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李定國有多少人口

李定國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1-18 21:28:55

⑴ 明朝有多少大將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享國兩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告終。三百多年間內憂外患不斷,起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名將人數是僅此於唐朝的朝代。

一、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洪武元年,與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謚號武寧。
主要成就:與常遇春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殘余勢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後來投奔朱元璋,攻佔集慶後,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與徐達率軍滅亡張士誠,被封為鄂國公。洪武元年,與徐達率軍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軍中,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
主要成就:與徐達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

三、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在與韃靼騎兵的交戰中陣亡。死後追贈少保、寧遠伯,謚號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

五、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出身農家,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後率部歸朱元璋,跟隨常遇春四處征戰。參與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為潁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
主要成就: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

六、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將領、謀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復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余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陽王,謚號武靖。
主要成就: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

七、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
主要成就: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

八、於謙

於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於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隨明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叛亂,平叛後,升任巡按江西。正統十一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後來率軍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天順元年明英宗復辟,受石亨等人誣告,被殺。
主要成就:組織北京保衛戰。

九、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做養子,跟隨張獻忠征戰各地。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殺死孔有德、尼堪,抗擊清軍。

十、盧象升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明末著名將領。天啟二年進士,創立「天雄軍」。崇禎六年,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二年,盧象升率部在巨鹿賈庄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死後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
主要成就:抗擊清軍、鎮壓高迎祥叛軍。

⑵ 南明抗清中,李定國,鄭成功他們軍事實力分別是多少,人數多少。求對他們兩支抗清軍隊實力介紹下。

明崇禎十年(1637年),李定國17歲,身長八尺,武藝高強,對人謙恭有禮,人稱「小柴王」,軍中稱「小尉遲」。當年率所部二萬人馬,從張獻忠襲安慶,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國隨張獻忠破武昌,克長沙,被賜張姓,封為安西將軍。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李定國等從川入黔。四川失守後,李定國萌發「聯明抗清」之念,受部屬擁贊。中年,李定國復李姓,率軍破貴陽,下昆明。四月,連破呈貢、曲靖、晉寧、師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為「開遠」。下旬,師抵臨安(建水),迤東悉平。此時,李定國所部兵馬5萬余眾,為義軍中最強的一支隊伍。

永曆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決定大舉北伐。決定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隔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南京。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江東一時震動。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損兵折將,包括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等大將皆死於是役。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⑶ 明朝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裡面有沒有你的姓

劉姓
劉姓的起源較多。最早來自於祁姓,為堯帝的後裔;或來自姬姓,王季兒子被封於劉邑,其後人取邑為氏;西漢時期,也有部分少數民族改為劉姓。
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漢朝,正是劉氏族人所建。他們還建立了成漢、南漢、北漢等十多個政權。
劉姓在明朝大約有400萬人,占人口的4.4%,排名第五位,主要分布在江西、山東、河北三省,其餘分布在湖南、湖北、山西、浙江等地。
當時的劉姓名人,包括第一謀臣劉伯溫、名臣劉健、大太監劉瑾、大臣劉定之、哲學家劉宗周、文學家劉侗、畫家劉珏等人。

陳洪綬
陳姓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舜帝34代後裔被周武王封於陳,後人便以封地為氏。歷史上,匈奴、鮮卑、蒙古等少數民族由於賜姓或者主動改姓,也成為陳姓的源頭。
陳族人口在明朝有42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5%,排在全國的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安徽、山東、湖南等八省,這些地方佔了全國陳姓的80%。陳氏家族數次大規模南遷,因此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姓陳的名人,包括名臣陳迪、大將陳懋、史學家陳濟、首輔陳文、首輔陳演、名將陳子龍、畫家陳洪綬、名臣陳灌等人。

李時珍
李姓
李姓的源頭很多。主要出自嬴姓,皋陶在堯帝手下當大理,後人以李為姓;或者來自於姬姓,與周同源;還有來自於其他民族的改姓。
李姓在歷史上建立了多個政權,比如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等。
明朝時期,大約有510萬人,佔了全國人口的5.5%,在全國排名第三,主要分布在江西、山西、山東、浙江、江蘇等省份。
李姓名人在明朝輩出,包括開國名臣李善長、名將李文忠、醫學家李時珍、名將李如松、政壇文壇領袖李東陽、哲學家李蟄、名將李定國、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等等。

張居正
張姓
張姓主要來自於姬姓,分為兩支:一以黃帝的孫子揮為得姓始祖,二以春秋晉國大夫解張為得姓始祖;也有來自於聶氏,為了避仇而改為張姓,或來自於少數民族的改姓。
張姓在明朝有560萬人,大約佔了6%,為當時的第二大姓。全國范圍內,南方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北方集中在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陝西。
明朝有宰相之傑張居正、醫學家張景岳、義臣張秉文、文人張羽、大將張玉、名將張輔、大臣張位、大臣張固、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等張姓名人。

王守仁
王姓
王姓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出自子姓,商朝名臣比干之後;媯姓,虞舜後人;或者鮮卑、契丹、女真、黨項等少數民族改姓。
歷史上,除了王莽建立新朝之外,王氏族人還建立了閩國、前蜀等政權。
明朝時期,王姓約人口為620萬,佔全國人口的6.7%,為第一大姓。40%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東三省,其次分布於江西和山西。明朝期間王氏家族在浙江發展很快,躍升第一。
王姓名人包括哲學家王守仁、名臣王翱、名臣王竑、大太監王振、航海家王景弘、天文學家王錫闡、文學家王世貞、名將王越等人。

⑷ 請介紹一下明末和清末兩個時期抗清英雄的主要事跡

在毗鄰中國雲南的緬甸北部山區有一個民族叫果敢族,他們其實屬於我們正宗的漢民族,現在這個地方早已經被緬甸政府單獨劃為了一個縣,名字就叫果敢縣。面積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約十五萬。為什麼本屬於我們漢民族的百姓要跑到貧困的緬甸山區生活?他們的祖先到底遭遇了什麼?這還得從三百多前的明朝末年那些波雲詭譎的形勢說起。
1644年,李自成的起義大軍打進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崇禎皇帝在走投無路之際,在煤山上吊自殺。李自成在北京沒待多長時間,也在明朝叛臣吳三桂和滿清大軍的合擊下狼狽出逃,於1645年在湖北的九宮山陷入四面楚歌,被當地民團殺死,殘餘力量成鳥獸散各奔東西。之後吳三桂和滿清軍隊乘勝開始進攻四川一帶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張獻忠於1646年在和清軍的一次遭遇戰中中箭身亡。張獻忠死後他所建立的政權也就分崩瓦解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權者的死亡最多隻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卻不能代表其力量的徹底消亡。
明朝滅亡後,朱氏宗族的藩王們在原明朝大臣將領等的扶持下曾經在南方建立了好幾個明室小朝廷,先後有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唐王朱聿鍵建立的「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建立的「魯王政權」;還有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建立的「紹武政權」;以及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權」。這些明朝的殘余政權大多在滿清大軍的傾力打擊之下,如曇花一現稍縱即逝,時間最短的政權僅存在四十一天。但唯獨「永曆政權」政權硬是苦苦支撐了近二十年。
「永曆政權」因何能夠在滿清鐵蹄日益堅硬之下苟延殘喘如此之久?關鍵原因就是這個殘明小政權能夠和李自成、張獻忠這兩支失勢的起義軍在最危難的時候捐棄前嫌暫時聯合,共同對付外敵。
自從李自成於1645年戰死於湖北的九宮山後,他的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等率領,先後退入湖南,與明朝的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起來一致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到廣西的永曆帝在柳州安居下來,並於年底,大敗清軍於廣西的全州。之後他們以永曆帝為旗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清戰爭,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看到恢復明朝的火焰之後,一些已經被迫投降了滿清的明朝軍官們也趁機反正抗清,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但此時的永曆政權內部不是因「多難而興邦」,而是在相對平穩的時候,各種暫時被掩蓋下去的矛盾重新抬頭,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傾軋,李自成的農民軍殘餘力量在排擠打擊下被迫脫離南明政權,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永曆政權的內訌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南明一時又陷入了低谷時期。
直到以孫可望、李定國等為主的張獻忠的大西軍的殘余勢力的加入,永曆政權才再次改變了局勢。
張獻忠於1646年戰死後,以其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為主的大西軍殘部於1647年進占雲南、貴州二省。1652年,岌岌可危的南明永曆政權接受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建議和大西余部聯合抗清。之後,以大西軍余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復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又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張獻忠一生曾經收養了四個養子,分別為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孫可望是張獻忠最為器重的。所以孫可望在張獻忠死後成為大西余部首領的不二人選。李定國是僅次於孫可望的張獻忠的第二養子。他十歲被收養,四十二歲去世,前後在軍中凡三十二年之久。他相貌英俊、身材奇偉,以寬厚溫和著稱,每次臨陣必披堅執銳、勇不可當,在軍中素有「萬人敵」和「小尉遲」之美譽。十七歲的時候,就成為張獻忠手下第二號大將!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建立政權,他受封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是大西政權的第三號人物。時年不過二十四歲。
大西政權隨著張獻忠的戰死而分崩離析,定國隨孫可望轉戰滇、黔,建立了以昆明為中心的著名的「四將軍」政權,這四個異性兄弟同時稱王,定國為安西王。
定國最早提出聯明抗清,盡管曾一再遭到大哥兼主帥孫可望的反對,但最後還是弟兄之間形成了共識,最終把他們的部隊歸入南明的永曆政權。之後李定國主動請纓抗清。一戰逼死四大漢奸降王之首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再戰在湖南衡州擊殺滿清理政三王之一的敬謹親王尼堪。兩戰殺死滿清兩位王爺,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至此,定國已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為此李定國也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晉王。這兩次戰爭是自從明朝萬曆年間以來,明清作戰清軍的最大損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面對李定國所取得的重大成功,孫可望如坐針氈,生怕危及了自己的主帥地位。開始暗中策劃偷襲李定國,結果被李定國擊敗。但他還不死心於1657年八月再次調兵十四萬,下決心要把李定國趕盡殺絕,當時李定國兵不滿三萬,然而,在決戰之時孫可望的可恥行為受到全軍將士的一致唾棄,紛紛倒戈投向李定國。所以,戰役不到十天,孫可望大敗,僅以身免。
兵敗以後的孫可望,狗急跳牆,向洪承疇投降,做了民族的敗類!他把雲貴的虛實都告訴了清軍,滿清以他為向導大舉進攻雲貴。明永曆十三年,清軍三路大軍進逼雲貴,李定國兵敗,被迫向南撤退。在撤退之前,他完成了他一生最後一次震動天下的戰役--磨盤山戰役,他部署非常嚴密擬一舉殲滅吳三桂的清軍主力。但由於叛徒的告密最後功敗垂成。
此戰役是雲貴會戰以來最大的惡戰,在此戰役中李定國軍隊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甚眾,卻三十里」,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李定國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頑強果敢的鬥志在這次戰役中再次得到體現,使清軍不再敢驕橫窮追自己的部隊。
李定國從磨盤山撤退以後,和永曆皇帝進入緬甸的時候失散,自己率部轉戰於雲南和緬甸的邊界。此時滿清的軍隊也雲集於此,李定國部隊的處境日益艱難,他意識到要使抗清大業延續,唯有接回永曆帝。於是,李定國積極聯絡逃入緬甸的永曆朝廷,並親率大軍至緬甸迎接永曆帝,然而,此時的永曆帝被清軍嚇破了膽,再也沒有了收復山河的雄心壯志,甘心苟安於緬甸的庇護之下。而緬甸人也趁火打劫出爾反爾,多次襲擊李定國軍隊,定國忍無可忍,與緬甸軍隊發生沖突,以少勝多大破緬甸十萬象軍,令緬甸人聞風喪膽。而永曆帝此時不但不鼓勵李定國,反而下詔命定國撤軍。定國望詔凄愴,嘆道:「大明亡矣。」部將乘機指責永曆帝不義,勸定國為自己打算,投降清朝。定國怒道:「自受大明之封爵,我便是大明之臣子,為人臣者不為人謀,可乎?今社稷獰淪,主上托於異邦,為臣者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焉能為一己之安,背宗棄祖,剃發受辱,投降滿狗。」將士聞言,無不泣下。定國在再勸永曆帝無果的情況下,無奈退兵,但仍盤桓在中緬邊境,希望等到永曆帝回心轉意的一天。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軍迫近緬甸,緬甸國王大驚,送出了永曆帝朱由榔父子,以避免本國捲入明、清之戰。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被吳三桂派人在昆明一小廟內,用弓弦勒死。永曆帝和太子被清軍俘獲的噩耗傳來時,李定國傷心備至,捶胸大哭。他感到擁明抗清的旗幟既倒,再無回天之力,部下兵馬由於駐扎在人煙稀少地區,糧食醫葯不足,病死了差不多一半。強弩之末,無法久支,此時自己的得力大將白文選等人也被迫投降吳三桂,從李定國憂郁成疾,臨終前,託孤於部將平陽侯靳統武,命世子李嗣興拜統武為養父,叮嚀道:「寧死荒徼,無降也!」一代豪傑終於齎志以歿。他的那些不願意投向滿清的部下從此散落在緬甸的北部山區,稱為「桂家」後來漸漸形成了緬甸的果敢族。
至今雲南人仍然視定國為滇中的脊樑!(雲南人最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國)他一直被當作神靈受到祭祀,晚清革命黨人蔡鍔在雲南起義時,以李定國為自己最高榜樣,章太炎曾經說:「願吾滇人,勿忘李定國!」

⑸ 誰知道中國十大民族英雄

七戰匈奴——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西漢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窴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

匈奴末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貫河東平陽(屬今山西臨汾)。霍去病少年時生活在奴婢群中,貧賤艱苦。但他隨舅父衛青習武,騎射、擊刺技藝超群,體魄健壯,寡言守信,智勇兼備。霍去病18歲即為天子侍中(皇帝身邊保衛安全的官),同年便隨大將軍衛青參加與匈奴右賢王爭奪河南地(今河套地區)的最後一戰,號「票姚校尉」。他率領800精騎,距大軍數百里之遙,乘匈奴不備,選擇便於進攻的目標,出奇制勝,斬殺敵兵1028人,首戰告捷,被封為冠軍候。公元前119年,漢朝決定派衛青、霍去病率騎兵5萬,步兵幾十萬人合圍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右北平(今河北平泉縣一帶),衛青出定襄(今內蒙和林格爾),分兵越過沙漠,尋求與單於決戰。根據沙漠作戰的特點,霍去病大膽選用部分降漢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時間較長的漢人為軍校,造成熟知匈奴軍情和漠北物候的優勢。率領有向導的輕騎兵,離開基地,深入敵後,「取食於敵」,「追奔逐北」兩千多里,尋找單於。由於單於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離候山(今何地不詳),渡弓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與匈奴左賢王(轄匈奴東部地方的最高長官)部酣戰,結果獲匈奴頓頭等3小王將軍、相國、都尉等83人,共斬俘7萬餘人,匈奴左部幾乎全軍覆滅。霍、衛兩軍終於勝利會師於瀚海(今貝加爾湖),為慶戰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德爾山)立祭天高壇,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開祭地廣場,後班師凱旋。此役收復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築壘防禦匈奴,「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也晉升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兩年後,霍去病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由披鐵甲的官兵列隊將靈柩護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東,葬於外形仿祁連山狀的高大墓中,墓前還有漢武帝為表彰其戰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圓雕石刻。上書其座右銘:「匈奴末滅,何以家為!」李白《樂府詩胡無人》寫道:「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虎劍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滿門忠烈——楊業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人。他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曾對同伴說:「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鷹犬逐雉兔爾」。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國駙馬蕭多羅率軍十萬進犯雁門,楊業派遣少數士兵固守關城,自己率軍幾百繞道遼軍背後發起進攻。他刀斬蕭多羅,生擒遼將領李重海,使遼軍望之喪膽,「望見業旌旗即引去」。太平興國七年,契丹三萬騎兵分三路攻宋。中路襲擊雁門,被楊業打得大敗,殺死遼軍三千人,俘虜一萬多,牛馬五萬多,攻破堡壘三十六個,戰果輝煌.由於楊業屢立戰功,人們稱他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遼,在遼大軍壓境地的情況下,楊業奉命掩護新收復的四州百姓遷入關內。在與遼軍激戰中,由於孤立無援,被困在陳家谷口。楊業身負重傷後仍奮力殺敵數百人,後因戰馬受重傷,無法前行被擒。受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亡。其英勇事跡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北宋蘇頌《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雲:「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

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抗清英雄——袁崇煥

袁崇煥(1584.4.28-1630.8.16),明末傑出軍事家,抵抗後金英雄、愛國將領。字元素,號自如。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人。祖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平南。曾任兵部尚書、右副督御史、薊遼督師等。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喜歡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東北邊塞情況。天啟二年(1622)入京朝覲,升任兵部主事。單騎赴山海關考察關內外形勢,自請守遼抗金,擢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組織修築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地城堡,招練兵馬。天啟四年再遷山東布政司右參政。督率軍民修繕邊鎮,開疆拓土。天啟五年十月,抵制遼東經略高第之命,拒絕將軍隊撤譯關內,率部留守寧遠。升山東按察使。次年挫敗努爾哈赤所率後金勁旅,獲寧遠大捷。改任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兼兵部侍郎,收復高第所棄關外故土。天啟七年苦戰寧遠、錦州,擊退皇態極所率後金大連。因受宦官魏忠賢黨徒誣陷,辭官歸。崇禎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次年斬殺皮島守將毛文龍。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阻止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在遼西的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問訊後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但崇禎帝聽信讒言,崇禎帝誤中皇太極反間計,以為袁勾結後金,引敵脅和被逮下詔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以謀逆罪磔死。其屍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義士夜竊其屍葬於今北京廣渠門內東花市斜街,即原廣東義園,並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代。清初設館修《明史》時,冤情方大白。袁崇煥被後代史學家譽為「明朝第一將軍」。

吾頭可斷,身不可辱——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崇禎進士,累遷右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滅明朝,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立,史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馬士英等共主朝政,但受馬排擠。詔令史督師,出鎮淮、揚,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開府揚州。史可法駐守揚州時,在四方無援的情況下,整飭軍隊,修築城垣,曉以民族存亡大義,激勵4000軍民固守孤城。清攝政王多爾袞5次致書誘降,他誓死不從。城陷前幾天他給母親、妻子寫下遺書,表示要以死殉城。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軍抵達揚州城西北郊斑竹園,清豫親王多鐸再次勸降,史不理會,令將士登城分守各門,自守險要的西門。清軍強攻不破,傷亡甚眾,遂喬裝明軍,得計入城。史見大勢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參將護持而行。至小東門,見軍民遭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吾史督師也!萬事一人當之,不累滿城百姓。」於是被執。多鐸勸降,史說:「吾朝廷大臣,安肯苟活?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吾頭可斷,身不可辱。」遂從容就義。後人於揚州城北梅花嶺畔建「史公祠」及其衣冠冢,以為紀念。

收復新疆--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一字朴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 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內部發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時西北邊塞和東南沿海防務均告危急;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是年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為明末南安人。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的無比憤慨。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 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⑹ 明朝未年有劉光祖定遠大將軍嗎

是清朝的,埋在雙流區花龍村。
清世祖,赦授劉光祖定遠將軍銜。並封土田,旨雲:任遠膏腴土田,食不納糧,水不修堰。比即選得成屬新律縣(縣城武陽)楊柳村八角廟大路(官道)東建宅(故劉院子)。注:清初,新津縣劃為三個村,東,場柳村,南、大水壩村,北、高柏村。乾隆年間改三村為三鄉,楊柳村改為長樂鄉,下設三支,劉院子屬二支,支下設保。
劉光祖原籍重慶府涪州武隆嶺,大風保馬鞍山官橋村人氏(在涪陵縣東南角,1954年劃歸武隆縣)。
劉光祖之父劉時尚,字雲衢。祖父劉朝貴字雙堂。
劉光祖有同胞兄弟四人,大哥劉光祚,二哥劉光裕,劉光祖排行三,四弟(不詳)。
明朝末年,劉光祚被任命為總兵,帶兵去河南,南陽道作戰殉難。出川時留下趙將軍,劉光祖,劉應太(劉光祚大兒子)。
劉光裕為避兵災舉家遷貴陽。
劉光祖攜胞侄,劉應太同趙將軍,在涪州組織義軍(地主武裝),在地方政權和仕紳的支持下保衛郡邑。
崇鎮十七年(1644年元月)張獻忠第五次由湖北進川,六月佔領涪州(明朝三月十八日已亡)趙將軍領兵抵抗,戰敗殉難。推舉劉光祖為首領,後與曹英、劉長麟聯盟,奪取重慶後,沿長江西進,沿岷江北上到嘉州地區,加入楊展聯盟。
楊展,四川犍為郡人,明朝崇禎,十二年中,武進仕,任命為參
將,領兵駐守成都。1644年被張獻忠俘虜,脫逃後,回嘉定府收集明朝殘兵游勇,聯絡各地義軍,向北推進到彭山地區,將劉光祖李升宇等布置在彭山江口,府河南岸一紅線與李定國軍隊對峙。
1646年張獻忠棄成都,分兵兩路撒往貴州,南路,李定國率部
在要彭山江口與楊展所部(劉光祖、李升宇等)激戰於江口。李定國船隻,大部被擊沉,李定國棄船登陸,去了貴州。
張獻忠撤走後,成都及周邊區縣人煙斷絕土地荒蕪,清軍進川後,劉光祖率眾請臣,旨一道,有功於重慶府,赦授定遠將軍之職。
劉光祖生於明朝天啟丙寅年(1626年)正月初六寅時,卒於清康熙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丁卯年1687年)墓在廣都興隆寺,雙青杠地分有七尺高碑辛山乙向(今雙流縣,勝利鎮花龍村)。
劉光祖遺訓:宗不建祠,族不列譜,墓不豎碑,人不入仕(清初
律令甚嚴,一官得罪,株連九族,誠恐一朝失足累及本門)。
李太君,清贈「淑夫人」名號(三品夫人稱號)生於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初一日午時。鄉籍上南道,天全州,中義、中壩人氏。其父李升宇(天全州守備)母親湯氏,其弟李正棟,字君求。
劉光祖嫡出四字:
長房:劉應詔住八角廟大路東劉院子(今花源鎮官林村)
次房:劉應乾住楊柳河西岸石板灘(今花源鎮楊柳村)
三房:劉應文,住串頭鋪,大通橋(今花源鎮劉巷子)
四房:劉應庸住楊柳河蘭家沱西岸(今花源鎮楊柳村一組)
清康熙十八年天下平成(平定三番)劉光祖,已離家四十年。回籍省親。回到故土尋百里,不見一人,居住寨子,斷垣、殘壁、荊蔓叢生,一片廢墟,更不見一文,片紙。父及祖父戰亂時去世,未即立碑,無從辨認,一切都無稽考,故後人不得不以劉光祖為川西始祖,稱一世祖。
一世祖,定居新津,至今三百七十餘年,現有人口三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新津花源鎮老川藏路以東,楊柳河以西,北至雙流縣黃水鎮,桃莢村(劉河灣)以南,南至新津縣普興鎮柳江村四、五組以北地帶

⑺ 李定國誓死都在抵抗滿清政府,為何他的兒子卻投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樹倒猢猻散這種事,只能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譴責,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文死諫武死戰」。所以說李定國的兒子並不算背叛。

對於李嗣興的投降我認為沒必要過多指責,按照當時的情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寧死不降」,論氣節,忠義能如李定國的又有幾人,而李嗣興只是做了一個大多數人會做的選擇,換句話說他也盡力了。

⑻ 緬甸果敢是怎麼回事有什麼歷史淵源

果敢族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毗鄰中國雲南。在緬甸,他們被指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果敢族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雲南人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現今的果敢縣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歷史淵源: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漢族)和這一區域被叫做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發展進程: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⑼ 為什麼姓李的人這么多

為什麼姓李的人這么多啊?? 1,古代很多李姓建立的政權,特別是唐朝,作為皇族,人數當然多啦。 2,由於各種原因,有很多他族他姓的人改姓李。 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當代李姓人口已達9500餘萬,為中國第一大姓,約佔全國人口的7.9%。 其研究同時證實:如果加上少數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華裔李姓,總人數超過1億,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遷徙分布 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歷史名人 李安世、李翱 、李白、李百葯 、李邦彥 、李成棟、李成粱 、李充 、李沖 、李處溫 、李迪 、李典 、李調元 、李定國 、李東陽 、李方膺 、李防 、李飛龍 、李鳳苞、 李芾、 李固、 李觀、 李光弼、 李光地、 李廣、 李華、 李懷仙、 李勣、 李吉甫、 李繼遷。
採納哦

⑽ 昆明市市情歷史概況

昆明市,別稱「春城」,是雲南省會,雲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區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成都、重慶),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遊、商貿城市,亦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東盟開放的重要樞紐城市。

201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為653.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1‰,城鎮人口比重為67.05%。

2012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11億元,同比增長14%以上。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78.4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收60.71億元,同比增長19.1%,完成年初預算的103.6%,地方財政收入繼續保持穩步增長,順利實現年初既定目標。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350億元,同比增長25%以上。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投資預計完成520億元,同比增長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7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200元,分別增長17%和18%。

昆明市下轄6區、1縣級市、4縣、3自治縣:
官渡區 、西山區、呈貢區、東川區、安寧市、晉寧縣、富民縣、嵩明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昆明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區擁有3000年的文明史。約3萬年前,即有人類生活在滇池地區。

數萬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這一帶過著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原始生活。約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帶已有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狩獵、飼養畜禽等多種經營活動,並已能紡紗、織布。滇池地區和稻穀種植至今至少已約有數千年的歷史。

青銅器時代滇池地區各氏族部落,以叟族為主,屬氐羌族語系。氐羌,是中國古代分布在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到雲南北部一帶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從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進入滇池地區,與當地傣僮語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進了滇池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公元前三世紀(紀元前298~277年間),楚國大將庄蹻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其故城在今晉寧縣晉城鎮。「庄開滇」帶來了楚國和中原內地先進的文化、技術,對促進當時以滇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戰國至東漢初,滇池周圍的「滇人」建立滇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滇文化」。

西漢王朝建立後,積極謀求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士卒,滇王被迫歸降。漢王朝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郡下設縣:昆明為谷昌縣,昆陽為建伶縣,晉寧為滇池縣,安寧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宜良為昆澤縣,把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推行到了西南邊疆,標志著古代雲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統治的開始。郡縣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進了滇池地區奴隸制社會的解體。漢族移民和中原內地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使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仍益州郡之舊」,任用「大姓」為地方官吏,實行促進民族團結的政策。

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與益州同列,為全國十九州之一。東晉以後,「方土大姓」爨氏勢力逐漸強盛,成為滇中地區的統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

歷經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間,在中原政治動亂、民族紛爭的形勢下,爨氏對昆川一隅的統治,保持了「力役齊平,教化清靜」的較為安定的社會局面,使滇池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到梁末隋初爨瓚、爨震時代,滇池地區已是「戶口殷眾,金寶富饒」、「多駿馬、犀象、明珠」,成為當時西南在經濟上較為繁榮和富庶的地區。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後在雲南設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區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孫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理屬縣,治所仍設在益寧城。唐代中葉,蒙氏勢力在洱海地區崛起,建立南詔國。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羅閣進兵安寧,攻滅爨氏。

公元765年,蒙氏閣邏風(南詔國國王)命長子鳳迦異於昆川(今昆明城區一帶)置拓東城,並令其駐守。拓東城就成為了當時南詔國的東部重鎮。拓東城的開辟,為古代昆明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發展成為南詔的第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往來廣西、貴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當時大西南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與東南亞的國際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765 年,南詔國築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國時稱鄯闡城。拓東城、鄯闡城分別為南詔國、大理國的東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政權在其內部經歷了較劇烈的社會變革,釋奴隸,免徭役,進一步瓦解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鄯闡府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國主也經常駐節於此。段氏統治者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

公元1253年(元憲宗三年),元軍攻佔雲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賽典赤主滇後,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於此),並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元朝統治時期,經過初期的軍事掠奪和民族鎮壓之後,逐漸代之以定賦稅和改善民族關系的政策,並大興民屯,整修水利,訂立租賦,免除徭役,「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區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還「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擴大了農田面積。並修金汁河、松花壩,引盤龍江水灌溉滇池東岸農田;還從內地引進養蠶技術,發展絲織業,使農民和手工業者「收利十倍於舊」,使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發展。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進軍雲南後,改元代「路」一級行政區劃為府,仿內地建制,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明代,大量移民進入雲南,昆明漢族人口首次超過本地土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國等農民起義軍、永曆帝、吳三桂先後在昆明或建立政權、或建立皇宮。
到了清朝後期,自鴉片戰爭,特別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以後,法、英等帝國主義勢力迅速侵入雲南。1884年(光緒十年)創立的雲南機器局,成為昆明近代工業的開端。之後,造幣廠、製革廠、官印局、電報局、郵政局等官辦企業也應時而生。1900年(光緒廿六年),昆明開始出現商辦企業。1905年(光緒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為商埠。1905年,昆明自辟為商埠及1910年滇越鐵路的修通,使昆明成為一個開放城市。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滇池出現小火輪,市內也開辦有「人力車公司」。1910年(宣統二年),滇越鐵路修通昆明。進一步加強了昆明作為全省商業、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和交通樞紐地位。到1911年(宣統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麵粉、玻璃、香煙、五金、制茶、皮貨加工、西葯加工、火腿罐頭等十多種行業,最多的為火柴業,已有廠商四家。此外,還有四十三處煤、鉛、銅、鐵、碗花(鈷)等礦產的小規模開采。

1911年的「重九起義」 ,推翻了清朝在雲南的統治。1915年,昆明爆發「護國首義」 ,全國響應。1919年,設雲南市政公所,為昆明設市的發端。

1922年改設昆明市政公所。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戰時期,昆明成為支撐中國抗戰的經濟、文化、軍事重鎮之一,成為著名的「民主堡壘」。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
1937年抗日軍興,外地的工廠、學校內遷,大量的資金、設備和人才流入昆明,促進了昆明經濟的短暫繁榮。國民黨中央和雲南地方的官僚資本紛紛在昆明設置和開辦工廠企業,如中央機器廠、煉銅廠、電工廠、發電廠、53兵工廠、電力制鋼廠、紡紗廠、煙廠等相繼建立。

1950年2月24日,昆明和平解放。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88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61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47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2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8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12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50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9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7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