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代機多少架
⑴ 中國各型號戰機、現役戰機各型號數量
這是我回答過的一個問題,復制給你:
2001年在國防報上看到中國戰機評論時,報道中國大陸擁有各型戰機4000架,其中大部分為二代殲6、殲7,部分殲8、強5,以及FBC-1「飛豹」數量不多,真正三代機只有幾十架引進的蘇27系列。
隨著近年大部分二代機退役,殲6等飛機已經退役完畢,保留部分性能先進的殲7,著重發展「飛豹」戰斗轟炸機提升空海軍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改進蘇27系列,現在裝備有三百架樣子、大量換裝殲十飛機,提升空軍整體多任務能力。並逐步向四代機過渡。所以現在戰機數量少而精,估計還是有兩千多架
⑵ 中國空軍到底有多少架戰機
這里咱只說殲擊機/殲擊轟炸機。殲七600架、殲轟七260架、殲八200架、殲十系列600架、殲十一系列250架、殲十六210架、殲二十150架。
⑶ 中國有多少架四代機
最近關於四代機即將試飛的消息滿天飛。如果屬實,那無疑太鼓舞人心了。可仔細看了相關報道後,發現其中貓膩太多,某些網友或媒體不是錯誤理解就是誇大其詞。有些想法不吐不快,現在攤出來和大家聊聊關於我們的四代機。
1.一位中國空軍的副司令會跑出來意淫嗎?
我們最先看到關於四代機相關報道的是一位中國空軍副司令的爆料。2009年11月8日央視《面對面》欄目對空軍副司令員何為榮將軍進行了專訪時,首先談到的是殲十。何為榮將軍對殲十的評價如下:「殲十飛機它應該體現了我們中國航空工業重要的一個里程碑,這個應該說是個轉折點,再一個它是代差變化的一個標志。因為殲十它屬於第三代戰機,在殲十飛機沒出來之前,我們自主生產的國產戰機還沒有三代戰機,所以這個殲十裝備部隊以後,我們中國空軍,我們的航空工業有了自己國產的三代戰機,這是個很明顯的標志性的變化。」何為榮將軍明確地指出殲十是三代機,請注意他說的三代機可是使用的美製劃分戰斗機的代數標准。他接著談到四代機:「中國的第四代戰機現在是緊鑼密鼓地在進行之中,正在研製,根據有關資料透露,可能很快要進行首飛,首飛又很快就進行試飛,很快就裝備部隊。根據現在的情況,可能還有八到十年吧。」何為榮將軍說得很明確,中國的四代機很快試飛,而真正裝備部隊需要八到十年。而他所說的這些情況在大多軍迷的預估范圍內,我想一位空軍副司令總不可能跑出來意淫吧!
2.專家教授會不搞懂俄制四代與美製四代的區別?
有些網友認為所謂的四代機是按俄制劃分戰斗機代數標准來衡量的,我就不信那些專家或教授就沒搞懂美製與俄制劃分戰斗機代數標準的區別!說這話的人是在侮辱專家的能力,這些基本常識連我們這些菜鳥級軍迷都清楚,專家會不知道?而何為榮將軍在談四代機之前談到殲十為三代機,那麼四代機很明顯是比殲十高一個代數級的飛機,怎麼可能是殲十B?要知道殲十B是由殲十改進而來的,與殲十本身不存在代差!何為榮將軍說「四代機很快會試飛」,而殲十B早就已經試飛,首次試飛的日期我們不知道,但絕對可以肯定的是殲十B首次試飛的日期至少在1年前。那麼由此推斷,何為榮將軍口中說的四代機絕不可能是殲十B,也絕對不是某些網友推斷的俄制四代機標准如類似蘇35的「准四代」飛機!
3.四代機的誕生只是個時間問題。
從一些資料來看,與四代機配套的WS14發動機試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從一些網路圖片中可以得知WS14一些組件已經製造出來,但整機是不是已經試製成功現在還不得而知。當然這屬於國家機密,就算有人知道也不可能公布。就算WS14發動機還沒有完成,而四代機試飛時,也可以暫時使用WS10D型發動機,估計使用此型發動機將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WS10D的推力估計可達到100KN以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四代機的試飛需求。而何為榮將軍說四代機八到十年才會裝備部隊,在這段時間完成WS14發動機的試制與定型是完全有可能的。到那時,使用WS14發動機的四代將具備在不加力的情況下超音速巡航。WS14是624所在參考俄羅斯的P2000發動機基礎上研製的,其靜推力95千牛,加力推力150千牛,發動機推重比10。WS14核心性能基本達到或接近F119-PW-100的水平。而WS14的預估研發完成時間在2015年左右,與何為榮將軍說四代機八到十年才會裝備部隊恰恰相符!這僅僅只是個巧合而已?
4.以現在試制的戰斗機來判斷四代機的水平。
殲十B試飛也有段時間了,該機有很多帶有實驗性質的裝備或改進,如:機載雷達系統、「超音速進氣道擴壓器」(DSI)、嶄新設計的無斜板進氣入口(局部的減小雷達反射面積措施)、一套光電瞄準系統(EOTS)等等。EF2000戰斗機是現在大家公認的標准3.5代,那麼J10B與之比較如何?殲十B型在超級數字電傳、簡化寶石柱、AESA、光電瞄準器、超音速進氣道擴壓器、局部隱身技術、機動性等方面要強於EF2000戰斗機;而EF2000戰斗機在發動機、機載雷達、載彈量、航程上有優勢。兩機實力應該在伯仲之間,沒有真正面對面實戰過還不好說誰勝誰負?從技術層面上來看,殲十B型是接近或達到3.5代機水平的。在殲十B型的技術基礎上來研發四代機,總不可能越搞越差吧!或者技術停滯不前,還是3.5代機?
5.我們的中式四代機性能預測。
綜合現有戰機水平和我國工業設計與製造能力來看,我軍的四代機不可能完全達到F22戰機的水平。在諸如發動機、機載雷達、隱身技術等發面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只可能追求的是在局部性能上的優勢,從而接近F22戰機的綜合實力。
(1)整體隱身技術,但更強調機動性。
RCS值約在0.1左右、雙傾斜垂直尾翼、全動式鴨翼、機身融合技術、機翼整體油箱技術、進氣口減小雷達反射面措施、內置武器系統,絕佳的氣動外形足以彌補在發動機方面的差距,在機動性方面比F22大體相當,甚至在爬升率、盤旋半徑等近戰指標略勝一籌,具備不加力超音速巡航能力。
全長:19米
翼展:13.30 米
全高:5.10 米
翼面積:75.04 平方米
空重:13,800公斤
一般起飛重量:25,100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35,280公斤
引擎: 兩台WS14渦輪扇發動機,每具最大後燃出力 150 kN。
極速:2.31 馬赫
巡航速度:1.20 馬赫
最大航程:3000 公里 加掛2個外部燃料箱
最大升限:19000 米
翼負荷:350 公斤/平方米
推力:300千牛(加力)190.8千牛(普通)
最大 G 限:-3.0G/+9.0 G
起飛滑跑距離:550米
著陸滑跑距離:890米
作戰半徑:1500千米
最大俯沖速度:2.7馬赫
最大有效載重:9000千克
(2)全新模式的機載雷達系統。
在美軍的模擬對抗中,,作為F22的對手的F16飛行員抱怨:「飛著飛著,便在什麼也不知道的狀況下被擊落了(當然是被宣布擊落了)!」F22雷達的可怕由此可見。其中APG-77是具有低截獲概率,綜合了電子戰能力的可怕雷達,它可以有效地發現你,甚至於可以讓你無法察覺:你已被它跟蹤,被它鎖定!而我們四代機機載雷達是在空警2000所運用的主動相控陣雷達技術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特別強化獲取戰場信息的能力,具有在較遠距離可有效發現與鎖定隱身飛機的強大功能。雷達對低可探測目標的發現距離、鎖定距離與APG-77相當!真實波束地形測繪為120kM,邊測距邊搜索對迎頭目標(RCS5)最大距離為300KM。
(3)超強的機動性與中近戰火力。
10幾噸的飛機不能同輕巧的導彈比機動性,飛行員的身體不能同導彈比過載。強化飛機本身的性能不如強化導彈的性能,在頭盔式瞄準跟蹤具和具有大離軸角發射能力的高機動格鬥導彈的聯手合作面前,格鬥空戰中飛機的機動性能起的作用實在有限。在超視距空戰中現在火控雷達和中程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彈的飛速進步,也使得火控系統和中程空空導彈才是超視距空戰的決定性力量。下大力氣發展火控系統和導彈比發展飛機的機動性和超巡更重要,我們的四代機將在這些方面做足文章。更加先進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加上超強的機動性,使得我們在中近距空戰上更具優勢。
(4)復合材料大型結構件技術的大量運用。
這是第三代和第四代戰機都已經開始大批應用的一個成熟技術,該技術既可以大幅減少飛機的機體重量(從而提高飛機的載彈量和載油量)而不減少飛行結構強度,還可較易實現飛機的隱身目的。美國和日本已經實現了飛機機翼整體復合材料技術,其它更小型的機件更是數目繁多,其使用量已經超過飛機重量的一半。我國也已經實現了復合材料尾舵、垂直舵、非關鍵結構件等較大型復合材料技術,復合材料在軍用飛機上的應用比重也越來越多,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四代戰機上的復合材料機件應用會有新的提高。
(5)玻璃座艙內離子鍍金屬反射膜技術。
這項技術主要是防止飛機駕駛員的裝備和飛機駕駛艙內的設備反射電磁波,從而被敵人探測到。如果在飛機駕駛艙玻璃上塗敷這層金屬反射膜,則飛機駕駛艙內的電磁信號無法反射到飛機之外,敵方發射的探測波更無法進入能夠反射電磁回波的座艙內,從而大大減少被發現的概率。此外,座艙各聯結點面處,也均經過特殊處理,均將電磁波反射能力減弱到最小。
(6)航電匯流排水平的提高。
中國的J-11B與J-10的航電匯流排結構是雙1553B結構,這是中國科研人員的獨創。因為本來1553B是航電中武器系統的匯流排形式,有10M的帶寬,其他系統的匯流排結構不用這種形式,中國的科研人員將其修改成也適應航電中其他系統,也是10M帶寬的容量,這樣就構成雙1553B的航電匯流排結構,總帶寬達到20兆,這樣就達到了類似歐洲陣風三代半戰機的航電匯流排的20兆帶寬的處理數據水平,但還沒有達到美國F-35戰機40-50兆航電的匯流排結構水平,所以說從匯流排結構這一點上考慮,中國的戰機與法國陣風都處於三代半的水平上。目前相關科研機構在航電的匯流排結構上的改動已取得成功,使得新一代航電匯流排水平達到40兆左右。四代機必將安裝此套航電系統,這無疑將大大提高整個系統(電傳控制、火控系統)的反應速度。
⑷ 中國到底要造多少架殲20
分析如下:
1、美國訂購F22大約在180架,F35大約在800架,合計不到1000架。
2、現在中國周邊的四代機數量為:
韓國訂購的60架F35,估計最後可能裝備100架。
日本訂購的40架F35。另外,日本還要自產F3戰斗機(以F35為藍本)。以日本現役的F2戰斗機的數量為參考,那就是不到80-100架,如果以日本F15的數量為參考,那就是200架F3戰斗機。
如果美國把60%的軍力放在亞太,那麼中國周圍還有600架美國的F22、F35戰斗機。
3、這樣,中國要對付敵人為:
韓國60-100架F35
日本120-240架F35、F3
美國600架F22、F35
合計780-940架以上的四代機(俄羅斯叫五代機)。這還不算印度的三代半陣風和可能上的T50以及台灣的戰斗機。所以我認為,少於1000架殲20,不太容易取得戰略上的優勢。 當然如果有殲31等飛機服役,殲20可能縮減一定數量
⑸ 中國的4代機J18J20J31各有幾架
18沒有,20有3架,31 1-2架。
⑹ 中國空軍戰機數量到底有多少架
中國空軍戰機一共有一千八百餘架,其中多為二代機,三代機(包括三代半戰機)共有八百架,四代機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五代機殲20隱形戰斗機目前不足30架,並在每月五架的速度在生產中。還有一千多架我國第一代的殲六噴氣式戰機被改裝成了遙控靶機供部隊打靶使用。
⑺ 中國四代戰斗機介紹
殲-20是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研製的最新一代(歐美舊標准為第四代,新標准以及俄羅斯標准為第五代)雙發重型隱形戰斗機。其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式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機頭、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起落架艙門使用鋸齒邊設計,機身深墨綠色塗裝,遠觀近似於黑色。側彈艙採用創新結構,可將導彈發射掛架預先封閉於外側,同時配備國內最先進的新型格鬥導彈。殲-20預期將在2017~2019年間投入使用,首架原型機於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實現首飛。
殲-31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最新一代(歐美舊標准為第四代,新標准以及俄羅斯標准為第五代)雙發中型隱形戰斗機,代號「鶻鷹」,其採用雙發、單座、固定雙斜垂尾、無鴨翼、蚌式進氣道。目前猜測主要用途有三種:一是與我重型隱形戰斗機殲-20形成高低搭配;二是擬推出的隱形戰機出口型號;三是發展為替代殲15戰斗機的新一代隱形艦載戰斗機。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殲-31成功首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五代機原型機的國家。
⑻ 中國各種飛機共有多少架
以戰斗機來說,現在中國擁有:
三代重型戰斗機——蘇27、蘇30、J11、J11B、J15、殲16系列452架
三代輕型戰斗機——J10系列400+
戰斗轟炸機——FBC-1飛豹系列240架。
四代機—— j20大約14架
轟炸機,轟6約150架,其中最先進的20架左右
⑼ 中國戰斗機多嗎
多。數量不詳,大概有2000架左右。這屬於不公開的數據。
按照老4代劃代標准,
二代機還有一些殲7殲8在服役。個人猜測約500架左右。
三代機、三代半最多,包括蘇30/35,殲10/11/15/16及各自的升級型號。大約有1500架。
四代機,殲20,大概100架。
飛豹空戰能力有限,和轟炸機,偵察機,反潛機,運輸機那些不能列入空優戰斗機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