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00年後有多少人口
❶ 再過30年,中國還剩多少人口
再過30年,中國的人口肯定沒有今天的多,畢竟現在的生育率都跟不上,人口下降是大趨勢。
❷ 中國人口歷年數據統計
公元前230年,秦滅六國時,中國人口有3000萬。
公元前210年,中國人口只剩下1000萬人。
經過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巨鹿之戰、楚漢爭霸後到了漢高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中國人口達到了1500萬人。
公元前129年也就是西漢時漢武帝元光六年,在經歷了漢匈戰爭後,全國人口增加到3600萬人。
西漢漢平帝元始二年,全國人口大幅上升到5767萬人。但到了漢光武帝元年,東漢建立。由於歷經戰爭人口下降一半隻有2800萬人。
公元184年,休養生息後人口又恢復到5500萬人。隨後就是東漢後期時代,到漢獻帝建安22年,人口下降到1500萬人。魏蜀吳三國時代,經歷夷陵之戰後人口達到3000萬人,但兩晉時期,公元282年,人口下降到2262萬人。經過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後,在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539年,全國人口只剩下1100萬人,這比東漢末年還要殘酷。
直到公元577年,也就是北朝北齊幼主承光元年,人口恢復到2000萬人。
公元598年,隋朝建立後,全國人口大幅增長,最高達到4450萬人。隋煬帝大業五年,人口膨脹到4601萬人的頂峰。
之後的隋末農民起義和遠征高麗等戰爭,一直到公元639年唐朝貞觀13年,人口只剩下1235萬。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14年,唐朝國力達到頂峰,人口也大幅增長到5291萬人。但安史之亂以及黃巢農民起義後,公元907年人口下降到2000萬人。
到了公元960年,也就是五代十國,人口達到3000萬人。不久北宋建立,在經歷宋遼戰爭後也就是宋仁宗嘉佑八年,人口下降到2642萬人。
公元1102年,宋徽宗時期國力上升,人口也大幅上漲到4532萬人。但宋金戰爭後,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進入南宋時期,公元1161年人口只剩下2420人。
公元1207年,宋金西夏都計算的情況下總人口突破1億大關,三國人口加一起達到1.3億。
但蒙金、宋蒙戰爭後,又有一半人口被消滅,到了元朝時期,公元1290年,中國人口還剩下5883萬人。
公元1351年,元朝人口達到頂峰,人口達到8758萬人。
朱元璋在擊敗元朝後,公元1393年,全國人口只剩下6054萬。此後明朝迎來盛世,雖然經歷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起義,到了崇禎十七年,明朝人口達到了創紀錄的1.5億人。
清兵入關後,歷經殘酷戰爭,公元1646年,也就是順治三年,全國人口還剩下8848萬人,也就是幾乎一半人口沒了。
公元1790年,乾隆55年,全國人口飆升到3億人。隨後一直上升,到了公元1850,大清人口高達4.3億人。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義和團運動後人口又下降到3.4億人,約1億人口損失。
清朝滅亡後民國建立,1939年中國人口達到5.1億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口一路飆升,到2019年人口達到14億人。
中國民族組成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還有55個民族,佔8.49%。但據2005年的抽樣,新生兒中,漢族僅有88%,預示著新生兒成長後漢族人口比例將僅為88%。
少數民族增長快於漢族,從1953年佔全國人口5.2%,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國抽樣普查中,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新生兒中,少數民族比例為14%,漢族人口佔86%,也就是未來少數民族佔中國人口的14%。漢族比例將會大降到86%。
❸ 300年後中國人在做什麼
2312年?
香港、澳門、上海等因為海平面上升,面積縮小,人口遷徙,繁華不再。
珠三角、長三角的經濟優勢可能還在保持,但是主要資源來自東北、西北、西南。
環渤海灣乃至黃海因為污染及水土流失,經濟上乏善可陳,可能政治地位也失去了。
具體地說中國人在干什麼?
沒有了大量的農民,只有少量的農場經營者和農廠工人,而且這些工人收入都還不低,屬於技術工。也沒有了大量的工業工人,都被電子化、機械化取代勞動,工業產品成災。
也許最多的是藝術工人,他們從事著各種傳統的手工藝術創作,比如烹調、裁縫、繪畫、音樂、雕塑、影視等藝術創作,並以此為生。
自然地,依附這些昂貴的藝術作品生存的還有經紀人、商人。也許商人的數量也不少於這些藝術工,因為還有農商、工商、務商(提供勞務商品的商人)。
還有一種永遠也不能少的角色:公務員。他們從事社會公共事務,如果政治清明,他們是服務者;如果政局混亂,他們是維穩者。
另有一種也必不可少的保護者:軍人。鑒於國家在短時期不可能消亡,三百年後的中國軍人不知道在對外,還是在內戰?上天保佑在對外吧!
人類職業只能是更多更紛繁,但是還有一種:專業技術人員。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從軍隊武器到工藝思想都是他們的勞動結晶。
但願更好的社會架構也從這些專業技術人員中創造出來,並由其中的實踐者實現!和平實現!
❹ 2030年中國人口多少億
2030年中國人口大約為多少億人? - : 基本上也就在10億左右吧,畢竟那個時候中國的人口高峰期已經過掉!
2030年中國會有多少億人口? - : 據專家(or磚家)說,在2025年左右中國人口將達到巔峰,在2030年將開始回落,那時人口大致在15億左右 憑中國那隻有千分之五且不斷下降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假設人口還按照現在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也不會超過16億(除非政策開始強力鼓勵生育)
2030年中國人口 - : 2030年中國人口到底會是多少? 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 1990年全國總人口:116001萬; 0—14歲人口:32120萬,在這個年齡段每年有人口2141萬; 1989年7月—1990年6月,年出生...
預計2020年和2030年中國人口達到多少? - : 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2013年中國人口預計控制在 15億左右.
2030年中國人口預計多少 - :[答案] 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2013年中國人口預計控制在 15億左右.
我過現在有多少人口?預計在2020年中國人口總數是多少?2030年中國人口總數是多少?: 世界上人口超過10億的兩個國家是東亞的中國 南亞的印度中國比印度人多 中國 2005 7月 1,306,313,8123 印度2005 7月 1,080,264,388
2030年、2050年,中國的人口與GDP總量分別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幾? - : 個人曾今在天涯論壇論述了一下2025年中國綜合國力,你有興趣可以網路一下.大體2025年,中國的人口在15億,GDP總量在28萬億美元,佔世界比重20%左右!...
求問2030年世界人口達到多少人? - : 2030年,那時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左右.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中國缺水的高峰將在2030年,那將達到16億左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為1760立方米,進入聯合國有關組織確定的中度缺水型國家的行列.
根據聯合國有關部門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增長到最高峰值14.5億,美國人布朗也曾發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結合你學過的知識,回答1--2題... - :[答案] 1.D 2.D
根據聯合國有關部門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增長到最高峰值14.5億,美國人布朗也曾發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結合你學過的知識,回答22--23... - :[選項] A. 努力開荒,增加耕地 B. 依靠大量進口糧食保證糧食供應 C. 增加農業勞動人口,提高農產品產量 D. 穩定糧食生產,實現優質高產,發展多種經營
❺ 中國歷年人口數量是多少
中國歷年人口數量如下:
2020年:14.11億(1,410,929,362)。
2019年:14.08億(1,407,745,000)。
2018年:14.03億(1,402,760,000)。
2017年:13.96億(1,396,215,000)。
2016年:13.88億(1,387,790,000)。
2015年:13.8億(1,379,860,000)。
2014年:13.72億(1,371,860,000)。
2013年:13.63億(1,363,240,000)。
2012年:13.54億(1,354,190,000)。
2011年:13.45億(1,345,035,000)。
2010年:13.38億(1,337,705,000)。
2009年:13.31億(1,331,260,000)。
2008年:13.25億(1,324,655,000)。
中國人口現狀
1、人口增速放緩
雖然總人口仍然保持增長,但增速已經有所放緩。從2010年到2020年間,我國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53%,與2000-2010年0.57%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相比,增速有所放緩。
2、2018年以來新增出生人數持續快速下降
2018年以來,我國新增出生人數開始出現快速下滑跡象。
❻ 中國多少人口2022多少億
2022我國總人口數量達到14.12億人,較十年前相比,增加了月0.72億人,十年來增長幅度只有5.38%,說明我國人口長期處於一種低增長狀態。
在這近14億人口中,男性人口有7.23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51.24%,女性總人口約為6.88億人,占總人口的48.76%,男性比女性人口多了3490萬人。按照年齡進行劃分,最可怕的事情是我們國家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了2.6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8.7%,意味著中國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拐點
這樣的數據對於我們中國社會而言是相當嚴重的,出生率大大降低,並且每年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的話,幾百年後,中國社會的死亡率遠大於出生率,那麼社會人口便會越來越少,其產生的後果更是我們無法預估的。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教授翟振武曾表示:「中國社會將會進入一種人口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時代」。他也曾在《經濟日報》中寫道「政府制定的2021年至2025年的「十四五」規劃,預計將是本世紀人口增長的最後一個規劃期。在第十五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將會迎來人口的「拐點」。」
❼ 中國再過100年的人口會是多少有沒有20億呢
2015年7月,聯合國人口署發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在這份報告中寫著:
預計到本世紀末也就是2100年,中國人口數量預測值為6.13億人。
這意味著如果按照目前中國14億人口計算,到了2100年中國的人口將減少8億人左右。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因為我們的人口多,相對資源佔有量比較低,隨著出生率下降,人口降低,不一定全是壞處,一方面最少自然環境的負擔會減少;
另一方面人口總量減少,人均資源佔有量提升,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的平均生活水平會高於我們現在,生活的幸福感也會提升,所以說任何事有利有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不可能出現二十億人口,除非中國發現更多的資源能源,更多的發展空間。
❽ 三百年後中國有多少人
三百年後中的人口沒法推算這么長遠的 按照現在的人口增長形式來看,應該會突破30億。
❾ 中國人口在300年後有多少人
按照現在的計劃生育政策,300年後中國大概還有幾千萬人!不過,漢人基本已經滅絕了!
❿ 中國人口歷史變化
一、中國人口總量的變化。
人教版中學歷史教材中記載的人口數據有:秦朝2000萬,西漢末近6000萬,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清朝前期3.6億,清朝晚期4億,建國初5億多……。這組人口數據說明,第一,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第二,人口總量的變化為波浪型增長。可以說,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如兩漢、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會動盪,經濟凋敝,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如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兩漢之交、三國兩晉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國人口波浪型變化呈現出谷連著峰,峰連著谷的軌跡。第三,人口增長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3.6億用了幾百年,達到5億多隻用一百多年。
二、中國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遠古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政局動盪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萬以上。唐朝安史之亂後,北人再次大舉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於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三、影響中國人口歷史變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尋求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國歷史人口起源於兩河中下游地區,東南人口密度高於西北人口密度,這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影響人口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品種和提高畝產量,都是增加糧食的重要途徑。我們雖然不能將人口變遷完全歸因於糧食的多少和農業生產的興衰,但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肯定有利於人口增殖。每個朝代前期社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豐收,都伴隨著人口的興盛。北宋人口劇增,與南方農業發展,水稻品種增加不無關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也與高產作物甘薯、玉米的廣泛種植有密切關系。
3.社會環境與人口的變化休戚相關。
社會環境中戰爭、政策和人口統計制度等,對人口變化有較大影響。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總量的減少。三國時期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口的摧殘。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環境的破壞。翻開史書,屢有「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的記載。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遷徙。遷徙人口脫離原籍,使國家在籍人口減少。反之,社會安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戰爭與和平環境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就政策而言,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政策和賦稅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輕徭薄賦,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於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攤丁入畝的實施,對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土地兼並,賦稅苛重,人身依附加強,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其中有飢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隱匿人口現象。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經濟政策變化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記和調查制度。人口統計制度經歷了歷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也成為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重要因素。雖然歷代的人口統計或殘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人口資料,成為我們了解中國人口歷史變遷概貌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