志南村、長林村、新埔村、口鋪村。
2013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留隍鎮下轄:36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代碼城鄉分類名稱441423128001121萬江社區居委會441423128200220溪北村委會441423128201220溪南村委會441423128202220蓮塘村委會441423128203122上灣村委會441423128204122市郊村委會441423128205122環市村委會441423128206220西洞村委會441423128207220富足村委會441423128208220高華村委會441423128209220黃礤村委會441423128210220砂湯村委會441423128211220上圍村委會441423128212220黃砂坑村委會441423128213220九河村委會441423128214220葛布村委會441423128215220田坫村委會441423128216220庵坑村委會441423128217220錫坑村委會441423128218220大坪村委會441423128219220仙豐村委會441423128220220志揚村委會441423128221220志南村委會441423128222220新美村委會441423128223220長林村委會441423128224220新埔村委會441423128225122口鋪村委會441423128226220小東村委會441423128227220石九村委會441423128228220茶背村委會441423128229220蔗溪村委會441423128230220西山村委會441423128231220下南村委會441423128232220金崗村委會441423128233220上南村委會441423128234220崬下村委會441423128235220黃砂田村委會

㈩ 安遠有哪些鄉哪些鎮哪些村

全縣轄8個鎮、10個鄉:
欣山鎮、孔田鎮、版石鎮、天心鎮、龍布鎮、鶴子鎮、三百山鎮、車頭鎮、鎮崗鄉、鳳山鄉、新龍鄉、蔡坊鄉、重石鄉、長沙鄉、浮槎鄉、雙芫鄉、塘村鄉、高雲山鄉

2000年,全縣轄5個鎮、16個鄉:欣山鎮、孔田鎮、版石鎮、天心鎮、龍布鎮、濂江鄉、塘村鄉、浮槎鄉、雙芫鄉、長沙鄉、重石鄉、蔡坊鄉、崬坑鄉、車頭鄉、新龍鄉、高雲山鄉、江頭鄉、鳳山鄉、鎮崗鄉、新園鄉、鶴子鄉。
2001年底,安遠縣下轄欣山、鶴仔、孔田、三百山、車頭、版石、天心、龍布8個鎮和鎮崗、鳳山、高雲山、新龍、蔡坊、重石、長沙、雙芫、塘村、浮槎10個鄉。全縣有243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

2004年底,全縣轄8鎮10鄉

欣山鎮 2004年轄:東江源居委會、水背居委會、石塘居委會、東門居委會、西門居委會、濂江村、修田村、教頭村、高排村、大勝村、永豐村、古田村、石灣村、下庄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壩村、磧角村、大嶺背村、教塘村。
孔田鎮 2004年轄:孔田鎮居委會、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務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龍村、孔田村、長富村。
版石鎮 轄:版石鎮居委會、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嶺東村、賴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紅光村、余坑村。
天心鎮 轄:天心鎮居委會、天心村、高段村、五龍村、水頭村、深溪村、萬田村、小樂村、心懷村、仰湖村、長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腦村、崬坑村、井頭村、竹湖村。
龍布鎮 轄:龍布鎮居委會、上林村、龍布村、老圩村、五豐村、陽光村、鏡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鶴子鎮 轄:鶴子村、新圍村、陽佳村、棉地村、楊功村、大斜村、半逕村、龍崗村、油蔡村。
三百山鎮 轄:三百山鎮居委會、黃背村、黃柏村、烏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崗村、咀下村、符山村。
車頭鎮 轄:車頭鎮居委會、三排村、龍竹村、車頭村、躍進村、官溪村、龍頭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鎮崗鄉 轄:鎮崗村、高峰村、黃洞村、羅山村、涌水村、賴塘村、富長村、龍安村、樟溪村、老圍村。
鳳山鄉 轄:鳳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東河村。
新龍鄉 轄:新龍村、田心村、長壢村、坪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頭村、七磧村。
蔡坊鄉 轄:蔡坊村、磧腦村、黃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鄉 轄:重石村、大坑村、蓮塘村、青龍村、共和村、黃坑村、官布村、長嶺下村。
長沙鄉 轄:長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員當村、光明村、小山村。
浮槎鄉 轄:浮槎村、雙逕村、河秋村、河石村、長河村、槎江村。
雙芫鄉 轄:雙芫村、固營村、津槎村、刀坑村、合頭村。
塘村鄉 轄:白兔村、上龍村、塘村村、龍庄村、黃沙村、三聯村。
高雲山鄉 轄:沙含村、登豐村、鐵豐村、圩崗村、濂豐村、官鋪村。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8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1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7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2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1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