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市玉家灣鎮有多少人口
❶ 子長縣的郵編是什麼
城市/區/縣 地址 郵政編碼 區號
子長縣 史家畔鄉 717304
子長縣 李家岔鄉 717309
子長縣 石家灣鄉 717309
子長縣 余家坪鄉 717306
子長縣 寺灣鄉 717307
子長縣 楊家園子鎮 717304
子長縣 子長縣 717300
子長縣 縣城 717300
子長縣 熱寺灣鄉 717304
子長縣 馮家屯鄉 717300
子長縣 安定鎮 717308
子長縣 欒家坪鄉 717311
子長縣 南溝岔鄉 717303
子長縣 玉家灣鎮 717302
子長縣 澗峪岔鄉 717301
子長縣 高台鄉 717301
子長縣 馬家砭鄉 717305
子長縣 瓦窯堡鎮 717300
❷ 子長縣有幾個鎮最哪個鎮好
子長縣轄8個鎮、5個鄉:瓦窯堡鎮、楊家園子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熱寺灣鄉、史家畔鄉、欒家坪鄉、余家坪鄉、寺灣鄉。
❸ 延安市現在總人口有多少包括縣城
延安市 面積36712平方千米,人口210萬人(2004年)。(2004年統計)
寶塔區 面積3556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716000。
延長縣 面積229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717100。縣人民政府駐七里村鎮。
延川縣 面積1941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717200。縣人民政府駐延川鎮。
子長縣 面積240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717300。縣人民政府駐瓦窯堡鎮。
安塞縣 面積2984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717400。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
志丹縣 面積3781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717500。縣人民政府駐保安鎮。
吳起縣 面積3776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717600。縣人民政府駐吳旗鎮。
甘泉縣 面積2288平方千米,人口 8萬。郵政編碼716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富 縣 面積418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727500。縣人民政府駐富城鎮。
洛川縣 面積188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27400。縣人民政府駐鳳棲鎮。
宜川縣 面積2945平方千米,人口11萬。郵政編碼716200。縣人民政府駐丹州鎮。
黃龍縣 面積2383平方千米,人口 5萬。郵政編碼715700。縣人民政府駐石堡鎮。
黃陵縣 面積2288平方千米,人口12萬。郵政編碼727300。縣人民政府駐橋山鎮。
❹ 開國將軍賀晉年子女
賀毅(1929—2004),陝西省子長縣玉家灣鎮賀家灣村人,開國少將賀晉年少將之子。1989年授予少將警銜,2004年逝世。
❺ 廷安市各個縣名錄
延安市行政區劃統計表
電話區號:0911
建制鎮 建制鄉 街道辦事處 區劃概況 行政區
劃代碼 郵政
編號
寶塔區 棗園、橋兒溝、青化砭、甘谷驛、南泥灣、柳林、臨鎮、蟠龍、姚店、李渠、河庄坪 萬花山、元龍寺、川口、梁村、官莊、
松樹林、麻洞川、貫屯、馮庄 鳳凰山、南市、
寶塔山 3556平方千米,3個街道
辦事處,11個鎮,9個鄉 610602 716000
延長縣 黑家堡、交口、七里村、
張家灘、鄭庄、安河 劉家河、郭旗、羅子山
南河溝、雷赤、安溝 2295平方千米,6個鎮
6個鄉 610621 717100
延川縣 永坪、延川、文安驛、楊家圪台、
禹居、關庄、賈家坪、延水關 賀家灣、馬家河、高家屯、
馮家坪、眼岔寺、土崗 1941平方千米,8個鎮
6個鄉 610622 717200
子長縣 玉家灣、瓦窯堡、澗峪岔、楊家園子、
馬家砭、南溝岔、李家岔、安定 史家畔、熱寺灣、寺灣、
余家坪、欒家坪 2405平方千米,8個鎮
5個鄉 610623 717300
安塞縣 真武洞、沿河灣、坪橋、招安、
磚窯灣、化子坪、建華 鐮萬灣、王家灣、王窯、樓坪、高橋 2984平方千米,7個鎮
5個鄉 610624 717400
志丹縣 保安、旦八、杏河、
順寧、金鼎、永寧 張渠、紙坊、雙河、義正、吳堡 3781平方千米,6個鎮
5個鄉 610625 717500
吳起縣 周灣、吳旗、鐵邊城、門豹 五穀城、長官廟、廟溝、長城、
王窪子、吳倉堡、新寨、薛岔 3776平方千米,4個鎮
8個鄉 610626 717600
甘泉縣 城關、道鎮、下寺灣 高硝、勞山、東溝、石門、橋鎮 2288平方千米,3個鎮
5個鄉 610627 716100
富 縣 富城、直羅、茶坊、張村驛
羊泉、交道、牛武、張家灣 北道德、寺仙、南道德、
吉子現、鉗二 4185平方千米,8個鎮
5個鄉 610628 727500
洛川縣 鳳棲、舊縣、槐柏、交口河
土基、石頭、老廟 菩堤、朱牛、永鄉、京兆、河章、
楊舒、石泉、百益、 秦關 1886平方千米,7個鎮
9個鄉 610629 727400
宜川縣 丹洲、雲岩、集義、秋林、閣樓 英旺、新市河、高柏、奇峰、
交黑、牛家佃、壺口 2945平方千米,5個鎮
7個鄉 610630 716200
黃龍縣 石堡、白馬灘、瓦子街 界頭廟、三岔、崾鹼、圪台、
紅石崖、柏峪、范家卓子 2383平方千米,3個鎮
7個鄉 610631 715700
黃陵縣 橋山、店頭、田莊、雙龍、阿黨、隆坊 倉村、腰坪、侯庄、太賢 2288平方千米,6個鎮
4個鄉 610632 727300
合 計 82個鎮 81個鄉 3個街道辦 37612平方千米
❻ 子長縣人口狀況
2000年,子長縣轄8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797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瓦窯堡鎮 69279 楊家園子鎮 12706 玉家灣鎮 9857 安定鎮 14992 馬家砭鎮 14583 南溝岔鎮 10659 澗峪岔鎮 9940 李家岔鎮 10438 熱寺灣鄉 5323 史家畔鄉 11743 高台鄉 5880 石家灣鄉 5641 欒家坪鄉 11082 余家坪鄉 8308 寺灣鄉 7541。
子長縣地處陝西省黃土高原腹地,北依橫山,東接子洲、清澗,南連延川、延安,西鄰安塞、靖邊,西包公路橫穿全縣44.7公里,縣城距延安市區95公里,距西安466公里。介東徑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全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5.70公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930—1562米。地形峁梁起伏,溝壑縱橫,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面積240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717300。縣人民政府駐瓦窯堡鎮。縣轄8鎮7鄉,354個行政村,1295個自然村,總人口22.7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3萬人。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08萬畝。
❼ 陝北子長縣澗峪岔地區煤炭普查
(1)概況
勘查區位於子長縣北部,行政區劃隸屬子長縣澗峪岔鎮和玉家灣鎮。南距子長縣城20千米。縣城距延安市93千米,距榆林市208千米。西(安)—包(頭)鐵路從勘查區南邊通過。區內較大溝谷及大的梁峁均有簡易公路。勘查區南部有子(長)—靖(邊)公路,交通條件較為便利。
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陝西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礦,工作程度為普查,勘查資金2100萬元。
(2)成果描述
新增資源儲量5.64億噸,其中,(333及以上)資源量4.27億噸,(334)資源量1.38億噸。
❽ 陝西省延安市有多少個個區縣多少個鎮多少個村
全市轄2個市轄區、11個縣。
市轄區:寶塔區、安塞區
縣: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
市境南界渭南市、銅川市、咸陽市,西鄰甘肅省慶陽市,北達榆林市,東臨山西省呂梁市、臨汾市。地處黃土高原,白於山、子午嶺、嶗山、黃龍山等綿延境內。
(8)子長市玉家灣鎮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延安市的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187009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31068 人,增長6.38%。年平均增長率為0.62%。
其中,男性人口為1149068人,佔52.54% ;女性人口為1037941人,佔47.4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0.71。
0-14歲人口為367783人,佔16.82%;15-64歲人口為1679704人,佔76.8%;65歲及以上人口為139522人,佔6.38%。
❾ 子長縣的歷史
西周初,地屬翟。東周隸晉、隸魏、隸秦,更迭頻繁。
秦統一六國後,全國實行郡縣制,於今榆林一帶置上郡,在今子長縣石家灣鄉曹家坬附近設陽周縣,隸上郡。
楚漢戰爭時,項羽於高祖元年(前206)二月在戲(今臨潼縣東)分封諸侯,封董翳為翟王,改上郡為翟,境內為翟地。七月,董翳降漢,陽周為西漢上郡屬縣。
新莽時期,王莽改陽周縣為上陵峙,仍隸上郡。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治所在今綏德附近),子長縣為上郡膚施縣地。建武十八年(42),罷州牧,復置州刺史部,境內屬並州刺史部,仍為膚施縣地。三國時期,境內為羌胡占據,未置縣。東晉時期,境內相繼為前秦、後趙、後秦領地。東晉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於奢延水(今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築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夏國,境內為夏國領地。南北朝時期,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始光元年(424),境內屬夏州轄。北魏中葉,在今子長、延川縣交界地帶設朔方郡魏平縣,境內為魏平縣地。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境內為延州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城中縣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稱城平縣,治所東遷30里(今清澗縣境內),境內仍屬城平、魏平兩縣,隸延州。大業三年(607),延州廢,置延安郡,境內為延安郡轄地。大業十三年(617)八月,延安、雕陰諸郡降唐,境內屬唐。唐代武德元年(618),大並州縣,分天下為15道,境內為關內道延州延川縣地。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境內為上郡延川縣地。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
北宋初,設路以轄州,境內隸郎延路延州,仍為延川縣地。至道年間(995~997),境內被兩夏占據。康定元年(1040),升安定寨為安定堡。慶歷元年(1041)設丹頭寨(在今史家畔鄉丹頭村)。元符元年(1098)在安定堡西北置殄羌寨。崇寧元年(1102),在安定堡西北築天降山駢城,政和八年(1118)更名制戎城。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克戎3寨為綏平、懷寧、克戎3縣,今子長縣南溝岔鄉屬懷寧轄,余為延川縣地。蒙古憲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為安定縣,屬延安路轄。至元元年(1264)析置丹頭縣,至元四年(1267)撤丹頭縣並入安定縣。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安路為延安府,子長縣屬延安府綏德州轄。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制,子長縣為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屬縣。
民國二年(1913),省下設道、縣兩級,子長縣隸屬陝西省榆林道。二十二年(1933),道制廢除,縣直屬於省。二十三年(1934)八月,中共陝北特委在澗峪岔區景家河村建立陝北第一個縣級政權——安定縣革命委員會,十月,更名為赤源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十二月改稱赤源縣蘇維埃政府,為陝北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與南京政府陝西省安定縣政府並存。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縣蘇維埃政府在境內建立(治所在今玉家灣鎮柳樹溝村,1937年10月並入邊區安定縣)。同年一月底,陝北省在境內白廟岔(今屬安塞縣)成立。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縣西北和安塞縣北部籌建重遠縣(未公開),五月,在此區域建立子長縣(1937年10月廢)。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北省。同年九月,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甘晉省。十月,瓦窯堡市(縣級建置)建立,亦隸屬陝甘晉省。十一月,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瓦窯堡遂成中國革命的紅都。西北辦事處成立後,赤源、秀延、子長、瓦窯堡4縣市屬陝北省轄。二十六年(1937)九月,邊區安定縣與陝西省安定縣在境內並置,邊區安定縣為陝甘寧邊區政府直屬縣。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陝西省安定縣政府撤離,境內屬邊區安定縣轄。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批准,安定縣改為子長縣,沿用至今。
建國後,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50年5月2日發布劃分區域命令,子長縣為綏德分區轄縣。1956年10月5日,子長縣劃歸延安專署轄。1958年11月,安塞縣治撤銷,原安塞縣北部地區劃入子長縣,1961年6月復歸安塞。
❿ 子長縣有幾個鎮最哪個鎮好
摘要 子長縣轄8個鎮、5個鄉:瓦窯堡鎮、楊家園子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熱寺灣鄉、史家畔鄉、欒家坪鄉、余家坪鄉、寺灣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