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姓有多少人口
1. 賀姓起源及簡介 姓賀的名人有哪些
導讀: 賀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當中名列第九十三位,屬於大姓當中的一個姓氏,人口約兩百七十萬餘人,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十零點一七左右。那麼,賀姓的起源是什麼?賀姓氏怎麼來的?歷史上姓賀的名人有哪些呢?姓賀的明星又有哪些呢?快點隨我了賀下賀姓起源及簡介吧。
賀姓起源及簡介
賀姓出自姜姓。原本慶姓,後因避諱改為賀姓。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之孫慶克,其子慶封以父名為氏。慶封在齊景公時獨攬朝綱,引起齊國大族田、鮑、高、欒等氏族的攻殺,慶封南逃吳國,吳王賜予朱方,在今江蘇丹徒東南,以此姜姓慶氏在吳地發展,比在齊國還要富裕。進入東漢帝(公元107年--125年在位)時,國人為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封的後裔慶純改姓賀,取慶賀吉祥之意,兩字意義相近。姜姓賀氏的歷史僅1900年。
東漢時避諱「慶」字,並非慶純一家,其時慶姓均改為賀姓或其他之姓。單為慶氏的起源至少有五支,除了姜姓外,還有媯姓慶氏,出自春秋時陳桓公之裔陳大夫之後;姬姓慶氏,出自春秋時魯桓公之子慶父之後;出自羋姓,楚公族之後。
歷史上賀姓的分布和遷移
漢晉南北朝時期,賀氏一直活動在浙江、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山西地區。唐宋以後賀姓開始在江南其他地區出現。 ,
宋朝時期,賀姓約有近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位以後。山西為賀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賀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陝西、河南,這三省占賀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湖南、山東、廣西、甘肅,這四省的賀姓又集中了33%。賀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全國形成了以北部晉、秦、豫和南部湖南為中心的兩大塊賀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賀姓大約近1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賀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湖南為賀姓第一大省,約占總賀姓入口的20.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陝西、山西、浙江,這四省大約占賀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蘇、河北,這三省的賀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餘年賀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和西北地區遷移。全國賀姓的分布呈現出北部秦晉、南部湖南、東部江浙的三大塊賀姓聚集區。
當代賀姓的分布
當代賀姓的人口已達220多萬,為全國第九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0.1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賀姓人口由1 3萬激增到近220多萬,達1 6倍之多,賀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賀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內蒙古、四川三省區,大約占賀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於陝西、河南、山西,這三省又集中了22%。湖南居住了賀姓總人口的23%,為賀姓第一大省。全國賀姓分布的高比率是在湖南、蒙晉陝兩地區。在這600年間,賀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較大的區別,主要的流動方向是由西部向南方移動,同時東南地區向中原地區的回遷也十分強勁。
歷史上姓賀的名人
《中國入名大辭典》收入了賀姓歷代名人73名,占總名人數的0.16%,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一十六位;賀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13%,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一位;賀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1%,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四位;賀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4%,排在並列第一百一十三位。
賀姓歷代重要人物有:三國吳大將軍賀齊;西晉大臣賀循;隋朝大將軍賀若弼;北宋詩人賀鑄;唐朝彭州刺史賀默,詩人賀知章;清朝文學家賀貽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賀龍,哲學家賀麟,山水畫家賀天健。
姓賀的明星
賀小語、賀小書、賀軍翔、賀衛方、賀煒、賀剛、賀賓、賀夢凡、賀雲慶、賀米生、賀挺、賀樹峰、賀用正、賀社峰、賀運樂、賀生偉等等。
2. 關於賀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賀氏出自姜姓,是一個出現較晚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有孫名公孫慶克,其子慶封(史稱慶父)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庄公時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因故逃往吳國。東漢時,有後裔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之父劉慶的名諱,將慶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其後子孫以賀為姓,他們共尊賀純為賀氏的得姓始祖。
賀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他從一開始起就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為賀以後,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賀純有孫名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之孫賀邵任中書令,邵之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由於仕宦周遷等原因,賀氏開始在江浙一帶緩慢遷徙。
會稽賀氏在漢、魏六朝時期,他們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並稱為「會稽四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兵連禍接,各民族不斷大舉南遷,使得南方的賀氏家族分布更廣。出自鮮卑的賀氏,也很快繁衍壯大,後與從江南北上的賀氏不斷地融合發展,逐漸在北方形成兩大郡望,即河南郡、廣平郡。
唐朝時期,賀修的十二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賀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今江蘇徐州),賀德仁的侄曾孫賀知章任唐玄宗秘書監,可見此期世居會稽之賀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勢。
宋朝詞人賀鑄為賀知章之後,生於今河南汲縣,晚年退居蘇、常。唐宋之際,賀氏已分布於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分布最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陰(隋朝時期賀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時期賀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時期易州刺史賀惟忠之族所在)、陳留(宋朝時期右千牛衛大將軍賀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時期中散大夫賀應誠之族所在)、濟南(宋時秉議郎賀適中之族所在)、齊州(宋朝時期光祿卿賀志誠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時期賀寬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賀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後,賀氏遍及全國各地,並有遠播海外者。如今,賀氏分布甚廣,尤以湖南、山西兩省多此姓,兩省賀氏約佔全國漢族賀氏人口的31%。賀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約二百八十八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18%
3. 賀興在我國人口姓氏比例是多少
賀姓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他從一開始起就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為賀以後,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賀純有孫名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之孫賀邵任中書令,邵之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由於仕宦周遷等原因,賀姓開始在江浙一帶緩慢遷徙。會稽賀姓在漢魏六朝時期,他們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並稱為「會稽四姓」。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兵連禍接,各民族不斷大舉南遷,使得南方的賀姓家族分布更廣。出自鮮卑的賀姓,也很快繁衍壯大,後與從江南北上的賀姓不斷地融合發展,逐漸在北方形成兩大郡望,即河南郡、廣平郡。唐朝時,賀修的十二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今江蘇省徐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孫賀知章任唐玄宗秘書監,可見此期世居會稽之賀姓已呈大批北上之勢。宋代詞人賀鑄為賀知章之後,生於今河南汲縣,晚年退居蘇、常。唐宋之際,賀姓已分布於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分布最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陰(隋時賀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時賀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時易州刺史賀惟忠之族所在)、陳留(宋時右千牛衛大將軍賀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時中散大夫賀應誠之族所在)、濟南(宋時秉議郎賀適中之族所在)、齊州(宋時光祿卿賀志誠之族所在)、密州(宋時賀寬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賀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後,賀姓遍及全國各地,並有遠播海外者。如今,賀姓分布甚廣,尤以湖南、山西兩省多此姓,兩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
賀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八。
4. 賀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多少
賀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九十三位姓氏,湖南是賀姓最有影響的地區。當今賀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8%,總人口大約有220多萬。
5. 賀姓的來源介紹
賀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又是一個年輕的姓氏,得姓時間不足1900年,賀純為得姓始祖。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賀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賀姓簡介
賀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從一開始起就是當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為賀氏以後,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據2007年統計,賀氏為第85大姓,屬於大姓系列,人口已經超過二百八十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7%以上。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是賀氏分布的主要省份。尤以湖南、山西兩省多此姓,這兩省賀氏就佔全國漢族賀氏人口的30%以上。
賀姓源出
一、會稽賀氏出自東漢汝陰令慶儀曾孫慶純之後,屬於因避帝王之諱改姓為氏。而會稽慶氏的來源則主要有兩種觀點。
1.源於姬姓
2.源於姜姓
二、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慕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鮮卑拓拔部中的賀蘭氏、賀賴氏、賀樓氏、賀敦氏等部落,均改成漢字單姓為賀,稱賀氏。當時,鮮卑族慕容部中的賀若氏未予漢化,但在後來的 歷史 長河中,也逐漸漢化為漢字單姓賀氏。
賀姓遷徙分布
中國賀氏播遷各地,主要是在漢代之後,分布地區廣泛,郡族門望較多。據《元和姓篡》記載,慶質的孫子叫賀齊,為 三國 時吳國大,齊的孫子賀邵任中書令,邵的兒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修的12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孫就是唐玄宗時秘書監賀知章。又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南北朝時,後燕有清河太守賀耕,南涼都樂都(今屬青海)有賀連,宋朝時有忻州定襄(今屬山西)賀氏、易州(今屬河北)賀氏、開封陳留(今屬河南)賀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賀氏、洛州(今河南洛陽)賀氏、濟南(今屬山東)賀氏、會稽(今浙江紹興)賀氏、齊州臨邑(今屬山東)賀氏,密州(今山東諸城)賀氏等。
賀姓姓氏 文化
郡望
廣平郡:因會稽慶氏始祖慶忌曾經寓居於春秋時衛國的艾城,而衛國的艾城在後來的廣平郡范圍,當兩晉郡望興起時,就以廣平為郡望。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並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並入河南省開封縣。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貢》中的“九州”之一,位於今山東半島中部,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廣大區域。《禹貢》中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時期為東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時期,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西周初期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國,之後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國所屬。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時期為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在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部,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後南朝宋武帝劉裕滅南燕政權,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朝時期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宋朝時期為京東東路路治。金國時期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朝時期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兩朝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州歸昌濰地區(今山東濰坊)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2003年全市轄六個街道、十五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庄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忻州:隋朝時期以漢朝秀容縣(今山西忻縣)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蔡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為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為蔡州,一度曾名為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為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為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密州:隋朝時期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明朝時期廢黜。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濟南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時期的光祿大夫賀知章,詩作得最好, 書法 也漂亮。醉後作詩填詞寫字,毫不費力就成了卷軸。他自號“四明狂客”,後人因以為堂。
賀姓家族名人
賀齊:三國時的吳國大
賀劭:賀齊的孫子,曾任中書令
賀修:賀劭的兒子,西晉任太子太傅
賀訥,代國人,太祖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皇帝的元舅,獻明賀皇後(351年-396年)的兄長。他的先祖為賀蘭世部的君長,四方附屬賀蘭世部的國家有數十個。
賀知章:字季真(659─744),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縣),唐代著名詩人。能詩,又工書法,尤善草隸,其詩今存20首,其《回鄉偶書》傳誦頗廣。他高壽85歲,為賀氏名人中得壽星者。
賀岳:海鹽人(今屬浙江),明代著名 醫學 家,著有《明醫會要》 、 《醫經大旨》 、 《葯性准繩》等。
賀龍:(1896-1969),原名賀文常, 字雲卿。 湖南桑植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軍事 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斗爭生涯中,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社會主義 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
賀子珍:革命家,毛澤東的夫人
賀國光(1885-1969):字元璋,湖北蒲圻人,民國川軍史上的著名人物,蔣介石控制四川的智囊,陸軍,西康省主席。
6. 賀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賀在百家姓中排第70位。賀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0位。賀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從一開始起就是當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為賀氏以後,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賀純有孫名賀齊,
為時吳國大將軍齊之孫賀邵任中書令,邵之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由於仕宦周遷等原因,賀氏開始在江浙一帶緩慢遷徙。
歷史
明初賀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後,賀氏遍及全國各地,並有遠播海外者。賀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8%,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人口31%。
7. 中國有多少人姓賀哪最多
賀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七位,賀姓分布很廣,湖南、山西較為集中,二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
8. 全國姓賀的大概有多少人,主要分布在哪個地區
賀姓,一般分布在山西,陝西,河南等地,據不完全統計人口約1530萬
9. 全國有多少姓賀的
賀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七位,賀姓分布很廣,湖南、山西較為集中,二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人口的31%。
按全國13億人口計算,約234萬人
10. 賀姓人數有多少 拜託
賀姓是第85大姓。屬於大姓系列,人口已經超過二百八十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7%以上。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是賀氏分布的主要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