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自治縣高坑鎮有多少人口
Ⅰ 高坑鎮的集鎮概況
下轄14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轄區內共有185家商業網點,駐有20家國有中小型企業和江西應用工程學院、萍礦職工總醫院等較大規模的學院和醫院。駐地高崗埠距市區14公里。鎮轄面積71.81平方公里,有耕地10751.8畝,其中水田9143畝,旱地1608.8畝,有山林面積57113畝,以松、杉、油茶、竹林為主。農村稅費改革後,該鎮原有計稅面積10751.8畝,因各種原因減少的計稅面積為1608.8畝,現共有計稅面積為9143畝。高坑鎮交通便利,浙贛鐵路、滬瑞高速公路、三二0國道及掛線穿境而過。地域優勢和傳統的產業優勢成就了高坑鎮星期日的輝煌,鎮財政收入2000年近2000萬元,所轄的高坑村和王家源村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以總產值超億元而聞名全市。當時的高坑不僅是安源區鄉鎮經濟發展的領頭,也是萍鄉市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但隨著2001年國家關井壓產宏觀政策的實施,全鎮400餘座煤礦全部同時關閉,給高坑這個以煤業為主、煤炭產業占經濟總量80%的工業重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導致了支柱產業的消失,引發了經濟的迅速下滑,失業人員劇增,社會矛盾突起、治安狀況惡化三大社會性問題。高坑鎮面臨著解決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該鎮沉著應對,克難而進,確定了穩定大局安民心,以變就變激活力,因勢利導找出路,創新機制保平安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思路,以大綜治統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在經濟展中促進穩定,在穩定之中實現經濟的復甦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三年中,實現了治安秩序良好,社會政治穩定、經濟全面復甦。2004年高坑鎮實現了由地下工業向地面產業的轉移,鎮財政收入突破了歷史最高水平,各項事業穩步邁入發展快車道。一舉步入萍鄉市「十佳文明鄉鎮」和「經濟十強鎮」行列。
高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曾是江南煤炭重鎮。2001年,按照國家關井壓產政策關閉境內全部煤礦後,鎮黨委、政府強力推進「興工強鎮」戰略,成功實現從「地下工業」向「地面產業」的轉型,先後引進萍鄉焦化、贛西電煤、環球化工、中源瓷業等規模以上企業25家,形成煤化工、非金屬材料和現代物流三大主導產業,財政稅收實現高速增長,由2005年的1500萬元增到2009年的1.67億元,實現一年翻一番、五年增十倍,並先後榮獲「江西省百強鄉鎮」、「萍鄉市十強工業鄉鎮」、「萍鄉市平安鄉鎮」、「萍鄉市十大魅力鄉鎮」,「萍鄉市財政收入上台階」、「萍鄉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鄉(鎮、街)」等榮譽稱號 。
Ⅱ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介紹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簡稱孟連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是普洱市下轄的自治縣,是通向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門戶,為省級開放口岸。1孟連縣東接瀾滄縣、北臨西盟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相連,國境線長133.399公里。截至2012年,孟連縣轄3鄉3鎮,面積為1893.4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127870人。孟連系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有「邊地綠寶石」、「龍血樹故鄉」的美稱。旅遊資源以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孟連大金塔、孟連宣撫司署、勐馬溫泉、臘福大黑山風景名勝區等。
Ⅲ 雲南有多少個民族
26個
雲南總共有2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漢族和25個少數民族雜居。其中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有15個:白族、哈尼族、傣族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
白族共有160萬人,其中雲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孟連、瀾滄、耿馬縣,鎮康、雙江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傣族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30多個縣區。
怒族現有人口2.7萬人,雲南有2.6萬,主要聚居在瀘水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匹河怒族鄉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菟峨,少數居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貢山、福貢兩縣的怒族,是當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稱阿龍和阿怒,在古代就與獨龍族有親屬關系。
景頗族現有人口12萬人,雲南有11.8萬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
阿昌族現有人口2.77萬人,雲南有2.76萬人,90%分布在隴川縣的戶撒和梁河縣九保、曩宋等阿昌族鄉。潞西、盈江、騰沖、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是雲南境內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傈僳族現有人口55.74萬多,雲南有55.71萬人,主要聚居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麗江、迪慶、大理、德宏、楚雄、保山及四川省涼山州等地區。
布朗族共有人口8.2萬多人,雲南有8.1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勐海縣的布朗山布朗族鄉,以及西定和巴達等山區。鎮康、雙江、臨滄、景東、瀾滄、墨江等縣也有部分散居和雜居。
獨龍族現有人口5800多人,雲南省有5500多人,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兩岸福貢、維西縣。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
德昂族現有人口1.54萬多人,雲南有1.53萬人,主要聚居在潞西縣三台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少數散居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縣市。
基諾族是雲南特有民族,是1979年識別後確定的。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諾山(舊稱攸樂山)。其餘分布在勐臘、勐海縣的一些地方。
普米族現有人口2.96萬人,雲南有2.93萬人,90%居住在滇西的蘭坪、寧蒗、麗江、維西、永勝各縣。少數分布於四川鹽源、木里等地。普米族多居住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
納西族現有人口27.8萬多人,雲南有26.5萬多人,主要聚居於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以及四川省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拉祜族現有人口41.1萬多,其中雲南有40.8萬人,分布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和勐海縣西定、巴達和布朗山為主要聚居區。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彝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佔全國彝族人口的60%左右。雲南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大涼山一帶比較集中。
藏族人口459.3萬,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其餘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四省和其他地區。雲南又主要聚居在迪慶州,少數散居於麗江、永勝、怒江等地。
全國回族有860萬人,其中雲南有52.2萬多人,雲南回族分布極廣,除威信、綏江兩縣外,其餘各縣市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聚族而居的特點。
水族現有人口34.59萬多人,雲南有7000多人。雲南的水族,是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識別出來的。主要聚居在富源縣的黃泥河、古敢一帶,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布。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人,雲南現有17.3萬人,主要居住在河口、馬關、金平、富寧、廣南、麻栗坡、丘北、元陽、綠春、紅河等縣,勐臘、江城、景東等地也有少數分布。
苗族有739萬多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雲南的苗族有89.6萬餘人,佔全國苗族人口的15%左右,散居在87個縣市,其中多數居住在文山州、紅河州和昭通地區。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雲南的壯族佔全國壯族的7%左右,主要聚居在文山州。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萬餘人,其中雲南有1.3萬人。雲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現主要聚居在通海縣杞麓湖沿岸,部分居住在文山州的馬關縣,少部分散居在文山、紅河、思茅等地州的一些地區。
布依族是西南人口較多的民族,雲南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曲靖市的羅平、富源和師宗。他們喜擇水而居,自成村寨。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尤其以三月三最為盛大。香甜的五色花飯、輪轉的大水車以及精緻的刺綉,都已成為他們鮮明的民族標志。
滿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從金朝到清朝,這個世代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已逐步成為我國人口眾多且尤為顯赫的民族之一。現在定居在雲南的滿族人家,是在元、明、清及二十世紀四個歷史時期赴滇的。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奉薩滿教。
Ⅳ 萍鄉有多少個區。鄉鎮。人口有多人!詳細點解
萍鄉市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位於江西省西部,湘贛兩省邊界。東與本省宜春、南與吉安相毗鄰,西與湖南醴陵、北與湖南瀏陽接壤。緊靠長株潭,對接長珠閩,是江西對外開放的西大門。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因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而得市名。全市總面積3802平方千米,人口187萬。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積的66.4%、27.3%、6.3%。市中心城區面積58平方千米,城市綠化率46%。轄安源、湘東兩個市轄區和蓮花、蘆溪、上栗三個縣。煤儲量豐富,因此享有「江南煤都」之美稱。
截至2010年12月31日。萍鄉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7個街道辦事處、28個鎮、18個鄉。另有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3802平方千米,人口187萬。
安源區面積 212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337000,區人民政府駐安源鎮萍安中
大道。轄6街4鎮:鳳凰街道、八一街道、後埠街道、丹江街道、東大街道、白源街道、安源鎮、高坑鎮、五陂鎮、青山鎮。其中部分地區由萍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管理。
湘東區面積 853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337016,區人民政府駐湘東鎮。轄1街8鎮2鄉:峽山口街道、湘東鎮、荷堯鎮、老關鎮、臘市鎮、下埠鎮、排上鎮、東橋鎮、麻山鎮、廣寒寨鄉、白竺鄉。
上栗縣面積 712平方千米,人口47萬,郵政編碼337009,縣人民政府駐上栗鎮。轄6鎮3鄉:上栗鎮、桐木鎮、金山鎮、、赤山鎮、雞冠山鄉、長平鄉、東源鄉。福田鎮、彭高鎮其中部分地區由萍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管理。
蘆溪縣面積 963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337200,縣人民政府駐蘆溪鎮。轄5鎮5鄉:蘆溪鎮、宣風鎮、上埠鎮、南坑鎮、銀河鎮、源南鄉、長豐鄉、張佳坊鄉、新泉鄉、萬龍山鄉。(代管武功山管委會)
蓮花縣面積1062平方千米,人口26萬,郵政編,337100,縣人民政府駐琴亭鎮。轄5鎮8鄉:琴亭鎮、路口鎮、良坊鎮、升坊鎮、坊樓鎮、閃石鄉、湖上鄉、三板橋鄉、神泉鄉、六市鄉、高洲鄉、荷塘鄉、南嶺鄉。
Ⅳ 雲南佤族自治區在哪裡
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及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孟連等縣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中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佤族主要聚居地。
Ⅵ 衛星航拍:雲南人口最少的10個縣(市),哪個是你的家鄉
根據 2020年的《雲南統計年鑒》,截至 2019年,雲南擁有常住人口4858.34萬,由於 雲南地處我國的西南邊陲,且多為山區,有些地方居住的人口並不多,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雲南 人口最少的 10個 縣(含縣級市)。
貢山縣,全稱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3.95萬, 貢山 旅遊 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碧羅雪山、高黎貢山、怒江等等。
德欽縣,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6.71萬, 德欽縣素稱「歌舞之鄉」,是中國最珍貴的 滇金絲猴 的故鄉。
西盟縣,全稱西盟佤族自治縣,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9.66萬,西盟縣 被譽為「中國生態第一城」,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水利風景縣。
福貢縣,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10.28萬, 福貢縣境內有著名景點石月亮、老姆登—知子羅景區等等,被評為 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漾濞縣,全稱漾濞彝族自治縣,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10.71萬, 是博南古道、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境內有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水富市,由 昭通市 代管的縣級市,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11.07萬, 位於雲南最北端,地處 四川盆地 南緣、 雲貴高原 的起點。
河口縣,全稱 河口瑤族自治縣,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11.1萬, 是 雲南省 乃至 西南地區 通向東南亞、 南太平洋 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永仁縣,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11.19萬, 是楚雄州彝族最多的山區縣,地處滇中北部,滇川要塞,是滇川經濟發展雲南的北大門。
江城縣,全稱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12.87萬, 是雲南省唯一與寮國、越南兩國接壤的縣城。
孟連縣,全稱 孟連傣族拉祜 hù 族佤族自治縣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為14.31萬, 是通向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門戶,為省級開放口岸。
以上介紹的是雲南人口最少的10個縣(市),不得不說,這些縣(市)的人口雖然不多,但是風景卻非常不錯,有機會大家可去玩哦。
Ⅶ 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介紹
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雲南省臨滄市,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1949年4月,滄源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是臨滄市唯一的革命老區縣。2010全縣轄6鄉4鎮,9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國營勐省農場,總人口1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93.4%,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1%,佔全國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拉祜、彝等20多種民族雜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生產總值完成17.4億元,比2010年增15.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77億元,比2010年增7.8%;第二產業完成6.3億元,比2010年增28.3%;第三產業完成6.33億元,比2010年增11.9%
Ⅷ 佤邦面積和人口是多少
佤邦分為「北佤」和「南佤」兩部分,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佤邦的總人口約60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
佤邦,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佤族在緬甸撣邦東北部享有高度自治權,緬甸官方將佤族自治區稱為「撣邦第二特區」,但佤族將其自治區稱為「佤邦」。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勐能縣、勐波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南部地區。佤邦的總人口約60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Ⅸ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介紹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隸屬雲南省臨滄市,跨東經98°48′~99°54′,北緯23°20′~24°02′之間。縣城耿馬鎮居縣境中部,東北距雲南省會昆明最大橫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6公里,至2013年,人口密度為70人/平方公里;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47.35公里,是臨滄乃至昆明通往緬甸仰光以及印度洋緬甸海岸的皎漂港最便捷的陸上通道,從邊境清水河到緬甸重鎮戶板、滾弄分別為15公里和24公里,到緬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臘戌161公里,到緬甸仰光1162公里。1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成立於1955年10月16日,是雲南省2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25個邊境縣之一。至2010年,總人口29.63萬人,縣轄9個鄉(鎮)、2個農場、1個華僑管理區、82個村和3個社區,其中孟定鎮為副縣級鎮,國家一類開放口岸。22011年,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44.31億元,較2010年增長18.6%。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有耿馬南汀河省級風景名勝區、瀾滄江流域自然保護區、石佛洞新石器文化遺址、孟定洞景佛寺等。堆沙節是耿馬傣族一年一度辭舊迎新的傳統佳節。
Ⅹ 阿瓦山寨在我國那個省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臨滄地區西南部,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1949年4月,滄源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是臨滄市唯一的革命老區縣。全縣轄6鄉4鎮,9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國營勐省農場,總人口1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93.4%,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1%,佔全國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拉祜、彝等20多種民族雜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國土面積2445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西面和西南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7.083公里,有大小通道30多條,全境屬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境內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珍稀野生動物白掌長臂猿和野生豚鹿的棲息地,是亞洲象和印支虎的重要繁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