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鎮有多少人口
『壹』 泰州市總人口數是多少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地級泰州市,下轄靖江、泰興、姜堰、興化四市和海陵、高港兩區,總面積5793平方公里,總人口503萬。 泰州市 面積5794平方千米,人口501萬(2004年)。 海陵區 面積 210平方千米,人口 43萬人。郵政編碼225300。區人民政府駐府前路26號。 高港區 面積 224平方千米,人口 19萬人。郵政編碼225321。區人民政府駐口岸街道。 靖江市 面積 665平方千米,人口 66萬人。郵政編碼214500。市人民政府駐靖城鎮。 泰興市 面積1256平方千米,人口128萬人。郵政編碼225400。市人民政府駐泰興鎮。 姜堰市 面積1046平方千米,人口 90萬人。郵政編碼225500。市人民政府駐姜堰鎮。 興化市 面積2393平方千米,人口155萬人。郵政編碼225700。市人民政府駐昭陽鎮。 http://ke..com/view/5295.htm
『貳』 姜堰市一共有有多少個鎮
姜堰鎮 溱潼鎮 顧高鎮 蔣垛鎮 大倫鎮 張甸鎮 梁徐鎮 白米鎮 橋頭鎮 淤溪鎮 婁庄鎮 沈高鎮 興泰鎮 俞垛鎮 華港鎮 一共15個鎮。
『叄』 姜堰市現有的人口是多少
准確數字72.8萬人。現在人口數按照常住人口算,不再按戶籍算。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姜堰市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全市常住人口為728581人常住人口超72.8萬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有58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了3876人,人口素質明顯提高。
『肆』 請問姜堰市屬於哪個地區常住人口大約多少萬
姜堰即姜堰區。
姜堰區,全稱泰州市姜堰區,位於江蘇省幾何中心泰州市的中部,從東北兩面環抱泰州市海陵區,屬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北宋年間,鹽商姜仁惠、姜諤父子率眾聚資,築堰抗洪,家園久治,功業永存,姜堰由此得名。挾江襟淮,東臨滄海,眾水來匯,奔涌旋流,又稱三水、羅塘。
姜堰區東鄰海安縣、東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和揚州市江都區,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強縣、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全國生態示範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溱潼古鎮)等。擁有聯合國生態環境「全球500佳」河橫村。5A級旅遊景區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是世界聞名的麋鹿之鄉,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更有"溱潼會船甲天下"的美譽。
中文名稱
姜堰區
外文名稱
Jiangyan District
別 名
泰縣、三水、羅塘等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江蘇省泰州市
下轄地區
羅塘街道、溱潼鎮等2街道14鎮
政府駐地
三水街道上海路1號
電話區號
0523
郵政區碼
225500
地理位置
江蘇省地理中心、泰州市中部
面 積
927.52平方公里
人 口
79.31萬人(2012年)
方 言
江淮官話泰如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溱湖國家濕地公園(5A)、溱潼古鎮、泰州華僑城、河橫村(Top500)等
機 場
揚州泰州機場
火車站
泰州站、姜堰站
車牌代碼
蘇M
歷史名人
王棟、黃龍士、高二適等
『伍』 姜堰鎮的歷史沿革
在江蘇中部的通(南通)揚(揚州)公路這條國道線兩側,有一塊78.3平方公里的寶地,這就是早為人們矚目的姜堰鎮。這方寶地經歷了多少人間滄桑,誰也說不清楚。20世紀70年代以後,鎮北部天目山商周遺址及壩口附近陸續出土的幾何紋陶器殘片、龍背銅削、灰陶豆、角骨亞化石、彩陶球,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姜堰鎮已逐步發展成江蘇名鎮,全國經濟綜合千強鎮,是姜堰區委、區政府所在地,是姜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78.3平方公里,轄2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總人口17.28萬人。境內水陸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寧靖鹽高速公路、寧啟鐵路、328國疲道、姜八公路穿境而過,中干河、通揚河交叉其間。鎮內壩口廣場、步行街、姜堰中學、姜堰書城、少年宮、高二適紀念館、南當鋪、義茶亭、胡氏舊居等景點無不各居特色,交相輝映。市民營經濟產業中心坐落於鎮內,已具規模。鎮區環境優美,是理想的投資興業地區。
『陸』 泰州有幾個縣級市和區
泰州轄有4個縣級市和3個區!縣級市(代管) 姜堰市 面積923.12平方千米,人口 80.78萬人。郵政編碼225500。 市人民政府駐姜堰鎮。 泰興市 面積1175.59平方千米,人口121.22萬人。郵政編碼225400。市人民政府駐濟川街道。 興化市 面積2393.15平方千米,人口154.69萬人。郵政編碼225700。市人民政府駐昭陽鎮。 靖江市 面積665.55平方千米,人口 66.47萬人。郵政編碼214500。市人民政府駐靖城街道。 市轄區 海陵區 面積300.46平方千米,人口 49.31萬人。郵政編碼225300。區人民政府駐府前路26號。 高港區 面積335.14平方千米,人口 31.14萬人。郵政編碼225321。區人民政府駐口岸街道。 泰州醫葯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面積50.18平方千米,人口 15.14萬人。郵政編碼225322。區人民政府駐泰州市葯城大道1號。
『柒』 姜堰的歷史
姜堰屬泰州。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於吳,其地屬吳。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這方寶地究竟經歷了多少人間滄桑,誰也說不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鎮北天目山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二十一世紀初年,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考古證實,姜堰這塊寶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對於「姜堰」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眾說不一。稱「三水」者有之,稱「羅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時取名,乳名什麼,學名何稱,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姜堰這個名號,最早出現在北宋泰州軍的境內。宋史卷八十八載:「泰州,上,海陵郡。本團練,乾德五年(967年)降為軍事。」「軍」的范圍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東至如皋,北至臨澤(高郵),南至孤山(靖江),約有五六個縣的地方。在這本地圖集上標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個,姜堰就是其中一個。 民國六年(1917年)《姜堰鄉土志》載:「姜堰市者姜堰鎮之改稱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積於此故名之,其水由西來至灣子口,一向東,一向北,相觸迴旋為羅紋而成塘,故又名羅塘。」崇禎《泰州志》載:「姜堰,州治東四十五里天目山前,瀦運行水北至西溪通運鹽河以達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純臣移堰近南宋庄側,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於羅塘港,近運河口。」又傳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產若干,在州治東天目山附近。當時,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為患。姜仁惠、姜鍔父子兩次出錢出力,先後兩次率領民眾築堰抗洪,最後遷堰(壩)至羅塘港,近運河口。上壩、下壩、大概即這個時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羅塘」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宣統泰州志》載:「羅塘港──州治東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姜堰鎮南街,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羅塘古鎮」四個大字。立碑年代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羅塘」也罷,最古老的名字還是「姜堰」。 「姜堰」這個水利建設的成功,是我們的祖先艱苦卓絕、與天地奮斗的結果。當年一築壩,二遷壩址,這樣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錢出力,百姓們自帶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賑。他們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當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凍,就是這樣勒緊褲帶,一鍬一鍬地挖土,一車一車地推泥,終於壘起「姜堰」這塊豐碑。 百姓們為了紀念姜仁惠,姜鍔父子,不忘他們率領民眾築堰的功績,逐將大堤命名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為泰州。 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於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捌』 泰州有哪些特產姜堰有哪些特產
最太難說了,先列一些吧。 脆餅,溱湖水產品(溱湖八鮮,魚丸魚圓魚餅,籪蟹),蔣垛豬頭肉,大埨羊肉湯,各種糖果兒(桃酥餅,麻餅兒,膠切糖,花生糖,芝麻糖等等)。 以絲瓜、蘑菇、銀杏、螃蟹、甲魚、河蝦、河豚、淡水白鯧為主的特種農副產品已形成規模養殖 基本概況 姜堰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挾江襟淮,東臨滄海,眾水來匯,奔涌旋流,又稱三水、羅塘。北宋年間,鹽商姜仁惠、姜諤父子率眾聚資,築堰抗洪,家園久治,功業永存,姜堰由此得名。東鄰海安縣、東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境內寧靖鹽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28國道橫穿東西,市鎮等級公路全部聯網;新老通揚運河、中干河、姜溱河、東西姜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從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過3小時車程。 全市土地面積1044平方千米,人口90.7萬人。地勢低平,水網密布,水面總面積約佔15%。1994年7月原泰縣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2003年末,全市設有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庄鎮、沈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大泗鎮、梁徐鎮、蘇陳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罡楊鎮等18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風景名勝區,56個居民委員會,298個行政村。 姜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具有特殊政治意義的城市。「清代棋聖」黃龍士、「當代草聖」高二適也都是從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驕子。現代藝術大師梅蘭芳祖居姜堰張沐.這里的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的盛譽,是江蘇省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上海「菜籃子」工程供應基地,也是全國優質糧、優質棉的供應基地.這里的風景秀麗,溱潼風景區和名甲天下的「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是國家重點旅遊項目。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首批生態示範區、聯合國授予「生態農業全球500佳」、江蘇省小康縣(市),並正致力打造舒適姜堰、平安姜堰、誠信姜堰、效率姜堰和文明姜堰。與時俱進的姜堰處處勃發出現代化的氣息。姜堰物產資源豐富,是聞名遐爾的「魚米之鄉」。 早在西漢時就是朝廷屯積皇糧的「倉場」,今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銀杏、瘦肉型豬、水產品生產基地。以絲瓜、蘑菇、銀杏、螃蟹、甲魚、河蝦、河豚、淡水白鯧為主的特種農副產品已形成規模養殖。河橫村因傑出的生態環境保護成就,獲得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全球500佳」稱號。全市現已建成20多個綠色食品科技示範園,96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被省級認定。姜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擴張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對外形象、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市民素質,打造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十年來先後投入百億元,加速城市建設。目前,常住人口22萬,總面積18平方公里「七縱七橫」的城市布局已經形成。商業步行街、大型連鎖超市、星級酒店、市民廣場、濱河綠化、精品住宅小區等一批現代樣板工程,融入市民生活。一個「路暢、城高、居雅、水美、綠郁、商榮、人和」的綠色生態姜堰已經矗立在江蘇大地。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姜堰市地處亞熱帶北部,降水豐富,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姜堰市地處江淮平原,姜堰市位於蘇中平原,她南接長江,北枕淮河,東近黃海,西臨京杭大運河,總面積1051平方公里。 姜堰水系發達,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東西姜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 姜堰市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59小時;無霜期215天。作物生長季較長,日平均氣溫高於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3天,高於15℃喜溫作物生長期172天。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優越。 姜堰市礦產資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粘土以及溱湖風景區的地熱礦泉水等。 姜堰屬泰州。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於吳,其地屬吳。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這方寶地究竟經歷了多少人間滄桑,誰也說不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鎮北天目山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二十一世紀初年,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考古證實,姜堰這塊寶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對於「姜堰」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眾說不一。稱「三水」者有之,稱「羅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時取名,乳名什麼,學名何稱,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姜堰這個名號,最早出現在北宋泰州軍的境內。宋史卷八十八載:「泰州,上,海陵郡。本團練,乾德五年(967年)降為軍事。」「軍」的范圍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東至如皋,北至臨澤(高郵),南至孤山(靖江),約有五六個縣的地方。在這本地圖集上標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個,姜堰就是其中一個。 民國六年(1917年)《姜堰鄉土志》載:「姜堰市者姜堰鎮之改稱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積於此故名之,其水由西來至灣子口,一向東,一向北,相觸迴旋為羅紋而成塘,故又名羅塘。」崇禎《泰州志》載:「姜堰,州治東四十五里天目山前,瀦運行水北至西溪通運鹽河以達上河。嘉佑二年(1057年)守王純臣移堰近南宋庄側,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於羅塘港,近運河口。」又傳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產若干,在州治東天目山附近。當時,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為患。姜仁惠、姜鍔父子兩次出錢出力,先後兩次率領民眾築堰抗洪,最後遷堰(壩)至羅塘港,近運河口。上壩、下壩、大概即這個時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羅塘」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宣統泰州志》載:「羅塘港——州治東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姜堰鎮南街,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羅塘古鎮」四個大字。立碑年代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羅塘」也罷,最古老的名字還是「姜堰」。 「姜堰」這個水利建設的成功,是我們的祖先艱苦卓絕、與天地奮斗的結果。當年一築壩,二遷壩址,這樣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錢出力,百姓們自帶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賑。他們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當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凍,就是這樣勒緊褲帶,一鍬一鍬地挖土,一車一車地推泥,終於壘起「姜堰」這塊豐碑。 百姓們為了紀念姜仁惠,姜鍔父子,不忘他們率領民眾築堰的功績,逐將大堤命名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為泰州。 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於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姜堰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東鄰海安縣、東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 區號 0523 郵政編碼 225500 市人民政府駐姜堰鎮 2004年底轄3個街道、18個鎮。 蔣垛鎮 面積66.00平方千米,人口 52235人。 婁庄鎮 面積68.00平方千米,人口 50175人。 白米鎮 面積51.00平方千米,人口 46693人。 俞垛鎮 面積82.00平方千米,人口 50892人。 罡楊鎮 面積34.00平方千米,人口 21615人。 興泰鎮 面積37.00平方千米,人口 25621人。 大倫鎮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 43966人。 華港鎮 面積72.00平方千米,人口 42487人。 顧高鎮 面積37.00平方千米,人口 29748人。 大泗鎮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 30403人。 橋頭鎮 面積38.00平方千米,人口 25310人。 張甸鎮 面積89.80平方千米,人口 79105人。 沈高鎮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 37395人。 溱潼鎮 面積31.60平方千米,人口 30578人。 蘇陳鎮 面積58.84平方千米,人口 56266人。 梁徐鎮 面積59.70平方千米,人口 54561人。 淤溪鎮 面積78.00平方千米,人口 44307人。 姜堰鎮 面積78.31平方千米,人口169105人。 附:泰州市政府泰政發[2008]114號文件: 泰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將泰興市姜堰市部分行政區域分別劃歸高港區海陵區代管的通知 (泰政發[2008]114號) 泰興、姜堰市人民政府,海陵、高港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進一步完善我市行政區域格局,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共同發展、協調發展,經研究決定: 將泰興市胡庄鎮劃歸高港區代管;泰興市宣堡鎮的趙王、喬楊、明河、錢趙、管營、孔橋、蔡庄7個村劃歸高港區代管,隸屬許庄街道辦事處;泰興市第二捕撈公司劃歸高港區代管,隸屬永安洲鎮,領導關系歸高港區農委;姜堰市大泗鎮劃歸高港區代管。 將姜堰市罡楊鎮、蘇陳鎮(西石羊、東石羊、雙岸、周埭、蘇陳、北庄、鎮東、徐庄、夏鄭、夏棋、張家院、百里、雙虹、大馮甸、前竇、院庄16個村以及蘇陳居委會)劃歸海陵區代管。 將蘇陳鎮的西查、東查、唐寧、軍鋪、三舍、小馮甸、杏林7個村劃歸姜堰市姜堰鎮代管。 希泰興市、姜堰市、海陵區、高港區人民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認真做好代管的各項交接工作,確保行政區劃調整的順利實施,確保社會穩定。 長江三鮮,刀魚、鰣魚、回魚為揚子絕鮮。其中刀魚宴是以刀魚為主要原料精心製作的,佳餚妙趣橫生。 溱湖籪蟹 自古以來「南有澄湖閘蟹,北有溱湖籪蟹」,又稱「南閘北籪」。溱湖籪蟹,青眼紅毛,膏厚肉腴,為上乘之品。 姜堰運糧彩豚 「彩豚」是一種空中能飛,水中能泳,陸地上生長繁殖,以善素食為主,抗病能力強,高蛋白,低脂肪,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又容易養殖,為人民身體營養所需要的可食動物。「彩豚」的血既能生喝又能熟食,而且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能輔助治療胃病,有利於身體健康。 姜堰的特色就是浴室多(也就是「雞」
『玖』 江蘇省泰州市有幾個鎮
泰州市轄2個市轄區(海陵、高港)、代管4個縣級市(靖江、泰興、姜堰、興化)。
泰州市 面積5794平方千米,人口501萬(2004年)。
海陵區 面積 210平方千米,人口 43萬人。郵政編碼225300。區人民政府駐府前路26號。
高港區 面積 224平方千米,人口 19萬人。郵政編碼225321。區人民政府駐口岸街道。
靖江市 面積 665平方千米,人口 66萬人。郵政編碼214500。市人民政府駐靖城鎮。
泰興市 面積1256平方千米,人口128萬人。郵政編碼225400。市人民政府駐泰興鎮。
姜堰市 面積1046平方千米,人口 90萬人。郵政編碼225500。市人民政府駐姜堰鎮。
興化市 面積2393平方千米,人口155萬人。郵政編碼225700。市人民政府駐昭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