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國一共多少個師
⑴ 二戰中國遠征軍有幾個軍,司令長官是誰,孫立人是那個師的師長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
第5軍(軍長)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第96師(師長)余韶
游擊支隊黃翔工兵團李樹正裝甲兵團胡獻群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騎兵團林承熙
第6軍(軍長)甘麗初
第49師(師長)彭壁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編第55師(師長)
陳勉吾
第66軍(軍長)張軫
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李志鵬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
陳誠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副司令長官黃琪翔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傑
第2軍(軍長)王凌雲
第9師(師長)張金廷新編第33師(師長)楊寶
輜重團段壽清
第6軍(軍長)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顧葆裕新編第39師(師長)洪行
輜重團鄭殿起通訊營馮行之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第71軍(軍長)鍾彬
新編第28師(師長)劉又軍第87師(師長)張邵勛
輜重團吳濤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李志鵬第200師(師長)胡家驥
第5軍炮兵營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
第53軍(軍長)周福成
(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趙鎮藩(劉潤川繼任)第130師(師長)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第54軍(軍長)方天
第14師(師長)龍天武第50師(師長)潘裕昆第198師(師長)葉佩高
工兵第2團林鬆通訊部隊
指揮官不詳
第6軍
何紹周(軍長)
榮譽1師(師長)汪波第82師(師長)王伯勛第103師(師長)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第6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第93師(師長)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邵百昌工兵部隊指揮官傅克軍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鄭坡
(三)中國遠征軍駐印指揮系統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總指揮史迪威副總指揮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李鴻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潘裕昆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第50師(師長)潘裕昆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梅利爾准將
(四)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少將
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
⑵ 二戰開始時各國有多少個師
空兵和海軍航空兵,區別嘛= =一個開路 基飛機一個開艦載飛機……咳咳
據說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有20個師團…… 其中甲種師團轄2個旅團共8個聯隊28200 人,乙種師團轄2個旅團共7個聯隊24400 人,丙種師團轄3個步兵聯隊和1個工兵1 個炮兵聯隊共5個聯隊15500人丁種師團轄 3個步兵聯隊共3個聯隊11000人。太平洋 戰爭時期抽調前往太平洋約12個師。 個連?那一個連有幾個班?
會不會像當時比較傳統的三三制,一個師 有三個團,一個團有9的連,一個連有9個
danny410339 | 2013-04-04
滿意回答
1個團3個營 一個師27個連 243個
⑶ 二戰時國軍一個師有多人
步兵師:
3個步兵團[3000人]
1個炮兵營[ 700人][18門75毫米野戰炮]
1個輜重營[ 900人]
1個工兵營[ 900人]
1個師部營[1000人][師部,師參,騎兵連,警衛連,憲兵連,衛生連,2個徒手補充營等]
全師滿員12500人,戰時加強苦力/補充兵5500人。http://bbs.tiexue.net/post_4638488_1.html
⑷ 二戰時共產黨一個師包括多少個團,一個正規團標准人數是多少人,求解!!!!
二戰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只有三個師,每師兩個旅,每旅兩個團,共十二個團。
十二個團屬於有當時國民政府的正式番號的,開始也能拿軍餉,軍糧,武器裝備。正規部隊的編制都是33制,9個人一個班,3個班一個排,3個排一個連,3個連一個營,3個營一個團,加上團部、營部的各種警衛、特務等直屬部隊,一個團2000多人。
後期八路軍擴張的隊伍都是以獨立團、支隊、縱隊的名義建立的,不在國民革命軍編制中,編制也不遵守正規的33制編制,人數更是雜亂。最初的十二個團在增編各種武裝之後,人數擴展到5000—10000不等。而新擴編的獨立團、支隊、縱隊則根據收編隊伍的來源,從幾十人到幾千人不等,直到全面內戰爆發前才從新整編。
⑸ 二戰中國到底有多少德軍師
這兩種說法都有依據:
1933年德國與中華民國政府加強軍事領域合作,根據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漢斯·馮·塞克特提交的改革建議書,參考中國國情將當時的陸軍步兵師現代化。民國24年(1935年)開始整軍計劃,第一批整編10個師,原本計劃分三期整編30個師,但由於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以及德國改變對華政策,德國援助的中斷而終止,只有部分完成編制。
民國22年(1933年),德意志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來華擔任資深顧問,他指出中國只要有精簡效率好的常備陸軍60個師,加上勇敢耐勞的士兵,配合訓練及良好的組織,將可成為一支勁旅。根據此原則,塞克特認為應先成立一個基本的示範單位,一支旅級單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獲得中選
在淞滬會戰爆發時,只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實現德式裝備與編制,另有87,88,36三個師整編組建(這四個單位的部隊俗稱「德制師」),但是裝備、人員不齊整,可也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師級部隊了,而且接受德國軍事顧問指導訓練程度以及德式裝備相對其他國軍整編部隊更充分
⑹ 二戰時期日軍在中國戰場共投入多少個師團
1937底:日本共24個師團,在中國有21個(東北5個)。
1938底:共34個師團,在中國有32個(東北8個)。
1939底:共40個師團,在中國有34個(東北9個)。
1940底:共49個師團,在中國有38個(東北11個)。
1941底:共51個師團,在中國有34個(東北13個)。
1942底:共58個師團,在中國有37個(東北14個)。
1943底:共70個師團,在中國有38個(東北15個)。
1944底:共99個師團,在中國有38個(東北10個)。
1945:共164個師團,在中國有53個(東北22個)。
⑺ 我想知道二戰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從初期到結束共有多少軍隊
我也不來復雜的了 原來就有個118師 119.120師 加上後勤也就5萬多人 當時還不算民兵 重慶談判的時候 從原來的三個師闊到了30個師 正規軍也就不到30萬 後來野戰軍也就20萬 全國加下來也就不到80萬人
⑻ 詢問一下二戰時期中國和日本部隊人數問題
其陸軍常備主力師團(師)下轄有兩個步兵旅團(旅),每個步兵旅團(約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團),每個步兵聯隊(約3870人)下轄三個步兵大隊(營),每個步兵大隊(約1215人)下轄四個步兵中隊(連)和一個重機槍中隊,每個步兵中隊(約250人)下轄三個小隊(排),每個小隊約70人。另外,師團還直轄騎兵聯隊(約1400人)、炮兵聯隊(約2500人)、工兵聯隊(約1500人)、輜重兵聯隊(約2800人)及通信隊(約650人)、衛生兵(約500人),野戰醫院(約150人)等。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萬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支、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及中日戰爭爆發後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後組建的戰車(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師司令部及師部連。
2)3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包括3個步兵營、1個團部連(有6門106mm迫擊炮)、1個勤務連和1個反坦克連(12門57mm反坦克炮、5挺機槍);每步兵營包括3個步兵連、1個火器連和1個營部連;營部連裝備3門反坦克炮、4挺機槍、8個火箭筒;火器連有官兵162人,裝備6門81mm迫擊炮、11挺重機槍、7個火箭筒;步兵連包括3個步兵排、1個武器排;武器排有3門60mm迫擊炮、3挺機槍、3個火箭筒;步兵排包括3個12人的班(每人步槍或自動步槍1支)。
3)師屬炮兵:包括3個105mm榴彈炮營、1個155mm榴彈炮營、1個司令部連和1個炮兵勤務連,裝備155mm榴彈炮12門,105mm榴彈炮36門。
4)1個機械化偵察隊。
5)師屬工兵、通信兵、補給兵、醫療兵、憲兵等分隊。
74軍整編師實際人數為3.2萬,下轄兩個師。按照對等分配,一個師為1.6萬人。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74師的下屬一個師的武裝戰斗人員並未到達一萬,而剩餘的人員幾乎就是龐大的後勤基數人員的存在。
⑼ 二戰時期中國軍區劃分
國戰區應該分為2個,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共產黨的敵後戰場。
下面是國民黨的十大戰區資料:
抗戰爆發後,為了更加有效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國民政府將全國軍隊進行整編,並劃分了作戰區域.其作戰序列及各部隊指揮官如下:
陸海空軍最高統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
總參謀長:何應欽
陸軍
(一)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程潛
作戰地區:平漢路方面
兵力: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商震,下轄 第32軍 軍長商震(兼),騎兵第14旅 旅長張占魁。
第1集團軍 司令官宋哲元,下轄 第53軍 軍長萬福麟,第77軍 軍長馮治安,第181師 師長石友三,第17師 師長趙壽山,騎兵第3軍軍長鄭大章。
第68軍 軍長劉汝明(直屬),第92軍 軍長李仙洲(直屬),第106師 師長沈克(直屬),第118師 師長張硯田(直屬),新編第8師 師長蔣在珍(直屬),新編第35師 師長王勁哉(直屬),騎兵第4師 師長王奇峰(直屬)。
第一戰區共轄2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2個騎兵師。
(二)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閻錫山
作戰地區: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敵總司令衛立煌,下轄 第3軍 軍長曾萬鍾,第9軍 軍長郭寄嶠,第14軍 軍長李默庵,第93軍 軍長劉堪,第15軍 軍長劉茂恩,第17軍 軍長高桂滋,第19軍 軍長王靖國,第47軍 軍長李家鈺,第61軍 軍長陳長捷,第14軍團 軍團長馮欽哉。
北路前敵總司令傅作義,下轄 第35軍 軍長傅作義(兼),新編第2師 師長金憲章,騎兵第1軍 軍長趙承綬,騎兵第2軍 軍長何柱國,
第18集團軍 總指揮朱德。
第66師 師長杜春沂(直屬),第71師 師長郭宗汾(直屬),第33軍 軍長孫楚(直屬),第34軍 軍長楊澄源(直屬)。
第二戰區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三)第三戰區
司令長官:顧祝同
作戰地區:蘇浙方面
兵力:第10集團軍 司令官劉建緒,下轄 第28軍 軍長陶廣,第70軍 軍長李覺,第79師 師長陳安寶,暫編第13旅 旅長楊永清。
第19集團軍 司令官羅卓英,下轄 第4軍 軍長吳奇偉,第18軍 軍長羅卓英(兼),第79軍 軍長夏楚中,第25軍 軍長萬耀煌,第73軍 軍長王東原。
第23集團軍 司令官唐式遵,下轄 第21軍 軍長唐式遵(兼)。
第28集團軍 司令官潘文華,第23軍 軍長潘文華(兼)。
新編第4軍 軍長葉挺(直屬),獨立第6旅 旅長周志群(直屬)。
寧波守備司令王皓南,轄第194師 師長陳德法,溫台守備司令徐旨乾,轄暫編第12旅 旅長李國鈞,游擊總司令黃紹雄。
第三戰區共轄24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
(四)第四戰區
司令長官:何應欽(兼)
作戰地區:兩廣方面
兵力:第12集團軍 司令官余漢謀,下轄 第62軍 軍長張達,第63軍 軍長張瑞貴,第64軍 軍長李漢魂,第65軍 軍長李振球,獨立第9旅 旅長李振良,獨立第20旅 旅長陳勉吾。
第8軍團 軍團長夏威,
虎門要塞 司令陳策。
第四戰區共轄9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五)第五戰區
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津浦線方面
兵力:第3集團軍 司令官於學忠,下轄 第51軍 軍長於學忠(兼),第12軍 軍長孫桐萱,第55軍 軍長曹福休,第56軍 軍長谷良民。
第11集團軍 司令官李品仙,下轄 第31軍 軍長韋雲淞。
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廖磊,下轄 第7軍 軍長周祖晃,第48軍 軍長廖磊(兼)。
第22集團軍 司令官鄧錫侯,下轄 第41軍 軍長孫震,第45軍 軍長鄧錫侯(兼)。
第24集團軍 司令官顧祝同(兼),下轄 第57軍 軍長繆溦流
第3軍團 軍團長龐炳勛。
第27集團軍 司令官楊森。
第59軍 軍長張自忠。
海軍陸戰隊。
第五戰區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
(六)第八戰區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作戰地區:甘寧青方面
兵力:第17集團軍 司令官馬鴻逵,下轄 第81軍 軍長馬鴻賓,第168師 師長馬鴻逵(兼),騎兵第1旅 旅長馬光宗,騎兵第10旅 旅長馬全忠,寧夏警備第1旅 旅長馬寶琳,寧夏警備第2旅 旅長馬得貴。
第80軍 軍長孔令恂
第82軍 軍長馬步芳。
騎兵第5軍 軍長馬步青。
第191師 師長楊德亮。
挺進軍司令馬佔山。
第八戰區共轄5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5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
(七)武漢衛戍司令部
總司令:陳誠
兵力:第2軍 軍長李延平,第49軍 軍長劉多荃,第54軍 軍長霍揆章,第60軍 軍長盧漢,第75軍 軍長周磊,第13師 師長吳良琛,第57師師長施中誠,第77師 師長彭位仁,江防總司令劉興,海軍陸戰隊。
武漢衛戍司令部共轄14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
(八)西安行營
主任:蔣鼎文
兵力:第11軍團 軍團長毛炳文,下轄 第37軍 軍長毛炳文(兼),第43師 師長周祥初。
第17軍團 軍團長胡宗南,下轄 第1軍 胡宗南(兼),第8軍 軍長黃傑。
第21軍團 軍團長鄧寶珊。
第38軍 軍長孫蔚如。
第46軍 軍長樊崧甫。
第86師 師長高雙成。
第165師 師長魯大昌。
暫編騎兵第1師(直屬),騎兵第6軍 軍長閻炳岳(直屬)。
西安行營共轄1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九)閩綏靖公署
主任:陳儀
兵力:第75師 師長宋天才,第80師 師長陳琪,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長陳佩玉,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長李樹棠,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長趙琳,海軍陸戰隊第2旅
閩綏靖公署共轄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
(十)軍委會直轄兵團
兵力:第20軍團 軍團長湯恩伯,下轄 第13軍 軍長湯恩伯(兼),第52軍 軍長關麟征,第85軍 軍長王仲廉。
第2集團軍 司令官孫連仲,下轄 第30軍 軍長田鎮南,第42軍 軍長馮安邦。
第8集團軍 司令官張發奎,下轄 第36師 師長蔣伏生,第50師 師長成光耀,第92師 師長黃國棟,第93師 師長甘麗初,第167師 師長薛蔚英。
第26集團軍 司令官徐源泉,下轄 第10軍 軍長徐源泉(兼),第87軍 軍長劉膺古。
軍委會共轄17個步兵師。
⑽ 二戰期間各國軍隊數量和編制
如果是各國,那可就多了去了,因為參加二戰的有六十多個國家。講些主要的。
蘇聯,總兵力2700萬人
德國,總兵力1360萬人
美國,總兵力1200萬人
中國,總兵力600萬人
日本,總兵力400萬人
義大利,總兵力200萬人
英國,總兵力400萬人
法國,總兵力100多萬人
大概就是這樣
德軍一個步兵師1.5萬人-3萬人100多門大炮
德軍一個坦克師500輛坦克,2000多輛汽車
蘇軍一個步兵師1.5-3萬人左右
蘇軍一個坦克師500輛坦克
美軍是全機械化部隊。一個機械化步兵師有3萬人、1000門大炮、2000輛汽車以及200輛坦克
美軍一個坦克師1000輛坦克
日軍一個步兵師有3萬人、100門大炮
日軍一個坦克師有500輛坦克
中國軍隊一個步兵師有1萬人,有些甚至都不足一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