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王朝的人口有多少

王朝的人口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1-18 14:57:36

⑴ 中國歷史各大一統王朝時期的人口與疆域

       何謂「大一統」?即統一華夏的政權。何謂「華夏」?華夏是中國的古稱,同時也是漢民族的別稱。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屬於周「王母弟甥舅」的諸侯國,後來擴大至將九州地區全部包括在內,遂成為神州(即漢地,漢族的民族共同地域) 及漢族的別稱,又稱為「漢地九州」。因此,大一統王朝,必須是統一管轄九州。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

兗州: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范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地為肥沃白壤。

徐州: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地為紅色粘土。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

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豫州: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梁州: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雲貴地區。

雍州:位於今陝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

因此,中國歷史上,真正能算得上大一統王朝的只有秦朝、西漢、新朝、東漢、西晉、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等十一個。

再來看看各大一統王朝時期的人口與國土情況。

秦朝:人口2500~3000萬,疆域340萬平方公里。(公元前210年數據)

西漢:人口6300萬,疆域609萬平方公里。(元始二年的數據,也就是公元2年)

新朝:人口5000~6000萬,疆域405萬平方公里。(公元10年的數據)

東漢:人口6500萬,疆域580萬平方公里。(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的數據)

西晉:人口3500萬,疆域543萬平方公里。經過三國幾十年的征伐,人口損失將近一半!

隋朝:人口5000萬,疆域467萬平方公里。(公元612年數據)雖然又經歷了一次大分裂,但是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民族經過了一次大融合。

唐朝:人口峰值8000萬(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後據說只有3600萬(統計可能有些問題,不過估計最多5000萬),疆域峰值達到1251萬平方公里。

武周:人口6000萬,疆域1241萬平方公里。武則天時期收復安西四鎮,征服突厥。

元朝:人口9000萬(1341年),疆域1400平方公里。很多人可能覺得怎麼可能?那是因為好多人都把元朝和蒙古帝國搞混了。大唐疆域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總面積達1251萬平方公里。而元朝只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不包括西部的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等四大汗國。

明朝:元末農民起義,連年征戰,人口銳減,朱元璋時期人口6500萬,之後人口開始快速增長,明朝中後期突破1億,萬曆時期首次突破2億!這里要特別提一下甘薯之父陳振龍,福建商人陳振龍於1593年冒死從菲律賓帶回了甘薯(大航海的時候西班牙從美洲引入),從而在國內大面積種植,有效解決了當時糧食不足的問題,從而促進了人口大幅增長,包括清朝人口快速增長都得益於陳振龍。所以,陳振龍可以稱為「明朝袁隆平」)。明朝末年,因為起義、瘟疫等問題,導致人口銳減,據說清軍入關時人口不足2000萬!(這數據肯定不準,但是肯定不到1億的)。明朝疆域峰值達到1100萬平方公里。(1424年)

清朝:清初人口6000萬,康熙時1.6億,乾隆時已至3.115億,嘉慶時為3.831億,光緒時3.1972億,1851年達到4.36億,清末4億多(在民國時一般說四萬萬同胞,也就是四億人口)。清朝疆域峰值1316萬平方公里(1820年)。

以上數據來自互聯網,肯定不準確,僅供參考。但是可以看一個大致趨勢。

⑵ 中國各個朝代的人口。

約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時代)傳說有1350萬人

約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時代)傳說有1371萬人

公元前684年(東周在三十三年)傳說有1184萬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計2000萬人

公元2年(西漢元始二年〕 5959萬人

57年(東漢建武中元二年) 2100萬人

75年(東漢永平十八年) 3412萬人

88年(東漢章和二年) 4335萬人

105年(東漢元興元年) 5325萬人

122年(東漢延光四年) 4869萬人 140年(東漢永和五年) 4915萬人

136-141年(東漢永和中) 5386萬人

126-144年(東漢順帝時) 4915萬人

144年(東漢建康元年) 4973萬人

145年(東漢永嘉元年) 4952萬人

146年(東漢本初元年) 4756萬人

156年(東漢永壽二年) 5006萬人

157年(東漢永壽三年) 5648萬人

220-265年(三國時期) 767萬人(魏、蜀、吳人口相加)

280年(晉太康元年) 1616萬人

581--600年(隋開皇中)約4450萬人

607年(隋大業三年) 4601萬人

605--618年(隋大業中) 890萬戶,約合4450萬人

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 4844萬人

755年(唐天寶十四年) 5291萬人

1080年(北宋元豐三年) 3330萬人

1110年(北宋大觀四年) 4673萬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萬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萬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萬人

1403年(明永樂元年) 6659萬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萬人

1578年(明萬曆六年) 6069萬人

1651年(清順治八年) 1063萬人

1656年(順治十三年) 1541萬人

1659年(順治十六年) 1900萬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萬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萬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萬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萬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萬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萬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萬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萬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萬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萬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萬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萬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萬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萬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萬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萬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萬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萬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萬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萬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萬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萬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萬人

1805年(嘉慶十年) 33218萬人

1808年(嘉慶十三年) 35029萬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萬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萬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萬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萬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萬人(湖南、福建、台灣未計在內)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萬人(湖南、福建未計在內)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萬人

1851年(咸豐元年) 43216萬人(湖南、福建、台灣未計在內)

1910年(宣統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統計是33118萬人,郵局調查是43842萬人

1911年(宣統三年〕 37767萬人(清朝最後一年)

1912年(民國元年) 35572萬人

1913年(民國二年) 43200萬人

1919年(民國八年) 42767萬人

1918-1919年(民國七至八年) 45265萬人

1920年(民國九年) 44715萬人

1921年(民國十年) 44338萬人

1922年(民國十一年) 44715萬人

1923年(民國十二年) 43609萬人

1924年(民國十三年) 40000萬人

1925年(民國十四年) 48550萬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 48550萬人

1927年(民國十六年) 45778萬人

1928年(民國十七年) 45184萬人

1929年(民國十八年) 43893萬人

1933年(民國十九年) 44400萬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 43893萬人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48830萬人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47353萬人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43586萬人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46215萬人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46136萬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43840萬人

1944年(國國三十三年) 46492萬人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46100萬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54877萬人

1950年 54682萬入 1951年 55748萬人

1952年 56891萬人

1953年6月30日24時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萬人 1955年 60818萬人

1956年 62123萬人

1957年 65663萬人

1977年 80000萬人

1978年底 97523萬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2)王朝的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和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是下面兩個關鍵時代。一個是清代乾隆至道光的100年間(1736-1834年),全國人口由不到1億迅速超過4億;一個是解放以來的30多年間,全國人口由4.7億多迅速增長到10.3億多。

清代以前,各個朝代全國人口的最高數字是:夏代1000萬多;秦代2000萬;隋、宋兩代各4000萬多;兩漢、唐代、元代各有5000萬多;明代6000萬多。最多是金章明昌六年(1195年)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南北合計7681萬,古代的人口統計或估計是不精確的,而且少數民族人口一般都沒有計入。

⑶ 中國歷史各王朝的人口

中國人口數量的變化

葛劍雄/文

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做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 3年全國人口普查,我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台灣、港澳地區以外的准確人口數字。

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我國人口歷史的發展作一簡單概述。

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後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後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餘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後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4.3億的新紀錄。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台灣、港澳)。

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佔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東漢末年處於人口低谷、所佔比例可能略低於10%以外,其餘歷史階段佔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我國歷代人口變遷的特點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影響我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我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我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我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我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主觀上無不希望鼓勵、促進人口增加,並制定了相應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賦稅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勞役的影響,刑法制度的不公平,這些都影響人口的增長。

5、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一般起著鼓勵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於"後"只指男性後裔,因而對人口增長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習俗、宗族觀念和社會習慣勢力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產方面。〔作者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

⑷ 中國的歷史上王朝的人口有多少

由於生產力低下,天災人禍不斷,中國早期人口增長緩慢,並經常出現大規模的缺失。

例如戰國後期,各國之間戰爭頻繁,一次死亡數十萬人的戰爭屢見不鮮。當時,秦、齊、楚三國人口約1500萬,趙、魏兩國約800萬,燕、韓兩國人口約500萬。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合並七國,再加上其它小國,人口數約3000萬。

隨著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銳減,下降至3億,以至於民國初年人口數仍未恢復到道光三十年的水平。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條件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長。1973年達到8.9億,1981年突破10億,2005年突破13億,2018年突破14億。

⑸ 中國歷史各朝代人口是多少

戰國 4500萬
秦 4000萬
西漢初年 1500萬
西漢元始二年(2年) 6300萬
東漢初年 2700萬
東漢永壽三年(157年) 6500萬
魏黃初元年(220年) 2200萬
魏滅蜀前 3000萬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3500萬
東晉 1600萬
劉宋 2000萬
蕭梁 2100萬
北魏 3000萬
陳 1500萬
隋大業五年(609年) 5800萬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萬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 8500萬
唐開成、會昌年間 6000萬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 3000萬
北宋崇寧、大觀年間 12600萬
遼乾統年間 900萬
西夏貞觀年間 300萬
南宋初 5650萬
金初 2830萬
南宋嘉定年間 8060萬
金泰和年間 5600萬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萬
元至順元年(1330年) 8500萬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萬
明崇禎年間 20000萬
清康熙年間 16000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萬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萬
清咸豐元年(1851年) 43610萬
清光緒六年(1880年) 36450萬
清宣統二年(1910年) 43600萬

⑹ 唐朝有多少人口

唐朝人口數量:
8050萬 (天寶十四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因隋煬帝楊廣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亂導致全國人口銳減,至唐高祖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李唐統一全國後戶口開始逐步恢復。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戶數恢復至304萬,人口達1235萬,又獲塞外歸附人口120餘萬。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國有戶380萬。武則天神龍元年(705年)全國有戶615萬,約3714萬人。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戶數9619254,口數52880488,為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安史之亂後,因藩鎮割據及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廢弛,戶口數不符合實際情況,據學者分析廣德二年(764年)全國人口至少有4600萬到4700萬左右,晚唐人口峰值達六千萬左右。
現代學者們普遍認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間(754年-755年),因學者考慮到佃農、隱戶、奴僕、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而對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唐朝史學家杜佑認為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一千三四百萬戶;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頂峰6300萬。
現代學者凍國棟認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大約1430-1540萬戶約為7475-8050萬人;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8050萬;葛劍雄認為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萬之間;現代學者陳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萬人;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更認為唐朝人口最高峰時2000萬戶,人口達1.4億人。

⑺ 漢朝有多少人口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

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有3600萬,漢武帝後期因繁重徭役導致戶口銳減,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以致 ,漢昭帝、漢宣帝相繼息兵養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漢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 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及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300萬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起義導致人口銳減 ,東漢建立後人口開始恢復。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國有戶4279634,口21007820;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國有戶5860573,口34125021;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國有戶7456784,口43356367;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全國有戶9237112,口53256229,墾田面積達7320170,為東漢之最。 至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不過古今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 ,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⑻ 中國古代各朝代各時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⑼ 中國秦朝時一共有多少人口

中國秦朝時人口在2500萬至3000萬之間。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

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採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秦朝制度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

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

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秦朝

⑽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10)王朝的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8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1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7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2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0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