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姚家鄉土山店村有多少人口
① 中牟縣七里崗屬於哪個街道辦事處
摘要 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10122115203,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410122。七里崗村與姚家村、校庄村、十里頭村、老八庄村、春崗村、車棚張村、念羅村、羅宋村、雷家村、土山店村、梁家村、閆家村、小胡村、大胡村、崗王村、緒張村、劉張村、楊庄村、時家村、十八里蘆村、雍家村相鄰。...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10122115203,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410122。七里崗村與姚家村、校庄村、十里頭村、老八庄村、春崗村、車棚張村、念羅村、羅宋村、雷家村、土山店村、梁家村、閆家村、小胡村、大胡村、崗王村、緒張村、劉張村、楊庄村、時家村、十八里蘆村、雍家村相鄰
② 尋找親生父母
你還有必要去尋找嗎?你的父母賣掉你了就跟他們斷了吧,只要你養父母對你好就行了,好好生活,就當親生父母死了!
③ 中牟縣東古城遺址在 哪
中牟古代名勝
http://hi..com/%BA%EC%C9%AB%B5%C4%B7%E7%C1%E1/blog/item/06940ff4de45e86edcc47444.html
圃田澤
位於中牟與鄭州之間、今中牟縣城以西至鄭州市郊。為古豫州之大澤,天下九澤之一。春秋時曾名原圃,戰國又名囿中,面積"東西四十餘里,南北二百餘里"。自戰國魏惠王引黃河水入澤,又掘鴻溝下注潁水後,澤面逐漸縮小。北朝和唐、宋時期南北二十餘里(今縣城西北楊橋村以南至縣城西白沙村以北),東西四十餘里。據《水經注·渭水》載:"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即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禹中、羊圈、大鵲、小鵲、龍澤、密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以上浦水明代演為"九溝八澤三十六陂"。正德十年《中牟縣志·山川》記載:"今日澤者八,陂者三十六,其實圃田一澤之所分也"。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徒道中牟,淤為平地。
萑苻澤
故址在中牟縣城東板橋村南北一帶,一說在鄭州市區南邊五里堡左右。春秋鄭國奴隸起義處。《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國多盜,聚人於萑苻之澤。大(太)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即指此地、此事。
鴻溝
戰國時期魏國河渠名。故道自今滎陽縣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南下注於穎河。《竹書紀年》稱"大溝"。《史記·河渠書》稱"鴻溝"。《漢書·地理志》稱"狼湯渠"。《後漢書·郡國志》稱"鴻溝水"。《水經》稱"蒗盪渠"、"渠"。《水經注》稱:"蒗盪渠"、"渠水"。《竹書紀年》記:"梁惠成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入河水於甫(圃)田, 又為大溝而得甫水"。又記"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二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使黃河入濟水經滎澤過圃田澤,成了調節整個鴻溝水量的儲水庫,《水經》所謂"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的形勢已成。後繼續東引,經大梁、杞縣、太康、淮陽南入穎,東南入淮。成了連通濟、濮、濉、穎、汝、泗諸水,起到以鴻溝為主幹水道中原大地上水路交通運輸網和大面積的灌溉區。復前往連通江、淮的邗溝,順流而下連通東海的運輸路線。秦王二十二年(前225年):命王賁引河水以灌大梁,魏亡。西漢初年,楚、漢多年戰爭後,於漢王劉邦四年(前203年),楚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就是"鴻溝為界"的由來。鴻溝為界,界不開,也解不除劉、項的皇位之爭。次年劉邦便越鴻溝逼死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沱河北岸)。其後,漢之狼湯渠、鴻溝水、渠水,隋之通濟渠,唐之廣濟渠,宋之汴水(亦稱汴河)雖有各時期的疏浚、整修、擴展和部分改道,但在鄭州、滎陽、中牟境內基本上與鴻溝合。
牟山
在中牟縣城北2.5公里。為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雙方修築的土山,也即軍事攻戰防禦工事的遺存。明正德十年(1516年)《中牟縣志·山川》載:"牟山,在縣治北五里,高十丈余,延數十里,上建牟山廟,縣之得名於此"。這是此"牟山"之最早稱謂,也是訛稱。其實不是"縣之得名於"牟山,而是牟山得牟於縣。明末沒於黃水。山上舊有名山廟,後演為明山廟。今縣城北明山廟村即因其名。
魯恭祠
位於中牟縣城西北10公里處,劉集鄉魯廟村。亦稱魯太師祠,系為紀念東漢章帝建初年間中牟令魯恭所修,建築年代無考。《水經注·潧水》中記載(清水)亂流,東逕中牟魯恭祠南",即指此。魯恭,字仲康,東漢時期扶風平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漢章帝初年任中牟令,著重以道德風尚感化人,而不依靠刑法懲治人,遇有爭訟,盡量說服,故深得人民愛戴,境域大治,有"魯恭三異"(蝗不入境、化及禽獸、豎子有仁心)之稱,後擢升司徒之職。鄉民祀之。宋真宗贈恭"太師",時值魯宗道任中牟令,刻《後漢書·魯恭傳》石碑立於祠內。明、清時有正殿、拜廈、寢宮、廊房等建築,後屢修屢圮。今存寢宮3間、系清代修建,門上壁嵌"魯太師祠"橫額。明·於謙有《魯令祠》詩雲:"長民曾羨魯公賢,民物熙然各遂天。境外遺蝗徒擾擾,桑間馴雉自翩翩。閭閻風俗猶前日,史傳聲華紀昔年。寄語郎官勤撫字,循良衣缽要人傳。
裴度廟
位於中牟縣城東南13公里處,姚家鄉崗王村東頭。亦名裴昌公廟。裴度:河南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東北),唐憲宗時任宰相,因平淮西有功,後人祀之、為之建廟宇,現存享殿3間。廟前有古柏兩株,樹高7米、胸圍2.1米,松柏兩型,因截面年輪呈鳥形,古稱"鳥柏"。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福寺
位於中牟縣城南23公里處,三官廟鄉後段村西側。因所在地舊屬高黃保,故又稱高黃寺。創建於唐代,寺內石佛上刻:"通天二年(公元697年)造"。明嘉靖年間僧人廣通重修、萬曆八年(1580年)僧人常訓等重修。原有大雄寶殿、天王殿、禪堂、山門等建築,旁建關羽祠、碧霞元君祠。中華民國年間多次拆毀,今僅存天王殿3間,門前古槐樹一株,胸圍5米、樹齡500餘年。
南京寺
位於今中牟縣城西12公里處,白沙鎮南寺村。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建,初名延福寺。金代以寺僧凈德拜南京(今開封)惠濟院僧善公為誦師,演化為南京寺。原來建築宏偉,佛殿廊廡數百間,佔地500餘畝,佛塔7座,皆有銘文。後毀。
水月庵
故址在今中牟縣城東12公里處,倉寨鄉小李庄北。其地原為池家墳,明天啟二年(1622年)建觀音庵,匾額為"水月庵"。中牟名士張林宗撰有《創建水月庵記》及《水月庵命名記》碑文。舊時,該庵為汴城至中牟行旅宿止或官吏來往下榻之處,壁間題詠甚多,清初名士沈荃(江蘇華亭人,官詹事府詹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作《乙亥夏從汴回憩水月庵》詩雲:"紺閣臨平野,金鐙照上方。寺幽宜水月,僧老話滄桑。竹外薰風細,松間月影長。熙然此暫憩,身世入清涼"。
舜子台
故址在中牟縣城西北15公里台上村。相傳,舜曾巡行於此,後人築台以為紀念,故名。今之"台肖村",即明之"台上村",古今村名皆以台名之。
孔子回車處
在中牟縣城東北15公里接朱固村南。《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微肥過宋適鄭,與弟子相失,回車去陳。相傳,其回車處即此。舊有夫子回車廟,因黃河泛濫廟毀,重建於東漳寨內,今基址尚存。
民間傳說有孔子遇項橐回車一折。南岩一村童項橐,路撮土築城為戲,孔子車馬至此,子路下車令其躲路,項橐說"只有車躲城,哪有城躲車之理?"孔子聞其村童出語不凡,乃下車與之交談。項說:"子為聖人當無所不知,請問二事,望答之"。項問:"鵝為什麼聲音宏大?"孔子答:"鵝項長,故叫聲宏亮。"項對曰:"青蛙項短,何以宏亮?"孔子無以對。項又問:"松柏為何四季常青?"孔子答:"樹心堅實,故四季不。項對曰:"竹子空心,為何亦四季不稠?"孔子曰:"難言"。隨令回車躲城。此典故流傳甚久,只作孔子回車一美談。東漳村舊有孔子回車廟。
曹公台
亦稱中牟台、官渡台。故址在中牟縣城北4.5公里處,大孟鄉大衡庄東南。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時曹操所築。清雍正年間進士桑調元有《訪官渡》詩雲:"官渡知何處,蒼茫想舊城。曹袁遺壘處,煙雨綠蕪平。大地幾龍戰,空天一鶴迎。無窮家國事,物外詎關情。"(詳見《官渡之戰遺址》條)
任城王台
故址在中牟縣城北約1.5公里處。三國·魏時曹楷建。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封其三弟曹彰為任城王(今山東省濟寧縣)。黃初四年曹彰死,其子曹楷徙封中牟,稱中牟王,後又以曾改封任城國王,故稱任城王台。台高三層,亦名層台。《郭公世語》:"晉永嘉三年(309年),中牟縣城任城王台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止月朔自正,以為晉氏中興之端。"
蒲蘆亭
遺址在中牟縣城東南隅長堤巷附近。舊有陂池,因在城南,亦稱南湖,通海子河及魚津渠。明萬曆年間知縣喬壁星於湖畔建亭,四周蒲蘆叢生,故名蒲蘆亭。後為中牟名士張林宗觴詠處,其詩《蒲蘆亭泛舟》雲:"細葦抽風韻,團沙疊水紋。鳧驚疑對過,魚觸暗中分。舟側不容槳,波生屢濺裙。喧囂迷渡處,昏黑坐相聞。"
清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王士禎奉使過此,慕林宗之名,易名為"墊巾亭",並賦詩《蒲蘆亭》志之:"南郭孤亭野水濱,菰蒲獵獵水鱗鱗。林宗未遠風流在,不愧亭名是墊巾。"
祈雨台
在中牟縣城南19公里黃店村西側。相傳,宋太祖曾於此祈雨,故名。舊時台高2米,周10米,東側有石橋,名太祖橋。今橋廢,台基尚存。
愁台
故址在中牟縣城北12公里處,大孟鄉萬勝村東南隅。五代時後唐庄宗(李克用之子、名存勖)與明宗(李克用之養子、名嗣源)爭奪皇位。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三月,庄宗率兵從洛陽東征,至中牟萬勝鎮,聞明宗已據大梁(開封),遂神色沮喪,登上荒冢,置酒環視;時鄉人進雉,因問冢名,鄉人對曰:相傳為愁台。庄宗罷酒而回。《資治通鑒·後唐紀三》中記載帝(指庄宗)登台嘆曰:'吾不濟亦!'即命旋師。"即指此台。北宋尚書度員外郎梅堯臣有《愁台》詩雲:"頹垣斷塹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河勢東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傾壺語罷還登眺,岸幘詩成卻嘆嗟。萬事因循今白發,一年容易卸黃花。"
清康熙帝御書碑
原在中牟縣城西10公里魯廟村冉太史(即冉覲祖,中牟萬勝鎮人,清初理學家,翰林院檢討,曾任嵩陽書院主事)祠內。今祠毀,碑存於大冉庄,上鐫康熙帝為冉太史題詩,文曰"西掖恩華降,南宮命席闌。詎知雞樹後,更接鳳池歡"。
中牟縣的九溝、八澤、三十六陂
九溝 明正德十年(1515年)《中牟縣志·山川》載有"九溝"之名,以今地考之如下:敲脛溝(在縣西南三十里)、蓼溝(在縣西二十里)、渡母溝(在縣西三十里)、丈八溝(在縣西二十里)、老鴉溝(在縣西北二十里)、金線溝(在縣西北十里)、掛金溝(在縣北二十六里)、輳溝(在縣東二十里)、清塘溝(在縣南六十里)。
八澤 明正德十年(1515年)《中牟縣志·山川》載有"八澤"之名,以今地考之如下:東澤、西澤、南澤、北澤(俱在縣北二十五里)、皛澤(在縣南六十里)、蓼澤(在縣西三十里)、雁澤(在縣南三十里)、蔡澤(在縣東南十里)。
三十六陂 據明正德十年(1515年)《中牟縣志·山川》載有"三十六陂"之名如下:大灰陂、小灰陂、大限陂、大黃陂(俱在楊橋梁,即今楊橋村附近)、大黑陂、小黑陂、小長陂(俱在永安保,即今婁庄附近)、三駝陂、大長陂、大師陂(俱在南梁保,即今劉集附近)、白頂陂(在魯村保,即今魯廟村附近)、大官陂(在萬勝保,即今萬勝村附近),白墓陂、港稍陂、桑家陂、時家陂、大人陂、大漢陂(俱在淳澤保,即今白墳村附近),梭子陂(在古牆保,即今賀崗附近),黃家陂、焦家陂(俱在韓庄保,即今韓庄附近)、東吳陂、西吳陂、大匱陂、劉家陂(俱在高家窩保,即今水潰村附近)、白沙陂、蓼澤陂(俱在白沙保,即今白沙村附近)、王河陂、正禮陂(俱在蓋寨保,即今邵崗附近)、蔡家陂、趙漢陂、獸頭陂、母投陂(俱在新興保,即今八崗附近)、稻畦陂、馬長陂(俱在三異坊外,即今縣城附近)、雁澤陂(即土山保,即今土山店附近)。《太平寰宇記》與此相同。其實在明正德時則僅有蔡家、趙漢、獸頭、母投、稻畦、馬長、雁澤七陂,余盡淤為平地。參圃田澤"條。
④ 蘆崗鄉性黃的都是那村的
中牟縣轄14個鎮、3個鄉:城關鎮、韓寺鎮、官渡鎮、狼城崗鎮、萬灘鎮、白沙鎮、鄭庵鎮、張庄鎮、黃店鎮、大孟鎮、九龍鎮、雁鳴湖鎮、劉集鎮、八崗鎮、三官廟鄉、刁家鄉、姚家鄉。青年路、東風路、廣惠街三個街道辦事處。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青年路街道辦事處下轄原城關鎮的東關、西關、西街、自由街、民王街及官渡鎮的小孫庄、邢庄、明山廟等8個村委會、19個自然村和城東、三公司、東大街、綠雲4個社區居委會,辦公地點設在解放路北段城關填老年公寓。 東風路街道辦事處下轄原城關鎮的大潘庄、小潘庄、尚庄,韓寺鎮郭庄村、孟庄村、史庄村、五里崗村,鄭庵鎮的六里崗村共8個村委會、14個自然村和紅宇、官渡、聖景、晨光4個社區居委會,辦公地點設在原城關鎮政府所在地。 廣惠街街道辦事處同時將鄭庵鎮所轄劉圪壋村、畢虎村、徐庄村、桃李村、占楊村、後路儉村、朱博士村、六里崗村,白沙鎮所轄的後潘庄村、二十里鋪村、劉申庄村,劉集鎮所轄的三王村,大孟鎮所轄的崗頭橋村等。 韓寺鎮代碼: 2006年,轄25個村委會:郭庄村、史庄村、孟庄村、五里崗村、榮庄村、大洪村、大李庄村、西營村、馬家村、劉庄村、東營村、郭辛庄村、南崗村、古城村、姚家村、小韓村、寺後村、半截樓村、陳橋村、東崗村、潘店胡村、董店村、你吾崗村、瓦灰郭村、胡辛庄村。 官渡鎮代碼: 2006年,轄42個村委會:邵崗村、十里鋪村、宋庄村、冉庄村、邱庄村、 大段庄村、小孫庄村、邢庄村、明山廟村、前庄村、官渡橋村、李庄村、板橋村、馬庄橋村、趙砦村、魏砦村、前於村、店李口村、惠庄村、小王莊村、鄭庄村、董庄村、周庄村、段庄村、孫庄村、付庄村、田莊村、吳庄村、下板峪村、倉砦村、廿里鋪村、大馬砦村、小馬砦村、小李庄村、韓庄村、後董庄村、水潰村、黨庄村、前黑砦村、後黑砦村、西吳村、許村村、天王寺。 狼城崗鎮代碼: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西狼城崗村、辛庄村、南北街村、南韋灘村、北韋灘村、北堤村、瓦坡村、青谷堆村、太平堤村、南仁村、東狼城崗村、後史庄村、 曹寨村、姚寨村。 萬灘鎮代碼: 2006年,轄20個村委會:萬灘村、永定庄村、孫庄村、婁庄村、台肖村、李顯吾村、坡崗李村、董崗村、楊崗村、沙坡池村、七里店村、油坊頭村、十里店村、楊橋村、毛庄村、劉砦村、王莊村、吳家村、安庄村、耿石屯村。 白沙鎮代碼: 2006年,轄24個村委會:白沙村、堤劉村、大陳村、小陳村、杜橋村、魏庄村、龍王廟村、李湖橋村、白墳村、高庄村、崗李村、大有庄村、南崗村、康莊村、大雍村、前程村、韓庄村、冉庄村、南寺村、袁庄村、劉申庄村、占李村、二十里鋪村、後潘庄村。 鄭庵鎮代碼: 2006年,轄35個村委會:范庄村、潘店寨村、螺車湖村、白庄村、坡劉村、小杜庄村、前楊村、大庄村、東趙村、黑牛張村、硯台寺村、台前村、鄭油磨村、大汾店村、郝庄村、劉巧村、六里崗村、賈庄村、前李庄村、後李庄村、占楊村、朱博士村、畢虎村、劉圪壋村、徐庄村、桃村李村、後路儉村、前路儉村、韓河村、賈堂村、路庄村、常庄村、劉庄村、小庄村、彥張村。 張庄鎮代碼: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前霍村、宋庄村、呂坡村、湛庄村、大馬村、小馬村、小河劉村、大河劉村、大寨村、馬庄村、老營村、陵庄村、紙坊村、生金李村、翟庄村、張庄村。 黃店鎮代碼: 2006年,轄32個村委會:綽王村、油坊王村、庵陳村、打車李村、祥付營村、八府趙村、杓王村、段村村、黃店村、羅家村、業王村、冉家村、馬庄村、馮家村、黑李村、圈後村、八李村、 洪家村、大路張村、水西村、武張村、申家村、候庄村、崗陳村、石家村、西謝村、王儉村、前杜村、李村村、武家村、郝營村、袁家村。 大孟鎮代碼: 2006年,轄30個村委會:大孟村、朱大漢村、王林庄村、大衡庄村、李小安村、大廟李村、沙崗王村、灣張村、彥崗村、鄭崗村、信王村、土寨村、毛拐村、崔庵村、蘆崗村、棗林朱村、萬勝村、草場村、李南溪村、大呂村、吳庄村、洪崗 九龍鎮代碼: 2006年,轄20個村委會:蘆醫廟村、能庄村、任樓村、八里灣村、太平庄村、東賈村、肖庄村、國庄村、蔣沖村、西賈村、祥雲寺村、後魏村、謝庄村、王莊村、老張庄村、小李庄村、大關庄村、小關庄村、前王村、 後王村、祥付盧村、黃商村、席庄村、閆墳村。 雁鳴湖鄉代碼: 2006年,轄17個村委會:朱固村、孫拔庄村、東村村、西村村、司口村、閆砦村、太平庄村、張庄村、萬庄村、九堡村、辛砦村、小朱村、岳庄村、丁村村、杏街村、韓砦村、小店村。 劉集鄉代碼: 2006年,轄29個村委會:魯廟村、冉老莊村、賀兵馬村、段庄村、趙砦村、長白村、馬楊村、北周庄村、西徐庄村、楊庄村、後梁村、徐庄村、崗吳村、彥庄村、朱塘池村、三王村、朱庄村、崗趙村、劉集村、小冉庄村、馬仙李村、王莊村、大吳村、崔庄村、賀庄村、祥符營村、大冉庄村、馮庄村、魯庄村。 八崗鄉代碼: 2006年,轄17個村委會:八崗村、前張村、廟後村、張堂村、蔡庄坡村、前呂村、後呂村、梁庄村、滹沱張村、蒲北孫村、馮庄村、單家村、常店村、伊家村、丁劉村、樹頭村、祥付劉村、河頭陳村。 三官廟鄉代碼: 2006年,轄47個村委會:三官廟村、三異張村、雙樓王村、姬庄村、白廟村、祥符村、吳村村、野王村、魏家村、崗李村、張馬村、墳西馬村、坡董村、皛店村、坡劉村、大辛庄村、丁庄村、灣王村、小辛庄村、蘇家村、秦家村、前段村、楊庄村、教場袁村、教場王村、王莊村、耿家村、高庄陳村、蘆家村、土牆村、樓趙村、姜家村、候村寺村、蒿家村、水牛張村、樓王村、清明李村、宋家村、高家村、圪壋街村、馬家村、後李村、前李村、鄭家村、趙家村、馮家村、馮堂村。 刁家鄉代碼: 2006年,轄28個村委會:刁家村、宋家村、牛家村、水沱寨村、廟張村、葛家村、西陶村、趙集村、小王莊村、白家村、東陶村、城前張村、龍王廟村、坡東李村、蓮花池村、汴家村、藕池任村、府李庄村、豆付劉村、沃孫村、石灰窯村、韓家村、溝張村、石家村、河田村、馬家村、蔣家村、孫家村。 姚家鄉代碼: 2006年,轄22個村委會:姚家村、校庄村、七里崗村、十里頭村、老八庄村、春崗村、車棚張村、念羅村、羅宋村、雷家村、土山店村、梁家村、閆家村、小胡村、大胡村、崗王村、緒張村、劉張村、楊庄村、時家村、十八里蘆村、雍家村。
⑤ 中牟縣姚家鄉規劃社區都在哪裡
春崗,小胡,楊庄,土山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