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店人口有多少
『壹』 社旗縣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社旗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位於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緣,緊鄰南陽市卧龍區。自古有「依伏牛而襟漢水,望金盆而掬瓊漿;仰天時而居地利,富物產而暢人和」之說。
社旗縣地處南陽盆地東緣,2017年總人口73萬,縣域面積1203平方公里,耕地130萬畝, 轄14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257個行政村。
(1)賒店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社旗縣地理特徵:
境屬壠崗平原向平緩平原過渡地區。大體為六崗四平少量山。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最高海拔7ll米,最低海拔103米。有14條崗(多系無名崗),主要分布在縣城以東的東部和南部,走向大都自北向南,呈土崗與平原交織。
整個崗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55.42%;唐河沿岸,縣城北部及西部為平原,佔全縣總面積的39.35%;東北部與方城縣、泌陽縣交界的下窪鄉北部為淺山區,佔全縣總面積的5.19%。全縣水資源總量8億多立方米,平均地表徑流量為2.98億立方米。
『貳』 賒店鎮的歷史沿革
賒店鎮由來已久。清時為河南省四大名鎮( 朱仙鎮、回郭鎮、荊紫關鎮 ) 之一。據清光緒三十年《南陽縣志》載:「育水以東唐泌之間賒店亦豫南巨鎮也,在城東北九十里。」清乾隆、嘉慶年間商業興隆,繁榮異常。水運發達,南通荊楚,北達幽薊,東連閩浙,西接雍涼,為中原、江南數省貨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1755 年)建賒店巡檢司、設營訊、把總署。鼎盛時期,鎮內流動人口達十三萬之眾。21 家騾馬店朝夕客商不斷,48 家過載行日夜裝卸不停。白日千帆過,夜間萬盞燈。臨暮,船上楚湘歌舞達旦,岸上交易燈火如晝。500 多商號總集百貨,72 道街分行劃市,相聚經營,生意興隆。晉陝二省商人多發跡於此,商會捐銀數萬余兩,建成堪稱天下一絕的會館。1988 年被國務院定為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山陝會館見證了賒店鎮昔日的繁華與興盛。1949 年成立南陽縣賒店鎮人民政府;1965 年建立社旗縣人民政府,駐社旗鎮,諧原賒旗之音,寓社會主義旗幟之義;1975 年更名為城關鎮;1981 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復名社旗鎮;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為歷史文化名鎮;2004 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復名為賒店鎮。
『叄』 社旗縣在哪
您好:
社旗縣位於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緣,,「依伏牛而襟漢水,望金盆而掬瓊漿;仰天時而居地利,富物產而暢人和」東經112°46′,北緯32°47總面積1023平方公里,耕地106萬畝,總人口63.1萬。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社旗居縣境中部,距省會鄭州300公里,距南陽45公里。城地處豫02線(南駐公路)與豫49線( 方棗公路)交匯處,西鄰焦枝鐵路和豫01公路,南毗312國道和南陽機場,交通十分便利;2.6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與行動電話、無線尋呼、 光纜通訊等構成了多功能、全方位的大通訊框架;全縣處在華中電網覆蓋之下,50萬伏高壓線路橫貫全境,電力充沛。
社旗縣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187.8小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116.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5.2℃,歷年月平均氣溫最低1.4℃,最高28.0℃。全年無霜期233天,≥0活動積溫5500℃,≥10℃活動積溫4939。年平均降水量910.11mm,4—9月降水689.2mm,佔全年的75.7%。
社旗縣地質構造受豫西南旋卷構造控制,構造形跡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地形為西緩東陡,東部為低緩起伏的半丘陵、半平原,西部為一望無際的宛東平原,全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2000年,社旗縣轄9個鎮、9個鄉。總人口580280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48099 橋頭鎮 39943 晉庄鎮 26459 李店鎮 48737 興隆鎮 24643 饒良鎮 27983 苗店鎮 31399 郝寨鎮 50449 城郊鄉 41148 大馮營鄉 30427 太和鄉 28898 丁庄鄉 21768 朱集鄉 31938 田莊鄉 20003 下窪鄉 41706 陌陂鄉 34862 唐庄鄉 3181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5年,社旗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丁庄鄉,並入饒良鎮;撤銷田莊鄉,並入朱集鄉;撤銷青台鎮,並入李店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社旗縣轄8個鎮、7個鄉:賒店鎮、橋頭鎮、饒良鎮、興隆鎮、晉庄鎮、郝寨鎮、苗店鎮、李店鎮;陌陂鄉、下窪鄉、太和鄉、城郊鄉、唐庄鄉、朱集鄉、大馮營鄉。
『肆』 有誰知道社旗縣
社旗縣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縣城地處豫02線(南駐公路)與豫49線( 方棗公路)交匯處,西鄰焦枝鐵路和豫01公路,南毗312國道和南陽機場,交通十分便利;2.6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與行動電話、無線尋呼、 光纜通訊等構成了多功能、全方位的大通訊框架;全縣處在華中電網覆蓋之下,50萬伏高壓線路橫貫全境,電力充沛。同時,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招商引資,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
社旗山川秀麗,名勝眾多,文物璀璨,人傑地靈,自古商業發達,集市繁榮。縣城內七十二條古街道保存完好,構成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築群。其中規模最大的清代一條街尤為完整。首批國家文物一級保護單位--山陝會館,造型奇特,氣勢恢宏,木石雕刻精妙 -2- 絕倫,集中外建築雕刻之精華,堪稱全國一絕。此外,還有因項羽屯兵聞名的霸王山,有融中外建築藝術為一 體的太和轉樓等名勝景點,為中外遊客提供了一個優美的旅遊環境。
古鎮蘊神韻,重彩繪新圖。今天,社旗正以嶄新的英姿誠接八方客商。熱情豪爽的社旗人民,竭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重振古鎮輝煌,共創社旗大業。
『伍』 賒店鎮有什麼獨特的民風民俗
減少一點就可以勒!!!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陸』 河南省社旗縣
社旗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沿,縣城所在地賒店鎮,史稱賒店,因東漢時劉秀舉義兵賒旗而得名,歷史上與景德鎮、佛山鎮、朱仙鎮齊名,為全國的四大商業重鎮之一。縣城內七十二條古街道保存完好,構成中原最大的明清建築群。其中規模最大的明清一條街尤為完整。首批國家文物一級保護單位——山陝會館,造型奇特,氣勢恢宏,木雕、石雕、磚雕精妙絕倫,集中外建築雕刻之精華,堪稱全國一絕。山峽會館社旗縣在周朝時屬申伯國,漢代設置宛縣,明清時屬南陽府轄。1965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名,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社旗縣,寓意「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
河南省南陽市的社旗縣,在過去一直使用的是一個頗為奇怪的名字:賒旗。 賒:在漢語中的解釋為「買賣貨物時延期付款」,用這樣一個字命名一個地方不免讓人感覺有幾分奇怪。 更加不合常理的是,這個在1965年才設縣的小城,它原有的古城竟然擁有九座城門。不大的縣城中,矗立著一座中國最大、號稱天下第一會館的山陝會館,似乎在暗示著人們這個縣城曾有過的輝煌。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修建九座城門的只有北京、南京、西安這樣曾經的皇城。一個遠離大都市、偏安一隅的古鎮,為什麼會和皇城有一樣的規制? 這座賒旗僅存的邑爽門和這段殘缺的城牆向人們講述著一段久遠的歷史。 這個城牆是環城十六里,高三丈六 ,當時是九座城門樓巍然而立,而且城牆上有馬道、烽火台,裝有土炮,遠近聞名。為什麼要設九座城門呢,就是因為漢光武帝劉秀親封的緣故。 故事閃回到2000年前的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族劉秀為逃避追殺四處流浪,一天,人困馬乏的劉秀逃到一個叫興隆店的小鎮,傳說這里是中國釀酒業的鼻祖儀狄釀酒之地。又累又渴的劉秀信步走進了一家酒館。幾杯酒下肚,劉秀湧起滿腹心事,王莽暴政,百姓怨聲載道,自己是先皇後人,若是扯旗起事,定能招來不少人馬,可是現在連個旗幟也沒有,誰又會聽自己指揮呢?正在犯愁時,劉秀突然抬頭看見了酒館的酒旗,酒旗迎風飄揚,上書一個大大的劉字,劉秀靈機一動,這不就是起事的旗號嗎。劉秀正想買下酒旗,可一摸口袋,甭說買旗,連酒錢也沒法付了。好在店老闆通情達理,不僅免了劉秀的酒錢,還將旗子賒給了劉秀。於是劉秀扛著酒旗上路,人們一看見「劉」字,都知道是先皇的後代招兵呢,紛紛跟著他起事,很快王莽新政被推翻,恢復劉姓江山,建立東漢王朝。 劉秀稱帝後,想起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酒旗,便改興隆店為賒旗店,簡稱賒店,並下旨改建賒旗店,修建城牆,仿皇城的樣子建九座城門。 然而據考證,賒旗店的城牆和城門始建於清咸豐年間,是鎮上居民自籌資金修建的。也許,這個流傳已久的美麗傳說給了營建城池的人一個心理的暗示,要以九門來彰現一段傳奇的開始。讓人們留有疑問的是,這個原本並不為人所知的小鎮如何有財力自己來營建如此規模的城池呢? 古城牆旁邊,一條已近乎乾涸的小河溝並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專家告訴我們,正是這條原本的古河道,在幾百年前,開啟了一段改變了整個中國商業格局的商埠傳奇。 這個潘河原來很深很寬,他是裝卸大宗貨物的碼頭,為此當時這個碼頭船連船,白帆相接,有人形容是白天千帆過,晚上萬盞燈。他形成輻射南北方圓數百里的一個重要的集散地 賒店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是水陸交接處,潘河與趙河在這里交匯匯入漢水。南方水路來貨到賒店改走陸路,北方陸路到賒店轉水路,使這里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碼頭。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國的工商業開始發展之際,便註定了一段傳奇的開始。 清雍正年間,正是晉商在商界叱吒風雲之時。一天,一位山西商人來到了這個中原小鎮,他看到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可以將自己的生意擴展到全國,於是便在這里設立商號,構築他的商業王國。這位商人就是清代著名的萬里茶道的開拓者,山西常氏家族的常萬達,他將賒旗鎮作為萬里茶道的一個重要的中轉站。以常氏家族為首的晉商壟斷了中國南方數省轉運俄羅斯、外蒙的茶葉貿易。從南方采購的茶葉,形成批量後,大都由水路運抵漢口,再由漢水北上達賒旗,從賒旗改陸路,用馬匹馱運至洛陽,入太行,再經太原、大同分別到張家口或歸化,然後穿越戈壁大漠到達恰克圖或庫侖,最終到達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或莫斯科。在歷史上這條茶葉之路中,賒旗是最重要的中轉站。
人口情況
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63.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5萬人。男33.0萬人,女30.1萬人。 2002年出生人口5977人,出生率7.5‰;死亡率5‰漢族佔全縣總人口的90%以上。 2002年末,社旗縣共有勞動力數34.1萬,其中鄉村勞動力33.8萬人,城鎮失業人數0.3萬人。 2002年末,社旗縣共有單位從業人員23534人,工資總額13095.3萬元,年平均工資5569元/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974人。
社會建設
社旗縣交通便利,距二廣G55、滬陝G40、南蘭S83三大高速入口、南陽機場均在30分鍾車程以內;S333、S239、S240三條省道貫穿縣境,西鄰焦枝鐵路,南毗寧西鐵路。程式控制電話與行動電話、光纜通訊等構成了多功能、全方位的大通訊網路。全縣處在華中電網覆蓋之下,50萬伏高壓線路橫貫全境,電力充沛。 社旗縣金水小區規劃圖社旗縣按照「立足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建設新社旗」的要求,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大方略」,實施「一年小變樣,三年中變樣,五年大變樣」的創業工程,加快推進工業強縣、生態大縣、文化名縣「三縣」建設,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2008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1.5億元,增長10.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3.5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完成29.1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完成18.9億元,增長1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億元,增長38.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7億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16元,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862元,增長1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2.4億元,增長22.7%。
經濟
經濟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突出科技進步和信息化的推動作用,一、二、三次產業在融合滲透中共同發展。2002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2年增長4.13倍,平均每年增長13.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43億元,比1992年增長3.40倍,平均每年增長11.8%。三次產業的比例由2000年的45.9∶23.9∶30.2調整為2002年的45.1∶24.7∶30.2。關公讀春秋銅像廣場[2] 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多元化均衡發展。以金融保險業、商業、交通郵電運輸業、房地產業和咨詢服務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持續發展。2002年,這五大行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8.4%。其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佔1.02%;房地產業加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2%上升到4.5%。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增強了社旗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 投資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重點向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等方面傾斜。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 %。在投資總額中,房地產開發投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支撐,全年完成投資150 億元,增長4.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1.1%。。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社旗縣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不斷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2002年,在全縣國內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佔比54.5%,公有制實現形式日趨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升為45.5 %,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加快城市布局結構的調整,提高中心城區現代化和郊區城市化的水平。推動中心城區綜合改造,加速舊房成片成套改造。重點突破、有序推進郊區城鎮體系建設。強化對鄉鎮建設的規劃指導與管理,鼓勵工業向縣工業區和重點鄉鎮規劃的工業園區集中,重點發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環境優雅的新城和中心鄉鎮,加快推進鄉鎮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
農業發展
社旗大力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努力實施科技興農,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推動農業現代化整體水平的提高。2002年,全市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2年增長378.4%,平均每年增長12.9%。 全縣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適宜於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素有「豫南糧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綠豆、芝麻、棉花、煙葉,紅薯、花生等農作物,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花、優質綠豆生產基地縣和全國聞名的黃牛開發基地,也是重要的優質花生、芝麻、油菜生產區。社旗縣建成生態梨出口基地近年來,全縣確立了「壓縮低效糧食,主攻優質煙棉,壯大三粉、畜牧,發展林果套種」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煙葉、棉花、小辣椒等高效經濟作物面積達55.5萬畝,培育發展的以畜牧、「三粉」為主的支柱產業已初具規模:以牛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豬牛羊飼養量達到162萬頭(只),年出欄90萬頭(只),畜牧業產值達6.8億元;以「三粉」為主的加工業獨具特色。 社旗縣農副產品、勞力資源,旅遊資源豐富,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為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熱忱歡迎海內外賓朋前來旅遊觀光,投資開發,興辦實業,重振古鎮輝煌,共創社旗大業。社旗縣是一個種植大縣,2002年,紅薯種植面積30萬畝,其中優質紅薯面積12萬畝,脫毒紅薯10.7萬畝。三粉加工在社旗縣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三粉加工做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進行扶持壯大,狠抓基地建設、擴大加工規模、培育龍頭企業、興建銷售市場,使三粉加工成為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目前已發展三粉加工機械生產線650條,建成5個加工小區,年加工三粉總產量達到10.8萬噸,產值2.8億元,並創出"旗珍"、"達兆"、"銀寶"等一批名優產品,遠銷湖北、湖南、甘肅、陝西、新疆、青海等地,成為全國聞名的「三粉之鄉」。。今年在鞏固擴大加工能力、開拓市場的同時,瞄準農村城市兩個市場,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發展高中低檔產品,實現三分之一產品進超市,三分之一的產品銷往省外,三分之一的產品銷往農村,並朝著創建全國"三粉"名縣的目標邁進。 糧油加工業發展:社旗縣農副產品優勢明顯,發展糧油加工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糧油加工企業發展迅猛,止2002年底,私營糧油加工企業達336個。其中植物油加工企業132個,豆製品加工企業12個,麵粉加工企業192個,大型面積加工企業47個,僅大型麵粉企業年創產值19585萬元,創利稅1882.6萬元。社旗縣擁有縣辦工業52家,中外合資企業3家,鄉(鎮)村兩級集體企業82家。其中,河南賒店酒業有限公司在全國50家大型飲料生產企業中各項經濟指標居全國酒精行業第二位,是中國酒精 行業綜合利用最佳企業。 畜牧業發展:社旗縣發展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年產農作物秸稈3億公斤、餅麩糟渣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1.4億公斤;荒山草坡4.2萬畝,同時是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縣;是南陽黃牛的主產區;廣大群眾素有養殖習慣。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依託資源優勢,把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擺脫貧困面貌的重點支柱產業大力發展。以牛羊等草食畜為主的畜牧業生產。據統計,2002年底,全縣牛豬羊飼養量達到166.8萬頭只,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6%。其中,牛存欄28.5萬頭,出欄11.6萬頭;羊存欄33.0萬只,出欄27.4萬只;豬存欄30.0萬頭,出欄36.3萬頭。肉類總量達到5.04萬噸,同比增長6.4%。禽蛋產量達到2.37萬噸,同比增長3.0%。牧業產值實現5.7億元,同比增長8.5%%,占農業總產值的34.6%。全縣人均飼養量、畜產品產量、牧業產值位居全省前列。 社旗縣畜牧業發展以「一區三專」(養殖小區、專業場、專業村、專業戶)為載體的規模飼養迅猛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猛上規模、提高水平」的指導思想,通過政策支持、典型引路、服務推動、市場拉動等措施,大力發展規模飼養。初步形成了肉牛、奶牛、肉羊、生豬、蛋雞、肉兔等六大養殖基地。2002年以來,全縣新建養殖小區30個,其中,千頭(只)畜位的養牛小區23個,養羊小區6個。養殖場發展到318個,專業自然村發展到259個,專業戶發展到11210戶。全縣牛豬羊規模飼養量達到70萬頭只,占總飼養量的42%。按照產業化要求,培育了豐源牛羊養殖公司、恆發養殖公司、巨鑫養殖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畜牧業快速發展,養殖業已成為全縣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以牛羊優質肉用品種為主攻方向的改良工作成效顯著。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改良站點裝備條件。全縣冷配站點達到56個。大力推廣德國黃牛、夏洛來、梨木贊、蘭白花等優質肉牛及波爾山羊雜交改良技術,開展牛三元、四元雜交,年冷配牛6萬頭,羊2萬只。通過改良,牛、羊良種比例分別達到90%、78%,已形成優質肉用商品規模優勢。 奶業生產勢頭強勁。2002年,牧笛乳業公司、灣泉乳業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全縣奶業生產進入了一個養殖、加工、銷售同步發展的新階段。以這兩個企業為龍頭,輻射帶動了全縣8個鄉鎮的一大批農戶發展奶牛養殖,目前全縣奶牛存欄近2000頭,促進了奶業生產的蓬勃發展,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無公害生產技術深入推廣。全縣成立了養牛、養羊、養豬、養禽、養兔等五個養殖協會和畜牧獸醫、牲畜改良兩個專業協會,指導養殖小區和養殖場、戶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按照無公害畜產品生產技術規范進行飼養管理,同時,搞好防疫、檢疫工作,確保肉、蛋、奶質量安全,一些養殖企業獲得河南省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 種草養畜逐步擴大,科學飼養基本普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等國家政策的實施,全縣牧草種植面積發展到3.8萬畝,規劃三年內發展到15萬畝,糧、經、飼比例達到60:25:15。全面推廣科學飼養技術,不斷引進新技術,通過科學養殖不斷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 面對社旗畜牧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加入WTO後面臨的國內外廣闊的市場前景,縣委、縣政府描繪了宏偉藍:五年內,建成六大養殖基地建設,推進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打造牧草新興產業,提高畜產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帶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 面對世界經濟對外貿出口帶來的不利影響,社旗縣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努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長點,使外貿出口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2002年,社旗縣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41.5萬美元,增長22.3%,其中出口總額41.5萬美元.
工業發展
社旗工業在發展中調整,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經濟取得重大進展,發展速度加快,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全縣擁有縣辦工業52家, 中外合資企業3家,鄉(鎮)村兩級集體企業82家,已初步形成了以釀酒、醫葯、化工、汽車配件、澱粉、皮革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工業體系。
『柒』 駐馬店人口2021總人數是多少
2021年的人口數據沒有統計,只有2020年的數據,2020年駐馬店人口為7008427人,男性佔比49.57%,女性佔比50.43%,年齡結構中0-14歲佔比25.1%,15-59歲佔比55.1%,60歲以上佔比19.8%,65歲以上佔比15.72%。
駐馬店往年的人口數據:
2019年末2020初全年人口出生率10.22‰,死亡率7.03‰,自然增長率3.19‰。年末總人口922.76萬人,常住人口704.58萬人,城鎮化率44.63%。
2018年,全年人口出生率11.27‰,死亡率6.99‰,自然增長率4.28‰。年末總人口805.18萬人,常住人口619.02萬人,城鎮化率44.10%。
『捌』 社旗縣社區劃分
2015年至今,社旗縣轄16個鄉鎮(街道):賒店鎮人民政府 、晉庄鎮人民政府、興隆鎮人民政府、橋頭鎮人民政府、郝寨鎮人民政府、苗店鎮人民政府、李店鎮人民政府、饒良鎮人民政府、朱集鎮人民政府 、下窪鎮人民政府、太和鎮人民政府 、大馮營鎮人民政府 、陌陂鎮人民政府、唐庄鄉人民政府、趙河街道辦事處、潘河街道辦事處 。
社旗縣,隸屬河南省南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北部邊緣。地處東經112°46°~113°11°、北緯32°47°~33°19°之間。東與泌陽縣接壤,西和宛城區毗連,北與方城縣交界,南同唐河縣為鄰 。自古有「依伏牛而襟漢水,望金盆而掬瓊漿;仰天時而居地利,富物產而暢人和」之說。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社旗縣常住人口561573人
『玖』 河南省漯河市有多少個縣區,多少個鄉有多少村
截止2019年9月15日,漯河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全市共有7個街道辦事處、49個鄉鎮、1262個村、78個社區。
漯河市面積2617平方千米,人口263.5萬(2017年)。
市轄區:
1、源匯區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34.23萬人。郵政編碼462000。
2、郾城區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51.38萬人。郵政編碼462300。
3、召陵區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42.76萬人。郵政編碼462003。
縣:
1、舞陽縣面積776平方千米,人口56.06萬人。郵政編碼462400。
2、臨潁縣面積821平方千米,人口73.26萬人。郵政編碼462600。
漯河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三個功能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83萬人,其中城市建成區7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72萬人。
(9)賒店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2004年再次進行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二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新華字典》、《辭源》、《辭海》等權威字書,也先後相繼認可。《現代漢語詞典》註: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拾』 河南南陽社旗縣有多少個鄉鎮和村莊
2013年,社旗縣轄18個鄉鎮,240個村街。其中,9個鎮:賒店鎮、興隆鎮、郝寨鎮、橋頭鎮、李店鎮、晉庄鎮、苗店鎮、饒良鎮、青台鎮。9個鄉:城郊鄉、唐庄鄉、陌陂鄉、朱集鄉、下窪鄉、太和鄉、丁庄鄉、大馮營鄉、田莊鄉。
社旗縣位於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緣,距離南陽市中心城區僅35公里,處於東經112°46′-113°11′,北緯32°47′-33°09′。
(10)賒店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社旗縣農村經濟特色鮮明。以優質糧食、蔬菜、花卉、煙葉、畜牧為主的農村支柱產業發展迅速,特色明顯。
社旗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全國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全國標准化煙葉生產示範縣、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是全省畜牧重點縣、全省林業生態縣,被確定為中原經濟區農區「三化」協調發展試驗示範區。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連年保持省市先進。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被命名為「河南省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