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代有多少人口
Ⅰ 古代一個大城市大概有多少人
不但時期、地點的原因不一樣,而且劃分的標准也有很大的區別:
簡要說下,最古老的西亞、雅典(可能包括印度)等城邦的居民是幾千到數萬--人口太多就會造成土地過載--那些文明是傳說中泥土文明,就是大量使用泥土製品的文明--包括房子,日用陶具,甚至書寫也用泥版。
到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220年,城市分化明顯。中國的大城市一般2-10萬人,不過要說明的是,當時是「井田制度」,沒有村落的概念,所以這個人口數目應該是城市所能覆蓋的地方人口數目,也就是城鄉加起來。單論城市的話大概幾千人的常住人口的樣子--根據《周禮 考工記》的記載,一座標准城市大概25平方公里。
秦之後,實行郡縣制度,廢除了「井田」,就是說百姓可以遷徙,城市發展很快,出現了很多大城市。漢朝的記載是漢後期一座城市大概有戶籍人口十萬左右--這個數字值得商榷(戶籍不包括奴隸什麼的),而且這個也是城鄉一共。按正常城鄉1:10的考慮,就是說當時至少有40幾座人口過萬的城市。而單獨的京畿三城可能像現在的直轄市一樣,就是說大城市超過十萬以上的人口規模。
漢之後戰亂連年,從史料分析,一般城市是5萬人口左右--滅城一般都抓這么多奴隸。
隋唐城市發展很快,很多大城市人口超過20萬,據說唐長安的人口超過50萬。
明清離現在很近了,尤其是清朝,清末全國總人口3億多。而城市規模也大多形成--例如北京、南京等城市。至於明朝,根據明末的戰亂考量--什麼揚州三日什麼的,城市人口大概50萬以上。
具體的研究資料很多,例如 城市史綱 之類的很專業。
Ⅱ 東漢末年各州郡人口
1、司隸
河南(洛陽):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 :人口57萬
弘農 :人口19萬
2、豫州
潁川(許昌原是潁川一縣:人口43萬
汝南:人口210萬
梁國:人口43萬
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小沛是沛國一縣):人口25萬
(2)揚州古代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由於農田水利工程的興建,農耕工具的改進,農業耕作技術的提高以及精耕細作方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如西漢時,都城附近的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一帶,地處關中地區,人口特別稠密,共有240多萬。到東漢時,關中戰亂頻仍,殘破不堪,人口銳減至50餘萬。
兗州也由780多萬減至400萬左右。相反,南方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揚州人口從320多萬增到430多萬;荊州人口從350多萬增到620多萬;益州人口也從470多萬增到720多萬。
東漢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在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現代學者考慮到當時被豪強地主霸佔或蔭庇的大批徒附。
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故認為東漢人口峰值達6500萬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崛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
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於保守多疑,寵信奸佞。他死後,其子劉琮繼位後,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眾投降。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面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
另一方面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系,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
領兵的武將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不過後來發生內斗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