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在中國有多少人
Ⅰ 雲南有多少個民族
26個
雲南總共有2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漢族和25個少數民族雜居。其中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有15個:白族、哈尼族、傣族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
白族共有160萬人,其中雲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孟連、瀾滄、耿馬縣,鎮康、雙江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傣族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30多個縣區。
怒族現有人口2.7萬人,雲南有2.6萬,主要聚居在瀘水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匹河怒族鄉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菟峨,少數居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貢山、福貢兩縣的怒族,是當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稱阿龍和阿怒,在古代就與獨龍族有親屬關系。
景頗族現有人口12萬人,雲南有11.8萬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
阿昌族現有人口2.77萬人,雲南有2.76萬人,90%分布在隴川縣的戶撒和梁河縣九保、曩宋等阿昌族鄉。潞西、盈江、騰沖、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是雲南境內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傈僳族現有人口55.74萬多,雲南有55.71萬人,主要聚居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麗江、迪慶、大理、德宏、楚雄、保山及四川省涼山州等地區。
布朗族共有人口8.2萬多人,雲南有8.1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勐海縣的布朗山布朗族鄉,以及西定和巴達等山區。鎮康、雙江、臨滄、景東、瀾滄、墨江等縣也有部分散居和雜居。
獨龍族現有人口5800多人,雲南省有5500多人,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兩岸福貢、維西縣。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
德昂族現有人口1.54萬多人,雲南有1.53萬人,主要聚居在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少數散居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縣市。
基諾族是雲南特有民族,是1979年識別後確定的。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諾山(舊稱攸樂山)。其餘分布在勐臘、勐海縣的一些地方。
普米族現有人口2.96萬人,雲南有2.93萬人,90%居住在滇西的蘭坪、寧蒗、麗江、維西、永勝各縣。少數分布於四川鹽源、木里等地。普米族多居住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
納西族現有人口27.8萬多人,雲南有26.5萬多人,主要聚居於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以及四川省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拉祜族現有人口41.1萬多,其中雲南有40.8萬人,分布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和勐海縣西定、巴達和布朗山為主要聚居區。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彝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佔全國彝族人口的60%左右。雲南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大涼山一帶比較集中。
藏族人口459.3萬,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其餘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四省和其他地區。雲南又主要聚居在迪慶州,少數散居於麗江、永勝、怒江等地。
全國回族有860萬人,其中雲南有52.2萬多人,雲南回族分布極廣,除威信、綏江兩縣外,其餘各縣市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聚族而居的特點。
水族現有人口34.59萬多人,雲南有7000多人。雲南的水族,是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識別出來的。主要聚居在富源縣的黃泥河、古敢一帶,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布。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人,雲南現有17.3萬人,主要居住在河口、馬關、金平、富寧、廣南、麻栗坡、丘北、元陽、綠春、紅河等縣,勐臘、江城、景東等地也有少數分布。
苗族有739萬多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雲南的苗族有89.6萬餘人,佔全國苗族人口的15%左右,散居在87個縣市,其中多數居住在文山州、紅河州和昭通地區。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雲南的壯族佔全國壯族的7%左右,主要聚居在文山州。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萬餘人,其中雲南有1.3萬人。雲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現主要聚居在通海縣杞麓湖沿岸,部分居住在文山州的馬關縣,少部分散居在文山、紅河、思茅等地州的一些地區。
布依族是西南人口較多的民族,雲南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曲靖市的羅平、富源和師宗。他們喜擇水而居,自成村寨。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尤其以三月三最為盛大。香甜的五色花飯、輪轉的大水車以及精緻的刺綉,都已成為他們鮮明的民族標志。
滿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從金朝到清朝,這個世代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已逐步成為我國人口眾多且尤為顯赫的民族之一。現在定居在雲南的滿族人家,是在元、明、清及二十世紀四個歷史時期赴滇的。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奉薩滿教。
Ⅱ 水族的具體情況
水族
苗族侗族的好鄰居——水族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各民族一起被統稱為「獠」。北宋時在水族地區設「撫水州」。「」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史籍。清代,多稱其為「水苗家」、「水家」等。新中國成立後,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00多個單字,且多用於巫術活動。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在中國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譜寫了光輝篇章。1855年10月,潘新簡領導水族人民武裝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響亮口號,堅持斗爭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國斗爭。1909年吳朝俊領導水、布依、苗等民族起義,提出「滅洋興漢」,進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水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鄧恩銘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同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水族人民也積極參加了當地中共地下黨組織所領導的斗爭。
傳統女服
水族男裝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婦女織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紗質精細均勻,所染青、藍、綠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聞名遠近。水族獨創的豆漿畫印染工藝技術,相傳已有700多年歷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色彩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給出嫁的女兒最好的禮品。
水族婦女在婚前喜用淺藍、綠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長衫,上衣多以綢緞為衣料。衣身衣袖都比過去收縮,顯得貼身利索有曲線美。胸佩綉花長圍裙,頭包青白布長條巾,素雅文靜。已婚婦女的袖口、環肩、褲腳口,都鑲一道藍桿花邊做裝飾。長發梳成一把盤於頭頂,從右側插梳子固定。有的婦女在頭巾外又橫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頭巾包頭,傳統而不失時髦。
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借端」和「過卯」
水族一年中過端節最隆重。「端節」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水歷也將一年分為12個月和四季,但把農歷九月作歲首,把農歷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水歷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即農歷八月下旬十月上旬),每逢亥(豬)日,各地依傳統分批過節。這就是端節,又稱「瓜節」,水族群眾叫「借端」。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區分,而且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內外套地區,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原先約定好,豐收後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後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弟弟過卯節。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
端節之前,家家灑掃庭院,居室內外收拾得乾乾凈凈。節日的前一天,過節村寨敲響銅鼓,辭舊迎新。節日里殺雞宰鴨吃新谷,並要以鮮魚燉湯,准備好新米鮮湯招待親朋。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葷,供品不能有魚以外的其它肉類,忌葷但不忌魚。祭祖的主品是魚包韭菜,原因是傳說先人們曾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的葯驅除過百病。它的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味品填進洗好的魚腹,捆紮後清燉或清蒸而成。
端節時,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圍奏樂歌舞,而且舉行賽馬、鬥牛、文藝演出、放映電影、親友歡聚會餐等活動。鄰近的苗、侗、布依、壯、瑤、漢等兄弟民族上萬人前來參加。
不朽的英雄鄧恩銘
鄧恩銘是水族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他有如此影響,其因有二,第一, 是中共一大代表,凡是知道中共是怎樣建立的人,都知道他;第二,2001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一)》紀念郵票一組,鄧恩銘的光輝形象在第三枚郵票上,凡是集郵的人或收到貼有這枚郵票的郵件的人,都會知道他。
鄧恩銘,原名鄧恩明,1901年1月生於貴州省荔波縣水浦村的一個水族勞動人民家庭。1917年秋,他小學畢業後,因家境困難,赴山東省投奔自己的二叔,進入濟南市省立第一中學讀書。在五四運動中,他走上革命道路,被選為一中學生自治會的領導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刊。在此期間,他與王燼美同志結為戰友,並進一步接受了馬列主義。1920年11月,組織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並參與組織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與王燼美一起作為山東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次年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回國後,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山東地委書記,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和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1927年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28年12月在濟南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曾領導越獄斗爭。1931年4月5日,英勇就義,年僅30歲。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鄧恩銘,英名不朽,精神永存。
獨特的生產習俗
水族經濟是典型的山地稻作農耕類型,早在150年前,水田在水族聚居區就佔耕地面積的80%以上。在農業生產中,水族農民仍保持著一些特殊的習俗。從今天綠色農業的角度來看,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鑒與推廣的。
積肥與施肥。現在水族農民雖然也使用農葯和化肥,但其成本高和有污染是明顯的弊端。為了增加和多使用農家肥,水族農民仍普遍採取牛踩肥的辦法來積肥。他們在耕牛休閑的時候,將其圈養,把牛吃剩下的青草墊在圈內,適時加入墊圈土,讓牛把糞尿和草土踩混在一起,漚成肥料。
耙田工具。耙田是為了耙碎田中的泥塊,耙平水田,使稻子有疏鬆的生長土壤,且能均勻受水。特殊的是,水族農民用「船耙」和「石耙」耙田。「船耙」是長1米左右的木製船形耙,「船底」是平的,底部外面朝下裝有木齒或竹齒。若用人拉耙,「船」內裝土或石塊來鎮壓;若牛拉耙,人則站在「船」內駕馭。石耙就是一塊長方形石條,條石兩頭鑽孔穿繩牽引,條石底面有粗的刻紋。石耙的主要作用不是耙田,而是磨平。
灌溉。水族地區灌溉得自然之利。在高於水田的山谷修塘堰或河壩蓄水,然後開渠引水灌溉,或直接引山泉溪流到田頭灌溉。田高水低處,也使用筒車、翻車(龍骨車)等古老的提水裝置。
水族地區廣泛流行「活路頭」生產習俗。「活路頭」是當地漢語方言土語,「譯」為普通話是「干農活的領頭人」。水族村寨里的重要農活,如犁田、耕田、育秧、插秧、收割等,全寨各家都要等「活路頭」開始幹了,才能開始干。農時到來,「活路頭」擇吉日,舉行簡單的儀式,象徵性地犁一壟地,插幾蔸秧,或割幾把稻子,其他人再開始在自己承包的田地里干這項農活。這種習俗起碼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其二是「活路頭」是種莊稼的老把式,他們根據氣候掌握農時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性,跟著他們干可獲好收成。
水族在農業生產中有明確的性別分工。「女不犁田,男不插秧」是傳統,誰若違反,會遭到非議。過去,曾有缺勞動力的家庭,婦女女扮男裝在夜裡犁田的。男人犁田、耕地、整修田埂。這些活兒較費力,且泥里水裡的拼搏,對婦女來說確實困難。這並不是說婦女不辛苦,插秧、割秧、挑禾等,不說別的,僅就腰來說,一天下來,幾乎都有「快要累斷了」的感覺。
經過世世代代的辛勤勞作,水族人民把自己生活的山山嶺嶺打扮得像鳳凰一樣。波光 粼粼的梯田,花果累累的園林,層層疊疊的干欄木樓,堆綠砌翠的樹木,歡快流淌的泉溪,就像鳳凰光彩美麗的羽毛 。山鄉美景,田園風光,泥土氣息,自然的美、淳樸的情,與城市的繁華共同交響,演奏出偉大祖國的時代樂章。
Ⅲ 中國少數民族總共多少人口
2010年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分民族構成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漢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餘55個少數民族人口數據如下:
壯 族:16926381人,佔比1.2700%
回 族:10586087人,佔比0.7943%
滿 族:10387958人,佔比0.7794%
維 吾爾族:10069346人,佔比0.7555%
苗 族:9426007人,佔比0.7072%
彝 族:8714393人,佔比0.6538%
土 家 族:8353912人,佔比0.6268%
藏 族:6282187人,佔比0.4713%
蒙 古 族:5981840人,佔比0.4488%
侗 族:2879974人,佔比0.2161%
布 依 族:2870034人,佔比0.2153%
瑤 族:2796003人,佔比0.2098%
白 族:1933510人,佔比0.1451%
朝 鮮 族:1830929人,佔比0.1374%
哈 尼 族:1660932人,佔比0.1246%
黎 族:1463064人,佔比0.1098%
哈薩克族:1462588人,佔比0.1097%
傣 族:1261311人,佔比0.0946%
畲 族:708651人,佔比0.0532%
傈 僳 族:702839人,佔比0.0527%
東 鄉族:621500人,佔比0.0466%
仡 佬族:550746人,佔比0.0413%
拉 祜族:485966人,佔比0.0365%
佤 族:429709人,佔比0.0322%
水 族:411847人,佔比0.0309%
納 西 族:326295人,佔比0.0245%
羌 族:309576人,佔比0.0232%
土 族:289565人,佔比0.0217%
仫 佬 族:216257人,佔比0.0162%
錫 伯 族:190481人,佔比0.0143%
柯 爾克孜族:186708人,佔比0.0140%
景 頗 族:147828人,佔比0.0111%
達 斡爾族:131992人,佔比0.0099%
撒 拉 族:130607人,佔比0.0098%
布 朗 族:119639人,佔比0.0090%
毛 南 族:101192人,佔比0.0076%
塔 吉克族:51069人,佔比0.0038%
普 米 族:42861人,佔比0.0032%
阿 昌 族:39555人,佔比0.0030%
怒 族:37523人,佔比0.0028%
鄂溫克族:30875人,佔比0.0023%
京 族:28199人,佔比0.0021%
基 諾 族:23143人,佔比0.0017%
德 昂 族:20556人,佔比0.0015%
保 安 族:20074人,佔比0.0015%
Ⅳ 中國水族人多嗎
中國水族現有345993人
屬於人口較少民族
Ⅳ 全國共有多少水族人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縣等,廣西省的融安、南丹、宜山、環江、河池、都安、來賓,雲南省的富水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水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縣等,僅這九個縣市就有水族人口369723人,佔全國水族總人口的90.86%。(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除此之外,廣西省的融安、南丹、宜山、環江、河池、都安、來賓,雲南省的富水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並有零星散居於國內外的其他地方,如北京、上海、成都、廣州、重慶、貴陽、越南等地。不過這些散居於都市裡的水族人口總數卻僅為4000人左右。
Ⅵ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按人口多少排列依次是
單位:萬
1 漢族 115940 2 壯族 16,178,811 3 滿族 10,682,263 4 回族 9,816,802
5 苗族 8,940,116 6 維吾爾族 8,399,393 7 土家族 8,028,133 8 彝族 7,762,286
9 蒙古族 5,813,947 10 藏族 5,416,021 11 布依族 2,971,460 12 侗族 2,960,293
13 瑤族 2,637,421 14 朝鮮族 1,923,842 15 白族 1,858,063 16 哈尼族 1,439,673
17 哈薩克族1,250,458 18 黎族 1,247,814 19 傣族 1,158,989 20 畲族 709,592
21 僳僳族 634,912 22 仡佬族 579,357 23 東鄉族 513,805 24 拉祜族 453,705
25 水族 406,902 26 佤族 396,610 27 納西族 308,839 28 羌族 306,072
29 土族 241,198 30 仫佬族 207,352 31 錫伯族 188,824 32 柯爾克孜族 160,823
33 達斡爾族 132,394 34 景頗族 132,143 35 毛南族 107,166 36 撒拉族 104,503
37 布朗族 91,882 38 塔吉克族 41,028 39 阿昌族 33,936 40 普米族 33,600
41 鄂溫克族 30,505 42 怒族 28,759 43 京族 22,517 44 基諾族 20,899
45 德昂族 17,935 46 保安族 16,505 47 俄羅斯族 15,609 48 裕固族 13,719
49 烏孜別克族 12,370 50 門巴族 8,923 51 鄂倫春族 8,196 52 獨龍族 7,426
53 塔塔爾族 4,890 54 赫哲族 4,640 55 高山族 4,461 56 珞巴族 2,965
全國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少數民族:1953年7月1日為3532萬人,1964年7月1日為4000萬人,1982年7月1日為6724萬人,1990年7月1日為9120萬人,2000年11月1日為10643萬人。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2.9533億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佔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佔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拓展資料: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分布特點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參考資料:
網路 五十六個民族
Ⅶ 中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分別有多少人口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三個少數民族分布為壯族、回族和滿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55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為壯族16926381人,回族10586087人,滿族10387958人,維吾爾族10069346人,苗族9426007人,彝族8714393人,土家族8353912人,藏族6282187人,蒙古族5981840人,侗族2879974人,布依族2870034人。
瑤族2796003人、白族1933510人、朝鮮族1830929人、哈尼族1660932人、黎族1463064人、哈薩克族1462588人、傣族1261311人、畲族708651人、傈僳族702839人、東鄉族621500人、仡佬族550746人、拉祜族485966人、佤族429709人、水族411847人、納西族326295人。
羌族309576人、土族289565人、仫佬族216257人、錫伯族190481人、柯爾克孜族186708人、景頗族147828人、達斡爾族131992人、撒拉族130607人、布朗族119639人、毛南族101192人、塔吉克族51069人、普米族42861人、阿昌族39555人、怒族37523人。
鄂溫克族30875人、京族28199人、基諾族20,899人、德昂族20556人、保安族20074人、俄羅斯族15393人、裕固族14378人、烏孜別克族10569人、門巴族10561人、鄂倫春族8659人、獨龍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爾族3556人。
Ⅷ 56個民族有水族嗎
有。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雲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台)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8)水族在中國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56個民族除水族外,還有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達斡爾族、 傣族、 德昂族 、侗族 、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赫哲族、回族、 基諾族、 京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滿族 、毛南族、 門巴族、 漢族、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納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畲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土族 、土家族、 佤族、 維吾爾族、 烏孜別克族、 錫伯族 、瑤族、 彝族 、裕固族 、藏族 、壯族。
Ⅸ 水族的人口分布
位次地區總人口水族占水族人口比例(%)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佔地區人口比例(%)合計1,245,110,826407,0001000.38640.0326931省份合計1,242,612,226406,90299.980.38670.03275G1西南地區193,085,172382,63394.011.06160.19817G2中南地區350,658,47717,9404.410.06070.00512G3華東地區358,849,2445,1311.260.20530.00143G4華北地區145,896,9335930.150.00680.00041G5西北地區89,258,2214290.110.00250.00048G6東北地區104,864,1791760.040.00160.000171貴州35,247,695369,72390.842.77241.048932廣西43,854,53815,4763.800.09200.035293雲南42,360,08912,5333.080.08850.029594江蘇73,043,5772,7750.681.06770.003805廣東85,225,0071,9480.480.15350.002296浙江45,930,6511,4210.350.35940.003097河北66,684,4193830.090.01320.000578福建34,097,9473530.090.06050.001049安徽58,999,9483070.080.07720.0005210新疆18,459,5113010.070.00270.0016311湖南63,274,1732700.070.00420.0004312四川82,348,2962570.060.00620.0003113重慶30,512,7631200.030.00610.0003914黑龍江36,237,5761180.030.00670.0003315上海16,407,7341030.030.09920.0006316北京13,569,1941000.020.01710.0007417山東89,971,789950.020.01500.0001118湖北59,508,870940.020.00360.0001619甘肅25,124,282880.020.00400.0003520河南91,236,854800.020.00700.0000921江西40,397,598770.020.06130.0001922海南7,559,035720.020.00550.0009523內蒙23,323,347540.010.00110.0002324遼寧41,824,412440.0100.00070.0001125天津9,848,731360.010.01350.0003726山西32,471,242200.000.01940.0000627青海4,822,963200.000.00090.0004228陝西35,365,072170.000.00960.0000529吉林26,802,191140.000.00060.0000530寧夏5,486,39330.000.00020.00006西藏2,616,329現役軍人2,498,600980.020.08770.0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