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多少中華兒女
① 當年參加抗美援朝的中華兒女有多少人時間有多長犧牲了多少
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組建志願軍,為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保衛中國安全而進行的戰爭。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霸權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的海、空軍參戰,支援南朝鮮(韓國)軍。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派兵入侵朝鮮,並令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同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沒有蘇聯和中國兩個常任理事國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南朝鮮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了美國關於設立聯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在朝鮮的各國部隊的提案,並委託美國提供人選。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D.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後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繼任)。
中國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對於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政和侵佔中國領土台灣表示極大義憤。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准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中國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聲明,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中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斗到底。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為保衛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和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的反侵略戰爭,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9月15日,美軍趁朝鮮人民軍主力在朝鮮南部洛東江地區作戰之際,以其第10軍於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配合正面部隊對朝鮮人民軍實施兩面夾擊,並向北推進。戰局發生了不利於朝鮮人民軍的急劇變化。
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隨後,中國政府又通過外交途徑進一步向美國政府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美國政府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於10月初令其侵略軍越過北緯38°線(以下簡稱「三八線」),企圖迅速佔領全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與此同時,美軍空軍不斷轟炸中朝邊境的中國城鎮和鄉村,海軍不斷炮擊中國漁船和商船,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十分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恢復和發展經濟。然而,美國硬要將戰爭強加到中國人民頭上。中國人民忍無可忍,決心對付這一挑戰。10月初,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毛澤東主席根據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同朝鮮人民一起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為在軍事上掌握主動,中央軍委對投入作戰的兵力、後勤保障、武器裝備以及國土防空、東南沿海防禦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周密部署。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協同朝鮮人民軍實施戰略性反攻作戰,將「聯合國軍」打退到「三八線」南北地區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因勢利導,避強擊弱,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改變防禦作戰計劃,實施反擊戰役。志願軍入朝之前,為了有把握地進行作戰,中央軍委曾計劃先組織防禦,創造條件,然後再舉行反攻。志願軍入朝後,在開進中發現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軍前進甚速,志願軍已來不及先敵佔領預定防禦地區,且「聯合國軍」尚未發現志願軍入朝參戰,正在分兵冒進,為志願軍在運動中殲敵提供了有利機會。毛澤東當機立斷,於10月21日指示志願軍改變原定防禦計劃,採取在運動中殲敵的方針,指出: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將「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扭轉朝鮮戰局。 志願軍初戰獲勝後,彭德懷估計「聯合國軍」將繼續進攻,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以一部兵力節節抗擊,主力後撤待機,准備在預定戰場上各個殲滅敵人,並將戰線推至元山、平壤一線。將剛入朝的第9兵團(3個軍)部署在東線,其餘6個軍部署在西線。毛澤東批准了這一方針和部署。此時,志願軍在前線的作戰兵力達38萬多人,與「聯合國軍」22萬人相比,數量佔有優勢;「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志願軍入朝參戰,但卻錯誤地估計志願軍參戰只不過是為保衛邊界,最多不超過六七萬人。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願軍按預定計劃,故意示弱,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丟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又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的重大勝利,扭轉了朝鮮戰局。
為粉碎「聯合國軍」整軍再戰的企圖,乘勝越過「三八線」。「聯合國軍」在戰場上連遭失敗,引起美國統治集團不安。為挽回敗局,美國於12月14日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成立所謂「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打出「先停火,後談判」的幌子,企圖爭取時間,整軍再戰。同時,還以准備使用原子彈來恐嚇中朝人民。為不給「聯合國軍」以喘息時機,在政治上取得更大主動,毛澤東決定志願軍立即越過「三八線」。據此,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於1950年除夕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這次戰役,採取穩進的方針,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漢城,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
抗擊「聯合國軍」反撲,實施積極防禦作戰。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中央軍委為准備長期作戰,決定志願軍部隊採取輪番作戰方針。這時,志願軍一線部隊,由於連續作戰,已相當疲勞,兵員、物資未及補充,因而主力轉入休整,准備春季攻勢。「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主力6個軍(軍團)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對南朝鮮軍實施反擊,並取得了勝利,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准備新的反擊作戰,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節節抗擊,消耗與疲憊「聯合國軍」。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主動撤出漢城。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志願軍後續兵團也完成了集結。
以進攻粉碎「聯合國軍」的側後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 當「聯合國軍」佔領漢城向「三八線」推進時,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聯合國軍」再次越過「三八線」後,計劃以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將戰線推進到朝鮮蜂腰部,即平壤、元山一線,建立新防線,以便在軍事上、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志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爭准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中朝人民軍隊決定以進攻粉碎「聯合國軍」的側後登陸計劃,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4月22日,中朝人民軍隊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著,志願軍又轉移兵力於東線,同人民軍一起給予縣里地區的南朝鮮軍以殲滅性打擊。勝利後,中朝人民軍隊為保持主動,向北轉移,准備新的作戰,至6月10日,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從而結束了戰爭第一階段的作戰。
中朝人民軍隊歷時7個多月的作戰,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三八線」,共斃傷俘敵23萬餘人,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實行戰略防禦,邊打邊談,勝利結束戰爭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斗爭尖銳復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實行戰略轉變,朝鮮停戰談判開始。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後,戰爭雙方的軍事力量趨於均衡,戰場上形成了相持局面。「聯合國軍」投入到戰場上的總兵力增至69萬餘人,中朝人民軍隊總兵力增至112萬餘人,其中志願軍為77萬餘人。但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於劣勢。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在日益強大的中朝人民軍隊面前,其侵朝戰爭已無取勝希望,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准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面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6月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中朝方面,經過五次戰役的實踐,也深感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鑒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要求志願軍作戰應與談判相配合、相適應。據此,志願軍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斗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斗爭「雙管齊下」。為鍛煉部隊,提高作戰能力,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
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粉碎「聯合國軍」局部攻勢和「絞殺戰」、細菌戰。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聯合國軍」方面以補償其海、空軍優勢為借口,無理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人民軍隊戰線後方,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平方公里土地。遭到朝中方面堅決拒絕後,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面就範。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1952年初,美軍對中朝軍民還秘密地進行了細菌戰。對此,中朝人民軍隊予以有力的回擊,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反「絞殺戰」和反細菌戰的勝利,並在反「絞殺戰」斗爭中建成「鋼鐵運輸線」。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主動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收復許多前沿陣地和10餘個島嶼。在這種形勢下,「聯合國軍」方面被迫放棄無理要求,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攻守均處主動,進行全線戰術反擊和上甘嶺戰役。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面為強迫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朝中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採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
志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從而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攻防作戰均處於更加主動地位。隨著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廣泛開展小部隊戰斗活動,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佔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佔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見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接著又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金化攻勢」。
進行反登陸作戰准備。1952年冬,朝鮮停戰談判仍無進展。新當選的美國第34屆總統D.D.艾森豪威爾表示,如果談判還不成功,就要不顧一切危險全力發動一場進攻。為此,「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組織了專門小組,制定進行側後登陸的計劃。中朝人民軍隊從1952年底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准備,加強了朝鮮東西海岸的防守兵力和防禦陣地,囤積了大量的作戰物資。正面戰場也作了充分准備。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陸作戰准備工作,「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復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
發起夏季反擊戰役,促進停戰實現。志願軍根據毛澤東關於「爭取停、准備拖。而軍隊方面則應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談,不要松勁」的指示,為促進停戰實現,與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6月8日,關於戰俘遣返問題達成協議;6月15日,按照協議重新調整軍事分界線的工作也將完成,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南朝鮮當局卻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迫扣留戰俘,並公然聲稱要「單獨干」、「北進」,企圖破壞協議的簽訂。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再給南朝鮮軍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戰爭第二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共斃傷俘敵72萬餘人。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軍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的特點及其勝利的重大意義
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將其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近半數的兵力投入到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的現代化武器,然而卻遭到失敗。志願軍斃傷俘敵71萬餘人。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消耗各種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用於戰爭的經費達830億美元。志願軍傷亡、失蹤36萬餘人,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用於戰爭的經費為62億元人民幣。
這場戰爭的突出特點是:(1)它是一場規模較大的國際性局部戰爭,政治斗爭、軍事斗爭交織進行,復雜尖銳,兩軍較量異常激烈。在一個幅員狹小的戰場上,戰爭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到戰爭結束時,雙方兵力總共達300多萬人。噴氣式飛機廣泛使用於戰場。戰場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戰役戰斗的炮火密度、美國空軍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2)戰爭雙方武器裝備優劣相差懸殊。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工業強國,美軍具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掌握著制空權和制海權,實行現代化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但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內部矛盾重重。中國經濟落後,志願軍武器裝備處於明顯劣勢,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隊作戰。後雖有少量空軍,也只能掩護主要交通運輸線。但中朝人民軍隊所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到了中朝人民的全力支持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3)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西瀕海、地幅狹長、山高林密的朝鮮半島北半部,便於實施登陸作戰和利用山地隱蔽軍隊、組織防禦,但不便於發揮現代化技術裝備的效能和大兵團實施廣泛機動。(4)志願軍出國作戰,就地補給或取之於敵都較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靠國內供應,而且交通工具落後,加之美國空軍的封鎖破壞,供應困難,作戰行動受到很大影響。「聯合國軍」依賴其現代化裝備,能迅速完成補給,保障作戰。這些特點,都制約著戰爭雙方的戰爭指導,影響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志願軍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領導下,堅持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戰爭,以高度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頑強的意志、無比的勇敢和智慧,戰勝了許多困難,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歷史意義:(1)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保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人民反帝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了軍威、國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2)這場戰爭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這場戰爭由於雙方都面對新的戰場、新的作戰對象,因而作戰樣式、戰略戰術的運用,都有別於過去進行的戰爭。噴氣式飛機的大量使用、直升機直接用於作戰、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防禦陣地體系的形成,給以後的戰爭提供了新經驗,促進了軍事學術的發展。(4)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僅圓滿地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而且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寶貴經驗,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促進了中國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②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中華兒女為祖國奉獻了生命
1919年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五四運動也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其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井岡山精神1928年4月,朱德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井岡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經過連續艱苦的戰斗,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圍剿」,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工農紅軍翻雪山,過草地,表現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南泥灣精神1941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的「掃盪」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困難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八路軍359旅開進南泥灣屯墾。經過艱苦奮斗,南泥灣成了陝北的「江南」。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產生的,是一種體現中國革命偉大歷史性轉折的時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內涵是:「兩個敢於」(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兩個堅持」(堅持團結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繼續創業精神。北大荒精神——「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5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轉業官兵,按照黨中央「屯墾戍邊」的方針,開赴地處黑龍江省荒無人煙的北大荒,開拓北大荒。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創業、開發建設,北大荒人把渺無人煙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營農場群,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成為舉世聞名的「北大倉」。北大荒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北大荒精神正是在這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她集中體現了「北大荒人」這個英雄群體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動工於1960年,勤勞勇敢的十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戰爭。2000年10月25日,江澤民主席在首都各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志願軍指戰員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這也就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的求實精神;胸懷大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雷鋒精神「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雷鋒,一名普通士兵,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而只是用自己極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愛國家、集體和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精神的生命力,既在於它的無私和偉大,也在於它的平凡和一貫。64字創業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艱苦奮斗、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1993年3月31日,江澤民主席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了64字的創業精神。抗洪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抗洪精神」是全國軍民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戰勝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區特大洪水而形成的崇高精神。1998年9月29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概括出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在五、六十年代極不尋常的時期,中國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果斷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中國科學家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製出了「兩彈一星」,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跡。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在中國已成為少數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並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1999年9月18日,江澤民主席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大會上,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江澤民強調,「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我國「神舟」五號飛船於2003年月10月15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中極具風險和挑戰的領域。我國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表現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一精神是我國航天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巨大動力,也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寶貴的精神財富。200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發賀電指出,希望航天工作者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緊緊瞄準人類探索宇宙活動的前沿,不斷開創我國航天事業的新境界。2003年10月20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指出,載人航天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和升華,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擴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特區精神——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自立、自強、自信的拼搏精神。——團結友愛、扶貧濟困的互助精神。——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的奉獻精神。——愛崗敬業、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公正嚴明、規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崇尚知識,完善自我的學習精神。——公開透明的民主精神。——面向世界的開放精神。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20年改革開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場經濟熔爐的錘煉,中國的經濟特區不僅創造了舉世驚嘆的物質文明奇跡,也創造了支撐特區經濟巨人迅速崛起的特區「十大精神」。2000年11月,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之時,提出了特區「十大精神」。新時期的五種精神2001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表講話,在談到「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精神」時,他提出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五種精神」。這「五種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抗擊「非典」精神2003年春天,全國人民在抗擊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的斗爭中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光彩精神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義利兼顧德行並重發展企業回饋社會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我國「神舟」五號飛船於2003年月10月15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中極具風險和挑戰的領域。我國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表現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一精神是我國航天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巨大動力,也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寶貴的精神財富。200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發賀電指出,希望航天工作者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緊緊瞄準人類探索宇宙活動的前沿,不斷開創我國航天事業的新境界。2003年10月20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指出,載人航天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和升華,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擴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特區精神——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自立、自強、自信的拼搏精神。——團結友愛、扶貧濟困的互助精神。——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的奉獻精神。——愛崗敬業、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公正嚴明、規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崇尚知識,完善自我的學習精神。——公開透明的民主精神。——面向世界的開放精神。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20年改革開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場經濟熔爐的錘煉,中國的經濟特區不僅創造了舉世驚嘆的物質文明奇跡,也創造了支撐特區經濟巨人迅速崛起的特區「十大精神」。2000年11月,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之時,提出了特區「十大精神」。新時期的五種精神2001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表講話,在談到「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精神」時,他提出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五種精神」。這「五種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當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之際,回首我們的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優秀革命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是推動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過去五千年的歲月中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繁衍興盛,融會眾多民族,並且形成和維系了團結統一的趨勢。這一大趨勢穿越數千年時空歷久而彌堅。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20世紀後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壓力與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運又一次面臨挑戰之際,掀起改革開放大潮,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開辟民族復興的新紀元。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我認為當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革命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革命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革命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傑追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範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範後世。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准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並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麼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和勤於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於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者恆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探索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昌盛的強力推進器。中國歷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為人生的重要目的。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則和價值標准兩個方面,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強調通過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尋價值。格物致知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這樣的探索被賦予崇高的意義。故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雖九死不悔。此外,這樣的探索,不僅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羅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紛呈,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領風騷數千年。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累累碩果,更是風采卓異,璀燦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寶。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是富於智能和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與五千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方面與時俱進的推陳出新或發明創造相伴隨。以科學技術為例,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所著《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指出,當代世界的基本發明和創造,可能有半數以上來源於中國的古老文明。他列舉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毒氣、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蒸汽機的核心設計,幾乎都源於中國的發明。李約瑟博士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水平"。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舉世公認。只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導致的國勢衰弱,這樣的創新精神受到束縛和壓抑。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的發展開辟了天地,但是長期存在的左傾指導思想的錯誤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這種發展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大解放和生產力大解放,是中國人民得以充份發揮智能和創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來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如同熔岩噴發,不可遏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業績,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和創新力。氣節精神是天地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氣者,乃正氣、骨氣;節者,為節義、節操。中國傳統精神認為,人的生命包含著價值因素,是生命價值的載體。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可貴的。因此,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就是這種精神的凝聚。孟子萬世傳頌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華氣節操守精神的經典標尺。文天祥以生命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五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涌現了許多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他們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民鞠躬盡瘁,或剛正不阿冒死請命,或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或血戰沙場馬革裹屍,或臨危不懼捨身取義。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國魂精神,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愛國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愛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恆動力。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祖國榮譽重於一切,愛國就是要衛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的嘉行懿德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鄧公年七十四,壯心不已,掀動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富強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樣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斗爭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外抗強暴,內拒奸惡的利劍。為著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尋光明和進步,為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敢於斗爭,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一次次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統治者,迫使他們做出調整政策的讓步或是導致改朝換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改革精神在中國有久遠的傳統。《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對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為著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促進國家的強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殫精竭慮,不畏艱難,不顧身家性命力促變法改革者。戰國時期有商鞅變法。商鞅主張"便國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禮"。韓非力倡變革思想。他認為"世異必變";"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之為備"。西漢時有晁錯之變法。北宋有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張居正變法。近代的"戊戌變法"更為世人所熟知。他們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廢止世襲特權,鞏固封建統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強中央集權;或是改革稅制以緩解社會矛盾;或是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無論成敗,他們的努力順應歷史潮流,體現了時代精神。他們的思想或主張在當時或是後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實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當代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總體目標的改革,更是一場以空前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除舊布新的偉大創舉。僅僅二十餘年,中國面貌一新,走上富強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從來沒有這樣深入人心並展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開放精神在中國經歷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開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學為目的開放,再到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尚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開放思想指向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對異族異域的融會。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也是一種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漢唐以來,由於中國的強盛,統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視世界的意味。例如,漢初陸賈提出將"寬博浩大,恢廓密微,附遠寧近,懷來萬邦"作為漢王朝的外交指導思想。此外,由於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也使得中國難以認識到向外國學習和與外國的經濟交往的意義。"絲綢之路的形成雖然對於溝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它對於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發展的影響只是局部性和階段性的。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則更是以宣示國威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強倚仗堅船利炮欺凌的壓力之下,國人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落伍。從而有馮桂芬提出"學西方,謀自強","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後有"中體西用"之倡和洋務運動之興。中國旨在接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開放意識逐漸覺醒。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遲滯狀態的緊迫性使以開放求發展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鄧小平以求實精神所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准,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全面開放。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放精神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並帶來了歷史性的巨大變遷。
③ 多少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前仆後繼譜寫了1曲曲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有的人
多少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前仆後繼譜寫了1曲曲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這一點我們從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就可以看出來:中國近代史上為民族獨立與解放而奉獻生命的中華兒女太多太多。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而1840年則是中國受侵略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彌漫著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中國愛國志士的不屈抗爭!
④ 中國有多少民族
中國56個民族有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東鄉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納西族、羌族。
還有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景頗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4)中國擁有多少中華兒女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提出: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梁啟超提出,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
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但是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之《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
⑤ 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多少個少數民族
國目前有56個民族。主體民族為漢族,其餘55個為少數民族。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還有55個民族,佔8.49%,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偉大的中華民族,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50年代,中國仿照蘇聯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闡發其民族政策時曾指出,某一群體成為「民族」要具備以下四個標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從共同的文化特徵中顯示出來的共同的心理構成。
於是根據這些標志,中國的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對400個需要識別的群體進行了調查。他們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體的分支,最終確認了50多個少數民族。
(5)中國擁有多少中華兒女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展,在現今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
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概念。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⑥ 中國有56個名族,那個民族人口最多
漢族最多。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還有55個民族,佔8.49%(第六次人口普查)。
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偉大的中華民族,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中華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民族別稱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更願意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太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即使這些詞最初都是僅僅指漢人。
⑦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
蒙古族、藏族、苗族、壯族、回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畲族、拉祜族、滿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東鄉族、景頗族、土族、仫佬族、布朗族
毛南族、錫伯族、普米族、納西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羌族、撒拉族、仡佬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羅斯族、德昂族、裕固族、塔塔爾族、鄂倫春族、門巴族、基諾族、烏孜別克族、鄂溫克族、保安族、京族、獨龍族、赫哲族、珞巴族、漢族。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尚有少量未經識別的民族。包括僜人、蔡家人、菜族人、老品人、八甲人、夏爾巴人、土克曼人、摩梭人、克木人、穿青人)等未識別民族。
(7)中國擁有多少中華兒女擴展閱讀: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⑧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有多少中華兒女獻出了生命
鴉片戰爭,918,8年抗戰,解放戰爭,朝鮮戰爭,自衛反擊戰等,無數多的中華好兒女為中國的自由、富強、獨立、民主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⑨ 中國有13億人他們都叫什麼
中國人
中國人,又稱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等。"中國人"具有多個涵義,具有國籍屬性稱呼,也有廣泛概念上之稱呼,甚至在各種場合或立場上也都有不同的認定。除了客觀的界定外,通常其本人與周圍社會的認同(價值觀因素)也占著相當重要的一環。現在指一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國籍的人。
以"宗族"概念界定:華裔(祖先來自中國華人,具有中國血統的華人,不論是否經過混血或來自中國的祖先是多少代以前)。華裔並不一定擁有中國國籍,早期海外華人多數保留中國國籍,今天多數海外華裔通常已取得居住國國籍,一般只認同自己是華裔而不是中國人。
⑩ 中國有多少人口 他們都叫什麼名字
中國目前應該有15億左右的人口,他們都叫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