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肉食鴨最低氣溫零下多少度
㈠ 鴨子能在什麼溫度存活范圍
雛鴨正常生長適宜溫度為:1—3日齡,30℃;4-7日齡,25℃;2周齡以上,20℃左右。
雛鴨出殼1天後即開食。開食前需先「開水」(飲溫水),飲水中可加入適量的葡萄糖和維生素C。開食的飼料宜用五成熟的大米飯,將其撒在竹席上,讓雛鴨自由啄食,每天喂6~8次。
4天後改為煮爛的小麥或全價配合飼料,每天喂4-5次。15天後每天喂3次即可。雛鴨開食3天後,需增加動物性蛋白飼料,將小魚蝦、河蚌、螃蟹、蚯蚓等剁碎與食料拌在一起喂給。此外,雛鴨還應補給適量的青綠飼料,可將青菜切碎拌入食料中或直接撒在竹席上,供其自由採食。
(1)養肉食鴨最低氣溫零下多少度擴展閱讀:
鴨子的生物習性:
鴨子體型較小,羽毛較短,飛行距離有限。所有鴨,都在頭一年內性成熟,僅在繁殖季節成對,不像天鵝和雁那樣成熟較晚且終生配對。根據鴨的特有行為,鴨可分為鑽水鴨、潛水鴨和棲鴨3個主要類群。綠頭鴨是一種典型的鑽水鴨,是大部分家鴨的祖先。
棲鴨如莫斯科鴨有長爪,是最喜歡樹棲的鴨。潛水鴨(包括海洋)種類最多。綠頭鴨春天從南方飛到北方產卵,秋天再飛到南方越冬。它們被人類馴養後,便失去了遷徙的飛性。鴨子的眼睛有360度視域,不用轉頭就可以看到身後。
㈡ 養鴨冬天適應溫度
養鴨最適宜溫度為13-20度,氣溫在5度以下時要保溫升溫,超過30度時要防暑降溫;
㈢ 夏季飼養與冬季不同,夏季肉鴨飼養要注意什麼
且不說飼養的辛苦,雞鴨也很容易中暑生病。除了使用各種降溫措施和葯物外,合理安排養殖密度,及時集群也非常重要,這是實施各種降溫和消暑措施的基礎。夏季合理密度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棚舍條件,尤其是通風降溫設備、屋頂厚度、目標屠宰重量、飼養周期等。開放式鴨舍需要考慮冬密夏疏等季節,封閉式鴨舍受季節影響較小,但也要考慮通風效率。合理的密度可以給鴨子適當的活動、休息、飲水和進食空間,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密度過高,缺乏活動空間,容易導致鴨體均勻性差,濕度大的臟鴨,抗病能力差,鴨體散熱差,中暑。
肉鴨養殖過程中,要堅持全進全出制度,有助於保證鴨的健康和品質,進而達到防止疾病傳播的效果。因此,該系統逐漸成為肉鴨生產計劃管理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同一批次的雛鴨可以統一進入一個范圍,在飼養過程中選擇同年齡的雛鴨。還需要保證飼料數量、免疫程序和管理措施相同,實際交貨日期應在同一天。鴨子出場後,要對整個環境進行全面的清潔、清潔和消毒,避免不同年齡的鴨子之間疾病的交叉感染。
㈣ 肉食鴨子的養殖方法有哪些
(1)基本條件及要求
①保溫要求:一般採用給溫育雛法。不管採取什麼方法給溫,一般要求第一周保溫傘下溫度32~30℃,室溫25~24℃;以後每周分別下降1~2℃。至第5周起室溫保持在18~20℃(蛋用型鴨可以低1~2℃)。
②料槽和飲水器准備:
對料槽和飲水器的要求是方便於雛鴨採食的飲水,只能將頭伸入吃料和飲水,但不能讓鴨進入,這樣既清潔衛生,又不浪費飼料和水。剛出殼的雛鴨喂料時,可用大小為60×35厘米,緣高2.0~2.5厘米的料盤,每個料盤可飼養50隻雛鴨。2周齡的雛鴨可改用長料槽或圓盤飼喂,槽深約4~5厘米,每500羽雛鴨約需6米長的料槽。剛出殼的雛鴨最好用自動飲水器;也可用白鐵皮,陶缽,廣口瓶等製作,使用時在瓶口放一瓦片,讓水流出。3周後可轉用飲水槽,每500羽雛鴨需4米長的水槽,水的深度應保持在能浸到鴨的鼻孔為宜。
③育雛舍消毒:
雛鴨入舍前,育雛舍必須徹底地清洗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有機酸消毒液進行消毒,如農爾樂等,也可選用1~3%的苛性鹼溶液、2~5%的漂白粉溶液或3~5%的煤酚皂熱溶液進行消毒,具體參見說明書運用。消毒後將育雛室密封並空置2~3周後接雛。進雛前一定要先進行煙熏消毒,以保整個養殖的成功。以舍飼為主的飼養管理
㈤ 溫度對肉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溫度對肉鴨孵化的影響
溫度是決定種蛋在孵化過程中胚胎能否正常發育的首要條件,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保證鴨胚胎正常的物質代謝和生長發育。孵化器內溫度為37.5~38.2℃。溫度過低,胚胎的新陳代謝降低,導致胚胎發育遲緩或停止發育,最後引起胚胎死亡。溫度過高,鴨胚胎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分化加劇,發育期縮短,可能造成胚胎大量死亡。試驗表明:孵化溫度超過42℃,2~3小時後胚胎就會死亡;孵化溫度低至24℃時,經30小時胚胎便全部死亡。
目前,人工孵化通常有恆溫孵化和變溫孵化兩種方式。
①恆溫孵化。在同一個孵化箱中,有多批次不同孵化日齡的胚胎孵化時採取始終不變的溫度進行孵化。採用恆溫孵化時,在孵化的1~24天,種蛋的適宜孵化溫度是37.8℃。在孵化後期,即25~28天,胚胎發育開始成熟,此時不需要繼續翻蛋,種蛋需要由孵化機轉入到出雛機中,此過程稱為落盤,標志著孵化進入了出雛期。在出雛期,孵化溫度應維持在37.0~37.5℃。恆溫孵化適於生產規模小、種蛋量少的養殖場戶。
②變溫孵化。在孵化箱中只有單批次孵蛋,則可按胚胎各階段所需要的溫度進行變溫孵化。孵化溫度受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室內溫度低時,孵化器溫度就應高些;室內溫度高時,孵化器溫度就應低些。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室溫應保持平衡,最好維持在27~30℃。在實際孵化過程中,由於胚胎不同發育階段的代謝強度存在較大差異,代謝所產生的熱量顯著不同。因此,在孵化過程中最好採用變溫孵化。在孵化初期(1~5天),孵化溫度為38.4~38.8℃;孵化中期(第6天至出雛前5天)的孵化溫度為37.8~38.2℃;孵化後期(出雛前4天至出雛)的孵化溫度為37.0~37.5℃。
(2)溫度對肉鴨的影響
鴨子沒有汗腺,加上豐厚羽毛的覆蓋,鴨體的散熱受到很大限制。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肉鴨帶來不利的影響。
①雛鴨。雛鴨絨毛未豐滿,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因此,育雛期鴨舍內溫度適宜是育雛取得成功的關鍵。目前,肉鴨育雛期常採用3種環境溫度(表7-1)。
表7-1 肉鴨育雛期的3種環境溫度(℃)
a.高溫育雛。高溫育雛可減少弱鴨的產生,同時在保溫時挑選出個體小的進行隔離飼養能提高成活率。高溫育雛有利於雛鴨卵黃的吸收,卵黃吸收完全,母原抗體也相對高,可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在基礎免疫上比較牢固,也為後期的免疫奠定了基礎。高溫育雛還可充分利用飼料,降低料肉比。
b.低溫育雛。其優點是雛鴨經受低溫的鍛煉後體質健壯,生長發育均勻,採食較好,節約燃料,並因室內外溫差小,可以較早放牧。缺點是飼料消耗較多,生長較慢。由於溫度低,部分鴨的卵黃會出現吸收不良,易發生傳染病,尤其是白痢感染率和呼吸道感染率相對增高。
②中鴨。與雛鴨相比,中鴨對溫度要求不是很嚴格。最適宜肉鴨生長的溫度為15~25℃。
a.高溫對中鴨的影響。氣溫超過等溫區時,在防暑降溫條件差的情況下,若高溫持續時間較長,容易導致肉鴨機體的散熱機能發生障礙、熱平衡受到破壞,從而引起中暑。鴨中暑後會出現體溫升高、蹲伏不願走動、張口呼吸或伸翅散熱,隨後會出現站立不穩、陣發性昏迷麻痹,嚴重時可引起肉鴨大批死亡。另外,高溫、高濕的飼養環境,鴨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含量增高,嚴重危害鴨的健康和生長。高溫會促使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誘發多種疾病。
b.低溫對中鴨的影響。若溫度低於10℃,而鴨舍保溫性能較差時,肉鴨會出現不適,縮頸、發抖,或很多肉鴨重疊地堆擠在一起,造成最下層的肉鴨被擠壓、窒息而引起死亡。肉鴨不斷要消耗自身的能量來抵禦寒冷,容易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而誘發疾病的發生。若溫度突降,易引起肉鴨發生感冒。
㈥ 肉鴨的飼養方法
我國是世界上養鴨最多的國家,鴨肉產量佔世界鴨肉產量的66%。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肉鴨的飼養方法,一起來看看。
肉鴨的飼養方法
初生肉雛鴨體溫低,其絨毛保溫性能差,調節體溫的能力弱。體溫常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並處於“變溫動物”的狀態,低溫(低於25攝氏度)易引起肉雛鴨感冒或因取暖擠壓而造成窒息死亡。肉雛鴨15日齡以後,體溫調節機能才趨於完善,體溫開始恆定。所以,肉雛鴨在育雛期,第一周齡的舍溫應達到30攝氏度以上,然後隨日齡增加再逐日下降,至15日齡左右,溫度可降至20攝氏度左右,並恆定至出欄。
肉雛鴨的嗉囊和胃容積小,消化道短,每次採食和貯存的飼料有限,消化機能也尚未發育完全,消化能力弱。但是肉雛鴨生長發育快,為促進其生長發育,必須提供高營養和易消化的飼料。由於肉雛鴨消化道小而短(長約60厘米,只有成鴨的40%),所以對飢渴比較敏感,因此飼料需少喂勤添,飲水終日不斷。鴨口叉深,食道寬大,能吞食較大的食團。鴨舌邊緣分布許多小乳頭,這些乳頭與嘴板交錯,起過濾作用,所以鴨能在水中覓食。鴨肌胃發達,內壓高,消化能力強,肌胃內常貯存砂礫幫助消化,飼料中應添加0. 5%一1%的砂礫。
肉雛鴨調節採食的能力差,而且貪食,出殼頭幾天如喂得過飽易發生脹嗦,引起消化不良、拉稀等,必須注意少喂勤添。但是3周齡後進入育肥期,則又要採取自由採食、自由飲水的飼喂方式。
鴨屬雜食動物,食譜比較廣,很少有擇食現象。鴨的味覺不發達,對飼料的適口性要求不高,對異物和食物的辨別能力差,常把異物當成飼料吞食,所以必須注意飼料和墊料的衛生,防止發霉變質和異物混人。肉鴨喜食顆粒飼料,不喜食過細和豁性飼料。鴨有先天的辨色能力,喜食黃色飼料。鴨喜歡在藍色水槽中飲水,喜歡涼水,不願飲比體溫高的水。鴨有喜水性,但商品肉鴨不宜下水游泳,游泳會消耗很多能量,使日增重下降。鴨喜歡乾燥的棲息環境,潮濕的環境不利於冬季保溫和夏季散熱,而且腹部羽毛常因受潮和糞尿污染而腐爛脫落。所以,鴨舍墊料的乾燥和衛生很重要。
鴨有合群性,喜歡群居且不論日齡大小。但是,為確保肉鴨生長發育的均勻,飼養密度不能過大,每群以400-1000隻為宜。肉鴨3周齡後生長速度加快,所以前期必須提供高蛋白高能量全價飼料,後期粗蛋白雖可低些,但能量必須提高。3周齡以後,因增重快,腿部發育常跟不上,容易發生腿病,應每隔2-3小時把鴨群趕起來走動一下。
肉鴨籠養,是繼圈養、放養之後新興起來的一種高效養鴨法。此法將現行的櫻桃谷鴨、北京鴨等優良肉鴨從雛鴨出殼到出籠上市全過程完全在房舍內籠養。
籠養肉鴨應注意的問題
一、預防癱瘓。籠養肉鴨最易缺鈣、磷,而站立不穩,甚至癱瘓死亡。在飼料中加3%的鈣粉或5%的石膏粉,同時添喂一些螺螄或小砂粒,可預防該病發生。若有肉鴨染上此病,應立即在飼料中加0.1%維生素D,連喂10天。
二、預防維生素缺乏症。飼料種類單一時,可導致鴨維生素缺乏症,應適當喂些青綠飼料和蚯蚓、螺螄、蛙類等,同時在飼料中加0.2%~0.3%復合多維素。
三、嚴防鴨瘟。雛鴨1~5日齡用0.02%的高錳酸鉀溶液作飲水,平時可在飼料中加入復方敵菌凈、土黴素;每天早上清掃籠底塑料布接糞板一次,鴨舍外每隔7天用新鮮石灰水消毒一次。鴨子一旦發病,應立即治療,並將病鴨隔離飼養。
㈦ 鴨子能耐寒零下多少度
鴨子並不能耐寒。
雛鴨正常生長適宜溫度為:1—3日齡,30℃;4-7日齡,25℃;2周齡以上,20℃左右。鴨子一般的保溫方式是,利用雛鴨的自發熱量進行取暖。但是,當外界氣溫較低時,則應用火爐等熱源加溫,使育雛室的溫度保持在20℃左右。
鴨與天鵝和雁不同,具有下列特徵:鴨子體型較小,羽毛較短,飛行距離有限。所有鴨,都在頭一年內性成熟,僅在繁殖季節成對,不像天鵝和雁那樣成熟較晚且終生配對。
(7)養肉食鴨最低氣溫零下多少度擴展閱讀:
鴨子可以浮水的原因:
鴨子的尾部有一個很大的脂肪腺,叫尾脂腺。它的胸部還能分泌一種含脂肪成分的「粉」狀角質薄片。平時,它經常用嘴啄擦,把尾脂腺分泌的脂肪和胸毛分泌的「粉」狀角質薄片塗擦在羽毛上,因此,它入水時羽毛不會沾水。
同時,它的羽毛很輕,所以能被水把整個身軀托起來,漂浮在水面上。另外,鵝和水鳥也與鴨子一樣。而雞雖然也有脂肪,但量很小,所以不能在水中漂浮起來。
㈧ 夏天冰凍雞鴨肉類,冰箱溫度該調到多少度
看你打算凍幾天
如果時間短的話零下3到4度
如果時間長的話大概零下10度左右
盡量不要凍的時間過長
如果是搞大型冰凍的話
大概在零下15
到20度之間
㈨ 不同日齡肉鴨最適宜溫度是多少
3周齡之前的雛鴨,因為自身體溫調節機能差,在育雛的最初2天育雛室溫度應達到33-35℃,絕對不能讓溫度低於29℃。3日齡後鴨舍溫度每3天下降1.5℃左右,至21日齡時降到常溫,以後保持在20℃左右較好。
以櫻桃谷肉鴨為例,其日齡體重一般如下。1-7日齡:體重一般為218克左右。8-14日齡:體重一般為906克左右。15-21日齡:體重一般為2023克左右。22-28日齡:體重一般為3453克左右。
日齡肉鴨注意事項
合理的密度是肉鴨保持良好生長的基礎,在溫度一定的條件下,5-10日齡的肉鴨密度應從育雛時的40-30隻/㎡過渡至30-25隻/㎡,隨著大群的面積的擴大,育雛設施應及時跟進,根據育雛時計算的數量,最好是再增加部分新的料槽飲水器及料墊。
因為隨著面積的增加原有的數量無法保持育雛設施的密度,育雛時育雛設施的數量是根據料槽具飲水器1.5-2米的擺放計算出來的,所以在擴群的同時應增加育雛設施。
㈩ 鴨子能在零下12度左右的室外過冬嗎
可以。
雛鴨正常生長適宜溫度為1至3日齡30℃,4至7日齡25℃,2周齡以上20℃左右。一般的保溫方式是利用雛鴨的自發熱量進行取暖。
雛鴨何時下河溝或池塘等大水面,需要根據天氣和氣溫情況而定,晴暖時堅持每天下水,下雨天、氣溫低時可不下水。下水上岸後,要讓雛鴨在無風、溫暖的地方將羽毛梳理晾乾,再趕回鴨舍。
(10)養肉食鴨最低氣溫零下多少度擴展閱讀:
選購鴨子的竅門:
1、宰殺處的刀口:如果是宰殺的活雞鴨,因為雞鴨掙扎的緣故,刀口就不會很平,而且因心臟跳動而產生血液浸潤的情況。倘若刀口是一條平滑的曲線,也沒有血液浸潤雞肉或鴨肉,就說明是在雞鴨病死後再補刀的。
2、眼球:眼球飽滿,眼睛色澤明亮,這是新鮮雞肉和鴨肉的重要標志,而且新鮮雞肉和鴨肉的眼睛還呈全開或半開狀。如果雞鴨肉放久了或已經變質,白條雞鴨的眼睛會凹陷下去,如果是病死雞鴨,眼睛很渾濁。
3、雞爪和鴨蹼:新鮮的白條雞雞爪是不彎曲的,而鴨蹼則是有彈性的,用手指觸壓能很快反彈回來,表面飽滿且有光澤。而不新鮮的雞爪表面的鱗片看起來發烏,沒有光澤,放置長久的鴨蹼則是干縮無彈性,用手指壓後,很難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