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農耕民族有多少人

中國農耕民族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11-27 17:38:27

❶ 農耕民族的介紹

《農耕民族》是1983年著名作家海子創作的現代詩歌,作者在詩中高度贊揚辛勞的耕作農民,表達其對祖國這個農耕民族的熱愛忠誠。

❷ 為何中華民族至今,最終是漢族佔了大數人口呢

漢族是在漢朝前後以華夏族為前身,加上漢化的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同樣的,華夏族也是華夏

漢族是在漢朝前後以華夏族為前身,加上漢化的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同樣的,華夏族也是華夏部落和東夷以及其他部落融合而成。漢族的龍鳳概念就是來源於華夏和東夷。

❸ 中國哪個民族最熱情好客

傣族是最好客的民族。到傣族竹樓上去做客,主人會十分高興,在小圓竹桌上擺好一小杯香濃的春茶後,男主人會在屋裡陪你聊天,「必郎(大嫂)」們則在廚房裡忙乎起來。不多時,便有一桌豐盛的飯菜擺了出來。 要是你從來沒有到過傣家做客,從來沒吃過傣味,那麼盡管放膽去吃,最好不要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反正只要好吃,口感好就行了。當然各個民族都會有十分好客的人,也會有一些不大有好的,需要大家自行體會。

❹ 中國人口為什麼這么多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最顯著的國情。到2005年,中國大陸人口已經達到13億。在今後至少100年內,中國的人口問題將始終是制約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的瓶頸。
中國人口為什麼會這樣多?我認為是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系的。
其一,中國幾千年來是一個農耕民族,農業生產不同於工商業活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效益的增加和農業勞動條件的改善是非常困難和非常緩慢的。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靠人幹活。人口多,勞力多,產量就多。生產人口的成本低,收益大。這就必然刺激人口的絕對增長。
其二,中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少而又比較集中在邊緣區域,由動物引發的大規模的瘟疫很少爆發,缺少對人口的一種自然淘汰的手段。
其三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由於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它沒有經歷過商品經濟的原始積累和競爭階段。而競爭是實現社會資源優化的杠桿,也是實現人口優勝劣汰的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手段。歐美人種的優化,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競爭和兩極分化實現的。這一過程雖然殘酷,但結果是相當合理的。我們沒能經歷這一過程,我們只能拖拽著巨大的各色人口,躑躅著爬過半封建社會,擁擠在初級階段。
其四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實行了計劃經濟,分配上是平均主義,經濟上沒有競爭,「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工作」,各種政策實際上向低素質者傾斜。繼續延續了農業經濟的「人多力量大」的傳統觀念。五六十年代批判了馬寅初的「新人口論」,自此,人口的迅速增長一發不可收拾。目前,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有趣的是,正在中國焦慮於人口太多的同時,歐美很多國家卻憂慮於本國人口發展緩慢。去年在歐洲,一位德國人曾經抱怨他們的年輕人「不愛國」,理由是這些年輕人不結婚,不愛生小孩。

❺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農耕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貢獻: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
3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農耕開始夏商時代開始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19世紀初)之間的時期。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
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相對的海洋文明而講,就是清代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❻ 中國農耕

在中國歷史上,農耕生產依賴土地,農耕民族對土地的價值有著深刻的認識,形成了於農耕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組織與倫理習尚。游牧生產依靠於水草,游牧民族為著水草的肥美而終年遷徒,形成了流動性的社會組織和簡潔意重的禮俗。中國歷史上周邊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往來,實際上是
游牧與農耕兩種不同社會經濟的碰撞,兩種不同社會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兩種不同社會經濟與文化的交往和互補。
農耕生產是一種完全依賴於土地的生產。農耕民族在土地上播撒種子,護理著從土地上長出的幼苗,收獲著在土地上成熟的莊稼。從農作物的播種到收獲,農耕民族都必須守留在土地之上,從不輕意離開,因為他們懂得土地的價值,失去土地意味著什麼。如果沒有意外的自然災害,沒有巨大的社會變革,沒有家破人亡,農耕民族將會世世代代都居住和繁衍於一定地域之上。因為,農耕民族需要始終如一地看護著種植於土地上的莊稼,不需要遷徙,不需要賓士。恰好相反,為了最終的農耕收獲,農耕民族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安定。背井離鄉,離開世代勞作的故土,是農耕民族所不情願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農耕民族大多居處中原。中原大地有黃河的滋潤,土質松軟,氣候四季分明,沒有酷暑暴寒,宜於農耕。良好的自然環境保障了農耕生產的穩定性。為農耕民族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使農耕經濟成為中世紀中國最為穩定的社會經濟。與游牧民族相比,農耕民族的生活和性格就顯得十分的安逸和恬靜。
於農耕民族依賴土地,要終年守候種植在土地上的莊稼,需要在土地上掘穴築屋,建築長久性居所,從而就形成農耕民族的定居生活。由於生活的定居化,也就形成了村落,形成了鄰里。帝王 君主便可依土地劃分和管理國民,依土地修建城池,依土地進行分封,依土地建邦立國,依土地劃分州、郡、縣、鄉、亭、里,依土地征稅納賦。在中國古代,由於土地權力的高度集中,地域的緊密相連,便形成了中央控制的「大一統」政權,形成駕馭宇內的封建王朝,形成天下獨尊的封建皇帝。由於土地的相連性,使得在這一土地上發生的政治與軍事的紛爭,不管這種紛爭所造成的分裂歷時多長,最終都必將歸於統一。
對於農耕民族,土地就意味著財富,佔有土地就是佔有財富。因此,佔有更多的土地,便是農耕民族一生的渴望。在中國歷史上,為了佔有土地,出現過激烈的土地兼並:為了佔有土地,即使做了高官,成了富賈,也要返鄉買田置地,建立田莊。這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理想和追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一大特點。
耕民族在農作物生長的時節,有較多的空暇,加上農耕經濟能提供較為穩定和豐富的食物,農耕民族的生活就顯得輕松和悠閑,可以有時間更多地進行人際交往。農耕民族密切的地緣關系,又使人際間的接觸與交往更為頻繁和深入。隨著人們交往關系的發展和規范化,就形成具有體系性的禮俗。這種植根於農耕經濟的禮俗,在中國古代便是以孔孟思想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禮儀。與農耕民族不同的是,游牧民族所從事的生產是一種以水草為根本、帶有流動性的生產,即使在生產的空閑季節,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常常因為水草的遠離而天各一方。因而,游牧民族的交往稀疏而情深,簡潔而意重,而且沒有農耕民族那樣的繁文縟節。

農耕是一種不需要付出劇烈體力的勞動生產活動,不論青、壯、老年人都能參與其事,而且老年人長期積累的勞作經驗,在青年人的農耕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老年人在農耕民族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農耕民族對老年人有著特殊的感情。從幼小無知到長大成人都目睹父輩起早貪黑的農耕民族,將孝敬老人作為民族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倫理。

萬物周載的土地給了農耕民族以衣食,成了農耕民族的終生依賴。因此,農耕民族對於土地有著特殊的理解和認識。在他們看來,土地給予他們衣食,是他們的生命所在,也將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在百年之後,只有將屍骨埋入土地,才感到得以安穩。「入土為安」是農耕民族的最終宿願。而對於游牧民族,更為崇敬的乃是草原,因為只有草原才奉給他們肥壯的牛羊。游牧民族魂系草原,認為百年後的屍骨只有返回草原,才重得其樂。

❼ 世界上農耕民族有哪些

【摘要】公元3—6世紀是亞歐大陸普遍遭受蠻族入侵的時期,西歐與中國也不例外。這次入侵給西歐和中國帶來的影響雖有很多共同點,但差異也是明顯的。本文將就這一時期在西歐與中國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入侵的原因、過程、結果及影響總體做一些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將兩者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的原因。

【關鍵字】游牧民族,農耕民族,蠻族,西歐中世紀,魏晉南北朝

世界上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沖擊從古代起,到公元13、14世紀,大致可以分為三次。第一次約從公元前二千年代的中葉開始,第二次則是大約3—6世紀,第三次就是公元13世紀的蒙古人發動的范圍最廣的一次。其中第二次沖擊有其特殊性,因為第二次游牧民族南下前,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都形成了統一的帝國,游牧民族入侵後,對西歐來說,正是第二次蠻族入侵造成了歐洲中世紀的開端,這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也是現代西歐形成的基礎;對中國來說,這一時期是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對多民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形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將這個時期的亞歐大陸東西雙方的情況進行對比研究。

一、3-6世紀游牧民族南下的概況

我們首先來看這時西歐的情況。

其實早在公元前1世紀的時候,北方的日耳曼人就開始對羅馬帝國的邊境有所騷擾,但當時入侵的規模還很小,何況羅馬處於強盛時期,對邊境的保衛也游刃有餘。但大約到3世紀時,這種情況就有所改變:北方日耳曼人開始通過種種途徑大批量進入帝國境內了。其中哥特人發動了很多次的襲擊,西部的法蘭克人也度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地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為了反抗日耳曼人,他們不得不聯合一些其他日耳曼部落,招募一些日耳曼人的士兵,還允許一些日耳曼人駐扎在帝國境內。與此同時,北部的蠻族們逐漸受到羅馬文化的熏陶,並學習了很多羅馬人先進的技術。總的來說,這時期的入侵規模雖要更大一些,但羅馬尚且能應付,所以3世紀可以說只是暴風雨前的序曲而已。另外,這一階段蠻族的入侵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掠奪財物,而佔領土地的意識還較少。

蠻族對西歐大規模的入侵應該開始於匈奴(Huns)的西遷。當時不管是羅馬人還是北方的蠻族大多對匈奴都充滿了恐懼與厭惡,希臘羅馬一位詩人曾這樣描述匈奴人:「他們的身體臟得不堪入目,他們的食物都是變質的,他們也謀殺自己的父母……」[1],另一羅馬歷史學家也有相關記錄:「他們都有結實的四肢和粗大的脖子,……他們在文明上很落後,也沒有使用火,更不用說食物上有佐料了……。」[2]西方學者對其也有研究,他們認為「匈奴人幾乎是粘在他們的馬上,女人也大多這樣,在馬上做一些普通的任務是他們的流行」[3],「匈奴人天生就是騎馬的好手」[4]。公元375年,這樣的匈奴人穿過頓河從而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一場民族遷徙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他們首先打敗了阿蘭人,緊接著進犯東哥特(Ostrogoths),結果迫使西哥特人(Visigoths)為了免遭匈奴人的蹂躪而意圖以同盟者的身份逃到羅馬帝國境內。然而不久西哥特人就遭到了羅馬政府的迫害,於是他們奮起反抗,並在378年的時候,在亞得里亞堡(Adrianople)擊潰了羅馬軍隊。以後,西哥特人在其首領阿拉里克(Alaric)的帶領下繼續遷移,他們向義大利進軍,並在410年佔領洗劫了羅馬城,引起了巨大的影響。最後,在羅馬國王的懇求之下,西哥特人轉移到了西班牙和高盧南部,並以帝國同盟者身份在那裡安定下來。另外,當阿拉里克的戰旗飄揚在北義大利的時候,多瑙河河畔又響起了汪達爾人(Vandals)進軍的號角,他們越過萊茵河,進而劫掠了整個高盧北部,然後跨過比利牛斯山(Pyrenees)直接到了西班牙,後來越過直布羅陀海峽,439年進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王國。在455年的時候,汪達爾人甚至也洗劫了羅馬城。此外,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渡海進入不列顛,從此成為英格蘭的主要民族;原居奧得河一帶的勃艮第人(Burgundians)佔領了羅納河流域,定居於高盧東南部;法蘭克人(Franks)從萊茵河南下,向高盧北部擴張,並深深紮根該地;原居易北河下游的倫巴德人,於568年在義大利北部建國。

至此,西歐的蠻族大入侵基本結束,西羅馬帝國也是在這樣一種連續不斷的游牧民族沖擊當中走向了滅亡。日耳曼軍隊首領奧多亞克(Odoacer)權力逐漸增大,最後在公元476年的時候,罷免了西羅馬的最後一個皇帝羅穆洛·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自己掌握了權力,盡管他最終被東哥特人所殺。

❽ 農耕自然經濟的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對壘與融合

(一)世界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沖突。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對壘與融合從公元前3000千年開始,一直到公元15、16世紀止,人類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是在這兩大世界的對立之中過來的,也就是說,在15世紀這個世界重要的分水嶺到來之前,人類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沖突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起來的。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長期對壘與融合,不僅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同時也構成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二)中國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對壘與融合的特點。
1.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侵擾和農耕民族的防守
世界文明的演變在我們中國這塊土地上有著自己的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中國北部和西北部以游牧經濟為主,而其他地區則以農耕經濟為主。東北和西北的游牧民族體魄健壯,勇猛善戰,依靠放牧為生,加之地理環境的惡劣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他們經常南下掠奪。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稱他們為「五胡」。此時,少數民族遷移到中原定居的達幾百萬人。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強悍,他們在入主中原之後都毫無例外地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成為農耕民族的一個成員,共同參與了華夏文明的發展和壯大。這一點和西方文明的發展是不一樣的。
2.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融合
我們僅僅看到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征服中原顯然也是片面的。我們也應當看到,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戰爭與爭鋒,客觀上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互補和民族的融合,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爭鋒從根本上講是不同於外族的侵略。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對壘,往往以遷徙,聚合,和親為結局。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漢唐時期開辟通西域的「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中原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精妙結晶。再比如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通婚,促進了西藏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再比如十七世紀以來滿族建立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大清帝國。滿族統治中國近300年,八旗駐防全國各地,滿族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內。滿族男人留發梳辮,穿馬蹄袖袍,系腰帶。隨著滿族統治的鞏固與拓展,其文化習俗也影響到全國,男人的服飾,並留長辮子。滿族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筒旗袍。於是各族婦女都穿旗袍。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具有世界影響。
此外,中國的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無一例外都是民族融合的產物,如果細作考證,你就會發現文化互補和民族融合的痕跡(教材118頁)。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農耕經濟和游牧經濟歷經數千年的相互融合,互為補充,匯成氣象恢弘的中華文化。

❾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中國國土面積: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略相當於除蘇聯之外的歐洲各國的總面積,僅次於俄羅斯(1707.5萬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1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國家統計局表明:截至2020年,中國人口總數為14億1423萬,居世界第一。

中國官方承認的有56個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等民族。在中國,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地區。

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多年來,中國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使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力資源規模不斷擴大。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人口約74億,但人口分布極不均衡,排名前十的國家人口相加佔了地球總人口的60%。

❿ 簡述農耕民族的大致范圍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有五個: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間)、 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 古希臘(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間)、 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至今)。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3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05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85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66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2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55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91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37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1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